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件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穿越古今一睹「大唐風華」
2018-12-17 17:10
胡人打馬球圖
李邕墓出土的壁畫「胡人打馬球圖」,是繼章懷太子墓發現馬球壁畫後的又一重要發現。 它描繪了唐代景龍三年(709年),吐蕃派千余人前來迎娶金城公主,宮廷馬球隊與吐蕃舉行的一場馬球比賽。 雖然內容已經殘缺,但仍可以讓人感受到馬球比賽激烈的氛圍。
大唐異鄉客
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發達,眾多域外人士由於出使結好、商業貿易、求知問學、傳播宗教等各種原因遠涉而來,因此唐朝境內活躍著不少異鄉來客。
胡人備馬圖
韋貴妃墓出土壁畫「胡人備馬圖」,色彩鮮豔,保存完整,展現了兩位胡人馭者為主人備馬的場景,對胡人裝束以及樣貌刻畫到位。
三彩胡人騎駝俑
引人注目的還有高鼻深目,頭戴尖頂帽,身穿開領衣的胡人,騎著滿載貨物負重而行的駱駝,在迢迢旅途中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一幅匆匆而來的行商模樣。 這些商人和駱駝陶俑一起成為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的象徵性符號。
文物展現時代珍貴記憶
大唐風華雖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但每件文物都在向觀眾敘述它的前世今生。 那些歷史遺存的背後,是時代的珍貴記憶。
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所說,「唐朝那種樂觀向上、自信開放的時代精神,那種勇立潮頭、敢於創造的奮進精神,那種融匯天下、擇善而從的包容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徵。 」
-----------------
高清展品圖集,帶你盡覽「大唐風華」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8vgNG


唐代精品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一展“大唐風采”
出土於李邕墓的胡人打馬球圖。國家博物館供圖
彙集了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的“大唐風華”將於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亮相。陝西曆史博物館韓休墓的高士圖、武惠妃敬陵壁畫,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蘇諒妻馬氏墓誌、米繼芬墓誌等精品文物都是首次離館展出。
展覽分為“文武安天下”“皇室的珍寶”“長安多麗人”“騎獵散歌塵”“大唐異鄉客”和“學理共歸真”六部分。
記者在3日的預展看到,此次展品的展示以數件唐代壁畫和墓誌為線索和重點,例如韋浩墓出土的攜嬰飼鳥出行圖,武惠妃敬陵出土的捧包裹侍女圖、持如意侍女圖、男裝捧盒侍女圖等眾多壁畫,以及永泰公主墓石槨拓片,展示了唐代女性的別樣之美;胡人打馬球圖壁畫、含光殿毬場石志,“胡人備馬圖”壁畫和眾多胡人俑、駱駝俑,展現出唐代海納百川的胸懷;中外韓休墓出土的“高士圖”壁畫,表現祆教信仰的蘇諒妻馬氏墓誌和表現景教信仰的米繼芬墓誌等則體現了大唐社會理念上的相容幷蓄。
唐代精品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一展“大唐風采”
韋浩墓出土的攜嬰飼鳥出行圖。國家博物館供圖
此外,極盡工巧的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珍寶,十足顯示了唐朝發達的金銀工藝和奢華的宮廷生活。
記者瞭解到,壁畫因其質地對運輸要求較高,因此一般不輕易離館展出。此次展品中能彙集多個壁畫展品,殊為不易。其中的武惠妃敬陵壁畫更是曾被盜掘流失到國外。2010年,經過警方和文物部門的追索,被盜石槨和壁畫得以回國併入藏陝西曆史博物館,其中壁畫5幅,畫面內容為隨從侍女。有女扮男裝的侍女,打扮雍容的高髻侍女,以及著男裝帶襆頭捧盒侍女,線條流暢,描繪細緻,展現了別樣的女性之美。
另一鋪壁畫“胡人打馬球圖”出土於李邕墓。李邕是李淵第十五子虢王李鳳嫡孫,馬球圖位於其墓葬前甬道西壁,畫面中有四匹馬和手持杖杆的騎者,兩端的人和馬殘缺不全。畫面中部兩人騎馬,左邊人物身著紅袍,滿面虯髯,似胡人模樣,胯下駿馬四蹄翻騰,縱躍馳騁。右側人物,袒右臂回首奮力揮杆,胯下駿馬回首揚蹄,默契配合著準備擊球的主人。文獻記載李邕喜愛馬球活動,該幅壁畫生動記錄了當時馬上爭球的一幕。整幅畫面線條流暢,生動熱烈,人物五官描繪細緻精彩,是繼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懷太子墓發現馬球壁畫後的又一重要發現。
唐代精品文物亮相國家博物館一展“大唐風采”
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彩繪貼金騎馬俑。國家博物館供圖
據悉,展覽由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長武縣博物館的展品組成,將持續至11月3日。 (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應妮)
------------------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胡人備馬圖》及相關問題
申秦雁
1961年8月8日—1962年4月16日,由陝西省文管會杭德州擔任隊長,發掘了位於唐乾陵東南2.5公里處的一座陪葬墓——永泰公主墓[1]。 墓葬全長87.5米,為多天井長斜坡墓道磚砌雙室墓。 墓內繪有壁畫,墓道東壁在青龍、闕樓、儀仗隊之後、第一過洞建築之前,繪有一幅《胡人備馬圖》,背後是插有六杆戟的列戟架。 很明顯,這幅《胡人備馬圖》表示的是主人即將出行,胡人馭者準備就緒的場景。 這一題材源自何時?又是怎樣演變的?本文對此及相關問題做一探討。 
馬是人類最早用於乘騎的動物之一,馬拉車也是最早使用的交通工具。 出行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墓葬中的反映幾乎貫穿整個古代歷史。 商代墓葬中,就有活馬及車作為貴族出行坐騎隨葬。 戰國時期,墓葬中象徵主人出行乘坐的馬及車以明器的形式隨葬。 漢代開始,墓葬中為主人出行而準備的鞍馬,作為常見的題材,大量地出現在畫像石(磚)、壁畫及陶俑中。 這些鞍馬為靜止的站立狀態,有的有馬夫;有的沒有,而且大多安排在門口處,顯然表現的是備馬待行的內涵,與表現出行的作奔跑狀的馬截然不同。 東漢時期,備馬待行中的馬夫出現了胡人的形象[2]。 西元6世紀,胡人備馬的圖像出現在墓葬繪畫中,如現藏于日本Miho博物館的北朝後期的石刻棺床,在大門外有《胡人備馬圖》[3]。 山東濟南北齊□道貴墓墓室東壁[4]、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墓室東壁[5]、隋虞弘墓石槨正面東側[6]、山東嘉祥徐敏行墓墓室西壁[7]等等,也都繪製有胡人備馬的圖像。 
唐代,胡人備馬的題材非常流行,其表現形式有雕塑(陶俑),有繪畫(壁畫)。 壁畫中的《胡人備馬圖》最早見於貞觀五年(531)李壽墓[8],墓道東西壁騎馬儀仗隊伍之後、第一過洞建築之前,有一組由7人1馬組成的《胡人備馬圖》,其中執韁牽馬者為胡人,馬身後站立的6人,分別持傘蓋、雉尾扇,其內容、組合, 可以看出與北朝有一脈相承的關係[9]。 之後,新城長公主墓、韋貴妃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陝西咸陽蘇君墓、寧夏固原梁元珍墓、山西太原唐墓等[10],也都有《胡人備馬圖》,但佈局、內容、所處位置以及前後組合關係與前代相比有很大變化。 唐代的《胡人備馬圖》大多位於墓道或天井,更加注重禮儀的表現,從圖像學角度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完全一樣的。 
唐代之後,宋、遼、金、元墓葬壁畫(或磚雕)中,仍然還有《備馬圖》,但內容已與唐代的《備馬圖》有很大區別。 
永泰公主墓《胡人備馬圖》雖然是傳統題材的延續,但仍然有一些值得我們重視和解讀的資訊,下面就相關問題談談粗淺的看法。 
1. 關於白馬
永泰公主墓《胡人備馬圖》中的馬為白馬,小頭,長臉,屬西域大宛馬的後代。 馬披鬃垂尾,馬身上的裝配有鞍、韉、障泥、馬鐙、絡頭、攀胸、鞧帶等,馬具齊全,鞍飾華麗,馬鐙、絡頭、攀胸、鞧帶上還有金飾,與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一組金飾馬具一同顯示出其身份的高貴,而馬鞍上蓋袱也正是備好馬以待主人出行的重要標誌。 
白馬在世界文化史中都是具有特殊地位的,英國發現的遠古時期雕刻在白堊土層上的白馬,被認為是某種馬神信仰的產物[11]。 中國古代,白馬被譽為神靈之馬,《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講黃帝「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 」秦漢時期,白馬作為祥瑞之物,在文獻中屢屢出現,帝王常常沉白馬和玉璧來祭江神、海神[12],「刑白馬歃血以盟」也是當時重要的契約活動[13],在漢代畫像磚(石)上白馬作為神靈和祥瑞之物也有反映[14]。 魏晉南北朝時期,白馬仍然是瑞祥之物,如《宋書》卷二八《符瑞志》中就有「白馬朱鬣,王者任賢良則見」的記載。 白馬與佛教也有密切的關係[15]。 在文學作品中,還出現了盛讚白馬的詩篇[16]。 
唐代,繼承了古代「刑白馬歃血以盟」的傳統,唐太宗曾與突厥頡利可汗刑白馬設盟,以使突厥引退[17]。 白馬在唐代是高貴的馬種,神明的象徵,唐太宗從突厥骨利幹國貢獻的上百匹名馬中挑選出十驥,其中就有白馬「騰雲白」、「皎雪驄」、「凝露白」[18]。 李白、杜甫等都有歌頌白馬神奇英武的詩文[19]。 正是因為白馬的特殊含義,不僅李壽墓、新城長公主墓、韋貴妃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畫中為主人備好的坐騎、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中主人騎的是白馬,就連傳世名作韓幹所繪的唐玄宗寵馬照夜白[20],也是白馬, 白馬成為身份等級的重要象徵。 我們從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中主人騎的白馬看,馬走的是對側步。 這種馬數量極少,且經特殊訓練,走起來不僅速度快,而且鞍口平穩、舒適,沒有前顛後仰之苦,不易產生疲勞,加之華麗的裝飾,披鬃垂尾的氣派,更是非皇家貴族所莫屬。 
唐代以後,白馬作為高貴神靈之物,仍然用來祭祀天地或締約結盟[21]。 
2. 關於禦馬六鞘
鞘是馬鞍後部垂掛的裝飾性的帶子。 鞘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文獻中沒有記載。 考古資料顯示,至遲在漢代,馬鞍上就出現了鞘,如河北定縣三盤山西漢墓出土的錯金銀嵌松石銅俾倪,馬上有二鞘[22],河南偃師杏園村東漢墓壁畫《車馬出行圖》上的馬也有二鞘[23]。 魏晉南北朝時期,馬鞘仍然流行,甘肅敦煌西晉墓M37畫像磚《騎射圖》中的馬有二鞘[24],遼寧朝陽袁檯子四世紀初至四世紀中葉的墓葬壁畫《車騎圖》中的馬有三鞘[25],敦煌257窟北魏壁畫《九色鹿本生》中的馬有四鞘[26], 山東青州傅家北齊畫像石第五石上的馬有四鞘[27],西安北周安伽墓圍屏石榻正面屏風第四幅《賓主相會》上的馬有四鞘[28]。 這一時期,鞘的根數一般在2—4條,即二鞘、四鞘,雖然坐騎的主人都是有地位的貴族,但還看不出與身份等級有直接或必然的關係。 
唐代,鞍鞘更為流行,在兩京地區出土的陶俑、壁畫、金銀器、瓷器、石刻工都有很多發現。 孫機先生認為「宋代禦馬垂六鞘,但昭陵六駿僅垂五鞘,可見唐代尚無此制。 」[29]筆者認為這一結論是值得商榷的。 從唐初到西元八世紀初,鞍鞘多為三、四或五條,如李壽墓(貞觀5年,631年)壁畫《騎射圖》馬鞍上有三鞘[30],昭陵六駿馬鞍上均為五鞘[31],張士貴墓(顯慶二年,657年)、新城長公主墓(龍朔三年,663年)、鄭仁泰墓( 麟德元年,664年)出土的女騎俑,馬的鞍上都是五鞘[32],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唐代沒有六鞘。 從目前考古發現的資料來看,至遲在八世紀初,就已經出現了六鞘,如乾陵神道上的石鞍馬是六鞘[33],神龍二年(706)營建的永泰公主墓,壁畫《胡人備馬圖》中,馬鞍上有六鞘,同年營建的另外兩座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懷太子墓, 壁畫中的馬也都有六鞘[34],這些事例說明六鞘之鞍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 《宋史》卷一四八《儀衛志六·鹵簿儀服》記載:「禦馬鞍勒之制,有金、玉、水晶、金塗四等鬧裝。 ...... 皆垂六鞘。 」又記:「誕馬,散馬也。 加金塗銀鬧裝鞍勒。 乘輿以紅鏽鞍、六鞘。 」宋代禦馬垂六鞘之制其實源于唐代,確切的說始于西元八世紀初。 
不僅在兩京中原地區,甚至在遙遠的邊疆,鞍鞘也有發現,如在新疆和田丹丹烏裡克D7寺院發現的約西元7世紀的還願木版畫,馬有三鞘[35];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繪打馬球俑馬上有五鞘[36]、 M188《侍馬圖》屏風上的馬有五鞘[37];在高昌古城發現的唐時期的壁畫《騎馬的景教傳教士》,馬鞍上有五鞘[38];安西榆林窟第25窟鑿建于中唐吐蕃佔領時期,其北壁彌勒經變中的白馬,鞍上也有五鞘[39] ;青海都蘭吐蕃貴族墓(99DLNM3)出土的騎馬木俑上墨繪出四鞘,都蘭縣公安局收繳的木制馬鞍上,亦有四個鞍鞘眼[40]。 不僅在中國,在西亞也發現鞍鞘,如波斯薩珊朝Bahram Ⅰ世(274年—276年在位)時期的騎馬圖摩崖浮雕,馬上有三鞘[41]。 現藏法國拜尤司教區美術館的十一世紀時期的羅馬式毛織壁毯,上面的馬鞍有四鞘[42]。 鞍鞘是由中國傳入西方,還是由西方傳人入國,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考證。 
從考古發現的遼墓壁畫來看,遼代,馬鞍上多有鞘的裝飾[43]。 金代鞍鞘的使用仍然有明確規定,如《金史》卷43《輿服志中》「宗室及外戚並一品命婦」條記載:「又禁私家用純黃帳幕陳設,若曾經宣賜鸞輿服禦,日月雲肩、龍文黃服、五個鞘眼之鞍皆需更改。 」傳世的金代繪畫,如張瑀的《文姬歸漢圖》,圖中的馬畫有五鞘,但在考古發現的壁畫及磚雕中已經很難見到了。 明代王鳴鶴《登壇必究·馬鞍器械門》中錄有「硝繩」一目,這時的硝繩已經是鞍鞘的尾聲了。 
3. 關於馭者
「胡」是一個經歷長期演變的種族文化的概念[44]。 在唐代泛指北方、西域少數民族城邦、國家。 唐代文獻中,既有西胡、北胡這樣大的稱謂,又有波斯胡、粟特胡(九姓胡)、月氏胡等具體的稱謂。 一般認為,唐代,「胡」主要指粟特人。 位於中亞的栗特人,以擅長養馬、精于商賈而著稱。 文獻中有很多粟特胡向唐王朝貢馬的記載,唐朝政府也選用粟特人為馬牧,如粟特後裔史鐵棒,于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被敕授司馬馭寺右十七監,「牧養妙盡其方,服司不違其性」[45]。 豪門貴族也多雇用胡人來管理馬匹,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鞍馬及牽馬胡人證實了這一點。 
永泰公主墓《胡人備馬圖》中的胡人,深目大眼,與同墓出土的大量胡人俑一樣,應該是粟特胡。 永泰公主墓是按照「號墓為陵」的規格營建的,是目前所發現的最高等級的女性皇室貴族,為其備馬的人,其身份應該是殿中省尚乘局下屬的習馭。 唐代帝陵 http://bit.ly/3056jqf
------------------
9月3日,彙集了近120件(套)唐代精品文物的「大唐風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亮相。 陝西曆史博物館韓休墓的高士圖、武惠妃敬陵壁畫,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蘇諒妻馬氏墓誌、米繼芬墓誌等精品文物都是首次離館展出。
展覽分為「文武安天下」「皇室的珍寶」「長安多麗人」「騎獵散歌塵」「大唐異鄉客」和「學理共歸真」六部分。
此次展品的展示以數件唐代壁畫和墓誌為線索和重點,例如韋浩墓出土的攜嬰飼鳥出行圖,武惠妃敬陵出土的捧包裹侍女圖、持如意侍女圖、男裝捧盒侍女圖等眾多壁畫,以及永泰公主墓石槨拓片,展示了唐代女性的別樣之美;胡人打馬球圖壁畫、 含光殿毬場石志,「胡人備馬圖」壁畫和眾多胡人俑、駱駝俑,展現出唐代海納百川的胸懷;中外韓休墓出土的「高士圖」壁畫,表現祆教信仰的蘇諒妻馬氏墓誌和表現景教信仰的米繼芬墓誌等則體現了大唐社會理念上的相容並蓄。
此外,極盡工巧的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珍寶,十足顯示了唐朝發達的金銀工藝和奢華的宮廷生活。
據悉,展覽由國家博物館、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門寺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乾陵博物館、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長武縣博物館的展品組成,將持續至11月3日。唐代精品文物亮相国博 再现“大唐风华” http://bit.ly/3048af3


庸調銀鋌看唐代制度

銀是一種帶銀白色澤的貴金屬,主要以含銀化合物礦石的形態存在於地表,其質軟,富延展性及反光性,除化學性質穩定外,導熱及導電性能極佳,屬較不活潑金屬,長期以來因具備優良金屬屬性而被廣泛地使用於人類生活、生產的諸多領域,如首飾、擺設等高價值物件,也由於其有著極高的利用價值,再加上有便於攜帶、切割、保存和按需重新熔煉、重新製作等特點,因此在人類歷史上曾被許多國家、地方用作幣材,而中國也是其一。
中國銀料的使用,經歷了由財富至不完全貨幣,最後是完全貨幣的漫長過程:雖然銀在自然界中的存量大於金,但其多以化合物狀態存在,要取得純銀需具有較高的礦山開採技術和冶煉技術,而遲至東周後期,中國在開採銀礦、冶煉白銀等技術上才有了一定的發展。目前發掘出土的資料中,如先秦時的銀貝、銀布、銀質蟻鼻錢等仿當時貨幣形態之銀質物品,學者多推測為陪葬用,而無具備實質貨幣行使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銀是貴金屬,係製造器飾的高價值材料,在先秦時是財富的象徵之一。由庸調銀鋌看唐代制度 | 探極 Tan Ji 網站 http://www.tanji.com.tw/?p=3553


銀鋌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300KdoZ


金鋌 Google 搜尋 http://bit.ly/300JLXP


大唐帝國的風韻與繁華 文/楊曉萌
2018-11-25 由 終南文苑 發表于歷史


胡人備馬圖
有唐一代已經整整1400年了,為何人人都愛夢回大唐?
為此,有人列舉了熱愛唐朝的N個理由:
因為它絢爛至極,是當仁不讓的世界中心,是中國人最充滿自信的朝代。
因為它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當時一句「東土大唐」就是全球通行證。
因為它有最風騷文豪李白、最正直宰相魏徵、最走心佛學家玄奘、最先鋒藝術家吳道子、最有品生活家陸羽、最傾城佳人楊玉環、最時尚虢國夫人、最浪漫長安夜宴、最讚美食荔枝……
三彩塔式罐
大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朝代?
文官執筆安天下 武將上馬定乾坤
大唐風華雖已成為遙遠的過去,但是那種樂觀向上、自信開放的時代精神,那種勇立潮頭、敢於創造的奮進精神,那種融匯天下、擇善而從的包容精神,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突出特徵,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有所啟迪和激勵。
唐朝疆域廣闊,威震四方,國祚延續近三百年,其間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共同書寫了時代的瑰麗篇章。此次展覽的第一部分「文武安天下」,意圖通過對文臣武將的展示,表現在有唐一代治亂盛衰的過程中,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上馬定乾坤的風采。
說起唐代的文官,就不得不提翰林院,這是唐朝開始設立的官方機構,專門為皇帝起草詔書,組織科舉,李白、杜甫、張九齡、白居易皆是翰林中人。作為天子私人機構的工作人員,其靠皇室供養,為此,內府專門為皇帝設置了一個私庫「大盈庫」,只能由皇帝一人支配。此次展覽中的白釉「翰林」「盈」字款罐,據推測是皇宮大盈庫在邢窯專門訂燒來供皇帝賞賜給翰林院的瓷器。
此外,唐朝也形成了嚴格完整的官制和行政體制,各級官員分工精細,等級嚴明。其所穿服飾,也有明確規定,以革帶銙為例,根據官位等級不同,帶銙質地分玉、犀、金、銀、蝓石、銅、鐵等多種,不同質地代表不同的等級。在唐人看來,玉比金銀更珍貴。因此,玉帶便成為唐人服帶的最高等級,成為榮譽和風流的標誌,甚至公主也以束玉帶為榮。此次展出的「深斑玉帶銙」是唐人服帶的最高等級。
除了文人輩出,唐朝的武力也不可小覷。首先唐朝非常重視戰略物資馬匹的養育,唐高宗時官方牧馬已逾70多萬匹,唐玄宗時僅宮廷御廄養馬就達40萬匹。軍隊建設方面,雖然唐朝輕騎兵開始逐漸取代重裝騎兵,但重裝騎兵作為騎兵的組成部分仍然保留在唐代騎兵的建制中。「彩繪貼金騎馬俑」就是唐朝的一隊重裝騎兵。陝西竇皦墓出土的「水晶綴十字鐵刀」則表現了唐朝的軍事裝備水平,橫刀是隋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近戰格鬥類短兵器,這把鐵刀可能就是十六衛大將軍所用的儀仗橫刀,也是國內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裝置最奢華的橫刀。
金銀絲結條籠子
皇室珍寶:強大帝國的耀目光芒
飲茶與煉丹:引領唐朝貴族的時尚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和東亞文明的中心。作為強大帝國的統治者,李唐皇室在宮廷中匯聚了眾多的財富和珍寶,有宮廷作坊製作的精美器具,有來自異域的奇物異產,也有地方官民進奉的精美貢品。此次展覽第二部分展現的是「皇室的珍寶」。
在遺留至今的眾多珍寶中,何家村窖藏和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最為豐富和精美,為世界震驚。尤其是何家村窖藏的一組煉丹用具和法門寺地宮的一組茶具,可以說是引領唐朝貴族時尚的精品。
在唐朝貴族圈中,服食丹藥和飲茶是最能彰顯身份的行為。《科學大觀園》雜誌中,論文《煉丹術:唐太宗因之而死至歐洲變「化學」》對唐代煉丹術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中國古人認為,人是脆弱的,要永生不老,必須找一種不朽、無變化、具有穩定性的藥物作為支撐。草藥雖能治病,但其本身會幹枯、會腐爛、不耐燒,所以無法成為不死之藥。而用鉛砂、硫磺、水銀等自然礦物煉製的金丹,進火百鍊不消,進土千年不朽,進水萬年不腐,假如能被人體吸收,就能起到堅固人體的作用。」早在戰國時期煉丹之風就開始流行,到了唐朝最為熾熱,王公貴族、文人名士紛紛以此為時尚。此外,唐朝天子迷戀丹藥,除了追求永生不老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治病。李唐皇族有一種叫「風疾」的遺傳病,發病急驟,死亡率高,常留有後遺症,很難治癒。而唐朝的醫學知識有限,唐以前著名的醫學家葛洪、陶弘景、孫思邈都同時是煉丹家,所以唐朝因服食仙丹而中毒駕崩的天子是最多的。與此同時,韓愈、元稹、杜牧、崔元亮這些唐代名士,他們的死因也與服食仙丹有關。
此次展出的一組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煉丹用具,有用於熬藥的「提梁銀鍋」,用於溫藥或煎藥的「金銚」,以及煉丹用的簡單蒸餾器石榴罐,這些器具均為金銀器,古人認為煉丹原料染上金銀之氣後,能鞏固和提高藥效。
唐朝貴族的另一時尚為飲茶,唐人推崇「煎茶法」:即煮著喝,先用茶碾子把茶磚碾成粉面狀的茶末,再用茶羅把茶末過濾一下,然後把茶末投放到滾水裡,煮上三滾,最後喝那一鍋茶湯。飲時還要添加許多佐料,如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鹽等。可以說,唐朝人開始把喝茶從粗放型的解渴變為精細型的品鑑,並發明製作了唐朝茶事所用的24種器具。
1987年法門寺唐塔地宮發現了一批金銀器,其中包含了一批茶具,有用於喝茶的「琉璃茶盞及茶托」,碾茶的「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過羅碾出茶末的「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烹茶時擊沸湯麵的「金卷草紋長柄銀勺」,盛放佐料的「盤絲座葵口素麵小銀鹽台」,盛放茶葉的「金銀龜盒」……這是研究唐後期飲茶方式和茶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蹀躞帶胡服女立俑
盛行舞馬祝壽和「金錢會」
長安麗人:服飾髮式奢華獨特
坐擁大唐江山的財富,李唐皇室的生活也極為奢侈,舞馬祝壽就是其中的代表。據文獻記載,唐玄宗時,宮廷專門馴養了百餘匹舞馬,每到玄宗生日時,這些舞馬就在花萼相輝樓下給唐玄宗跳舞。何家村遺址中的鎏金舞馬銜杯銀壺上的舞馬造型展示的應該就是當時的情景。除了喜好舞馬之外,唐玄宗還常在承天門(遺址在今蓮湖公園內)樓上設宴娛樂,興致高昂時,便向樓下拋撒金錢以作賞賜,由此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金錢會」。
這裡的金錢指的就是「金開元通寶」,當時它們是不流通的,僅供賞玩,錢幣收藏家們做夢都想有一枚「金開元通寶」。真正的「金開元通寶」出自何家村,一共出了30枚,這是「金開元通寶」迄今唯一的一次發現。此次「大唐風華」展中就有一枚「金開元通寶」和一枚「銀開元通寶」展出。
作為一個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時代,唐朝的女性,特別是生活在長安城的上層婦女,有著自由、奔放、熱情、勇敢等特點。她們修飾儀容,參政議政,舞文弄墨,個性張揚,追求自我。展覽第三部分「長安多麗人」展現的就是唐代女性的別樣之美,展品多為壁畫中的侍女圖、唐代女俑和梳妝用具。唐朝貴婦在梳妝打扮方面非常講究,也非常捨得在上面投資,據說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就高達白銀百萬兩!
因為唐朝的開放包容性,女性在著裝方面有著極大的自由,男裝、女裝都可以穿,尤其是男式胡服深得貴婦們的喜愛。文物專家、考古學家孫機在《唐代婦女的服裝與化妝》一文中介紹到:唐朝的妝容分為白妝、紅妝兩種。白妝是只敷粉畫眉,不施胭脂,較為素雅;紅妝則是施以各色胭脂。與現代化妝品類似,唐朝的這些鉛粉、胭脂、口脂等也多成粉狀或油狀,因技術問題,這些化妝品不易單獨存放,常常被置於小型奩盒或壺罐內。此次展覽的《四瓣葵花紋鎏金銀粉盒》就是貴婦盛放粉或胭脂的粉盒。
化完妝後,就要修整髮型和髮飾了。唐代流行高髻,且名目繁多,但無論哪種髮髻,都有一個特點就是高大。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有些婦女甚至收集別人剪下的頭髮加添在自己頭髮中,或利用頭髮、木質製成的假髻來裝戴。
髮髻上也會有各類髮飾,其中簪、釵是唐代婦女普遍使用的束髮用具,一般單股的為簪,雙股的為釵,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與此同時,這些花釵也是地位等級的一個象徵,佩戴多寡有其定製。根據《新唐書·輿服制》記載:「一品花釵九樹,二品花釵八樹,三品花釵七樹,四品花釵六樹……」也就是說,花釵的佩戴者為貴族階層而非大眾百姓,因而其製作工藝、紋樣都極盡奢華。此次展出的「金釵」「海棠花梳背」都是當時流行的髮飾。
伎樂紋八棱金杯
唐人的樂舞和騎獵
豐富多彩的休閒生活
貴婦們梳妝完畢,等文武官下朝,豐富多彩的休閒生活就要開始了。這也是此次展覽的第四部分「騎獵散歌塵」,該部分既有表現胡人打馬球的壁畫,帶猞猁狩獵的女俑,也有表現唐代樂舞的金杯和彩陶。
馬球起源於波斯,唐代傳入中國,是貴族們最喜愛的馬上運動之一。其玩法和今天差不多:兩隊人騎在馬上,用杖端彎曲的球桿擊球,網囊作球門,先進球者勝。此次展出的《明皇擊球圖》描繪的就是「馬球高手」唐玄宗與文臣武將16人擊球的場景,此外還有隨侍同玩者番族嬪妃、太監等9人,畫幅的左右兩側,還設置了球門與2名守門員。陝西李邕墓出土的《胡人打馬球圖》也表現了唐人馬上爭球的場景,是繼章懷太子墓發現馬球壁畫後的又一重要發現。
天氣好時,唐朝貴族們也喜歡到郊區狩獵,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帶上自己馴養的獵豹、獵犬、獵鷹、猞猁等,讓它們幫助狩獵。彩繪《陶騎馬帶猞猁狩獵胡女俑》表現的是著胡服的女俑,騎馬帶猞猁狩獵的情景。
打球到下午5點左右,貴族們會聚在一起邊吃晚宴邊看歌舞。這時的歌舞是怎樣的?韓休墓出土的《樂舞圖》中,有六位胡漢混雜的男樂手和六位漢族女樂手分列左右,手持樂器進行演奏,樂器有箏、琵琶、排簫、尺八等,正中間有一男一女兩位漢人正在旋轉起舞。此次展出的「伎樂紋八棱金杯」身上,多名樂伎手執排簫、小鐃、洞簫、曲頸琵琶正在演奏,另外還有抱壺者、執杯者和兩名舞者。人物均為深目高鼻、頭戴卷沿尖帽或瓦楞帽的胡人。該杯人物紋的形象和服飾,均有中國傳統風格,但杯形卻是明顯的西方風格。此杯可能是一件外國輸入的器物,或是外國工匠在中國製造的,年代在7世紀後半葉或8世紀初。
鎏金飛廉紋六曲銀盤
古長安:匯集天下異鄉客
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作為當時的世界中心,唐朝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吸引了眾多域外人士遠涉而來,他們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日本人、新羅人等等,唐代的長安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會。此次展覽的第五部分「大唐異鄉客」表現的就是外邦來客的日常生活,展現出唐代海納百川的胸懷。
按照唐朝規定,凡是來長安居住的外國人,做官也好、經商也好,一律由唐朝政府供養,所以唐朝時期在長安工作生活學習的外國人非常多,有學者推測當時的長安街頭至少有十萬外邦人士與大唐子民共同生活。
唐朝也歡迎外國人為官,據載,唐宣宗到唐懿宗時期,就有白敏中、畢誠、曹確、羅邵權4名有名有姓的外國人官至宰相,使得宰相崔慎猷驚呼「中書到處都是外國人!」
當然,唐朝的眾多外邦人中,有一部分來自羅馬、大食和天竺,均被稱作「胡」。《胡人備馬圖》描繪了一匹朝南站立的白馬,馬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捲髮胡人,他們正在為即將出行的主人準備馬匹。
眾多國家民族和不同膚色的人種齊聚唐朝,信仰不同的他們如何和平相處共同生活?「兼容並蓄,和諧共存」是唐朝統治者的共識,他們在主推傳統儒、道、釋的同時,也容許新傳入宗教的發展,這也是此次展覽第六部分「學理共歸真」展現的內容。
在這一部分中,西安韓休墓出土的壁畫《高士圖》,表現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所流行的高士形象,他們或手執如意,或拱手而立,形象飄逸洒脫,反映了唐朝時期社會上普遍認同的儒家道德觀念和處世哲學,而其中的某些人物又可能表現的是隱逸思想和道教神仙觀念。《王子喬吹笙引鳳銅鏡》就表現了王子喬吹笙引鳳這一富有道教色彩的神仙故事。
相比於道教的得道成仙、長生不老,佛教主張死後進入極樂世界的思想對普通百姓和貴族也極具吸引力,所以唐朝的佛教寺廟香火極盛,皇家寺廟均供奉有名僧舍利。《大唐智藏禪師舍利裝具》就是盛放智藏禪師舍利的器具,由石函、銅函、銀瓶、金缽、綠色琉璃瓶組成。為了滿足死後進入極樂佛國的心愿,唐朝貴族的墓中會放上一些塔式罐,這是一種受佛教影響產生的特殊隨葬明器,以三彩陶瓷罐最為常見。
除了儒、道、釋外,其他宗教在唐朝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以祆教為例,這是中亞粟特人信仰的宗教,在唐朝粟特人聚居的地方,都建有祆祠。據此次展出的《米繼芬墓誌》可知,米繼芬一家就來自祆教盛行的粟特地區,但其子卻是大秦寺景教的僧人,由此可見唐朝對宗教信仰的寬容態度。


_temp_1619395054009_temp_161939504036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