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割面儀式
突厥族
關於突厥族起源,有兩則歷史傳說,這兩則傳說都與狼有關。一說,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所以他們就以突厥為族號了。
概述
突厥族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技術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可汗徵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習俗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實行火葬,死者集屍於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葬畢,於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於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歷史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勳而立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則立於735年。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跡和功績。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里特勤撰寫。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係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於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遊牧經濟的脆弱性,終於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務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
草原狼纛—突厥篇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 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 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 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 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 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援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 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 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 可汗徵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 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 實行火葬,死者集屍于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 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 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 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 葬畢,于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于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 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 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 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 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 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勳而立闕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則立于735年。 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蹟和功績。 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 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 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裡特勤撰寫。 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係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 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於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遊牧經濟的脆弱性,終於由分裂而衰亡。
----------------------
中华丧葬 - Google 圖書 http://bit.ly/307r1Wo
-------------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 突厥人屬於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 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於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 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 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 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援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夥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係。 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 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 可汗徵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 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徵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 實行火葬,死者集屍于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 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 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 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 葬畢,于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于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 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 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 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 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 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勳而立闕特勤碑。 毗伽可汗碑則立于735年。 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蹟和功績。 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里,為大理石製成。 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 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裡特勤撰寫。 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
----------------
突厥族
突厥族,在中國歷史指的是突厥部落,該部落有阿史那氏主導,曾建立過強大的突厥汗國。
現代所說的突厥族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對突厥語民族的一種不規範稱呼,包括所有語言為突厥語族的民族。突厥語族是阿爾泰語系的一支。
突厥語民族是今天歐亞大陸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分布在土耳其、 塞普勒斯、亞塞拜然、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與青海循化、甘肅、蒙古與以色列到俄羅斯及巴爾幹,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古代突厥人與烏孫人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人中的咄陸部與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
突厥族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3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
這些人的分布在土克曼斯坦、亞塞拜然、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突厥”一詞,根據17世紀成書的《突厥語辭典》,意為“最成熟的興旺之時”。突厥人屬于中亞民族,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寫。突厥人創造文字,開北方民族之先河,遺字散見于陰山和烏蘭察布草原的岩畫和蒙古國的碑刻上。
歷史
732年,突厥毗伽可汗為紀念其亡弟闕特勤的功勛而立闕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則立于735年。二碑分別記述後突厥汗國的建立者阿史那骨吐祿的長子毗伽可汗和次子闕特勤的生平事跡和功績。二碑俱在今蒙古國後杭蓋省和碩柴達木,彼此相距約1公裏,為大理石製成。闕特勤碑正文60行,毗伽可汗碑正文80行,分漢文和突厥文兩部分。闕特勤碑的漢文碑文為唐玄宗親書,而毗伽可汗的漢文碑文則是唐史官李融書寫的,突厥文部分則由兩人的外甥也裏特勤撰寫。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和文字(文學)及其與唐朝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
突厥汗國與隋唐間時有戰爭,但主要以臣屬、姻親關系為主,如隋代曾兩次以公主下嫁突厥可汗,突厥亦多次降附中原王朝。突厥人亦通過唐朝在內蒙古草原的大單于都護府及東、中、西3座受降城,進入中原營商,更有突厥人在唐朝中任官。
盛極一時的突厥汗國,由于對外戰爭屢遭失敗,加之內部分裂,以及單一遊牧經濟的脆弱性,終于由分裂而衰亡。公元745年,務厥汗國被回紇人所滅。
軍事
突厥軍隊最主要的裝備是戰馬和兵器,中國史書雖有記錄,但頗嫌簡略。因此必須用考古資料來詮釋文獻,才能提供一個關于突厥軍隊裝備的具體概念:
《唐會要》卷七二《諸蕃馬印》條雲:"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這裏已經概括地描述了突厥馬的體質結構和工作性能,下面根據考古資料作些補充。前蘇聯科學院物質文化研究所考古隊,曾在阿爾泰的牧民古墓中,掘出馬的殘骸23副,其中屬于七、八世紀即突厥時代的共12副,包括肢骨10件、頭骨6件。據查勒金研究,這12副馬骸有11副可歸入體高134——142釐米的"草原"馬型,即幾乎佔總數的92%。因此可以確定,突厥時代阿爾泰馬群基本部分的體型與現代哈薩克馬近似。哈薩克馬即我國所謂"伊犁馬",是良種之一。《唐會要》的上述記載,看來是可信的。
有馬必有馬具,但文獻失載,因此隻能全部征引考古資料。馬鞍大概因質料不便長久儲存,所以沒有遺留到今天,但馬銜和馬鐙則曾大量出土。突厥時代阿爾泰的馬銜是鐵製,成對,但不完全相稱。銜有兩環,環端穿孔系帶。帶扣由鐵、銅或骨製成,扣裏有活軸,使帶可松可緊。馬鐙據庫萊墓葬群出土所見,可分三類:
(l)最流行的是寬鐙板、小革孔的8字形馬鐙;
(2)形製略簡,環孔頂端扁平,開一革孔;
(3)此類形製最繁,環孔上方有高鼻,革孔橫開。
這些馬鐙製作甚巧,環孔及樓板鏤刻花紋,有的鐙還鑲上草木紋銀錯。馬橙的使用對突厥軍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騎士的腳有了著力點,便能變砍擊為切擊,從而提高殺傷效果。
突厥軍隊使用的兵器,據《周書·突厥傳》雲:"兵器有弓矢、鳴鏑、甲鞘、刀劍。"現參照考古資料,分為射遠器、衛體武器、短兵和長兵四類,逐項進行考釋。
(l)射遠器:包括弓矢和鳴鏑。阿爾泰人在銅器和鐵器時代早期,用簡單的曲體木引七至九世紀才使用形製較繁的引從阿爾泰突厥墓的發掘中,可知這種弓具有如下結構:木胎,把手及兩端以骨為社。卸弦平放時其長度為1.25米,持滿時兩端曲屈成M字形。這種骨襯M字形弓,其射程、強度和準確性均較古弓為佳。鐵製箭鏃多為三角形的三葉鏃。鏃葉穿孔,鏃的下方附有鑽孔的骨質球體,射出時遇風發響,這就是"鳴鏑"。
(2)衛體武器:阿爾泰古墓至今尚未發現突厥人服用的盔甲。但中國文獻對此屢次提及,如唐太宗說突厥"以甲胄為常服"(見前引),黑齒常之"見賊徒(指突厥兵)爭下馬著甲",皆是。古米列夫認為有無甲胄是侍衛之士與控弦之士在裝備上的重要差別。這可能是甲胄不見于阿爾泰墓的原因之一。
(3)短兵:根據阿爾泰突厥墓葬品及蒙古和南西伯利亞突厥石人像的佩飾,可把馬刀、匕首和劍歸人這一類。馬刀柄直,有十字形的臘(也有彎柄無臘的),刀身厚重。匕首也是直柄,惟刀鋒有楔。劍製作甚精,劍身鏤刻圖案,可能是貴族佩用的外來品。
(4)長兵:僅知有長矛和馬絆兩種。阿爾泰墓出土的鐵矛,其形製為銎管頗長,矛尖狹長成校形,以利戳甲。馬絆即套馬索,既是遊牧人的牧具,又是一種武器。由于它有這樣的價值,所以突厥法規定盜馬絆者處死。
突厥軍隊的上述裝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相當優越的,難怪毗伽可汗十分自豪:"我父可汗的軍隊有如狼,他的敵人有如羊!"
突厥軍隊的優異裝備,除自身"工于鐵作"並繼承前代遊牧人的技術遺產外,還與直接利用局部的資源有關。例如黠戛斯"每雨,俗必得鐵,號迦沙,為兵絕犀利,常以輸突厥"。難怪有人把黠戛斯所在的米努申盆地稱作"突厥汗國鐵器製作和兵器生產的基地"。至于當時先進漢文化的影響也值得註意。隋唐兩代突厥與中原連年文兵,通過俘掠和投奔等途徑,人突厥的漢人為數甚多。據《隋書·突厥傳》雲:"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可知突厥的"強盛"與這些"中國人"有關。至于他們對突厥軍事技術有何影響,史無明載,下面所述隻是一些跡象:"突厥頡利可汗攻馬邑,以(高)開道兵善為攻具,引之陷馬邑而去。"看來,突厥人是在中原降兵幫助下獲得有效的攻城手段的。此外,唐代河東道"北邊突厥",這個地區以產弓著稱,故李德裕"請甲于安定",同時又請"弓人于河東"。弓既是重要的兵器,而河東又屢遭突厥踐踏,很可能有一批弓匠被擄入突厥,成為促進漠北製弓技術發展的外來因素。
技術
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有發達的冶鐵技術,但以遊牧經濟為主。552年突厥打敗柔然,建立起幅員廣闊的突厥汗國,勢力迅速擴展至蒙古高原。其文化及風俗習慣,如製造高輪木車、東向拜日、崇拜薩滿巫師等,對契丹、蒙古多有影響。突厥人的後裔汪古部在陰山以北遊牧,因支持成吉思汗建國有戰功,被蒙古人視為“安答(伙伴)”,與成吉思汗家族保持世世通婚的密切關系。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和後突厥,立國近200年(552年—745年)。突厥人以狼為圖騰,旗幟上繪製金狼頭。可汗征發兵馬時,刻木為信,並附上一枚金箭,用蠟封印,以為信符。各部接到信符,立即應征作戰,戰馬的裝備、給養皆由牧民自備。
習俗
突厥人善戰,以戰死沙場為榮。實行火葬,死者集屍于帳內,子孫及親屬們殺羊馬祭奠,並走馬繞帳7周,其中一人至帳門前用刀割破自己的臉,血淚交流,連續7次。隨後,擇日取死者平生所乘之馬和經常服用之物,與屍體一同焚化,收其骨灰。春、夏死者,待秋時葬;秋、冬死者,待春季葬。埋葬之日,各地親友前來會祭,仍舉行設祭走馬和割面儀式。葬畢,于墓前立石樹標,依生平殺人之數立石,殺一人,立一石,並以供祭的羊、馬頭掛于石標上,石上刻有死者相貌及生前所經過的戰爭場面。在內蒙古北部草原上,常見此類石人墓。有單石圈、雙石圈以及多石圈等,石圈中間豎立一石人。石人有的刻得很簡單,用一天然石條刻出眉、眼、鼻、嘴,稍加工以顯出頭部。有的石人一手握劍,一手端一杯。這樣的石人墓在中國新疆以及今蒙古國境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均有發現。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之軀
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之軀,統治中國數百年
2016-09-01 由 歷史磨坊 發表于歷史
南朝後期,江南爆發侯景之亂,長江下游地區生靈塗炭,二百年建設成果幾乎毀於一旦。在這次動亂中,小兵出身的羯族人侯景對江南士族大開殺戒,有些大族甚至被屠滅殆盡。陳寅恪先生曾說,經過侯景之亂,江南士族就完全走向衰落了。
但是,幾乎與此同時,北方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卻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延續了中國貴族的輝煌歷史,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建立隋朝的楊堅、建立唐朝的李淵都出自這個集團。
說起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就不得不提到他們的源頭:西魏八大柱國。
公元534年,強大的北魏正式分裂,高歡擁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第二年,宇文泰等擁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西魏實際上控制在以權臣宇文泰為首的軍事集團手中。這支武裝集團,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原北魏六鎮的武將,代北武川的鮮卑軍事貴族,以及關中隴西地區的豪族,可以說是起源於代北武川,成形於關中。
宇文泰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冷靜沉穩,頗有建樹。為控制這支武裝力量,他首創了府兵制,設置了八位柱國大將軍。這八大柱國,宇文泰也是其中之一,但他是全軍統帥,是最高首領,不直接領兵。還有一位廣陵王元欣,是西魏宗室,只是因地位高而掛名,也不實際領軍。領軍的其實是六位柱國。每位柱國管理2位大將軍,一共十二位大將軍。每位大將軍下面有兩個開府,每個開府各領一軍,共24軍。這是府兵制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統。
而這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就成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骨幹力量。除了宇文泰以及剛才提到的元欣,其他真正帶兵的六位柱國分別是:
隴西郡開國公李虎(李淵祖父),周代魏後封唐國公,唐國號就由此而來。
趙郡開國公李弼(李密曾祖父),後周時進封趙國公。
河內郡開國公獨孤信(其三個女兒分別為北周、隋、唐皇后),後周時進封衛國公。
南陽郡開國公趙貴,後周時進封楚國公。
常山郡開國公于謹,周代魏後進封燕國公。
彭城郡開國公侯莫陳崇,周代魏後進封梁國公。
十二大將軍分別是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王雄,這些人都是當時的名將。此外,關隴集團中還有很多後起之秀,如王思政,韋孝寬,尉遲迥、賀若弼、韓擒虎、李靖、侯君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將。
以府兵系統為基礎的關隴集團,之所以人才濟濟,驍勇善戰,或許與當時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密切相關。陳寅恪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說:「(關隴集團)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關隴集團不僅控制西魏,其後代還建立了北周、隋、唐三個政權,統一了全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代


與馬共葬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題解
1.出處:岑嘉州集。
2.釋題:走馬川,未詳,或疑即水經河水注之龜茲(音ㄑㄧㄡ ˊㄘ)川,在新疆境內。行,樂府詩的一種體裁。各體之間,原應為曲調之不同。此題非漢樂府舊有,乃作者自擬。封大夫指封常清。封氏於天寶十三載以安西四鎮節度使加御史大夫,故稱。
3.文體:七言歌行體樂府詩。
4.背景: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封常清以安西四鎮節度使兼北庭節度使,率軍西征,時岑參在其幕府任職,作此詩以送。
作者
1.姓名字號:岑參,曾出為嘉州刺史,故世稱岑嘉州。
2.時空背景:盛唐荊州江陵(今湖北潛江西)人。生年不詳,約當玄宗開元五年(七一七)前後。代宗大曆五年(七七○)前後,卒於蜀。
3.重大經歷:玄宗天寶三載(七四四)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曾為高仙芝掌書記,遂赴安西。此後二十餘年,皆在邊塞任職。
4.文學成就:岑參為唐代最重要的邊塞詩人。所作邊塞詩約六十首之多,古、近體俱佳,而以七言歌行體最具時代特色。
5.重要著作:近人輯有岑嘉州集。
正文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軍師西門佇獻捷。
注釋
君不見:先生您豈沒看見。以第二人稱口吻為詩之始,是樂府古詩的慣例。
雪海:在前蘇聯境內,此泛指西域一帶地區。
莽莽:長遠無邊際的樣子。
輪臺:今新疆輪臺。本漢西域地名,唐時始置縣,隸北平都護府。
匈奴:此處泛指唐時西域的少數民族。
金山:即阿爾泰山,在新疆北部。
煙塵:飛塵土與烽煙相混飛揚。指胡騎犯邊。
漢家:借漢以指唐,乃唐詩慣例。
金甲:指鐵衣。
戈相撥:夜半視線不良,故士兵皆以戈撥地導步,以便行軍。
風頭:迎面撲來的風。
馬毛帶雪汗氣蒸:馬毛上沾著的雪花,都被汗氣蒸騰。
五花連錢旋作冰:意謂馬毛上的汗水迅即結冰,與下句硯水凝均用來形容天候之嚴寒。五花,即五花馬,將馬鬣剪成花辮樣式,以為妝飾。連錢,馬名,毛色斑駁。旋,迅即。
虜騎:敵人的騎兵。
草檄:起草征討書。檄,音ㄒˊㄧ,征討的文書。
短兵:長度較短的兵器,如刀、劍等。
軍師:泛指留營的將士。
佇獻捷:等待軍隊凱旋,舉行獻捷儀式。佇,音ㄓˋㄨ,等待。捷,戰利品,指俘虜。
語譯
先生您豈不見那走馬川啊,就在雪海邊,
奇景之一,是黃沙滔滔如浪,湧向天邊。
輪臺九月天,夜風狂吼,
滿地的碎石,大如石斗,
被狂風吹襲,到處亂跑。
匈奴的草黃馬肥,正是入侵時機,
金山以西,烽煙四起,戰塵飛揚,
漢家的大將,就要往西用兵征討。
看將軍枕戈待旦,戰袍徹夜不脫,
軍令森嚴,軍士們以戈撥地導步,
風頭如刀銳利,割著軍士的臉龐。
珍貴的五花馬、連錢驄汗氣蒸騰,
停下紮營時,馬毛又瞬間結成冰,
在營幕中起草檄文,墨水已凍結。
敵人知道我軍英勇,全都嚇破膽,
勢必不敢與我們的軍隊短兵相接,
留營者在西門等候大軍凱旋獻捷。
賞析
1.格律
a、字數:七言。
b、句數:十四句。
c、對仗:無。
d、用韻:句句押韻、三句一轉韻,韻字又平仄相間,但意義轉變與聲韻變化是相互錯落的,形式獨特,使人讀來備覺聲調抑揚頓挫、洶湧澎湃,的確是一篇奇偉之作。
2.主題:寫邊地苦寒,但將士之士氣高昂。
3.結構:
a、第一節:邊地險惡:君不見走馬川……隨風滿地石亂走。
b、第二節:敵人來襲,我軍連夜應戰:匈奴草黃馬正肥……半夜軍行戈相撥。
c、第三節:臨戰氣氛,苦寒中的熱情:風頭如刀面如割……幕中草檄硯水凝。
d、第四節:等待勝利:虜騎聞之應膽懾……軍師西門佇獻捷。
4.修辭
a、借代:
l      匈奴:泛指唐時西域的少數民族。如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l      漢:借指唐。這是唐詩的慣例,如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又如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
b、渲染:
l      以「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狀怒吼的狂風。
l      以「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寫苦寒的天氣。
l      以「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寫連夜行軍時高昂的士氣。
c、意象:組合莽莽之黃沙、斗大之碎石、如刀之風頭以及嚴寒之夜晚,卻織就一幅特別粗獷而原始的畫面;配合上人物之豪邁勇武,遂使全詩具有格外陽剛的氣質與雄偉的魄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