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聖經/《淳化閣帖》淳化三年(992)最早的一部匯集各家書法墨蹟的法帖-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淳化閣帖》是公元992年中國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組織編集刊印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編刻於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閣帖》。《淳化閣帖》是流傳至今年代最久遠的一部叢帖,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Wq1wxg



唐太宗兩度帖
【原文】
兩度帖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 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 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宮裡來的信,卻不見稚奴你的信。 爸爸我擔心的要死。 不久前忽然收到你的信,說太子妃生病了,我的擔心憂慮才頓時解除了,就好像死而復生的感覺。 從現在起,如果你的頭風病發作,要立刻寫信告訴爸爸。 如果有什麼小病小痛,也要一一寫信告訴我。 剛剛得到遼東那邊來的消息,抄錄一份給你。 爸爸想稚奴你想得要死。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 爸爸,書
【簡介】
唐太宗出征高麗時,給皇太子李治寫的私信,這封信充分表現了唐太宗的愛子之情,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作為父親時細膩的一面。
李治,小名稚奴,長孫皇后所生,皇后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因此唐太宗對兄妹倆萬般呵護寵愛。
【唐太宗親自撫養李治的史料】
《唐會要》卷六◎公主雜錄》 :(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晉王宜班于朝列。 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 晉王或暫出閣,公主必送出虔化門,涕淚而別。 至是公主言于太宗曰: 「兄今與百僚同列,將不得在內耶 ? 」言訖,哽噎不自勝。 上為之流涕。
《新唐書》列傳第八◎諸帝公主》 :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 未嘗見喜慍色。 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 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所游地,哀不自勝。 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 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 王勝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與群臣同列,不得在內乎? 」帝亦為流涕。 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 薨年十二。 帝閱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臒羸。 群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 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
《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臣遂良言:.............. 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 《傳》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 」忠孝恭儉,義之方謂。 國家於東宮,略同魏府。 即目所睹,未有殊別。 語其將來,不可不慮。 若多其室宇,唯欲崇高,賜以金貝,使其盈積..........
《冊府元龜》帝王部· 誡勵第二》:太子曰:「念臣七歲偏孤,蒙陛下手加鞠養,自朝及夕,未嘗違離。 明旦辭違,隕心泣血,今日頓鍾於臣。 」因悲不自支。 帝亦為之灑淚。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 初,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


兩度帖,是唐太宗出征高麗時,給皇太子李治寫的私信。這封信充分表現了唐太宗的愛子之情,展現了這位偉大帝王作為父親時細膩的一面。
李治,小名稚奴,長孫皇后所生,皇后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因此唐太宗對兄妹倆萬般呵護寵愛。
原文
兩度帖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宮裡來的信,卻不見稚奴你的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不久前忽然收到你的信,說太子妃生病了,我的擔心憂慮才頓時解除了,就好像死而復生的感覺。從現在起,如果你的頭風病發作,要立刻寫信告訴爸爸。如果有什么小病小痛,也要一一寫信告訴我。剛剛得到遼東那邊來的消息,抄錄一份給你。爸爸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 爸爸,書。
唐太宗親自撫養兒女的史料
《唐會要》卷六◎公主雜錄》:(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晉王宜班於朝列。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晉王或暫出閣,公主必送出虔化門,涕淚而別。至是公主言於太宗曰: 「兄今與百僚同列,將不得在內耶 ?」 言訖,哽噎不自勝。上為之流涕。
《新唐書》晉陽公主傳》:晉陽公主字明達,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嘗見喜慍色。帝有所怒責,必伺顏徐徐辯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譽愛。後崩,時主始孩,不之識;及五歲,經後所游地,哀不自勝。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最少,故親畜之。 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泣而別。王勝衣,班於朝,主泣曰:「兄今與群臣同列,不得在內乎?」帝亦為流涕。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閱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群臣進勉,帝曰:「朕渠不知悲愛無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 因詔有司簿主湯沐余貲,營佛祠墓側。
《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臣遂良言:......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傳》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忠孝恭儉,義之方謂。國家於東宮,略同魏府。即目所睹,未有殊別。語其將來,不可不慮。若多其室宇,唯欲崇高,賜以金貝,使其盈積......
《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第二》:太子曰:「念臣七歲偏孤,蒙陛下手加鞠養,自朝及夕,未嘗違離。明旦辭違,隕心泣血,今日頓鍾於臣。」因悲不自支。帝亦為之灑淚。
《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七》:初,貞觀中,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至立為太子。

兩度帖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Wqe5J8

臨唐太宗兩度帖,體會其大氣度。如果把皇帝的頭銜拿掉,唐太宗仍然可以放置於一流書家行列。


大觀帖(一)-冊-唐太宗兩度帖-贈-帖-000045-00015 - 中國故宮文物 http://chinapalacemuseum.com/?p=61431


宋搨武岡帖(六)-冊-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兩度帖-故-帖-000057-00017 - 中國故宮文物 http://chinapalacemuseum.com/?p=64465


唐太宗更是使此信增添了其獨特性,也使它倍受關注。 宋朝文學家蘇軾曾在《題唐太宗帖》時評「太宗慷暴如此,至於妻、子間,乃有‘忌欲均死’之語,固牽于愛者也。 」 [9]  可以說這篇口語化的書信完全褪去了唐太宗身上帝王的威嚴光彩,但同時又使唐太宗對愛子李治的父愛光輝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這篇帖子最珍貴閃亮之處。
唐太宗的書法以行雲流水般的行書,飲譽古今。 他的行書作品,除堪稱皇皇巨制的《溫泉銘》、《晉祠銘》外,就是平時信手拈來的小品,也多寫得使轉清勁,俊逸多姿。 
兩度帖為唐太宗的一通尺牘,帖上所書,雖屬信手隨意之作,可卻點畫頓挫,提按分明,結字佈局,映帶而生,在較大程度上,體現了太宗書法學習王羲之所謂的清新意趣。 原來平時,太宗對於王羲之的書法,可謂傾倒備至,心摹手追,尤其是對於王羲之所書寫的《蘭亭序》,更是浸淫得入了迷,有時興致來時,在半夜睡寢中也會披衣挑燈,起來孜孜臨寫。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的行書,深得王羲之自然流媚,煙霏露結之妙。 [10] 
作者簡介編輯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 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西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两度帖:唐太宗写给爱子李治的肉麻家书-才府 http://bit.ly/2WofCPN


李世民寫給李治的親筆信,被古人熱情奔放嚇哭了  (唐)李世民行书《两度帖》 http://bit.ly/2WoaOdf
所謂的天之驕子,指的就是唐高宗李治這樣的天潢貴胄。
李治的出生並不平凡。這不單單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的唐太宗,母親是「賢哉長孫,母儀何偉」的文德皇后,更是因為他的降世就讓父親欣喜之下大宴群臣,而有幸在這一天出生的人也因此得到了賞賜。
所以李治的誕生,排場不可謂不大。
李治與武媚娘)
有一次唐太宗在大怒之下要斬苑西監穆裕,李治挺身而出犯顏進諫,結果唐太宗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得意地說:「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虛心納諫,所以潛移默化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諫。」
說到這父子倆的肉麻事,首當其衝的便數那封《兩度帖》了。
李世民寫給兒子李治的信里,用詞及其寵溺~通篇的爸爸想死你了爸爸愛你,跟人家爸爸一對比,我那整天黑着臉不愛說話的爸爸簡直就是渣啊。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
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貞觀十九年的時候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在後方。李治非常思念自己的父親,請求上表問候起居,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這封信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
讀來真是令我們這些現代人都覺得肉麻得很。


守株庵學唐太宗兩度帖。 此帖收在閣帖。 太宗是給某皇子書。 唐太宗是一個天才,文治武功,文武雙全,絕無僅有。 其書法也是在唐代一流的


淳化閣帖中兩度帖到底是寫給誰的?

李二那点“谣”之一——《两度帖》到底写给谁? http://bit.ly/2WqXSDt


2017-07-24 由 非主流野史 發表于歷史
兩度帖這個問題已經被炒了無數遍了,本來我也是不想再說的,可看到麵粉信誓旦旦的說一定是寫給李治的,我就不得不嘮叨幾句最近的一點發現了。先貼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施作怕非】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文本有闕空未補】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勅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法帖釋文考異     目錄類二【金石之屬】提要
1.解釋下什麼叫「錄狀送」
「狀」是公文的一種,唐六典:凡下之所以達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狀、箋、啟、牒、辭。(表上於天子,其近臣亦為狀。箋、啟於皇太子,然於其長亦為之,非公文所施。由此可知,狀是近臣上奏給天子的,但不僅僅是近臣,其他大臣也可以上奏:「諸司進狀奏事(開元二年)」,當然,中書門下
兩度帖這個問題已經被炒了無數遍了,本來我也是不想再說的,可看到麵粉信誓旦旦的說一定是寫給李治的,我就不得不嘮叨幾句最近的一點發現了。先貼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施作怕非】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文本有闕空未補】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勅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四
法帖釋文考異     目錄類二【金石之屬】提要
·
1.解釋下什麼叫「錄狀送」
「狀」是公文的一種,唐六典:凡下之所以達上,其制亦有六,曰:表、狀、箋、啟、牒、辭。(表上於天子,其近臣亦為狀。箋、啟於皇太子,然於其長亦為之,非公文所施。由此可知,狀是近臣上奏給天子的,但不僅僅是近臣,其他大臣也可以上奏:「諸司進狀奏事(開元二年)」,當然,中書門下尚書省轉呈給皇帝也可以用「狀」,總之,隨這封回信一起送給收信人的「狀」是屬於臣下或者地方報告給皇帝「遼東消息」的奏狀,那說明,收信人如果不抄送的話,是肯定看不到這個狀的,遼東消息基本上屬於重要機密政務,如果收信人和這個無關的話,是不會抄送的,或者說是收信人此前向太宗詢問過遼東消息,李二在此答覆也說不準。因此,收信人,性別是男,而且屬於一般情況下看不到這種消息的皇帝兒子。
那貞觀十九年的太子九大帝能看到嗎?答案是肯定的
貞觀十九年正月,上征遼,發定州,皇太子奏請飛驛遞表起居,又請遞敕垂報,許之。飛表奏事,自此始也。——《唐會要》
這裏說明下垂報,舉幾個栗子:
文忠集(宋周必大)
數來當取防支撥二千緡甚不多夫何足靳或浙東自有之望徑語趙彥膚申來也見施丈又説寨兵事尚未見公文恐是在三省耳許浦利害極多緩急莫須用四明故事否幸宻垂報余冀若時珍練以對嚴召
全唐文
……莫不投蓋蒙輪,賈勇求敵,遠懷歸義,分討不庭。公能觀火鹿台,枉道垂報
池北偶談
……前件集庫內無本交闕進奉牒,使請速寫送院訖垂報者牒
所以,能被垂報的,必然是重大事項,如遼東戰況,某粉非說是給九大帝的回信,我只能說太自作多情了。因此,如果是貞觀十九年的監國太子,這種消息有專門的傳遞渠道,即驛站(這點下文也有說明,「使者具」)無需在家書中錄送,既不符合規定,也不安全。
所以說,如果這封信是貞觀十九年及以後書寫的,第一個排除的,便是李治。
·
2、什麼叫「使還具」
先看一段史料: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王羲之)
這裏同樣用了這三個字,想足下使還具意思是想必您已經完成使命(出使)回來了。類比兩度帖,使還具用在最後,就是說,使者已經完成了使命,可以回去了。使者是誰?送給李二手書的人,同時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帶着李二的信回去。也就是說,這次送信沒有通過大內,而是專門派人去的。而平時,這位收信人是通過大內傳送自己的表的。而皇太子顯然不需要通過大內。另外,貞觀十九年,他在定州,定州來的能稱為「大內書?」
這個大內書就是向李二報告遼東消息的「大內書信」,如果李治在長安,還需要通過李二告知遼東消息嗎?如果他不在長安,他的上表 也不是所謂大內發出的,因此,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李治。(當太子之後的)
3、說明一下成書時間
貞觀十七年前,十七年到十九年征遼前。十九年之後。這幾個時間段,能得到遼東消息抄送的皇帝兒子,只有四個人,兩任太子和兩任齊州都督,李承乾,李恪,李佑和李治。上文已經說了,十九年之後,李治可以排除,那之前呢?十七年之前,李治的封地在八竿子和遼東打不着的并州,不知道小李要抄送遼東消息給他做什麼?十七年到十九年,太宗忙着易褚,忙着準備征遼,沒有出行記錄,所以李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再看:
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有人認為這裏面娘子指的是收信人的姐妹,我不知道哪位姐妹對皇子如此重要,以至於因為她的病連表都不能上了。而且,李二知道因為她的病以後,沒有任何不快,反而長舒一口氣,說明在他心中,娘子不如收信人重要,所以,這個娘子很大可能指的是收信人的母親或者妻子。
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以後只要是頭風發作,就寫信告訴我。說明平時收信人也不經常和李二一塊,而是通過信這種形式交流。還說明,這次的·娘子患是頭風發,下文才用一個「但(只要)」,而不是發頭風的是收信人
4、最後看一下誰最大概率是這兩度帖個收信人
現在剩下三個,李承乾,李恪和李佑
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前面說了,如果娘子只要發頭風,就寫信報告,那少有疾患,也要馬上報告,這個少會不會指的是收信人的兒女呢?已知李承乾長子出生於貞觀八年,從這一點上說,李承乾的概率要高於其他兩位。
上面說了,李二和收信人之間,或許只能通過書信聯繫,那從這一點上看,排除李承乾,李恪和李佑概率各一半。
關於這是寫給李佑的,前人已經說了很多了,我不再重複,其實道理一樣,貞觀七年,太宗也有出行記錄,也有可能是寫給三三的,所以他們的概率還是一半一半。
所以 這三個人都很有可能,但這三個中,李承乾和李恪較為受寵,但從行文語氣上看,至少是和他關係很親密的人,才會出現的語氣,綜上,答案呼之欲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