close

唐納太羅《大衛像》+維洛其奧《大衛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1501~1503,+貝尼尼的大衛


《大衛》(David),是義大利藝術家吉安·洛倫佐·貝爾尼尼於1623年製作之大理石雕像。他創作此像的年間,亦正在製作另一件名作阿波羅與黛芙妮。這是貝尼尼的代表作之一,亦表現了巴洛克藝術的特色。
簡介
這件雕塑描述的是大衛將要向巨人歌利亞投擲石頭的一刻。他的動作關係,以及視線關係,令空間申延。他的表情十分激動。
------------------------
貝尼尼所創作的大衛,怒目凝視、雙唇緊咬,身體向後反弓,呈現出攻擊前的那一刻,表現更為緊繃的對決氣氛,同時,在這個作品中也充份展現出他雕出瞬間面部表情的能力
《大衛》(David)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藝術家貝尼尼1623年至1624年間的作品,其間貝尼尼剛剛完成《阿波羅和達芙妮》的大部分雕刻。出於某些原因,他暫時中止了那件作品,轉而創作《大衛》。直到這尊和真人等高的170厘米大理石雕像完成,貝尼尼才又重新投入《阿波羅和達芙妮》的製作,並在1625年完成。
貝尼尼《大衛》,義大利羅馬波格塞美術館藏
大衛原本是一個普通的牧羊少年,他在對腓力士人的戰爭中,投石擊倒了對方的巨人主將歌利亞,並割下了歌利亞的首級。此戰令大衛一舉成名,成為以色列人心中的少年英雄。大衛後來還有諸多豐功偉績,並當上了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二任國王,不過都是後話了。
大衛戰勝歌利亞這個故事,在西方藝術中可以說是最常被引用的創作題材之一。且不說這個題材在繪畫中的運用,即使在雕塑領域,文藝復興時期就有多件作品。其中最為知名的兩件目前都存放在義大利古城佛羅倫斯。
其中之一是義大利最傑出的文藝復興早期雕塑家多納太羅的作品,現藏於巴傑羅國家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多納太羅的大衛已經取得戰鬥的勝利,他腳踩歌利亞的頭顱,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那裡。他目光深邃,似乎正在沉思,整個姿勢顯得非常放鬆。
貝尼尼的作品則完全不同。這一次,貝尼尼又抓住了一個瞬間,就是大衛投石的那一剎那。我們看到大衛肌肉緊繃,雙手拉開投石帶,正要射出石頭。
貝尼尼《大衛》局部,大衛準備投石的雙手
從面部表情來看,大衛眉頭緊鎖,雙唇緊抿,目光炯炯有神地望向前方。這時候如果觀眾站在大衛面前,大概會有一種自己就是敵人歌利亞的錯覺,而大衛已經拉開的投石帶會立刻把石塊射向自己。這種由雕像對周圍事物造成的空間感是多納太羅和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並不具備的。
貝尼尼《大衛》局部,緊鎖的雙眉和緊抿的雙唇
當然,今時今日的我們很難去評判究竟哪件作品的藝術價值更高。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必然會受到當時藝術風格的影響。貝尼尼這件《大衛》所表現出的動態瞬間和空間感正是巴洛克藝術的特徵,也是和之前的文藝復興藝術有著顯著區別的地方。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刻畫大衛在投石瞬間的表情,貝尼尼經常讓人舉著鏡子,好讓他不斷揣摩自己做出的表情。後來,貝尼尼乾脆就以自己為原型來創作大衛的面貌。如此看來,貝尼尼年輕時也算得上帥哥一枚呢。
第三個「大衛」是「貝尼尼」(Bernini) 的「大衛」,完成的時間約在西元1501與 1504年間,屬於強調動感和戲劇感的巴洛克時期的成品。 
這個大理石像高五英呎七英吋,他看起來是個黝黑健壯的青年,除了腰際的一塊布,幾乎全裸,為了顯示他是牧童,「貝尼尼」讓他斜背著牧童常用的竹簍,他的腳邊有國王給他的鎧甲,還有他拿手的樂器豎琴。 
「貝尼尼」選擇以交戰的當下為主題,來製造最大的戲劇張力,我們看到是:他用盡全身力量,眉頭深鎖,嘴巴緊閉,右手拿著投石器,左手彎到右手邊拿著石頭,正要用力一揮的煞那行動,更特別的是,你可以想像巨人「歌利亞」就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也是卯足全力衝刺過來,不禁令人要為他捏一把冷汗。 
有一天,我希望能去世界各地看看藝術真跡,畢竟圖片與實際的作品是不同的,我在此許願,大衛,有一天我們會碰面的。
贝尼尼的大卫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有什么不同? - 知乎 http://tinyurl.com/yxhq6tsr
My Journal {我的記事本}: 三個大衛 http://tinyurl.com/yxuw7zmo
三件最著名的《大衛》雕塑 | 波格塞美術館5 - 每日頭條 http://tinyurl.com/y22dwnef



唐納太羅《大衛像》



維洛其奧《大衛像》
大衛(David),由多那太羅於1420年至1450年間製作的圓雕。這是一件早期文藝復興的作品。
簡介
這是多那太羅早期的作品,是銅製的人像,有精巧優雅的風格。作為圓雕,沒有貼著牆,又沒有穿衣服,很優雅,又很獨立。圓雕創作來自希臘、羅馬。
作品的主角大衛是打敗巨人哥利亞的英雄。他面露微笑,有勝利的心情,安然地站著。他腳下的是巨人哥利亞的頭。
隨後其他優秀的大衛雕像是由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等人製作的。作為一件裸體的作品,美第奇家族接受它的原因可能是一種人文主義。[1]在英國及美國也有這像的複製品。[2]
----------------------------
多那太羅(Donatello,1386年-1466年12月13日,本名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也譯為多納泰洛,15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雕刻家,文藝復興初期寫實主義與復興雕刻的奠基者,對當時及後期文藝復興藝術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生平
早年生平不詳,小時就已學習銅雕,17歲便加入當時著名雕刻家洛倫佐·吉貝爾蒂工作室學習。
中期嘗試將古典風格融入自身的寫實風格,此時與米開羅佐共用工作室,製作了許多大型陵墓或建築物雕像作品。
1443年,多那太羅前往帕多瓦,此時期為其創作規模之頂峰。晚期於1454年返回佛羅倫斯後,因藝術氣氛已改變,多那太羅的自然風格與現行優雅雕琢的風格已不相符合,故1457年只能居於錫耶納做創作,在聖羅倫佐教堂的兩件銅質浮雕作品即為其晚期的典型作品,可惜至其1459年離開前仍未完成。多納太羅在1466年在佛羅倫斯去世,被安葬在聖羅倫佐聖殿,旁邊有美第奇長老科西莫·德·美第奇的墳墓。
作品
早期作品《大衛》銅像,即有精巧優雅的風格,並以對寫實風格有所注意。《聖喬治》雕像則清楚展現其實體逼真的動態感。《聖喬治屠龍》浮雕,首創平雕法,雕面很淺,但透過浮雕表面微妙的起伏控制光線陰影的對比,卻能表現出如鑿子作畫般驚人的深度及多變的層次感。
中期作品《希洛德之宴》銅雕及在建築物背景上所做的浮雕,具有符合透視學的線條。《土魯斯的聖路易》則是較具有古典風格的作品,線條較柔和細膩。而此時期多那太羅的淺浮雕,則顯現出強烈的遠近法;但在《愚者》(Il Zuccone)和《哈巴谷》(Habukkuk)兩項作品中,又恢復至明暗光度對比、線條顫動的形式。而1443-1444年間製作的《大衛》銅像,光線明暗交錯複雜,是其最富古典主義之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獨立大型裸體雕像。
1443年為安東尼大祭壇製作的《聖母子與聖徒》(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巨型雕像群,是由大理石或銅質混合製作成的一組淺浮雕及獨立雕像,除了有中世紀祭壇的莊嚴虔敬氣氛外,也表達出多那太羅的宗教哲學。而《格太梅拉達騎馬像》為文藝復興時期首次以羅馬人表揚英雄騎馬造型創作的作品,為騎馬雕像的始祖。
而其晚期木雕作品《聖約翰像》及《瑪格達琳像》,以深刻表現人物心理為特色,雖然較於嚴厲、複雜艱澀且深沉自省,但其豪放的表現力曾震驚佛羅倫斯。
--------------------
這件雕像的雙腳姿態雖然可以在古希臘與羅馬的雕像上見到,但他的左腿彎曲角度卻比以往增大;加上雙手、頭部以及身體彎曲的姿勢,令人產生一種舒適、自然與鬆懈的感覺,而不是緊張及剛健,這個特質是與古代雕像最大不同之處。此外,古希臘羅馬雕像多是健壯豐滿,而大衛雕像的身材較為苗條,肌肉亦不甚誇張,此或為十五世紀雕刻家的理想形態。
大衛像
﹝David﹞
1425 ~ 1430 年
銅像,高 185 公分
巴吉羅博物館,佛羅倫斯﹝Florence﹞,義大利
---------------------------
兩尊大衛像的故事和美麗之處
從14世紀未開始,歐洲正式步出黑暗時代,進入了文藝復興時代。今天我將會詳細地為大家講解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兩件大衛像。
第一個要說的大衛像是多羅太朗(Donatello)在1420年至1450年製造的銅像。大衛銅像之所以這麼馳名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古羅馬帝國淪陷後,世界上第一座Free standing銅像。
所謂的Freestanding 就是指不需要任何外力都能夠站立。就像是肥宅的figure, 不過是一個銅製的特制figure。
大家可以從上圖發現這座銅像非常女性化。這亦是最能表現出多羅太朗技巧的部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大衛的故事。不知道的不要緊,我會在最下方貼上維基百科大衛的頁面,不知道的可以去看看。
好,回到正題。根據聖經記載,大衛打敗巨人歌莉亞時還只是一個正太,相信各位油宅也很清楚大部分正太都長得很像女生。多羅太朗也深明這點所以他所製的大衛極度女性化。儘管如此,但我們依然能從其生殖器官、頭盔和手上的劍分辨出他真實的性別。
而第二個令其閒名中外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多羅太朗一方面令其作品逞然出小孩子女性化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又用不同的道具例如劍和巨人的首級(銅像踐踏着的那一團東西)來為自己的作品帶來威嚴。多羅太朗成功地把兩種風格各異的主題和諧地混合在一起。
最後,在15世紀的意大利銅是奢侈品。這件全身都是由銅所製成的大衛可謂是價值連城。單單他的身價就足以令到他留名青史。
我相信大家看完上面那一段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多羅太朗這個窮藝術家會有資金打造一個純銅製的雕塑?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這全是因為這個銅像是受人委託而做的。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是全意大利,不是全歐洲最有錢的男人,科西莫•德•美地奇(Cosimo de Medici)。
雖然這樣解決了上一個問題,不過又衍生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他會花這麼多的錢去做一個銅像?
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複雜,第一個動機是因為宗教。
大衛王是一個天主教的代表人物,而科西莫是一個狂熱的天主教徒的。天主教徒想打造一件天主教的物品放在自己家的後園我想應該十分合理。就像圓神教徒有一個圓神figure一樣,十分合理。
而第二個動機則是政治。15世紀中期的佛羅倫斯雖然名義上是共和制但實際上是被幾個強大的家族控制住。科西莫所屬的美地奇家族正正是其中一個。
俗語都有說`創業難,守業更難`, 科西莫深明這個道理,為了增加自己的聲望和向外人展露出美地奇家族的實力,科西莫不惜重金聘請一個最有名的雕塑家用最好的材料打造一個最能代表佛羅倫斯的雕像。這就是我所說的政治因素。
在這段的最後補充一下,這件矌世之作目前是收藏在佛羅倫斯(Florence)的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你甚至可以用手觸摸這個銅像。
接下來要說的是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於1504年完工的大衛像。這件由白色大理石所製的藝術品在完工的那一天已經震驚全佛羅倫斯。即使是現在,它亦一直都被視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並且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雕塑。
這件大理石製的大衛雖然一直面來都被視為米可安哲羅個人的作品,但實際上有一部分的功勞是歸多羅太朗所有。多羅太朗在1464年開始着手這件作品,根據記載他在死前為大衛雕刻出下肢和大部分軀體。可惜的是他在1466年死後計畫就被擱置,沒有下文。
直到1501年,美地奇家族和一個名為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的獨裁牧師分別被流放和殺死後,佛羅倫斯政府決定聘請米可安哲羅完成那個還沒完成的大衛像。
這個大衛像最後在1504年完成。原本是計畫放在
一幢在聖母百花聖殿附近的教堂上,但是完成後的大衛實在是太美麗了,最後當局決定把他放在佛羅倫斯的市政廳,代表佛羅倫斯。有趣的是遲點多羅太朗的大衛銅像也會被移到市政廳。
值得注意的是大衛堅定的眼神是望向南面羅馬方向。這意味着小小的大衛(佛羅倫斯),被流放去南方的巨人(美地奇家族)發起挑戰,並將像聖經記載一樣得到勝利。
說完大理石大衛的歷史,現在是時候用藝術家的角度欣賞他。
由於本來是要放在教堂上,大理石大衛的頭和左手明顯是偏大一些,以方便人們從下而上望向他。
除此之外,和傳統上其他大衛不同,從大理石像緊繃的肌肉和堅定的眼神,我們可以肯定米可安哲羅創造出來的大衛剛剛下定決心要迎戰強敵。這也呼應了我上面所說的話,這代表着佛羅倫斯正在準備去打敗美地奇家族的餘孽。
多謝大家收看這篇又長又無聊的文章,如果有問題可以問我喔,我會盡力解答。有文法不通的地方也請多多指教,畢竟很少用中文寫歷史論文。
在完結前,我就簡單的說說為什麼這兩件雕像都是祼體的。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在藝術家眼中,雕像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們的線條和肌肉的形狀。衣服會把那些美麗的東西所覆蓋,所以基本上所有雕像都是一絲不扣。不過坦白說,如果你看到兩塊大石頭會有反應我相信你都應該很有問題。
------------------
多納泰羅(Donatello ,又譯多納太羅、唐納太羅,1386年—1466年)意大利文藝復興雕塑家、畫家。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第一代美術家,也是15世紀最傑出的雕塑家。多納泰羅在其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生氣盎然、莊重從容的雕塑作品。
--------------------
唐那提羅﹝David Donatello﹞﹝1386 ~ 1466﹞ 
  唐那提羅曾受業於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與布魯涅內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從 1404 年到 1407 年,他協助吉伯第製作佛羅倫斯洗禮堂的正門之後,便開始獨立創作。
  唐那提羅的雕像多為銅像和大理石像,然而也有木雕和焙土像。他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青少年《大衛像》﹝David﹞。這件作品是繼希臘古典時期之後,西方藝術家所作的首件獨立式裸像。除了大衛像之外,唐那提羅著名的作品還包括《加塔美拉塔騎馬紀念像》﹝Gattamelata﹞、《唱詩班》﹝Cantoria﹞、充滿痛苦與恐懼的《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Magdalene﹞木製上漆雕像等。
唐那提羅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sculpture-wt/donatello/donatello.htm


多那太羅( Donatello,1386年-1466年12月13日,本名Donato di Niccolò di Betto Bardi),15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著名雕刻家,文藝復興初期寫實主義與復興雕刻的奠基者,對當時及後期文藝復興藝術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生平
早年生平不詳,小時就已學習 銅雕 , 17歲便加入當時著名雕刻家吉貝柏提(Lorenzo Ghiberti)工作室學習。
中期嘗試將古典風格融入自身的寫實風格,此時與米開羅佐 (Michelozzo di Bartolommeo)共用工作室,製作了許多大型陵墓或建築物雕像作品。
1443年,多那太羅前往帕多瓦,此時期為其創作規模之頂峰。晚期於1454年返回佛羅倫斯後,因藝術氣氛已改變,多那太羅的自然風格與現行優雅雕琢的風格已不相符合,故只能居於席耶那做創作,在聖羅倫佐教堂的兩件銅質浮雕作品即為其晚期的典型作品,可惜至其死前仍未完成。
作品
早期作品《大衛》銅像,即有精巧優雅的風格,並以對寫實風格有所注意。《聖喬治》雕像則清楚展現其實體逼真的動態感。《聖喬治殺死毒龍》浮雕,首創平雕法,雕面很淺,但透過浮雕表面微妙的起伏控制光線陰影的對比,卻能表現出如鑿子作畫般驚人的深度及多變的層次感。
中期作品《希洛德之宴》 (Feast of Herod)銅雕及在建築物背景上所做的浮雕,具有符合透視學的線條。《土魯斯的聖路易》則是較具有古典風格的作品,線條較柔和細膩。而此時期多那太羅的淺浮雕,則顯現出強烈的遠近法;但在《愚者》(Il Zuccone)和《哈巴谷》(Habukkuk)兩項作品中,又恢復至明暗光度對比、線條顫動的形式。而1443-1444年間製作的《大衛》銅像,光線明暗交錯複雜,是其最富古典主義之作,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獨立大型裸體雕像。
1443年為安東尼大祭壇製作的《聖母子與聖徒》(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s)巨型雕像群,是由大理石或銅質混合製作成的一組淺浮雕及獨立雕像,除了有中世紀祭壇的莊嚴虔敬氣氛外,也表達出多那太羅的宗教哲學。而《格太梅拉達騎馬像》(Gattamelata)為文藝復興時期首次以羅馬人表揚英雄騎馬造型創作的作品,為騎馬雕像的始祖。
而其晚期木雕作品《聖約翰像》及《瑪格達琳像》 (Magdalene),以深刻表現人物心理為特色,雖然較於嚴厲、複雜艱澀且深沉自省,但其豪放的表現力曾震驚佛羅倫斯。
大衛
大衛 (David) ,由多那太羅於 1420年至1450年間製作的圓雕。這是一件早期文藝復興的作品。
 博物館中的大衛像
簡介
這是多那太羅早期的作品,是銅製的人像,有精巧優雅的風格。作為圓雕,沒有貼著牆,又沒有穿衣服,很優雅,又很獨立。圓雕創作來自希臘、羅馬。
作品的主角大衛是打敗巨人哥利亞的英雄。他面露微笑,有勝利的心情,安然地站著。他腳下的是巨人哥利亞的頭。
隨後其他優秀的大衛雕像是由米開朗基羅和貝尼尼等人製作的。作為一件裸體的作品,美第奇家族接受它的原因可能是一種人文主義在英國及美國也有這像的複製品。
------------------------
米開朗基羅(三) 化腐朽為神奇——《大衛像》 https://artium.co/zh-hant/node/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