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160-219),子云長,蜀漢建國前的大將, 蜀漢四虎將之首,劉備手下最早的將領,河東解良人。早年在家鄉殺人,逃至涿郡與劉備、張飛相識。三人以兄弟相稱,實有父子之誼,關羽雖然年長劉備兩歲,但由於劉備漢室宗親的身份,關羽仍尊劉備為兄。

  在徐州討伐呂布的戰爭中,關羽表現突出,深受曹操的欣賞。後劉備造反,為曹操所敗,關羽被曹操生擒。關羽表明自己不願離開劉備,曹操表示一有劉備的消息即讓關羽離去。隨後袁紹起兵攻打白馬,關羽作為曹軍大將出戰,斬殺了袁紹手下大將顏良。然後關羽離開了曹操,至袁紹軍中投奔劉備。

  赤壁之戰中,關羽作為劉備手下大將出戰,鎮守華容道。曹操逃至此處,撞陣得過。關羽沒有能夠抓住曹操。戰後,關羽出征長沙,結果被韓玄手下大將黃忠擊敗。劉備大軍殺到,終於收服黃忠,取下了長沙。然後劉備入川,諸葛亮作為二路援軍起兵,留關羽鎮守荊州。

  鎮守荊州後的關羽漸漸變得狂傲起來。在對東吳的政策上,關羽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孫權先是想和關羽和親,但不僅被關羽拒絕,而且還受到一陣痛罵。其後想要進攻東吳,卻被甘寧擊敗。215年,魯肅擺下單刀會,痛罵關羽,使得蜀方只得割讓三郡給東吳。後劉備自封漢中王,關羽被封為四虎將之首。219年,關羽起兵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聞訊後派于禁、龐德為援軍前往救援。一場大戰後,白馬將軍龐德一箭射中關羽頭顱,關羽只得退兵整頓。此時一場大雨幫了關羽大忙,屯兵山谷內的曹軍被水淹七軍。關羽生擒了于禁,斬殺了龐德。再次進攻樊城時,被毒箭射中。軍醫為關羽刮骨療傷,關羽稍有好轉。而此時,東吳的呂蒙已用白衣渡江之計襲取了荊州。關羽此時又被曹仁、滿寵擊敗,無路可去,只得退守麥城。

  在麥城中的關羽四處求救,但由於平時他已將同僚基本上得罪完了,故而糜芳、劉封均不願發出援軍。關羽最後只得單騎突圍,連連中東吳軍的埋伏,最終被潘璋捉住。至建業城後,被孫權殺害,終年60歲。

  歷史上的關羽和《三國演義》裏被神化的關羽有很大不同。歷史上關羽既沒有騎過赤兔馬,也沒舞過青龍刀;溫酒斬華雄的事情是完全奪了孫堅的功勞,誅殺文醜則是曹操的謀略,就連他斬殺顏良這件事的第一功臣也應該是荀攸而非關羽;千里走單騎的事情也是子虛烏有,華容道之事也是與史實大相徑亭;殺車胄、殺蔡陽則是奪了劉備的功勞;至於單刀會,這件事情的真正英雄是魯肅。總之,演義中的關羽不是人,而是神。不過,演義中的關羽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關帝君也早已被千家萬戶供奉起來了
-----------------------------------------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在激揚跳動的文字中,兩千年前武功蓋世、無人可擋、深藏身與名的俠客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嚮往之,而戰國時期捨生取義的侯嬴和揮槌救趙的朱亥,更是千秋為人銘記。至於寫下如此激昂詩歌的作者,不是別人,正是唐代被稱為「詩仙」且有著任俠氣質的大詩人李白。
在唐代詩人中,有不少人推崇俠義,比如駱賓王、陳子昂、岑參,但最具俠肝義膽的當首推李白。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自己「十五學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新唐書·李白傳》中描述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而他的忘年交魏顥則點出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
無疑,愛打抱不平、除暴安良、仗義疏財、樂於結交豪傑的李白,在其一生中都貫穿著俠義精神,而正是擁有這種精神,他才可以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千古強音。在其晚年國家遭逢安史之亂時,年近60歲的李白毅然投筆從軍,加入永王李璘的軍幕。誰知李璘被唐肅宗認為是叛逆,永王兵敗後,李白也被下獄,並被流放到今天的貴州,但很快被赦免。
這樣的遭遇並沒有改變李白的雄心。當他聽說李光弼將軍出鎮臨淮,追擊叛逆史朝義後,已經61歲的李白仍希望從軍報國,但因病半道而還。他為此還慨嘆「天奪壯士心」。次年李白病逝。
李白等唐人推崇的俠義精神源自何時?
俠義精神的出現與墨家
距唐朝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因局勢動盪,出現了一批通曉武藝、行俠仗義、好打抱不平的人物,他們的主要職責是保護弱者維持秩序。這樣的人被稱作「俠客」或「遊俠」、「俠士」、「豪俠」等。當時的貴族們往往收留許多門客,他們中就有俠士,如戰國時期的信陵君魏無忌手下就有許多遊俠,包括李白提到的侯嬴和朱亥。
隨著俠士的出現,一種特殊的精神,即俠義精神也開始出現,並影響後世兩千多年,亦成為諸多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好漢。直到現在,民間還充滿了對俠士的嚮往。一般來說,俠義精神包括扶貧濟困,懲惡揚善;為人仗義,肯於助人;路見不平,替天行道等
「百家爭鳴」中的墨家成員中就有從事武俠者,時稱「墨俠」,領袖稱為「巨(鉅)子」,其紀律嚴明,規定「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史載,墨者很能戰鬥,具有「赴火蹈刀,死不還踵」的精神。
第一任「巨子」正是墨子,後來的「巨子」有孟勝、田襄子、腹等。《尚書·五子之歌》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墨者「巨子」腹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人,本應依法處死。但秦惠王認為腹年老,只有一個兒子,就下令免死。然而,腹卻按照墨者之法的規定,把自己的兒子殺了。 另據《史記》記載,在楚國舊貴族陽城君等殺害從事變法改革的吳起時,墨者「巨子」孟勝就站在陽城君一邊。後來陽城君畏罪逃走,楚國要收回其封國。孟勝為陽城君守封國,忠於陽城君。他傳「巨子」于田襄子,自己為陽城君死難,許多弟子也從其死。 墨家的「巨子之制」,開始使義走入了俠。當時,民間的俠客都打著行義的旗號。不過,理的標準不同,「義」的含義也不同,對「義」的行為的評價也就不同了。
司馬遷的俠義觀
如果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俠士們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那麼首次系統地為他們立傳並明確闡述俠義觀的,應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得很清楚:「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作《遊俠列傳》。」而《史記·遊俠列傳》在記述朱家、劇孟、郭解等俠客事蹟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對遊俠的態度。 司馬遷寫道:「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法家韓非子看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所以都是國家的蠹蟲
司馬遷卻並不認同,認為儒者「多稱於世」(儒者還是多受到世人的稱道),而遊俠見人主遇困,會挺身而出。雖然行為有時可能並不符合正義,但是他們說話算話,講信用,答應人家要辦的事就必須辦到;而且行動果斷,甚至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等。在司馬遷的眼中,遊俠具有仁義、誠信、謙讓的美德,而這些美德正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 司馬遷還嚴格區分了遊俠和暴豪之徒的區別,最重要的區別是對待弱者的態度與其行為的目地。遊俠是以一己之力,鋤強扶弱,除暴安良,廉潔退讓,不求報答,因而「名不虛立,士不虛附」;暴豪之徒則利用財富和權力,奴役窮人,侵凌孤弱,以滿足私慾,故「遊俠亦丑之」。 漢武帝時期,開始抑制遊俠,俠客故事只在民間流傳,但俠客精神並未喪失。 
「義絕」關羽
東漢末年,天下群雄紛爭,遊俠之風再度興起。當時割據一方的袁紹與曹操,年少時都是「好為遊俠」。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中演繹了劉備的「仁義」,諸葛亮的「恩義」,張飛、趙雲等的「忠義」張遼的俠義,而「義」在關羽身上得到了最為完美的體現,他也因此被視為「義絕」的典型人物。
比如,關羽在許田射獵時企圖除掉曹操,表現出對漢室的忠義;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表現出對舊主的忠義;因黃忠馬失前蹄而不肯對其加害,表現出濟困扶危的俠義華容道上釋放曹操,既表現出知恩必報的仁義,又表現出不乘人之危的俠義;秉燭達旦立於戶外,則表現出對嫂夫人的禮義,對劉備的忠義和對兄弟的情義;至於他與劉備、張飛的情義,更是「財賄不動其心,爵祿不移其志」
彼時曹操的兒子曹植還創作了流傳後世的名作《白馬篇》,又稱《遊俠篇》。詩中描繪了一位武藝高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遊俠英雄形象。該詩作不僅開啟了唐朝邊塞詩的先河,也預示著傳統的遊俠開始走向從軍報國,並將目標從除暴安良轉為建功立業。唐代李白等人就是受此影響。
魏晉時期,玄學興起,遊俠甚少見諸於正史,南北朝時期也只偶見於邊塞和樂府詩中,但這並不意味著俠義精神的不存在。這一時期由干寶創作的志怪小說《搜神記》中,就有不少俠客的形象和故事。這些俠客故事主要有三類,一是仗義除害,二是替人復仇,三是展現技藝。而他們身上都具有古代俠士的共同特徵。
唐代崇尚俠義 
恢宏的大唐王朝是一個從上到下崇尚俠義的時代。一方面李氏家族受西北民族尚武、豪爽的性格的影響,對於俠義之士相當推崇。《舊唐書》記載:「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唐太宗手下將領也多有俠骨。
比如唐朝開國元勛李靖,在晚唐的傳奇小說《虬髯客傳》中,被塑造成「風塵三俠」之一。還有另一位元勛李勣,家多僮僕,積粟數千鍾,與其父蓋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另一方面,唐朝統治大部分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立甚強,思想開放,個性自由,因此任俠之風大盛,豪俠、節義之士比比皆是俠義精神亦廣泛根植於社會中,包括文人亦有俠客夢。如唐朝詩人駱賓王、陳子昂、王翰、王之渙、孟浩然、高適、張旭、韋應物、李白等,都以任俠聞名於世,而他們歌頌遊俠的詩歌水平之高,之豪放,之自信,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除了歌詠遊俠的詩歌外,唐代還出現了相當數量的俠義小說。據統計,《太平廣記》「豪俠」類收入作品25篇,除《李亭》出自漢代《西京雜記》以外,其餘24篇全部是唐五代的作品。俠客如《霍小玉傳》中的黃衫客、《柳氏傳》中的許俊、《崑崙奴》中的磨勒、《無雙傳》中的古押衙,都是見義勇為、成人之美、甚至不惜捨命的形象。
晚唐時,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李德裕在《豪俠論》中又一次總結了什麼是俠士和俠義精神。在其看來,俠士是「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簡言之,「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沒有義,固不能成其為俠,即便出家當和尚,也不能得道,會被人瞧不起。
李德裕還區分了俠與盜的區別:堅持正義、明辨是非、保護忠臣孝子者為俠,「感匹夫之交」、害正利邪、「任氣而不知義」者為盜。也就是說,俠士有著嚴格的道德要求,要有捨生取義的節操。俠義精神的根本是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上。如果說司馬遷的俠義觀還對俠士的行為有時可能並不符合正義抱持寬容的態度,那麼唐時對於俠士的道德要求更高了,即要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這為後世俠義精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清俠義小說
 宋元時的話本小說中,已出現了不少遊俠形象,而明代小說《水滸傳》則集中詮釋了俠義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俠客,也最能體現俠義精神的代表是魯智深、武松和宋江。中國人廣為熟知的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就體現了他為民除害、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而被稱為「及時雨」的宋江則是「仗義疏財,濟困扶危」,「禮賢下士,交納豪傑」,也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俠義精神,宋江被推舉當了梁山好漢的領袖,並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
清代中葉以後,俠義和公案相結合,出現了不少武俠小說,比較出名的是《三俠五義》、《大五義》、《彭公案》、《施公案》等。《三俠五義》描寫了北宋仁宗年間,清官包拯在眾位俠義之士的幫助下,審奇案、平冤獄、以及眾俠義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故事。其中俠士的代表是仗義疏財、急公好義、重諾輕生、為國為民的白玉堂。
至於民間的俠義精神亦廣泛存在,且並不限於武林人士,扶貧濟困,懲惡揚善;為人仗義,肯於助人;路見不平一聲吼等事例每個朝代都屢見不鮮。比如從北宋范仲淹開始建的幫助貧困族人的范氏義莊,就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和俠義精神的體現。該義莊延續了八百多年,一直到清末。而追隨范氏家族設立義莊的,宋元兩代400年間有約70宗,明代276年間有200宗,到清代末年,僅蘇州府的義莊數量就達到200多個。
當代俠義精神
民國時期,雖然時局動盪,但同樣承傳了俠義精神,民國不少知名人物的身上就有體現。比如大師林紓頗有俠義之風,曾有朋友向他借錢,他便把剛剛賣畫所得的400元傾囊借出,朋友堅持立下字據後離去。不久此友病故,林紓前往弔唁,就在靈前把借據燒了,並作了祭文。後寫道:若他與朋友都健在,則有無借據都是一樣;現在朋友已死,自己恐也來日無多,若死後還有借據存在,難保不使兩家產生糾紛,因此燒掉云云。
比如江南豪門張靜江從小就樂善好施,為人俠義,在四鄉八鄰大有名聲。他大力資助孫中山,輔助蔣介石,在近現代史上為人稱道
而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作者的代表人物是向愷然、趙煥亭、還珠樓主、白羽等。他們的筆下同樣創作了不少俠義之士。
1949年中共竊取政權後,通過發起一次次運動,摧毀了中國的正統文化,毀壞了大量文物,並將文化的傳承者知識分子迫害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大多噤若寒蟬,俠士和俠義精神自然也在被摧殘之列。然而,即便在黑暗的歲月中,在民間仍閃耀著俠義精神,雖然微弱,但並未泯滅,比如暗中救助被迫害的朋友,偷偷相助落難之人……
中共改革開放後,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大陸掀起風潮,其小說中刻畫的救民於水火的俠義英雄形象,如胡斐、郭靖和蕭峰,深入人心。八十年代的中國人亦多受此影響。
而,中共在1989年鎮壓學生運動後,引導社會走向了「一切向錢看」的道路,尤其在1999年鎮壓信奉「真善忍」的法輪功群體後,更是導致道德急劇下滑,假、惡、丑大行其道,更遑論俠義精神。其後果就是光天化日下搶劫殺人的惡性案件有增無減,見義勇為者孤身奮戰、圍觀者甚多卻無人相助的事情屢見不鮮仗義疏財、濟困扶危者被當成「傻子」,而中共這個最大的惡魔內心卻竊喜,因為讓俠義無存,讓國人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才可以讓其推行的魔鬼統治暢行無阻
但讓中共如鯁在喉的是,在其高壓的統治下,仍然有保有良知的具有俠義精神之人,敢於站出來,仗義執言,甚至捨生取義,比如以高智晟、江天勇、王全璋為代表的維權律師,比如曾調查山西疫苗真相的記者王克勤,比如站出來揭露中共迫害真相、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法輪功學員……他們此時的正義、俠義之舉在這個時代有著非凡的意義,從某個程度上說,他們在替天行道,在為民吶喊,他們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自古天理是邪不壓正,他們的捨生取義之舉,終將迎來改天換地的時刻。
參考資料:
1、《呂氏春秋·去私》
2、《淮南子·泰族訓》)
3、《史記》
4、論關羽崇拜
5、《舊唐書·李勣傳》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豪俠論
作者:李德裕 唐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709》
爰盎、汲黯,皆豪俠者也,若非氣蓋當世,義動明主,豈有是名哉?爰盎曰:「緩急人所有。」故善劇孟,匿季心。汲黯好遊俠,任氣節,善灌夫,所以知其然也。余斯言豈徒妄發,楊子所謂孟軻之勇類如是。夫挾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氣為本。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所謂不知義者,感匹夫之交,校君父之命,為貫高危漢祖者是也;所利者邪,所害者正,為梁王殺爰盎者是也。此乃資賊耳,焉得謂之俠哉?唯鋤麑不賊趙孟,承基不忍志寧〈(原註:紇干承基為承乾賊于志寧,見其執喪盡哀,不忍害之也)〉,斯為真俠矣。淮南王憚汲黯,以其守節死義,所以易公孫宏如發蒙耳。黯實氣義之兼者。士之任氣而不知義,皆可謂之盜矣。然士無氣義者,為臣必不能死難,求道必不能出世。近代房孺復問徑山大師:「欲習道,可得至乎?」徑山對曰:「學道者惟猛將可也,身首分裂,無所顧惜。」由是而知士之無氣義者,雖為桑門,亦不足觀矣。
----------------
《豪俠論》是唐代李德裕的一篇散文,其中談論到了唐代豪俠現象的俠義精神,是繼司馬遷《遊俠列傳》後,俠文化研究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趙州(今河北趙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卒。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共計7年3個月。
作品原文
爰盎、汲黯,皆豪俠者也,若非氣蓋當世,義動明主,豈有是名哉!爰盎曰:"緩急人所有。"故善劇孟,匿季心。汲黯好遊俠,任氣節,善灌夫,所以知其然也,餘斯言豈徒妄發?楊子所謂孟軻之勇類如是。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所謂不知義者,感匹夫之交,校君父之命,為貫高危漢祖者是也。所利者邪,所害者正,為梁王殺爰盎者是也。此乃盜賊耳,焉得謂之俠哉?唯鋤麑不賊趙孟,承基不忍志寧,斯為真俠矣。淮南王憚汲黯,以其守節死義,所以易公孫弘如發蒙耳,黯實氣義之兼者。士之任氣而不知義,皆可謂之盜矣。然士無氣義者,為臣必不能死難,求道必不能出世。近代房孺復問徑山大師:"欲習道,可得至乎?"徑山對曰:"學道者,惟猛將可也。身首分裂,無所顧惜。"由是而知士之無氣義者,雖為桑門,亦不足觀矣。 [1] 
作品分析
這篇文章不足三百字,但很精彩,其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點: (一)、提高了對俠的人格評價,盛稱其"氣蓋當世,義動明主",尊為"非常之人"。
(二)、闡明了俠與義的關係:"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強調俠"必以節義為本"。沒有義,固不能成其為俠,即便出家當和尚,也不能得道,被人瞧不起。
(三)、界定了俠與盜的區別:堅持正義、明辨是非、保護忠臣孝子者為俠,"感匹夫之交"、害正利邪、"任氣而不知義"者為盜。顯然,這是本於《論語 ·陽貨》:"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四)、對俠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即必須"以節義為本",並具有"孟軻之勇"和"守節死義"的情操。所謂"孟軻之勇",即《孟子 ·公孫醜上》所引孔子的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楊伯峻先生《孟子譯註》譯為:"反躬自問,正義確在我,對方縱是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所謂"守節死義",也正是《孟子·告子上》所言"舍生而取義者也"。
要之,比起司馬遷《遊俠列傳序》來,《豪俠論》的俠義觀更系統、也更全面了,李德裕對俠的道德要求,已趨合於儒家的道德規範,這就為後來俠義小說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
豪俠論
《豪俠論》是唐代李德裕的一篇散文,其中談論到了唐代豪俠現象的俠義精神,是繼司馬遷《遊俠列傳》後,俠文化研究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趙州(今河北趙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卒。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總計7年3個月。
作品原文
爰盎、汲黯 ,皆豪俠者也,若非氣蓋當世,義動明主,豈有是名哉!爰盎曰:"緩急人所有。"故善劇孟,匿季心。汲黯好遊俠,任氣節,善灌夫,所以知其然也,余斯言豈徒妄發?楊子所謂孟軻之勇類如是。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所謂不知義者,感匹夫之交,校君父之命,為貫高危漢祖者是也。所利者邪,所害者正,為梁王殺爰盎者是也。此乃盜賊耳,焉得謂之俠哉?唯鋤麑不賊趙孟 ,承基不忍志寧 ,斯為真俠矣。淮南王憚汲黯,以其守節死義,所以易公孫弘如發蒙耳,黯實氣義之兼者。士之任氣而不知義,皆可謂之盜矣。然士無氣義者,為臣必不能死難,求道必不能出世。近代房孺復問徑山大師:"欲習道,可得至乎?"徑山對曰:"學道者,惟猛將可也。身首分裂,無所顧惜。"由是而知士之無氣義者,雖為桑門,亦不足觀矣。
作品分析
這篇文章不足三百字,但很精彩,其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點:
《李衛公會昌一品集》
《李衛公會昌一品集》
(一)、提高了對俠的人格評價,盛稱其"氣蓋當世,義動明主",尊為"非常之人"。
(二)、闡明了俠與義的關係:"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強調俠"必以節義為本"。沒有義,固不能成其為俠,即便出家當和尚,也不能得道,被人瞧不起。
(三)、界定了俠與盜的區別:堅持正義、明辨是非、保護忠臣孝子者為俠,"感匹夫之交"、害正利邪、"任氣而不知義"者為盜。顯然,這是本於《論語·陽貨》:"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四)、對俠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即必須"以節義為本",並具有"孟軻之勇"和"守節死義"的情操。所謂"孟軻之勇",即《孟子·公孫丑上》所引孔子的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楊伯峻先生《孟子譯註》譯為:"反躬自問,正義確在我,對方縱是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所謂"守節死義",也正是《孟子·告子上》所言"捨生而取義者也"
要之,比起司馬遷《遊俠列傳序》來,《豪俠論》的俠義觀更系統、也更全面了,李德裕對俠的道德要求,已趨合於儒家的道德規範,這就為後來俠義小說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
豪俠論
《豪俠論》是唐代李德裕的一篇散文,其中談論到了唐代豪俠現象的俠義精神,是繼司馬遷《遊俠列傳》後,俠文化研究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作品名稱
《豪俠論》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會昌一品集·外集》卷二
文學體裁
李德裕(787-849),字文饒,趙州(今河北趙縣)人,與其父李吉甫均為晚唐名相。唐文宗時,受李宗閔、牛僧儒等牛黨勢力傾軋,由翰林學士出為浙西觀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復遭奸臣鄭注、李訓等人排斥,左遷。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再度入相,執政期間外平回鶻、內定昭義、裁汰冗官、協助武宗滅佛,功績顯赫。會昌四年八月,進封太尉、趙國公。唐武宗與李德裕之間的君臣相知成為晚唐之絕唱。後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於位高權重,五貶為崖州司戶,卒。李德裕兩度為相,太和年間為相1年8個月,會昌年間為相5年7個月,兩次為相總計7年3個月。
作品原文
爰盎、汲黯 ,皆豪俠者也,若非氣蓋當世,義動明主,豈有是名哉!爰盎曰:"緩急人所有。"故善劇孟,匿季心。汲黯好遊俠,任氣節,善灌夫,所以知其然也,余斯言豈徒妄發?楊子所謂孟軻之勇類如是。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所謂不知義者,感匹夫之交,校君父之命,為貫高危漢祖者是也。所利者邪,所害者正,為梁王殺爰盎者是也。此乃盜賊耳,焉得謂之俠哉?唯鋤麑不賊趙孟 ,承基不忍志寧 ,斯為真俠矣。淮南王憚汲黯,以其守節死義,所以易公孫弘如發蒙耳,黯實氣義之兼者。士之任氣而不知義,皆可謂之盜矣。然士無氣義者,為臣必不能死難,求道必不能出世。近代房孺復問徑山大師:"欲習道,可得至乎?"徑山對曰:"學道者,惟猛將可也。身首分裂,無所顧惜。"由是而知士之無氣義者,雖為桑門,亦不足觀矣。
作品分析
這篇文章不足三百字,但很精彩,其內容可以概括為四點: (一)、提高了對俠的人格評價,盛稱其"氣蓋當世,義動明主",尊為"非常之人"。
(二)、闡明了俠與義的關係:"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強調俠"必以節義為本"。沒有義,固不能成其為俠,即便出家當和尚,也不能得道,被人瞧不起。
(三)、界定了俠與盜的區別:堅持正義、明辨是非、保護忠臣孝子者為俠,"感匹夫之交"、害正利邪、"任氣而不知義"者為盜。顯然,這是本於《論語·陽貨》:"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四)、對俠提出了嚴格的道德要求,即必須"以節義為本",並具有"孟軻之勇"和"守節死義"的情操。所謂"孟軻之勇",即《孟子·公孫醜上》所引孔子的話;"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楊伯峻先生《孟子譯註》譯為:"反躬自問,正義確在我,對方縱是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所謂"守節死義",也正是《孟子·告子上》所言"捨生而取義者也"。
要之,比起司馬遷《遊俠列傳序》來,《豪俠論》的俠義觀更系統、也更全面了,李德裕對俠的道德要求,已趨合於儒家的道德規範,這就為後來俠義小說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俠客的道德標準:信
「信」與「俠」同時出現於春秋時期,並有機的加以結合。俠之所以為俠,首先是因為它具有自由的人格特徵。自由的人,才能在契約中表現出責任和義務,所以,司馬遷論俠時也讚賞「信」。「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客們為實踐自己的諾言,不失信於人,不畏艱難險阻甚至甘願犧牲生命,慷慨赴死的事跡,歷代多有所聞。今人在評價武俠時,仍強調「誠信」和「信賴」的意義,即:「公正;助人為樂;自由;忠於知己;勇敢;誠實;足以信賴;愛惜名譽;慷慨輕財」。時至今日,守信重諾仍然是武德的重要內容。
俠客的行為準則;義
李德裕在《豪俠論》中稱:「夫俠者,蓋非常人也。雖然以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義俠,俠義,俠必稱義,俠前必冠以義,義與俠密不可分,便是這個原因。具體說來,義包含有捨己為人、施恩不圖報的精神,「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稱,」「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俠客行義,還包括劫富濟貧、鋤暴安良、扶危濟弱、抑惡揚善、打抱不平等豪舉,包括為國家、民族獻身的精神和為正義與真理奮鬥的崇高思想境界。有違於此,則為義俠不容。一如司馬遷所言:「至如朋黨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丑之。」為人要「仗義」,對朋友要「義氣」,一個「義」字,包含了與朋友肝膽相照、風雨同舟的內容
春秋時期的專諸,以義勇聞名,魚腹藏劍而刺殺吳王僚,換來了吳王光的時代。「義」還是聯繫俠客之間或整個豪俠集團的紐帶。梁山豪俠們結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當然,從今天來看,「義」字的含義更加豐富,運用時應恰如其分、恰到好處。
俠客的實踐基礎:勇
孔子云:「仁者必有勇。」正義在胸,具有崇高犧牲精神的人,必然輕生死,敢赴難。清代賀貽孫也這樣說過:「古今俠烈之士,所以大過人者,則存乎膽與氣矣。膽恃氣而後克,義氣所鼓,膽即赴之。」「義氣所鼓,膽即赴之」,實際上就是武德中所讚許的「見義勇為」。勇來自俠客自己的信念與信仰,但勇氣又可以通過武功的練習培養,同武功的深淺成正比。「練膽」是歷來拳家公認的第一要務。
戚繼光《拳經》第一勢,開宗明義便是「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他在《拳經·捷要篇》里提出這樣的練膽法:「既得藝,必試敵,切不可以勝負為愧為奇。當之何以勝之?何以敗之:勉而久試。怯敵還是藝淺,善戰必定藝精。古云:『藝高人膽大』,信不誣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則講:「或問曰:『人當臨敵之時,每每失其故步,何也?』余曰:藝高人膽大。苟平日識見未廣,工夫未純,若一遇敵,則心志亂,手足亂,不能自主矣。故弓馬嫻熟,良有以也。」在《耕余剩技》中,程宗猷練膽生勇法為:「手足整則膽練,而欲騁於敵。意氣清則心練,而知忠於上。心練則智自出,膽練則勇自生,心膽俱練則兵與時俱無不合。而練心膽,則又在練器藝為要耳。」這些都肯定了「藝高人膽大」的說法。
------------------------
以《虯髯客傳》為例淺析唐傳奇中的豪俠形象
作者:未知
  摘要:傳奇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形式之一,出現於隋末,在唐代發展興盛。唐傳奇中的豪俠形象始於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的詳盡描述,經過李德裕在《豪俠論》中的論述,形像日益豐滿完善。《虯髯客傳》作為唐傳奇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人物形象充分體現出義薄雲天等傳統豪俠形象的定位,又體現著全新的豪俠形象特徵。
中國論文網https://www.xzbu.com/7/view-12509413.htm
  一、唐傳奇中豪俠形象的淵源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系統的論述了不同的俠客類型。通過對俠客的描寫揭示漢代統治階級的虛偽,歌頌了處於社會生活底層的俠客仁義的形象。其中提到:“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由此可見司馬遷筆下的遊俠不拘泥於律法、對行俠有種近乎偏執的追求。在唐代李德裕的《豪俠論》這一散文,著重談論了唐代豪俠現象的俠義精神。《豪俠論》中提到:“夫俠者,蓋非常之人也,雖以然諾許人,必以節義為本。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難兼之矣”。李德裕對俠的定義非常嚴格。俠的施行必須以義為根本,義又是促使俠的一個原動力,俠與義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論述就扭轉了傳奇作品中豪俠形象塑造過於偏激的現象,而使其在形象塑造方面既有現實性和虛幻性,又有它獨特的合理性,通過對現實生活素材的合理加工變成獨具特色的豪俠形象。
  《虯髯客傳》作於唐末,人物取自現實生活,因而作品具有比較豐富的社會內涵,雖然作品旨在烘托李唐王朝統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豪俠形象的塑造也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作品中兩個重要人物虯髯客與紅拂女均採用虛構手法寫出。作品中處處充滿以俠義為基礎的豪俠形象,通過對其一言一行的描寫刻畫出具有繼承性又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物。
  二、俠骨柔情的紅拂女――《虯髯客傳》中的女俠形象
  《虯髯客傳》中作者最先表達出有俠義精神的人物就是紅拂女。紅拂女登場於衛公李靖向楊素進諫之時,“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公”。當李靖離去後又“執拂者臨軒,指吏曰:'問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公具以答。妓誦而去。”從紅拂女登場到遇見李靖,這短短幾句話從側面勾勒出紅拂女對李靖有意。隨後當李靖回到住宿之地,夜晚五更初紅拂便來拜見李靖並說了一番令人震撼的言語。“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故來奔耳。”這樣一番認定李靖是英雄豪傑,便前來投奔的言語,出自一個女子口中更顯出紅拂女的豪放。“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這樣小女兒的寄情之語也突顯出紅拂的錚錚俠骨,款款深情的形象。不同於其他作品中武功高超來去隨風的聶隱娘等女俠形象,紅拂的俠義是圍繞“情”來展開的紅拂追隨李靖的原因正是因為她認為李靖是英雄,她對李靖有情,所以不顧一切的在夜晚向他投靠,和他離開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並且紅拂還是一個具有非同尋常的見識和獨到的眼光的豪俠形象。當李靖向紅拂詢問楊素的相關情況時,紅拂女認為“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這種侃侃而談的氣魄與不一般的眼光使紅拂女豪氣雲天、不拘小節的形象躍然紙上。
  三、義薄雲天的虯髯客――《虯髯客傳》中的豪俠形象
  《遊俠列傳》中提到的有關俠義之士,有一種完全忠於自己對俠的定義,一旦發現奸佞之徒就通過過於極端的方式處置他們的傾向,並且文中也提出過後代再出現的俠士大多道德素質較低,不足稱道。虯髯客不僅守義,而且忠於自己所遵守的義。
  虯髯客有一般俠客所不具備的極其守義的精神。《遊俠列傳》中提到的有關俠義之士,有一種完全忠於自己對俠的過於極端的定義。並且文中也提出過後代再出現的俠士大多道德素質較低,不足稱道。然而虯髯客顯然是俠義道德素質較高的豪俠。他有充足的野心和勇氣,同時是一個能將仇人心肝下酒事之的人。但他崇高的俠義思想使他會見李世民後發自內心的感歎其“真天子也!”並且通過下棋事件虯髯客師兄的話表明“此世界非公世界。”另外李世民“不衫不屢,褐裘而來,神氣洋洋,帽與常異”的形像也使虯髯客折服。由此可見虯髯客並不只是想見李世民一面,在簡單的見面背後有著深層的意義,即完成大統。但他忠於自己的義氣與節氣的這種精神追求,使他放棄了與李世民爭鬥,瀟灑離去。同時作者也從側面烘托出李世民為真命天子,李唐王朝長久統治並非偶然,借虯髯客的全身而退宣傳唐王朝統治的合理性。
  另外虯髯客也有尋常俠客所具備的不拘小節的特點。虯髯客和李靖紅拂女於靈石旅舍相遇並接受他們的禮遇後,“遂環坐。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客曰:'飢。 '公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食竟,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甚速。”這一小段充滿張力的描寫使虯髯客豪爽的形象驟然出現在讀者眼前。“飢”、“餘肉亂切”、“甚速”等詞語的使用更是顯示出其不拘小節的豪放。此外對於讀者心中慣有的豪俠形象來講,虯髯客騎驢奔走見客的行為同樣是不同於以往的豪俠形象。
  綜上,唐傳奇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塑造了一批批富有新俠義精神的義薄雲天的豪俠形象,這使得唐傳奇趨於成熟並為後世俠義小說奠定了基礎。


虯髯客傳
杜光庭
隋 煬 帝 之 幸江 都 也 。 命 司 空 楊 素 守 西 京 。 素 驕 貴 , 又 以 時 亂 , 天 下 之 權 重 望 崇 者 , 莫 我 若 也 , 奢 貴 自 奉, 禮 異 人 臣 。 每 公 卿 入 言 , 賓 客 上 謁 , 未 嘗 不 踞 床 而 見 , 令 美 人 棒 出 , 侍 婢 羅 列 , 頗 僭 於 上。 末 年 愈 甚 , 無 復 知 所 負 荷 , 有 扶 危 持 顛 之 心 。 
一 日 , 衛 公李 靖 以 衣 上 謁 , 獻 奇 策 。 素 亦 踞 見 。 公 前 輯 旦 : 「 天 下 方 亂 , 英 雄 競 起 。 公 以 帝 室 重 臣 , 須收 羅 豪 傑 為 心 , 不 宜 踞 見 賓 客 。 」 素 斂 容 而 起 , 謝 公 , 與 語 , 大 悅 , 收 其 策 而 退 。 當 公 之 騁辯 也 , 一 妓 有 殊 色 , 執 紅 拂 , 立 於 前 , 獨 目 公 。 公 既 去 , 而 執 拂 者 臨 軒 指 吏 曰 : 「 問 去 者 處士 第 幾 ! 住 何 處 ! 」 公 具 以 對 , 妓 誦 而 去 。 
公 歸 逆 旅 ,其 夜 五 更 初 , 忽 聞 叩 門 而 聲 低 者 , 公 起 問 焉 , 乃 紫 衣 帶 帽 人 , 杖 揭 一 囊 。 公 問 誰 ? 曰 : 「 妾, 楊 家 之 紅 拂 妓 也 。 」 公 遽 延 入 , 脫 去 衣 帽 , 乃 十 八 九 佳 麗 人 也 , 素 面 畫 衣 而 拜 , 公 驚 答 拜。 曰 : 「 妾 侍 楊 司 空 久 , 閱 天 下 之 人 多 矣 , 無 如 公 者 。 絲 蘿 非 獨 生 , 願 托 喬 木 , 故 來 奔 耳 。」 
公 曰 : 「 楊司 空 權 重 京 師 , 如 何 ? 」 曰 : 「 彼 尸 居 餘 氣 , 不 足 畏 也 。 諸 妓 知 其 無 成 , 去 者 眾 矣 , 彼 亦 不甚 遂 也 。 計 之 詳 矣 , 幸 無 疑 焉 。 」 問 其 姓 , 曰 : 「 張 。 」 問 其 伯 仲 之 次 。 曰 : 「 最 長 。 」 觀其 肌 膚 、 儀 狀 、 言 詞 、 氣 性 , 真 天 人 也 。 公 不 自 意 獲 之 , 愈 喜 愈 懼 , 瞬 息 萬 慮 不 安 , 而 窺 戶者 無 停 履 。
數 日 , 亦 聞追 訪 之 聲 , 意 亦 非 峻 , 耳 雄 服 乘 馬 , 排 闥 而 去 。 將 歸 太 原 , 行 次 靈 石 旅 舍 , 既 設 床 , 爐 中 烹肉 且 熟 。 張 氏 以 髮 長 委 地 , 立 梳 床 前 。 公 方 刷 馬 , 忽 有 一 人 , 中 形 , 赤 髯 如 虯 , 乘 蹇 驢 而 來, 投 革 囊 於 爐 前 , 取 枕 欹 臥 , 看 張 梳 頭 。 公 怒 甚 , 未 決 , 猶 親 刷 馬 。 張 熟 視 其 面 , 一 手 握 髮, 一 手 映 身 搖 示 公 , 令 勿 怒 。 急 急 梳 頭 畢 , 斂 衽 前 問 其 姓 。 臥 客 答 曰 : 「 姓 張 。 」 對 曰 : 「妾 亦 姓 張 , 合 是 妹 。 」 遽 拜 之 。 問 第 幾 , 曰 : 「 第 三 。 」 問 妹 第 幾 , 曰 : 「 最 長 。 」 遂 喜 曰: 「 今 夕 幸 逢 一 妹 。 」 
張 氏 遙 呼 :「 李 郎 且 來 見 三 兄 ! 」 公 驟 拜 之 , 遂 環 坐 。 曰 : 「 煮 者 何 肉 ? 」 曰 : 「 羊 肉 , 計 已 熟 矣 。 」客 曰 : 「 饑 。 」 公 出 市 胡 餅 。 客 抽 腰 間 匕 首 , 切 肉 共 食 。 食 竟 , 餘 肉 亂 切 送 驢 前 食 之 , 甚 速。 客 曰 : 「 觀 李 郎 之 行 , 貧 士 也 。 何 以 致 斯 異 人 ? 」 曰 : 「 靖 雖 貧 , 亦 有 心 者 焉 。 他 人 見 問, 故 不 言 , 兄 之 問 , 則 不 隱 耳 。 」 具 言 其 由 。 曰 : 「 然 則 將 何 之 ? 」 曰 : 「 將 避 地 太 原 。 」曰 : 「 然 吾 故 非 君 所 致 也 。 」 曰 : 「 有 酒 乎 ? 」 曰 : 「 主 人 西 , 則 酒 肆 也 。 」 公 取 酒 一 斗 ,既 巡 , 客 曰 : 「 吾 有 少 下 酒 物 , 李 郎 能 同 之 乎 ? 」 曰 : 「 不 敢 。 」 於 是 開 革 囊 , 取 一 人 頭 並心 肝 , 卻 頭 囊 中 , 以 匕 首 切 心 肝 , 共 食 之 。 曰 : 「 此 人 天 下 負 心 者 , 銜 之 十 年 , 今 始 獲 之 。吾 憾 釋 矣 。 」 
又 曰 : 「 觀孝 郎 儀 形 器 宇 , 真 大 丈 夫 也 。 亦 聞 太 原 有 異 人 乎 ! 」 曰 : 「 嘗 識 一 人 , 愚 謂 之 真 人 也 , 其 餘, 將 師 而 己 。 」 曰 : 「 何 姓 ? 」 曰 : 「 靖 之 同 姓 。 」 曰 : 「 年 幾 ? 」 曰 : 「 僅 二 十 。 」 曰 :「 今 何 為 ? 」 曰 : 「 州 將 之 子 。 」 曰 : 「 似 矣 , 亦 須 見 之 。 李 郎 能 致 吾 一 見 乎 ? 」 曰 : 「 靖之 友 劉 文 靜 者 , 與 之 狎 。 因 文 靜 見 之 可 也 。 然 兄 何 為 。 」 曰 : 「 望 氣 者 言 太 原 有 奇 氣 , 使 訪之 。 李 郎 明 發 , 何 日 到 太 原 ? 」 靖 計 之 日 , 曰 : 「 達 之 明 日 , 日 方 曙 , 候 我 於 汾 陽 橋 。 」 言訖 , 乘 驢 而 去 , 其 行 若 飛 , 迥 願 己 失 。 公 與 張 氏 且 驚 且 喜 , 久 之 , 曰 : 「 烈 士 不 欺 人 , 固 無畏 。 」 促 鞭 而 行 。 
及 期 , 入 太原 , 果 復 相 見 。 大 喜 , 偕 詣 劉 氏 , 詐 謂 文 靜 曰 : 「 有 善 相 者 思 見 郎 君 , 請 迎 之 。 」 文 靜 素 奇其 人 , 一 旦 聞 有 客 善 相 , 遽 致 使 迎 之 , 使 迥 而 至 , 不 衫 不 履 , 裼 裘 而 來 , 神 氣 揚 揚 , 貌 與 常異 。 虯 髯 默 然 居 末 坐 , 見 之 心 死 , 飲 數 杯 , 招 靖 曰 : 「 真 天 子 也 ! 」 公 以 告 劉 , 劉 益 喜 自 負。 既 出 , 而 虯 髯 曰 : 「 吾 得 十 八 九 矣 , 然 須 道 兄 見 之 。 李 郎 宜 與 一 妹 復 入 京 。 某 日 午 時 , 訪我 於 馬 行 酒 樓 , 下 有 此 驢 及 瘦 驢 , 即 我 與 道 兄 俱 在 其 上 矣 。 到 即 登 焉 。 」 又 別 而 去 , 公 與 張氏 復 應 之 。 
及 期 訪 焉 ,宛 見 二 乘 , 攬 衣 登 樓 , 虯 髯 與 一 道 士 方 對 飲 , 見 公 驚 喜 , 召 坐 。 圍 飲 十 數 巡 , 曰 : 「 樓 下 柜中 有 錢 十 萬 , 擇 一 深 穩 處 駐 一 妹 。 某 日 復 會 我 於 汾 陽 橋 。 」 如 期 至 , 即 道 士 與 虯 髯 已 到 矣 。俱 謁 文 靜 。 時 方 弈 棋 , 揖 而 話 心 焉 。 文 靜 飛 書 迎 文 皇 看 棋 。 道 士 對 奕 , 虯 髯 與 公 傍 侍 焉 。 俄而 文 皇 到 來 , 精 采 驚 人 , 長 揖 而 坐 。 神 氣 清 朗 , 滿 坐 風 生 , 顧 盼 煒 如 也 。 道 士 一 見 慘 然 , 下棋 子 曰 : 「 此 局 全 輸 矣 ! 於 此 失 卻 局 哉 ! 。 救 無 路 矣 ! 復 奚 言 ! 」 罷 弈 而 請 去 。 既 出 , 謂 虯髯 曰 : 「 此 世 界 非 公 世 界 , 他 方 可 也 。 勉 之 , 勿 以 為 念 。 」 因 共 入 京 。 
虯 髯 曰 , 「計 李 郎 之 程 , 某 日 方 到 。 到 之 明 日 , 可 與 一 妹 同 詣 某 坊 曲 小 宅 相 訪 , 李 郎 相 從 一 妹 。 , 懸 然如 馨 。 欲 令 新 婦 袛 謁 , 兼 議 從 容 , 無 前 卻 也 。 」 言 畢 , 吁 嗟 而 去 。 公 策 馬 而 歸 。 即 到 京 , 遂與 張 氏 同 往 。 乃 一 小 版 門 子 , 扣 之 , 有 應 者 , 拜 曰 : 「 三 郎 令 候 李 郎 一 娘 子 久 矣 。 」 延 入 重門 , 門 愈 壯 。 婢 四 十 人 , 羅 列 庭 前 。 奴 二 十 人 、 引 公 入 東 廳 。 廳 之 陳 設 , 穹 極 珍 異 , 巾 箱 妝奩 冠 鏡 首 飾 之 盛 , 非 人 間 之 物 。 巾 櫛 妝 飾 畢 , 請 更 衣 , 衣 又 珍 異 。 
既 畢 , 傳 云: 「 三 郎 來 ! 」 乃 虯 髯 紗 帽 裼 裘 而 來 , 亦 有 龍 虎 之 狀 , 歡 然 相 見 。 催 其 妻 出 拜 , 蓋 亦 天 人 耳。 遂 延 中 堂 , 陳 設 盤 筵 之 盛 , 雖 王 公 家 不 侔 也 。 四 人 對 饌 訖 、 陳 女 樂 二 十 人 , 列 奏 于 前 , 若從 天 降 , 非 人 間 之 曲 。 食 畢 , 行 酒 , 家 人 自 堂 東 舁 出 二 十 床 , 各 以 錦 繡 帕 覆 之 。 既 陳 , 盡 去其 帕 , 乃 文 簿 鑰 匙 耳 。 
虯 髯 曰 : 「此 盡 寶 貨 泉 貝 之 數 。 吾 之 所 有 , 悉 以 充 贈 。 何 者 ? 欲 於 此 世 界 求 事 , 當 或 龍 戰 三 二 十 載 , 建少 功 業 。 今 既 有 主 , 住 亦 何 為 ? 太 原 李 氏 , 真 英 主 也 。 三 五 年 內 , 即 當 太 平 。 李 郎 以 奇 特 之才 , 輔 清 平 之 主 , 竭 心 盡 善 , 必 極 人 臣 。 一 妹 以 天 人 之 姿 , 蘊 不 世 之 藝 , 從 夫 之 貴 , 似 盛 軒裳 。 非 妹 不 能 識 李 郎 , 非 李 郎 不 能 榮 一 妹 。 起 陸 之 貴 , 際 會 如 期 , 虎 嘯 風 生 , 龍 吟 雲 萃 , 固非 偶 然 也 。 持 余 之 贈 , 以 佐 真 主 , 贊 功 業 也 , 勉 之 哉 ! 此 後 十 年 , 當 東 南 數 千 里 外 有 異 事 ,是 吾 得 事 之 秋 也 。 一 妹 與 李 郎 可 瀝 酒 東 南 相 賀 。 」 
因 命 家 童 列拜 , 曰 : 「 李 郎 、 一 妹 , 是 汝 主 也 ! 」 言 訖 , 與 其 妻 從 一 奴 , 乘 馬 而 去 。 數 步 , 遂 不 復 見 。公 據 其 宅 , 乃 為 豪 家 , 得 以 助 文 皇 締 構 之 資 , 遂 匡 天 下 。 貞 觀 十 年 , 公 以 左 僕 射 平 章 事 。 適南 蠻 入 奏 曰 : 「 有 海 船 千 艘 , 甲 兵 十 萬 , 入 扶 餘 國 , 殺 其 主 自 立 , 國 已 定 矣 。 」 公 心 知 虯 髯得 事 也 。 歸 告 張 氏 , 具 衣 拜 賀 , 瀝 酒 東 南 祝 拜 之 。 乃 知 真 人 之 興 也 , 非 英 雄 所 冀 。 況 非 英 雄者 乎 ? 人 臣 之 謬 思 亂 者 、 乃 螳 臂 之 拒 走 輪 耳 。 我 皇 家 垂 福 萬 葉 , 豈 虛 然 哉 。 或 曰 : 「 衛 公 之兵 法 , 半 乃 虯 髯 所 傳 耳 。 」 
 
<虯髯客傳>翻譯 
隋煬帝巡幸揚州,命司空楊素留守都城長安。楊素位尊而驕橫,又認爲時局混亂,天下掌握大權、有重望的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因而生活奢侈驕貴,禮節排場也超出臣子所應有的,每逢公卿大臣言事,賓客拜謁,楊素都兩腳岔開坐在床榻上接見,態度傲慢無禮,又令美女簇擁而出,侍婢排列兩旁,排場享用超越本分仿效皇帝。晚年這種情景更加厲害,不再知道自己擔負的責任,不再有拯救艱危局勢的用心。 
一天,衛國公李靖以平民的身份去謁見楊素,獻上奇策。楊素也是以輕慢無禮的態度接見。李靖上前作揖,說:「天下正亂,英雄競相崛起。您身爲王室重臣,必須把網羅豪傑的事放在心上,不該如此傲慢地接見賓客。」楊素臉上露出敬佩的神色,並站起身,向李靖道歉,和他交談,談得非常高興,接受李靖獻納的策書才從正堂退出。 
正當李靖滔滔不絕辯論之時,有一女子相貌出衆,手執紅色拂塵,站在前面,獨自看著李靖。李靖走了之後,手拿拂塵者憑欄指著士卒說:「走的那個未做官的讀書人排行第幾?住在哪裡?」官吏一一回答了,女子口裏念著離開了。 
李靖回到旅館。那晚的五更剛過,忽然聽見輕聲叩門,李靖起來詢問。是一個紫衣戴帽的人,杖上挂著個包裹。李靖問:「誰?」答道:「我是楊素家執紅拂的女子。」李靖於是請她進來。脫去紫衣摘去帽子,是一個十八、九歲的美麗女子。未施脂粉,身著花衣向前拜禮,李靖吃驚地還禮。女子說:「我侍奉楊素這麽久,看天下的人也多了,沒有比得上你的。兔絲、女蘿不能獨自生長,願意托身於喬木之上,所以跑來了。」李靖說:「楊司空在京師的權勢很重。怎麽辦?」紅拂女答:「他不過是垂死之人,不值得害怕。衆女子知道他成不了事,走的人多
了。他也不有追回的行動。考慮已很周詳了,希望你不要疑慮。」李靖問她的姓,答:「姓張。」問她排行,答:「最長。」看她的肌膚、儀容舉止、脾氣性情,真是天仙一般。李靖意外獲得這樣一個女子,越高興也越害怕,瞬息間又十分憂慮不安,不停地窺視屋外是否有人追蹤而至。幾天裡,也聽到了追查尋訪紅拂女的消息,但沒有嚴厲追索的意思。於是紅拂女穿著男裝推門而出,乘馬和李靖一道回太原。 
途中住宿在靈石的一旅舍中,擺好幾案,爐中煮的肉將熟了。張氏將長發放下垂至地上,站在案前梳頭。李靖正在刷馬。忽然有一個人,中等身材,滿腮捲曲的紅鬍鬚,騎跛腳的驢而來。把皮革的包裹扔在爐前,拿過枕頭倚臥著,看著張氏梳頭。李靖非常生氣,但沒有發作,還在刷馬。張氏注目細看來者的面容,一手握著頭髮,一手放在身後向李靖搖手示意,讓他不要發怒。張氏急忙梳完頭,整理衣襟上前問其姓。臥在那兒的客人答:「姓張。」張氏回答道:「我也姓張。應該是妹」。於是向他行禮。問排行第幾。答:「第三。」他就問張氏第幾,答:「最長。」虯髯客於
是高興地說:「今天真幸運遇上一妹。」張氏遠遠地叫道:「李郎快來拜見三哥。」李靖急忙拜見。於是三人環繞桌子坐下。客問:「煮的什麽肉?」答:「羊肉,估計已熟了。」客說:「餓了。」李靖出去買燒餅。客人抽出腰間的匕首,切肉大家一起吃。吃完,剩下的肉亂切了幾刀遞到驢前餵給驢吃,速度很快。客人說:「看李靖的樣子,是貧士。怎麽得到這樣的美婦人?」李靖說:「我雖貧困,也是有心的人。他人問我,我一定不說。兄長問,就不瞞你。」一一說出事情的由來。客問:「那麽將去哪?」李靖說:「將到太原躲避。」客說:「好,我
本就不是你要投奔的人。」又問:「有酒嗎?」李靖說:「客店西邊就是酒肆。」李靖取來一斗酒。斟過一遍酒後,客說:「我有些下酒物,你能和我一起吃嗎?」李靖說:「不敢。」客打開革制的包裹,取出一個人頭和心肝。把頭扔回囊中,用匕首切心肝,一塊吃。說:「這人是天下的負心人,恨他十年了,今天才抓到。我的恨消除了。」又說:「看李郎你的儀錶氣度,是真正的男子漢大丈夫。也聽說太原有個不尋常的人嗎?」李靖答:「曾經認識一個人,我認爲他是真命天子。其餘的人不過可作將帥罷了。」客問:「他姓什麽?」李靖答:「和我同姓。」
客說:「多大年紀?」答道:「僅二十歲。」客說:「現在做什麽?」李靖說:「是州將的兒子。」客說:「像是了。我也須見他。你能讓我見他一面嗎?」李靖說:「我的朋友劉文靜和他親近。憑藉劉文靜可以見他。但是你爲什麽要見呢?」客說:「望氣的人說太原有奇異的氣象,讓我尋訪這王氣。你明天出發,何日能到太原?」李靖計算到達的日子。客說:「到達的第二天,天剛亮時在汾陽橋等我。」說完,騎驢而去,速度如飛,回頭間再看就看不見了。 
李靖和張氏又驚又喜,很久才說:「豪俠之士不會騙人。本來就不要畏懼。」於是快馬加鞭趕路。到了預期的日子,進入太原。果然又相見了。十分高興,一同前去拜見劉文靜。對劉文靜謊稱:「有個善相面的人想見李世民,請你迎他來。」劉文靜平素就覺得李世民並非常人,一旦聽說有客人善相面,就立即派人把李世民迎來。使者回時,李世民也到了,服裝不整,披著裘衣而來,神采飛揚,儀態與常人不同,虯髯客默不作聲,坐在末位,看見他就死了心,飲酒飲了數杯,招李靖過來對他說:「是真命天子!」李靖把這話告訴劉文靜,劉文靜更高興了,更自命不凡了。從劉
文靜家出來之後,虯髯客說:「吾猜到八九成了,但必須道長兄見他。李郎你應該和妹妹再入京。某日的午時,到馬行東酒樓下找我。下面有這頭驢和一瘦驢,就是我和道兄都在樓上了。到了就上樓。」說完又告別離去。李靖和張氏又答應下來。 
到了約定的日子去尋訪,清楚地看見兩頭坐騎。提著衣襟登上樓,虯髯與一道士正在對飲,見李靖很是驚喜,招呼坐下,圍坐飲酒。酒斟過十多遍,客說:「樓下的櫃中有錢十萬。選一隱秘處把一妹留下。某日再到汾陽橋會我。」李靖在約定的日子到了汾陽橋,道士和虯髯客已經到了。一同去拜見劉文靜,劉文靜當時正在下棋。作揖之後就談心了。劉文靜趕緊寫信派人請李世民來看棋。道士和劉文靜下棋,虯髯客和李靖在一旁陪著。不一會兒,李世民到來。神采驚人,作了個長揖坐下。神清氣爽滿坐氣氛頓時活躍,眼睛炯炯有神。道士一見十分傷心,下了一棋子說:「這局
全榆了!在此失掉全局了!無路可救!還說什麽!」停止下棋,請求離去。 
出了府,道士對虯髯客說:「這個世界不是你的世界,別的地方可以。勉力爲之;不要把這放在心上。」於是共同入京。分別的時候虯髯客對李靖說:「計算你的行程,某日才到。到的第二天,可與大妹同往某個裏巷的小屋中找我。你和大妹相從,結爲夫婦,貧窮得什麽都沒有。想讓我的妻子出來拜見,順帶隨便談談,不要推辭。」說完,歎息而去。李靖策馬而回。一到京城,就與張氏同去拜訪虯髯客。見到一小板門,敲門,有人應聲,說:「三郎讓我們恭候李郎和娘子已多時了。」請進裏門,門更壯闊。四十位婢女,排列庭前。二十位奴僕引領李靖進
入東廳,廳上的陳列擺設,都是極爲珍貴稀有的東西。箱子中的裝扮的飾物非常多,不是人間尋常之物。裝飾完畢,又請去換衣,衣服也非常珍奇。換好衣服,有人傳話道:「三郎來了!」正是虯髯客,頭戴紗帽,身著裘衣而來,也有龍虎之氣,相貌不凡。大家高興地相見。客催促他的妻子出來拜見,也是天仙一般的人。於是引進中堂,擺設下的酒筵非常豐盛,即使王公貴族之家也不能相比。四人入席後,又叫出二十位歌舞女,在面前排列演奏,樂聲似從天降,不是人間的曲子。吃完飯,又行酒令。家人從東堂擡出二十個幾案,每個都用錦繡織成的巾帕蓋著。
排列擺放好後,全部揭去巾帕,是文簿和鑰匙。虯髯客說:「這是全部的寶物錢幣的數量。我所有的東西,全部贈送給你。爲什麽?想要在這世界求得成事,就當征戰三、二十年,建少許功業。現在既然天下有主,還住在這裏幹什麽?太原的李氏,是真正的英明的君王!三五年內,就能遇上太平。你憑著奇特的才能,輔佐太平君主,全力爲善,一定會做上最高的官。大妹憑著天仙般的容貌,藏有不尋常的才藝,隨著丈夫富貴,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不是大妹,就不能使李郎受到賞識;不是李郎,就不能使大妹享受榮華。帝王的興起,就會有一
些輔佐他的人就像是約定好一樣如期而至,就像虎嘯生風,龍吟雲中一樣,本來就不是偶然的。拿著我的贈送,輔佐真命天子,幫助他成就功業,勉力爲之吧!這之後再過十年,東南方數千里之外有不尋常的事,就是我得以成事的時候。大妹和李郎可以向東南方灑酒恭賀我。」於是命家中童僕排列叩拜,說:「李郎、大妹是你們的主人。」說完,和他的妻子帶著一個奴僕,騎馬離去。走了幾步,就看不見了。李靖擁有了這個宅子,就成了豪富之家,得以用資財資助李世民創業,於是平定天下。 
貞觀十年,李靖任左僕射平章事。適逢南蠻入朝上奏說:「有千艘海船,十萬兵士,進入扶餘國,殺死它的君王,自立爲王。現在國家已經平定了。」李靖心知是虯髯客已經成事。回來告訴張氏,穿著禮服一同拜賀,向東南方灑酒祝禱叩拜。這就知道真命天子的出現,不是英雄所能希望的,何況那些不是英雄的人呢!作爲別人的臣子而荒謬地妄想作亂的人,就是螳臂擋車罷了。我皇家垂福於萬世,哪裡是虛假的!有人說:「衛國公李靖的兵法,半數是虯髯客所傳授的。」
---------------------------------------
《虯髯客傳》,是一篇豪俠類唐人傳奇,晚唐道士杜光庭所著,收錄在宋人李昉所編《太平廣記》中。故事以隋末天下群雄爭霸為背景,牽引出三個名傳後世的英雄人物─李靖、紅拂女與虯髯客─之間的俠義故事,後人合稱為「風塵三俠」。
故事簡介
隋朝末年,群雄競起,天下大亂,隋煬帝到江南江都遊玩,司空楊素留守長安,權甲京師,奢侈糜爛。一日,布衣書生李靖獻上妙計,求見,但楊素倨傲,李靖於是直言勸諫,楊素因而向李靖陪禮。楊素府中有一歌女張氏,手持紅色拂塵(紅拂女),被李靖的智謀與直言感動,在李靖離去後查得李靖投宿的旅館,當夜即投奔李靖,兩人私奔,共結連理,離開京師,回歸太原。
李靖攜紅拂女走到靈石縣,投宿旅館,一滿臉虯髯(蜷曲鬍子)之人窺看紅拂女梳頭,李靖憤怒不已,紅拂女識出虯髯客的不凡,安撫了李靖,當機立斷與虯髯客結義為兄妹,並且引李靖與虯髯客相識。李靖、虯髯客相見甚歡,虯髯客說自己殺了一個結怨十年的仇家,拿出仇家的首級與內臟,並邀請李靖共食人肉。三人最後分別,虯髯客有道教背景,透過望氣者認為太原可能會出一位「真命天子」,李靖認為可能就是太原守將李淵之子李世民。虯髯客與李靖約定於太原相見。
抵達太原後,李靖透過朋友劉文靜,找到了李世民,李世民儀表堂堂,有天子之相,虯髯客見之心死。但虯髯客為求慎重,又請了自己的一位前輩道長來研究李世民的面相,前輩斷定世民為「真命天子」,虯髯客放棄逐鹿中原的意圖,再次約李靖擇日相見。
李靖夫妻至虯髯客門第,與虯髯客夫婦相見,虯髯客妻子甚美,僕從甚多,家財萬貫。虯髯客將全數家產贈與李靖以助李世民爭天下,自己則攜妻子與一僕離開,說要到外國稱王爭位。
貞觀十年,李世民已君臨天下十載了,李靖官至尚書左僕射兼任同平章事。一日,傳扶餘國覆滅,李靖知是虯髯客完成大志,與妻子張氏灑酒朝東南方遙賀。
影響
視為中國武俠小說的楷模,也成為許多後世戲曲的題材,包括張鳳翼《紅拂記》、張太和《紅拂記》、淩濛初《虯髯翁》等等。
《虯髯客傳》一直被後人尊為武俠小說的典範,故事塑造的人物如紅拂女、虯髯客都是耳熟能詳的人物,金庸尊其為「武俠小說的鼻祖」[1],後世也有許多深受《虯髯客傳》影響的作品,影響力可見一斑。
1987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拍攝的大型古裝電視劇《大運河》(英語:The Grand Canal)。題材即取自此傳。
----------------------
虯髯客傳
作者:杜光庭 唐        
姊妹計劃姊妹計劃:百科。
 維基百科標誌 維基百科條目︰虯髯客傳 參見其消歧義頁面
隋煬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楊素守西京。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也,奢貴自奉,禮異人臣。每公卿入言,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婢羅列,頗僭於上。末年益甚,無復知所負荷,有扶危持顛之心。
一日,衛公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素亦踞見之。靖前揖曰:「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以帝室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素斂容而起,謝之,與語大悅,收其策而退。當靖之騁辯也,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靖既去,而執拂妓,臨軒指吏問曰:「去者處士,第幾?住何處?」吏具以對,妓誦而去。
靖歸逆旅,其夜五更初,忽聞叩門而聲低者,靖起問焉。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靖問:「誰?」曰:「妾,楊家之紅拂妓也。」靖遽延入。脫裘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素麵畫衣而拜。靖驚,答拜。曰:「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靖曰:「楊司空權重京師,如何?」曰:「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諸妓知其無成,去者眾矣。彼亦不甚逐也。計之詳矣。幸無疑焉。」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觀其肌膚、儀狀、言詞、氣性,真天人也。靖不自意獲之,愈喜懼,瞬息,萬慮不安,而窺戶者,足無停履,既數日,聞追訪之聲,意亦非峻,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將歸太原。
行次靈石旅舍,既設床,爐中烹肉且熟,張氏以髮長委地,立梳床前,靖方刷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虯,乘蹇驢而來,投革囊於爐前,取枕欹臥,看張梳頭。靖怒甚,未決,猶刷馬。張熟視其面,一手握髮,一手映身搖示,令勿怒,急急梳頭畢。斂衽,前問其姓。臥客答曰:「姓張。」對曰:「妾亦姓張,合是妹。」遽拜之。問:「第幾?」曰:「第三。」問:「妹第幾?」曰:「最長。」遂喜曰:「今日幸逢一妹。」張氏遙呼曰:「李郎且來拜三兄!」靖驟拜之。遂環坐。
曰:「煮者何肉?」曰:「羊肉,計已熟矣。」客曰:「飢甚!」靖出,市胡餅。客抽腰間匕首,切肉共食,食竟,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甚速。客曰:「觀李郎之行,貧士也,何以致斯異人?」曰:「靖雖貧,亦有心者焉。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曰:「然則將何之?」曰:「將避地太原耳。」曰:「然。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曰:「有酒乎?」曰:「主人西,則酒肆也。」靖取酒一斗。既巡,客曰:「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靖曰:「不敢。」於是開革囊,取一人頭並心肝,卻收頭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天下負心者,銜之十年,今始獲之,吾憾釋矣。」又曰:「觀李郎儀形器宇,真丈夫也。亦知太原有異人乎?」曰:「嘗識一人,愚謂之真人也。其餘,將相而已。」曰:「何姓?」曰:「靖之同姓。」曰:「年幾?」曰:「近二十。」曰:「今何為?」曰:「州將之愛子也。」曰:「似矣,亦須見之。李郎能致吾一見否?」曰:「靖之友劉文靜者,與之狎,因文靜而見之可也。然兄欲何為?」曰:「望氣者言,太原有奇氣,使吾訪之,李郎明發,何日到太原?」靖計之曰:「某日當到。」曰:「達之明日,方曙,候我於汾陽橋。」言訖,乘驢而去。其行若飛,回顧已失。公與張氏且驚且喜,久之,曰:「烈士不欺人,固無畏。」促鞭而行。
及期,入太原,果復相見,大喜,偕詣劉氏,詐謂文靜曰:「有善相者,思見郎君,請迎之。」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遽致酒延焉。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虯髯默居座末,見之心死,飲數巡,起招靖曰:「真天子也。」靖以告劉,劉益喜,自負。既出,虯髯曰:「吾得十八九矣。然須道兄見之。李郎與一妹宜復入京,某日午時,訪我於馬行東酒樓下。下有此驢及一瘦騾,即我與道兄俱在其上矣。到即登焉。」又別而去,公與張氏復應之。
及期訪焉,即見二乘。攬衣登樓,虯髯與一道士方對飲,見靖驚喜,召坐,環飲十數巡。曰:「樓下匱中有錢十萬,擇一深隱處駐一妹。某日,復會我於汾陽橋。」
如期至,道士、虯髯已先到矣,俱謁文靜。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道士對弈,虯髯與靖旁侍焉。俄而文皇來,精采驚人,長揖就座,神氣清朗,滿座風生,顧盼暐如也。道士一見慘然,斂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奕,請去,既出,謂虯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也。他方可圖。勉之;勿以為念!」因共入京。虯髯曰:「計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曰,可與一妹同詣某坊曲小宅相訪。李郎相從,一妹懸然如磬,欲令新婦祇謁,略議從容,無前卻也。」言畢,吁嗟而去。
靖亦策馬遄征,俄即到京,遂與張氏同往,乃一小板門,扣之,有應者拜曰:「三郎令候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門,門愈壯麗。婢四十人,羅列庭前。奴二十人,引公入東廳。廳之陳設,窮極珍異,巾箱、妝奩、冠鏡、首飾之盛,非人間之物。巾櫛妝飾畢,請更衣,衣又珍異。既畢,傳云:「三郎來!」乃虯髯紗帽裼裘而來,亦有龍虎之狀,歡然相見。催其妻出拜,蓋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陳設盤筵之盛,雖王公家不侔也。
四人對饌訖,陳女樂二十人,列奏其前,飲食妓樂若從天降,非人間之曲。食畢,行酒。家人自堂東舁出二十床,各以錦繡帕覆之。既陳,盡去其帕,乃文簿鑰匙耳。虯髯曰:「此盡寶貨泉貝之數。吾之所有,悉以充贈。何者?欲以此世界求事,當或龍戰二三十載,建少功業。今既有主,住亦何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內,即當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輔清平之主,竭心盡善,必極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蘊不世之藝,從夫之貴,以盛軒裳。非一妹不能識李郎,非李郎不能榮一妹。起陸之漸,際會如期,虎嘯風生,龍騰雲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贈,以佐真主,讚功業也,勉之哉!此後十年,當東南數千里外有異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與李郎,可瀝酒東南相賀。」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訖,與其妻從一奴,乘馬而去。數步,遂不復見。
靖據其宅,乃為豪家,得以助文皇締構之資,遂匡天下。
貞觀十年,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扶餘國,殺其主,自立。國已定矣。」靖心知虯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瀝酒東南祝拜之。乃知真人之興也,非英雄所冀,況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之拒走輪耳。我皇家垂福萬葉,豈虛然哉?
或曰:「衛公之兵法,半是虯髯所傳也。」
----------------------
俠義小說講義
一、「俠」概念的形成:
「俠」此一觀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其特徵是「聚徒眾,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因此大半後世談「俠」大多本於:「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以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衿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二、俠客存在的空間:
「制度不立,綱紀廢弛」的狀態,原有的階級劃分和道德規範失落,秩序混亂,個人游離於社會組織與社會結構的可能性大為增加,這就是游俠得以馳騁的特定時空。而隨著時代的推移,「俠」的觀念以及存在的狀態越來越脫離初創階段的歷史具體性,而演變為一種精神、氣質,比如「俠骨」、「俠情」、「俠節」、「俠氣」、「俠行」諸多等等。
俠客形象得以成形發展,歸因於讀者大眾的心理需求。只因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會公正平等的強烈願望,以致不因朝代的更替或社會型態的轉變而失去魅力。
三、武俠小說的幾個歷史背景:
(一)唐代俠義小說:
1.唐宋傳奇中俠客行俠的三大主題:
「仗義」:俠客為了仗義而行俠,可以是報自家冤仇,也可以赴他人阨難。
「報恩」:基本上報恩是唐代小說家的發明。所報的對象雖然不同,但因行俠不再出於公心,不再分辨是非,從替天行道降為為人謀事。
「比武」:唐宋傳奇中還有一些俠客,既未仗義,也未報恩,只是在某一特殊場合中表現其神奇的技擊本領。
2.唐宋傳奇中的俠客的武功,一為技擊,一為道術。兩者的區別在於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打鬥技巧,而後者帶有更多的想像與神化的部分。為了強調俠客的高超武功,唐宋兩代小說家開始將俠客神秘化。
3.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建立起一個「世人」與「劍俠」相對立的虛擬世界:
所凸顯的是俠客的神秘化,體現在不再結私交立聲譽,而是退隱江湖。
作家的敘事觀點以「世人」為角度來描述俠客的行為舉止,結局以「不知所之」來創造神秘感。
(二)清代俠義小說:
做為一種小說類型,武俠小說最起碼要包括相對固定的行俠主題、行俠手段以及相應的文化意識、敘事方式與結構技巧。因此清代俠義小說方可算得上是武俠小說類型真正成形的標誌。
1.影響清代俠義小說的關鍵:
公案小說的大量出現:清代俠義小說常常與「公案」小說混用並稱,只是清官在小說敘述中不過是面旗幟,使得俠客站在這個大旗下得以「名正言順」的鋤奸,故在「公案小說」破案的行動只是為俠義小說的框架與引子而已。
2.英雄傳奇的主題意識:真正影響俠義小說發展的是,《水滸傳》一類的英雄傳奇。尤其一是打鬥場面的描寫,一是俠義主題的表現。往往為其所共有。
(三)民國新式俠義小說:
民國伴隨著新小說的興起,於是小說市場的日益擴大,銷售小說的獲利、創作和翻譯小說也成了文人可以謀生的手段。因此俠義小說原有的民間色彩,隨著生產消費的效益,俠義小說逐漸難以擺脫市場規律的制約。因此武俠小說便成一種通俗藝術後,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公眾消遣和娛樂的需要。因此金庸也曾經坦言道:「武俠小說雖然也有一點點文學的意味,基本上還是娛樂性的讀物。」金庸甚至自稱為「講故事人」。如以此敘述來看待武俠小說,俠義小說在宋元時期後大盛,不外藉助於說唱文學,更是切重武俠小說這一類小說類型的原有特點。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下,武俠小說強調的是可讀性,及由此產生的娛樂性才是這一類小說類型的主要特徵。
四、武俠小說類型重要因素:
(一)武器的運用:
1.仗劍行俠對「劍」的概念:
隨著以武行俠的概念形成後,後世武俠小說的俠客已不再只憑義氣而沒有絲毫武功了。行俠必須「仗劍」,沒有「劍」(武功)寸步難行。因此武俠小說此一類型的展現,仍需要花大量篇幅的技擊打鬥過程,來傳達武俠小說做為一種小說類型為重要的特徵之一。
俠客能力大致分為三類:寶劍、暗器和毒藥、內功及武學修為。強調打鬥能力,主要以進攻殺敵為主要的本領。故為了除暴安良作家毫不猶豫的為俠客選中的可以斬金斷玉的「寶劍」:
(1)渲染千年古劍的悠久歷史性,增添打鬥的文化意涵。
(2)除了考慮殺敵效果之外,舞劍本質上的藝術美感的呈現。
2.「暗器毒物」的運用:
(1)以各種名目的暗器輔助俠客的行游與出擊。
(2).毒藥、暗器、機關在武俠小說的代表意義,與俠客的「劍」大抵站在對立的立場,強調所謂的打鬥手段的倫理化——以「寶劍」為正、以「暗器」為負。
3.內功的引進:
(1)武學境界的提昇,主要建立在「內功」。強調的是中國哲學的精神與逍遙自由的境界。
(2)內功修為重在武林秘笈、練功口訣,強調刻苦耐勞與智慧悟性。
(二)俠義肝膽與恩仇:
自唐代李德裕將「俠」與「義」兩者聯繫於一後,「義非俠不立,俠非義不成」成了後世文人的共同信念,故武俠小說中的行俠主題不外三個階段:「平不平」、「立功名」和「報恩仇」三階段後,俠客重仁義主公道匡扶弱為主要的基本特徵。
1.武俠小說注重報恩仇,在於「是非」、「功過」的社會意義。
2.快意恩仇做為俠客自掌的正義,本質上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同時也暴露了中國人法律意識薄弱,與潛藏的嗜血的慾望。(正義得到伸張,邪惡受到懲罰,也包括殺人時產生的「快感」)
(三)獨行江湖:
1.「江湖」的概念:
(1)原指長江與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
(2)唐代後,「江湖」隱然與朝廷相對之意,即隱士與平民所處之「人世間」。
重要的是游俠所生存的空間是存於「閭巷」,無法進入「廟堂」,只能混跡於江湖中。
(3)武俠小說的江湖世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為現實存在的與朝廷對立的「人間世」或「秘密社會」,是歷史上愛管閒事的俠客得以生存的空間。
一為近乎烏托邦的與王法相對的理想社會,那裡的規矩是憑個人良心與本事替天行道懲惡揚善。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世界」:
a.不存在金錢匱乏或餓肚子之類形下的問題,俠客可以一心一意打抱不平替天行道。
b.「江湖世界」實際就是一個「大擂臺」。
c.「江湖世界」儼然成為完全與官府世界平分秋色的第二社會。
d.「江湖世界」取代官府統治的現實世界。講義氣與主持正義成為江湖世界的最高準則。
(4)「江湖世界」的典型場景:
a.懸崖山洞:練功實是隔斷人世,打鬥時是陷入絕境。
b.大漠荒原:除了實戰需要,更在於審美的需要;悲涼中見壯闊,淒冷中見雄奇。
c.寺院道觀:法外世界、化外世界的表徵,取其遠離官場與不食人間煙火。
故除了刀光劍影取悅讀者之外,方需要在俠客剛猛俠烈之性配以「慈悲仁義之念」來圓滿人生的慾望。
2.「山林」的概念:
(1)「山林」隨著避世高人隱居山林採樵自娛,「山林」逐漸轉化為政治文化符號,從代稱隱士的居所,再引申為指隱逸此一政治行為。
(2)「山林」與「功業」相對,作為一種抗議的姿態,提供不同於主流意識型態的精神境界。
3.「綠林」的概念:
「綠林」本位於湖北省當陽縣之小山,只因西漢末年一場起義事件,而轉化為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符號。
(1)唐代詩人不斷的歌詠「綠林」,韓翃:「少年結客散黃金,中歲連兵掃綠林」。「綠林」終於成為結夥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強劫財物的集團的代稱。
(2)「綠林」以落草為寇佔山為王,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四)浪跡天涯
「浪跡天涯」著眼於行俠的過程,在其中所蘊含俠義情感變化的心路歷程。
1.浪跡天涯精神特徵:孤獨。「孤獨的漫遊」基本上是武俠小說風格標誌,一位邊緣人、逃亡者,藉流亡加以排遣內心鬱悶。
2.自我放逐使俠客重新參悟人生,培養大俠精神。
3.正邪實體化,凝結不變的倫理準則,重振古俠獨立不羈的雄風。
4.疏放狂誕:強調俠士是憑藉自身權威、勇力或財富扶危濟困。注重個人意志,追求個性舒展,不為世俗人生的種種準則規範所束縛。
引文自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麥田出版社

------------------
晉魏王,失漢中,敗關羽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皓鳴山中,從五斗米道。祖、父亡,張魯復行之。魯據漢中,以五斗米道教民,自號「師君」。
建安二十年三月(公元215年),魏公操親率大軍擊張魯,七月,至陽平。魯欲舉漢中降,其弟韂不肯。曹操進兵定之而克。張魯入蜀奔南山入巴中。
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張魯曰:「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曹操入南鄭,甚嘉之。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張魯最後以「寧為魏公奴」心態,舉「黃衣當王」旗幟歸入曹營。張魯盡將家出,曹操拜張魯為鎮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封張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取張魯女。張魯薨,謚之曰原侯,子富嗣。
丞相主簿司馬懿言於曹操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曹操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劉曄亦勸,並說「今不取,必為後憂」。操不從,以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等守漢中;以丞相長史杜襲為駙馬都尉,留督漢中事。
十二月,曹操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五言詩以美其事曰:「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安得久勞師?相公征關右,赫怒振天威,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西收邊地賊,忽若俯拾遺。陳賞越山岳,酒肉踰川坻,軍中多饒飫,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拓土三千里,往反速如飛,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
張魯之走巴中,黃權言於劉備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劉備乃以黃權為護軍,率諸將迎張魯;張魯已降曹操,黃權遂擊朴胡、杜濩、任約,破之。曹操使張郃督諸軍徇三巴,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劉備使巴西太守張飛與郃相拒,五十餘日,張飛襲擊張郃,大破之。張郃走還南鄭,劉備亦還成都。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還鄴。五月,漢獻帝進曹操爵為魏王。
曹操上書三辭,詔三報不許:「今君重違朕命,固辭懇切,非所以稱朕心而訓後世也。其抑志撙節,勿復固辭。」於是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魏王曹操率軍居巢,孫權保濡須,二月,操進攻之。冬,十月,獻帝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夏,四月,代郡、上谷烏桓無臣氐等反。曹操以其子鄢陵侯曹彰行驍騎將軍,前往討伐之。彰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操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
曹彰擊代郡烏桓,身自搏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桑乾之北,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時鮮卑大人軻比能將數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所向皆破,乃請服,北方悉平。
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淵與劉備相拒逾年,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營於定軍山。淵引兵爭之。法正曰:「可擊矣。」備使討虜將軍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敗淵軍,斬淵及益州刺史趙顒。在此之前,夏侯淵戰雖數勝,魏王操常戒之曰:「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知任勇,一匹夫敵耳。」夏侯淵失於定軍山之役,曹操特發《軍策令》:「夏侯淵今月賊燒卻鹿角。鹿角去本營十五里,淵將四百兵行鹿角,因使士補之。賊山上望見,從谷中卒出,淵使兵與鬥,賊遂繞出其後,兵退而淵未至,甚可傷。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張郃引兵還陽平,是時魏軍新失元帥,軍中擾擾,不知所為。督軍杜襲與太原郭淮收斂散卒,權宜推郃為軍主。郃出,勒兵按陳,諸將皆受郃節度,眾心乃定。採郭淮謀略,得以堅守。以狀聞於魏王操,操善加鼓勵,遣使表彰郃之節操,復以郭淮為司馬。
三月,魏王操自長安出斜谷,臨漢中。劉備曰:「曹操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操與備相守積月,期間僅與劉備翊軍將軍趙雲所部猝遇相戰。至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劉備遂有漢中。
曹操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採雍州刺史張既之策,使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派曹真至武都迎曹洪等均還屯陳倉,以扼制劉備、諸葛亮。
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關羽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關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曹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于禁與諸將登高避水,關羽乘大船就勢攻之,于禁等窮迫,遂降。龐德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虛發,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關羽攻益急;龐德矢盡,短兵相接,德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盡降。龐德乘小船欲還曹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關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殺之。
龐德抬棺戰關羽,關雲長威震華夏,清初刊本《三國志》(大魁堂藏版)插圖。(公有領域)
曹操聞之流涕曰:「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耶!」封龐德二子為列侯。
關羽急攻樊城,城得水浸,往往崩壞,眾皆恟懼。或謂曹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汝南太守滿龐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同心固守。城中人馬才數千人,城不沒者數板。關羽乘船臨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自許以南,不斷有人響應關羽,關羽威震華夏。
魏王曹操商議徙許都以避其銳,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言於操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操從之。
及關羽攻樊,孫權之陸口守將呂蒙稱病篤,以陸遜代蒙。陸遜未有遠名,非關羽所忌。遜至陸口,為書與關羽,稱其功美,深自謙抑,為盡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無復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關羽得于禁等人馬數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孫權聞之,遂發兵襲關羽。
呂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關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關羽不聞知。關羽部將糜芳、傅士仁素皆嫌關羽輕己,關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及,關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懼開南郡城門降蒙。
關羽聞南郡破,即撤樊城之圍走南還。關羽幾次使人與呂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關羽軍卒還,私相參訊,皆知家門無恙,見待尤過於平時,故關羽吏士無鬥心。
關雲長大戰徐晃,呂子明智取荊州,清初刊本《三國志》(大魁堂藏版)插圖。(公有領域)
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以陸遜領宜都太守。
關羽西保麥城。孫權使硃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潘璋之司馬馬忠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孫權傳關羽首級於曹操,曹操以侯禮葬之,亦了結一段千古傳唱之曹操與關羽,惜英雄、識英雄,英雄結草、湧泉相報所結之「義」緣。
https://360.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11995834 http://bit.ly/2JSyuT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