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平之戰是中國東周戰國時代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規模戰役《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最大戰役》-秦滅六國-人類史上第一次的無差別屠殺就此發生,白起留240個小活口回去通知悲劇和散播恐懼,BC 260年8月 世界史上第一次刻意的清洗性集體屠殺。趙國沒有震動,因為沒有人可以發出震動了,只剩無盡的眼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by5uab
---------------


白起台 - Google 搜尋 http://tinyurl.com/y6cqcml6


你知道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四次殺降嗎?
你知道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四次殺降嗎? - 資治通鑑百科 http://tinyurl.com/y4p652eh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是戰爭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人,一切戰術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紙上談兵。所以,殺降,這種可以最直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行為,雖然慘絕人寰,雖然滅絕人性,但因其成效立竿見影,而屢見不鮮。中國歷史上,殺降事件屢見不鮮,但是,一次性殺降超過5萬的,也就是下面這四次。
       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是戰爭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人,一切戰術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紙上談兵。所以,殺降,這種可以最直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行為,雖然慘絕人寰,雖然滅絕人性,但因其成效立竿見影,而屢見不鮮。下面,我們看一看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四次殺降。
       第一次,長平之戰。殺降人數:40萬。
       公元前264年,秦國攻擊韓國,兩年內先後佔領南陽和野王,徹底切斷了上黨和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馮亭琢磨開了:“我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孤島,隻身對抗秦國,無異以卵擊石。不如把趙國綁上戰車,共同抗秦。”於是,馮亭派人給趙孝成王送去一個無法抗拒的驚天美人,並陪嫁一個大大馬屁:“我以及我的臣民都厭惡秦國,卻仰慕大王的盛名及恩德。今願以城池17座及2萬平方公里土地,獻於大王。” 
       趙孝成王立刻無法抵擋,欣然笑納。這本來是一個大大的燙手山芋,本來是一顆已經點燃了引信的炸彈,本來是一羽已經被黃雀盯牢的蟬,本來是一隻已經被老虎納入嘴中的綿羊,趙孝成王卻天真地以為天縱奇福,以為自己的仁德感動了上天,大大地恩賜了一個香噴噴的餡餅,滿懷歡喜地張開那螳臂一樣的細胳膊,擁入懷中。腦袋被門弓子抽了,被門框子擠了,被驢踢了,被漿糊灌了,進了水了,說的都是這個趙孝成王。趙孝成王為自己的腦癱付出的,是他悔青了的腸子,和趙國的徹底敗落。
       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當然不會允許到嘴的肥肉被別人搶走,更不會允許小弟挑戰大哥的權威。公元前260年,秦國出兵,很快攻陷上黨,並繼續向韓國攻擊。廉頗拒秦,在長平構築營壘,堅壁不出。范雎派出間諜,散佈謠言:“廉頗老了,銳氣不在,已經被秦軍嚇破了膽,只能當縮頭烏龜。並且很快,廉頗就會向秦國投降。秦國最怕的,其實是趙括。只要趙國不起用趙括,秦國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腦癱晚期患者趙孝成王立即喜滋滋義無反顧地跳進秦國的陷阱,任命趙括為三軍總司令,接替廉頗。
       超級帥哥趙括是個大嘴巴軍事理論家,誇誇其談起來,連他的老爹,趙國名將趙奢都甘拜下風。但是,這個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對此,趙奢夫婦都有清醒認識。當趙括被任命為總司令後,趙母立即上書,強烈反對。可秦國的乖孩子趙孝成王已經鐵了心要親自毀滅自己的國家,對趙母的意見,斷然駁回。
       秦國自然對趙括的上任欣喜若狂,立刻任命白起為秦軍總司令。為了繼續讓趙括飄在半空,不起疑懼,又嚴令:“有敢洩露白起為總司令者,立即斬首。”秦國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以對趙國戰鬥力的徹底摧毀警告他國,千萬要記住,誰才是大哥。
       紙上談兵的帥哥趙括當然不會是老奸巨猾的殺才白起的對手,一場大戰後,趙括戰死,40萬趙軍投降。白起將這40萬人全部坑殺,只將240人釋放回國,書寫了中國戰爭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經此一役,趙國青年一代的全部精英,死亡殆盡,趙國徹底沒落。
       第二次,鉅鹿之戰。殺降人數:20萬。
       風水輪流轉,今年到你家。白起殺降僅僅54年之後,大秦王國的20萬大軍,就被項羽坑殺。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逐鹿中原,這其中就包括悲情英雄項羽。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派大將周文攻擊前進,逼近咸陽,大秦王朝眼看就要落入泥腿子手中。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出了個章邯,差點就挽狂瀾於既倒。
       這章邯官居少府,就是負責皇帝吃喝拉撒的官,和打仗本沒有什麼關係。但此人卻是個軍事奇才。大軍壓境,秦二世胡亥慌忙招群臣問計,章邯自告奮勇,率領一支主要由犯人組成的部隊,擊破周文,攻滅田臧,迫遁陳勝,使秦朝得以苟延殘喘。其後,他又屢戰屢勝,攻殺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過黃河攻趙。
       公元前208年,圍趙王趙歇於鉅鹿。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次之,北上救趙。可這宋義卻是個連趙括都不如的人物,不僅只會紙上談兵,而且膽小如鼠,46日不敢進軍。公元前207年,項羽擊殺宋義,大舉進軍,破釜沉舟,於鉅鹿大敗秦軍。很快,章邯率秦軍20餘萬投降。公元前206年,項羽將這20萬降卒在新安城南,全部坑殺。
       第三次,
長平之戰永錄屍骨坑
長平之戰永錄屍骨坑
。殺降人數:5萬。
       這是一場由幾匹馬而引起的荒唐戰爭。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時間跨度最長的大混亂時期。中華大地上國家林立,互相殘殺,哀鴻遍野,但都是各領風騷若干年,除了苟延殘喘的晉王朝外,很少有長命國家。混亂進行到四世紀九十年代初,中華大地上八國林立,分別是前秦、後秦、西秦、後燕、西燕、後涼、北魏和東晉。叁合坡之戰便發生在北魏和後燕之間。
       後燕建國於384年,因為繼承了前燕大部分勢力,所以是中原十六國後期最強盛的一個。北魏興起於塞北蠻荒之地,建國於386年,因比較弱小,所以向後燕進貢,尋求保護。391年,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派遣他的弟弟到後燕朝覲,後燕太子慕容寶索要良馬,拓跋珪拒絕,兩國決裂。395年,慕容寶率軍伐魏。拓跋珪採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策略,後退400餘公里,將慕容寶誘至黃河岸邊。11月,慕容寶在後援斷絕的情況下退兵至叁合坡,被拓跋珪大敗,5萬敗兵投降。拓跋珪對大量的降卒心存恐懼,將其全部坑殺。
       第四次,天山之戰。殺降人數:13萬。
     661年,一向與唐朝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朝為敵。唐高宗以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征討回紇。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選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13萬人繳械投降。估計那個時候沒有繳槍不殺的說法,薛仁貴將這些降卒全部坑殺。後軍中傳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土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自古“殺降不祥”,歷史上的這些殺降者大多沒有好下場。白起在三年後被秦王逼迫自殺,項羽六年後自刎於烏江,道武帝拓跋珪14年後死於兒子之手,唯獨薛仁貴於七十之年善終。另外,更重要的是,殺降使整個社會的道德品質出現下降,這種損失難以估量。
       時至近代,戰俘們的命運才開始有所改變。1950年生效的《日內瓦公約》,還專門規定了一些旨在保護戰俘的條文,使得整個世界的人權狀況得到了大大改善。
----------------
殺降不祥:中國古代大規模殺俘的人,下場都比較慘
2017/01/20 來源:華夏古都
華夏5000年歷史,也是一部鬥爭史,而戰爭作為一種建立或者推翻秩序的手段貫穿始終。戰爭是殘酷的,也必定有失敗的一方,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大規模屠殺降俘的事件,巧合的是,主導這些大屠殺將領的下場,無一例外都是相當的慘,這貌似是個魔咒,冥冥中似乎也驗證了一句話:殺降不祥!
戰國白起: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秦軍將領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俘,僅放走240多位年紀小的人回趙國報信。白起最後失信於秦王身死族滅;
秦末項羽:於洛陽新安坑殺20萬秦軍降卒,到手的天下丟了,垓下兵敗自刎,死時才30歲,被5將分屍;
西漢李廣:曾經一天之內用欺詐手段把業已投降的八百羌人統統殺死。百戰不得封侯,死於刀筆吏之手,孫子李陵叛降,宗族夷滅;
西漢霍去病,漠北大戰斬殺加上俘虜7萬餘人(其中俘獲者應不足萬人)。二十四歲盛年暴薨,絕嗣無後,霍光以自己的孫子霍山、霍雲過繼給霍去病為孫,後因謀反被漢宣帝滅族;
(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圖文無關)
北魏拓跋珪:擊敗後燕來犯,面對已經投降的5萬戰俘,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議下全部坑殺。拓跋珪最後被親生兒子殺死,時年僅39歲;
唐朝薛仁貴:唐龍朔二年,回紇鐵勒九姓進犯唐朝,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回紇軍投降,薛仁貴命令將投降兵13萬人就地活埋。薛仁貴的死因說法不一,有一說是被自己的兒子薛丁山射中咽喉,不治身亡。
明朝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幾乎每占領一座城池就忙著屠城,殺降更是常有的事兒,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大戰導火索就是因為常遇春活埋了陳4000人。三十九歲,盛年暴薨,兩子為國公,都失位而死。
明朝胡宗憲: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誘殺已經請降的倭寇海盜集團首領徐海。嘉靖末,嚴嵩失寵,胡宗憲牽連被逮捕入獄,被革職還鄉2年後又被押赴至京自殺身亡,時年54歲。
(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軍,僅放走240多位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綜上可見,擅殺降者,本人的下場多數不好,有的還殃及子孫。大規模屠殺俘虜,不但會影響軍隊的士氣,還會敗壞軍隊的道德,為君者對這樣的將領必定心懷有芥蒂。其實,明太祖朱元璋在評價常遇春的生平時就這樣說過:作為將領不亂殺人,不僅有利於國家,其子孫也能受到福分,為將者應該以此為鑑。
《明史-徐達常遇春傳》:「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
古人有“殺降不祥”的說法,為何大規模殺死戰俘的事仍然時有發生? 
2017-11-24 08:42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戰神之一,很多軍事迷都曾經說過類似的話:“論打仗,白起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儘管有些誇張,但白起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皿疑的。白起是秦昭王麾下的一員猛將,他一生經歷大小戰役70多次,在敵人都不弱的情況下,從未打過敗仗。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總共殲滅六國軍隊大約200萬人,其中被白起滅掉的就有160萬左右。但是,為什麼白起這麼厲害,但是他的名聲卻遠不如韓信、衛青、霍去病這些名將那麼響亮呢?儘管原因有很多,但這和他坑殺戰俘有很大的關係。
長平一戰中,白起坑殺40萬名趙國降卒,釀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活埋戰俘的慘案,並且至今仍被很多人所垢病。
眾所周知,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後,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並立即開始了兼併六國的戰爭。公元前268年,秦國先是派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歸附了秦國。接著又攻打韓國,韓王很害怕,決定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來求和。但是駐守上黨的太守拒絕執行王命,想將上黨十七縣獻給趙國,讓韓、趙結成聯盟來對付秦國。趙王派兵接收了上黨,深深激怒了強秦,慘烈的長平大戰也因此拉開了帷幕。
公元前261年初,秦國出兵派大將王乾率主力軍很快拿下了上黨,並迅速向長平推進。趙國見情況危急,緊急調老將廉頗去救援長平。兩軍對壘,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開始了。長平“一戰”中,秦趙雙方總共投入百萬以上的軍隊,規模空前。由於戰爭發生在趙國邊境,趙軍給養充足,而秦軍則是勞師遠征,補給上會有問題。因此廉頗採取了“只守不攻、以逸待勞”的作戰方針,秦將王乾雖然發動了幾次大的攻堅戰,但久攻不下,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實施了離間計,派人用重金收買趙王左右的權臣,誣陷廉頗怯戰。趙王中計,撤回了廉頗,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王見離間計得逞,立即任命能征善戰的大將白起代替王乾出任統帥。趙括急於邀功,一上任就改變了廉頗“只守不攻”的戰略,立即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進攻。白起認為,趙括沒有實戰經驗、魯莽輕敵,於是假裝撤退迷惑他。與此同時,白起還派出兩支騎兵部隊,在趙軍的左右兩翼遷回攻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就這樣,趙括陷入了白起的包圍圈中。
趙軍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了邯鄲,趙國上下十分震驚,準備派兵竭力援救長平。但與此同時。秦昭襄王也親自到河內去征集15歲以上男子從軍,阻斷了趙國的援兵。趙括的部隊被圍困了幾個月後,缺糧斷草,只得殺馬充飢,甚至自相殘殺,以人肉充飢。在飢寒交迫下,軍隊人心離散,鬥誌全無。趙括主導了幾次突圍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趙括本人也在突圍中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軍本來就彈盡糧絕,也沒有救兵,看不到希望,現在統帥也死了,於是,40萬趙軍無奈之下,只好放下武器投降。由於投降的人數實在太多,白起擔心這些降卒將來反叛,為絕後患,於是起了殺機,除了讓其中年少體弱的240人回到趙國外,其餘的40萬降卒全部被活埋。40萬個生命就這樣終止了,歷史永遠都無法輕輕地翻過這沉重的一頁,白起也因此在歷史上褒貶不一。
在白起之後不到60年,著名的將領項羽也重蹈搜轍,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屠殺戰俘的紀錄。
那是公元前208年,秦國大將章邯在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後,又攻破邯鄲,趙王也被秦將王離率領的20萬秦軍圍困在鉅鹿。此時,章邯也率領20萬軍隊駐紮在鉅鹿不遠處。當時,趙國也有數万軍隊在鉅鹿北邊,但由於兵力懸殊,不敢前去救援。
為解救鉅鹿之圍,楚懷王派兩路兵馬,一路以宋義為主帥,項羽為副帥,去解鉅鹿之圍,另一支軍隊以劉邦為主帥,去攻打關中,並許諾“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其實,在項羽前去解鉅鹿之圍時,已經有十幾路軍隊前來救援,但都畏俱秦軍威力,不敢出戰。項羽下令全軍破釜沉舟,每人攜帶三天的糧食,以示“決一死戰”之心,果然大敗秦兵,俘虜了大批人馬,連主帥王離也被俘,副將被殺。章邯走投無路,只好率軍20萬投降。不久後,項羽擔心秦軍日後叛變,便把這20萬降兵活埋。
事實上,戰國時期屠殺戰俘絕不僅僅只有這幾例,幾年前,陝西某縣民工在施工時發現了一個距今2200多年的戰國戰俘坑。坑內有14個排列整齊的人頭,以及一些文物,在人頭骨的北側還發現了多具完整的人體骨骼。據戰國時期戰爭的歷史記載,當時勝利方會割下戰俘頭顱,作為戰利品整齊排列理入地下。
我國古人很迷信,民間一直有“殺降不祥”的說法。事實上,歷史上很多殺降的將領,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例如白起後來被秦王猜忌,只好自殺;例如項羽兵敗自殺;例如飛將軍李廣認為自己一生的不得志是因為早年殺降。那麼,既然這樣,為什麼大規模殺死戰俘的事情仍然時有發生呢?
事實上,殺不殺俘是將領根據自己能否控制戰俘來考慮的。如果有完全的把握能控制戰俘,就不會選擇殺俘,否則就會殺掉。戰爭雙方大多數情況下不會殺降卒,而是把他們作為自己兵源的一種重要補充。著名的白起坑殺戰俘事件,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白起只能作出這樣的選擇,不能因此否認他的功績。
-----------------
戰俘(英語:prisoner of war,縮寫為POW),或稱俘虜,與人質的性質不同,是指在戰爭各方中,敵對方被另外一方活捉,但並未處死的,用以作為戰爭交換條件的人。根據1949年8月12日簽訂的《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又稱《日內瓦第三公約》)規定,各國不得虐待戰俘,但有時軍方希望從戰俘口中得到最新的戰況,或敵營的下落,因此對戰俘施以拷打或重刑,甚至為減少糧食的消耗,而殺害戰俘,也常有因為人力不足,待遇較好的軍醫戰俘可能被派往醫院長時間勞動,身強體壯的則被派往礦場、農場當作苦力的情況;通常只有戰場前線上才會出現戰俘一詞,在非軍事區或後方抓到的應被稱為間諜或特務,要依法律進行處罰。
戰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pfs5z8
----------------
殺降不祥:中國古代大規模殺俘的人,下場都比較慘
2017/01/20 來源:華夏古都
華夏5000年歷史,也是一部鬥爭史,而戰爭作為一種建立或者推翻秩序的手段貫穿始終。戰爭是殘酷的,也必定有失敗的一方,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發生大規模屠殺降俘的事件,巧合的是,主導這些大屠殺將領的下場,無一例外都是相當的慘,這貌似是個魔咒,冥冥中似乎也驗證了一句話:殺降不祥!
戰國白起: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秦軍將領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俘,僅放走240多位年紀小的人回趙國報信。白起最後失信於秦王身死族滅;
秦末項羽:於洛陽新安坑殺20萬秦軍降卒,到手的天下丟了,垓下兵敗自刎,死時才30歲,被5將分屍;
西漢李廣:曾經一天之內用欺詐手段把業已投降的八百羌人統統殺死。百戰不得封侯,死於刀筆吏之手,孫子李陵叛降,宗族夷滅;
西漢霍去病,漠北大戰斬殺加上俘虜7萬餘人(其中俘獲者應不足萬人)。二十四歲盛年暴薨,絕嗣無後,霍光以自己的孫子霍山、霍雲過繼給霍去病為孫,後因謀反被漢宣帝滅族;
(項羽坑殺20萬秦軍降卒,圖文無關)
北魏拓跋珪:擊敗後燕來犯,面對已經投降的5萬戰俘,在北魏大臣王建的建議下全部坑殺。拓跋珪最後被親生兒子殺死,時年僅39歲;
唐朝薛仁貴:唐龍朔二年,回紇鐵勒九姓進犯唐朝,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回紇軍投降,薛仁貴命令將投降兵13萬人就地活埋。薛仁貴的死因說法不一,有一說是被自己的兒子薛丁山射中咽喉,不治身亡。
明朝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幾乎每占領一座城池就忙著屠城,殺降更是常有的事兒,朱元璋與陳友諒的大戰導火索就是因為常遇春活埋了陳4000人。三十九歲,盛年暴薨,兩子為國公,都失位而死。
明朝胡宗憲:明代抗倭名將,嘉靖年間誘殺已經請降的倭寇海盜集團首領徐海。嘉靖末,嚴嵩失寵,胡宗憲牽連被逮捕入獄,被革職還鄉2年後又被押赴至京自殺身亡,時年54歲。
(白起坑殺趙國40萬降軍,僅放走240多位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綜上可見,擅殺降者,本人的下場多數不好,有的還殃及子孫。大規模屠殺俘虜,不但會影響軍隊的士氣,還會敗壞軍隊的道德,為君者對這樣的將領必定心懷有芥蒂。其實,明太祖朱元璋在評價常遇春的生平時就這樣說過:作為將領不亂殺人,不僅有利於國家,其子孫也能受到福分,為將者應該以此為鑑。
《明史-徐達常遇春傳》:「太祖嘗語諸將曰:「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信哉,可為為將帥者鑒矣。」
古訓「殺降不祥」有例外 薛仁貴殺十多萬卻得善終 | 歷史長河 | 巴士的報 http://tinyurl.com/y6mp3j8m
-------------------
“殺降”不祥?為何辛棄疾與李鴻章都屠殺降人
“殺降”不祥? 為何辛棄疾與李鴻章都屠殺降人_歷史頻道_鳳凰網 http://tinyurl.com/y5at34ou
核心提示:這种血淋淋的無恥行為,卻得到了朝廷的認可,認為“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以“理學家”自詡的曾國藩竟也稱讚這種背信棄義的行徑,稱“此間近事,惟李少荃在蘇州殺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殊為眼明手辣”。
文章摘自《歷史:何以至此》 作者:雷頤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蘇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鎮,在清代是江蘇省城。太平軍佔領蘇州後,為太平天國蘇福省省會,忠王李秀成長期精心經營蘇州,想將其建為第二個天京,是太平軍佔領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蘇州,當然是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夢寐以求之事。
1863年春,李鴻章率淮軍和“常勝軍”陸續攻下常熟、太倉、昆新、吳江、江陰等處後,於11月中旬兵臨蘇州城下,開始進攻蘇州。
蘇州太平軍守軍在主將慕王譚紹光領導下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由於屢攻不下,而且傷亡不小,李鴻章明白如果強攻將會付出更大代價,且結果如何尚不得而知。於是,他決定“智取”,策反太平軍守將。在譚紹光領導下守城的太平軍將領,還有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鈞、寧王周文嘉、比王伍貴文這“四王”和張大洲、汪花班、汪有為、範起發這“四大天將”,他們控制著蘇州城內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個城門中的四個,卻與主帥譚紹光一直不和。常勝軍首領戈登(GordonCharlesGeorge)通過奸細了解到這一情況,特別是知道納王郜永寬還有投降之意後,便主張誘降納王,兵不血刃地攻克蘇州。戈登的建議為李鴻章採納,而且淮軍攻城主將之一程學啟本是太平軍降將,他手下的副將鄭國魁與郜永寬等原就是熟人。經過一番秘密聯絡,郜永寬在11月28日派康王汪安鈞潛入清軍大營,與戈登、程學啟開始投降談判。幾天后,郜永寬在蘇州城外陽澄湖親自與戈登、程學啟商議降約。雙方約定,郜謀殺譚紹光,取其首級並獻蘇州城以降清,而戈登、程學啟承諾保證郜及其部下性命,並給副將以上的降將一定官職,賞賜郜本人二品武職,戈登做擔保人。12月4日,郜永寬等八人趁在慕王府議事的機會刺殺了譚紹光,並割下譚的首級。第二天,郜將譚的頭顱送達程學啟處,並大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清軍誘降成功,終於“兵不血刃”地拿下蘇州。
然而,李鴻章不但沒有履約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設計殺害了這八名降將。據記載,正當這八名降將來到李鴻章營中,滿懷希望地準備接受紅頂花翎時,埋伏在帳外的武弁立斬八人之頭!同時,清軍在城內大開殺戒,蘇州一帶口音者被“放歸”,而南京以上口音者則“不分良莠盡殺”,城內數万太平軍守軍在毫無戒備中被誅殺。李鴻章及清軍的殘忍、背信,在這次殺降事件中暴露得淋漓盡致。
戈登聽到李鴻章殺降的消息,頓時勃然大怒,認為這是最無恥的背信棄義,而且自己還曾信誓旦旦地為降將作保,於是提著洋槍要找李鴻章算賬。李鴻章聞訊趕忙躲了起來,以後幾天戈登一直在提槍找李,而李則躲避不見。由於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鴻章,戈登只得憤憤然地留下一份最後通牒,要求李鴻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勝軍”進攻淮軍,將所攻占的城池再交還給太平軍。然後,他就率“常勝軍”返回崑山,同時給英國駐華公使布魯斯(BruceSirFrederickWilliamAdolphus)寫信,要求英國政府乾預,迫使李鴻章下台。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郎(BrownMajor-General)也從上海趕到崑山,與戈登商定“常勝軍”由其節制,不再受李鴻章及中國政府調遣的問題,藉此從中方手中奪回“常勝軍”的控制權,同時對李鴻章大發雷霆,指其背信棄義,要李鴻章“備文認錯,方有辦法”。李鴻章則以這是中國內政,外國無權指責干涉為由,針鋒相對地回答說:“此中國軍政,與外國無干,不能為汝認錯。”伯郎只得“一怒而去”。上海的外國領事館官員代表列強及所有外國僑民簽署了一項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的徹底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會再幫助清政府,並可能撤回幫清軍打仗的洋兵洋將。
面對洋人的嚴厲指責,李鴻章畢竟有些慌亂,他在給朝廷的幾次奏摺中辯解說,如此殺降是因為叛變“諸王未理髮,叛跡顯然”;“挾制要求,不肯散其眾,硬請保為總兵副將官職”,“降眾多達二十萬,難以安置”等理由。表示“臣思受降與受敵,必審其強弱輕重,能否駕馭在我”。其實,根本就沒有“降酋”謀反的任何跡象,而僅僅是他擔心難以控制,就採取瞭如此殘酷的手段。他在稍早上奏的《克復蘇州折》中就明言:“該酋等久在賊中為大頭目,狼子野心,恐其難制”,所以要採取措施,“免致尾大不掉另生枝節”。“恐其難制”此四字是他殺降的真實動機,僅因其“恐”,數万人生命便化為烏有!在給曾國荃的信中,他揚揚得意地說,這次“擒殺偽王六、偽天將五,皆忠逆部下悍黨,稍可自娛”。在給郭嵩燾的信中亦說這次“蘇州、無錫苦戰數月而得之,所以少愜意者,誘斬六偽王四天將,而解散忠黨二十萬之眾”。
---------------
你知道史上最慘絕人寰的四次殺降嗎? - 資治通鑑百科 http://tinyurl.com/y4p652eh
中國人信易經,信天道輪迴,信因果報應,“殺降不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條道德文化古訓。先祖們的一句殺降不祥,昭示著我們民族的博大胸懷和好生之德,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之一。自古以來殺降的將領也不絕於史書,但是大多數真沒有好的結果,殺降就意味著失信失人心,不但不能取信於世人,更難立國立世,報應直接而來,往往都是現世報。肆意屠殺已經放下武器手無寸鐵降卒是違背天理和人心的,對敵方的失信屠殺只能使怨恨恐懼加劇,會遇到更多的抵抗。殺降是社會的倒退,人性的迷失,是文明的毀滅,是極其愚蠢的短視行為。所以大規模殺降的人往往最直接的是現世報。歷史上盡人皆知的白起和項羽這兩位殺降大家就是因為自己的爛殺而有損陰德直接導致了現世報,短短幾年身死族滅。秦趙長平之戰坑殺趙兵 40萬可能是古往今來世界歷史上屠殺降卒最多的一次吧。公元前260年9月底,長平趙軍被圍斷糧達46日。身先士卒的趙括中箭戰死後,突圍無望的40萬趙軍只好全體棄甲投降。秦國牛逼將領白起卻泛起了愁,趙軍顯然是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被迫降秦的,他們家小均在故國,不會真的為秦國賣命;而且趙國民風彪悍,人數眾多,秦軍將難以控製而日久生變。白起面臨著兩難選擇:放趙兵回國?無疑是前功盡棄、養虎遺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乾脆殺掉,以絕後患。在解除趙軍武裝後,白起只將年幼者240餘人放回,用以震懾趙國人心,將其餘40萬降卒設詐一舉全部坑殺。這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規模最大、手段最殘暴的一次殺降。白起摧毀了趙國的精銳武裝,六國弱勢已成,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但同時,坑殺趙兵空前堅定了趙國人誓死抗秦的決心,又阻絕了其他五國的降秦之念。長平之戰後白起想直接進攻趙國,一舉滅趙,結果秦王沒同意,竟然議起了和,結果沒有達成合約,就要用白起再次進攻,白起這時耍起了小性子,直接幹不了休班,結果就把老闆給得罪了。惱羞成怒的秦王在范雎的鼓動之下,賜劍令白起自裁。白起到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下場,史書說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值得注意的是,秦國後期滅趙卻頗費周折,甚至主要依靠的並非軍事實力。秦國自長平之戰即殲滅趙國主力並獨霸天下,卻事隔32年後才最終滅趙,又過了7年才統一海內。可以想見,長平之戰秦國坑殺40萬趙國降卒起到了何等強烈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的是,白起協助秦王開創了一個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乃至以狡詐毒辣對殘忍無信的歷史進程。結果過了50年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項羽依法炮製地又坑殺了20萬秦國降卒,因果報應天道輪迴。
公元前207年,項羽與秦軍在鉅鹿展開殊死大戰,九戰九勝俘獲秦軍主力20萬人。隨後,項羽背信在新安城(今河南澠池東)下令將20萬降卒全部處死。僅數月後,統治歷史僅14年的短命王朝“暴秦”灰飛煙滅。5年後的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拔劍自刎。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視萬民性命為草芥者必自斃。項羽臨死一直沒有醒悟自己為什麼落得八千子弟過江東,無一人回去,臨死還在感嘆:“天亡我,非戰之力”,就是讓他再活一回,他一樣最後還是失敗的,身死國滅這是注定了,一個失信於世人的屠夫誰會敢教他為王呢?就這一點來說項羽還不如白起,白起臨死都知道了自己的報應結果,項羽是至死不悟啊。
----------------
“殺降不祥”的說法,不殺降的道德規範是怎麼形成的? - 知乎 http://tinyurl.com/y4gancw8
很多看似文化的「無厘頭」都有社會、經濟的根源,比如說穆斯林不吃豬肉,我印像中是因為不易保存。結果後來成為萬世不易的警句名言。穆斯林為什麼不吃豬肉?這個答案應該也揭示了一部分,即「耗燃料、容易致病、不易遷移」。回到這題。不殺降、不斬來使之所以成為一種軍事習俗,也是權衡利弊的結果。戰爭是一種獲得資源分配權的簡單粗暴的方法,由於代價巨大,所以一般不到不得已不會使用。軍臨城下、接受投降總比屍橫遍野、滿城屠光收益要大。在這個意義上,戰爭和講道理、訴訟、談判一樣,核心還是為了生存資源。所以,如果可以通過非戰甚至非直接戰爭的方法達成一致,比如威懾、小規模軍事衝突,那理性人會選擇避免戰爭。這樣看,殺降或者殺來使的後果是什麼?殺降會提高下次軍事失敗方的預期損失,即expected loss——而預期收益並沒有因此增大。直接反應就是廝殺會更加慘烈,這和把小偷同強盜一併處死是一樣的效果:「為國死,可乎?」既然被俘也是死,那不如戰死。而戰爭是為了資源,不是為了殺人,所以無論戰爭正義與否,只有最不理性者(我們稱之為反人類罪)才會殺降。比如說,蒙古人前期征服時,每次圍城後就會說若是抵抗必然屠城,不抵抗就放生,就是以非軍事方式提高對方的預期損失,製造一個虛假選擇。當然,這些人信譽比較低,每次不抵抗也屠城了,所以這個政策終究被改變。殺來使使得談判成本更高。既然趕盡殺絕沒有意義,那總會需要談判,殺來使導致雙方談判成本增高,經過幾番疑慮、不信任、對殺來使後,戰爭總會結束,還是會回到互遣使節的狀態。所以不殺來使才能成為一種大家都樂於接受的習慣和法。所以解放時中共會留下香港作為透風窗。朝鮮戰爭中美打到後來就缺少一個有力的中介(斯大林那兩年已經不省人事了),後來美國派人到香港來聯絡都屢次無果。我們是真理的信徒,我們信一個宗教叫理性教、規律教,因為我們相信世間萬物總有個道理在背後,不是無緣無故,不是混沌。在復雜變化、甚而莫名其妙的社會現象背後找到經濟、社會解釋,這就是經濟分析的展示其威力的時刻了。
------------------
史上四大大規模殺降,都說殺降不祥,來看看這些將領的結局如何
2017-04-15 由 萬里乾坤一局棋 發表于歷史
古時候在戰場有一種說法叫「殺降不祥」,也就是說那些投降放下武器的士兵不能殺,否則要遭報應。然而在華夏幾千年歷史上還是有殺降的將領。現在例舉出四位大規模殺降的將領,來看看他們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圖為被大軍橫掃過的戰場
排名第四:西漢李廣
李廣曾坦言,一生中最後悔的事就是以欺詐手段將已經投降的800羌人都殺光。李廣歷經百戰而不得封侯,最後因貽誤軍機自刎而死。孫子李陵降了匈奴,被武帝滅了滿門。
圖為李廣畫像
第三名:唐薛仁貴
「三箭定天山」也就是在這場戰役中薛仁貴三箭射殺了敵軍三員大將,嚇的十三萬鐵勒軍下馬投降,結果薛仁貴下令將這些鐵勒軍全數坑殺。雖不知道薛仁貴為什麼要坑殺這些降卒,或許是擔心大軍退去後,這些鐵勒軍又開始反叛製造事端。不過薛將軍與其它殺降的不同,活了七十歲,得以善終。
圖為薛仁貴畫像
排名第二:西楚霸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新安古城收編了剛剛投降的秦軍部隊,然而在一夜之間這支二十萬人的部隊被屠戮殆盡。史學家對這個數字存在異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項羽對秦國的仇視程度坑殺降卒應該十有八九。然而楚霸王最後的結局大家也都清楚了,值得一提的是坑殺秦軍的這個地方離當年白起坑殺趙軍的地方只有百餘公里。
圖為項羽畫像
排名第一:人屠白起
在長平之戰中,這位圍殲戰鼻祖,一舉殲滅了當時趙括帶領的趙軍,在收繳了降軍的兵器後,白起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殺降記錄(坑殺趙軍四十萬)。數年後白起被賜死,死前說道:我何罪於天下而至此哉?過了一會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說罷拔劍自刎。
圖為白起畫像
以上這些大規模殺降的將軍里只有薛仁貴能夠善終,其餘的都是自盡而亡。各位讀者們對於殺降不祥你們贊同嗎?
---------------
殺俘不祥,歷史上的五大屠夫前四位均應驗此話,唯獨最後一位例外
2016-08-28 由 夜狼文史工作室 發表于歷史
戰爭從來都是泯滅人性的行為,同一藍天下的幾拔人為了某些人的所謂霸業互相撕殺互相傷害,無關乎正邪善惡,只有更狠更壞,才能存活於沙場,不論多拼搏,最終換來的也只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中國歷史上那些標有「英雄」頭銜的明星名將,耀眼光環下大多有不光彩的歷史,他們所具有的不光榮傳統,其中有一項,就是殺降。
殺降中最不人道的行為,當屬坑殺。
坑殺的歷史非常悠久,久到有了戰爭,也就有了它的存在。
中國歷史上的坑殺事件不少,不少軍事將領都干過這行,其中有幾個還做到了「滅絕人寰、人神共憤」的地步。
一、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
公元前262年,「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周赧王在位的五十三年,秦國軍隊攻取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從而將韓國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割斷。
形勢所迫下,韓國新任上黨郡太守馮亭請求趙國將上黨郡併入趙國屬地,以期待秦國人和趙國人的「狗咬狗。」
趙國的高層們在面對這燙手山芋的誘惑,還真是接手了,極具統一相的大秦帝國向來都不是素食者,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左庶長王齕率兵攻打上黨,當地守軍抗拒不了秦軍高強度打擊只得放棄上黨郡,退入到趙國境內。
秦軍得勢不饒人,不顧「窮寇莫追」信條,繼續追擊上黨的漏網之魚,直打到趙軍駐守的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正是在眾所期望之中,名為「長平之戰」的年度大戲拉開序幕。
趙國起初選用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駐守長平,老將軍守得有模有樣,秦軍始終打不開局面,兩軍相持在長平,打起了持久戰。
向來愛使陰招的秦國人,當然不會就此止步不前,他們泡製出了一條反間計無償贈送給趙國人。
很快地,一條實質性內容為「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的流言在趙國傳播開來。
於是,勤勤懇懇埋頭工作的廉頗迎來了他在長平的最後日子,直到趙括接手的那一刻,他始終未能明白自己為什麼被替換了。
以趙軍的做法相似,秦軍陣營里也有了新的動作,他們也迎來了自己的最高統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一生中從來未有敗仗、中國歷史上名副其實的戰神: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八月,白起挖了一個坑,趙括很是知趣地踏了進去,並且帶著他所屬的四十萬趙軍。
九月份,被圍困趙軍的斷糧記錄已經達到四十六天,互相斬殺而食的現象也已經不是新鮮,留給趙軍翻盤的機會已經不多。
趙括準備最後一搏,他組織起四支部隊,對秦軍展開猛烈攻擊,後果十分嚴重,趙軍沒能衝出去,付出慘重代價之餘,連趙括也喪命在了秦軍的箭弩下。
沒有了主將,趙軍形勢更亂,士氣已無,軍心消散,在秦軍的強力攻勢前,四十多萬人全部向秦軍投降。
這四十萬人最後的結局,十分悲慘,白起將他們引誘入一個名字叫做「殺谷」的深谷,然後全部坑殺。
趙軍最終只留下二百四十人得以歸國,那也不是白起的一點良心發現,只不過是給予趙國更大的震撼。
就是在這一天,趙國境內的家庭幾乎少有完整,不是妻子失去了丈夫,就是孩子沒有了爸爸,又或是老人們再也見不到出征的兒子。
二、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秦人當年造的孽,幾十年後,還是有人向他們討還了。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新上台的趙王歇被秦國將領王離圍困在了鉅鹿,實在是沒辦法了,趙王歇只得向楚懷王求救。
年輕的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率領著楚軍精銳前往趙地救援。
公元前207年的深秋時分,時人號稱為「卿子冠軍」的宋義,帶著楚國諸將領以及楚國大部隊開進到了安陽,就止步不前了,整整駐紮了四十六天。
千年老大一朝老二的項羽本就不耐煩宋義這位空降上司,在做好兵士們的思想引工作後,他決定和宋義好好談談。
兩人到底說了些什麼,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可以確定的,會談結束後,宋義身上少了一樣東西,他的人頭。
到了這時候,楚懷王不得不承認了項羽作為「上將軍」的合法地位,他還很是大方的將當陽君英布、蒲將軍的兩支生力軍全都劃撥給了項羽,由他來指揮。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的十一月份,項羽的軍隊出動了。
他下令,全軍以最快速度渡河,渡過河後,把所有船隻給鑿沉、煮飯的甑砸碎,路邊廬草房全都燒掉,,每人只帶三天的乾糧,碰上秦軍就開打,絕不回頭,絕不退縮。
項羽帶隊的楚軍還沒有到達鉅鹿,首先碰上的是由章邯所率領在外策應的秦軍。
在楚人的瘋狂打擊下,當年無敵於天下的秦人撐不住了,大範圍的潰敗下去,章邯也只得是帶著殘兵敗將跑路到了安全地帶。
章邯一走,圍困鉅鹿的王離部隊完全暴露在了楚軍的正面打擊下。楚軍乘著勝利的勢頭再次出擊,圍城秦軍還沒有扭轉危局的這個大能耐,楚軍再次大勝。
這場鉅鹿城池前的大戰,致使秦將蘇角被殺,軍隊指揮員王離被俘虜,另外一位秦將涉間因為不願意投降,以自殺為了結。
章邯被打敗後,軍隊撤退到了棘原,項羽也把軍隊開進到了漳河南岸。
連連地戰敗,使得章邯沒了脾氣,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領著秦軍投降了項羽,被封為雍王。
八月份,投降事宜處理完畢後,章邯留在了楚軍中,新封的上將軍原先的長史司馬欣帶著秦軍在前面領路開闢道路。
一路上也沒啥大事,三個月後,等到了新安的時候,事情有點變質了。
由於一路上受盡了欺負,秦軍不免有些抱怨,這些風言風語難免又傳到了項羽耳中。
項羽同志不愧為心狠手辣的代表,他決定,秦軍只留下幾個主要領導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其他的全都殺了。
於是著,歷史上繼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後最為著名的大規模坑殺運動在新安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秦軍全被沒收了武器,被領到一塊開闊地帶,當他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屠殺開始了。
一片血腥,一片慘烈,人間成了煉獄。
項羽以他被泯滅的人性,再次為中國歷史塗上了一抹血腥的色彩。
他沒有料到的,「殺降不祥」古老預言如當年在白起身上驗證般,最終還是會著落在他的身上。
三、曹操坑殺八萬袁軍
很多人都知道,官渡之戰是曹操這一生的軍事輝煌所在,卻有不少人不知道,官渡之戰也是曹操這一生的人性污點所在。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紹率軍南下,目標很明確,曹操集團勢力所在的許都,目的也很明確,做北方唯一的大佬。
面對昔日老大哥袁紹的來勢洶洶,相對實力弱小的曹操並不想認慫,他親自率軍進據冀州黎陽,下令于禁屯守延津,並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線築防,以等待袁紹大軍的到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大軍進軍到黎陽,袁紹派出手下大將顏良圍攻駐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
四月,曹操率軍突襲白馬,顏良為關羽所殺,袁軍潰敗,白馬解圍。回軍途中,曹操又施計殺了前來追擊的袁紹手下另一大將文丑,以致使袁軍聲威大跌。
八月,袁軍大部隊開進官渡,非得要跟曹軍來個生死對決,曹操根本不吃這一套,紮下營寨,與袁軍打起了持久戰。
十月,相持了幾個月後,有些無力為繼的曹軍迎來了轉機。
在吃裡扒外的袁紹謀士許攸積極建議下,只留下曹洪、荀攸守營的曹操親自帶著五千部屬,假冒袁軍兵馬,乘著月黑風高抄道小路偷襲了袁軍的屯糧基地烏巢。
正應驗了「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曹軍在烏巢又是燒又是殺,袁軍大敗,糧草被燒,軍心渙散。
更為往傷口撒鹽的事還在後面,派出去攻打曹營的袁軍前將領張郃、高覽久攻曹營不下,又聽說烏巢被攻破,立馬就轉換山頭,投降了曹操。
大勢已去,不可挽回,袁軍如倒塌的多米諾骨牌連瑣效應下全盤崩潰,慌忙之中,袁紹惶惶如喪家之犬般只帶著八百多人逃回了老家。
官渡之戰,與曹操心中永遠的傷痛赤壁之戰般,是歷史上知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是曹操之後統一北方的堅固踏腳石,也是他人生軍事生涯中最為得意的大手筆。
然而,光彩的人生背後陰影同時存在。
回顧下個人歷史,「英雄或是奸雄」難以定論的曹操,一直以來扮演著類似於「殺人魔王」的角色。
先前打陶謙,連下十餘城,「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來敗張邈擊呂布,先後屠了雍城與彭城。
當年殘酷血腥的陋習再次被曹操「借題發揮」了下。
也許是因為軍中存糧不足,也許是怕袁軍譁變,或者是有些史書上所說的勉強理由「袁軍偽降」,種種藉口匯聚在一起,歸結為一個走向:曹操將八萬多(也有說是七萬)的袁軍降卒全部坑殺了!
原先的沙場官渡變成了殺場官渡,雖都是屠戮場,性質已經轉變,人性無從談起,道德無從談起,只留下消不去的滿地傷痕。
人成為獸,也只是在一念之間。
四、拓跋珪坑殺五萬燕軍
比起前輩們的濫殺妄為,有樣學樣的後起之秀們幹得還真不賴,不愧了「血腥屠夫」的稱號。
北魏是由鮮卑民族建立的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開國皇帝是諡號為「道武帝」的拓跋珪。
與北魏差不多同一時期,建立的還有不友好鄰居慕容垂所創的後燕。
從實力上來講,還是後燕強上那麼一丟丟,先前在拓跋珪的崛起過程中慕容垂扮演的是扶助支持的角色,等到北魏逐漸強大,兩者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
這倒有點類似於曹操與袁紹的關係,後者先前做的也是慕容垂般的活,結局嘛大家懂的。
為了更好掌握在北方的話語權,也是為了坐穩北方老大的位置,登國十年(公元395年)五月,慕容垂對北魏發起了進攻。
面對慕容垂的囂張跋扈,拓跋珪有意示弱,他下令轄下部落軍隊向後撤移,任由後燕軍隊進軍。
八月份,拓跋珪率軍隊開進到黃河邊。九月,後燕領軍人物太子慕容寶也是率軍來到黃河邊準備大幹一場。
拓跋珪深知明槍明刀地和後燕軍對著幹,對自己是沒什麼好處的,因而他決定玩陰的。
具體的實施方式還是老一套,拓跋珪抓了後燕的信使,當著慕容寶散播謠言說,他老爹慕容垂病死了。
後燕人還真是信了,慕容寶信了,軍中幾位將領也信了,因而都心思不在了打仗上。
十月底,相持幾個月後,後燕軍因內部軍心不穩而撤軍。十一月初,氣溫急降,黃河突然結冰,拓跋珪率軍過河,留下輜重,挑選精銳,追擊後燕軍。
十一月初九,北魏軍追擊到後燕軍最後的歸宿地參合陂。
第二天,後燕軍準備開拔,卻發現已經處在北魏軍的包圍中,後燕軍陣腳大亂,不戰而潰。北魏軍乘勢追殺,後燕軍豪無鬥志,只有被宰割的命,最後除慕容寶等人逃出小命外只有幾千人逃出升天,餘下的四五萬人都成了北魏的俘虜,後燕軍士們的悲催命運就此開始。
剛開始,拓跋珪本打算將後燕兵士放歸,以顯示北魏的寬厚仁慈,中部大人王建跳出來發話說,後燕人多勢眾國力強盛,很難搞定,殺了這些人,後燕實力削減,以後就好對付了。
拓跋珪耳朵比較軟,一番思量後,下令將已經投降的五萬燕軍全部坑殺。
悲劇再一次上演,沒有任何的人性,只有獸血沸騰,勝利者北魏軍隊以主宰一切地姿態,將後燕軍士視為肥美的羊羔,肆意蹂躪。
拓跋珪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以眾多無辜生命的血,鑄就了自身的傳奇。
五、薛仁貴坑殺十三萬鐵勒軍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個人英雄主義濃烈」的偶像明星將領,他們猶如當今的「小鮮肉」擁有眾多的迷弟迷妹,諸如趙雲、羅成等等,經過諸多「加量不加價」式樣的加工,在民間早已成為神話般的存在。
這些人中,還有一位也是讓人難以忘懷的,薛仁貴。
薛仁貴老兄的自身經歷也確實夠傳奇,祖上也曾輝煌過,到了老爹這輩就家道中落了,一窮二白的基礎只能是靠自己努力奮鬥了。
不負眾望,憑藉著過人的膽識,英勇的無畏,薛仁貴終究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搏得了皇帝老大的賞識,成為了唐王朝的一名知名將領。
軍事上有句名言:「慈不掌兵。」這在薜仁貴身上得以完美詮釋。
龍朔元年( 公元661年),因為唐政府的高壓政策過度,忍受不了的鐵勒諸部反水了。
當時的唐朝老大唐高宗下令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率軍即赴天山鎮壓九姓鐵勒的「暴亂」。
鐵勒人雖然叫囂得很厲害,遠遠不是政府軍的對手,在與唐朝軍隊交手了幾次,連連失利下,也就想著投降了。
當時,唐政府中有人建議,針對鐵勒諸部應當採取懷柔政策,以安撫為主,才能夠將這次「叛亂」平定而不留後患。
很是顯然,薛仁貴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做得很絕,將等待朝廷受降信息到來,豪無防備的十三萬鐵勒軍全都給坑殺了。
又是一次慘無人道的趕盡殺絕,又是一次驚世駭俗的大屠殺,所謂的「名將」就是這樣的德性。
薛仁貴的暴行,並沒有平息鐵勒「叛亂」,倒是激起更大的憤怒反擊,唐軍為此吃了不少的苦頭,最終損失慘重,殺人者為他們的行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長平之戰、鉅鹿之戰、官渡之戰、參合陂之戰、天山之戰,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知名戰役,其中有些還列入了軍事教科書,做為經典案例代代相傳。
我們中的很多人都對其耳熟能詳,卻少有人知道看似光鮮的功成名就背後,滿滿的血和淚。
鐵血寫成的歷史定律從來如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
千古第一殺神——白起,為何自殺!
2016-09-07 由 因為所以先生 發表于歷史
提起白起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殺神多於戰神!最有名的一戰,坑殺趙軍40萬!
相傳是白起坑殺趙軍的地,因此又名殺谷、哭頭、省冤谷,位於高平市城西5公里處,村子裡有白起台、骷髏山、骷髏王廟等古蹟。骷髏王廟始建於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時,巡幸至此,見白骨遍野,頭顱成山,觸目驚心,遂在頭顱山旁修建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
那麼白起到底何許人也?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勳赫赫,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
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真是個大殺神啊!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當之無愧!
那說這樣一個功勳赫赫之人,就算不能封王拜相高正無憂,也能安安靜靜安享晚年吧!但是為何想不開自殺呢?
話說也正是長平之戰打出了秦國的威風,從此,秦分兩軍分別攻打韓國和趙國。兩國驚恐萬分,緊急籌集資金,派蘇代攜巨款賄賂秦相范睢。蘇代對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您只能屈居白起之下。既然如此,你還不如做做工作,讓秦王同意韓、趙割地求和,這樣白起就不會再得滅趙之功,您也可以繼續做您目前的位置。」
於是范睢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終得秦昭王應允。白起眼看煮熟的鴨子撲稜稜飛到了樹上,從此與范睢結下仇怨。
後來,秦國再次出兵攻打邯鄲,白起堅決反對秦王發兵,並且明確表示決不挂帥出征。即使秦王親自命令,范雎親自動員,白起照樣不給面子。秦王無奈,只好改派別人,結果秦軍傷亡慘重。聽到這樣的消息,白起開始說風涼話:「如果聽從我的勸告,怎麼會有今日慘敗?」
這不分明是讓秦王丟人嗎?昭王聽後大怒,他媽的,你小子竟敢說我不行,既然如此,那就讓你小子去練練。於是秦王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再次拒絕了秦王的任命。昭王一怒之下把白起貶為普通士兵,勒令白起遷居陰密(今甘肅靈台)。戰無不勝的白起一夜之間又成了平頭百姓。
之後不久,白起狼狽地離開首都,剛走出不遠,昭王與范睢等群臣商議,白起被貶,心中定然不服,與其這樣,不如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
白起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是:「罪孽啊罪孽,悔不該當年我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之後伏劍自刎。他帶著悔恨,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