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輞川圖/輞川別業/圓明園攝影-北遠山村/仇英《辋川十景图卷》描绘王维隐居蓝田别墅/王維,字摩詰,是盛唐時期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和傑出畫家,有「文章冠世,畫絕千古」的美譽,被稱之為「詩佛」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JdHQtA
---------------------------------------
王維和他的輞川別墅
2017-12-08 由 中國舊聞社 發表于歷史
王維不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還是個畫家。蘇東坡曾這麼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麼個畫家詩人在開元十九年(731),狀元及第。然後,一直在做官。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不過今天不討論王維的詩畫,更對他的官場升遷沉浮置之不理,想探討的就一件事,王維的別墅,輞川別墅。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輞川,即輞川鎮,位於藍田縣中部偏南。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
王維的輞川別業,當今是看不到了。但是,根據王維的《輞川集》中,他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里,以及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大致可把輞川別業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去,迎面而來的是「孟城坳」,這是山谷低地殘存的古城,頗有蒼茫古意。
孟城坳背後的山岡,叫「華子崗」,此崗山勢高峻,青松與秋樹森然成勢,所以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王維《華子崗》),「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裴迪《華子崗》)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裡「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裡景致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片」,也許是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翻過茱萸片,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裡到南宅、竹里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裡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灘」,這裡「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王維的輞川別業何其好,哪來的?據史料記載,很可能來自玉真公主的饋贈。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和竇德妃之女,唐玄宗的同母妹妹。後入道,改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天寶年間又賜號「持盈」。
玉真公主與唐玄宗是同胞兄妹,深得皇帝哥哥的寵愛,以至於年齡很大了也不出嫁。也可能是為了逃避,玉真公主「緇衣頓改昔年妝」,出家當了道士。由於身份特殊,又沒有婚姻所累,所以這個道士當得很逍遙自在。
就在當道士期間,公主結識了很多文人雅士,其中就包括王維。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有「詩佛」之稱,他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也是王維的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王維在開元八年(720)首次應試的時候名落孫山,後來因音樂才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所以在次年,順利進士及第。
另外,王維與李白同歲,文才相當,同是孟浩然好友,又同在玉真公主寓所居住過。再者,三是王維進士及第後封為太樂丞,品級雖不高,卻是皇室宮廷宴樂隊的管理者。可後來卻因一個小過失貶去山東濟州做了司庫參軍,工作是看糧倉,而這可能與他未經玉真公主同意「擅自」娶妻,不願再侍候公主有關
這些僅僅是傳說而已,成為玉真公主的情人也完全有可能性。姑且一說,姑妄聽之。
王維和他的輞川別墅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eoFQk


玉真公主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J8Adog

玉真公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JcyTkf

玉真公主李持盈成為大詩人李白情人的可能性
2017-04-26 由 歷史於是說 發表于歷史
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名李持盈,字玄玄(692-762),是武則天的孫女,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竇氏被執掌皇權的祖母武則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撫養。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響,豆蔻年華便入道為女冠,號持盈法師,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封崇昌縣主食租賦。入道後廣游天下名山,好結有識之士,尤垂青才華橫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薦李白供奉翰林為聖上潛草詔誥。李白傲視權貴遭讒言而賜金還山,公主鬱鬱寡歡,憤然-去公主稱號。安史之亂後追尋李白隱居敬亭山。後香消玉殞魂寄斯山,百姓將其安息之地稱為皇姑墳,世代祭拜。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借讚美敬亭山的同時,蘊含著對玉真公主的深深懷念之情。
關於李白和玉-識的時間,有三個說法,第一種是說,玉真公主早年曾經到四川的青城山修道,那時認識了沒有出川,但開始在四川閒逛的李白。第二種說法是,李白在開元十九年前後從安陸第一次到長安前後。第三種則認為,李白跟玉真公主見面,應該在天寶元年,他被玄宗召到長安的時候。
據學者丁放和袁行霈的考證,玉真公主生於周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卒於代宗寶應元年(762),享年71歲。而據李白研究專家,諸如安旗、郁賢皓等考證,李白的生卒年月,分別是701年和762年。而這些考證,基本上是定論。
李白
所以我們發現,玉真公主其實比李白大9歲。李白出川的具體年份,專家還在爭論,但是大概在25歲左右,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如果玉真和李白在四川相識,那麼,女方當在30歲左右,男方在20歲左右。那時,公主可能還沒有衰老,但是詩人恐怕比較青澀,沒有什麼名氣。關鍵的問題是,如果那時他們就相愛的話,李白完全沒有必要到湖北看司馬相如說的大澤,到安陸給人家當倒插門的女婿,從而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並在一些地方-門口做奴顏婢膝狀。他完全可以跟著玉真公主直接回到長安,先當面手,然後出來搞頂官帽戴戴。至少考上個進士,沒有任何問題。而事實上,李白從來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原因嘛,研究者基本上都認為,他要麼沒有正式的大唐戶口(他爸爸李客是從西域流竄回來的,身份不明,種族不明的人),要麼有戶口也是商人戶口,是不能參加考試的。那麼我們要問了,玉真公主的情人,改戶口應該不是難事。
所以四川時期李白就認識玉真,並過從甚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再看第二個時間點,開元19年前後,那時李白31歲左右,玉真公主40歲的樣子。李白在安陸得罪當地-,寫信請求理解,並要求裴某人推薦。但是人家沒有理他。當時關於李白的謠言四起,是什麼不知道,反正讓他很尷尬。於是他告別了太太,跑到長安尋找前途。
這次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李白曾經在玉真公主的別館(郊外別墅)住過,當時大雨滂沱,連日不開。李白住得很無聊,對前途也有點悲觀,寫了詩給「衛尉張卿」。從詩本身來看,這個張先生應該男主人。以前大家一直以為衛尉張卿是唐玄宗的女婿張洎,或者說是玉真公主的外甥女婿張洎,不過張洎呆在妻子姑姑的別墅里接待李白,比較不靠譜。後來郁賢皓教授考證出來,這玉真公主原來是結過婚的,而且丈夫就姓張。因為後來考古中發現了一個墓誌,裡面提到玉真公主的二兒子。所以,玉真不僅僅結過婚,而且至少有兩個兒子。李白第一次到長安,雖然住在玉真公主別館,但是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他見到了玉真公主,反而很有可能,他只見到了玉真的丈夫,跟他一起在苦雨中住郊外別墅里多日。
如果開元19年,31歲的李白,跟40歲的玉真見過面,有了感情,那麼玉真還用等到10年之後再推薦他嗎?而李白,還會在苦雨中,在別墅里悶悶不樂嗎。我們只能認為,有人向玉真推薦了李白,李白也去見她了,但是她很可能跟道教里的驢友們一起搞自駕游去了。「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所以31歲的李白,壓根就沒有見到40歲的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網絡圖片)
可兩個人畢竟是有點緣分的。十年之後,李白和玉真公主終於見面了,那是天寶元年,他們一個42歲,一個51歲。當時李白最好的朋友元丹丘,在道教圈子裡名聲日大,被玉真請去長安。李白聽說老朋友要飛黃騰達了,立馬從東魯趕到河南,大概是嵩山吧,見了他的哥們老元,說兄弟呀,苟富貴勿相忘。元當然不含糊,到了長安就把事情辦了。玄宗的詔書從長安發到暇丘城,剛剛從泰山上下來的大詩人仰天大笑,然後就出門了。沒錯,他的時間到了。
42歲的李白,有沒有跟51歲的玉真公主搞黃昏戀,史料上看不出痕跡,歷史上也沒有傳聞。不過從玉真公主跟哥哥的關係看,她的情人兼當時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這時候已經很有名氣),即便當不了玄宗的政治秘書,給個地位崇高、待遇豐厚的閒職還是可能的,但是玄宗沒有給,而是出了點錢把他打法了。從這點看,李白應該跟玉真沒有特別深厚的交情。
------------
李白‧玉真公主‧敬亭山
嘻辣人 在 YLib Blog 發表於 10:12:12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首李白的詩讓敬亭山聲名大噪。許多畫作裡敬亭山煙霧飄渺、山勢雄偉;實際上,敬亭山只是海拔不到300米的小山。
玉真公主(唐玄宗之妹),是李白的好友,電視劇裡李白、玉真公主都是由年輕俊男美女演出。實際上,李白29歲才認識38歲的玉真公主,電視劇應該演的是「中年愛,白髮情」。
【敬亭山的玄機】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陽江畔。
玉真公主70歲去世,葬於敬亭山,李白同年去世,葬於50公里外的當塗縣。
李白到過敬亭山七次,而且此山多次出現在李白的詩作裡,我以前不知玉真公主晚年來此修道,很納悶李大俠為何酷愛此小山,原來其中有此玄機。 
 (『敬亭山公園』的玉真公主雕像,後面是公主的墓)
【可怕的祖母】
唐玄宗(如右圖),有兩個同母妹妹: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他們的父母是睿宗、竇德妃,祖母則是赫赫有名的武則天。
竇德妃,因不滿武則天廢睿宗又自行稱帝,與睿宗皇后劉氏被武則天秘密處死;當時,玉真公主年僅一歲,直到她13歲武則天去世前,唐朝的政權始終掌握在武則天手中。
【慕仙學道】
玉真公主,可能因童年失母、在宮廷鬥爭的陰影中成長,她與姐姐很早就開始慕仙學道。在她二十歲左右,姐妹倆一起向父親提出要出宮做「女道士」。
古代皇室女子很難挺到這個年齡還不嫁,所以有人推測,她們都曾嫁過人,但是不願過婚姻生活,等到父親當上皇帝,她們就立刻提出離婚,過她們幼時就嚮往的生活。
【唐朝的女道士】
唐朝女權思想高漲,「女道士」是不婚女子比較體面的身份掩飾。
假的「女道士」,有的是名妓,例如:魚玄機;有的則是貴族女子,藉「女道士」之名躲避婚姻。
金仙公主、玉真公主,雖做「女道士」,但身為皇女,錦衣玉食、豪宅不缺,與長安的文人雅士交遊頻繁,又不受婚姻羈絆,其實也挺快活。
【與李白的認識】
725年,李白出蜀,開始遊歷四方。
730年,29歲的李白來到長安,希望往政界發展。李白此時初次遇見玉真公主。
李白的母親是突厥人,他的形貌異於漢人,這位「老外帥哥」才華出眾又信仰道教,深得玉真公主賞識;雖然玉真公主年長他9歲,兩人還是一拍即合,李白住進了玉真公主終南山的別墅。
但是,李白求官卻無所獲,後來還是悻悻然離去。
 (『敬亭山公園』的李白雕像,造型簡潔有力。四周的雜草該剪了!)
【十二年後的力薦】
李白在文壇的聲名始終不墜;十二年後,李白41歲時,終於通過玉真公主的力薦,被唐玄宗召進宮中,作為文學侍從之臣。李白聞訊大喜,賦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蓬蒿人:草野間人,指未仕)。
李白個性率直、瀟灑不羈,與阿諛奉承的官場文化不合,因而遭受讒言詆譭,來長安不滿兩年,即被「賜金放還」(資譴),辭官離京。
【「安史之亂」促成相會?】
玉真公主來到敬亭山的時間不詳,可能是「安史之亂」陰錯陽差促成了他們再次相會。
李白離京後,回到魯南,50歲時第二次結婚,娶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之孫女。「安史之亂」前夕,華北動盪不安。李白的堂弟李昭請他帶妻兒南遷宣城。李白行前賦詩:『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安祿山後來攻破長安,唐朝貴族在之前早已四處逃亡,玉真公主可能是在此時逃往敬亭山。十年一別,玉真公主已年逾六旬,沒想到還可再續前緣。
【李白的大難不死】
「安史之亂」期間,李白熬不過永王李璘的請求,加入其軍當幕僚,捲入了皇室的鬥爭;永王兵敗,李白被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北部)。
流放途中,行至巫山,遇赦獲釋。乘舟東還江陵時,作詩:『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以景喻己。
58歲的李白,大難不死回到宣城,想必百感交集。
【情深,緣不淺】
李白和玉真公主在動盪的年代,還能數次千里來相會,情緣可謂不淺。
然而李白之性情太過狂放,與妻兒聚少離多,似乎不是可終身相托的人。同樣,玉真公主年輕即出家做女道士,也是個不喜受拘束的人。
兩人最後同年去世,從此遙遙『相看兩不厭』,應是最美好的結局。
 (『敬亭山公園』入口的兩道牌坊,是近代新建的)
嘻辣人的擺寶箱 @YLib Blog http://bit.ly/2JgbUoy
-----------------------------
輞川別墅-唐朝最有名的民宿
​​「民宿」一詞語源于日語"みんしゅ",以歐洲、日本、臺灣三處最為著名,近幾年,在大陸民宿越來越熱。 許多人認為民宿就是一個舶來品,其實不然,早在唐代,就有了民宿的最初形態。
唐代最著名的民宿是輞川別墅,說到輞川別墅,先別急,我們先聊一下它的主人,可能大家都知道,輞川別墅的大boss 是王維,沒錯,就是那個被後人與李白、杜甫並別三才的王維,他還有另一個名號叫詩佛。 其實,輞川別墅的真正建立者是宋之問。
說到宋之問,大家可能沒聽說過,宋之問在當時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曾經寫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的佳句。 才情尚可,至於人品那就呵呵呵了,做人不能太宋之問。 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也是一個寫詩的,曾經寫過一首叫《代白頭吟》的,裡面有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看到這兩句後,一拍大腿,頓覺精妙,感覺自己一輩子也寫不出這樣的詩句, 於是宋之問想把這兩句詩占為己有,劉希夷也是一個很有志氣的小夥子,憑什麼我寫的詩要給你,宋之問冷笑一聲,不做回答。 命令奴僕用裝滿土的袋子將劉希夷活活壓死,可憐的劉希夷就這樣憋屈的死了。
晚年時候,王維把宋之問的輞川別墅給轉讓了過來,至於是以獨資、合夥還是眾籌的形式就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分析一下輞川別墅。
輞川別墅是一個集住宿、餐飲、採摘、垂釣、遊覽為一體的多功能休閒莊園。 輞川別墅裡有辛夷塢、孟城坳、華子岡、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泮、宮槐陌、臨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垞、漆園、椒園等等勝景。 客人在裡面玩三天也玩不玩。
地理位置:輞川別墅位於陝西藍田,就是那個「藍田玉暖日生煙」的藍田,這裡有山,山是終南山,有溪水、有翠竹,自然生態環境相當好。
定位:輞川別墅的定位很清晰,回歸自然是其核心理念。 目標客戶是哪些在朝當官厭倦的達官貴人。
衛生:輞川別墅裡,僅僅負責掃地的僕人就多達數十人,使「地不容浮塵」,可見別墅內衛生是多麼乾淨。
民宿的靈魂是主人,輞川別墅的靈魂就是王維,我們知道王維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會寫詩,這個沒什麼,唐朝很多人都會。 會書法,這個也還好。 懂音律,有點厲害了,會畫畫,我去,會的太多了吧。 還沒完,王維還通佛學,還會刻印,還會......。 好吧,真乃神人也。
房間命名藝術:如果說民宿的靈魂是主人,那麼一個房間的靈魂就是房名了,王維不僅在文學上在意超群,在行銷上,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王維很早就明白房間名字的重要性了。 我們來看看這些房間的名字。 竹裡館,文杏館等等。 單單從名字看,就充滿詩意與靈性。 你以為單單一個名字就夠了,不,王維給它們寫了詩句。 以竹裡館為例,「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森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把竹裡館的賣點完美的呈現出來了。
內容行銷:現在說起內容行銷,大家都覺得很高大上,其實王維早就做過了。 王維內容行銷靠的是畫和詩。 沒相機不可怕,王維畫技超群,通過繪畫來呈現輞川別墅的勝景。 王維畫過一幅輞川圖,圖長4.8米。 把輞川整個容納進去。
‌‌‌‌‌‌‌‌‌‌‌‌‌‌‌‌另外一個行銷利器就是詩了,王維寫過一卷詩集叫《輞川集》,通過用詩歌的形式,把輞川的美景宣傳了出去。 要知道,對於王維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自然不缺粉絲。 王維的詩句通過種種方式最後傳播到粉絲手裡,粉絲看到這麼美的詩句,早已經壓抑不住內心的激動。 「好美啊,好想去啊。 」
通過內容行銷,王維把輞川別墅的名聲宣傳了出去,打造了輞川別墅的品牌。
輞川別墅的品牌效應有多強,到了明朝,一個畫家根據王維的輞川詩集裡的詩句意象,作了一幅輞川十景圖。 哦,對了,這個人叫仇英,就是與唐寅並稱明四家的仇英。
在輞川別墅,王維小日子過得很愜意,寫寫詩,做作畫,彈彈琴、誦誦經。 呆悶了,把門關了,找好基友裴迪一起遊山玩水,唱和詩篇。
對於輞川別墅,王維更多的以情懷來經營。 向客人傳遞著一種悠閒自然的生活態度。
最後,以我很喜歡的一首詩結尾。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
寒山蒼翠秋水潺湲 王維《輞川圖》

作者:蕭妤珊

山谷鬱磐,雲水浮動,綠林掩映,一座山莊佇立其中,其牆廊環繞,形同車輞,往下俯視,層層深入的房舍映入觀者眼簾,一旁溪河蜿蜒潺湲,有扁舟流經,意境淡泊,悠然超俗,其色彩濃烈鮮明,亭台樓閣刻畫精細,有秀麗山水,亦有閒然的田園風光,令人有清新之感。這幅便是唐代詩人王維所畫的《輞川圖》。

《輞川圖》為王維晚年歸隱所繪,當時他買下「藍田別墅」,改名別業,此地山繞水環,竹密林茂,他曾與好友裴迪同舟共遊、唱詩和賦,以輞川二十景為題,做成絕句二十首,並匯集成《輞川集》。《輞川圖》即是描畫這二十景,只可惜原畫已亡佚,現存的畫卷皆為後人臨摹,如宋人臨摹輞川圖,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另一唐代摹本,則現藏於日本聖福寺。
宋代摹本局部圖
自五代以來《輞川圖》流傳不同版本,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郭忠恕的摹本,及明萬曆年間以郭氏摹本所刻畫的石刻拓本。從現有保留的摹本中,可看出《輞川圖》多為長卷形式,但唐代文獻卻無記載王維繪製手卷式的《輞川圖》,只有壁畫形式的《輞川圖》,因此有人認為現存的《輞川圖》應為壁畫式的摹本,亦有人主張現有摹本,可能是五代以實景且結合想像的作品
宋代摹本局部圖
即使如此,綜觀不同版本的摹畫,技法、風格與細節或許有所不同,但在構圖配置上,皆以如「車輞環湊」的輞水為主,加上「輞口莊」,繪出〈輞川集〉中提及的二十景,可推斷出這些不同的《輞川圖》是由同一原稿慢慢演化而成,或增添一些摹者的巧思在其中。
宋代摹本局部圖
從諸多的摹本,能體會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詩之畫,畫中有詩。」此圖的空間安排也許是描述輞川特有地形,不過筆者認為《輞川圖》應為王維山居生活理想的圖像,加上晚年他篤信佛教,而使此圖擁有悠深的禪意,並予人精神的陶冶與身心的審美歡愉,其畫神采盛名,無怪曾有人言:「其畫《輞川圖》,世之最著也。」
-------------
輞川別業
唐代王維別墅
輞川別業建設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唐代詩人兼畫家王維(701~761)在輞川山谷(蘭田縣西南10餘公里處)在宋之問輞川山莊的基礎上建設的園林,今已湮沒。根據傳世的<輞川集>中王維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可以把輞川別業大致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迎面是“孟城坳”,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岡叫“華子崗”,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樹,因而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和“落日松風起”句。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裡“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篠密復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裡景致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沜”,大概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翻過茱萸沜,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山岡下為“北垞”,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垞下,結宇臨欹湖”。北垞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裡到南垞、竹里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垞去,北垞渺難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裡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帒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垞,從南垞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濰”,這裡“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輞川別業建設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題名,使山貌水態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現出來,僅在可歇處、可觀處、可借景處,相地面築宇屋亭館,創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園林。
--------------------------------------
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王維〈輞川圖〉的藝術文化史淺談
〈山水篇〉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王維〈輞川圖〉的藝術文化史淺談 ∣ 典藏 ARTouch.com http://bit.ly/2Jd0mCB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隨著詩人王維的文字,讀者走進人跡杳然的幽林山徑。耳際響起的人聲依稀可辨,舉目所見卻只有綠葉掩映的樹木,遊人這才知曉,交談絮語僅是遠方回音,他獨自一人在山中走動,看那陽光從枝葉間灑落,鋪地的濡濕青苔在日照下閃爍發亮。這首琅琅上口的唐詩,文辭優美令讀者印象深刻,不過罕為人知的是,詩中描述的「鹿柴」一景不僅真實存在,它更位於歷代文人嚮往的夢幻別墅──詩人親自主持建造的輞川別業中。(圖1)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以詩、畫、音律精通而聞名天下,宋代蘇軾稱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若談到他的詩畫成就,少不了提及激發他創作靈感的園林「輞川別業」。前半生汲汲於仕途的王維歷經安史之亂的動盪、提拔他的張九齡遭貶、母親及妻子過世等一連串事件後,選擇擺脫入世煩惱,潛心於佛道修行。他買下宋之問位於藍田的故居別墅,由於此地有輞川流經,故後世以「輞川別業」稱之,王維罷官後在輞川迴流處落腳住下。十年的居住歲月,他將田園生活的點滴寫成《輞川集》,悉心經營的景點則被畫成〈輞川圖〉。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便記載,王維在「清源寺壁上畫輞川,筆力雄壯。」王維將種種景觀繪製在牆面上,環抱房舍的青山綠水經由筆墨的渲染鉤勒,更是美不勝收。《唐朝名畫錄》對〈輞川圖〉的描述更是生動:「山谷鬱鬱盤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但遺憾的是,會昌五年(845)厭惡佛教的唐武宗一聲令下,多數佛寺被夷為平地,〈輞川圖〉所在的清源寺也難逃拆除的命運。 誰識「真」輞川? 然而百年後的宋代,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當時的收藏圈出現畫卷形式的〈輞川圖〉,而且還不只一件!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提到當時情況:「王摩詰自作輞川圖,筆墨可謂造微入妙。然世有兩本。一本用矮紙,一本用高紙。」根據學者莊申的研究,之所以有王維的〈輞川圖〉畫卷現世,應是王維的壁畫畫稿未隨佛寺一同被毀去,於是摹本在宋代現世,成為少數保留王維風格的山水畫卷,吸引愛好古董的文人圈注意。正如黃庭堅所見,當時至少有兩件尺寸不同的〈輞川圖〉摹本傳世,但這些都出自王維的畫稿嗎?宋代文人對這問題的看法兩極。黃庭堅認為過眼的兩件〈輞川圖〉摹本皆品質精良,符合王維的風格畫意:「意皆出摩詰不疑。臨摹得人,猶可見其得意於林泉之髣髴。」 王維風格自北宋開始受人關注,但弔詭的是,當時王維傳世畫作並沒有統一的風格表現。《宣和畫譜》收錄的王維畫除了具風俗畫性質的〈劍閣圖〉、〈捕魚圖〉及〈騾綱圖〉,也包含〈山谷行旅圖〉、〈雪景山居圖〉這類山水畫,以及宗教人物為主題的〈維摩詰圖〉、〈渡水羅漢圖〉。王維風格無法定義,然而王維的詩畫境界仍令時人傾心嚮往,因而不少宋代文人鑽研傳世畫作的真偽,其中〈輞川圖〉是熱門話題。黃庭堅曾闡述意見之外,遍覽各卷〈輞川圖〉、撰寫《東觀餘論》的黃伯思亦有看法:「世傳此圖本,多物象靡密而筆勢鈍弱。今所傳則賦象簡遠而運筆勁峻。蓋摩詰遺跡不失其真者。當自李衛公家定本所出云。」依循《歷代名畫記》所認知的王維風格,黃伯思將「筆力雄厚」作為鑑定王維真跡的標準,批判當時多件傳為〈輞川圖〉摹作的構圖過於稠密,運筆線條不夠有力。 在〈輞川圖〉摹本真偽論戰當中,宋代書畫鑑賞大家米芾的言論也占一席之地。他在自撰的《畫史》寫道:「王維畫──小輞川摹本。筆細,在長安李氏。人物好,必定是真。若比世俗所謂王維,全不類。或傳宜興楊氏本上摹得。」比對當時幾件流通的〈輞川圖〉,米芾認為長安李氏收藏的〈輞川圖〉小本是具王維風格的真本,強調畫中人物的描繪極好,與其他仿作截然不同。根據學者莊申的研究,長安李氏的小輞川摹本即是前述黃庭堅提到的「矮紙本」。 除此之外,追根究柢的米芾還發現一樁檯面下的八卦:有人「狸貓換太子」,拆解了李氏的王維真本。其《畫史》記載:「文彥博太師小輞川圖。拆下唐跋,自連真,還李氏。一日,同出坐。客皆言太師者真。」米芾提及太師文彥博曾向李氏借〈輞川圖〉,並請人臨摹其畫及題跋。臨摹完成後,太師文彥博卻將真跋取下,還給李氏〈輞川圖〉的題跋被偷換成臨摹本。文彥博以「假畫真跋」的方式,讓不明事理的客人誤信他收藏的〈輞川圖〉為真。 這樁調包案聽起來誇張,但宋代仿冒假造〈輞川圖〉的現象並不少見。大批宋代仿作流傳下來,導致後人尋找王維風格的「真」輞川,變得更加困難(圖2)。但始終有人鍥而不捨,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原王維別墅所在地的藍田縣官員為喚起人們對輞川的記憶,四處尋找傳為王維真跡的〈輞川圖〉,最後以陝西進士來復家的〈宋郭忠恕臨右丞真跡善本〉為基準,商請郭世元摹寫,完成了今日多間博物館皆有收藏的明郭世元〈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石刻本(圖3)。到了清代,光是乾隆宮廷收藏的輞川圖就有五件,傳是郭忠恕臨寫的有兩件,李公麟、文徵明和許邦本則各有一件臨本。 縱覽古今書畫的乾隆皇帝在見識過宮中收藏的〈輞川圖〉,不禁開始懷疑,是否真的有王維〈輞川圖〉畫稿留下?乾隆皇帝在清宮舊藏〈宋人臨輞川圖〉的題跋中,抒發其質疑:「余謂輞川雖王維別業,而圖本則未必出自王維。」更覺得「蓋右丞止有清源寺壁畫,好事者因倣其大意,改為橫卷,或在同時,或在宋代,皆不可知。」乾隆皇帝認為輞川別業是確實存在,但現存〈輞川圖〉早已和王維留在寺中的壁畫截然不同,失去原有的真實樣貌,推測後世流傳的長卷是當時或宋代之後的畫家刻意仿造。正因如此,他對宋人的真偽討論不以為然:「至宋黃庭堅,諸人於畫理不精,且未深考,自不足為定論。」 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真」輞川,從古至今都是眾說紛紜。近年來學界研究推斷,明代杭州藏家高瑞南藏的〈郭忠恕臨王維《輞川圖》〉應是宋代長安李氏藏本,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輞川圖〉臨本,今日藏於美國西雅圖美術館,上有李珏、馮子振、袁桷諸人題跋。雖然〈輞川圖〉版本眾多,但主題和構圖大同小異。畫卷描繪王維《輞川集》提到的勝景,有華子岡、孟城坳、輞口莊、文杏館、斤竹嶺、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鹿柴、北垞、欹湖、臨湖亭、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等20景。畫上山石由勁直的線條刻劃堆疊而成,構圖顯得古拙可愛。空間表現似是唐代敦煌佛教壁畫,綿延的群山環抱著「華子岡」、「輞口莊」等園林中的屋舍樓閣,形成一個個獨立空間,陳列在畫卷中。各景點的特色在畫裡也被突顯出來,例如「文杏館」周遭為杏樹圍繞、「斤竹嶺」上種植的竹林,以及「鹿柴」景中停駐的鹿隻。畫中的輞川園裡並非空無一人,不僅可見拿著掃帚、負著行李的僮僕忙進忙出,川流上也有小舟航行,有穿華服的文人在僮僕陪同伺候下,正搭著船緩緩前進,觀賞沿岸風光。舒展開畫卷細觀,有如跟隨畫家腳步,一同遊覽賞玩園林景致的多變及美麗。 文人的輞川情結 傳說中的王維風格是否藏在〈輞川圖〉中,沒人說得準,但這個謎團卻使〈輞川圖〉蒙上一層神祕的色彩,吸引後世揣測想像及收藏。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提到,時人收藏有「輞川樣」,即是一類以輞川風景為題發想的山水繪畫。晚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則記錄:「王維〈輞川圖〉,好事者家有一本。」可見晚明若想附庸風雅一番,少不了要買件〈輞川圖〉畫卷擺在家中。今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趙伯駒(款)〈輞川圖〉(圖4),便是在明代〈輞川圖〉的熱賣風潮之下,明代畫家假託大家之名的倣效。畫中的樹木點苔跳脫唐宋時期的用筆方式,枝枒上生機盎然的綠葉改用瑣碎細小的筆觸表現,樹型更為巧雅玲瓏。趙伯駒(款)〈輞川圖〉採取青綠風格,山石敷上厚重的礦物性顏料,原本樸實的文人園林像是擦上一層豔妝,顯得雍容富貴。文人徜徉在畫中園林各景之間,有的正和朋友享受下棋的時光,有的坐在房舍外,準備彈奏一曲雅樂,正等待著童僕取琴。 統計現存書畫和文獻史料,以〈輞川圖〉為題創作的畫家就有趙孟頫、商琦、王蒙、宋旭及王原祁等人,雖然部分是後世託名之作,但也有大師名家創作的經典,如清代畫家王原祁繪製的〈輞川圖〉(圖5),畫卷不僅保有原母題的特色,亦表現了個人風格。王原祁,字茂京,號麓臺,江南太倉人。其承襲明代董其昌的藝術觀,以王維為首的「南宗」藝術觀,清初與王時敏、王鑑及王翬三人合稱「四王」。王原祁對王維及〈輞川圖〉並不陌生,也曾在題跋中提過:「黃鶴山樵,『元四家』中為空前絕後之筆。其初酷似其舅趙吳興,從右丞輞川粉本得來,後從董、巨發出筆墨大源頭,乃一變本家法……」延續董其昌提倡的南北宗論中,將繪畫以南宗為正統,並且王維風格是南宗源頭的看法,王原祁相信隸屬南宗的「元四家」王蒙畫風源自王維輞川粉本。而輞川粉本既是學習的典範,同時也是誘發出畫家個人潛能特色的轉捩點。 康熙五十年(1711),王原祁花了九個月時間,完成5公尺多的〈輞川圖〉,引首有王維的〈輞川別業詩〉,卷尾則寫下作畫始末,表示在看過石刻本之後,為了不落於講求形似的畫匠之功,參考詩作內容,以一己之體悟完成。其〈輞川圖〉為設色紙本,收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卷長545.5公分,高有35.6公分。和早期傳世的〈輞川圖〉相比,王原祁無意在點景人物上多加著墨,捨棄人物的面容長相,僅以寥寥幾筆勾勒出簡單人形。他將臨仿創新的重點投注在輞川山水上,使用的筆法結合了黃公望及王蒙特色。王原祁〈輞川圖〉中的山石輪廓線細瘦有力、曲折多變,形塑出錯落堆疊的石塊結構。畫家巧妙地調整畫中山和水的比例,布局安排上更顯疏密有致。 王原祁的調色及造型方式跳脫王維所處的唐代青綠山水風格,初見王原祁作品的西方學者驚嘆其造型及用色方式,竟和後印象派的塞尚畫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顛覆以筆墨畫形、敷色為輔的創作概念,王原祁大膽地運用石青、石綠及赭色等礦物質顏料,多重色彩豐富了畫卷的畫面。正如其畫論《雨窗漫筆》所述:「設色所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處……唯不重取色,專重取氣,於陰陽向背處,逐漸醒出,則色由氣發,不浮不滯,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從事也。」王原祁保留〈輞川圖〉原有的畫面結構,設色上卻有更多新穎表現,像是環繞屋舍樓閣的山脈便在向背兩側,分別交錯使用赭紅及石綠二色敷染,因而出現了水墨皴染無法達成的層次立體感。至於山巒起伏處,畫家選用深綠色苔點裝飾,為畫卷帶來更為生動的色彩變化。(圖6) 〈輞川圖〉在歷代流傳的過程當中,真偽問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確實激發各朝文人的藝術靈感,除了其傳說中的王維風格,它所象徵的文人品味及隱逸理想才是它永不褪流行的關鍵。最早追隨王維理想、打造自己專屬的「輞川」者,當屬北宋建造龍眠山莊的李公麟。李公麟,字伯時,舒城人,號龍眠居士,是北宋當代的重要名士。北宋元符三年(1100)他告別仕途,回到故鄉的龍眠山養老。與王維晚年想潛心佛道、隱居山居的念頭相符,李公麟建造了「龍眠山莊」。擅長繪畫的李公麟也圖繪下各個遊覽景點,完成〈龍眠山莊圖〉長卷。此畫卷今日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卷長約364公分,全卷以李公麟擅長的白描筆法繪成,明初吳履稱讚此卷「創意如吳道玄。瀟灑如王維。」《宣和畫譜》評為:「〈龍眠山莊〉可以對〈輞川圖〉是也。」承接〈輞川圖〉的繪圖傳統,畫家李公麟將隱居遊覽的各景點精心安排在長卷上,突顯每個景點的特色,畫中更活靈活現地描繪了文士的遊賞活動。李公麟創造的〈龍眠山莊圖〉處處皆是樂趣,陡峭山壁間隙的「瓔珞巖」正如其名,畫家筆下的泉水沿壁垂落,看起來就宛如佛像頸邊懸掛、網狀交織的串珠裝飾,景色十分怡人;「泠泠谷」旁的崖邊,則有策杖文士駐足,回首遠眺山谷外的山林景緻。山壁及林木巧妙地間隔出不同的空間場景,〈龍眠山莊圖〉的地形更加複雜多變,增添了「遊」的趣味。(圖7) 往日的輞川始終是名園的典範,能和輞川齊名更是無上的光榮。明代宋旭便曾藉由一卷〈輞川圖〉,表達對呂炯友芳園的讚譽。宋旭,字初陽,號石門山人,為明代松江派畫家。他在浙江崇德和呂炯結識並客居其所。出生在富貴經商世家的呂炯,雖曾在父親期許下走向仕途,但無心功名的他不久便辭官回鄉,暇時賞玩古董,愛好結交五湖四海的名士,個性樂善好施,宋旭即是座上賓之一。明隆慶五年(1571)建立友芳園之際,宋旭邀請友人孫克弘為其繪製園林實景畫〈長林石几圖〉之外,更自臨王蒙〈輞川圖〉予以呂炯。正如黃宗羲〈宋石門畫輞川圖〉詩所言:「何處山水無名園,即無山水亦不棄,所以心文呂先生,城角數庵煩標致。石門因之圖輞川,景有美惡意不異。」黃宗羲覺得宋旭臨寫完成〈仿黃鶴山樵輞川圖〉給園主,亦是希望用名園典範的輞川別業,象徵友芳園所蘊含的高雅逸致。〈仿黃鶴山樵輞川圖〉雖然畫上沒有景點榜題,但熟稔〈輞川圖〉傳統的觀眾都能從畫家提供的建築及地形特色,找到對應〈輞川圖〉的景點。它保留了王蒙重新詮釋〈輞川圖〉的皴染設色之後,具有個人特色的筆墨表現,宋旭仔細仿效王蒙多而密集的皴筆,起伏的山陵質地變得鬆軟柔緩,又有谷間湧起的雲霧相襯,為其山水畫添上南方水鄉的溫婉清麗。(圖8) 正如華人重要書畫收藏家翁萬戈在〈中國園林藝術〉中所寫:「輞川集中了所有文人對私人莊園(式樣)的嚮往。每一位園主都希冀在自己周圍點綴些『輞川』的色彩。」這段話無疑道盡古人心聲。藝術史也在古今文人追求「輞川」傳說的過程中,寫下了一頁頁的「輞川」傳說。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方聞〈略論王原祁《輞川圖》卷〉,《中國書畫》2014年第8期。王洪偉〈宋傳《輞川圖》及郭忠恕臨本所繪景色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124期,2013。高居翰、黃曉、劉珊珊《不朽的林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莊申《王維研究》(上集),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71。
-----------------
輞川別業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雨中草色綠堪染,
水上桃花紅欲然。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沒到東山已經將近一年,歸來正好趕上耕種春田。
細雨滌塵草色綠可染衣,水邊桃花紅豔如火將燃。
從事經論學的有道高僧,年老傴僂了的超逸鄉賢。
披衣倒屣出來和我相見,開懷談笑站在柴門之前。
註釋
⑴別業:別墅。晉石崇《思歸引序》:“晚節更樂放逸,篤好林藪,遂肥遁於河陽別業。”
⑵東山:指輞川別業所在的藍田山。
⑶春田:春季的田地。《宋書·周朗傳》:“春田三頃,秋園五畦。”
⑷...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此詩當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李林甫當政時。天寶三載(744年)後王維買下宋之問位於輞川山谷(今陝西藍田縣西南10餘公里處)的輞川山莊,並在其基礎上營建園林別墅,作爲他母親奉佛修行的隱居之地。根據傳世的《輞川集》中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所賦詩句,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可以推測輞川別業的大致結構。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裴迪逐處作詩,編爲《輞...
鑑賞
更多
作者:佚名
內容點評
《輞川別業》是一首寫景言情的七律,寫王維在輞川隱居時期的田園生活。此詩先寫作者未到輞川將近一年,回來時正好趕上春耕的農忙季節。沿途所見雨中濃綠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紅的桃花像是要燃燒起來,十分迷人。作者與鄉間的人們相處無間,無論是僧人還是隱居鄉里的老人,一聽說作者回來了,都披衣倒屣趕來相見,開懷暢談柴門之前。這與陶淵明的“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一樣,表現了鄉里間淳樸親密的人...
---------------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白家坪
2017-07-25 由 藍田瘋子 發表于歷史
白家坪位於縣中部輞川偏南,藍關鎮至草坪、葛牌公路經此。清初白姓人在此居此,得名白家坪。民國21年(1932年)本地流行傳染病虎烈拉(霍亂),本村死人過半。本村此處曾為唐代大詩人王維別墅,村中有王維墓。村東北有王維手植銀杏樹。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祖籍祁人(今山西祁縣)人,開元九年進士,調大樂丞,歷任右拾遺,安祿山陷長度,玄宗幸蜀,王維扈從不及為軍所俘,迫受偽職服藥稱被拘於菩提寺,亂平本應重罪,因其弟王縉請削已刑,侍郎官以贖兄罪故得從輕處分,責授太子中允遷太子中庶人,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他首創空暈畫法,被稱為南宗畫派之祖,晚年隱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拜佛、念經、彈琴、賦詩、繪畫,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上元二年病死,被稱作「詩佛」,北宋詩人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代董其昌稱他為「南宗繪畫之祖」,今存《王右丞集》、《藍田輞川全圖》等。(豐鎬遺子-張新武)
據《藍田縣誌》記載,王維墓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輞川鄉白家坪村東60米處,墓地前臨飛雲山下的輞川河岸,原墓地約13.3畝。現被壓在向陽公司14號廠房下。《唐右丞王公維墓》碑石被向陽公司14號按石料使用,壓在水洞裡。墓前遺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郵程兆聲和陝西巡撫畢沅豎立的碑石兩座,「文革」中被毀。
王維的母親也葬在此地。交通部六處修輞川公路時將王維母墳塔平毀,新唐書《王維列傳》:「母亡,輞川第為寺,終葬其西」。
白家坪約半公里,有飛雲山,山上原有「鹿苑寺」,這是王維「輞川別墅」的故址。當年寺東有「椒園」,寺西有「漆園」,寺北有「栗園」,現在都成為大片農田了。惟留下一棵王維手植銀杏樹,《藍田縣誌》載:「文杏館遺址在寺門東,今有銀杏一株,高20米。胸圍5米,相傳摩詰手植。」距銀杏樹20米遠的溝邊有一塊碩大的條石,傳說是當年的王維釣魚台。銀杏又稱文杏,王維曾在此建文杏館,是他創作詩畫的地方。《文杏館詩》:「文杏裁為梁,山茅結為宇,不知楝里雲,去作人間雨。」
白耀亭烈士即此村人,白耀亭又名耀庭,化名老馬,1927~1930年在西安省立一中就讀,先後加入共青團和中國共產黨。一次他由學校回家,因南山團閥王老九(王延年)名借暗攤,向其父強派20石玉米,逼使他的父親數日寢食不安,耀亭即找王說理,弄得王無言詭辯,答應不再借糧。又有一次國民黨部派兩個便衣特務到學校捕捉耀亭,他鎮定自若,巧妙應付然後越窗逃走。1930年耀亭在中共陝西省委工作期間,和楊珊、林子屏、齊振國等人組織和領導了藍橋農民武裝暴動。1932年在東鄉元君廟一帶組織「窮人會」,反對敵政權。1933年他受省委指示,帶領陝西一批青年,參加吉鴻昌、許權中在張北組織的抗日同盟軍。同盟軍失敗後返陝,1934年任中共漢中特委組織部部長,後負責特委工作。同年臘月,白耀亭回到西南區,做迎接紅四方面軍的準備工作。接著,在川陝省委謝富治、張德生的領導下,同陳小屏、杜捷如等成立川陝省南褒勉中心縣委和獨立團。次年1月隨紅四方面軍北上,光榮犧牲,時年25歲。
----------------------
輞川別墅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JcxOJd
-------------------
王維和他的輞川別墅
2017-12-08 由 中國舊聞社 發表于歷史
王維不僅是唐代著名的詩人,還是個畫家。蘇東坡曾這麼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麼個畫家詩人,在開元十九年(731),狀元及第。然後,一直在做官。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官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不過今天不討論王維的詩畫,更對他的官場升遷沉浮置之不理,想探討的就一件事,王維的別墅,輞川別墅。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輞川,即輞川鎮,位於藍田縣中部偏南。這裡青山逶迤,峰巒疊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隨處可見。
王維的輞川別業,當今是看不到了。但是,根據王維的《輞川集》中,他和同代詩人裴迪所賦絕句里,以及對照後人所摹的《輞川圖》,大致可把輞川別業描述如下:
從山口進去,迎面而來的是「孟城坳」,這是山谷低地殘存的古城,頗有蒼茫古意。
孟城坳背後的山岡,叫「華子崗」,此崗山勢高峻,青松與秋樹森然成勢,所以有「飛鳥去不窮,連山復秋色」(王維《華子崗》),「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裴迪《華子崗》)背岡面谷,隱處可居,建有輞口莊。於是有「新家孟城口」和「結廬古城下」句。
越過山岡,到了「南嶺與北湖,前看復回顧」的背嶺面湖的勝處,有文杏館,「文杏裁為梁,香茅結為宇」,大概是山野茅廬。館後崇嶺高起,嶺上多大竹,題名「斤竹嶺」。這裡「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有「明流紆且直,綠筱密復深」句,狀其景色。
緣溪通往另一區,題名「木蘭柴」(木蘭花),這裡景致幽深,有詩說「蒼蒼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溪流之源的山岡,跟斤竹嶺對峙,叫「茱萸片」,也許是因山岡多「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的山茱萸而題名。翻過茱萸片,為一谷地,有「仄徑蔭宮槐」句,題名「宮槐陌」,「是向欹湖道」。
登岡嶺,至人跡稀少的山中深處,題名「鹿柴」,那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山岡下為「北宅」,一面臨欹湖,蓋有屋宇,所謂「南山北宅下,結宇臨欹湖」。北宅的山岡盡處,峭壁陡立,壁下就是湖。從這裡到南宅、竹里館等處,因有水隔,必須舟渡,所以「輕舟南宅去,北宅渺難即」。
欹湖的景色是,「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如泛舟湖上時,「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雲」。為了充分欣賞湖光山色,建有「臨湖亭」,有詩這樣描述:「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當軒對尊酒,四面芙蓉開。」沿湖堤岸上種植了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映池同一色,逐吹散如絲」,因此題名「柳浪」。「柳浪」往下,有水流湍急的「欒家瀨」,這裡是「淺淺石溜瀉」,「波跳自相濺」,「汛汛鳧鷗渡,時時欲近人」,不僅描寫了急流,也寫出了水禽之景。
離水南行復入山,有泉名「金屑泉」,據稱「瀠汀澹不流,金碧如可拾」。山下谷地就是南宅,從南宅緣溪下行到入湖口處,有「白石灘」,這裡「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跋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沿山溪上行到「竹里館」,得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此外,還有「辛夷塢」、「漆園」、「椒園」等勝處,因多辛夷(即紫玉蘭)、漆樹、花椒而命名。
王維的輞川別業何其好,哪來的?據史料記載,很可能來自玉真公主的饋贈。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和竇德妃之女,唐玄宗的同母妹妹。後入道,改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天寶年間又賜號「持盈」。
玉真公主與唐玄宗是同胞兄妹,深得皇帝哥哥的寵愛,以至於年齡很大了也不出嫁。也可能是為了逃避,玉真公主「緇衣頓改昔年妝」,出家當了道士。由於身份特殊,又沒有婚姻所累,所以這個道士當得很逍遙自在。
就在當道士期間,公主結識了很多文人雅士,其中就包括王維。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有「詩佛」之稱,他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也是王維的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王維在開元八年(720)首次應試的時候名落孫山,後來因音樂才能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所以在次年,順利進士及第。
另外,王維與李白同歲,文才相當,同是孟浩然好友,又同在玉真公主寓所居住過。再者,三是王維進士及第後封為太樂丞,品級雖不高,卻是皇室宮廷宴樂隊的管理者。可後來卻因一個小過失貶去山東濟州做了司庫參軍,工作是看糧倉,而這可能與他未經玉真公主同意「擅自」娶妻,不願再侍候公主有關。
這些僅僅是傳說而已,成為玉真公主的情人也完全有可能性。姑且一說,姑妄聽之。


王維詩句《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王岳川: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文論室主任,教授、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法院副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十所大學雙聘教授。
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69X59cm 2014年--书法作品--王岳川官方网站 https://bit.ly/3G3PYIU

2015752135287873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釋義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我被貶到嶺南之外,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到了春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此刻我渡過漢江要回家鄉去,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的情況。 https://bit.ly/3oNVMAL

343439571_193345810172573_3423119495586425537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