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
天竺(北印度)摩伽陀戒日王朝國王戒日王在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派使節來唐朝訪問。貞觀十七年(643年),唐派使節正使李義表、融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縣令王玄策為副使,前往天竺,這是他第一回赴天竺。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以正使身份再次出使天竺戒日王朝,副使蔣師仁。途經吐蕃、泥婆羅。時戒日王已死,北印度混亂,戒日王臣下阿羅那順篡位,要抓捕他們。王玄策逃脫發檄文請求援軍,分別向尼泊爾李查維王朝王那陵提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借了七千泥婆羅軍、一千二百吐蕃軍,合計八千餘兵。王玄策、蔣師仁率兩國軍隊大破天竺軍,生擒阿羅那順,史載「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12,000人、牛馬20,000餘以詣闕」。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王玄策向唐太宗獻俘虜阿羅那順,升任朝散大夫。方士那羅邇娑婆寐,自稱200歲,隨王玄策一起前來。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回赴天竺。十年間,升任和糴副使左監門長史、道王(李元慶)友(陪臣)、右驍衛率府長史。龍朔元年(661年)訪婆栗闍國,後任驍衛長史。後來又第四回出使天竺。
永隆二年(681年)、王玄策擔任隴右道巡察使,行殿中侍御史。該年閏七月八日,王玄策在永靖縣炳靈寺敬造阿彌陀佛一軀並二菩薩。
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已亡佚。
-----------------------------
王玄策滅了印度之後,帶回個200歲的印度和尚,把李世民給毒死了 
2018-07-31 20:03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
唐朝時,印度分為幾個國,分別為東天竺、中天竺、西天竺等。
話說在貞觀二十一年,唐朝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就在這時,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突然死了,國中大亂,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然後派大軍攔截王玄策。
這就是成龍在電影《功夫瑜伽》開頭講的那個故事。
----------------------
一人滅一國的傳奇!千萬不要得罪外交人員,不然他一定十倍奉還!!
如果很喜歡田中芳樹的朋友,
大概已經猜到我這標題在說誰,
這個一人滅一國的傳奇英雄,
就是田中芳樹歷史小說《天竺熱風錄》的主角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初人,
在唐太宗與高宗時期曾四次出使印度,
而他創下一人滅一國傳奇是在貞觀二十一年第二次出訪印度。
當時北印度的戒日王剛過世,
其臣下阿羅那順篡位,
為了怕消息走漏,
所以連大唐的使節團也不放過,
竟派人馬半路伏擊,
除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外皆遇難。
可能阿羅那順看王玄策是一個文官,
對他並沒有看很緊,
王玄策尋機逃脫,
並發誓要滅絕叛臣,
以雪使節團被殺之恥!
王玄策逃脫後,
靠著外交手段,
說服尼泊爾和吐蕃借兵給他。
他就這樣憑著借來的八千餘兵,
先是大破阿羅那順的數萬叛軍,
接著攻破叛軍堅守的數個城池,
打的叛軍望風而降,
生擒逆臣阿羅那順,
帶回長安向唐太宗獻俘,
史載「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12,000人、牛馬20,000餘以詣闕」。
有些人認為這故事過於誇張,
要不是田中芳樹的推崇,
王玄策根本不會被注意到。
但我覺得王玄策不有名這個問題,
第一是他在中國境內並沒有立下大功,
印度又不像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傳統的大敵,
所以他這份功績就這樣被忽略了。
第二是王玄策這人運氣不佳,
他從印度帶回來的俘虜中,
有個自稱會長生之術活了兩百年的和尚,
唐太宗李世民便要求這位和尚造「延年之藥」,
結果把自己給吃死了。
雖然王玄策並未舉薦這個和尚,
但人畢竟是他帶回來的,
這也使王玄策並未在唐朝從此平步青雲。
然後借兵滅國這事情,
放到唐中葉後也並不是什麼稀罕的狀況。
在軍事力量衰退的情況,
唐朝不就大量僱用吐蕃、回紇、沙陀等外族來平叛,
名將郭子儀就是這樣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從此來看王玄策在唐初就能靠著外交手段借兵滅國,
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王玄策除了向尼泊爾、吐蕃借兵外,
他同時也扶持了戒日王兒子,
爭取當地人的支持與認同,
這才是他可以完成一人滅一國奇蹟的關鍵
因為王玄策只帶了30騎兵,不敵阿羅那順大軍,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兵敗被俘。
後來,王玄策和蔣師仁越獄逃了出來,北上到了尼泊爾,向尼泊爾借了尼泊爾、吐蕃以及其它大唐藩屬國共借到一萬大軍,然後揮師南下,只三天,就消滅了西天竺國,國王阿羅那順逃到了中天竺,王玄策又追到了中天竺, 並在恒河邊上俘虜了阿羅那順。
東天竺見此,急忙派人向王玄策求和,表示願永遠臣服于大唐。
滅了天竺後,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
同時,王玄策還帶回了一個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自稱已活了200多歲。
唐太宗聽了很是驚奇,就讓他信在皇宮附近,專門為他研製長生不老藥,並詔令兵部尚書崔敦禮專門負責這件事。
那羅邇娑婆告訴唐太宗,在婆羅門國有一種神奇的藥,名叫畔茶去水,出自一個大山中的石臼中,這種藥水有七種顏色,有時熱有時冷,能夠融化金屬和草木,人手伸進去立馬腐爛。
還有一種藥名叫咀賴羅,是一種樹葉,出自高山石崖下面的山坳裡,那裡有石穴、石穴前有棵樹,長得像桑樹,石穴裡有條大毒蛇守著,相要取,就要用箭射樹的樹葉,樹葉下面就有烏鴉,烏鴉會銜著樹葉飛走,這時只要射下烏鴉就可以得到樹葉。
從此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每天都吃羅邇娑婆研製出的五顏六色的仙丹。
我們都知道,古時候所謂的仙丹都重金屬超標,吃得多了,就會中毒。
據《舊唐書·太宗本紀三》(卷3)記載,貞觀二十三年(西元649年)四月,「上崩于含風殿,年五十二。 」
事實上,李世民真正的死因,是慢性中毒。
羅邇娑婆為李世民製藥的事在《酉陽雜俎》有相關記載
------------------------。
(1)新唐書 帝伐遼還,使祿東贊上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 高麗恃遠,弗率于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于天,無是之速。 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屍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 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 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 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 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複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 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 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 有司告宗廟,帝曰:「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 婆羅門不劫吾使者,甯至俘虜邪? 」擢玄策朝散大夫。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 環五千里,土沃宜稼穡,有異稻巨粒,號供大人米。 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厘子城,北瀕殑伽河。 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 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國摩訶菩提祠立碑焉。 後德宗自製鐘銘,賜那爛陀祠。(2)舊唐書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 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 貞觀中,衛尉丞李義表往使天竺,塗經其國,那陵提婆見之,大喜,與義表同出觀阿耆婆沴池。 周回二十余步,水恒沸,雖流潦暴集,爍石焦金,未嘗增減。 以物投之,即生煙焰,懸釜而炊,須臾而熟。 其後王玄策為天竺所掠,泥婆羅發騎與吐蕃共破天竺有功。 永徽二年,其王屍利那連陀羅又遣使朝貢。 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余部而歸。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 會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 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禦戰,不敵,矢盡,悉被擒。 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 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余騎,以從玄策。 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余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 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頭匹。 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 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 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 那揭陀國,有醯羅城,中有重閣,藏佛頂骨及錫杖。 貞觀二十年,遣使貢方物。 天授二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並來朝獻。 景龍四年,南天竺國複遣使來朝。 景雲元年,複遣使貢方物。 開元二年,西天竺複遣使貢方物。 八年,南天竺國遣使獻五色能言鸚鵡。 其年,南天竺國王屍利那羅僧伽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 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 九月,南天竺王屍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 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遣使來朝。 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國藏沙門僧密多獻質汗等藥。 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國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來朝貢
「一人滅一國」王玄策後面的故事如何? 印度的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1]  ,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 [2]  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3]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 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 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 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蹟,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殘篇。
出使印度
王玄策早年事蹟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 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 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5]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義表、王玄策到王舍城,登耆署崛山,立碑,同年二月十一日,在摩河菩提寺立碑。 [5]  [6] 
擊潰印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 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 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交戰,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 [7]  王玄策逃離,到達吐蕃。 王玄策發檄文徵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 [8]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的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余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 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 余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 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 天竺震驚、害怕。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 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9]  [10]  [11]  [12] 
王玄策帶回了天竺方土那邇娑婆寐,自稱壽命兩百歲,有長生之術。 經過數月,那邇娑婆寐造出延年之藥。 當時唐太宗病重,吃了其他的藥沒有效果,於是吃那邇娑婆寐造的藥,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既沒有好的效果,也沒有壞的效果)。 後來唐太宗是因為病而死。 那邇娑婆寐被放還回國。 唐太宗葬于昭陵。 [13] 
唐朝並沒有把天竺當做強大的對手,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勝利也因此不受重視。 而且與當時其他唐朝將領的眾多對外大勝相比,王玄策所做的事也並不出眾。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 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 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三次出使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印度)。 [14]  顯慶五年(660年),菩提寺主為王玄策等人設大會,送給王玄策使團成員每人華氎十段,然後菩提寺主又獻上寶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 [15] 
主要成就
外交
出使印度
從貞觀十七年(643年)到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 至於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學術界則意見分歧。 有學者認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學者認為還有第四次,從龍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2]  [16]  [17] 
軍事
大勝印軍
王玄策發檄文徵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 [8]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指揮這些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余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 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 余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 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 天竺震驚、害怕。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余送到長安獻俘。 [9]  [10]  [11]  [12] 
經濟
開通道路
王玄策開拓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線。 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開拓者。 西藏——印度路的開通,促進了唐朝和五天竺國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 [17] 
改進制糖
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 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國取制糖法,並且帶回了制糖工匠,唐太宗下詔揚州送上諸蔗,用此法制作的糖,其顏色味道品質遠超過西域制的糖。 [18-19]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唐朝皇帝的命令從印度帶來10位制糖專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 這種印度沙粒糖的梵語名稱是「sarkarā」,時人音譯為「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華神州落地生根,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經濟收益,而印度的制糖技術也在新的環境、新的理念下獲得富有想像力的改進與完善,為中國在世界蔗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20] 
人物評價編輯
美國漢學家Edward Hetzel Schafer:王玄策是一位精明強幹的使臣。 [21] 
中國唐史學會理事陸慶夫:王玄策是中國唐代傑出的外交家。 [2] 
陰松生:傑出的政治使者,王玄策。 [3] 
家庭成員編輯
侄子:王氏,本名不詳,自幼出家為僧,法號智弘律師。 [1] 
個人作品編輯
王玄策幾度出使印度,帶回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 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 [22]  ,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 人們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
人物爭議
出使次數
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數,有兩說:一為三次,一為四次。 第一次,貞觀十七年(643年),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印度、尼泊爾;第二次,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蔣師仁出使印度;第三次,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出使印度。 以上三次,學術界的看法基本一致。 至於是否有第四次出使印度事,學術界則意見分歧。 [23]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記載:「後因唐使王玄策歸鄉表奏,言其(指玄照)實德,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 」「正月便到洛陽。 」「于時鱗德年中,駕幸東洛。 」列維據此認為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印度,時間在663—665年之間。 有些印度學者也同意這一觀點。 [23] 
馮承鈞則認為:「上引之文,既說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好像玄策又有第四次之奉使。 上文又說麟德年中,駕幸東洛。 考《舊唐書》卷四,麟德二年(665年),就有幸東都之文。 如此看來,又可證實玄策出使之事。 不過只有此一條孤證,而且玄照好像是一人歸國。 又玄照重赴印度後,《傳》有‘見唐使人引盧迦溢多於路相遇’一語,此使人似非玄策,則前追玄照入京者,恐亦非玄策本人。 所以我對於第四次奉使一說,未敢承認其是。 」 [23] 
義淨赴印度系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回國則在武周證聖元年(695年)。 關於《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日本學者桑山正進認為:「咸書于天授二年(691年)。 」按這時距麟德年間約30年,但記載含糊,而且僅此一條孤證,又無其它材料可補充,王玄策又無明顯的理由再次出使,故第四次印度之行證據不足,當以馮承鈞之說為是。 [23] 
出使時間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時間,一般認為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16]  [24]  《新唐書》記載的貞觀二十二年是王玄策返回唐朝、獻俘的時間,與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出發去印度並不矛盾。 但是,清王昶《金石萃編》卷一二三、清林侗《唐昭陵石刻考略》卷四則認為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 外國學者V.D.馬哈詹《印度史》、S.N.森《中國人眼中的印度》、V.A.史密斯《早期印度史》認為王玄策在貞觀二十二年(646年)出使印度。 [16] 
人物影響
王玄策反擊中天竺阿羅那順的行動,既維護了唐朝的權威,又沒有破壞中印關係的發展。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 乾封三年(668年),五天竺皆派使臣入唐。 咸亨三年(672年),南天竺國各獻方物。 永淳元年(682年),南天竺送方物入唐。 [3]  天授二年(691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一同入朝進獻。 [3]  [25] 
關於王玄策「一人滅一國」 [26]  的傳奇故事。 中印度和吐蕃方面並沒有發掘出史料證明或反駁這一點。
當時,戒日王(屍羅逸多)已死,權臣阿羅那順篡位,但是卻無力統一。 戒日王朝分裂,而且沒有再統一的趨勢。 無論王玄策是否率軍攻滅中印度,印度都無力牽制吐蕃。 即使王玄策不出兵攻打中印度,當時以及之後的印度也將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無力牽制吐蕃。 而且,以當時的技術水準,即使是統一的印度,也是無力上青藏高原牽制吐蕃的。 何況,貞觀年間,唐軍很輕鬆的擊敗了吐蕃軍,吐蕃退出黨項、白蘭羌、吐谷渾,吐蕃松贊干布謝罪、送厚禮、稱臣于唐朝,此時吐蕃表現的很恭順,沒有違反到唐朝霸權,此時唐朝沒必要牽制吐蕃。 [27-28] 
北印度的重新分裂並回退到戒日王崛起之前的局勢是因為戒日王之死,跟王玄策沒有什麼關係。
--------------------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為何卻籍籍無名?只因他不小心害慘了唐太宗
2017-08-28 由 陶陶讀歷史 發表于歷史
王玄策,是唐朝一個著名的使節,他奉唐太宗之命出使印度,想會見當時北印度的霸主戒日王。結果沒想到,當時戒日王很早就死了,剛剛統一的北印度陷入了混戰。一個叫阿羅那順的封建主自立為王,攻殺了王玄策所在的唐朝使團,並將各國進貢給唐朝貢品掠奪一空。
王玄策為了報仇,隻身赴吐蕃借兵,得到了近8000兵力。隨後,由吐蕃人和尼泊爾人組成的"唐軍「一路橫掃」,將罪魁禍首阿羅那順抓獲,所過之城,沒有不被攻破的。隨後,王玄策抓著阿羅那順夫婦回到長安,並獻俘於唐太宗面前,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
照說王玄策不辱使命,不費唐朝一兵一卒,就遠播國威於異域,可謂是大功一件。在漢代,曾有不少使節和將領和王玄策一樣,利用漢朝屬國的士兵平定一國。例如傅介子平定樓蘭,常惠帶領烏孫士兵大破匈奴、殲滅龜茲,再如陳湯和甘延壽率領屬國兵消滅郅支單于;還有如班超,幾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西域五十五國。這些立下蓋世奇功的雄傑,最終都得到封侯之賞,並得到史書的單獨立傳。反觀我們的王玄策,受到的賞賜少的可憐只被封為朝散大夫,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沒能單獨立傳,在歷史上籍籍無名。
王玄策後來之所以能夠出名,還是出口轉內銷。日本著名科幻作家田中芳樹對他推崇至極,還為他寫了本小說,正因為如此,王玄策真正進入了中國人的視野。
那麼,立下大功的王玄策為何不出名呢?
有人說,唐太宗朝將星熠熠,滅國擒王者無數,所以王玄策並不顯得那麼顯眼。這種理由說得太牽強,實際上唐太宗和唐高宗不會刻意湮沒任何一個人才,像王玄策這樣熟悉外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臣,一定能夠成為唐朝對外擴張的助力。然而令人費解的是,王玄策在出使印度後,竟然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再也沒有立下其他功勞
還有人說,王玄策雖然消滅了印度匪徒,但卻讓吐蕃占了便宜,畢竟人口、財富最後還是落在了吐蕃的腰包。吐蕃強勢,對於唐朝是不利的。然而在當時,唐朝和吐蕃正處於蜜月期,還沒有進行全面對抗。所以這個理由也相當牽強。
所以筆者認為,王玄策之所以不出名,是因為他犯了政治錯誤,他帶回了一個不該帶的人——婆羅門那羅邇娑婆。
那羅邇娑婆是個老頭,愛說大話。雖然他是作為俘虜來到大唐,但卻因為他的「長生之道」獲得了李世民的信任。那羅邇娑婆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
原本李世民是不信所謂的長生仙丹的,他曾不止一次嘲笑的秦始皇和漢武帝求仙問道的行為,還說「仙丹」不僅不能長生,反而會把人毒死。然而「外國的月亮就是園」,在國際友人那羅邇娑婆的胡吹之下,聰明一世的李世民居然信了。他想自己身體已經不太好了,何不試試呢?
於是,李世民吃了那羅邇娑婆給他提供的「仙丹」,很快因為重金屬中毒一命嗚呼,死時才52歲。因為不小心「害死」了唐太宗,王玄策顯然犯了重大政治錯誤,再想得到提拔和重用顯然不可能了。於是,王玄策便沉淪於歷史的塵埃中,直到最近也讓我們所知。
-----------------------
王玄策滅印度,印度人怎麼也不信,這座石碑出土,印度人只好閉嘴
2017-12-22 由 陶陶讀歷史 發表于歷史
大唐帝國武功昌盛,滅國無數,除了吐蕃外,周邊國家幾乎都被唐朝所打服。唐太宗年間,使節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遭到摩揭陀國王阿羅順那的劫殺,大唐使節死傷殆盡,王玄策僥倖逃脫。於是王玄策持大唐符節向吐蕃和尼泊爾借兵數千,一路橫掃天竺諸國,殺敵數萬,抓獲罪魁禍首阿羅順那,並且獻俘於唐太宗面前。
王玄策不費大唐一兵一卒,一人滅一國,創下了戰爭史上的偉業,這段經歷也被記載到《舊唐書》之中。由於印度不重視史書,中國使節的這段傳奇經歷很快就被印度人所遺忘。由於這段經歷過於離奇,如今印度網友怎麼也不肯承認,自己在1千多年前曾經敗給過中國,敗給了王玄策一人。
在爭論之中,中國網友祭出了一件大殺器——王玄策在西藏留下的石碑
公元1990年,西藏吉隆縣,四川大學教師霍巍、李永憲聽說在當地出土了一個帶有許多漢字的石碑,於是便興沖沖地趕往當地。
到了地方,霍巍等人發現在一座巨大的山壁上,一通碑文依山而刻。因為石碑經過風吹雨淋,已經很難辨認上面的字。但是考察人員湊近後一看,隱隱約約看到一些豎書的漢文,每個字約2厘米見方。
經過仔細辨認,學者們都歡呼雀躍,這座石碑竟然有近1300年歷史,是一座唐朝樹立的石碑。大家屏住呼吸—— 「維大唐顯慶三年,大唐馭天下之……!」然後大家看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王玄策。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清洗,石碑現存的222個文字全部清楚地顯露出來,其中雖有相當一部分文字已經磨損殆盡,但其大意仍大致地得以了解。
碑文記載:大唐國勢強盛,太宗皇帝創造宏圖偉業,一統天下,教化所致,達於四海。故派遣使節左驍衛長使王玄策等「選關內良家之子」數人,經過一年多的艱難跋涉,越雪山,過棧道,經「小楊同之西」出使天竺。由於天竺王悖逆,故徵集屬國之兵,討伐叛逆,誅殺不臣,擒天竺王阿羅順那於陣前!」
最後碑文中說,王玄策等人效仿後漢將軍竇憲,勒石記功於此山之中,布大唐之威德於四海……
很明顯,這座碑文印證了中國史書的記載,王玄策完成了一人滅一國之偉業。如果只有史書,外國人可以說孤證不立。但是有了這座石碑,王玄策對印度的征服可謂是鐵證如山
在歷史論壇上,中國網友展示出這座石碑的照片。印度網友們只能認慫,他們悲哀的評論道:「原來我真的被此人一人滅國」「這真是我國歷史的恥辱」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吉隆縣已經在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間房屋,對這塊見證千年風雨的唐碑加以保護。當外國人還在以《荷馬史詩》《摩柯婆羅多》等神話來附會歷史時,我們的祖先卻能驕傲地說:「我們站在那,告訴後人,我就在這。」


發現大唐天竺使出銘後,《人民日報》曾于 1992 年 9 月以標題《西藏發現「大唐天竺使出銘」》 予以刊登,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有專家稱:「這是能夠與文獻相對應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是中華民族碑刻藝術文化中的瑰寶」/王玄策雖勞苦功高,卻一直官運不佳。 他初以六品右衛率府長史之銜奉使,後雖躍升為五品朝散大夫,但按照中國官修史書的慣例,五品官不能在正史中立傳,因而兩唐書中沒有他的傳記--唐蕃古道上的王玄策 http://bit.ly/2PTCPac
---------------


歷經千年風雨 見證唐蕃古道繁榮的唐碑
2016-10-17 由 華龍網 發表于文化
華龍網10月17日20時30分訊(記者 李天春)經青海、西藏至尼泊爾、印度的唐蕃古道始於7世紀初,因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和王玄策出使印度而繁榮。今日,記者從西藏吉隆縣旅遊局了解到,歷經風雨的「大唐天竺使出銘」唐碑,見證了這條千年古道的繁榮歲月。
大唐天竺使出銘上王玄策三個字,策字仍清晰可見。 記者 李文科 攝
唐碑見證千年唐蕃古道的繁榮歲月
今年9月,由西藏藏游公司主辦的「重走絲綢之路穿越喜瑪拉雅」媒體採風和跨國自駕活動,自全國的中央、省級網絡媒體的記者們,翻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來到西藏吉隆縣,在一面崖壁上見到了大唐天竺使出銘,從這塊充滿歷史蒼桑的唐碑上,了解到唐蕃古道的那段繁榮歲月。
南方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之間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據說最早的陸路交通線有兩條,一條經天山、帕米爾高原、克什米爾至印度,稱天山道或龜茲道;一條經四川、雲南至緬甸、印度,稱滇緬道。到了7世紀初,又多了一條經青海、西藏至尼泊爾、印度的唐蕃古道,其中出藏的路段稱為蕃尼古道或吐尼古道。
唐蕃古道並不是在唐代才建立的,但卻是由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和王玄策出使印度而繁榮起來的。唐初僧人道宣在其所著的《釋迦方誌》遺蹟篇中,對唐蕃古道作了詳細描述:「又西南至小羊同國,又西南至度旦倉法關,吐蕃南界也,又東少南,度末上加三鼻關。」
《釋迦方誌》所說的「小羊同」,就是指現在的吉隆與拉薩之間的區域,「旦倉法關」指的是吉隆貢塘拉山口,而「末上加」則指的是吉隆熱索橋。
大唐天竺使出銘以前的面貌。資料圖片
唐碑揭開高原古道神秘面紗的一角
關於唐蕃古道在吐蕃西境的具體走向和出口位置,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謎。1000多年的歷史風塵早已湮沒了這條古道的痕跡。直到20世紀90年代,在吉隆發現了「大唐天竺使出銘」唐碑,才揭開了高原古道神秘面紗的一角。
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吉隆當地群眾稱為「阿瓦甲義「,即漢語」父親漢字「之意。石刻位於吉隆縣宗嘎鎮以北4.5公里處的一面崖壁上,海拔4130米。崖壁面寬約1.5米,高約4米,距地表高約8米,其上有崖棚遮蓋,朗熱水渠從崖腳環繞而過。石刻長1米,高90厘米。正文為陰文楷書,豎排,字間用陰線細刻方框間隔,現存24列,約300字。碑額為篆書「大唐天竺使出銘」7個大字,字大約10厘米見方,從右至左排列。
據考證,大唐天竺使出銘是顯慶三年(658年)唐高宗時期著名外交探險家王玄策一行出使印度時,途經吉隆留下的石刻。這是目前在西藏已發現文字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處,比現存於拉薩大昭寺前著名的唐蕃會盟碑(立於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還早165年。
吉隆縣在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旁邊修建了一間房屋,專門對這塊唐碑進行保護。 記者 李文科 攝
唐碑對研究歷史文化起著重要作用
大唐天竺使出銘記載了唐代使臣歷經艱難險阻出使天竺的那段歷史,碑文大意是:
大唐顯慶三年六月,大唐國勢強盛,高宗皇帝繼承太宗皇帝所開創的宏偉功業,一統天下之威,教化所至,達於四海。故派遣使節左驍衛使王玄策等選關內良家之子數人,經過一年的艱苦跋涉,越雪山,過棧道,經小羊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之艱辛,邊境風光之壯美,留下數行石刻以記錄之。
大唐天竺使出銘的發現,對於認識唐代中原和西藏地區與天竺等南亞國家之間的交通,以及政治、經濟往來等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研究吉隆乃至整個西藏碑刻藝術的重要資料。
2001年6月25日,大唐天竺使出銘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吉隆縣已經在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上修建了一間房屋,對這塊見證千年風雨的唐碑加以保護。
-----------------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真正的輸家卻是大唐!
2018-07-04 由 讀史 發表于歷史
文|沙塵暴 (讀史專欄作者)
曾經一段時間,網絡上把一個叫王玄策的唐朝人炒翻了天,說他「一人滅了一國」,為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這樣一個牛人而無比自豪。
1
據《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記載,生卒年不詳的王玄策,是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曾四次出使印度(一說三次)。
公元647年,王玄策被唐太宗任命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一起,率30多人再次出使印度,不料遇到印度人鬧內訌,整個印度幾乎全陷入戰亂,使團除正副使者,其他人全部被殺,王玄策和蔣師仁被關了起來,後來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才逃了出去。
若是別人,也許首先想的是回朝廷復命,但他沒有這麼做,他想報仇。
僅剩兩人,又手無寸鐵,如何報仇?他的辦法是借兵。
於是,他們二人一路北上,渡過甘地斯河,越過新都斯坦平原,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尼泊爾,向其借兵。
那時的尼泊爾已臣服吐蕃,而自從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后,吐蕃的關係與唐朝不錯,王玄策便憑此向尼泊爾借兵,借得七千騎兵,又向吐蕃借了千把人,加上傳檄附近唐朝的藩屬國,讓他們出了一些援兵,總共弄到手的,大概有萬把人,王玄策自任行軍總管,任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報仇去了。
2
拼湊起來的軍隊雖然是烏合之眾,但在王玄策手裡,個個成了虎狼之輩。
王玄策採用「火牛陣」,在阿羅那順(天竺叛臣)的都城茶博和羅城外旗開得勝,擊潰對方數萬大象兵,然後使用雲梯、拋石車、火攻等所有能用的手段,對守城不出的阿羅那順發動猛攻,幾天後,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阿羅那順棄城而逃,王玄策率軍猛追,阿羅順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繼續追擊,發誓「盡滅印度」,阿羅順那逃向東印度,被分兵而至的蔣師仁活捉。
王玄策處理好各邦國事務後,押著阿羅那順回國述職,唐太宗大喜,授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這場復仇之戰,《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中的記載(翻譯):王玄策出使天竺,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兵以對抗玄策。王玄策身邊跟從的騎兵只有三十人,不敵,弓箭用盡,都被抓了。諸國給唐朝上貢的東西都被搶了。王玄策偷跑成功,走到吐蕃,借精銳一千二百人,找泥婆羅國也借了七千餘騎。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率領兩國借的兵進發到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敵軍,斬首敵軍三千餘級,敵軍落水溺死者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逃,蔣師仁追擊抓到了阿羅那順。俘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於是天竺震驚恐懼,俘虜阿羅那順,中印度亡。
滅掉中印度後,由於東印度幫過中印度,王玄策還想把東印度也滅了,東印度王尸鳩摩嚇尿了,送了牛馬萬頭及許多弓刀纓絡財寶,誠懇地承認錯誤,表示今後一切聽大唐帝國的,願意臣服,王玄策這才饒了他。
故事到這裡卻沒完,這只是上集,下集更「精彩」,因為在這一集裡,王玄策把唐太宗李世民也給「滅」了。
他抓的俘虜中,有一個名叫那邇娑婆寐的印度和尚。
這個和尚可了不得,是印度著名的方士,自稱有「長生之術」,王玄策把他抓回來,有利用他討好皇上的意思——皇上富可敵國,對天竺國的珍奇寶物可能毫無興趣,但他肯定也想長生不老。
所以他一回到長安,就對李世民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臣給您帶回來一個寶貝。李世民說啥子寶貝,能吃嗎?吃了能上天嗎?
王玄策說也許能。然後把那個天竺方士獻給李世民——臣說的寶貝,就是他。
這能吃嗎?李世民疑惑地看看對方,就算你是唐僧,朕也不是妖怪呀。
這個方士說,我當然不能吃,但我煉的丹藥卻能吃,吃了就能長生不老,陛下您看,小的都200多歲了。
那你不是人,簡直是天神啊!
立即把他安排在最好的賓館,命他煉製丹藥,還派了一個高官,兵部尚書崔敦禮,專門管這事——朕的這個寶貝,就交給你了,一定要讓他吃好喝好伺候好,要啥給啥。
崔敦禮派人,按這個「天神」開出的藥單,到全國各地去採集,一些怪藥異石,大唐沒有的,就派人到婆羅門等國去找。
據《新唐書·天竺國列傳》記載,這個天竺方士確實與眾不同,他煉丹所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法水」,是從一個石臼中流出來的,出水的地方有石象人守護,而且水有七種顏色,或冷或熱,能熔化草木金鐵,至於人手,更不在話下,入水即爛,要用死人的頭骨,才能把水舀起來。
煉丹用的藥材,又是什麼呢?其中之一,是一種名叫「咀賴羅樹」的樹葉,葉子的形狀像梨,生長在深山的崖洞中,洞裡有巨大的毒蛇把守,人是無法進去的,進去必死無疑,得到此葉的辦法,是用方頭箭射擊樹枝,讓樹葉落下來。
當然了,這種記載是不可信的,只能當神話來看,只是為了說明材料的獲得,多麼來之不易。
但據其他史料記載,這個天竺方士給李世民煉的丹,主要原料是水銀、硫磺、砒霜等,每一種都有劇毒。
一煉就煉了幾個月,終於煉成了。
正好一年前,李世民患了神經性頭痛,吃什麼藥也沒用,也許這玩意兒管用——既然能使人長生不老,那麼也能包治百病。
沒想到,吃下去後,病情反而更重。
羅邇娑波寐說,這就對了,這才是應該有的現象,說明藥在起作用了,陛下您應該加大劑量,作用會更明顯。
李世民便加大了劑量,結果嚴重中毒,次年五月暴亡,年僅51歲。
害死李世民的那邇娑婆寐卻一點事也沒有,很快被放回國。
實際上,若要較真,這場PK,唐朝才是真正的輸家,理由很簡單:王玄策無論打了多大的勝仗,也沒占領印度一寸土地,印度仍然在印度人手裡,他們所損失的,不過是一點有限的人力物力。相反,由於沒了印度的制衡,高原王吐蕃便成了唐朝後方的大患。
更重要的是,堂堂大唐帝國的老大、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竟被其一個也許只會信口開河的方士,不費吹灰之力害死,其損失之大,絕對不是一場勝仗所能抵消的!
因為李世民的治國才能、虛心納諫的胸襟,以及對人民的仁慈(從不橫徵暴斂),在中國四百多個皇帝中,即使算不上NO.1,NO.2、NO.3還是算得上的。
而事實證明,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一個王朝的興衰,與老大的個人素質,具有很大的關係,基本上形成了一個規律:老大行,那個王朝便行,老大不行,那個王朝肯定不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