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融的《忠經》忠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tinyurl.com/y2mqpyxd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更新: 2019-06-23 8:05 PM       標籤: 漢字, 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 陳彥玲
八德之首是為忠,東漢馬融體精忠,傳世文字表心衷,十八篇章寫成忠。」中國人的「忠」從敬天而來,穿入各種人倫與生活中。東漢馬融所著的《忠經》共十八章,從開篇的〈天地神明〉章到最後的〈盡忠〉章,共兩千餘字,提綱挈領地將「忠」在君臣天地之間的內涵言簡意賅地說個清楚。
「忠」這個字的金文是,小篆則是,《說文解字》上解說:「敬也。」《周禮》記載著「忠」為六德之一。《左傳》說:「無私,忠也。」《後漢‧任延傳》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依任延所言,岳飛與秦檜就分別演繹了無私與自私。
自古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從天地變化的現象中去體悟生命的奧妙與提升。因此,忠經的首要:〈天地神明章第一〉就順顯著當時的智慧了,其上說:「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他認為天地之間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因為「忠者,中也,至公無私」,所以「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
馬融認為國家的根本在於「忠」,因為「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對於安家定國起到了根本的作用。如果人能對家國盡忠,那麼身能有百祿,家則能六親和,國家的平安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馬融在《忠經》開篇〈天地神明〉章最後還提到記載於《尚書》中的「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回首想想這些年的光景,「忠」這個品行,已常被人冠上「愚」字,好像盡忠的人就是愚笨吃虧了。但我們見到了離婚率高漲的現今社會,人們也因為不忠誠付出了許多社會成本,黑心食品、假藥、詐騙橫行,換來個令人不安心的環境。
帝舜禪位給大禹的時候傳了十六字的聖人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帝舜要大禹謹記人心是很危險的,只要沒有忠於天地神明的規律道理,就非常危險,因為容易受到名、利、權、勢、聲、色、愛、恨、情仇、妒忌等等的影響,人心一變惡,什麼手段都能使得出來,什麼違心之論都能脫口而出。所以時刻以天下人民之所需為所想,盡忠於天地神明才能守住德行。
這「道心」非常微妙,可以說是宇宙的規律大道,人心離道遠去,將使品行墮落,反之人心隨道提高,生命則將更為善、更講真,也更能忍住各種誘惑而不動心,那麼生命必然得到昇華,進而超凡入聖。那麼「惟精惟一」專注的領悟道心,守住先天本性。「允執」即平心靜氣執守準則,「厥中」的堅守道心,不偏不倚,才是為帝之道。
那麼「忠」的無私行於外與道心蘊於內真不只是個人一生必備的操守、家庭幸福的關鍵、國家安定的根本,更是生命得以提高的途徑,明白此理,吾人自當敬忠亦盡忠了


“忠”是古代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與范疇。”忠孝兩全”。是古代對一個人最完美的評價。由馬融編著的《忠經全集》所講的“忠”,主要是從《忠經》的原文和譯文中闡發對忠的理解。奉書在敘述方面弱化了古代統治階級大肆宣揚的忠君思想,并將古人“忠”的智慧運用到現代社會當中。因為在當今社會,忠于自己所從拳的事業.對于一個人來說是成功的前提。
《忠經》中體現的“忠”,要點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于人乎”。《忠經》對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此外,《忠經》還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這些原則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志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己發展成為較系統、完整的忠德學說。


天地神明章第一
天就是天神,地就是地祇,神明就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諸神。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
從前在天下極太平的時候,有個極好的治理,做皇上、做臣下的都同意;因此感動天下,祥瑞都來相應,這就是忠的道理!
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
凡是天所覆蓋、地所裝載、人所依從了去做的,沒有比「忠」再大的了。
忠者、中也、至公無私。
忠的說法就是將這個良心,擺在正中,至公無私的。
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
天沒有私心,所以春夏秋冬四時運行,從不間斷的,地沒有私心,所以動植物礦土,萬物發生,也從不間斷的,如果人能夠沒有私心,自然四通八達,隨便什麼地方,都可去得。
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
講到忠的道理,就是歸一他的心,再沒有其他的說法了。
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 能固 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
治理國度的根本,那裡這樁事不從忠心來的?忠的用處,能彀堅固君臣的情意,保全社稷,感格天地,歆動神明,何況是尋常人呢?
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
這個忠的發端是在自己一身,顯明到一家,成功到一國,身家國,名目雖然不同,他所用的忠,恰是一樣的呢!
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
因此,一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忠的開端呢;一心在自己家內,就是忠的一半呢;一心在自己的國度,就是忠的極致呢!
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和、國一則萬人理。
治身能夠一心,就凡百福祿,都自然來,治家能夠一心,就所有六親,自然和合,治國能夠一心,就天下的人,自然而治。
《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書經說,只要能精,只要能一,信守那一個中心的忠字,就萬事都可做了!
全章總結  
這篇忠經是後漢人馬融所著,因他有感於孔子孝經之不足,缺了忠經,故做這篇忠經來補闕,總共十八章。這第一章是說天地神明都歡喜忠心的,人能夠忠心就可以感動天地神明,馬融解釋這個「忠」字,很精到,很恰當!因為後世的人都把這忠字誤會,僅貼著做官的人一邊說,所以馬融忠經於開端第一章就表明這個忠字!其範圍很大,忠心在自己一身就能夠一心做好人,循規蹈矩就是忠;忠心在自己家庭,能夠一心孝父母,愛手足,也就是忠;至於忠心做國家的事,那已是忠的結果。馬融以為,忠是從修身而來的,所以說一於其身是忠之始也。我們做小孩子的,將來要忠心做國家的事,總要現在,先一心修身,從一身,再推到一家,從一家再推到一國,纔算是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的忠道呢!


《忠經》是系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馬融因為有《孝經》而無《忠經》,故作此書來補闕,全篇共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于"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于人乎"。《忠經》對于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于遠"(《盡忠章》)。《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于忠,惡莫大于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志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系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序曰:《忠經》者,蓋出於《孝經》也。仲尼說《孝經》而敦事君之義,則知孝者俟忠而成。是所以答君親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廢于國,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經,忠則猶闕,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經》焉。今皇上含庖軒之道,茂勛華之德,弼賢俾能,無遠不奉。忠之與孝,天下攸同。臣融岩野之臣,性則愚樸,沐浴德澤,其可默乎?作為此經,庶少裨補,誠則辭理薄陋,不足以稱。為忠之所存,存于勸善;勸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詩書以明義,皆師于古,曷敢徒然?其或異同,從忠孝之宜也。或對之以象其意,或遷之以就其類,或損之以簡其文,或益之以備其事。以忠應孝,亦分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誠信,本為政之大體,陳君事之要道,始于立德,終于成功,此《忠經》之義也。謹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于人乎?夫忠,興于身,著于家,成于國,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各;國一,則萬人理。《書》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聖君章第二
惟君以聖德,監于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廟,以臨于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萬民鹹懷。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揚于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盡聖君之忠也。《詩》雲:"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冢臣章第三
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冢臣于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而已矣!在乎沉謀潛運,正己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明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書》雲:"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謀,出則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詩》雲:"靖共爾位,好事正直。"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其大化,明國法,以至于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是故隻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職,此兆人之忠也。《書》雲:"一人無良,萬邦以貞。"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刑則在省于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故君子務于德,修于政,謹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雲:"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武備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秉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帥,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詩》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觀風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聰則審于事,明則辨于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克則無怨,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詩》雲:"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保孝行章第十
夫惟孝者,必貴本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猶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親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則福祿至矣。故得盡愛敬之心,則養其親,施及于人,此之謂保孝行也。《詩》雲:"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廣為國章第十一
明主之為國也,任于正,去于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提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廣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聰,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至理也已矣。王者思于至理,其遠乎哉?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揚聖章第十三
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皋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誦之。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時,必揚之,盛德流滿天下,傳于後代,其忠矣夫。
辨忠章十四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于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于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智,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智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雲:"旌別淑忒,其是謂乎。"
忠諫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于未形者,上也;諫于已彰者,次也;諫于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于順辭,中于抗義,終于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雲:"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證應章第十六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于作忠,惡莫大于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報國章第十七
為人臣者,官于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四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雲:"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于國乎。"
盡忠章第十八
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于遠。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音,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是故播于《雅》、《頌》,傳于後世。
----------------------
《忠經》(原文)、《孝經》及譯文
2017-09-24 由 聞是書畫 發表于美文
簡介
《忠經》是系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馬融因為有《孝經》而無《忠經》,故作此書來補闕,全篇共十八章。《天地神明章》把忠說成是天地間的至理至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的要點在於"一其心",忠的作用是"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鬼神,而況於人乎"。《忠經》對於不同等次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忠的要求,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須各盡其忠,且盡忠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盡忠章》)。《忠經》提出了許多對後世忠德觀念有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則,例如"善莫大於忠,惡莫大於不忠"(《證應章》),"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辯忠章》)等等。由此可見,《忠經》不僅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而且標誌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系統的,完整的忠德學說。
序曰:《忠經》者,蓋出於《孝經》也。仲尼說《孝經》而敦事君之義,則知孝者俟忠而成。是所以答君親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廢於國,孝不可弛於家。孝既有經,忠則猶闕,故述仲尼之意,撰《忠經》焉。今皇上含庖軒之道,茂勛華之德,弼賢俾能,無遠不奉。忠之與孝,天下攸同。臣融岩野之臣,性則愚朴,沐浴德澤,其可默乎?作為此經,庶少裨補,誠則辭理薄陋,不足以稱。為忠之所存,存於勸善;勸善之大,何以加於忠孝者哉?夫定卑高以章目,引詩書以明義,皆師於古,曷敢徒然?其或異同,從忠孝之宜也。或對之以象其意,或遷之以就其類,或損之以簡其文,或益之以備其事。以忠應孝,亦分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誠信,本為政之大體,陳君事之要道,始於立德,終於成功,此《忠經》之義也。謹序。
《忠經》(原文)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夫忠興於身,著於家,成於國,其行一焉。是故一於其身,忠之始也;一於其家,忠之中也;一於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親和,國一則萬人理。《書》云:「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聖君章第二   
惟君以聖德監於萬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於天,下事於地,中事於宗廟,以臨於人,則人化之,天下盡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祿賢官能,式敷大化,惠澤長久,黎民咸懷。故得皇猷丕丕,行於四方,揚於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蓋聖君之忠也。《詩》云:「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塚臣章第三   
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塚臣於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豈惟奉君忘身、徇國忘家、正色直辭、臨難死節已矣,在乎沉譂撨,正國安人,任賢以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陰陽之和,四時之信。聖德洋溢,頌聲作焉。《書》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百工章第四   
有國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謹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則獻其鄭鰟t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蓋百工之忠也。《詩》云:「靖共爾位,好事正直。」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則無欲,平則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備矣,然後可以理人。君子盡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聞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順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以富之。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道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國法以至於無刑;視君之人,如觀乎子;則人愛之,如愛其親。蓋守宰之忠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寧,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則陰陽風雨以和,人賴之而生也。是故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於其家,服勤稼穡,以供王賦,此兆人之忠也。《書》云:「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則人日遷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則人不得不為善。懲之以刑,理之下也,則人畏而不敢為非也。刑則在省而中,政則在簡而能,德則在博而久。德者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則薄,任刑非德則殘。故君子務於德,修於政,謹於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詩》云:「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武備章第八   
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萬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稟命統軍之帥,仁以懷之,義以厲之,禮以訓之,信以行之,賞以勸之,刑以嚴之,行此六者,謂之有利。故得師,盡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則克,守之則固,武備之道也。《詩》云:「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觀風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於四方以觀風。聽不可以不聰,視不可以不明。聰則審於事,明則辨於理,理辨則忠,事審則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傷物,不憚勢以舉任,惟善是與,惟惡是除,以之而陟則有成,以之而出則無怨。夫如是,則天下敬職,萬邦以寧。《詩》云:「載馳載驅,周爰諮諏。」   
保孝行章第十   
《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廣為國章第十一   
明主之為國也,任於政,去於邪,邪則不忠,忠則必正,有正然後用其能。是故師保道德,股肱賢良,內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禮樂,堤防政刑,故得大化興行,蠻夷率服,人臣和悅,邦國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詩》云:「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廣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聖人以天下之耳目為視聽,天下之心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謂致理也已矣。王者思於至理,其遠乎哉!無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賤珍則人去貪,徹侈則人從儉,用實則人不偽,崇讓則人不爭。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質,樂其生,保其壽,優遊聖德,以為自然之至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揚聖章第十三   
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則補之,聖明則揚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頌之;宣王中興,吉甫詠之。故君子臣於盛明之時必揚之,盛德流滿天下,傳於後代,忠矣夫。  
辨忠章第十四   
大哉忠之為道也,施之於邇,則可以保家邦;施之於遠,則可以極天地。故明王為國,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聞之者鮮不惑矣。夫忠而能仁,則國德彰;忠而能知,則國政舉;忠而能勇,則國難清,故雖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則私其恩;知而不忠,則文其詐;勇而不忠,則易其亂。是雖有其能,以不忠而敗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書》云:「旌別淑慝,其是謂乎。」   
忠諫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於諫。下能言之,上能聽之,則王道光矣。諫於未形者上也,諫於已彰者次也,諫於既行者下也。違而不諫,則非忠臣。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義,終於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書》云:「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證應章第十六   
惟天鑒人,善惡必應。善莫大於作忠,惡莫大於不忠。忠則福祿至焉,不忠則刑罰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長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徵也,不亦明哉?《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報國章第十七   
為人臣者官於君,先後光慶皆君之德,不思報國,豈忠也哉?君子有無祿而益君,無有祿而已者也。報國之道有四:一曰貢賢,二曰獻猷,三曰立功,四曰興利。賢者國之幹,猷者國之規,功者國之將,利者國之用,是皆報國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詩》云:「無言不酬,無德不報,況忠臣之於國乎。」   
盡忠章第十八   
天下盡忠,淳化而行也。君子盡忠,則盡其心,小人盡忠,則盡其力,盡力者則止其身,盡心者則洪於遠。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禮樂以之而興,刑罰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內,有太平焉。嘉祥既成,告於上下,是故播於雅頌,傳於無窮。
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於古文經學。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
後漢書 卷六十上
  馬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將軍鄧騭聞融名,召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應命,客於涼州武都,漢陽界中。會羌虜飆起,邊方擾亂,米穀踴貴,自關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飢因,乃悔而嘆息,謂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故往應騭召。
  四年,拜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秘書。是時鄧太后監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陳之法,故猾賊從橫,乘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才之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其辭曰:
  臣聞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奢儉之中,以禮為界。是以《蟋蟀》、《山樞》之人,並刺國君,諷以太康馳驅之節。夫樂而不荒,憂而不困,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頤養精神,致之無疆。故戛擊鳴球,載於《虞謨》;吉日車攻,序於《周詩》。聖主賢君,以增盛美,豈徒為奢淫而已哉!伏見元年已來,遭值厄運,陛下戒懼災異,躬自菲薄,荒棄禁苑,廢B12D樂懸,勤憂潛思,十有餘年,以過禮數。重以皇太后體唐堯親九族篤睦之德,陛下履有虞烝烝之孝,外舍諸家,每有憂疾,聖恩普勞,遣使交錯,稀有曠絕。時時寧息,又無以自娛樂,殆非所以逢迎太和,裨助萬福也。臣愚以為雖尚頗有蝗蟲,今年五月以來,雨露時澍,祥應將至。方涉冬節,農事間隙,宜幸廣成,覽原隰,觀宿麥,勸收藏,因講武校獵,使寮庶百姓,復睹羽旄之美,聞鐘鼓之音,歡嬉喜樂,鼓舞疆畔,以迎和氣,招致休慶。小臣螻蟻,不勝區區。職在書籍,謹依舊文,重述蒐狩之義,作頌一篇,並封上。淺陋鄙薄,不足觀省。
  ……
  頌奏,忤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
  太后崩,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廄長史。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鄉侯即位,融移病去,為郡功曹。
  陽嘉二年,詔舉敦樸,城門校尉岑起舉融,征詣公車,對策,拜議郎。大將軍梁商表為從事中郎,轉武都太守。時西羌反叛,征西將軍馬賢與護羌校尉胡疇征之,而稽久不進。融知其將敗,上疏乞自效,曰:
  今雜種諸羌轉相抄盜,宜及其未並,亟遣深入,破其支黨,而馬賢等處處留滯。羌胡百里望塵,千里聽聲,今逃匿避回,漏出其後,則必侵寇三輔,為民大害。臣願請賢所不可用關東兵五千,裁假部隊之號,盡力率厲,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臣少習學藝,不更武職,猥陳此言,必受誣罔之辜。昔毛遂廝養,為眾所蚩,終以一言,克定從要。臣懼賢等專守一城,言攻於西而羌出於東,且其將士必有高克潰叛之變。
  朝廷不能用。又陳:「星孛參、畢,參西方之宿,畢為邊兵,至於分野,并州是也。西戎北狄,殆將起乎!宜備二方。」尋而隴西羌反,烏桓寇上郡,皆卒如融言。
  三遷,桓帝時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將軍梁冀旨,冀諷有司奏融在郡貪濁,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還,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去官。
  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字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初,融懲於鄧氏,不敢復違忤勢家,遂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以此頗為正直所羞。年八十八,延熹九年卒於家。遺令薄葬。族孫日磾,獻帝時位至太傅。
  論曰:馬融辭命鄧氏,逡巡隴、漢之間,將有意於居貞乎?既而羞曲士之節,惜不貲之軀,終以奢樂恣性,黨附成譏,固知識能匡欲者鮮矣。夫事苦,則矜全之情薄;生厚,故安存之慮深。登高不懼者,胥靡之人也;坐不垂堂者,千金之子也。原其大略,歸於所安而已矣。物我異觀,亦更相笑也。
《孝經》及譯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這一章書,是全部孝經的綱領。它的內容,就是開示全部孝經的宗旨,表明五種孝道的義理,本歷代的孝治法則,定萬世的政教規範,列為一經的首章。
【譯文】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參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參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這一章書,是說明一國的元首應當盡的孝道,要博愛廣敬,感化人群。人無分種族,地無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為五孝之冠,列為第二章。
【譯文】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競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這一章書,是講明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內,所以在上不驕和制節謹度、為諸侯孝道的基本條件,列為第三章。
【譯文】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恐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性,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世云:'夙夜匪 懈,以事一人。』」
這一章書,是說明卿大夫為天子或為諸侯的輔佐官員,也就是政策決定的集團,全國行政的樞紐,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負守土治民之責,故次於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語上、行動上、服飾上,一切都要合於禮法,示範人群,起領導作用。列為第四章。
【譯文】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需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3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烝民》里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一章書,是說明初級公務員的孝道。第一,要盡忠職守。第二,要尊敬長上。列為第五章。
【譯文】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親的心情去奉事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親是用愛心,奉事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奉事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奉事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里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一章書,是孔子專對一般平民而說的。平民,為國家社會組織的基本。書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因此列為五孝之末章。
【譯文】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嚇嚇師尹,民具爾瞻。』」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讚美孝道的廣大。所以孔子更進一步給他說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於天地,立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於五孝之次。
【譯文】曾參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曰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為自身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恆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今人厭惡的丑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這一章書,是說天子、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國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歡心,能得到人民的歡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惡於人,不敢慢於人的實在表現。列為第八章。
【譯文】孔子說:「從前聖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對極卑微的小國的臣屬也不遺棄,更何況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了。所以會得到各諸侯國臣民的歡心,使他們奉祀先王。治理一個封國的諸侯,即便是對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喪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況對他屬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會得到老百姓的歡心,使他們幫助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對於臣僕婢妾也不失禮,更何況對其妻子、兒女了,所以會得到眾人的歡心,便他們樂意奉事其父母親。只有這樣,才會讓父母雙親在世時安樂、祥和地生活,死後成為鬼神享受到後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兒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像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並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性之養,猶為不孝也。」
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後,再問聖人之德,有更大於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聖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聖治主威,德威並重,方成聖治。列為第九章。
【譯文】曾子說:「我很冒昧地請問,聖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嗎?」孔子說:「天地萬物之中,以人類最為尊貴。人類的行為,沒有比孝道更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克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為子女對父母親的敬愛,在年幼相依父母親膝下時就產生了,待到逐漸長大成人,則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對父母親尊嚴的愛敬。聖人就是依據這種子女對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導人們對父母孝敬;又因為子女對父母天生的親情,教導他們愛的道理。聖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嚴厲的推行就可以成功,聖人對國家的管理不必施以嚴厲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為他們因循的是孝道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親與兒子的親恩之情,乃是出於人類天生的本性,也體現了君主與臣屬之間的義理關係。父母生下兒女以傳宗接代,沒有比此更為重要的了;父親對於子女又猶如尊嚴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沒有痹燴樣的恩愛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不是順應人心天理地愛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無從效法了。不是在身行愛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憑藉違背道德禮法的惡道施為,雖然能一時得志,也是為君子所卑視的。君子的作為則不是這樣,其言談,必須考慮到要讓人們所稱道奉行;其作為,必須想到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樂,其立德行義,能使人民為之尊敬;其行為舉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規矩,使人們無可挑剔;其一進一退,不越禮違法,成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這樣的作為來治理國家,統治黎民百姓,所以民眾敬畏而愛戴他,並學習仿效其作為。所以君子能夠成就其德治教化,順利地推行其法規、命令。《詩經.曹風.鳲鳩》篇中說:'善人君子,其容貌舉止絲毫不差。』」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譯文】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曰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杞,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5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侍奉父母 雙親,要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鬥。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眾中爭鬥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3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3牲的肉食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裡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於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譯文】孔子說:「五刑所屬的犯罪條例有3000之多,其中沒有比不孝的罪過更大的了。用武力脅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沒有君主的存在;誹謗聖人的人,是眼中沒有法紀;對行孝的人有非議、不恭敬,是眼中沒有父母雙親的存在。這3種人的行徑,乃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在。」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後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後,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譯文】孔子說:「教育人民互相親近友愛,沒有比倡導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禮貌和順,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轉移風氣、改變舊的習慣制度,沒有比用音樂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馴服,沒有比用禮教辦事更好的了。所謂的禮,也就是敬愛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親,其兒子就會喜悅;尊敬他人的兄長,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興。敬愛一個人,卻能使千萬人高興愉快。所尊敬的對象雖然只是少數,為之喜悅的人卻有千千萬萬,這就是禮敬作為要道的意義之所在啊。」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於廣要道章之後。為十三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教人以行孝道,並不是挨家挨戶去推行,也不是天天當面去教導。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讓天下為父親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為弟之道,是讓天下為兄長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為臣之道,是讓天下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詩經?大雅?泂酌》篇里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無上的德行,其怎麼能使天下民眾順從而如此偉大呢!」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侍奉父母親能盡孝,所以能把對父母的孝心移作對國君的忠心;奉事兄長能盡敬,所以能把這種盡敬之心移作對前輩或上司的敬順;在家裡能處理好家務,所以會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國家。因此說能夠在家裡盡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聲也就會顯揚於後世了。」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因曾子之問,特別發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譯文】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天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呢?這是甚麼話呢?從前,天子身邊有7個直言相諫的諍臣,因此,縱使天子是個無道昏君,他也不會失去其天下;諸侯有直言諫爭的諍臣5人,即便自己是個無道君主,也不會失去他的諸侯國地盤;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勸諫的臣屬,所以即使他是個無道之臣,也不會失去自己的家園。普通的讀書人有直言勸爭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聲就不會喪失;為父親的有敢於直言力爭的兒子,就能使父親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因此在遇到不義之事時,如系父親所為,做兒子的不可以不勸爭力阻;如系君王所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諫爭。所以對於不義之事,一定要諫爭勸阻。如果只是遵從父親的命令,又怎麼稱得上是孝順呢?」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哀不服。』」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於十六章。
【譯文】孔子說:「從前,賢明的帝王奉事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奉事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尊貴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到宗廟裡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心,謹慎行事,是因為恐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至,即可以通達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中說:'從西到東,從南到北,沒有人不想悅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於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於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於事君,就是在於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於十七章。
【譯文】孔子說:「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於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於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所以君臣關係才能夠相互親敬。」《詩經?小雅?隰桑》篇中說:「心中充溢著愛敬的情懷,無論多麼遙遠,這片真誠的愛心永久藏在心中,從不會有忘記的那一天。」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為世人指出慎終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譯文】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父母之喪,3天之後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聖賢君子的為政之道。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簠、簋類祭奠器具,以寄託生者的哀痛和悲傷。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並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奉事他們,在他們去世後,則懷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2020/11/21 15:03:00耿景清
比誅九族還可怕!下場最慘的明朝忠臣 家鄉被屠村成廢墟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m5Lnda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繼位的明惠宗削藩,引發燕王朱棣不滿發動靖難之變,篡位自封為帝。一些不歸順的舊臣遭到處死,而景清這個人卻假意歸降,伺機刺殺朱棣,最後以失敗告終,不僅九族遭誅,甚至整個家鄉被夷為廢墟,史稱「瓜蔓抄」。
 ID-2894560
▲景清畫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景清本姓耿,為人聰明,讀書過目不忘,洪武二十七年中進士,後來當上御史大夫。在朱帶兵進入南京後,他身旁不少同志以身殉國,但他選擇效忠,繼續做他的官,雖遭同僚鄙視,但他絲毫不以為意,並暗自等待著一個時機,一個刺殺朱棣的好時機。
某天上朝時,景清懷著短刀伺機而動,不料遭到搜身,事跡敗露後他終於吼出許久的心聲,怒罵朱棣是亂臣賊子,背棄太祖遺命,朱棣勃然大怒,下令將景清凌遲處死。
《明通鑑》卷十三:「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殺了景清之後,朱棣仍無法平息胸中怒火,下令誅殺九族,還掘其祖墳,甚至把跟他有所關聯的人通通處死。如此兇殘的作法被稱為「瓜蔓抄」,景清家鄉的村落轉眼變成廢墟。
所幸終於在明宣宗年間,為明惠宗的忠臣平反,追諡景清「忠烈」,清朝乾隆皇帝改諡「忠壯」。
比誅九族還可怕!下場最慘的明朝忠臣 家鄉被屠村成廢墟 | 新奇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https://bit.ly/3m5Lnda
---------------------------
景清在此耿景清
  在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有位御史耿景清,有一年,他上京城參加考試,路過淳化,便在一戶人家裏投宿。
  投宿的主人家,有一個女兒被妖魔糾纏,耿景清投宿的當天夜裡,妖魔未出現。當耿景清離開後,妖魔又出來了。
  第二天,主人的女兒問妖魔:「你昨天為何沒來?」
  妖魔說:「為了避開耿大人!」
  於是女兒趕緊將此事告知父親,其父亦趕緊追回耿景清。
  當耿景清再度回來之後,他寫下「景清在此」四個字,要主人貼在門口,從此妖魔便消失了。
  忠義的正氣,能撼天地、泣鬼神,時時懷於心中、暢行於日常生活的人,自能得到世人的敬畏,連鬼神都要畏懼。因為正氣所到之處,鬼魔聞風逃遁,耿景清忠實剛烈的正氣能震懾妖魔鬼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 ※
  人間雖然是人間,但無形的鬼神,處處在人間作祟。任何一件大小事,都有可能干擾眾生。
  然而,眾生也不用懼怕,要知道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的就是正氣!一個人的氣,若是能夠不膽怯不心虛,就能夠正大流行,妖魔鬼怪見到了,自然就會退避。所以君子有養氣之學,而養氣的重點在於治心;如果能夠做到了清明在躬,存誠泰定,那麼所謂的妖魔鬼怪,就都無所遁形了。如果一個人的心有了曖昧,則不必去問妖魔鬼怪來了沒有,自己的心中,已經就先變成了妖魔鬼怪充斥的地方了,怎麼能夠像景清一樣,妖魔鬼怪一見到他,就被他的正氣所攝伏。
  古云:「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天地之鬼神最重視一個「德」字,神和人是同一個道理,為人所尊敬的善人,神靈也會加以保護;只要行得正、做得正,一正破萬邪,任何沖犯都不怕。道德既然重了,鬼神都會欽佩他!來自天上的FAX: 景清在此 https://bit.ly/35StadJ
--------------------------------------------
誅十族-奉天靖難後的「奉天」大清算耿景清
1402年6月燕王朱棣率領「靖難」大軍兵臨南京城下,奉命守城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開門投降,南京陷落。就在「奉天靖難」大軍進城時,皇宮冒出了滾滾濃煙。
在一具燒得面目全非的「建文帝」屍體前,朱棣假惺惺的滴下了幾滴鱷魚淚,隨即下達了全國第一號通緝令,目標就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個「奸黨」為此朱棣任命心腹紀綱為錦衣衛都指揮使,酷吏陳瑛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負責此事。奉天靖難後一場充滿血腥的大清算就此拉開序幕。
齊泰,建文帝的兵部尚書,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尚在外地,聞聽消息後他便打算到外地起兵繼續對抗朱棣,於是喬裝,把自己的白馬塗上墨汁,但馬走了一段路後因出汗而墨汁褪色,被人認出捉獲。(齊泰的邏輯很怪,難怪會失敗)押解回京後,不向朱棣屈服,被凌遲處死。堂兄弟也被連坐處死,幾個叔叔被發配邊疆。
第二號人物是黃子澄,也是削藩的主要倡導者。南京陷落時,他藏匿在嘉興的一位退休官員楊任的家中,謀劃反抗,結果被人告發。逮捕至京城後,朱棣親自審問。黃子澄抗辯不屈,被凌遲處死,族人無論少長一律被殺。唯有一子更名換姓為田經,逃到了湖廣咸寧。同時倒霉的還有藏匿黃子澄的楊任。他本人被凌遲,兩個兒子被斬首,親屬全部戍邊。
接下來就是被姚廣孝稱為「天下讀書人種子」的方孝孺,南京城破當日他就被逮捕。起兵前姚廣孝一再叮囑朱棣不要殺方,同時朱棣也想藉助方孝孺的名氣來安撫天下,於是逼迫方孝孺草擬即位詔書。
沒想到方孝孺接過筆後寫上了「燕賊篡位」後擲筆於地,罵道:「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見方孝孺寧死不屈,就威脅道:「汝不顧九族矣!」方孝孺斥責說:「便十族奈我何!」惱羞成怒朱棣怒不可遏,命人將其凌遲處死,據記載場面極其殘忍,以至於「斷舌碎骨」。方孝孺死後,德慶侯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因為埋葬方孝孺的遺骸獲罪被殺。
所謂九族,有幾種說法,其中有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說,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說,不論如何牽連面甚廣。而在此之前,為免受凌辱,方孝孺的妻子、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女兒也投入秦淮河。至於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那些門生們。據記載方氏一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
鐵鉉,曾經幾次打敗朱棣的一個文人。被俘後背對朱棣坐在朝堂之上,厲聲謾罵,也被凌遲,八十多歲的老父老母被發配海南島。
此外還有御史中丞練子寧、副都御史茅大芳、左僉都御史周璿、戶部侍郎卓敬、郭任、盧迥,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魁、巨敬、給事中陳繼之、韓永、葉福、暴昭等幾十位因不屈服朱棣而被處死的官員,這些人或被誅三族,或被誅九族。
其中有一個耿景清的官員之前與朱棣還有些私交,朱棣即位後,讓他仍然擔任之前的官職。一日他穿著緋色衣服,懷揣利刃想早朝之時行刺,正好欽天監向朱棣奏報「異星赤色犯帝座」(有赤紅色星星對皇帝的星座不利),結果只有耿景清一人穿著緋紅色衣服,利刃當場被搜出。朱棣震怒之下,將耿景清凌遲,同時查抄他的家鄉,結果親朋好友轉相攀染,連坐了整個村子。
當然沒有株連九族的也有,他就是當劉伯溫的次子劉璟。在被逮入京城後,還稱呼已經稱帝的朱棣為「燕王殿下」,並且說:「殿下百年後,逃不得一『篡』字。」結果死於獄中。官員提出株連家屬,朱棣看在已經死了的劉基面上,沒有同意。
對於這些人來說,被處死是殘酷的;但對他們的妻兒兄弟來說,死可以說是一種解脫。這些人的妻女姐妹充入教坊司(官辦妓院)備受凌辱,下面引述兩段官員與朱棣奏對,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教坊司官員上奏:「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的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朱棣批答:「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奉天刑賞錄•教坊錄》
教坊司官員上奏:茅大芳妻張氏發教坊司病故;朱棣批答「著錦衣衛分付上元縣抬去門外,著狗吃了。」——《國朝從記》
不屈服的人都處理了,那麼屈服的人呢?對於屈從的中下級文官,朱棣紛紛提拔重用,例如此後的三楊等人。對於高級文官、武將,朱棣也沒放過。
盛庸,曾和鐵鉉一起幾次打敗朱棣。朱棣進入京師後,盛庸率兵投降,朱棣命他鎮守淮安,之後退休在家。結果當年就遭到酷吏陳瑛的彈劾,說他圖謀不軌。也許是為了保護家屬,盛庸自殺。
與盛庸情況類似的還有老將耿炳文、平安、何福、茹瑺等人。此外朱元璋的妹夫、駙馬梅殷在被迫歸順後,竟然上朝時被人推到金水河裡活活淹死。就連當年主動開門投降曹國公李景隆、谷王朱橞也先後被冠上罪名,幽禁而死。
1424年8月朱棣病死, 11月新即位的皇帝朱高熾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建文舊臣平反正名,並赦免尋訪其後人。
歷來一個王朝非正常的皇位更迭通常都是伴隨著血與淚的。作為一個政治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然會採取一些強制,乃至血型手段,朱棣只是做了這些人都會做的事。相比較而言,朱棣與其父親朱元璋相比較,其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
PS:或許本文會招致一些朱棣粉絲的詆毀、謾罵。無可否認朱棣是一位開明、進取的皇帝,但人無完人。本文只是從「靖難大清算」方面談及,並不能完全概括朱棣的一生,正所謂千秋功過後人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56ry8.html
--------------------------
朱棣上位連誅十族:奉天靖難后的"奉天"大清算
[ 清朝] 時間:2017-01-28耿景清
所謂九族,有幾種說法,其中有父三族、母三族、妻三族之說,還有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說,不論如何牽連面甚廣。 而在此之前,為免受淩辱,方孝孺的妻子、兒子自縊身亡,兩個女兒女兒也投入秦淮河。 至於第十族就是方孝孺的那些門生們。 據記載方氏一案連坐被殺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親之發配充軍者高達千餘人。
鐵鉉,曾經幾次打敗朱棣的一個文人。 被俘後背對朱棣坐在朝堂之上,厲聲謾駡,也被淩遲,八十多歲的老父老母被發配海南島。
此外還有禦史中丞練子寧、副都禦史茅大芳、左佥都禦史周璿、戶部侍郎卓敬、郭任、盧迥,禮部尚書陳迪、禮部侍郎黃魁、巨敬、給事中陳繼之、韓永、葉福、暴昭等幾十位因不屈服朱棣而被處死的官員,這些人或被誅三族,或被誅九族。
其中有一個耿景清的官員之前與朱棣還有些私交,朱棣即位后,讓他仍然擔任之前的官職。 一日他穿著緋色衣服,懷揣利刃想早朝之時行刺,正好欽天監向朱棣奏報"異星赤色犯帝座"(有赤紅色星星對皇帝的星座不利),結果只有耿景清一人穿著緋紅色衣服,利刃當場被搜出。 朱棣震怒之下,將耿景清淩遲,同時查抄他的家鄉,結果親朋好友轉相攀染,連坐了整個村子。
當然沒有株連九族的也有,他就是當劉伯溫的次子劉璟。 在被逮入京城後,還稱呼已經稱帝的朱棣為"燕王殿下",並且說:"殿下百年後,逃不得一'篡'字。 "結果死於獄中。 官員提出株連家屬,朱棣看在已經死了的劉基面上,沒有同意。
對於這些人來說,被處死是殘酷的;但對他們的妻兒兄弟來說,死可以說是一種解脫。 這些人的妻女姐妹充入教坊司(官辦妓院)備受淩辱,下面引述兩段官員與朱棣奏對,各位看官一看便知。
朱棣上位连诛十族:奉天靖难后的“奉天”大清算 - 纵观历史网 https://bit.ly/3lUVRfo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