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圍城88天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www.movieffm.net/?p=1176


孫子兵法-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計謀去挫折對方,使對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擊敗對方(如離間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與敵交戰。最下策就是攻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ygetau


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

https://goo.gl/maps/bSiN6a9Ta1XqgA8q6


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韓語:제1차 고구려-당전쟁,第一次高句麗-唐戰爭、韓語:제1차 여당전쟁,第一次麗唐戰爭)發生在645年至649年。642年,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討淵蓋蘇文和保護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唐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親征高句麗。645年,唐軍衝破高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遼寧海城)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唐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了高句麗。
背景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使得隋國力銳減,民心喪失,這是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後,就努力與榮留王修好,雙方於622年交換戰俘。624年,榮留王接受了唐的年號。唐高祖冊封榮留王為遼東郡王、高句麗王。與此同時,唐冊封百濟武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新羅真平王為樂浪郡王、新羅王。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交出皇權並立他為新任皇太子。李世民隨後繼承皇位成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數時間裡,唐與高句麗大致維持著友好的關係唐太宗試圖在朝鮮半島的三個政權之中保持主導地位。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鮮譴責朝鮮三國之間的相互爭鬥。631年,在得到高句麗榮留王的同意後,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麗重新安葬陣亡的隋兵。但唐太宗對於高句麗還是沒有放棄征服策略。唐太宗李世民認為高句麗據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於漢朝四郡的範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3] 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4]。
641年,唐太宗派遣使者陳大德出訪高句麗。陳大德在高句麗訪問期間,遇到了許多在高句麗安頓了下來原隋朝兵將。回到長安後,陳大德將這一情況稟告了唐太宗。唐太宗於是萌生攻打高句麗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這一念頭,說是為免使山東人勞累。
642年(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和諸大臣合議打算誅殺暴力而兇殘的淵蓋蘇文。淵蓋蘇文聞訊後,設下陷阱邀請諸大臣觀看他的軍隊大閱兵,並設宴款待。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一百多位大臣,繼而進宮弒殺了榮留王,並立其侄子高藏為王。淵蓋蘇文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控制高句麗軍政大權進行攝政。唐朝得知這一消息後,亳州刺史裴莊曾建議攻打高句麗。但唐太宗卻說他對榮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國喪攻打高句麗並不合適。不過,643年唐太宗又開始考慮對高句麗動武,並想下令先讓契丹和靺鞨偷襲高句麗。唐太宗的內兄長孫無忌對此表示反對,建議唐太宗先與高句麗假裝為好,後趁其不備攻之。唐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冊封寶藏王為遼東郡王、高句麗王,授予「上柱國」的稱號。但背後,雙方都明白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句麗長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長千餘里,十六年修成。
643年(貞觀十七年),新羅善德女王傳書說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並請求唐援助。唐太宗於是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到高句麗下令高句麗和百濟停止攻打新羅。相里玄獎到達高句麗都城平壤時,淵蓋蘇文正在與新羅交戰。得知相里玄獎的到來,淵蓋蘇文返回到平壤會見他。不過,淵蓋蘇文拒絕了唐太宗的要求。相里玄獎回到長安後將此事稟告唐太宗後,唐太宗於是決意要攻打高句麗,大將李世勣也表示支持。儘管褚遂良反對,但唐太宗攻打高句麗的決心已定。
第一次戰爭
張儉征高句麗
新羅數次向唐太宗請援,644年(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派閻立德到洪州(今江西南昌)、饒州(今江西鄱陽)和江州(今江西九江)籌建400艘軍船,用以運輸糧草,並派遣營州都督張儉、守左宗衛率高履行等率領幽州(今北京)、營州(今遼寧朝陽)兩個都督府的兵馬以及忠於唐的契丹、奚和靺鞨僕從軍隊,讓其對高句麗進行探試性的攻擊。張儉領軍至遼西,因遼水正在汛期,水勢大漲,唐軍長期未能渡河。唐太宗將其召回洛陽詢問後,見其對高句麗的山川地形極為熟悉,於是仍任命他為行軍總管,兼領諸蕃部的騎兵,為大軍前鋒。
御駕親征高句麗
淵蓋蘇文馬上派特使到唐朝貢講和,以避免雙方戰爭的升級。不過唐太宗並沒有接受高句麗的朝貢,反倒將來使拘留起來,指控他們背叛榮留王,與弒君者同謀。644年冬,唐太宗帶著大多數官員和皇太子李治離開長安開始緩慢向唐與高句麗的邊境進發。房玄齡和李大亮留守都城長安。李世民先是到了洛陽並在那又作了幾個月的進一步準備。
大概在645年的新年,唐太宗下令以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為平壤道行軍副總管,冉仁德、劉英行、張文干、龐孝泰、程名振等人為總管,率江、淮、嶺、硤勁卒4萬3千人,乘500艘戰船(閻立德所造)從萊州出發,渡黃海向平壤進發。與此同時以英國公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遼東道行軍副總管,張士貴、張儉、執失思力、契苾何力、阿史那彌射、姜行本、麴智盛、吳黑闥、李元正為行軍總管隸之,率步騎6萬從陸地向遼東進軍。同時下詔令契丹酋長於勾折、奚酋長蘇支、新羅王金善德、百濟王扶餘義慈等諸國君長領兵助戰。
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他認為隋煬帝之所以沒能戰勝高麗的原因是隋煬帝對自己的人民過於殘忍而高句麗則愛惜自己的人民。隋煬帝用要反叛的部隊來打高句麗團結一心的軍隊,因此是不可能取勝的。現在這一切都已得到改變:首先,這次戰爭是大國打小國;其次,這場戰爭是正義之師討伐叛逆之賊;第三,這場戰爭是組織有素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混亂的部隊;第四,這場戰爭是精力充沛的部隊攻打另一個疲憊不堪的部隊;最後,這場戰爭是士氣高昂的部隊攻打另一個抱怨連天的部隊。因此唐這次攻打高句麗是勝券在握。
645年(貞觀十九年)春二月十二日[5],唐太宗率六軍和長孫無忌等文武重臣開始離開洛陽前往高句麗。宋國公蕭瑀被留下來看守洛陽。三月十七日到了定州(今河北保定)後,唐太宗讓太子李治監國,並留在那負責部隊的後勤任務。與李治一齊留守定州還有高士廉、劉洎、馬周、張行成、高季輔。三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尉遲敬德、劉弘基、閻立德等大臣繼續前行。四月初六日到達幽州後由長孫無忌在城南進行誓師大會,並犒勞六軍後向遼東進發。十日岑文本在幽州病逝。
蓋牟城之戰
與此同時,李世勣和李道宗已先於李世民渡過遼河,645年夏四月二十六日,李世勣攻下蓋牟城(今遼寧撫順),獲得人口二萬,糧十萬石,唐太宗改稱其地為蓋州。在海路,張亮等已越過渤海登陸,五月初二日,麾下行軍總管程名振乘夜從西門攻下沙卑城(今遼寧大連),俘虜其男女八千人。為了震懾高句麗,張亮派先遣船隊到鴨綠江入海口,但並沒有按唐太宗最先要求進一步向平壤進發。
遼東城之戰
很快,李世勣和李道宗將隋煬帝曾久攻不下的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包圍。五月初八日高句麗派國內城和新城4萬步騎來支援遼東城,李道宗先是遣手下將領張君乂迎戰,不久張君乂不支向後退卻。李道宗見情勢緊急,親率騎兵4千衝鋒,一舉擊破高句麗援軍,斬首千餘級,張君乂作戰不利潰退被處決。
五月十日太宗度過遼河後,下令拆除橋樑,以堅定士卒決心。到遼東城外與李世勣會合後,將遼東城重重包圍。五月十七日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世勣率行軍總管張儉等人以及契丹、奚、霫等族僕從軍攻其南面。副大總管江夏郡王李道宗、第一軍總管虢國公張士貴等人,率軍攻其西面。前軍大總管夔國公劉弘基等,負責填壕溝。鄂國公尉遲敬德指揮軍樂隊奏樂助陣。高句麗為防禦唐軍的拋石車,在城樓上積木為戰樓,但並不能抵禦飛石的打擊,在拋石車和撞車的攻擊下,紛紛傾倒。此時大刮南風,李世勣下令發射火箭縱火焚其西南樓,風助火勢,延燒到城中。唐軍登城擊破城樓上的盾排兵後,攻下了遼東城。此役高句麗被燒死者萬餘人,俘虜士兵上萬,戶口四萬人,糧五十萬石。以其城為遼州。
白岩城之戰
拿下了遼東城後,唐軍進軍白岩城,由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世勣總指揮。攻城時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太宗親自為他吸血療傷,以鼓勵士氣。白岩城靠山臨水,極難攻下。貞觀十九年六月丁酉(六月初一日,645年7月2日),白岩城城主孫代音請降[6],獲男女一萬人,勝兵二千四百,以其城置岩州,授孫代音為岩州刺史。
駐蹕山之戰
隨後李世民開始向安市城(今遼寧鞍山)進軍,六月二十日到達安市城下。二十一日高句麗北部耨薩高延壽、南部耨薩高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援救安市,二十三日行軍大總管李世勣率虢國公張士貴等馬步軍十四總管領步騎一萬五千人於城西嶺立陣迎敵,趙國公長孫無忌則率牛進達等馬步軍二十六總管以及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埋伏於山北。太宗親自帶領騎兵四千,潛趨敵營北山之上(駐蹕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南的首山)。
高延壽、高惠真在與李世勣對陣時,長孫無忌、牛進達等率軍從狹谷衝出,衝擊高句麗軍後部,李世勣以步卒長槍一萬在前攻擊,太宗則領兵從山上衝擊,在三面夾擊下,十五萬高句麗軍崩潰,被斬首二萬餘級。唐軍左武衛將軍王君愕戰死。高延壽、高惠真衝出包圍,依山自保。
唐軍在駐驊山大破高句麗之後,高延壽、高惠真帥其餘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太宗任命耨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為武官,遷到中國內地,餘眾三萬放還平壤,將反唐的靺鞨三千餘人,盡數坑殺。獲馬三萬疋、牛五萬頭、明光甲五千領,輜重無數。高句麗放棄後黃城及銀城,數百里無復人煙。太宗將此戰駕臨的山岡命名為駐蹕山,因此又稱為「駐蹕山之戰」,以兩萬五破十五萬,三面夾擊,堪稱經典。太宗又令將作監畫《破陣圖》,命中書侍郎許敬宗撰文勒石以紀其功。此戰中薛仁貴穿上異於眾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畫戟英勇作戰,自此得到太宗賞識,成為唐朝大將。
安市城之戰
在攻安市城前,唐太宗就得知安市城地勢難攻,安市城主楊萬春(中國及朝鮮史書中均失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朝鮮民間傳說此人名叫楊萬春)機智勇敢有一支強大的守城部隊。淵蓋蘇文攝政高句麗後,楊萬春拒絕接受淵蓋蘇文攝政。淵蓋蘇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因此只好讓楊萬春繼續擔任其職務。唐太宗打算先攻打較為容易的建安城(今遼寧營口)。這樣拿下安市城南邊的建安城,安市城也就不攻而破。李世勣對此表示反對。他認為如果唐太宗先攻建安城,安市城就會切斷唐從遼東的供給線使唐陷入被動。於是唐太宗決定還是先圍攻安市城。
當唐太宗和李世勣的部隊到達安市城後,安市城的守城者見到唐太宗的旗幟就在城牆上大聲漫罵,李世民大怒。李世勣於是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7]這使得安市城的守衛者更加奮力抵抗唐軍。就這樣李世勣一時間拿不下安市城。
一天,唐太宗從安市城中傳出殺雞宰豬的聲音。於是告訴李世勣說高句麗人可能在宴請守城部隊準備突襲。李世勣於是作好了高句麗會在晚上突襲的準備。事不出所料,安市城當晚真的對唐進行了突襲。不過早有防備的李世民,親自率兵擊退了高句麗的進攻。
與此同時,李道宗開始在安市城的東南構築一個用於進攻安市城的土山。為此,安市城也不斷加高東南邊的城牆。雙方這樣對峙了60天後,李道宗的土山已經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的裡面。李道宗和他的手下果毅都尉傅伏愛登上了土山頂。忽然,土山出現了倒塌,並倒在了安市城的城牆上。安市城的城牆也因此倒塌。傅伏愛這時卻擅離職守。高句麗趁亂發動進攻占領了土山,並使其成為安市城防守的武器。唐太宗一怒之下,公開處死了傅伏愛並下令對土山進行瘋狂攻擊。不過打了三天也沒拿下來。李道宗於是赤腳向李世民請罪。不過李世民寬恕了他。
隨著冬天的臨近,唐的供給也開始匱乏。645年九月十八癸未日(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
撤退
李世民在從遼東撤退的時候,強迫遼東城和蓋牟城的居民遷往唐的地域內。據《資治通鑑》和《三國史記》記載,大約有7萬高句麗人被迫從遼東遷入唐。李世民在過遼河的時候,遇到了泥沼。長孫無忌、楊師道等動用了1萬人砍伐樹木填平泥沼後,唐的大部隊才通過遼河。一些士兵因此在寒冬等待時被凍死。此次戰爭,唐朝起兵十萬,馬萬匹,海潞七萬,共17萬人馬,未能全功。唐太宗很後悔發動了這場戰爭,說要是魏徵還活著,魏徵一定會勸阻他不要發動這場戰爭。[8]魏徵643年病故後,唐太宗曾懷疑他與侯君集和杜正倫結黨,而毀掉了他自己親自撰寫的魏徵墓碑。懺悔後,李世民下令重建魏徵的墓碑並召見和獎賞了魏徵的遺孀和孩子。
冬十月十一日,唐軍到達營州(遼寧朝陽),以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之禮祭奠戰死將士。二十一日李世民率軍進入臨渝關(即山海關),皇太子李治自定州前往臨渝關接駕。二十三日到達漢武台(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聯峰山上),刻石紀功。十一月初七日到達幽州,初九犒勞全軍後正式班師回朝。十六日到達易州(河北易縣),二十二日到達定州(河北保定)。十二月,在定州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的路上,李世民病癰,十二月十四日到達并州,在并州修養了幾個月後才於次年三月初七日回到長安。回到長安後,唐太宗由於身體不適,將一般政事交由了太子李治處理。
唐太宗在路上處決了一些作戰不利的將領,如平壤道行軍總管張文干,而走海路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在戰前就不看好這次征討,怯懦畏戰,後見太宗決心已下,遂請求統帥海路大軍。以大總管之職,領4萬餘將士,只麾下行軍總管程名振攻下沙卑城,俘虜8千人,又在建安城下,不立營壘,被敵軍偷襲,「亮素怯懦,無計策,但踞胡床,直視而無所言」,最後副將張金樹鳴鼓令士眾擊賊,才擊退敵軍。唐太宗對其極為不滿,因戰時不便處置,回到長安後,三月二十七日在有人(名常德玄)告發其要謀反時,將張亮處斬
646年(貞觀二十年)閏三月二十七日,唐朝放棄遼州(遼東城)及岩州(白岩城)。唐與高句麗仍大致在遼水一線對峙。兩軍小規模戰鬥不斷,高句麗也對新羅發動報復,攻擊不止。
朝鮮18世紀以後的詩文、筆記小說稱唐太宗眼部受到了箭傷。受傷說法於史無據。
第二次戰爭
唐太宗撤退後,淵蓋蘇文更加不把唐放在眼裡,並時常偷襲唐的邊境。唐太宗多次要他停止對新羅的攻擊,但淵蓋蘇文對此毫不理睬。646年,寶藏王獻給唐太宗兩個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沒有接受。唐太宗以弓服賜給淵蓋蘇文,淵蓋蘇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謝,於是當年冬十月,唐太宗下詔削棄高句麗的朝貢,不再承認高句麗的政治地位,並計劃再次征討,考慮滅亡高句麗。[9]唐的大臣指出雖然因為高句麗城池依山而建,地形對唐軍極為不利,因而導致貞觀十九年(645年)對高句麗的進攻不成功,但戰爭使高句麗進入饑荒。因此建議唐太宗小規模攻打高麗句使高句麗農民無法耕作加劇高句麗的饑荒。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於是唐太宗再次發起對高句麗的戰爭。虞部員外郎唐遜被任為揚州道造船大使,與副手鍾離縣令強偉造海船一千艘[10]。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三月初二日,唐太宗任命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李海岸、孫貳朗、鄭仁泰三個行軍總管討伐高句麗。牛進達和李海岸領一萬餘人從萊州渡海攻打遼東半島南部,李世勣和孫貳朗、鄭仁泰領配兵三千人和營州都督府所管轄兵馬,從陸路渡過遼河襲擊高句麗。五月二十五日李世勣攻克南蘇城、木底城,將其城郭燒毀後退兵。七月十一日牛進達所部一萬餘人攻克高句麗的石城,虜男女數百人。進軍至積利城下,高句麗出軍萬餘人拒戰,李海岸等擊破之,斬首二千級。唐軍在取得積利城之戰的勝利後,「乃皆還」,即退兵回國。
這兩支部隊以攻城略地,燒殺擄掠為目的。
第三次戰爭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八月初四日,唐太宗派「遣宋州刺史王波利、中郎將丘孝忠發江南十二州(宣、潤、常、蘇、湖、杭、越、台、婺、括、江、洪)工人造入海大船及艓船三百五十艘,將征高句麗」,當時唐軍剛剛結束青丘道行軍和遼東道行軍,而太宗就已經開始準備新的進攻了。十二月,高句麗再次派出使者(高寶藏第二子莫離支高任武)謝罪,唐太宗假意答應。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唐太宗派薛萬徹和裴行方率軍3萬再次從萊州渡海入鴨綠江攻擊高句麗。四月十四日唐軍先鋒古神感在曷山與高句麗步騎五千人短兵相接,斬首八百餘人。夜裡再次設伏大敗要乘夜偷襲水軍船隊的高句麗軍萬餘人。六月二十七日薛萬徹舟師深入鴨綠江百餘里,派出一支奇兵偷襲大行城,至泊灼城(在今遼寧丹東以北的虎山)南四十里登陸紮營。泊灼城主所失孫(或所夫孫)率步騎萬餘人迎敵。薛萬徹遣右衛將軍裴行方領步卒,折衝尉羅文合為援軍繼進,自己領兵設伏突然出擊,大破高句麗軍,所失孫被斬殺。唐軍進兵圍泊灼城,高句麗派遣高文率烏骨(或馬骨)、安地諸城兵三萬餘人來援,分為二個軍陣。薛萬徹也分為兩軍對陣,一接觸之下即沖潰高句麗軍,唐軍俘獲大批高句麗戰俘,並攻克了泊汋城。九月初五日,唐軍退兵回到國內。薛萬徹在軍中與諸將不和,回國後裴行方告發其對皇帝不滿,被李世勣抨擊後除名,流放象州(廣西桂林)。後參與房遺愛謀反案被殺。
戰果
攻占玄菟城、橫山城、蓋牟城、磨米城、遼東城、白岩城、卑沙城、麥谷城、銀山城、後黃城等十城。

獲戶6萬、人口16.8萬。
從四月到十月三次大戰,前後斬首四萬餘級。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官人酋帥子弟三千五百人,兵士十萬人(後放還本土)。獲牛馬各五萬匹
後續
太宗相信648年對高句麗的小規模襲擊已消弱了高句麗的力量,於是準備在649年率30萬部隊一舉滅亡高句麗。一些唐的官員指出發動這樣規模的戰爭需要有一年的糧食儲備,並需要建造更多的戰船。由於劍南道(今中國四川、雲南和重慶)一直沒有捲入從隋到唐的討高句麗戰爭,因此唐的官員建議在這一地區建造船隻。唐太宗對此表示同意並派強偉到劍南道籌建船隻,下令船造好後經長江、東海運到萊州。除此之外,越州(今浙江紹興),婺州(今浙江金華)和洪州也負責建造一些船隻。不過人們很快就意識到劍南道的人並不擅長建造船隻,因此劍南道最後只負責提供建船的木材。這些木材被運到潭州(今湖南長沙)造船。
649年,唐太宗去世,依照太宗的遺願攻打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唐高宗繼位後,唐對高句麗和百濟又發動了一系列戰爭。660年唐與新羅的聯軍先滅了百濟。668年冬,唐和新羅的聯軍最終滅亡了高句麗。
唐太宗征討高句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52mcl47


浴血圍城88天--The Great Battle @movies【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 http://tinyurl.com/yy9u43l5

<一分鐘影評>
你,只打有把握的戰嗎? 只要沒死,戰爭不到最後就不算結束!  
預定2018年10月12日在台上映的韓國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由一線當紅高顏值偶像趙寅成、南柱赫與金雪炫,搭配朴星雄、裴晟佑、成東鎰等實力派演員,共同領銜主演,電影故事改編自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征高句麗,原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唐軍,卻意外在這僅有5000老弱殘兵百姓固守的安市城遭到挫敗,唐太宗李世民撤兵返國後更因此鬱鬱寡歡,四年後撒手人寰,這其中的關鍵就在安市城城主高句麗名將楊萬春將軍
他,愛民如子帶兵帶心,身先士卒驍勇善戰,善於策略用兵如神,三番兩次大挫唐太宗大軍士氣,加上安市城內將士與百姓團結用命,最後以寡擊眾逼退唐朝大軍,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全片是一場大我與小我,戰爭與愛情的史詩電影,戰爭場面拍得氣勢驚人,加上描繪兄妹母女親情,以及生死與共的同袍情義,讓全片劇情節奏十分緊湊,趙寅成、南柱赫與金雪炫不只高顏值,在片中角色個性鮮明,演出如倒吃甘蔗,輔以星雄、裴晟佑、成東鎰等超強演技派綠葉,讓人看得又激昂又感動,又不失幽默!拍出了融合戰爭與人性,大我與小我的情感輾轉。 
耗資215億韓元(約合新台幣6.4億元)大製作,歷經6個月攝製,韓國最大戰爭史詩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由趙寅成、朴星雄、南柱赫與雪炫領銜主演,故事以發生在645年至 649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歷史真實事件「安市城之戰」為背景,講述中國唐朝年間,唐太宗派兵20萬大軍企圖攻佔高句麗(今韓國)安市城,沒想到卻遇到一位誓死不退的城主楊萬春將軍,率領城內5000名官兵堅守城池,雙方展開一場撼天地震古今,長達88天的慘烈戰事。
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 全片動員6500名工作人員,650匹馬,更打造231,404平方公尺,高11公尺,寬180公尺高塔,以拍攝唐太宗率兵圍城攻略的壯麗場景,電影採用360度全景拍攝機器、幻影攝影機、俄羅斯的攝影吊臂車等,讓全片可以從高空遠處拍攝出兩軍對戰壯麗逼真的場面。
片中重現了唐太宗李世民 Vs 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兩軍對戰各展謀略的精彩攻防戰過程,也展現了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如何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魄力與智慧,2018年9月19日在韓上映後創下觀影人數突破500萬人次,雙週票房冠軍的佳績
談到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之前,先來說說本片故事背景「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真實歷史事件,根據維基百科簡介,「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發生在 645年至 649年,在攻打安市城之前,唐太宗已率領20萬大軍,先攻下包括高麗玄菟城、橫山城、蓋牟城、磨米城、遼東城、白岩城、卑沙城、麥谷城、銀山城、後黃城在內等10城。
電影中兩軍對戰地點「安市城」,最早是中國東北部古代的一個軍事城堡,始建於晉朝,大概位置座落在今遼寧省鞍山市城區及海城市境域
漢朝設立安市縣,屬於遼東郡。十六國(317一420年)是先後隸屬於前燕、前秦、後燕遼東郡。南北朝(420一589年)北朝之際,為高句麗所割據。唐朝貞觀年間,高句麗進攻新羅,新羅王向唐朝政府告急。唐朝政府命高句麗停戰,但遭到高句麗武將淵蓋蘇文拒絕。
642年,高句麗武將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討伐淵蓋蘇文和保護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
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親征高句麗,拔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接著連破白崖城(今遼寧海城),蓋牟城(今遼寧蓋州),唐軍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眼看大功告捷在即,但唐軍在安市城,遭到了安市城城主(後世小說中塑造成高句麗名將楊萬春將軍)的堅決抵抗。後由於冬天來臨,唐軍被迫撤退,就是本片的故事背景。
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
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
648年,唐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
649年,唐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
668年,23年後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聯合新羅,終於滅了高句麗。
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發生的時空,在645年的安城市,趙寅成所飾演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他,愛民如子帶兵帶心,身先士卒驍勇善戰,善於策略用兵如神,20萬唐朝大軍 Vs 5000名安市城老弱殘兵,原本是一場勝負已定的對戰,卻沒想到在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的神機妙算與謀略運用下,三番兩次化險為夷,逼得朴星雄飾演的唐太宗李世民屢遭挫敗,到最後更是敗興而歸,究竟在兩軍對戰過程中,安市城城主將軍楊萬春,採取了哪些策略,就是本片三大看點之首。
演員方面,趙寅成從2008年演出電影「霜花店:朕的男人」之後,睽違10年再接拍古裝大片,37歲的他變得更成熟,在片中飾演的角色,是一位擁有多面向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他的演出不僅展現了在戰場上英勇剽悍用兵如神的智慧形象,也展現了戰場下愛民如子的親民作風,更善於恩威並濟,不管是對親如妹妹、對手下重要部屬、對想暗殺他的間諜,都能以誠相待以心相交,從初登場看似無所作為,只在乎民間小事的模樣,隨著劇情推展,趙寅成也成功地詮釋出這位智勇兼備的安市城城主將軍楊萬春,以大我為思想核心,不拘小節,卻又懂得深思遠慮神機妙算的多重面貌,趙寅成的氣場強大演出層次分明,讓人印象深刻
相對於趙寅成的的精湛演出,另外兩位年僅24歲與23歲,相差一歲的高顏質擔當,有「南朋友」之稱的小鮮肉男神南柱赫,與韓國女子偶像團體AOA成員金雪炫,在片中的表現,都屬於倒吃甘蔗型,可能是受限於故事劇情發展,也可能是受限於電影演出經驗,在片中初登場都不算太亮眼,但隨著劇情鋪陳發展,看到愈後段,戲感就完全揮灑出來。
南柱赫是首次接演電影,他演出的角色是一名安市城居民出身的平壤太學士(今大學生),原是奉淵蓋蘇文秘令準備暗殺楊萬春的太學士思勿,但後來因為親身接觸趙寅成所飾演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心境開始逆轉,最後撥亂反正,成了幫助楊萬春逆轉勝的關鍵人物,這角色心理轉折過程繁複,南柱赫前半段演出不算出色,加上他真的不太適合古裝扮相,但進到電影下半段,他的演出讓人刮目相看。
同樣的雪炫在電影中飾演的安市城城主楊萬春將軍妹妹白荷,從頭到尾都是活在小我愛情的世界裡,是個悲劇性的角色,但看得出她為演出此片,接受嚴格的騎馬、射箭等訓練,才能在片中大展英姿颯颯的馬上強弩射箭特技。
除了趙寅成、南柱赫與雪炫等顏值擔當的一線當紅偶像外,朴星雄、裴晟佑、成東鎰等實力派演員,超強綠葉成功烘托了前面的紅花,讓全片有笑有淚充滿人性的光輝,是全片本片三大看點排名第二的賣點。
全片佈景工程驚人,除了有數不完的刀、劍、斧、箭滿天飛舞近身搏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古代戰爭機關設置,兩軍對戰相殺的場景也是幕幕氣勢驚人讓人嘆為觀止,也是片中本片三大看點之一,想親眼觀看發生在1300多前的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歷史真實事件「安市城之戰」,請鎖定即將於2018年10月12日在台上映的韓國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Ansi City)!  https://bit.ly/2Rl7az5


 被暱稱為「南朋友」的南柱赫,這兩年戲約、片約不斷,而《浴血圍城88天》是其首部電影作品。當親友觀影後竟對他說「沒想到你戲分那麼多」,南柱赫在片中飾演太學學子首領,簡言之就是學生兵,他談到最初的演出動機,上學時對安市城戰役背景與楊萬春留下深刻印象,不想錯這次演出的機會。備受矚目新生代演員,他坦言接演後壓力很大。接受韓媒專訪時,南柱赫表示「剛開始製作費是多少,有什麼前輩演出都不知道,就抱著一分自信去挑戰,後來漸漸感到壓力。拍攝時我小心翼翼地跟寅成哥說『可以再來一次嗎?』寅成前輩跟導演都同意了。大家都照顧我,所以負擔、壓力漸漸比較能放下。」談到對電影處女作有沒有什麼遺憾,自稱是「男子漢風格」的南柱赫說「動作戲很少,對此感到遺憾。因為是太學學子,也沒有貼鬍片,多半就站在楊萬春(趙寅成)掌旗。希望有機會能想嘗試,好好表現動作戲,像《三國志》的趙子龍一樣。」近日南柱赫獲得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明星大獎2018」最佳新演員獎,網友點評南柱赫於《浴血圍城88天》演技進步許多,紛紛肯定他的努力,這位新「南神」未來發展讓人更加期待。
  電影《浴血圍城88天》,由趙寅成、南柱赫、雪炫、朴星雄、裴晟佑、嚴泰谷、吳代煥、劉五性等人主演,描述高句麗邊境的山城-安市城,20萬唐朝軍隊突然兵臨城下,城內5000軍民同心對抗,88天的對峙,誓死守城,最終以寡擊眾,以少勝多,一場媲美赤壁之戰,逆轉勝的傳說戰役
《浴血圍城88天》榮登韓國電影年度票房TOP2 在「趙帥」趙寅成旁邊 南柱赫遺憾動作戲不夠多 《浴血圍城88天》10月12日震撼登台 -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http://tinyurl.com/y6e5oufb


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浴血圍城88天/姜行本/發生在645年唐太宗率領20萬大軍親

唐朝軍隊
2, 畫面轉到營內,大莫離支淵蘇蓋文責怪楊萬春沒有來朝王,也沒有派兵支援戰役,是叛徒,派思勿去暗殺他。而在歷史上,
中國其朝鮮史書都沒有安市城城主的名字,是在民間傳說中才有提到他的名字是楊萬春。
楊萬春的確是拒絕淵蘇蓋文攝政,為此淵蘇蓋文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只好繼續讓楊萬春擔任城主職務。不過電影省略攻打安市城這段,改以實行暗殺手段。
3, 強調楊萬春不協助出兵是認為跟唐打草原戰是不智之舉,若當時出兵協助,現在就沒有兵力可以守安市城
歷史就是這個樣子,每個朝代對相同的事總有著各種不同角度的解讀,電影則是提供了一種近代的解讀角度
4, 唐久攻不下安市城,決定建立土丘。
唐無法攻打下安市城有個原因沒在電影中被提及,當唐太宗的部隊到達安市城時,安市城守將在城牆上謾罵,唐太宗大怒,李世勣請求拿下安市城後坑殺全城百姓,引起城內守軍更奮力抵抗唐軍。
築土丘是確有其事,李道宗在安市城的東南築起土丘用以進攻安市城。但在築好不久李道宗和他的手下傅伏愛登上土丘頂查看時,土丘出現了倒塌,倒在了安市城的城牆上,連帶安市城的城牆也因而倒塌。電影把這段描寫成是守軍派人挖地道至土丘下方刻意破壞土丘。
5, 土丘倒塌是安市城挖地道的百姓犧牲性命換來的,他們早已計畫在土丘倒塌後趁機佔領,這導致唐太宗殺了軍師傅伏愛。
歷史上唐太宗會殺傅伏愛是因為在土丘倒塌時擅離職守,導致土丘被高句麗趁機暫領,並佔據高處用以防守。
6, 唐軍進攻土丘,高句麗用弓箭、滾下著火的木輪來防守,耗盡所有弓箭時,楊萬春拿起朱蒙神弓,一箭射瞎唐太宗左眼,讓唐軍退兵。
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任何唐太宗眼睛被射瞎的記錄,對稍知唐太宗事蹟的觀眾來說這段還蠻突兀的,但這邊也不是電影自己瞎掰的,電影應該是引用朝鮮王朝小說作家金昌翕寫的《三淵集》(1732年)的內容,大部分史學家都認為這不足信。不過我覺得這就像《三國演義》往往也被華人當成史實在傳述而非當成小說看待,翻拍電影採用也是很正常的。
7, 字幕交代唐太宗被射瞎後,幾年後就死掉,終生不敢再入侵高句麗。
時會撤兵主要是冬季來臨,軍隊供給開始匱乏。史書記載唐太宗在649年去世之前都在經營海軍要用以大舉進攻高句麗。
爭議
近代中國認為高句麗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政權,南北韓則認為高句麗是朝鮮三國(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之一,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南韓、北韓都認為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權。
這邊會想提起這個例子是,我會認為觀眾在為電影評分時是很難完全客觀的,每個人都會受到不同信仰、價值觀、國籍、喜好等眾多元素的影響,它不該是一個標準的定數,也就是說,我們不能說某部電影獲得多少分時,與它相距過大的評論就不可信,因為我們無法完全屏除那些差異來做評分,以這部來說,我想光是讓唐太宗眼睛被射瞎,就有許多中國觀眾不能接受了。
《浴血圍城88天》電影背景歷史:安市城之戰 - 闕小豪 https://char.tw/?p=140776
浴血圍城88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y2tlvf
-------------------
電影【浴血圍城88天】안시성 從高句麗看唐朝~用孫子兵法分析安市城之戰 | 影評、金句台詞整理 - Ariel Hsu的祕密花園 http://arielhsu.tw/?p=3486
用孫子兵法來討論戰爭勝負,分為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以本片而言,主要為政治、地勢、將領。
1.政治方面:
西元642年淵蓋蘇文殺死高句麗榮留王,後立高寶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安市城主楊萬春拒絕接受淵蘇蓋文攝政,且拒絕出兵援助,被淵蘇蓋文視為逆賊,也曾發兵攻打安市城,但沒有成功,所以才有片頭派人(南柱赫)前往安市城主刺殺楊萬春。
2.地勢方面:
安市城位於高處,處於易守難攻的地勢,在此之前,高句麗因都在平原對抗軍力士兵強大的唐軍,相對人力處於劣勢的高句麗就節節敗退。西元645年,唐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卻在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參自維基)
3.將領方面:
唐太宗帶著李世勣、李道宗和長孫無忌率軍十萬親征高句麗。安市城為楊萬春。具史料指出,李世勣曾經請求唐太宗拿下安市城後,要坑殺全城百姓。這樣的行為,使得安市城更加奮力抵抗唐軍,也可呼應本片安市城的奮力一搏,要是知道被敵軍所俘,會是死路一條,自然誰都會拿命去跟對方拚了,此舉我想也是造成安市城難以攻下的主因之一,橫豎都是死,寧可戰死,也不要投降。
用孫子兵法分析安市城之戰
孫子兵法【作戰篇】
“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軍隊作戰就是要盡快取得勝利,如果拖很久,軍隊勢必會疲累,在這裡,正巧應用在唐軍身上,進行了88天,差不多三個月之久,兩軍人力相差懸殊,卻耗費如此久的時間,已不符成本比例,唐軍也因久戰而銳氣受挫,更別說耗時搭建土城,在我看來根本是個笑話。
孫子兵法指出,只有聽說將領因為缺乏作戰的高超策略,而難以快速得勝,而沒有聽說因為高明的指揮技巧而需要持久作戰,所以因為戰爭曠日持久,有利於國家是從來沒有的事;所以不能完全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壞處,當然也就不能全盤地了解用兵的益處。恰恰可以對應到戰爭後段,唐軍的處境因為作戰時間過久,而整個軍隊陷入疲累之境。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忌桿一石,當吾二十石。”
唐軍在孫子兵法當中,就是屬於遠征軍隊,這邊提到,善於用兵的人,不需要再次徵招士兵,也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是由國內所供應,但是糧食要設法從敵人那邊奪取,這樣軍隊的糧食才可以安心充足,所以可以了解為何片中,唐太宗(朴星雄 飾)提到要攻下安市城奪取糧食,實際上就是要以安市城為據點,搶奪敵方糧食,作為攻下平壤城的準備。
因為長途運輸糧食給遠方的軍隊,會導致百姓貧窮,以及附近物價飛漲及資源枯竭,使得國內賦稅勞役加重,而無助於國力增長。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食的問題,從敵國得到一石,相當於從本國運來的20石(成本考量),所以也無怪乎為何去侵略他國時,侵略國總是盡可能地去掠奪他國的資源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片中唐太宗曾激勵士兵,表示要是奪下安市城,就要以敵方的物資財物作為獎賞,但根據其他網路上資料記錄到,當時兩方惡言相向,在如此的情況下,安市城的高句麗,勢必不認為唐軍會善待他們,所以孫子兵法: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將敵方納入我方,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這點,唐軍並不具備,認為唐軍若攻下安市城,迎接他們是沒有尊嚴的未來,反倒加深安市城百姓力抗到底。
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就是快速得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百姓的生死,也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孫子兵法【攻謀篇】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自舉國旗降服是最高等,次一等的是用武力擊破敵國;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是用外交去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雖然個人認為不通過交戰,而要敵人投降是非常困難的,對應電影「安市城之戰」屬於次等用武力攻打敵國,也是最下策攻打敵人的城池,簡單來說,唐太宗之前已經成功地攻下高句麗多處,可能也使得他有些志得意滿,雙方人數戰力懸殊之下,看輕安市城也是造成戰敗的一大原因, 再加上揚言坑殺全城,這只會讓安市城上下抵死不從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在實際作戰運用的原則:我方人數是敵方的十倍,就要採取圍殲,是敵方的五倍就要實施進攻,是敵方的兩倍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要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這段套用在本片根本是完全不合理的經典反例,唐軍的人數是安市城的40倍(雖有一說唐軍為10萬人,但就算這樣也是安市城的20倍),採取圍殲跟進攻都很適合,「安市城」依照孫子兵法而言,是要避免作戰也不要死拚固守,觀片的時候我也曾經想過要養20萬大軍,對於唐軍而言糧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若從掠奪而來的敵國領土無法滿足食物需求,勢必要遠從唐朝運送物資糧食,這相對也是讓唐軍陷入苦撐的原因之一。
孫子兵法【軍形篇】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倖取勝。在打戰的時候,要具備所有勝利的條件才要打戰,個人認為非常難,但這也是比喻我方在有勝算的情況下,才會進行交戰,但在「安市城之戰」中可以看到的是,唐軍雖然擁有較多的士兵,卻打得很辛苦,建土城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耗損人力資源的戰略,土城的土應該也是就地取材吧。
孫子兵法【虛實篇】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是因為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
以安市城位於高處,而唐軍處於寬闊平原來看,唐軍的軍隊處於沒有遮蔽,且顯而易見之處,在地形來說,兩者優劣立見,唐軍因無法窺視安市城的動向,才會有建土城的想法,不過搭建土城時,安市城同時也一邊加高自己的堡壘。到最後土城搭建已經高到可以看到安市城內的動態,電影以及史實相符的地方是,土城確實被高句麗搶走,但是否如電影所演的是用水淹法,不得而知,但是土城坍塌後直接倒在安市城上,也壓壞了部分城牆,趁亂之中高句麗奪走了土城,覺得是最滑稽的事,唐太宗一怒之下殺了擅自離守的將領傅伏愛,然後失去理智瘋狂攻擊安市城三天三夜,仍然攻不下來。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所以,使敵軍處於暴露狀態而我軍處於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
這段剛好可以對應到唐軍處於曝露狀態,安市城於高處,對於唐軍動向一清二楚。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個人覺得民間傳說安市城主楊萬水聰智過人,看本片很多地方,應用在唐軍上的一些戰術使用,確實有種"怎麼想得到?"的感覺,反觀唐軍看起來就是使用人海戰術居多。
孫子兵法【行軍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處置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時,應該注意:通過山地,必須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佔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
安市城應就是在居高向陽的地方,對唐軍來說就是仰攻,吃力不討好,然而這樣打了88天,我也相當好奇雙方物資補給線,懷疑安市城應是倚山而倨,所以唐軍無法切斷安市城對外的聯繫,反倒是唐朝大軍在他國撐了88天,個人認為也屬不易,古代物資貧脊,這是強盛之國才敢做的事。
孫子兵法【地形篇】
“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
不瞭解地形不利於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唐軍會輸,很大一部分在於不了解安市城、高句麗的地形。
結論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孫子兵法 謀攻篇)
瞭解敵方以及自己,每次戰鬥都不會陷入危險;不瞭解對方但瞭解自己,勝負的機率是各半;既不瞭解對方又不瞭解自己,是每戰必敗。
片中唐太宗(朴星雄 飾)因為情緒性地非理性作戰,而使軍隊陷入苦撐。實際上,淵蓋蘇文曾經派特使到唐朝貢講和,以避免戰爭,但是當時唐太宗並沒有接受高句麗的朝貢,而安市城之戰後,實際上仍然還有派其他將領攻打高句麗,並非如電影所述,再也沒有攻打。只不過唐太宗於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麗的戰役擱淺
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聯合新羅滅了高句麗(所以,結果論是連結敵人的敵人才成功)。
觀影的過程中,個人認為,電影闡述「信念」很重要!楊萬春除了戰術應用頗強以外,重點是帶人是帶「心」,讓將領能服他,甚至收服「大莫離支」派來要暗殺他的太學學子,讓全安市城都能深信其帶領團結一致。
認為這場戰役不會贏,煽動人心的神女,註定必須死的命運,這是打戰的禁忌,只是神女大概也沒算出自己的命運吧?!安市城之戰,傳達了「人助天助」的意念,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寫下篇章。
本來自認用孫子兵法分析,感覺很酷,但寫得我好累哦…XD
電影【浴血圍城88天】韓國最大戰爭史詩鉅作 預告片
電影【浴血圍城88天】金句、台詞
1.像這樣逃亡會一輩子被當作卑鄙小人。
2. 大家都把城主當成安市城本身,沒有城主的安市城,不是安市城。
3.不是現在,要下手機會多的是,所以現在不是時機。
4.對方有20萬軍隊,我們只有5000人,根本不是對手。
5. 我不會下跪,我沒學過後退的方法,也沒有學過投降,我只有學過該打戰就打戰,當有人要踐踏搶奪我所愛,就要賠上性命去守護,看看你們後面,安市城的家人,為了守護他們而迎戰吧!


姜行本
姜行本(?-645年) 名確,以字行,秦州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人,唐初功臣之一,武德八年十二月,姜行本為水部郎中,在隴州開五節堰,引水通運河。貞觀中,姜行本四次擔任將作大匠,總領修建九成宮、洛陽宮事務,唐太宗每次游幸,他都隨身侍從,唐太宗選取矯健敏捷之士,衣五色袍,乘六閒馬,組成「飛騎」軍,以姜行本為首領。姜行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xpg5z27
家世
出身關隴的天水姜氏。
曾祖:姜真,後魏南秦州刺史。
祖父:姜景,北周使持節驃騎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梁州刺史,建平郡開國公。被賜姓宇文氏。
父親:姜謩在武德年間擔任秦州、隴州二州刺史,封長道縣開國公,諡曰安。
唐滅高昌之戰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姜行本為行軍副總管,率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均、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薛孤吳仁、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等以及突厥、契苾等僕從軍,合步騎數萬人,征討高昌。五月,唐軍以姜行本所都造的衝車、拋車等攻城,飛石如雨而下,迫使高昌王麴智盛出城投降。班師回朝後,姜行本以通川縣男進封金城郡公,賜物一百五十段、奴婢七十人。
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征討高句麗,十九年(645年)四月,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英國公李勣攻打蓋牟城,姜行本在戰鬥中流矢身亡。太宗賦詩悼念,贈左衛大將軍、郕國公,諡曰襄,陪葬昭陵。
子嗣
長子:姜簡,襲郕國公,高宗永徽年間官任安南都護府都護。
孫:姜晞,襲郕國公,玄宗開元初為左散騎常侍。
次子:姜遐,字柔遠,武則天時官至左鷹揚衛將軍、通事舍人、內供奉。
孫:姜皎,玄宗時以功拜殿中監,封楚國公,實封四百戶。
曾孫:姜慶初,襲封楚國公。尚玄宗女新平公主,授駙馬都尉。
孫:姜晦,玄宗時吏部侍郎。
姜行本紀功碑
姜行本紀功碑,全稱《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碑》,現藏於新疆博物館內,碑文所記述姜行本等人在柳谷百餘里處,製造攻城器具,並勒石紀功。此碑原是漢朝班超紀功碑,被磨去原文,重新刻為姜行本紀功碑。
大唐左屯衛將軍姜行本勒石紀功文 
昔凶奴不滅,竇將軍勒燕山之功;閩越未清,馬伏波樹銅柱之跡。然則振英風於絕域,申壯節於異方,莫不騰懋績於千秋,播芳猷於萬古者矣。大唐德合二儀,道高五帝。握金鏡以朝萬國,調玉燭以馭兆民。濟濟衣冠,煌煌禮樂。車書順軌,扶桑之表俱同;治化所沾,濛汜之鄉咸暨。苑天山而池瀚海,內北戶以靜幽都,莫不解辮髮於藁街,改左衽於夷邸。高昌國者,乃是西漢屯田之壁,遺兵之所居。麴文泰者,即其苗裔也。往因晉室多難,群雄競馳,中原乏主,邊隅遂隔,間屆戎狄,竊多撥王,弘〇至今,靡遺聲教。自皇威遠被,稽顙來庭,雖沐仁風,情懷首鼠。杜遠方之職貢,阻重驛之往來,肆豺狼之心,起蜂蠆之毒,發徒眾庶,賊殺無已,聖上愍彼蒼生,申茲吊伐,乃詔使持節光祿大夫、吏部尚書、上柱國、陳國公侯君集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副總管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永安郡開國公薛萬均,副總管左屯衛大將軍、上柱國、通川縣開國男姜行本等,爰整三軍,龔行天罰。但妖氣未殄,將軍逞七縱之威;百雉作固,英奇申九攻之略。以通川公深謀簡出,妙思縱橫,命飾前軍,營造攻具。乃統沙州刺史、上柱國、望都縣開國侯劉德敏,右監門中郎將、上柱國、淮安縣開國公衡智錫,左屯衛中郎將、上柱國、富陽縣開國伯屈昉,左武侯郎將李海岸,前開州刺史時德衡,右監門府長史王進威等,並率驍雄,鼓行而進。以貞觀十四年五月十日,師次伊吾折羅浸山,北登黑紺嶺。未盈旬月,克成奇功。伐木則山森殫盡,叱吒則山谷盪薄。沖梯蹔整,百櫓冰碎,機檜一發,千石雲飛。墨翟之拒無施,公輸之妙詎比。大總管運籌帷幄,繼以中軍,鐵騎亘原野,金鼓動天地,高旗蔽日月,長戟撥風雲。自秦漢出師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遠之通西域,故跡罕存;鄭都護之滅車師,空聞前史。雄圖世著,彼獨何人?乃勒石紀功,傳諸不朽,其詞曰: 
於赫大唐,受天明命。化濟得一,功無與兢,荒服猶阻,夷居天定,乃拜將軍,殄茲梟獍。其一 
六奇勒思,群雄逞力。陣開龍騰,營設虎踞,氣遮星光,旗明日色,揚旌塞表,振威西極。其二 
峨峨峻岭,渺渺平原,塞雲暝結,胡風晝昏。經年凝冰,長紀落雪。高樹吟猿,銘功贊德。其三 
大唐貞觀十四年歲次庚子閏六月丁卯朔廿五日辛卯立。 
瓜州司馬參軍河內司馬太真立碑 
(碑左側刻)交河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上柱國〇〇開國公薛孤吳仁領右軍十五萬。 
(碑右側刻)交河道行軍總管右武威將軍上柱國魏城縣開國公牛進達領兵十五萬。
姜行本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xpg5z27
-------------------------
姜慶初
姜慶初(8世紀-767年),唐朝秦州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唐玄宗的駙馬。
姜慶初是姜謩五世孫,姜皎之子。姜慶初未滿周歲時,玄宗許諾會將公主嫁給他,後淪落二十餘年。天寶年間姜皎的外甥、姜慶初的表兄李林甫為相當政,從容上奏保舉姜慶初。天寶六載(747年),唐玄宗授姜慶初為官。天寶七載(748年),贈姜皎吏部尚書,仍贈實封二百戶以充享祀。姜慶初襲封楚國公。天寶十載(751年),玄宗下詔姜慶初娶新平公主,授駙馬都尉。新平公主原來下嫁裴玪,裴玪卒,新平公主改嫁姜慶初。舊制,駙馬都尉多不拜正官,永泰元年(765年),唐代宗特拜姜慶初太常卿。當時脩植建陵(唐肅宗墓),代宗命姜慶初為脩陵使,姜慶初誤毀連岡。代宗大怒,大曆二年(767年)八月廿五日,以不恭之罪,賜死姜慶初,建陵使史忠烈等都被誅殺,裴玪子裴仿,也被削官。公主幽禁宮中,大曆十年(775年)薨。
姜慶初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p97ryu


高句麗和渤海國,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的觀點。高句麗歷史歸屬問題一直是中國與南北韓爭議的焦點。據中國百度百科,中國認定高句麗是存在於西元前1世紀至西元7世紀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地跨今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南北朝時期改稱「高麗」,又稱「高氏高麗」,與西元10世紀建立的高麗(又稱王氏高麗)並無繼承關係。西元668年,高句麗遭唐朝攻滅。中國並認定渤海國(西元698年至92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長白山有4分之1屬於北韓,4分之3屬於中國。而天池約有54.5%是北韓領土  https://bit.ly/3TE7Pf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