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文/愛麗
一提到端午節,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是屈原呢?如果你覺得這些典故早就聽膩了的話,今天來講一個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名稱由來
端午節的名字很多,比如因為這天是黃曆的五月初五,所以也叫重五節。按照傳統曆法天干地支的紀法來算,第五個月是午月,而第五天是午日,所以午月午日這天又叫重午節。
在《說文解字》中:「端,物初生之題也。」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初五也叫端五,後來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今天的端午。除此之外,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等。
端午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如今大部分人們熟悉的說法都是來自於祭祀屈原。端午節這一日,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於是划著龍舟試圖打撈,並且扔粽子不讓魚蝦啃噬他的屍體。 但是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祭祀春秋時期被吳王夫差賜死之後,沉屍於錢塘江的忠臣伍子胥,時間上比屈原投江還要早了200多年。還有起源於越王勾踐和後來的孝女曹娥的說法。
早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對龍神的崇拜,粽子原本是人們獻給龍的食物,包括划龍舟也是祭祀活動之一,所以端午節也可以稱為是祭龍的節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賦予端午節更加豐富的節日內涵,讓大家在慶祝節日的同時緬懷這些忠義的歷史人物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端午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非常多樣化,而且每個地區都不一樣,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端午節要吃粽子,現在的粽子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基本都是用糯米包在粽葉裡的。最早的時候是將米裝在竹筒裡的,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的黍米。黍米就是《詩經》裡「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黍,它是中國古代的五穀之一,所以粽子原本的名字叫做「角黍」,放在竹筒裡地也叫「筒粽」。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除了吃粽子,西漢的時候還有吃梟(xiāo)羹的習俗,梟(xiāo)是一種鳥,什麼鳥呢?就是貓頭鷹,為什麼要吃貓頭鷹做的羹湯呢?漢代《說文解字》中寫到:「梟,不孝鳥也。」在中國古代,貓頭鷹一直被認為是不祥不孝的鳥類,所以端午這天,人們吃梟羹被認為可以避邪。在端午節時,古代的皇帝除了會賞賜衣冠、飾品之類的物件,還會賞賜梟羹給臣子們吃。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唐代的時候,宮中流行一個小遊戲叫做射粉團,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人們要吃到它可不容易,吃它的人首先要能射中它。《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流行人們把粉團和角黍裝在金盤子裡,婦女和小孩子們用小弓去射,射中了就能吃到。由於粉團滑膩膩的很難射中,所以還是挺有難度的,這在當時的唐代都城是很流行的端午小遊戲。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避邪
五月五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惡月惡日,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對應的這一天有很多驅邪避毒的習俗。比如說,人們喝雄黃酒,雄黃酒可以殺百毒、辟百邪。《白蛇傳》裡,白素貞喝下雄黃酒之後現出了原形。還有,人們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草,因為艾草可以治病又可以驅蟲。有的地方,人們會煮蘭草水用來沐浴。所以,端午節也有「浴蘭節」或者「沐蘭節」的叫法。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在這一天的午時,也就是正午時分,人們去採的藥草被認為藥性是最好的。人們把藥草裝進香囊裡隨身攜帶,在婦女和小孩身上尤為多見。 在端午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在手臂上系彩色的絲線,叫做「長命縷」、「續命縷」、「五色絲」、「五色縷」等等。一般會用紅、黃、青、白、黑這五種顏色的絲線,它們分別代表著五行的顏色,也象徵著五種顏色的神龍。人們繫五彩絲線在手臂上,可以驅邪保平安,遠離病痛地侵擾。
賽龍舟
從最開始的一個祭祀龍的活動,發展到後來全民參與的盛舉。在歷朝歷代,賽龍舟、觀競渡都是人們喜愛的一項活動,從古代這些描繪龍舟競渡的畫中略見一斑。 每年這個時候,水上鑼鼓齊鳴、岸上萬人喝彩,好不熱鬧。古代的龍舟像個郵輪一般大,氣魄十足,如果人能在現場看到感覺一定更震撼。到了今天,這項民俗活動已經成為了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世界各地都有划龍舟的愛好者。
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習俗,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就是養鴝鵒(qúyù),鴝鵒是我們俗稱的「八哥兒」。《荊楚歲時記》記載,在端午節前後,八哥兒一般會換新羽毛,人們剪去牠的舌尖,訓練出來的八哥兒特別會學舌,所以端午還有養八哥兒的習俗。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清代畫家徐揚《端陽故事圖冊》。(公有領域)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各地習俗非常的豐富,還有一些節日活動,比如射柳、立蛋等等。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也都發展出了不同的習俗。 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你喜歡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呢?
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 | 屈原 | 端陽節 | 粽子 | 大紀元 http://tinyurl.com/y3dhvahe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端午節神祕習俗 陰陽學說真科學
作者:容乃加
蛙紐螭紋銅陽燧,春秋早期青銅器具。(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6-05 7:00 PM       標籤: 端午, 民俗, 午時水, 丙午鏡
有關於「午時水」、「丙午鏡」、「午時水造刀劍」、「端午立蛋」、「掛菖蒲艾草」等等這些端午節俗的神祕現象,現代人往往以迷信啦、只是一種風俗啦、平常也可以作啦等等想法一語帶過,卻常常忽略了它的原理精神。這些黃曆五月五日的端午風俗,或是端午「特產」起源久遠,體現了華夏民族的陰陽五行的古科學的宏觀與偉大。
了解華夏民族的超科學
以下就一項一項地說說它們的特性,讀者們可以細細體會一下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如何,自然可以自我評量。不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它的先進科學被今天的人視為迷信,是不明究理的現代子孫被無神論的說法給欺騙糊弄了。
「午時水」 真的不一樣
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時,但是只有五月五日端午這一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1]。「午時水」是「極陽水」,特別純淨,耐久不壞,用來鑄造劍器、銅劍,特別鋒利、耐用。古人有傳,在端午這一天用午時水鑄刀劍、明鏡、製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
鐵砧山劍井又稱國姓井,是「午時水」勝地。相傳國姓爺鄭成功率兵行經鐵砧山,兵疲馬困又無水可用,鄭成功誠心向上天祈水後,拔出寶劍插地,便湧出泉水。(台中市政府提供)
端午這一天的午時水真的不一樣嗎?端午節是黃曆五月五日,故而也稱「重五」、「重午」。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陽火,就是「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是陽氣最高點。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
中華文化講陰陽五行,節氣、四季的變化就是陰陽消長變化的表現。夏天陰弱陽盛、冬天陽衰陰盛,人體都能明顯感受寒暑的差異和力量。從天地陰陽的變化推衍「午時水」的力量,也就容易理解其中的陽剛之道。
丙午鏡 若有神明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金屬明鏡,就成了李時珍所說的「金水之精」[2] 辟邪神器,周流無極,山海光明,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
以實例來說,鑄造明鏡,以黃曆五月的丙午日所鑄造的「丙午鏡」[3] 最上選。中國古代的鏡銘中就能見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鏡」的銘文字樣。如漢朝武帝的「元光鏡」、東漢和帝的「元興鏡」都是非常著名的丙午明鏡。
從陰陽五行來說,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時陽盛至極、陽氣至剛,在此日此時用午時水所鑄的鏡輝光萬丈,可以辟邪。
另外還有一種聚焦取火用的銅鏡「陽燧」,從《周禮‧秋官‧司烜》中看到周人的科技歷史已經會用「夫燧取明火於日」,當時掌「夫燧」的是火官司烜氏。《周禮句解》解釋「夫燧」是取火器。東漢《論衡》說,在五月丙午日午時鑄造的銅鏡為「陽燧」,可以得火。[4]
「夫燧」、「陽燧」就是後人認識的聚焦鏡。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記載「陽燧面窪(按:凹鏡),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老祖宗在三千年前已經懂得利用聚焦原理取火於日,而且還掌握了天地陰陽之道,在五月五日午時造出了極為厲害的「陽燧」。
西漢銅陽燧。揚州邗江甘泉鄉姚莊西漢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午時水鑄刀劍鋒利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的刀劍特別鋒利。台灣老鎮台南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的泉利打鐵舖老師傅曾經現身說道。老打鐵舖堅持每年從當地開井300年的八卦井取「午時水」打製刀劍。一年僅一次更換打鐵舖水槽中的用水,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取用午時水。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用午時水來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
午時水製的藥袪毒
南朝人在端午當日起早採艾草、藥草形成風俗,《荊楚歲時記》說這種風俗在《夏小正》中有記載:「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音同捐除)毒氣」。
在台灣台東鹿野鄉永安村,端午節正午人龍接力取玉龍泉午時水。(龍芳/大紀元)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金門記》云︰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又說:「重午日(端午)午時水宜造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可以看到中華漢方藥學對午時水祛毒功效的肯定,其所製造出來的藥針對瘡毒、百蟲毒這些邪毒病症的特別效果,是經過藥學大師證實的。
「端午立蛋」接蛋龍
端午節正午時分立蛋容易立起來,許多人都體驗過。
在台灣的文化古鎮——台南縣鹽水老街橋南社區居民連續好幾年在端午節玩立蛋接龍。端午日一到午時時分,社區居民接二連三立起手中的雞蛋,十分鐘不到,立成了一條六百公尺長的「蛋龍」!2012年端午節,五千多人在台灣新竹市立體育場參加立蛋,共立起4247顆,寫下金氏世界紀錄。
小朋友在端午立蛋活動中,玩得不亦樂乎。〈賴友容/大紀元〉
端午節午時立起來的蛋,特別容易久立。筆者曾經於端午節午時在家中大理石的地面上立了蛋,天天觀察它不倒,經過十幾天,自己忍不住把蛋拿起來放冰箱。台灣嘉義縣有一戶何姓人家,在2010年端午節當天立了雞蛋,其中有3顆挺立超過三個月。這種「奇蹟」也是因為端午節正午時分陽氣盛極造成的!平日也能立蛋,但是像這種大面積、持久的景象在平日是絕無僅見。不是嗎?!
懸掛菖蒲艾草辟毒
一到端午,從古代以來就有懸掛菖蒲、艾草等等瑞草來辟邪毒的風俗,在晉代周處《風土記》中已有記載。《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這天一大早採得像人形的艾草,懸掛門戶上可以禳除毒氣(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盛行於南北朝的風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代代傳承了下來。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中華古人也啟動了「五瑞」剋「五毒」的防疫衛生行動。(新唐人電視台視提供)
菖蒲、艾草是「天中五瑞」[5] 的代表,也就是端午節袪毒的代表植物。「天中」就是指黃曆五月五日午時——端午節午時,時值盛夏溽暑,是一年中最潮濕燠熱的時候。天中的溽暑、濕熱驅動毒蟲,「五毒」齊出。「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蠍、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
端午節當天,民間把菖蒲、艾草和其它「天中五瑞」植物懸掛門柱、簷下以辟毒。另外菖蒲也用來做沐浴淨身、辟蟲毒保健的「浴蘭湯」。[6] 有人只把它當作一種風俗,也有的人把「禳除毒氣」的說法視為無稽之談的。真是這樣?我們就從中醫學來檢証一下。
菖蒲葉形如挺直不屈的劍刃,狀似古太阿劍,有菖蒲劍之稱。菖蒲性如其形,是一種非常耐陰寒的陽剛植物,《本草綱目》說:「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以見得菖蒲的根性強壯,所以說,用菖蒲來袪毒是有藥學根據的。
菖蒲種類多種,多種可以入藥,《本草綱目.草之八》說,一般用來驅蟲的是「水菖蒲」,又稱溪蓀,不入藥,它「生溪澗水澤中,蒲葉瘦,中心無脊,根高二、三尺」。水菖蒲拔幽澗而生,日夜潄寒泉,「蒲劍斬千邪」,表現菖蒲的陽剛之性。
艾草是很重要的保健植物。(Fotolia)
再說艾草,《本草綱目》說,艾草是純陽植物,[7] 性至熱。純陽的艾草升陽氣、殺菌功能很強。艾絨「灸百病」,乾艾草泡水薰蒸可以消毒止癢。艾葉切碎放入香囊掛身上也可以驅蟲保健。所以說,用艾草來袪毒也是有藥學根據的。
五月五日是純陽之日,無獨有偶,菖蒲和艾草這兩種「天中五瑞」的代表植物都有至陽之性,用來對付陰毒的「五毒」,表現的就是「陽」制「陰」的科學性,也是中華陰陽學說的生活實踐。
「端午」保健和風俗內涵,實證了陰陽的科學性!這是中華古人的智慧,也是一超越現今科學的成就。多了解古人的智慧,離神指的天人合一的路就越近。
-參註-
[1]「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來到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不能掉以輕心喔。
[2] 在中華文化中,鏡是辟邪的神器。《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古刀劍也是「金水之精」。
[3] 丙午鏡: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紀的排序來看,60天一循環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個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輝萬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陽剛氣盛,這樣的日子才能鑄造出「丙午鏡」,周流無極,山海光明。
[4]東漢《論衡》原文:「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午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乃能得火。」
[5] 天中五瑞:菖蒲、艾草、蒜頭、石榴、山丹花(龍船花)。
[6] 《荊楚歲時記》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大戴禮記.夏小正》)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浴蘭湯」是將菖蒲根、葉切碎,飄酒(或熱水)中用來沐浴淨身。
[7] 艾草,「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


玉鏡形制與銅鏡相同,傳世玉鏡不多,大都為殉葬器,實用者少。此器除以陰紋刻有「丙午」字樣,有紐、有圈紋外,餘樸素無紋。《中國古代玉器》 玉鏡-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tinyurl.com/y6cc99st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端午節的神秘習俗——接午時水、造丙午鏡、掛菖蒲艾草
有關于“午時水”、“丙午鏡”、“午時水造刀劍”、“端午立蛋”、“掛菖蒲艾草”等等這些端午節俗的神秘現象,現代人往往以迷信啦、只是一種風俗啦、平常也可以作啦等等想法一語帶過,卻常常忽略了它的原理精神。這些黃曆五月五日的端午風俗,或是端午“特產”起源久遠,體現了華夏民族的陰陽五行的古科學的宏觀與偉大。
了解華夏民族的超科學
以下就一項一項地說說它們的特性,讀者們可以細細體會一下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如何,自然可以自我評量。
“午時水” 真的不一樣
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時,但是只有五月五日端午這一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1]。“午時水”是“極陽水”,特別純凈,耐久不壞,用來鑄造劍器、銅劍,特別鋒利、耐用。古人有傳,在端午這一天用午時水鑄刀劍、明鏡、制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
端午這一天的午時水真的不一樣嗎?端午節是黃曆五月五日,故而也稱“重五”、“重午”。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陽火,就是“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是陽氣最高點。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
中華文化講陰陽五行,節氣、四季的變化就是陰陽消長變化的表現。夏天陰弱陽盛、冬天陽衰陰盛,人體都能明顯感受寒暑的差異和力量。從天地陰陽的變化推衍“午時水”的力量,也就容易理解其中的陽剛之道。
丙午鏡若有神明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金屬明鏡,就成了李時珍所說的“金水之精”[2] 辟邪神器,周流無極,山海光明,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
以例項來說,鑄造明鏡,以黃曆五月的丙午日所鑄造的“丙午鏡”[3] 最上選。中國古代的鏡銘中就能見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鏡”的銘文字樣。如漢朝武帝的“元光鏡”、東漢和帝的“元興鏡”都是非常著名的丙午明鏡。
從陰陽五行來說,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時陽盛至極、陽氣至剛,在此日此時用午時水所鑄的鏡輝光萬丈,可以辟邪。
另外還有一種聚焦取火用的銅鏡“陽燧”,從《周禮‧秋官‧司烜》中看到周人的科技歷史已經會用“夫燧取明火于日”,當時掌“夫燧”的是火官司烜氏。《周禮句解》解釋“夫燧”是取火器。東漢《論衡》說,在五月丙午日午時鑄造的銅鏡為“陽燧”,可以得火。[4]
“夫燧”、“陽燧”就是后人認識的聚焦鏡。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記載“陽燧面洼(按:凹鏡),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老祖宗在三千年前已經懂得利用聚焦原理取火于日,而且還掌握了天地陰陽之道,在五月五日午時造出了極為厲害的“陽燧”。
午時水鑄刀劍鋒利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的刀劍特別鋒利。臺灣老鎮臺南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的泉利打鐵鋪老師傅曾經現身說道。老打鐵鋪堅持每年從當地開井300年的八卦井取“午時水”打制刀劍,一年僅一次更換打鐵鋪水槽中的用水,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取用午時水。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用午時水來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
午時水制的藥袪毒
南朝人在端午當日起早采艾草、藥草形成風俗,《荊楚歲時記》說這種風俗在《夏小正》中有記載:“是日競采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音同捐除)毒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金門記》云︰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又說:“重午日(端午)午時水宜造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可以看到中華漢方藥學對午時水祛毒功效的肯定,其所制造出來的藥針對瘡毒、百蟲毒這些邪毒病癥的特別效果,是經過藥學大師證實的。
“端午立蛋”接蛋龍
端午節正午時分立蛋容易立起來,許多人都體驗過。
在臺灣的文化古鎮——臺南縣鹽水老街橋南社羣 社區居民連續好幾年在端午節玩立蛋接龍。端午日一到午時時分,社羣 社區居民接二連三立起手中的雞蛋,十分鐘不到,立成了一條六百公尺長的“蛋龍”!2012年端午節,五千多人在臺灣新竹市立體育場參加立蛋,共立起4247顆,寫下吉尼斯世界紀錄。
端午節午時立起來的蛋,特別容易久立。筆者曾經于端午節午時在家中大理石的地面上立了蛋,天天觀察它不倒,經過十幾天,自己忍不住把蛋拿起來放冰箱。臺灣嘉義縣有一戶何姓人家,在2010年端午節當天立了雞蛋,其中有3顆挺立超過三個月。這種“奇跡”也是因為端午節正午時分陽氣盛極造成的!平日也能立蛋,但是像這種大面積、持久的景象在平日是絕無僅見。不是嗎?!
懸掛菖蒲艾草辟毒
一到端午,從古代以來就有懸掛菖蒲、艾草等等瑞草來辟邪毒的風俗,在晉代周處《風土記》中已有記載。《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這天一大早采得像人形的艾草,懸掛門戶上可以禳除毒氣(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盛行于南北朝的風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代代傳承了下來。
菖蒲、艾草是“天中五瑞”[5] 的代表,也就是端午節袪毒的代表植物。“天中”就是指黃曆五月五日午時——端午節午時,時值盛夏溽暑,是一年中最潮濕燠熱的時候。天中的溽暑、濕熱驅動毒蟲,“五毒”齊出。“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蝎、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
端午節當天,民間把菖蒲、艾草和其它“天中五瑞”植物懸掛門柱、檐下以辟毒。另外菖蒲也用來做沐浴凈身、辟蟲毒保健的“浴蘭湯”。[6] 有人只把它當作一種風俗,也有的人把“禳除毒氣”的說法視為無稽之談的。真是這樣?我們就從中醫學來檢證一下。
菖蒲葉形如挺直不屈的劍刃,狀似古太阿劍,有菖蒲劍之稱。菖蒲性如其形,是一種非常耐陰寒的陽剛植物,《本草綱目》說:“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以見得菖蒲的根性強壯,所以說,用菖蒲來袪毒是有藥學根據的。
菖蒲種類多種,多種可以入藥,《本草綱目.草之八》說,一般用來驅蟲的是“水菖蒲”,又稱溪蓀,不入藥,它“生溪澗水澤中,蒲葉瘦,中心無脊,根高二、三尺”。水菖蒲拔幽澗而生,日夜漱寒泉,“蒲劍斬千邪”,表現菖蒲的陽剛之性。
再說艾草,《本草綱目》說,艾草是純陽植物,[7] 性至熱。純陽的艾草升陽氣、殺菌功能很強。艾絨“灸百病”,干艾草泡水薰蒸可以消毒止癢。艾葉切碎放入香囊掛身上也可以驅蟲保健。所以說,用艾草來袪毒也是有藥學根據的。
五月五日是純陽之日,無獨有偶,菖蒲和艾草這兩種“天中五瑞”的代表植物都有至陽之性,用來對付陰毒的“五毒”,表現的就是“陽”制“陰”的科學性,也是中華陰陽學說的生活實踐。
“端午”保健和風俗內涵,實證了陰陽的科學性!這是中華古人的智慧,也是一超越現今科學的成就。多了解古人的智慧,離神指的天人合一的路就越近。
-參注-
[1]“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來到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不能掉以輕心喔。
[2] 在中華文化中,鏡是辟邪的神器。《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古刀劍也是“金水之精”。
[3] 丙午鏡: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紀的排序來看,60天一迴圈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個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輝萬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陽剛氣盛,這樣的日子才能鑄造出“丙午鏡”,周流無極,山海光明。
[4]東漢《論衡》原文:“陽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午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乃能得火。”
[5] 天中五瑞:菖蒲、艾草、蒜頭、石榴、山丹花(龍船花)。
[6] 《荊楚歲時記》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大戴禮記.夏小正》)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浴蘭湯”是將菖蒲根、葉切碎,飄酒(或熱水)中用來沐浴凈身。
[7] 艾草,“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
端午節「午時水」為何有奇效
作者:容乃加
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局部),描繪一群文人雅士在二泉亭井邊以茶會友的場景。(公有領域)
「午時水」俗諺
端午節是黃曆五月五日,又稱「重午」,那一天午時(從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水稱為「午時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時,但是只有重午這一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人們說午時水特別神奇。
說午時水特別甘醇、經久耐放,用來泡茶特別好喝、助益身體的保健。台灣有午時水的俗諺,和驅毒保健有關,這一句「午時水飲一嘴,卡好(勝過)補藥吃三年。」應該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當然「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來到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不能掉以輕心喔。
午時水 極陽水
為什麼一年中,只有重午日這一天午時的水這麼傳奇?那就從「午時水」的另一個名稱「極陽水」來探索。
端午節,以干支記日來看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稱「重午」,「午」代表陽火,陽氣最高點。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重極盛的陽火,就是「純陽」日。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
午時水極陽剛的神奇,就是從天地運轉、陰陽五行的消長變化的道理而生。夏天陰弱陽盛、冬天陽衰陰盛,各人身體也都能明顯感受寒暑陰陽五行的差異。從天地陰陽的變化看「午時水」的效用,也就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
午時水實際的功效
那麼理論上有這個道理,「午時水」、「極陽水」落到實處,表現又如何呢?
鑄造刀劍
古人有傳,特別在重午這一天煉劍、煉鏡、採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這裡就說一說煉劍、煉鏡。
傳說用「午時水」鑄造刀劍特別鋒利。台灣老鎮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有13口古井,那是承傳三百年的古井,橋南老街的打鐵舖都從古井取用「午時水」鑄造刀劍具。泉利老打鐵舖堅持傳統,每年從當地八卦井只取「午時水」更換打鐵舖水槽中的水,一年中鑄造刀具所用的都是「午時水」。打鐵舖水槽有兩個,一個是磨刀用的水槽,一個是打鐵煉鋼時用來焠火降溫的水槽。
打鐵舖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用午時水來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他家的打鐵店從第一代起,就一直維持打鐵水槽一年一次換午時水的傳統。傳到李一男的兒子已經是第六代。
鑄造丙午鏡
傳說「午時水」鑄造明鏡有如神明,可以辟邪。在中華文化中,鏡是辟邪的神器。《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鏡能辟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
鏡能夠聚火、能夠辟邪,鑄造之日就是關鍵。東漢《論衡》說,在五月丙午日午時鑄造的銅鏡(陽燧),可以取得真火,「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午時),消鍊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嚮日,則火來至,此真取火之道也」。
以陰陽五行來說,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時陽火最盛、陽氣最剛,是輝光萬丈的極陽之火,鑄鏡可以引火、可以辟邪。「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來的金屬器具,就成了李時珍所說的「金水之精」,若有神明,古鏡、古刀劍就是。
中國古代青銅鏡﹙袁玫/大紀元﹚
古代鑄造神鏡的日子,也是以五月的丙午日最上選。在中國古代的鏡銘中就能見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鏡」的銘文字樣。「丙午鏡」是在午月又遇到丙午日所鑄造的,如漢朝武帝的「元光鏡」、東漢和帝「元興鏡」都是其中著名的丙午明鏡。
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紀的排序來看,60天一循環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個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輝萬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陽剛氣盛,這樣的日子才能鑄造出「丙午鏡」,周流無極,山海光明。
了解「午時水」稱極陽水的道理,可以回歸天人合一的路;從午時水鑄造刀劍鑒鏡的表現,實際也實證了陰陽五行的科學性!


玉鏡形制與銅鏡相同,傳世玉鏡不多,大都為殉葬器,實用者少。此器除以陰紋刻有「丙午」字樣,有紐、有圈紋外,餘樸素無紋。《中國古代玉器》 玉鏡-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tinyurl.com/y6cc99st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古代的打火機——陽燧
作者:宋寶藍
蛙紐螭紋銅陽燧,春秋早期青銅器具。(公有領域)
如果沒有火,人們會發生哪些問題呢?小到無法烤熟生肉,大到無法冶煉金屬,製造武器。沒有了火源,很多的工業就會陷入癱瘓。而火的來源和用法,追溯起來還有一段精采的故事呢!
聖者神遊燧明國 發明鑽木取火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有一個神明的國度,名叫「燧明國」。這個國度沒有春夏秋冬,沒有太陽、月亮,也就沒有晝夜之分。但是這個國家依然充滿光明。
燧明國的國人都具有長生之術,可以活到永遠。有的國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因活得實在太久,會產生厭倦,這時就會升天而去。
燧明國有一顆神奇的火樹,名叫「燧木」。這棵樹占地一萬多頃,枝葉繁茂無比,繚繞的雲霧就從樹中產生。只要折下一段樹枝,鑽木就會出火。
聖人得到啟示,他上觀天象,下察五行之一的火德,發明了鑽木取火,這位聖人就是燧人氏。 圖為燧人氏像。(公有領域)
後來,有一位聖人神遊天國,偶然進入了燧明國,看到了燧木,看到樹上有一隻鴞鳥,牠用嘴啄樹,就會冒出燦然的火花。聖人得到啟示,他上觀天象,下察五行之一的火德,發明了鑽木取火,將火的用法傳給人類,這位聖人就是燧人氏。
三千年前已使用聚光原理
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說法,意思是晴天時用金燧取火,陰天時用木燧取火。金燧也稱為陽燧,是用銅鑄成;木燧,是用木製成的鑽火工具。
陽燧可分兩種。 一種說法,是用金屬製成尖底杯,將其放在陽光下,使光線聚在杯底尖處,聚焦的光點可以引燃杯底下的艾絨等易燃物。另一種說法,陽燧是用銅鑄製成凹面銅鏡,將銅鏡對著太陽取火。陽光射入陽燧凹面,被陽燧的凹面聚焦到一個焦點,光點溫度迅速升高,也可點燃艾絨。
西漢銅陽燧。揚州邗江甘泉鄉姚莊西漢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三千年前,周朝就已懂得使用聚光原理。即使在近代,聚光原理也被現代科學廣泛運用。無論航太航空技術,還是太陽能的使用,都可以見到聚光原理的運用。因此有人認為,應將聚光原理列為是繼中國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呢!
火柴的鼻祖——發燭
古時製造陽燧,選在五月丙午日中午,十一點到一點之間,因為這個時段火氣最旺。用冶煉好的五色石加以鑄造。陽燧製成後,形狀很像一面圓圓的鏡子,但中間是凹面。把它對著太陽聚集日光,就可以輕易的取到火。
除了陽燧取火之外,還有其他的取火方法。魏晉時期採用石火,用鐵片撞擊石頭,產生火星,引燃下面的火絨。火絨的材質,多是艾絨或紙張,因為加過硝水,觸火即燃。
Three matches: the whole, the burning and extinguished. Life cycle matches symbolizing human
後來出現發燭,是將松木、杉木削成薄片,上端塗上硫磺,遇火即燃。這很接近今日的火柴。圖為火柴燃燒示意圖。(Fotolia)
後來出現發燭,也叫焠兒、取燈,是將松木、杉木削成薄片,上端塗上硫磺。至清朝時,則用去皮的芝麻秸做成細枝,於上端塗上硫磺,遇火即燃。這很接近今日的火柴,近似火柴的鼻祖吧!@


1939年臺北五月五日懸掛鯉魚旗景象(原圖黑白 + 數位上色)
日本時代,每年的五月五日是「端午の節句」,依習俗會為男孩慶祝,懸掛鯉魚旗。
原圖日本時代美國駐台灣領事Gerald Warner拍攝,出自:
http://digital.lafayette.edu/collections/eastasia/warner-negs-taiwan/gr0149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臺灣古寫真上色x今昔時光機交流團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https://www.facebook.com/reel/1324687178410600?mibextid=kcDB8O

端午節為什麼叫端午?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龍舟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