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vBvd2Q


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參見「#名稱爭議」一節)[1],1969年出土於中國甘肅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東漢青銅器。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的形象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識別標誌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的主體形象,是國家一級文物。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台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發現了墓室內的銅車馬。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破壞了考古現場,並把裡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裡。當年10月,武威文化館工作的黨壽山看到墓室和倉庫里的銅車馬後向上級報告,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青銅奔馬就在其中。由於出土時隊陣的順序遺失,只能按照史料記載來重排車馬隊。在車馬隊的最前統領全軍的就是這匹青銅奔馬。後來的考證表明,雷台一帶為一張姓將軍的家族墓地[2]。
揚名天下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為銅奔馬、地球、長城烽堠造型的組合體,如圖中贛州站前的雕塑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後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隻燕子,如尾巴形狀是齊展的,並非開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馬跑得很快,連獵鷹也趕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銅雕作品應正名為馬踏飛鷹而非馬踏飛燕。但由於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此後該文物巡展歐美14國,由於文物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被西方藝術家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3]。
1983年12月,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勛認為,「馬超龍雀」在旅遊行業中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3]。
造型
飛鳥(複製品細部)
青銅奔馬由通體青銅鑄成,表面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鏽,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0.1厘米,重約7.15公斤。銅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足踏在一隻飛鳥的背上,飛鳥驚詫地回頭觀望,喻意神速[2]。這一構思巧妙而科學,整體的支撐點很小,但重心穩定。關於該造型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馬的速度極快,另一種解釋是該馬為神話中的天馬,因此在鳥之上。
爭議
銅奔馬出土後,在各方面均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
奔馬爭議
關於奔馬的造型,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即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馬、陝西秦兵馬俑出土的陶馬等;而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其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相似。
第二種說法是騎行神速的「神馬」:唐代詩人杜甫《魏將軍歌》稱:「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而「天駟」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稱「馬祖神」。
第三種說法則是騎行速度快,如飛燕般的紫燕騮:騮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紅色駿馬。銅奔馬蹄踏飛燕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紫燕騮。
第四種說法則是唐太宗所擁有的「六駿」之一「特勒驃」:它與銅奔馬扯上關係是因為其奔跑的姿勢,一側前後腿同時凌空騰踔,即「對側步」;而常見的都是兩側前後腳同時抬起,即「對角步」。能跑「對側步」的馬是特種良馬,非常稀少[2]。
飛鳥爭議
關于飛鳥的造型,有諸多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郭沫若所稱的燕子。但不少學者認為,這隻「鳥」不是燕子,因為尾部沒有分叉。
第二種說法是這是龍雀的造型,龍雀即古代的風神。但從飛鳥的形體推斷,有專家認為是燕隼。
另一種說法是烏鴉。此說系從浙江龍游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著烏鴉。而雷台出土的銅奔馬蹄正好踏在烏鴉背上,表示已經超越或逮住了烏鴉,遂又多了一個「天馬逮烏」的叫法[2]。
年代與主人爭議
關於文物出土地點雷台古墓的所屬年代,也有諸多說法。出土文物的所在道觀始建於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礎上壘土成台。當地人更習慣把這裡叫做「張家大墳」,是當地姓張人家的祖塋地,現已考古發掘出了兩座古墓,出土銅奔馬的古墓定為「一號墓」。而雷台古墓斷代目前已出現東漢、漢魏、西晉、晉末前涼、前涼等五種說法,其中西晉墓一說影響最大。至於銅奔馬的主人,考古報告認為是「張某將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曾任武威郡左騎千人官的東漢人張君。另外,還有「張江」、「張繡」、「張軌」、「張駿」等說法[2]。
名稱爭議
銅奔馬的名稱一直存在爭議,出現了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的現象。目前,該文物有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等名稱,其中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而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說法反而難覓蹤影。至於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則是牛龍菲,他根據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里,也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而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人士,之後也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台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註2」中說明:「雷台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為此權威機構應對此做出權威規範說明[3]。


「馬踏飛燕」的故事及歷史傳說你聽過嗎?
2017-01-11 由 這百年 發表于文化
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的「銅奔馬」,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古代藝術家將天馬瞬間的矯健和飛快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除了是藝術精品,而且還有人把它當做是相馬的法式。
實際上,銅奔馬的奔跑姿態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馬的姿勢也不是走馬的姿勢。銅奔馬的左前蹄與右後蹄為典型的「奔馬」姿態,即前蹄彎曲躍起 ,後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與左後蹄對側而行,這正好是「走馬」行走時的「對側步」。為了保持銅奔馬的平衡,加長了馬的四肢,並將走馬的雙蹄抬升到與前胸平齊的位置。這種奔跑姿態的馬在現實生活當中是根本找不到的。這樣看來,把它作為相馬式的銅馬是不太可能的。
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認為:武威的這件銅奔馬是一件特殊的青銅器,它不是一個實用的器物,同時它也不是專為殉葬而製作的一件隨葬品。它所象徵的這種形象是「天馬」,也就是「汗血馬」。這是從漢朝開始開闢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歐洲「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特產。
漢代盛行崇尚馬的習俗,當時「天馬」就被老百姓們敬奉為「馬祖神」。 「馬祖神」的具體形象特徵在史料當中沒有記載,但我們不能排除古人曾經用銅馬來象徵天空當中的「房星」也即「馬祖神」的可能性。
銅奔馬出土時,考古人員就發現它的頭部和背部殘留有明顯的彩繪痕跡。漢代在殉葬用的銅馬或者木馬身上描飾彩繪圖案的現象,在我國西北地區是相當普遍的。這種文飾叫做「雲氣紋」,是表現在「馬神」身上的一種「羽翅」,它能使 「馬神」騰雲駕霧、展翅飛翔。
那麼,銅奔馬下面的這隻神奇的飛鳥又應該怎樣去解釋呢?甘肅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張東輝:「我認為銅奔馬腳下的這隻飛鳥是燕子,因為它的飛行姿勢和它翅膀的樣式決定了它是燕子。」而有的考古學者認為,馬下面的這隻飛鳥應該是鷹。
也有人認為銅奔馬蹄下的那隻飛鳥是「龍雀」。「龍雀」是秦漢時期神話傳說當中的「神靈」,在歷史上幾經變異,它真正的形象確實無從查找。而鷹在歷史文獻當中找不出與這件銅奔馬相印證的依據來。就形象而言,銅奔馬下面的這隻飛鳥那樣,半展半束的飛行姿態,是燕子特有的一種飛行方式。它頭圓;頸粗,眼大,而嘴短。雙肩微聳,翅膀內收,確實象一隻燕子。中國古代就有一種被稱作是 「紫燕」的良馬是因為它奔馳的速度之快可以與燕子相媲美。在馬下麵塑造一隻飛燕,顯然是為了襯托這匹馬的奔跑馬速度之快已經遠遠超過了燕子。以此來證實它並不是普通的凡馬而是一匹天馬。
這件銅奔馬,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殉葬品,它應該是墓主人生前曾經供奉過的「馬神」。它寄託著保佑這位將軍死後靈魂升天的祈願。對於這件藝術傑作,郭沫若後來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對於銅奔馬的眾說紛紜,傳說也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人民網甘肅頻道曾刊登一篇蘭州大學馬中華的文章《馬踏飛燕的傳說及歷史》,述說了馬踏飛燕的傳說。傳說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軍中有一位張將軍,在武威設郡後,便把自己的家眷安在那兒,他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武,小兒子張威,寓意很清楚,要在此地建功立業,耀武揚威。大兒子喜文厭惡,小兒子愛動喜武,尤其喜歡馬,而且愛畫馬刻馬。兄弟倆志向不合,為此經常鬧意見,甚至拳腳相加。又一次,兄弟倆打起架來,大哥張武不是兄弟張威的對手,被打的鼻青臉腫,從此懷恨在心。乘張威不在的時候,把他畫的馬、刻的馬燒的燒砸的砸。張威回來氣的大哭一場,也尋機燒了哥哥的文稿書籍。然後去找自己的朋友,商量做一種摔不碎的馬。父親知道小兒子愛馬,便託人帶了一幅有名的畫匠畫的天馬。
張威如獲至寶,馬上找到他的好朋友,圍坐在雷台湖邊,開始仿鑄天馬。他們又是刻,又是捏。雷台湖的紅膠泥掏了一車又一車,廢泥堆成了一座山,捏出的大馬總是跑不起來;石渣積成一座嶺,刻出的天馬還是飛不起來。
這時,馬童趕著馬來湖邊飲水,就見一道紅光閃映湖中,一匹火紅的駿馬飛下祁連山,瞬間到了雷台湖邊,把正在池水的馬群驚散了。張威一看這匹突如其來的棗紅馬長相不凡,心想這一定是匹神馬。神馬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雷台湖邊,喝起了湖水。神馬喝過水,昂起頭,向四處觀看。張威仔細觀察神馬,只見它體格雄偉,眼似金珠,鬃如獅毛,儼然一座火山似的。
張威覺得這神馬眼熟,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一對照,這神馬跟父親託人畫的天馬一模一樣。於是他跟朋友耳語,想設法逮住神馬。還沒等張威行動,天馬卻主動向他走來。張威看天馬向自己走來,便大膽試著跨上馬,手向祁連山一指,它一揚蹄,一溜煙奔向山頂,再向雷台湖一指,一眨眼功夫就回到了湖邊。從此,張威便騎著天馬上天入地。 哥哥張武聽說弟弟的神馬後,起了邪念:漢武帝愛馬,何不把天馬送給皇上,換個官坐呢?於是他密謀把弟弟騙在家裡關押起來,自己騎著天馬去見皇上。
張武被放出來時,知道已經追不回來,只好和自己的朋友加緊鑄造銅天馬。一天午後,他手托馬坯,正在精雕細刻,突然一個黑影遮陽,他抬頭一看,一隻怪鳥從湖上飛過,頓時,刮來一股黃風,把他手中的馬坯吹在湖中,湖中升起一股水柱,從水柱中閃出一匹馬來。張威驚呆了,一看,原來是天馬回來了。
自從上次天馬來到湖邊,下了一場好雨後,這些天,盡颳大風。天上剛飄起幾朵雲,就出現一隻怪鳥,沿雲朵飛旋一陣,雲彩就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黃風。這風又干又熱,連吹幾天,將綠油油的莊稼都吹乾了。
聽老人們說,天不下雨,是龍王爺睡著了,張威看著天馬,心想:它既然是天馬就有上天入地的本領,我何不騎天馬到龍宮求龍王降雨呢?正在這時,高空又出現那隻怪鳥,隨之刮來一股熱辣辣的狂風。張威跨上馬背,向著怪鳥飛去。一直追到龍宮門口,怪鳥飛進龍宮,而他們卻被守衛攔住。這時又聽到怪鳥的叫聲,只見龍王帶著龍太子出宮來,要去玩神鳥。原來那隻怪鳥是龍太子的寵物。見到張威,喝道:「這時誰家的小子?」張威說明來意。
龍太子這時不去理他的神鳥,卻目不轉睛的看著天馬。看了半天,轉身對龍王說:「父王,我要這馬!」 但是張威怎麼會給呢?即使龍王重金買也不行,最後提出要用龍太子的龍雀換,說龍雀比天馬飛的快。天馬一聽龍王小看自己,便昂首長鳴,以示反抗。龍太子對張威說:「你的天馬敢和我的神鳥賽一賽嗎?」張威皺著眉頭:「家鄉受災,我哪有心思逗著玩!」「只要你的馬賽的過我的鳥,我就為你的家鄉施雲布雨。但是要是輸了,你的天馬就歸我。」龍王說道。
沒等張威開口,天馬長鳴一聲,龍宮都顫動起來了。張威說:「要賽可以,我有個條件,要是天馬賽過龍雀,龍王就得讓他的家鄉永無災害,風調雨順。」 龍王答應了張威的條件,帶著隨從呼雷閃電地出發了。
一聲令下,神鳥搶先竄入高空,天馬在平地上跑了一陣才飛到空中。神鳥一直領先,但到後來體力不支,眼看天馬毫無倦意,它便向齊天大山飛去,快到終點的時候,天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神鳥身上擦過,被天馬超過的神鳥不服,奮力向前追去,一頭撞在天馬後蹄上。頓時,晴天霹靂,電閃雷鳴,一股巨大的火光,從山頭升起,天馬踩著神鳥,從耀眼的火光中輕輕向雷台湖滑來。人們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雷台湖中間就突然升起了一座高塔,蹄踏神鳥的天馬巍然聳立在塔頂,仍像活著時那樣英武神威。後來,同鄉們一起整修加固雷台,並在天馬踩死龍雀的祁連山上建起了馬蹄寺。從此,武威大地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964363l.html


馬踏飛燕為何沒有正面照,因為怕你看了忍不住
2019-03-24 由 成青羽文史筆作 發表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馬踏飛燕這件文物,乃是我國文物的巔峰、代表之一。
馬踏飛燕,又名東漢銅奔馬、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它整個雕塑所展示的是一匹壯碩的駿馬,四個蹄子正展現出奮力往前奔跑的樣子,在它的後腿腳下踏著一隻形似飛燕的物體,以此表明這匹馬奔跑極快。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歷史書上或展示時候的馬踏飛燕,都是側面或背面。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就不給看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呢?
小編苦苦搜索,終於得到了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片。相信大家看過之後,就能理解為何史書、展示中不出現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片了。
從正面來看,這批正在奔跑的銅奔馬表情非常的誇張,完全就是放飛自我的樣子,給人一種非常有喜感的感覺。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other/qgmnzyg.html


馬踏飛燕的含義、歷史故事、寓意及時代精神
2015/04/22 來源:新東方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見附圖)。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 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剎那將一隻凌 雲飛馳、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希總統來華訪問,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大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年初,為了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銅奔馬即「馬踏飛燕」便是這其中的一件。
修復的故事:
其實,這件名揚中外的青銅工藝珍品,出土時可不是這樣。它被送到故宮博物院修復時,腹內鑄造時的泥子早已掏出。因為把 泥子掏出來後,它才可以站立,這充分顯示了古人的聰明智慧。銅奔馬已殘缺不全:馬的頸部有1厘米平面大小的洞孔數個,馬頭及尾巴的幾綹鬃毛掉下,奔馬的三個馬蹄心空著,等等。面對傷殘的馬踏飛燕,故宮博物院著名青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對其認真查看後,對這樣的奇特造型,一邊稱讚古人的大膽設計、精美工藝,一邊決心一定要把其修好。
修復時,將馬頭和尾巴掉下的鬃毛清洗後茬口見新,用錫焊方法連接焊結實。把馬上的殘缺洞孔清理乾淨後,用銅和錫焊補嚴實;把縫隙填補好,磨平。有的紋飾修復時對不上了,使用刻刀和小鏨子修飾通順。修補後,用傳統的作舊方法,作出地子和銹。修復的作舊處,做的與原物上的其他地子和銹完全一致,沒有一點修復的痕跡,更不失當初的風格。後來,趙老看到馬的3個馬蹄心空著,這樣展出太不雅觀了,憑著多年的修復經驗,就用膠調合土,對上些章丹紅,好似鑄模泥土一樣填滿,經修飾後與原件的鑄模泥子一樣了。這件銅馬踏飛燕經過趙老的精心修復後,在參加全國出土文物展覽時,獲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評。
名稱來歷雜說 :
作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厘米,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但是,對於其名稱長期以來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據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後可能因為眾說紛壇,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關於「馬踏飛燕」的名稱,長期以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銅奔馬」說。銅馬俑的造型雄駿非凡,它昂首嘶鳴,馬蹄騰空,作風馳電掣般的奔馳,因而,經郭沫若先生鑑定,命名為「銅奔馬」,因為是由青銅製成,也稱「青銅奔馬」,這也是對這具銅馬俑最早的稱法。
二、「馬踏飛燕」說。雖然「銅奔馬」的稱謂比較直觀明了,但是這具銅馬俑的精妙之處是其後蹄下踏一飛鳥,僅以「奔馬」名之,顯然不足以表現其浪漫主義意境,因此有人將其稱為「馬踏飛燕」,以表明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據說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賓奴親王訪問蘭州,看到了這匹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又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
三、「馬踏龍雀」說。針對「馬踏飛燕」說,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銅馬俑所附飛鳥,從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龍雀,因此認為應該是「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
四、「飛燕騮」說——為銅奔馬正名。前面幾種名稱,看似有些道理,但明眼人一細緻品味便不難發現——其中無一不帶有明顯的現代漢語構詞特點。最近有資深學者提出「飛燕騮」這個名字,無論從構詞方式之嚴謹、還是切意之準確無一不符合漢代的特點,堪稱迄今為止「馬踏飛燕」這座著名的青銅雕最貼切的名字。武威銅馬足下有一鳥,其象徵之意為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註:「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致貼切。
五、「天馬」說。持此說法的人認為,龍雀是風神,即飛廉,這種神鳥,豈能是奔馬所踏之物?東漢張衡的《東京賦》中有「 銅雀蟠蜿,天馬半漢」之句,是稱皇宮內龍雀、天馬兩件對應的銅製陳列品,因此,這具銅馬俑就是「天馬」。《漢書•禮樂志》中《西極天馬之歌》曾記載,「天馬」足踩浮雲,身可騰空飛馳,奔馬踏著飛燕,正是遨遊空中的「天馬」形象。
六、「馬神——天駟」說。與前幾種說法一樣,「天馬」說也受到了置疑。有人提出:「天馬」在漢代專指大宛汗血馬及與此 有關的宮內陳列品。東漢明帝為置飛廉(即銅製龍雀)、銅馬(即銅製「天馬」)於洛陽,曾親自出行到西安迎取,甚至不惜下嫁 宗室女子,或令大軍征戰,才求得汗血馬,是謂「天馬」,為此作《西極天馬之歌》,為帝王祭天禮樂之一,以歌頌漢家天子的功 德。因此,無論「天馬」是指真馬還是銅馬,都只是皇室威儀的象徵,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東漢墓主張姓將軍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這具銅馬俑是「馬神——天駟」。
「天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駟 」,亦稱「馬祖神」。秦漢以前人們都崇「天駟」為「馬神」,自商周以來,征戰中都少不了駿馬,因而就產生了對馬祖神的崇拜與祭祀。武威漢墓主人張姓將軍生前率騎戍邊,供奉馬神,死後殉葬銅製馬神,當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樣解釋,就墓主人的官職 和職業特徵來說,都是合理的,「天駟」者猶言駟馬行空,以足踏飛燕來說明「天駟」和象徵其所處的空間位置。
應該說,以上五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得通,但迄今始終沒有
一個公認的結論,然而,不管最 終採用哪個名稱,這具銅馬俑終將是「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高峰」,相信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
「馬踏飛燕」已被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3GPxEQ.html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在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造型高高矗立,不過雕塑造型卻標注為“馬踏飛燕”。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
微信图片 20180528120010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微信图片 20180528120010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鹔鹴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檔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微信图片 20180528120010 
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2017年7月7日拍攝)
據瞭解,“馬超龍雀”銅像文物曾巡展歐美14國,這尊集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超的工藝技術水準、且都達到前所未有水準的東方天馬,令諸多看慣了長著一對翅膀的西洋天馬的藝術家們歎為觀止,被譽為“雕塑藝術的極頂之作”。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和中外交流的日益增進,“馬超龍雀”形象越發深入人心,被廣泛地用於很多場所,人們對它的來由和意蘊也越來越感興趣。馬是什麼馬?鳥叫什麼名?各種稱呼和說法眾說紛紜。
最早提出“馬超龍雀”稱名的文化學者是牛龍菲,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遊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微信图片 20180528120010
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2組)“塑像圖”銀幣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裏,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起初提出“馬踏飛燕”“奔馬”稱名的考古界人士,之後對命名進行了修正。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臺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注4”中說明:“雷臺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
牛龍菲說,此無翼而飛的行空天馬以及中國神話中的嫦娥、飛天,有別於西方神話中的有翼天使、有翼飛馬,不必撲打雙翼,即可隨心所欲遨遊天際,完美體現了莊子“逍遙遊”的理想,是一種高度自由的、超越一切外在束縛的境界。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教授把多勳表示,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馬超龍雀”是規範定義,寓意著中國旅遊騰飛、跨越和超越發展之義,對中國旅遊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還象徵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意中國文化在當代全球文化中有著相當重要的體量和位置。
微信图片 20180528120010
這是甘肅武威雷臺景區,以“馬超龍雀”為引領的、整體放大6倍的銅車馬儀仗俑佇列。新華社記者 梁強 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