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唐朝的兩個長安城有什麼區別?
2018-05-22 由 永樂1979 發表于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長安城,一個是西漢時代的,另一個是唐代的。兩個長安城都是大王朝的都城,都很壯觀。 長安,這個名字又大氣又吉祥,那它是不是專為京師起的名字? 不是,原來在那個地方有一個小聚落,名字就叫長安。後來在這裡修建大都城,就沿用了這個名字。當然,如果原來的名字不好聽,也不會接著用。 兩個長安城,因為時代不同,很不一樣。這裡提出三點不同。 第一個不同:建設過程不一樣。 西漢的長安城是劉邦的時候開始建設的,當時這裡並不是空地,還殘留著幾座秦朝的舊宮殿,劉邦是草根出身,還沒有養成奢華的習慣,只是命人把秦朝舊宮殿裝修一下,當作自己的宮殿,就在裡面做起了皇上,而長安城的歷史也由此掀開。 劉邦修繕的第一座宮殿叫長樂宮,不久又在它的附近修建了全新的未央宮、北宮,這位漢高祖見過的長安城,主要就是這幾座宮殿。
到了劉邦的兒子惠帝的時候,因為北方匈奴的威脅日益嚴重,為了加強防衛,在長安修起一圈城牆,把已有的城區都保護起來。這樣長安城便有了城牆,而這道可見的城圍又成為長安城的輪廓形狀。後世人們討論漢長安的樣子,都是就著這個形狀而大發議論的。他們所議論的長安城形狀的「深意」,是否和惠帝想的一樣,卻很難說了。 漢武帝雄才大略,朝廷也積攢了財力,於是進一步大建宮殿,先後修了桂宮、明光宮等,幾乎把城牆裡面的地面都占滿了。但還不夠,漢武帝又下令在西牆外面修建了巨大的建章宮。長安城的大建設到此算是基本結束了。今天我們在許多書上看見的漢長安城平面圖,畫的就是漢武帝時的樣子。這幅圖畫的長安城,不但劉邦、呂后沒見過,文帝、景帝也都沒見過。從劉邦的時候算起,它的建設,由幾個皇帝接力,斷斷續續九十來年。 唐長安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唐長安城是隋朝建設起來的,當時叫大興城。那是隋文帝的時候,由將作大匠(相當於建設部總工程師)宇文凱主持規劃建設而成的。一次規劃,一次建設,一次成形,是這座城市的特點。
隋大興城坊平面圖
唐朝取代隋朝,現成的大興城接著用,但把名字改為長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在這裡統治天下,開出長治久安的唐朝盛世。漢代的長安城,因為最開始沒有長遠規劃,後來的建設也都是因時制宜,所以最後形成的樣子缺乏整齊端正的景觀。而隋唐長安城的建設,雖說從頭到尾也用了一些年,但它是一次性全面規劃,並按圖實施而建成的,所以有整齊劃一的城市景觀。把兩幅平面圖對比起來看,這個差別很明顯。這就是要說的第二個不同。城市是方形或者不是方形,有什麼關係嗎?或者說,把城市修建得方方正正有什麼用處呢? 首先,方形帶來清楚的空間秩序,容易利用城市整體格局設置禮儀方位,比如太廟要在東邊,社稷壇要在西邊等等。而在所有禮儀方位中,最重要的是城市中軸線。中軸線要達到左右對稱的效果,就必須要方形城市。
中國古代不但要擇中立國,還講究擇中立宮。皇帝的朝宮正殿面南背北,坐落在全城的中心在線。隋唐(大興)長安是第一個具有中軸線的統一王朝的大都城。後來的宋開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都有中軸線,不用說,它們的城市輪廓都是方形的。當然,橫平豎直的街道格局對於城市百姓的活動也很方便,比如找路,就一點也不麻煩。 第三個不同處是關於居民區的。 漢長安城裡當然有許多百姓,但他們的房屋院落在哪裡,沒有古書文字說得清楚。從地圖上看,長安城裡絕大部分地面都被宮殿占了,留下的空地真是不多了。所以學者們推斷,一定有許多百姓的居住院落在城牆的外面。在城牆外面沒有關係,只要不是離得太遠,都算是長安城的人。 漢長安城平面圖 漢代的長安居民過了很長的太平盛世的日子,人們的道德也都培養得不錯。《漢書》裡面記載了一件事。 昌邑王劉賀(就是那個在墓中陪葬了很多財寶的海昏侯)手下有一位中尉叫王吉(字子陽), 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其勵志如此。(《漢書》卷七十二。)
王吉畫像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感到,王吉與東家共享的其實不是棗樹,而是道德。這個勵志故事影響還不小,後來宋朝著名詩人辛棄疾有一首七絕《和郭逢道韻》,就是借用了王吉啖棗的典故: 棗樹平生嘆子陽,里歌雖短意偏長。 東家昨夜梅花發,愧我分他一半香。 辛棄疾詩中的東家鄰居種的不是棗樹,是梅花,所以與東家共享梅香。 這段故事是很難得的一條關於漢長安城市生活的記錄,畢竟時間太久,所以沒有多少漢長安的民間故事流傳下來,但是關於唐朝長安城的生活情景的記載就有很多了。
先了解一下唐代長安城居民區的樣子。在唐長安城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到,城市的街道是十分整齊的,而由整齊的街道又分割出很多整齊的街區。這裡不像漢長安那樣把絕大部分城市空間給宮殿,皇帝活動的地方只在城市的北半部城市南面的廣闊空間都給了百姓做居民區。這些居民區稱為「坊」。好幾十座坊都是整整齊齊排列著,想必在規劃圖紙上是拿著尺子畫出來的,而工匠們在施工的時候也一定是相當認真,所以才有這樣的景觀。 這些整齊的方格網狀的街區結構,引起唐朝詩人的注意,比如白居易在《登觀音台望城》中就寫道: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坊區表面的樣子雖然很類似,但裡面的活動內容卻是多種多樣。多數坊是一般百姓生活居住的,但有的坊被修建成大寺院,還有的坊被當作演兵場。坊裡面還有開旅店的,一些進京趕考的士子們常常到這裡租住。有一個考生,年年來考,屢敗屢戰,都住在同一個主人那裡。他有兩句詩留下來: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豆盧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考中的士子當然很是得意了,得意的人更要作詩。看看孟郊的《登科後》是怎麼寫的: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放馬在長安大街上疾馳是可以的,但必須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卻都要縮回家去。唐長安城的管理是很嚴的。這裡再引幾句唐詩(唐朝詩人真好,他們對什麼都作詩,給我們留下很多美妙的記錄)。李賀在《官街鼓》中寫道: 曉聲隆隆催轉日,暮聲隆隆呼月出。 另有人在詩中稱: 六街鼓絕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 詩句裡面講的是甚麼事呢?原來,唐長安城圖上畫的那些方塊的坊,都是有圍牆的。大的坊四面開門,小的坊只有兩面開門,門口都有門吏把守,負責啟閉。早上要敲響城鼓,坊門開啟,居民才能出來,傍晚城鼓又敲起,卻要關閉坊門了,居民們都要回到坊里歇下。所以晚上的長安大街上,空空蕩蕩,而月色則顯得更加清凈了。 除了月色,長安的夕陽也很美。有一位長安居民,叫李商隱,一天的傍晚,心情煩悶,於是乘車到城內東南部的一塊高地上去眺望夕陽。為此他也作了詩: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寫了心情,寫了美景,成為佳句,流傳至今。 今天,你也可以仿照李商隱到西安市的東南部去眺望夕陽。你會發現,在西安看夕陽,落日不在山頭,而是在平原之上,所以顯得又大又圓。
漢長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西北部,遺址範圍內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許多地點都可以辨認。唐長安城卻正好在西安市中心區的下面,遺址範圍內現代高樓林立,除了幾座古建築,如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大雁塔、小雁塔等,大部分地點已經很難辨認了。
漢朝和唐朝的兩個長安城有什麼區別?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PXS4Pj


昌邑王劉賀(就是那個在墓中陪葬了很多財寶的海昏侯)手下有一位中尉叫王吉(字子陽), 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其勵志如此。(《漢書》卷七十二。)
王吉畫像
讀了這個故事,我們感到,王吉與東家共享的其實不是棗樹,而是道德。這個勵志故事影響還不小,後來宋朝著名詩人辛棄疾有一首七絕《和郭逢道韻》,就是借用了王吉啖棗的典故: 棗樹平生嘆子陽,里歌雖短意偏長。 東家昨夜梅花發,愧我分他一半香。 辛棄疾詩中的東家鄰居種的不是棗樹,是梅花,所以與東家共享梅香。 這段故事是很難得的一條關於漢長安城市生活的記錄

因棗休妻,天下第一人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Q5j8MV
休妻故事多則 http://bit.ly/2PXVQbr
太平御覽/0965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PUFsIQ
前漢紀 - 荀悅 - Google 圖書 http://bit.ly/2Q5iP4J
王吉 -西漢宣帝年間博士諫大夫:王吉(? -華人百科 http://bit.ly/2PW0xCN
王吉為官十厘清廉。他住長安時,鄰家棗樹的枝葉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隨意摘了幾顆棗子給他吃。事後,王吉得知棗子是偷摘鄰居家的,便將妻子趕走。鄰家聽說後,執意要把棗樹砍掉,後經再三勸說,王吉才將妻子招回。因此當時流傳著"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的佳話。王吉辭官回鄉時隻帶著自己的行裝,毫無積蓄。回鄉後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
-------------
王吉-直諫不諱,於此可見他的耿直不阿的品格。他不僅在朝為官時,剛直敢言,嫉惡如仇,在家居時,對家人的要求也極為嚴格,不准有虧志節。
早年他一心向學時,居住在長安城中。他的東鄰家中,有一棵很大的棗樹枝一直伸到王吉家的院子中。當這棵棗樹枝頭上掛滿棗子時,王吉年輕的妻子一時嘴饞,便摘了一些棗子下來,等王吉回來,拿出來一道吃。王吉當時以為是妻子從街上買來的,並沒有在意,將棗子吃掉了。後來,他得知妻子摘的是東鄰人家棗樹上的棗子,非常生氣,竟將妻子休回娘家去了。
東鄰人家聽說王吉為了幾顆棗子,竟然將妻子休掉了,心中感到十分不安。想想沒有辦法彌補自己無意中造成的遺憾,便想將這棵大棗樹砍去。周圍的鄰居知道情況後,一齊出來加以勸阻,又堅持請王吉將妻子接回來。在周圍鄰居的一再請求下,王吉才原諒了妻子的過錯,將她接回到家中。
為了此事,王吉所居住的地方,傳誦著一首讚頌他的民謠:
東家有樹,王吉婦去。
東家棗完,去婦復還。
僅此一事,就足可看出:王吉平時是如何砥礪自己的情操和嚴格要求家人的。正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他的子孫都先後在朝中做官,很有政績。
王吉性清廉,一生過著清苦的生活。到他的兒孫輩,雖已較為講究車馬服飾和飲食,但家中也沒有金銀錦繡之類。待到搬家時,人們只見他家僅有一些必備的衣物,沒有什麼私財。當他不做官後,照樣布衣蔬食,過著和普通百姓一樣的生活。所以天下人都欽服其廉潔高尚! https://bit.ly/2YgvnJh
(《漢書‧王吉傳》)


唐代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1]。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註 1],到了唐代武則天時期為100萬左右[2]。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1平方公里(不含大明宮3.11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在市轄區為200萬人,而市區則超過100萬人[3][4][5][6][7]。唐末遷都洛陽後這裡被拆毀,其遺址位于于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面積
有一種說法指唐長安城為中國古代第二大都城,次於明南京,計算方法是以外郭周長。明南京城外郭周長近60公里,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為唐長安的二倍多。然而南京外城面積的計算包括不能作為街坊有效利用的紫金山與湖面等,沿江周長稜角不規則,缺乏王都當有的棋盤格局。此計算方法的妥當性待商榷。顧炎武《歷代宅京記》以四卷記關中,以三卷記鄴與建康。
歷史
隋朝大興城城坊平面圖。
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長安。但當時的長安經過西魏及北周兩朝後,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8],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和隋唐洛陽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約10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朝建立後,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改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盛唐時通常情況下城牆內有五十萬戶籍人口,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安史之亂後,長安經過叛軍破城,走向衰落。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占領15天。[9]唐僖宗時黃巢(875年—884年)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朝、金朝、元朝的長安城。至此,有著總計370年歷史的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布局
唐長安城地圖,最明顯的變化是在東北部修建了大明宮。唐玄宗在隆慶坊的舊宅,在他登基後,闢為興慶宮。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目前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明德門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大街兩旁集中了當時長安城最有影響力的佛寺和道觀,如薦福寺、大興善寺、唐昌觀、玄都觀等。在開元、天寶年間朱雀大街兩旁還居住著許多當時的重要人物,如安仁坊有萬春公主宅,通義坊有李思訓宅,宣義坊有楊國忠宅以及安祿山的庭院。[10]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群,分別是太極宮(隋稱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殿(隋稱中華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裡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塬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宮城,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裡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併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里坊有親城坊。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莊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薦福寺、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何家村唐代窖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日本僧人圓仁在其《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了長安東市火災的情形,「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餘家。」 可見當時市場的規模。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文化
長安城在盛唐時期流動及居住人口約達150萬人,而外國人口(多半來自中亞及西亞)則達50萬,約佔城中人口三分之一。此時的長安城,是歐亞經貿及文化中心,更甚者有波斯人來朝任官,此時乃東亞及西亞文化交流之旺盛期,其中包括東傳的波斯曆法、星向學等。在唐初,唐太宗擊敗東突厥,自此,唐朝皇帝被譽為"天可汗",即宇宙盟主之意,自此,亞洲各國來朝進貢,更形成所謂的『東亞文化圈』,乃東亞各國,以中國為中心,在文化、經濟、語言、思想上進行交流的流通網路,而這些活動的進行場所,絕大多數皆位於京城長安,如日本當時的首都平安京便是模仿長安城的布局而規劃,以及日本的和服、園林造景、建築、茶道、插花、平假名、片假名等皆源自唐宋中國。
而儒學及中國哲學亦皆在此時自長安城發軔至鄰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而此時的中國,因國力強盛,百姓有了多餘的時間進行娛樂活動,在長安城,有多達近三十座的里坊被規劃為娛樂場所,其中包括說書唐傳奇,馬戲團等活動。也因為唐朝對週遭外夷採較放任的態度,因此有許多胡人入住長安城內及近郊,並帶來許多中國境內沒有的食物,造成中國飲食文化在此時多元化,如胡蘿蔔、胡椒等名稱中有胡字的食物,皆來自當時的西域,傳進長安進而遍地中國。而此時的唐朝,因萬國來朝,而使天朝思想在此時發軔,認為京城乃為全世界的中心等,對日後中國的皇權鞏固有莫大影響。
遺址保護
隋唐長安城埋藏在現在的西安城下0.7米-1米,目前西安有不到30處隋唐長安城挖掘點。[11]
為保護唐長安城遺址,西安市修建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唐長安城牆遺址公園與大慈恩寺遺址公園。西安市內還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圜丘遺址,在大唐西市博物館內設有西市遺址展示區,在蓮湖公園內保留有承天門遺址[11],大雁塔、小雁塔也是唐長安城的遺存。


長寧公主(680年代-8世紀),唐朝公主,是唐中宗嫡長女,韋皇后所生,先後嫁楊慎交(隋室後裔,與楊慎矜同宗),蘇彥伯二人。
生平
生年不詳,從其一母所出的兄妹李重潤和李仙蕙的生年推斷,她應出生於在682年至685年之間。父親李顯在684年僅當了兩個月皇帝,即被祖母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流放均州、房州。她可能因此未及獲封公主。聖曆二年(699年),父親李顯被祖母重新立為太子。她因此受封郡主,深得寵愛。
長寧郡主因長得漂亮,而頗受母親韋皇后寵愛。聖歷年間,她與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設立府衛,十步一人,加以騎兵巡邏,僭肖宮省。神龍年間進封公主,開府,設置屬官,不設長史官,待遇等同親王;而她的食邑實封二千五百戶,是親王爵位待遇的三倍還多。
寧公主雖然美貌,奈何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奢侈,她嫁給楊慎交之後,在東都洛陽建造府邸,窮奢極侈,花光了府內所有財富;在長安,她則是把高士廉府邸和左金吾衛的軍營合起來作為宅邸。隨後又兼併了住宅西邊空地作為球場。洛陽取消了永昌縣的設置,她就要來鄰水的縣衙作為自己的府邸。魏王李泰的長安舊宅第非常大,東西方向占滿一坊,有池塘三百畝。李泰死了以後,李治把那片地方劃給民間使用。長寧公主也想方設法要了過來,作為自己的別苑。她倚仗母親韋后的寵愛,參與斜封官的不正之風,賣官鬻爵,橫行不法。
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之後,貶斥駙馬楊慎交為絳州別駕,命她一同前往。她的洛陽府邸剛剛建好,還沒有來得及住進去。她交出這片宅邸做為景雲祠,又出售了長安府邸。在賣府邸的時候,光木石等建築材料的價值便值錢二十億萬。
開元十六年(728年),楊慎交逝世,長寧公主改嫁蘇彥伯,最後長寧公主因贓案連坐,終身廢除皇室身份,楊慎交和長寧公主生了兩個兒子楊洄、楊沐,楊洄後來娶唐玄宗和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因而逢迎岳母參與傾陷三皇子謀立壽王[1],楊慎交和長寧公主生了一個女兒宜芳公主,後來嫁李延寵,孫子楊說娶唐玄宗之女建平公主。
-----------------
「豪宅迷」長寧公主
長寧公主,唐中宗李顯韋皇后長女,下嫁大臣楊慎交。婚後,長寧公主奢侈至極,為了建造自己東都洛陽的宅邸,幾乎花盡了家裡的錢。還特請當時著名工匠楊務廉主持建造,楊務廉自然是竭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房子蓋得規模宏大不說,而且是無比的華麗,一點也不比皇宮差。房子蓋好後,長寧公主驗收後心裡歡喜萬分,直接奏請中宗李顯提升楊務廉為將作大匠。洛陽宅邸建好後,她又嫌長安的宅子小,就把高士廉的宅子和左金吾衛(禁軍之一)老軍營合併到自己的宅子裡,又依其地勢營造假山、廣挖池塘,修築觀景的三重樓閣,在加上其它無數的小品、點綴,使得這個和都城相依的家猶如畫卷,令人艷羨。就連中宗李顯及韋皇后都多次光臨,還在其中尋歡作樂、飲酒賦詩。後來,又吞併廣鞠場、魏王李泰舊宅,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豪宅迷」。長寧公主除了嗜好豪宅外,還倚仗母親韋後的寵愛,與安樂公主、宜城公主及朝廷其它權貴爭權奪利,還參與賣官鬻爵,橫行朝廷,無人能管。
後來,中宗李顯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李隆基隨後發動政變除掉了韋後等人,楊慎交被貶為絳州別駕,並長寧公主一同前往。可憐的「宅公主」,洛陽的豪宅還沒有來得及住進去,就被迫交出變成了景雲祠。長安的豪宅也只能變賣,據說,長安豪宅的木、石等建築材料就值二十億萬錢,簡直令人瞠目結合。
到了開元十六年(728年),楊慎交去世,長寧公主改嫁蘇彥伯。她和楊慎交所生的兒子楊洄,後來娶了唐玄宗和武惠妃之女咸宜公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362bq.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