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暈妝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長慶中……婦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古人偏愛奇葩妝容 眉毛剃光流行「血暈妝」
唐代婦女的一種面妝。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長慶中...... 婦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
血暈妝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VxTlCZ
---------------------------
一提起古代女子化妝術,最負盛名的妝容應該就是梅花妝。 每年的成都詩聖文化節上,最受市民喜愛的活動之一就是畫梅花妝。 市民來到杜甫草堂,不論男女老少,都在額頭處點上紅色的圓點或梅花圖案,分外嫵媚動人。
梅花妝
相傳,「梅花妝」起源于南北朝時期,代表人物是壽陽公主。 據北宋初年大型類書《太平御覽》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在某年正月初七仰臥于含章殿下午睡,殿前的梅樹被微風輕拂,落下來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粘在公主的額上,清洗之後留下了5個花瓣的印記,女子爭相效仿。
桃花妝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在《初桃》中寫道「懸疑紅粉妝」,這個描寫開啟了以桃花比喻女性妝容的先河,可能是因為塗了脂粉的女子臉色白裡透紅,有些「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感覺。
隨著時代的發展,桃花與女性的關係日益密切,隋朝出現了「桃花面」、「桃花妝」命名的妝容。 《事物紀原》記載:「周文王時,女人始傳鉛粉;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
三白妝
唐代有一種塑造出面部陰影效果妝容叫做「三白妝」,就是把臉部染出紅暈,而額頭和下頜、鼻子三處卻為白色。 這種化妝術,使得額頭看上去更為寬廣明亮,下巴則更為飽滿,鼻樑也顯得更加高挺,與現代造型師打造面部立體感的手法不謀而合。
時世妝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時稱「時世妝」。 時世妝的特點之一是把嘴巴塗成黑色,不僅沒啥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誕壓抑的感覺,連喪屍系或朋克范兒都招架不住,更別提濃妝豔抹的唐人了,所以這種大黑唇並沒有流行多久。
血暈妝
到了長慶年間,大黑唇倒是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誇張度不相上下的「血暈妝」。 根據《唐語林卷六》記載:「長慶中,京城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所謂血暈妝,就是將眉毛全部剃光,再往眼下畫幾道紅色或紫色的痕跡,看上去像是血痕一般,現代恐怖片中經常借鑒這種淒厲的妝容。


梅花妝

梅花,是一種傲骨有氣節的美豔之花。 在天地茫茫一片雪白之時,一片嫣紅點綴之上。 白雪顯得更加雪白,梅花也更為紅豔。 若是將女子的臉蛋、雪白的肌膚比作白雪,那麼妝容的一點紅就如同梅花的豔麗。 這就是梅花妝的美感由來。 那麼古人是怎麼想出這種裝扮來的呢? 這是純屬巧合的偶然事件,與牛頓坐在樹下被蘋果砸到有相似之處。
據說壽陽公主,南朝時宋武帝劉裕的女兒,一日在宮中與宮女們嬉戲,過了一會兒感到十分疲憊,就便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小憩。 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將臘梅花吹得紛紛落下,其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而且怎麼都揭不下來。 過了幾日,花瓣掉下來,但是因為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壽陽公主顯得更加嬌柔嫵媚。
什么是梅花妆?古代女子的梅花妆
宮女們見了之後,稱讚不已,覺得這種做法非常的美,於是紛紛效仿了起來,還給這個妝扮方式,取了一個別致的雅名,叫做「梅花妝」。 但臘梅不是四季都有,她們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貼在額上或者面頰上。 後來,「梅花妝」又進一步流傳到民間,並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成為一個時代的妝容。
隋唐兩代延續了這種審美,特別唐代,貼花鈿的風氣很強勁。 花鈿變得很大只,一張臉甚至貼好幾片——大約唐代女子的臉胖大,不多貼些顯得太空曠。 到了宋代,女子的服裝色彩漸漸素淡,「梅花妝」就漸漸消失了。
不過,愛美之心永遠不會消失。 由於現代化妝技術的發展,人們喜歡仿古妝容,梅花妝又盛行起來了。



--------------------------
斜紅妝啼眉妝血暈妝 看了大唐的奇怪妝容現代妹子out了
2017/01/09 來源:陝西日報
上個世紀的阮玲玉引領了長且細的柳葉彎眉風潮,而到了林青霞統治審美的年代,東方不敗也將尾處上挑的英氣劍眉變成了一股風潮,再後來,古裝女王蔣勤勤再度改良了對於日常而言有些誇張的柳葉眉,「彎彎楊柳眉」一度成為了古風小說中美人的欽定特徵。而如今,趙麗穎帶來的「一字眉」熱潮似乎還尚未退卻。
但要論及奇怪的眉毛,現代的姑娘們可就out了,來看看我們繁盛的大唐時期,姑娘們是如何畫眉的吧。
實際上,在初唐時期,由於沿襲了隋朝偏於素凈簡潔的妝容,所以姑娘們還是選擇了較為保守的淡妝,偶有流行,也不過是初唐寬而闊的眉形,到了玄宗時期,則流行細細彎彎的柳眉。然而!所謂的淡妝只是相對的!並且這個相對的對象是晚唐時期幾乎將面部當成抽象派畫布的誇張妝容。
等到了中唐年間,唐朝姑娘的妝容開始往謎一般的天賦樹上亂點,不是畫出來快要比美寶蓮極細眼線筆還細長的眉尖,就是猶如白鶴亮翅一般尾稍高昂的眉尾,粉更是越撲越厚,會過日子的姑娘,就是留著洗臉水來刷牆也不為過。除了在眉毛上「大動干戈」,額黃、面靨、花鈿等讓現代人一眼看上去還以為是剛從維秘站台上跑下來的模特的妝品也風靡起來。
所謂的鵝黃,也叫做黃妝,就是……把額頭塗成黃色。不過這可不是唐朝姑娘的專利,早在齊梁,就有詩云:「異作額間黃」,可見這種如今看來奇怪的妝容還是有很深厚且廣泛的審美基礎的(或許,跟今天的修容提亮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而面靨與花鈿,說白了其實是差不多的妝品。聰明巧手的唐朝姑娘們,用紙或魚鱗(有錢人家也以金箔、珍珠、翠羽甚至蜻蜓翅膀)製成花狀薄片(也有動物……雞鴨魚之類的),然後貼在臉上。花鈿也稱作花子或媚子,花鈿貼於額頭,面靨貼於酒窩處,不喜好往臉上貼或者沒錢買買買的,也可以用筆來畫。不過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可見這兩種妝也並非唐朝原創,不過是心靈手巧的唐朝姑娘們發揚光大了。
除了花鈿與面靨,也有稱作「斜紅」的妝容,不過跟現代腮紅十分相似。到了晚唐,姑娘們的妝容怪誕到個個都能報名參加《藝術與創想》節目了。白居易有云:「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又自註:「貞元末,城中復為墮馬髻、啼眉妝。」所謂的啼眉妝,即是畫作八字悲啼狀的眉毛,光是一個「寶寶心裡苦」的悲傷眉毛,似乎並不足以讓白大詩人耗費一篇筆墨前來批判,並且簡單粗暴地將之定義為「亡國之相」。這種妝容的奇葩之處在於不用白粉,只將兩頰塗成媲美猴屁股一般的殷紅,最後以烏膏塗唇,也就是塗抹黑色的唇膏。白居易形容它是「烏膏注唇唇似泥」。
然而白居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到了元和之後的長慶年間,大黑唇倒是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誇張度不相上下的「血暈妝」,根據《唐語林·卷六》記載:「長慶中,京城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妝。」所謂血暈妝,就是將眉毛全部剃光,再往眼下畫幾道紅色或紫色的痕跡,看上去像是血痕一般。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對這種妝容持否定態度,徐凝的《宮中曲》就有誇讚:「恃賴傾城人不及,檀妝唯約數條霞。」
不論批判也好,喜愛也罷,唐朝的姑娘們在古代化妝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唐朝那些大規模風靡的妝容經過歷朝歷代的演化,也對後世化妝技術的發展留下了積極的影響。其實看久了,這些乍一眼怪誕的妝容其實也是萌萌噠
---------------------------
唐 時婦人的一種面妝。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 長慶 中……婦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橫約於目上下,謂之‘血暈粧’。”
百科解釋:    
血暈妝 唐代婦女的一種面妝。宋王讜《唐語林·補遺》:“長慶中……婦人去眉,口丹紫三四橫約于目上下,謂之血暈妝。”


古代妝容真這樣?聽面靨、斜紅、花鈿的歷史
好萊塢真人版《花木蘭》的預告片出來之後一片爭議,那歷史上的女子妝容到底什麼樣?從古畫、文物和史籍中找答案吧。
大家好,我是Ally。今天我化的是一套典型的唐朝的花鈿妝,你可能經常在電影和電視作品中見到演員的額頭上有這樣的裝飾,它的名字叫花鈿。我臉上的這幾個裝飾,每一個裝飾都有它特別的叫法,我就來講講古代婦女臉上這些裝飾的名稱和歷史由來,以及它們背後蘊藏的有意思的故事。
花鈿、花子、花靨
首先最常見的花鈿是在眉心的部位,叫花鈿、花子或者花靨。
最常見的花鈿是在眉心的部位,叫花鈿、花子或花靨。(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花鈿起源於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天天氣晴好,壽陽公主在宮裡觀賞梅花。公主累了,隨意地躺在含章殿的屋簷下打盹,一朵梅花悄悄地掉下來,正好落在了公主的額頭上;公主醒來之後,臉上留下了五瓣梅花的印記,而且拂之不去,三天之後才洗掉。宮女們看了都覺得驚奇,紛紛效仿,於是就形成了後來的梅花妝。
這雖然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但是壽陽公主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人物,在那之前東晉時期的名畫《女史箴圖》裡,婦女額頭上就已經有花鈿裝飾了。
《中華古今注》裡說,「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再往前,戰國時期楚墓中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已經有裝飾性的圓點了,所以說花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可能由於壽陽公主的緣故帶起了梅花妝的風潮,後來在眾多的花鈿形狀裡梅花圖案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除了圓點和各類花卉之外,花鈿還有動物、昆蟲、星星、月亮、水滴、銅錢和各種抽象的圖案。
在顏色上,主要是紅色、黃色、翠藍和翠綠色比較多見;在材質上,可以直接畫上去,也有用紙張、花瓣、蝴蝶、蜻蜓翅膀、小鳥的羽毛、金箔等等貼上去的。人能想到的,只要好看都可以裝飾在臉上。
到了晚唐時期,甚至出現了花鈿貼滿臉的現象,五代十國時期的詞人歐陽炯在《女冠子》中寫道:「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斜紅、曉霞妝
另外一個常見的裝飾部位是在太陽穴位置,叫斜紅或者曉霞妝。
另外一個常見的裝飾部位是在太陽穴位置,叫斜紅或曉霞妝。 (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五代後蜀的詞人張泌在《妝樓記》中記載:「夜來初入魏宮,一夕,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大意是,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有個寵姬叫薛夜來,她剛剛入宮還不太熟悉宮裡的情況。一天晚上,曹丕正在燈下讀書,四周都是七尺高的水晶屏風。薛夜來沒注意就撞到了屏風上,鬢邊血流不止,傷處看起來好像朝霞將散的樣子,即使痊癒之後也留下了像新月一樣的疤痕。
這非但沒有讓薛夜來受到歧視,反而因為她的針線手藝很厲害,受到曹丕的賞識。所以,宮女們紛紛效仿她,用胭脂在臉上化曉霞妝。後來,這種裝飾也被稱為斜紅,在唐代的畫作和陶俑上尤其多見。
面靨、笑靨、靨鈿
另外一處是在面頰上酒窩的位置點的兩個紅點,叫面靨、笑靨或者靨鈿。
另外一處是在面頰上酒窩的位置點的兩個紅點,叫面靨、笑靨或靨鈿。(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靨鈿這個名字起源於三國時期東吳的廢太子孫和及他的寵妾鄧夫人。東晉的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說孫權的兒子孫和寵愛鄧夫人,常常把她抱在膝蓋上。一天晚上,孫和在月光下揮舞水晶如意,碰傷了鄧夫人的面頰,血流滿面。
孫和趕緊叫來禦醫製作藥膏,禦醫說,用白獺髓、玉屑和琥珀屑調和在一起,就能去疤痕。孫和於是用百金懸賞天下,得到了白獺的骨髓。結果,琥珀粉用得太多,鄧夫人敷完以後,在臉頰上留下了赤紅色的斑點,孫和卻認為她看起來更俏麗了。孫和的其他姬妾凡是想邀寵的,只要在臉上點了紅點就能成功,最後就演變成一種媚俗。
到了唐代,面靨、斜紅和花鈿都成為了當時化妝的基本步驟;再往後到了宋代,花鈿變換了一種形態,宋朝的皇后和貴婦們喜愛將珍珠貼在臉上,稱為「珍珠花鈿妝」,花鈿、斜紅和面靨的位置一樣沒有改變;元朝和明朝婦女在重大場合也還是會貼花鈿;到了清朝,花鈿不再流行,只有小孩子會在額頭上點紅點了。
宋朝的皇后和貴婦們喜愛用珍珠貼在臉上,稱為「珍珠花鈿妝」。(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漢代的劉熙在《釋名》中還提到了另外一種說法,天子和諸侯的姬妾們在月經來潮時,為了表示不能侍奉君王,在臉上用紅點來標識。
也有人認為花鈿是受到中亞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中因為篤信佛法的緣故,一直都有在額頭上做裝飾的習俗,這個區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眼或者第三隻眼的位置。印度朋友還告訴我,印度婦女在眉心點紅點,代表著她已經成婚。
其實,我很想試試看在臉上貼珍珠,不過感覺稍微動一動就會掉下來,所以說作為皇后,還真是要時刻保持端莊的儀態和表情才不會出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