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刀(既七星劍):又名六叉之劍,石上神宮的重寶。 七支刀,就是刀身兩側各有三個分支,共七個分支。 全長74.9釐米,刀身長65釐米,鑲嵌著金子。 這把刀不是作戰武器,而是儀仗用的,顯示著百濟人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術。 在刀身的兩邊分別有三個分叉突起,造型非常特殊。
七支刀~聯繫今古的銘文 擁有者:無
時代:南北朝時期
地域:日本
出典:日本書記 [1] 
外形特徵
作為石上神宮的重寶,七支刀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劍身的兩邊分別有三個分叉突起,造型非常特殊。 刀身長65.5釐米,插入鞘中的長度是74.9釐米,劍身稍薄。 作為劍來說,這個武器沒有什麼實戰的效果。 左右的突起只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完全不能發揮劍的劈砍作用。 被砍中的人雖然會感到疼痛,但是不會帶來致命的傷害。 不僅如此,在這柄劍上沒有裝固定劍柄的釘子,所以如果用這樣的劍去戰場的話,只要一甩就可能使劍身飛出去。 
[1]  從刀身突出六個分叉,看起來沒有什麼實用性,但是這麼有趣的造型是什麼時候、為什麼目的而鍛造的呢? 刀身上的銘文給了我們提示,七支刀把我們帶到了1600年前的過去。 [1] 
總之,七支刀雖然是武器的樣子,但是它的真正目的卻決非戰鬥...... 如果要知道它的真正的用途,就要看劍身上面的61字的銘文。 [1] 
歷史背景
在江戶時代作為「六叉之劍」出名的這個武器被人關注是在明治時期。 石上神宮的大宮司菅政友在檢點神寶的時候發現了這柄劍。 生有厚厚鐵銹的劍身發出金光,身為學者的菅政友對此發生了興趣,他剝落了鐵銹去讀上面的文字。 在正面刻有34個字,背面有27個字,大部分的字都已經無法讀取,只可以隱約看到全文的輪廓。
因為當時的情況不能夠公開發表,因此菅政友在退任的時候將銘文的刻畫圖留在了神宮裡。 過了很久,後來的學者星野恒看到了這張圖,並在雜誌上發表了名為神宮記的文章。 [1] 
後來就有很多的研究文字的學者繼續考證,對殘缺的文字進行填補,終於可以懂得它的含義了。 從銘文中就可以看處七支刀的鑄造意圖,這是具有儀式意義的用來裝飾的劍。 作為裝飾品,尤其是贈品一定會用最珍奇的材料製造吧。 在刀劍中用於如此目的的恐怕還不會很多。 這柄七支刀被認定為日本的國寶,也不是因為它作為刀劍的價值,而是在考古學上的價值。 [1] 
主要作用
七支刀(既七星劍):又名六叉之劍,石上神宮的重寶,從古代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刀身的兩邊分別有三
七支刀
七支刀
個分叉突起,造型非常特殊,刀身長65.5釐米,插入鞘中的長度是74.9釐米,刃身稍薄。 作為武器來說,基本沒有實戰的效果,左右的突起完全不能發揮劍的劈砍作用,被砍中的人雖然會感到疼痛,但是不會帶來致命的傷害。 不僅如此,在劍柄上也沒有裝固定用的釘子,所以如果用這樣的劍去戰場的話,只要一甩就可能使劍身飛出去。 此刀被認定為日本的國寶,也不是因為它作為刀劍的價值,而是在考古學上的價值。 [1] 
百濟七支刀編輯
簡介
百濟在漫長歷史中所創造出具有獨特民族文化,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給予了影響。 保藏在日本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的百濟七支刀是對日本的文化發展有很大影響的中國文物之一。
七支刀
七支刀
這把百濟七支刀是百濟國王對倭王的賜物七支刀,就是刀身兩側各有三個分支,共七個分支。 全長74.9釐米,刀身長65釐米,鑲嵌著金子。 這把刀不是作戰武器,而是儀仗用的,顯示著百濟高超的金屬加工技術。
製作
百濟七支刀是把一千數百度的鐵水加工成毛坯,經過100遍淬火後研磨的。 這種工藝亦稱百煉鐵,當時是先進的技術。 日本把百濟七支刀當作了一種寶物珍藏起來。 刀身兩面刻著60多個字,內容大致如下:太和四年五月丙午日(13日)百煉成刀,望相傳于後世云云。 「太和」是百濟王的年號,太和4年就是408年。 文章是自上而下的文體。
---------------------
日本古代刀劍:還是最愛「七支刀」
2017-06-30 由 鐵砧與火爐 發表于文化
上古:從神代到奈良(延曆24年)(805年)
這時候的東西基本沒啥實物留存,比如神代的天叢雲劍。至於熱田神宮布留神社供奉的天羽羽斬和布都御魂也是真身不明的樣子。其後傳說中的刀工天國有作品小烏丸,看過平家物語的對此物也不會陌生(但實際好像是平安時代中期的作品?) 聖德太子的丙子椒林劍和七星劍啥的,古事記中所載的七支刀雖然保存至今但....
布都御魂
七支刀
平安時代:大同元年(806)到壽永二年(1183)
動盪的時代,坂上田村麻呂啊、表藤太啊、什麼的。僧兵的豪放、公家的風雅和備前的地利造就了大和山城備前三傳興起。五傳中的其他兩傳美濃和相州也是由此三傳發源而來。著名刀工有大和的古千手院派、山城的三條宗近(五劍中名物三日月宗近的作者)備前的古備前派、有包平(名物大包平的作者) 伯耆國的安綱(五劍中名物童子切安綱的作者、伯耆安綱鬼切安綱也是他的作品 德大狸子也有把糸卷太刀拵的安綱)也活躍於這個時代。

七支刀長約74釐米,鐵質,名為刀實際更接近于矛狀利器。 刀身主體左右各交替伸出三支利刃,刀身正反兩面分別有三十四個和二十七個錯金銘文。 按照銘文和日本第一部國家正史《日本書紀》的記載,此物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百濟國送給日本列島上的倭國的禮物。
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和銹蝕嚴重,該刀近代以前,被冠以「六叉矛」之名一直收藏于石上神宮。 明治時代,該神宮的大宮司菅政友注意到,這一器物的鐵銹之下應該藏有銘文,於是進行研磨。 其第一次研磨時仍然沒有意識到這就是《日本書記》中所記載的國寶,經另一位學者星野恒提醒後,二次研磨後終於露出「七支刀」字樣,器名這才算是確定下來了。
▲石上神宮位於日本奈良縣天理市,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古事記》中就有所記載,收藏了眾多古代武器。
但這些銘文由於銹蝕和粗糙的研磨手法,多處文字剝落嚴重,相關研究已經持續了140多年仍難有定論,甚至連年代都無法確認。 目前無甚爭議可以確認的銘文如下:
「泰□四年□月十□日丙午正陽。 造百練鋼七支刀。 □辟百兵。 宜供供侯王□□□□作 。 先世以來。 未有此刃。 百濟王世子。 奇生聖□。 故為倭 王旨造。 傳□□世。 」
可以看到,雖然很可惜地丟失了一些資訊,但關鍵內容沒有什麼問題:這把刀是百濟方面送給倭國的國禮。 顯然,作為一把「武器」,七支刀實際並不好用。 兩側的叉狀凸起並不能提升多少殺傷力反而相當礙事,更使得重心也太靠前,砍人容易脫手。 至於砍刀脫手的後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但這一獨特造型顯然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水準,百濟為何要送給倭國這樣一件純粹炫技的寶刀?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地圖
此外因為東亞各國之間的歷史積怨和民族情緒,這把刀是上供還是下賜,亦或是平等邦交之間友好往來的見證,各國學者之間的長期爭議也是這柄七支刀極有趣味的地方。 以筆者愚見,七支刀和後來的闕特勤碑情況類似,表面是兩家交好的見證,暗處卻透漏著國與國之間的塑膠友誼。
▲唐代闕特勤碑,正反分別刻有漢文和突厥文,對兩國關係的描述大相徑庭。
永嘉之亂後「衣冠南渡」,原屬中原王朝的遼東、樂浪等郡縣頓失倚恃,北方的高句麗和同屬泛扶余系的百濟趁勢崛起,並很快陷入相互對抗的博弈局面。 後來百濟因內訌國力衰弱,逐漸處於守勢。 為此,百濟積極拓展外交爭取支援:一方面,遣使臣服于南朝並接受冊封,將自身納入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甚至以中華正統王朝的地方官員自居,加強統治、爭取大義名分;另一方面,直接接受倭國的支援,並多次將王室貴族作為人質送至倭國。 倭國出於地緣利益,屢屢在百濟陷入危機時,施以援手並插手王位更迭,所以在日本方面的史書《日本書紀》記載中,百濟乾脆被描述為倭國的藩屬,七支刀正是百濟屢次奉上的貢品。 若說是誇大其詞也不儘然,按照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等依據,百濟受倭國制約基本是實錘。
▲高句麗《好太王碑》
但日本學者宮崎市定曾將七支刀銘文和中國的流傳下來《元嘉刀銘》作了對比,認為七支刀其實是百濟模仿中原王朝朝廷,賜予王侯大臣的「供官刀」的產物。 這就非常有意思了:百濟送出的這柄七支刀,對內是可以宣稱是「下賜」給倭國,而對倭國而言,百濟其實是朝貢的那一方。 這種奇異的外交活動所折射出的複雜心態,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著東亞朝貢體系。
▲元嘉刀銘,清代馮雲鵬《金索》轉引自宋代《鐘鼎款識》,其銘文為「元嘉三年五月丙午日造此□官刀長四尺二□□□服者宜侯王大吉羊」,內容與句式確與七支刀類似。
那麼,處於朝貢體系最週邊的倭國又是怎樣的心態呢? 當時日本島內雖然還有一些割據勢力,但倭國基本實現了大和朝廷的統一併逐漸強大,並開始向東亞大陸擴張。 中國史料所記載的「任那」、「伽羅」等小國就是證據之一。 為了便於繼續擴張,倭國也積極加入朝貢體系。 而南朝方面出於戰略考慮和地域遠近,授予倭國的封爵一開始低於高句麗和百濟。 直到451年,劉宋才加授倭王「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伽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進號安東大將軍」,幾乎滿足了倭國方面的所有要求。 但劉宋依然把百濟排除在倭國的都督範圍之外,說明劉宋與百濟的關係相當穩定。
因此,這柄七支刀充分揭露了當時的外交實情,特別是百濟所想表達的真實內涵:一是彰顯政治地位,銘文「奇生聖□」中所爭議的第四字,依據現存字形有「音」和「晉」兩種意觀點。 若是「奇生聖晉」那就非常合理並容易理解了,即百濟方認為南朝是自己的依靠和寄託,自己的政治地位是有保障的。 二是展示自身文明水準。
八世紀以前,倭國接受中原先進文化技術都要通過朝鮮半島中轉,冶鐵製品是其中代表。 百濟贈其以形制獨特、工藝複雜的鐵劍,表現出自己更加先進和進步。 第三才是和倭國之間交好的外交希望。 出於倭國的實力和干涉程度,贈與過程可能很比較恭順,所以被日方資料記載為朝貢。 某種程度上,其實二者都是中原王朝的模仿者,都想在勢力範圍內把自身描繪成一個「小中華」。
▲迦耶遺跡出土的短甲
倭國方面可能很清楚百濟這位表面兄弟的真實想法,所以最終選擇以援助之名逐漸蠶食百濟。 相應地,其也對朝貢體系的核心——中原王朝逐漸產生了不滿情緒。 進入隋代,那封著名「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國書,並不是倭國自大或無知的產物,而是其國力進一步增強後對於中原王朝所建立的國際秩序的直接反抗。
不過彼時中國也結束了分裂並很快迎來了盛唐,白江村一戰立刻就讓倭國跪下唱「征服」。 然而這份野心早已種下,一旦有了新的機會,他們就會向東亞大陸伸出他們貪婪的觸角。
參考文獻:
《謎一般的七支刀》宮崎市定
《漢、晉與日本關係研究》張碧波
《西元四至七世紀東北亞政治關係史研究》熊義民
《先秦到唐初的中日古代交往比較研究——以古代倭國為主要研究物件》青木英利
《三燕文化及其與高句麗、朝鮮半島南部諸國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吳珍錫


七支刀是保存在日本奈良縣天理市石上神宮的鐵劍。據說[誰?]這就是《日本書紀》神功皇后五十二年條所記載的七支刀。全長約75厘米。刀身兩側各交錯伸出三把雙刃枝刀,非實用品。刀身兩面有60多個字的金嵌銘文,敘述百濟王命人製造七支刀進貢與日本之經過,是探討東亞各國關係的寶貴史料。關於銘文的解釋尚無定論,有369年百濟王為倭王製造的百濟上獻品說、百濟王對倭王的下賜品說、東晉通過百濟王下賜倭王說以及5世紀後半葉的百濟刀之說等等。但都嚴厲地批判把《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中關於上貢倭王的記載與銘文直接聯繫起來的傳統說法。七支刀是日本的國寶。
銘文:
(表)泰和四年五月十六日丙午正陽造百鍊磨七支刀出辟百兵宜供供侯王永年大吉祥
(裏)先世以來末有此刀百濟王世(子)奇生聖音故為倭王旨造傳示後世。


「三種神器」溯源:「鏡玉劍」的道教背景考和日本國王的雙重身份
2018-07-31 由 談古論金 發表于歷史
日本的三種神器——八咫鏡、八尺瓊曲玉、草薙劍,大約在7世紀在禮俗和制度的意義上成為天皇和其權力的象徵。據說,每當新天皇即位,立即接受這三件寶物,作為天皇護身之物,始終置於天皇身邊。
天皇的這種做法,一般被認為是接受了中國皇帝傳國璽的影響,這固然是一個方面,然而,這個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傳承方式和八尺瓊曲玉這一物件上,如果我們把視野擴展到八咫鏡和草薙劍上,其作為符號的意義有著更加豐富的面相和更加多元的內涵。
一直以來,三件神器始終秘不示人
八咫鏡,在《日本書紀》中名作「真經津鏡」,據稱供奉於三重市的伊勢神宮
八尺瓊曲玉,又稱「八尺瓊勾玉」,據稱供奉於東京的皇居
草薙劍又名「天叢雲劍」,據稱供奉於名古屋的熱田神宮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
接著,裕仁站起來,指著桌子上的三樣東西,即一把劍、一面銅鏡和一塊勾玉,所謂代表天照大神的三件神器,向我講解了一遍。我心裡想:聽說在北京琉璃廠,這種玩藝很多,太監從紫禁城裡偷出去的零碎,哪一件也比這個值錢,這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神嗎?這就是祖宗嗎?
在歸途的車上,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來。
溥儀的這部「悔罪式自傳」其實有很多刻意的描寫,不能純當作史傳來看待,但是,三件神器的仿製品的仿製品入不了從小在古董珍玩堆里長大的末代皇帝法眼,還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然而,三件神器表面上的相對質(簡)朴(陋),反而是其在日本政治和宗教領域象徵意義的一種另類表達。
神道教鳥居,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
中國道教驅鬼辟邪法器有一個相對完備的系統,其中與符籙相類似的實體法器有鏡子、印章和寶劍。
鏡子的神秘功能有兩個源頭。
第一、鏡子被認為是天意的一種象徵。
讖緯思想發揮了道教「至人之心若鏡」的思想,將鏡喻為明道,進而成為帝王權力的象徵,使鏡具有崇高的神聖性。在漢代,讖緯家在讖緯中不斷提到這一點。《尚書帝命驗》中記載:(夏)桀失其玉鏡,用之噬虎。《尚書考靈曜》中記載:秦失金鏡,魚目入珠。失去鏡子,帝王就會失去天下,而得到鏡子,就會得到天下——「有人卯金刀,握天鏡」,握天鏡,成為天命所歸的象徵。
第三、鏡子能夠幫助修煉存思和分形術。
早期道教流行面對自己畫像進行存思修行的法術,在這種「畫像思神」的存思修煉方法中,由於鏡子相比手手繪修煉者本人的畫像方便而又精確得多,逐漸被道士們採用作為中想像自己的尊神的輔助工具;另一方面,早期道教還有一種分形術的修行,可以理解是人在修煉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幻覺,鏡子可以起到增加這種幻覺的效果。
第二、鏡子能夠鑒妖驅鬼。
這一功能是從鏡可鑑物的物理意義上衍生出來的。古人認為:(鏡子是)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妖魅能夠假託人形,以迷惑人類,但「唯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葛洪《抱朴子》),換言之,一切可能危害人類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都在鏡子之前都無所遁形。
因此,在道教系統中,鏡子是「神鑒」,也是「照妖鏡」,道士們作法和煉丹之時都會佩戴鏡子,《道藏》中還有《太清明鑑要經》、《上清明鑑真經》、《上清含象劍鑒圖》、《上清長生寶鑑圖》、《神仙煉丹點鑄三元寶照法》、《洞玄靈寶道士明鏡法》等經書,實際上就是鏡子作為法器的「使用說明書」。
從出土文物來看,從西漢末期開始,銅鏡紋飾一掃春秋戰國及漢初樸素簡單的風格而趨於華麗與複雜,其中最突出的一點便是反映道家思想的題材廣泛流行。
銅鏡作為道教修煉的重要法器之神學基礎逐步完善
《聶隱娘》中「但能淬鏡,余無他能」的磨鏡少年,其象徵意義也意味深長
道教的印章,一方面和符籙一樣,從桃符桃印中逐漸演變而來,有的文字和符號與符籙相似,被認為帶有神的旨意;另一方面,印章在古代又是權力的象徵,從皇帝到官員到百姓個人,使用印章是權力至少是個人身份的象徵,而失去印章自然也就意味著權力和身份的失落。
道教的印章在形式上套用官府印章的樣式和格式,將官名和官府的名稱換成了各種神祗或者神府的名稱,自然而然在道教的觀念中,印章就成了鎮妖捉怪辟邪驅鬼的憑信,可以「驅策百神」。
道教印章實物
道教印章印文
道教經典中,我們發現有「太上老君敕令」、「北極驅邪院印」、「北極殺鬼印」、「北極酆都召鬼神印」等等印章,各有神奇的設定和效果。
至於寶劍,同樣也是神的旨意(天命)和威力的雙重象徵。
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的那把寶劍後來成為西漢朝廷珍藏的寶物,也成為漢朝合法性的象徵之一——沒有理由認為後來鑲金帶寶的七尺劍就是身為亭長的劉邦所能佩戴的三尺劍,可能也是一種仿製品——此劍經過兩漢、曹魏,傳說到西晉惠帝時變龍飛騰而去,不知所蹤。
寶劍的得失對應著天下的得失,與治亂興亡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而寶劍本身就具有作為兵器的優越物理屬性,與之結合在一起,使得它越發具有驅鬼辟邪的象徵意義。
傳說中劉邦所用的赤霄劍被稱為帝道之劍
七支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從百濟傳入日本的具有儀仗色彩的寶刀
葛洪在《抱朴子》之中提到,修煉之人佩劍,則「蛟龍、巨魚、水神不敢近人」;《道意》中指出,佩戴了「天文之符劍」,就可以「防身卻害」;都是這個象徵意義的衍生和擴展。
從上述幾個角度,我們不難發現,古代日本三種神器鏡玉劍恰好與古代中國道教的法器鏡印劍構成一一對應的鏡像式關係。
日本發行的漢委奴國王金印郵票
漢委奴國王金印是東漢光武帝時期賜給日本國王的印章,現收藏於日本福岡縣博物館
三種神器中,具體的物品其屬性和象徵又有所不同。
八尺瓊曲玉是日本獨創的祭器和裝飾品,其外形與英文字母C非常相像,其上方有一小孔,便於用繩子串起來。八尺瓊曲玉在繩文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彌生時代廣泛流傳,而在古墳時代最為盛行。
其最初並非由玉石做成,而是以動物如野豬等的牙齒製成,後來使用金、石、玉等材質製作。
因為日語中「玉」和「靈」發音一樣,其愈發具有神異的象徵意義。然而,雖然八尺瓊曲玉的形制非常日本本土化,它在禮法和儀制上或曰政治和宗教的象徵意義,實際是對應於印章。
而八咫鏡(真經津鏡)、草薙劍(天叢雲劍、都牟刈大刀、八重垣劍、沓薙劍)無論從形制和象徵意義上看,都非常晚近,換言之,至少是卑彌呼(曹魏時期的日本女王)邪馬台國時代之後的所謂「渡來物」。
也因此,倭王(天皇的前身)和天皇將三種神器作為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雙重象徵,實際上意味著其作為古代日本君王的雙重身份,既是大和國(YAMATO)的統治者,也是神道教(早期神道教,SHINTO)的領袖,換言之,君師一體、政教合一,最大的領主和最大的巫者兩種角色匯聚在同一個人身上。
仁德天皇陵的全名是百舌鳥耳原中陵,位於今天日本堺市大仙町
按照日本神道的說法,由於天照大神的身姿曾經在八咫鏡中出現,鏡子中便存有了她的魂,八咫鏡也就轉化了天照大神的神體,在三種神器當中是最尊貴的寶物,這一理念,很顯然既與存思和分形的概念有關,也與辟邪的概念有關,基於這個邏輯,自然而然可以成為主持神道教的「行禊祓穢」儀式的倭王或天皇的重要輔助象徵工具。
日本古代天皇人偶
天皇統而不治的狀態其實也與其宗教身份有關,這一點以後細談
------------------
北極驅邪院印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VyEhov
-----------------
日本三大神器,其中的天叢雲劍早不知所蹤,只剩下仿製品,而八尺瓊勾玉被供奉于東京的皇居,八咫鏡則被放在伊勢神宮裡。 神器嘛,自然要神秘一些,所以不讓一般人很難見到。 而道家的三大法器則很常見,左手照妖鏡,右手斬妖劍,頭頂封魔玉,是一個降魔道人的標準打扮。 而從上張對比圖上來看,日本得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八咫鏡,和道家的降魔三法器竟然十分相似,難道真的是巧合麼?其實日本三神器的來歷真的可能和由中國傳入的技術、文化有關。 要知道日本的彌生時代日本處於分裂時期,而從中國傳過去的鐵劍和銅鏡是先進技術的代表,能夠掌握這些技術的貴族就擁有吞併其他人的實力,因此成為權利的象徵。 而玉器由中國傳入日本後則成為宗教祭祀必用之物,是宗教代表信物。
-----------------
道教符印解讀(北極驅邪院印)【附圖】道教符印解讀(北極驅邪院印)【附圖】 @ 聖玄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VztyKz
陝西是道教的發祥地,道教的廟、庵、觀、洞、宮建築遍佈各縣、市。著名的道教聖地有周至縣樓觀台,戶縣祖庵,華陰市的華山玉泉院,西安八仙宮 ,西安城隍廟 ,寶雞市金台觀,隴縣龍門洞,留壩縣張良廟,西鄉縣午子觀,佳縣白雲山廟,神木縣二郎山廟,米脂縣的真武祖師廟等,多達一百七十餘處。其中玉皇廟、三官廟、真武廟、雷神廟就有一百二十多處,因而遺存在陝西境內各地的道教用印也較多。
道教符印,是道士將其作為天神的象徵和憑信而使用的法印,印文為九迭篆或繆篆,或代表天神的星符符號,使今人難以辨識。
本文將這批道教符印歸納分類,對其中較多的“北極驅邪院印”,首先予以解讀。
一、“北極驅邪院印”現存情況
西鄉縣文管所收藏有數方宗教印章,其中有三方“北極驅邪院印。”一方為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北斗七星星符組成,黃銅質,印高3 .6釐米,邊長5.5-5.6釐米,矩形鈕。印背的右側有楷書陽文“法剛置”三字,左上角有一陰刻“上”字(圖一)。
第二方印,由變體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的符號“○—○—○”及步罡踏斗的雷公神形象組成。矩形鈕,黃銅質。印高3釐米,邊長5.3釐米,印背右上角有一陽文“上”字(圖二)。
第三方“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高3.8釐米,邊長5.4-5.6釐米。印面邊欄較寬,印文由“北極驅邪院印”陽文篆書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印背鑄有一披發跣足人形,左手執楔,右手持矛,足踏龜蛇(圖三)。這種圖形,應是真武神的形象。《明史·禮四》記載:“北極佑聖真君者,乃玄武七星,後人以為真君,作龜蛇於其下。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
洋縣博物館亦有“北極驅邪院印”一方,銅質,矩形鈕,印高2.9釐米,邊長5.2-5.3釐米。印面由“北極驅邪院印”陽文篆書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印背亦有一披發跣足、足踏龜蛇、手持楔矛的真武神(圖四)。
略陽縣文管所也有一枚與西鄉縣、洋縣相同的“北極驅邪院印”(圖五)。
岐山縣博物館藏有一枚“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5.7釐米,印面邊長6.4釐米,印面上方有一“三清”符號,印面正中為步罡踏斗的雷公神,兩側為變體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圖六)。印背鑄有星符圖。
鎮安縣文管所收藏的“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3.3釐米,邊長5.4釐米,印臺厚0.4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符號“
銅川市藏有“北極驅邪院印”一方,銅質,印面邊長5.5釐米,印面由“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十)。 
長安縣博物館收藏一方“北極驅邪院印”,黃銅質,矩形鈕,印高3.4釐米,印面邊長5.7釐米,寬5.2釐米,印臺厚0.5釐米。印背左上角有一“上” 字。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符號組成(圖十一)。“驅邪院”三字為減筆繆篆。另有一方“北極驅邪上庿院”印,銅質,邊長6釐米,高 6.7釐米,印臺厚2.1釐米,印背有一披髪跣足,足踏龜蛇的真武神。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上庿院”文字與三清符號組成(圖十二)。印文中的“庿”字 為“廟”的古體字。
長安縣這兩方“北極驅邪院印”,王翰章、王長啟先生在《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一書中有著錄。但對這兩方印中的文字與三清神符號並未釋讀清楚 。
西安市博物館收藏有“北極驅邪院印”及相關符印六枚,介紹如下: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1.6釐米,邊長5.7釐米,印臺厚0.4釐米,印文為反文。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與三清神符號、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十三)。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3.2釐米,邊長6.5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四)。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4.2釐米,邊長6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五)。
“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4.2釐米,邊長5.5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組成(圖十六)。
上述三枚“北極驅邪院印”(有三清神符號,雷公神步罡踏斗圖)大同小異,其印文文字不僅減筆,而且符號化,難以辨認。被一些學者列入“符籙印”,而未能解讀。
還有一枚被列入“符籙印”的道符印,筆者認為印文應是“雷霆部司北極驅邪”(圖十七)。該印銅質,矩形鈕,印高1.3 釐米,邊長5.2釐米,印臺厚0.7釐米。印面由陽文篆書“雷霆部司北極驅邪”文字和北斗七星符號組成。篆文文字為減筆繆篆。
二、“北極驅邪院印”印文上的三清、雷公與北斗七星符號解讀
研究陝西印章的專著,已經出版的有王翰章編著的《陝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王翰章、王長啟編著的《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周越、陳根遠著的《陝西古代印章》;伏海翔的《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及周曉陸著《元押》等。這些專著裏都收錄有道教符印,但對道教符印上的三清符號、雷公形象、北斗七星符號及其內涵的論述甚少。有的書只是把這些道符印列入“印文不識”或泛稱“符籙印”三字一言以蔽之,不能明確說明哪種符籙,或者只是說“印文上方有一橫線,線上有等距離圓圈三枚”而已。
三清符號代表三清神,三清神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道教廟觀中,一般都有三清殿,殿內供奉三清神
韓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北極驅邪院印”,銅質,矩形鈕,印高 3.1釐米,邊長6.5-6.7釐米。印面由陽文九迭篆書“北極驅邪院印”文字、三清神符號與北斗七星符號組成(圖八)。
北斗七星符號代表北斗神,即真武神,又稱“玄武神”。宋真宗(趙恒)避諱,改為真武。靖康初封真武為:“佑聖助順靈應真君”。元成宗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成祖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歷代王朝都把祭祀北斗列為國家祭典,有的帝王還親身拜祭。一些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學問家也加入了祭拜的行列。
北斗星是天神的總管,地位僅次於三清神。所以在道教符印中,印的最上方為三清符號,北斗七星符號,或在印的最上端,或在三清符號的下方。
北斗星君為司命神,掌管人世間的生死禍福,能驅除百邪,使人度過八難而長生不老。
雷神,又稱“雷王”、“雷公”。道教認為雷神是替天行道,懲罰邪惡的正義之神。
最初,古人是按照動物的形象來創造雷神的。《山海經·海內東經》中,對雷神的具體描繪是:“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搜神記》則說其“形如奇鬼”。到了明清時期,雷神的形象才逐漸統一。據清代黃斐默《集說詮真》記載,其標準像為:“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額長而銳,……左手執楔,右手持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雷神最突出的特點是猴臉和尖嘴,俗稱“雷公臉”、“雷公嘴”。
(圖二)(圖六)(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五方印印文上的雷神圖像,符合《集說詮真》一書對雷神標準像的記載。這五枚“北極驅邪院印”印面上的雷神,是“步罡踏斗”施法的形象。是通神的一種儀式。《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中,將雷神圖像僅描述成“此印正中有一鳥首人身像,作揮舞狀。
北斗驅邪院印”印文中的三清符號、雷公步罡踏斗形象、北斗七星符號,代表的是三清神、真武神、雷神。說明該符印已與三清神、真武神、雷神勾通,奉他們的敕令,懲罰邪惡,驅除百邪。
三、“北極驅邪院印”鑄造年代初探
道符印,是道、巫使用的一種帶有神秘圖形與文字的法器。法印的歷史源遠流長。
清人吳騫《論印絕句》記載:“秦時小璽,其文曰: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說明秦代就有法印。漢代則以“剛卯”為法印,是一種厭劾文字法印,另外,還有“黃神越章”、“黃神之印”、“天帝使者”等一類神名法印。“北極驅邪院印”則是天廷的名號。
道符印是天神的象徵或憑信,其功能概而論之,具有通神、護身避邪、治病、驅神遣將等。當然,不同神號的法印,各有側重。
道符印的印文文字與歷代公、私印所用的大篆、小篆或九迭篆文字不同。道巫們認為,道符印代表著上帝、天神的旨意,是天帝所授,必須具有仙跡,以增加符印的神秘感與權威性。所以,道符印的印文,在吸收繆篆、小篆、鳳篆、鳥篆、九迭篆以及肖形印的基礎上,自創一種難以辨識的“天篆”。或稱“天文”、或稱“真文”。
本文介紹的十七方“北極驅邪院印”,均未鑄刻年代。筆者依據這批道符印印文字的特徵及衍變,初步斷代如下:
(圖八)韓城市博物館藏的銅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三清與北斗七星符號鑄刻工整,九迭篆印文線條細勻,轉折方正,與金元時期的官印印文風格、特點相同。應是元代印。
(圖九)神木縣文管所藏的玉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三清與北斗七星符號,雕刻精細,九迭篆印文線條纖細剛勁,轉折圓潤,有宋代九迭篆之遺韻。應是金代之印。
(圖七)鎮安縣文管所藏的銅質“北極驅邪院印”,印文由三清符號與九迭篆文組成,線條工整,轉折圓潤。印的邊欄較寬。應為金代印。
(圖十一)(圖十二)(圖十三)(圖十七)這四方“北極驅邪院印”,印文繆篆文字,線條變粗,文字“驅”、“邪”、“院”出現減筆,應是明代初期之印。
(圖一)(圖三)(圖四)(圖五)(圖十)這五方“北極驅邪院印”,印面文字相同,北斗七星符號相同,印面的邊欄寬窄有別;印背面除圖一為“法剛置”、“上”文字外,其他四方的印背均鑄一披發跣足、左手執楔、右手持矛、足踏龜蛇的真武神圖像。這五方印印文中的“驅”、“印”為減筆字,“極”、“驅”兩字的某些筆劃出現符號化 的傾向,印面的邊欄也較寬。這些特徵符合明代早期印的特徵。
(圖二)(圖六)(圖十四)(圖十五)(圖十六)這五方“北極驅邪院印”,印文文字基本符號化, 基本上已無早期九迭篆文字的特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使用上的便捷,則將符號化的文字與雷神圖像結合,同鑄刻在印面上。這五方印,大同小異。筆者依據寶雞市博物館收藏的一枚道符印,印背鑄有“成化三年”造”銘文推斷,這五方印應是明中期道符印。道教符印解讀(北極驅邪院印)【附圖】 @ 聖玄堂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VztyKz


-------------------
北極殺鬼印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VyVCO8
北極酆都召鬼神印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VysK8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