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吃狗肉/狗肉節/流浪狗流浪貓/越南人吃狗肉,是全國性的現象。有趣的是,大多數的越南人也信奉佛教,他們就不怕殺生輪迴嗎?其實以前長年戰爭期間,物質、糧食缺乏,才讓越南人養成吃狗肉的習性,而這種現象又以北方較寒冷的省份為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WkBsUe


韓國狗肉「文化」吃狗肉「禁吃狗肉」佛法「緣起論」的「護生觀」「尊重韓國飲食文化」(韓戰以後普遍吃狗也不過是近五十年的事)/「狗文化」「浪漫的法國人看到牠就想到情人;孤獨的美國人看到牠就想到兒女﹔貧苦的愛斯基摩人看到牠就想到雪橇﹔重經濟的日本人看到牠就想到配種買賣﹔務實的中國人看到牠就想到冬令進補。」韓國人難免質疑:為什麼你們獨獨青睞狗,對於蝸牛、馬肉、龍蝦卻緘默以待呢?這不是雙重標準的偽善嗎?大喊「狗肉殘忍」的人,也可以同時心安理得地大啖豬牛「文化霸權主義」不是「人道」之爭,而是強勢與弱勢的「文化」之爭 @ 姜朝鳳宗族 ::


冬至只因劉邦一句話!平民百姓大啖狗肉
冬至只因劉邦一句話!平民百姓大啖狗肉 https://bit.ly/3nCENfl
年末冬至號稱「小過年」,因為此時家家戶戶都會齊聚一堂,闔家團圓品嘗甜蜜的湯圓,互道關心來傳遞最溫暖的祝福。不過在古代,時至冬至並非溫馨的享用湯圓,而是大啖鮮美能溫補的羊肉,吃不起羊肉的平民百姓,只能以狗肉代替。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古代冬至習慣吃羊肉,貧苦百姓則以狗肉代替。(示意圖非狗肉/資料照)
自周朝建立之後,周公派專家拿著一根八尺長的土圭去測首都洛邑的中心,測量之後,以影子最長的日子定為冬至,最短的日子定為夏至。由於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逐漸漸強,被故人視為大吉之日,適合祭拜祖先,同時也被列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逐漸漸強,被故人視為「大吉」之日。(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麾下猛將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鮮美,讚不絕口,王侯將相見狀紛紛效仿,習俗流傳民間,大街小巷頓時興起在冬至大啖羊肉的風潮,但家境清寒的平民百姓吃不起昂貴的羊肉,便以狗肉代替鮮嫩的羊肉,照樣慶祝「冬節」。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漢高祖劉邦大讚羊肉味道鮮美,興起冬至吃羊肉風潮。(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古代中醫認為,冬季食用生薑燉狗肉,可以祛寒治氣虛。(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雖然台灣沒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但冬至仍舊是滋養進補的好時節,加上天氣寒冷,許多民眾喜歡來碗熱騰騰的羊肉爐。事實上,寒冬臘月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節,因為羊肉性溫而不燥,能溫補氣血,一般民眾吃了則能抵禦風寒、增強抵抗力,一舉多得。不過雖然古代吃狗肉,但在現代台灣因《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對於吃貓肉、吃狗肉或其內臟等,違法者將處新台幣5萬元至25萬元以下罰鍰,也要提醒民眾注意
冬至只因劉邦一句話!平民百姓大啖狗肉 https://bit.ly/3nCENfl

BB18ZU9W.img


越南柬埔寨外送app賣貓狗肉 當地醫推:天然可安心食用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2020-04-18_105415

越南柬埔寨外送app賣貓狗肉 當地醫推:天然可安心食用
2020-04-18 10:25 聯合新聞網 / 綜合報導
動物慈善機構表示越南和柬埔寨狗肉、貓肉的銷量增加,賣家甚至在外送app販賣肉品。圖擷自The Sun
越南柬埔寨外送app賣貓狗肉 當地醫推:天然可安心食用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ckoVbc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目前病毒的起源仍眾說紛紜,不過疫情爆發時外界紛紛將矛頭指向蝙蝠、鳥類等宿主,而這也使外界開始關注販售野味一事。近期有外媒指出越南和柬埔寨的外送app開始販賣狗肉、貓肉,而當地醫師甚至鼓勵大家食用,聲稱有助於抵抗病毒,不過獸醫對此則認為這種將不同動物關押、殺害所造成的污染風險,恐會產生新型、致命的病毒。
根據英國「太陽報」報導,動物慈善機構FOUR PAWS經調查後發現越南和柬埔寨的狗肉、貓肉銷量增加,賣家甚至還透過外送平台進行販售,報導指出柬埔寨首都金邊有110家狗肉餐廳,供應商透過外送平台提供狗肉料理的外帶服務,在路上還可看到攤販戴著口罩為客戶送袋裝的狗肉,而在越南北部同樣有食用貓肉和狗肉的狀況,據稱當地醫師提倡食用狗肉,因為他們認為狗肉是天然的,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所以可以安心食用。
柬埔寨的一位賣家表示他們當地人認為狗肉對健康有益,有助於預防感冒或病毒,像是新冠肺炎,不過事實上這些肉品可能會使人感染上霍亂、旋毛蟲病和狂犬病,獸醫凱瑟琳(Kathrine Polak)表示「貓肉、狗肉交易在不衛生的條件下進行,加上許多不同的動物被同時關押、殺害下的污染風險,可能會產生新型、致命的病毒,像是新冠肺炎」,而她也指出東南亞的野味市場是不定時炸彈,呼籲政府採取行動,否則下一次全球疫情大流行可能會始於越南、柬埔寨或印尼。
而動物慈善機構「動物之聲(the Sound of Animals)」創始人米歇爾(Micheal Chour)表示貓肉、狗肉消費的增長是受到中國人的影響,許多餐館在最近2年才開業,他說「大家相信,因為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所以我們應該聽取這些做法」、「政府幾乎沒有發出警告,因為牲畜市場是一門好的生意,他們還在繼續營業」越南柬埔寨外送app賣貓狗肉 當地醫推:天然可安心食用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ckoVbc

越南柬埔寨外送app賣貓狗肉 當地醫推:天然可安心食用 | 世界萬象 | 全球 | 聯合新聞網


韓國部份民眾會趁「三伏」天食用狗肉,這種文化一直引起不少爭議。7月12日是三伏的初伏日,當地大批動權益人士及韓國民眾當日在光化門廣場舉行集會,反對吃狗肉。但飼狗業界亦在同場抗議,並即場舉行狗肉試吃會。
怎麼忍心吃狗狗!韓國動保團體抗議 業界同場辦狗肉試吃會
2019-07-14 15:47香港01 記者凌俊賢/報導
民眾吃狗肉。 法新社
韓國部份民眾會趁「三伏」天食用狗肉,這種文化一直引起不少爭議。7月12日是三伏的初伏日,當地大批動權益人士及韓國民眾當日在光化門廣場舉行集會,反對吃狗肉。但飼狗業界亦在同場抗議,並即場舉行狗肉試吃會
韓國多個關注動物團體當日穿上黑衣,在國會門外抗議,呼籲終結狗肉產業。美國荷里活影星、曾出演《鐵金剛勇奪巡航導彈》(007:Never Say Never Again)的金碧辛嘉(Kim Basinger)亦有到場支持。
示威者呼喊「停止食用狗肉」、「牠們不需要你的眼淚,需要你的幫助」等口號,又舉起「在狗肉產業結束前,還會有多少百萬隻狗枉死?」的標語。他們又用黑布覆蓋狗屍模型,象徵狗隻遭狗農殘忍虐殺。
無奈的是,這群示威者要在同一場合聞着狗肉味道,看着別人食狗肉。事關近20名狗農「踩場」,在同場舉行狗肉試食會,並即場吃下狗肉。他們強調食狗肉對健康有益,不應終結這項傳統產業。
三伏吃狗傳統

三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重要日子,為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韓國有部份人相信,在這三天吃狗肉及人參雞湯進補,能對抗酷熱,補充流汗過多導致的陽氣流失
近年因外界強烈批評食狗肉,加上韓國年輕一代厭惡吃狗,當地狗肉店已經開始式微,但動物權益人士聲稱,當地每日仍有數千隻狗被屠宰。
注動物團體穿上黑衣抗議吃狗肉。 法新社
業者舉辦狗肉試吃會。 法新社


乾隆年間的書法《走狗賦》,狗年要看一看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Ao3vL
7位清朝大臣書寫《狗賦》,罕見書畫合璧!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vgXsr
7位清朝大臣書寫《狗賦》罕見獵犬書畫合璧!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AoLJr
---------------------
狗肉,即狗的肉,泛指從狗身上獲取的可食用部分。包括東亞、東南亞、西非、歐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很多地區都曾有食用狗肉的歷史。[2]21世紀以來,狗肉主要被中國的部分地區[3]、朝鮮半島兩國[4]和越南所消費。[5]
儘管在戰爭或其他苦難時期曾有食用狗肉的歷史,但一些文化將狗肉視為食物禁忌。同時,另一些文化則將食用狗肉視為自己傳統和家常烹飪的一部分。[6][7]根據2014年的一個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500萬條狗被人類吃掉
人類食用狗肉在世界許多地區被記錄,包括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和美洲。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就食用狗肉,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現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縣的磁山遺址,發現有狗的下頜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均發現了家狗骨骼。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曾發現有陶塑家狗的實物。在甲骨文中,有「五十羊、五十犬」「其寧風,三羊,三犬,三豕」「丁巳卜,又尞於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的文字記錄
狗肉是周天子宴待賓客的御席珍饈之一[9]。春秋時期力士朱亥、戰國時期的高漸離、漢代開國功臣樊噲等名人都是屠狗出身[10]。2010年11月25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在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戰國秦墓時,在其壁龕中發現了一件青銅鼎。在這件高20厘米、腹徑24厘米的銅鼎中仍殘留半鼎狗骨頭湯[11]。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在越國與吳國的戰爭之前,生下男孩的婦女獲發較貴的狗隻,而生下女孩的婦女只獲發豬隻。[12]。食狗肉文化在古代東亞被廣泛傳播。日本人在1687年德川綱吉頒布《生類憐憫令》之前吃狗肉。中國南方人在廣東,廣西等地方還繼續食用狗肉。朝鮮、越南也保存這種傳統文化。宋朝以後,「狗肉不上席」,據說是宋徽宗因為自己生肖屬狗,爲了避諱而禁止的。[13]北宋滅亡後,中國人又重新食狗。本草綱目中指狗肉具滋補陽氣,對腎臟和胃有益的功效。
東亞的農業民族多有食用狗肉的習俗,而遊牧民族則大多不食用狗肉、馬肉等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規條禁止吃狗肉和豬肉,這兩種肉都被認為是不潔的,不止不能食用,也不能接觸其屍體及血液,曾盛載其屍體和血液的器皿,也被視為不潔。
阿茲特克人飼養墨西哥無毛犬作食用。荷南·科爾蒂斯報導,1519年的特諾奇蒂特蘭,人們吃養殖作食用已被閹割的小狗,並在城市市場中銷售。墨西哥無毛犬經常被描繪在前哥倫布時期的墨西哥陶器。該品種是在1940年代幾乎絕跡,但在墨西哥城,英軍隨員諾曼·萊特從偏遠的村莊又發現了一些。
東亞文化圈
越南河內的烤狗肉
狗肉在東亞,如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琉球等傳統上均有食用,近代因觀念變化,台灣、香港、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地區皆已立法禁止屠宰及食用狗肉。
中國 中國大陸
中國不少地方的人食用狗肉,較著名的菜餚有江蘇的樊噲狗肉、貴州布依族的花江狗肉等。主要的狗肉食用地區有延邊、牡丹江等的朝鮮族聚居區、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福建等省。渤海人也喜歡吃狗肉,此傳統似乎從那個時代開始[14]。滿族人、錫伯族人、回族人、藏族人、畲族人等具有不食狗肉的傳統習慣[15][16][17][18]。
中國的宗教文化中,道教的飲食規定中包括不食用狗肉[19][20]
中國並無法律規定禁止食用狗肉。每年6月舉行的廣西玉林荔枝狗肉節近年開始因屠殺方式過於殘忍而受到國內外一些動物保護人士關注[21],而每年10月在金華市乾西鄉湖頭村舉行的金華湖頭狗肉節則於2010年因受到輿論壓力而取消[22]。
香港 香港
受到英國的文化影響,香港人普遍抗拒食用狗肉,1950年起在香港屠宰狗肉作為食物用途即屬違法。根據《香港法例》第167A章《貓狗規例》,使用狗肉及貓肉作食物也屬違法。[23]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多數臺灣原住民族沒有食用狗肉的習俗,普遍飼養犬隻亦用於打獵捕鹿或取毛製衣,狗被視為極重要的資產[24]。後漢人移民卻食用狗肉,俗稱為「香肉」。但是隨著西方及近現代日本文化的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對吃狗肉抱持反感。
2017年4月11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正草案,對於吃貓肉、吃狗肉或其內臟等,違法者將處新台幣5萬元至25萬元以下罰鍰,還要公布姓名、照片以及違法事由,如果限期未改善者,得連續處罰。 綜合媒體報導,提案的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表示,修法主要目的是虐待犬貓事件頻傳,之前還甚至發生集團放狗殺街貓事件,僅台北市就有85起檢舉案,現行動物保護法刑度嚇阻力不足,實有提高虐待動物處罰之必要;此外,近年來民眾動保意識的提升,地方政府也率先將禁食貓狗肉列入自治條例中,促成本次禁食貓狗肉的修法。 現行《動物保護法》第25條規定,將故意殺害、虐待動物,使動物肢體嚴重殘缺或重要器官功能喪失的刑責,經三讀通過,由現行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10萬至100萬罰鍰,提高至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20萬至200萬元罰鍰,針對情節重大或連續犯、累犯者,最高可處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50萬至500萬元罰鍰。 而在第27條中,除了販售、購買之外,新增「食用」、「持有」犬貓屠體、內臟或含有犬貓成份的食品,也要開罰新台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
朝鮮半島
개고기在南韓解作「狗肉」。然而,這個詞本身往往被誤認為是南韓的狗肉湯,但這實際上是被稱為補身湯(보신탕)。
朝鮮半島食用狗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狗骨頭在慶尚南道昌寧的新石器時代遺跡中出土。於公元4世紀繪畫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黃海南道的高句麗墓葬群描繪了一隻倉庫中已被屠宰的狗。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
南韓首爾的狗肉菜餚
南韓有約半數人口食用狗肉,而全國均習慣食用狗肉,一年四季皆有人食用,於夏天尤為常見[4]。
南韓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指藥品以外的任何食用產品為食物[25]。在首都首爾,1984年2月21日狗肉被歸類為「令人厭惡的食品」,出售狗肉被取締,但除了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外,監管不嚴格,2001年漢城(今首爾)市長宣布將不會有更大的執法力度去控制狗肉在2002年世界盃舉行期間出售。2008年3月,首爾市政府宣布建議中央政府將狗合法列為家畜的計劃,重新引起對這個問題的辯論[26][27][28]。
南韓食品衛生法(식품위생법)中,狗肉並不作為一種合法的食品成分,由首爾市政府頒布了一項規定,狗肉已歸類為「令人厭惡的食物」(혐오식품),使用狗肉作食物成分是不被允許的[29]。但是,法律沒有嚴格被執行。主要以作肉類食用為目的繁殖的狗種為黃狗(Nureongi 누렁이)[30]、柴犬(Hwangu 황구),與以寵物作目的繁殖的品種是不同的[31][32]。
在南韓亦有聲音反對食用狗的做法[33]。還有不少南韓人不吃或不享受食狗肉,但認為其他人有權利食用狗肉[33]。少數人士更希望在南韓和世界各地普及的狗肉菜餚[33]。部份食狗肉人士希望在由日本和南韓共同主辦的2002年世界盃推廣和宣傳食用狗肉,促使動物權利活動者和一些知名人士,如碧姬·芭杜作出譴責[34]。食用狗肉的反對者認為南韓傳統風味的狗肉菜餚做法要作出改善,如毆打和吊起狗隻。
如果賣狗肉的餐館對狗隻做出毆打和吊起狗隻等行為,有機會失去他們的食肆牌照。1997年一個狗肉批發商曾因售賣狗肉被罰,然而,上訴法院宣告狗肉批發商無罪,指狗被社會普遍接納為食品[35]。據南韓國家議會,1998年有超過20000家餐館,其中包括6484註冊餐館,供應狗肉湯[36][37][38]。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南韓每年消耗8500餘噸狗肉,另有93600噸用於生產藥用補品gaesoju(개소주) ,自2007年,宰殺狗隻不再如過去般是被毆打致死[38][39]。
在夏天期間消耗的狗肉往往是用作烤、湯或燉菜。補身湯是最受歡迎的湯,辣味可平衡在夏天體內的熱量。這被認為可平衡一個人的「氣」或成為身體的重要能源,維持健康。19世紀的補身湯中狗肉用作與蔬菜,如蔥和辣椒粉一同煮,有些人會使用雞肉和竹筍[40]。
2011年,南韓取消了狗肉節。2018年冬奧會前夕,南韓關閉了該國最大的狗肉市場,該市場保存著80多萬隻狗,占全國消費量三分之一[41]。為改善冬奧賽場周邊環境,賽事舉辦地江原道及平昌郡政府鼓勵賣狗肉湯的餐廳撤換廣告牌、改換菜單,並對符合條件的商家提供1000萬韓元的資金支持,換菜單的餐廳可以獲得江原道及平昌郡政府最高2000萬韓元的資金支持[42]。
狗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vxFLzZ
-----------------------
喜歡吃狗肉?
2017-04-27 由 煮酒君談史 發表于歷史
俗語有云「掛羊頭,賣狗肉」,極為生動地道出了那種用假貨招牌騙人的偽劣行徑。以「羊頭」和「狗肉」來喻指名與實,真與假。看似一句簡單的俗語,不難看出在古人的眼裡狗肉在所有肉類食品中的地位是很低的,那麼古人是否就因此而不吃狗肉呢?
狗肉地位的變化
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犬祭,如「丁巳卜,又燎於父丁百犬、百、卯百牛。」可見狗及狗肉是商周時期貴族祭祀或喪葬時的重要祭品。此外從部分漢字的結構,我們也不難看出,狗肉在早期中國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高的。比如說簡體字的「獻」,在繁體字裡面是寫作「獻」,將「獻」拆分開來,其中有一半是犬。在早期的商周時代,祭祀是關乎著一個國家的興衰,而祭品無疑是最好的東西,狗肉在當時的地位可見一斑。
「生女二賜以壺酒一豚,生男二賜以壺酒一犬」。這是《吳越春秋》裡面勾踐鼓勵生育的一句話。這裡「豚」就是豬,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兩個女孩,賜給一壺酒一頭豬;生兩個男孩,賜給一壺酒一隻狗。從這句話,不難看出至少在春秋吳越爭霸時期,狗肉的地位還是略高於豬肉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戰國以後及至唐宋,狗肉的地位就急劇降低了。《史記》上有一條關於「狗屠」的記載,「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這是一條關於樊噲還沒發家的記載,讀過《史記》的都知道司馬遷是推崇項羽,看不起劉邦的。愛屋及烏作為劉邦的開國大將,司馬遷故意強調樊噲是屠狗出身,意欲借屠狗的經歷來貶低樊噲。從側面反映出了,此時的狗肉地位早已不比之前了。
食狗之風的變化
狗肉的地位變化也反映著古人食狗之風的變化。商周時代狗肉作為祭祀的用品,此時可以食用狗肉的人僅限於貴族士大夫。受限於人群的狹窄,此時食狗之人尚少,食狗之風也才剛剛興起。
春秋吳越爭霸時期,狗已經成為了鼓勵生育的獎品。此時的狗肉地位早已不及當年,吃狗肉也慢慢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了。此時整個社會上,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百姓,都十分喜歡食用狗肉。中國古代的食狗之風逐漸走向高峰,呈現興盛局面。
而像樊噲之類的「狗屠」的出現,說明社會上普遍養狗,食用狗肉的人群也在擴大,不再僅僅是貴族了。只要有錢買肉,人們即可食肉,狗肉開始進人普通民眾的飲食生活。
隋唐以後,人民對食用狗肉的看法又相較於秦漢有了很大的變化。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有一段記載,東都惡少李和子「常攘狗及貓食之」。在當時的人來看只有那些不務正業的惡少們才會屠狗食肉,此時狗已不是可以用來食用的動物了。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狗肉?
中國人喜歡吃狗肉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個是狗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古代中國肉類生產的嚴重不足,人們普遍有一種強烈的肉食渴望。
《本草綱目》載:「狗肉能滋補氣血,專走脾腎二經而瞬時暖胃祛寒,補腎壯陽,服之能使氣血充沛,百脈沸騰」。《食用本草》載:「狗肉補胃氣、壯腎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傳統醫學認為狗肉有補中益氣、溫腎壯陽、補脾和胃之功效,適用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冷痛、小便清長、身肢浮腫、陽痿滑精、失眠多夢以及脾胃陽氣不足所致的脘腹脹滿、腹部冷痛、四肢不溫、食慾減退等症。這是因為狗肉有著不可低估的藥用價值,所以從始至終狗肉時常都能登上中國人的餐桌
傳統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狗作為六畜中的一種,其主要作用便是看家防盜,而養狗的成本低廉也導致,狗在古代中國的廣大農村中隨處可見。相比較古代中國的城市而言,古代中國的農村由於生活的艱辛,常年缺少肉食,當狗病死或老死的時候,人們捨不得把狗的屍體埋掉,而是讓它最後一次為主人服務,它將被洗剝蒸煮,落人人們的胃裡。
正是因為底層階級食用病死、老死的「有問題」狗肉,讓上層階級對於食用狗肉產生了偏見,從而導致狗肉的地位下降,慢慢地狗肉就再也上不了正式的餐桌,中國的食狗肉的文化也慢慢地轉移到了民間。所以現在中國食用狗肉就僅限於特定區域、特定人群
----------------------
中國人從商朝就吃狗肉,為何後來把牠視為珍貴寵物?這個民族入主中原,逆轉汪星人的命運
中國人以前其實很愛吃狗肉?(示意圖/pixabay)
古代的中國人把狗當成一種食物。中國吃狗肉的歷史,可回推至新石器時代到商,當時狗是最主要的家畜之一。狗在那時候有三種用途:
「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用。」
(一種稱為看守犬,用來顧農地、看家;第二種稱為田犬,協助農事或狩獵;第三種稱為食犬,是料理用。)在商周時代,狗肉更被煙燻、醃臘,或燒、燉、煮、煨、燜……煮成各種佳餚。
在周天子的筵席上,天子與諸侯、卿、大夫、士共同享用一道稱為 「肝膋」(膋,音同「聊」)的菜,是用「狗肝一,幪(音同 「萌」)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音同 「巧」),其膋不蓼。」也就是用網烤製而成的狗肝,這在當時是最高檔的料理,在《周禮》<天官>中還被選為 「八珍」之一。
在《禮記》中甚至規定:「孟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駱,服白玉,建白旗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天子著白衣,配白玉,食麻籽和狗肉,食器是有稜角、很深的盛器。)這段文字中提到,秋天的第一個月,天子必須吃狗肉。
在當時,狗也是祭祀常備犧牲,狗被當作祭品時被稱為 「獻」,因此這個字才會從犬部。然而不知為何,到了唐代狗肉卻從餐桌上消失了。
在韋巨源所編的《食譜》中,有稱之為 「燒尾宴」的豪華宴會的菜譜。這份菜譜並未包含所有菜餚,僅是當時比較珍奇的料理,共57個品名。雖未具體展示烹調的方法,但從列舉的菜名上看,大致可估計到所使用的材料。肉類菜餚中除雞肉、羊肉、豬肉、牛肉外,還有蒸騾肉、兔子湯、烤鹿舌、烤鵪鶉,連狸、蛙等都能入菜,卻不見狗肉做成的菜。
再看到唐代志怪小說家段成式所著的《酉陽雜俎》,在卷7<酒食>中,舉出了包括菜和點心共127種食物。與前面提到的《食譜》一樣,有用豬肉、牛肉、羊肉等肉類製成的料理,其他還有蒸熊肉、猩猩的嘴唇、烤獾肉等奇特食材,奇怪的是,還是沒有看到狗肉的蹤跡。
《酉陽雜俎》其實是一本筆記小說,並不是專門的飲食書籍,也許在提到菜名時會有所偏頗。因此,為了佐證可再往前追溯去參考《齊民要術》,其中記載很多菜餚和料理法。
《齊民要術》確實記載著狗肉菜餚。根據這一段紀錄,稱為 「犬牒」的菜,也就是狗肉薄片,大致的做法如下:
用30斤狗肉、小麥6升、放入米酒6升,開大火煮沸三次後換湯以去除腥味。再加入小麥、米酒各三升熬煮,煮到肉與骨頭分開,再取出切開。打30顆雞蛋在切開的肉裡,然後把肉包起來,放入陶甑裡,再放上火爐蒸。等蛋蒸乾後,在上面用重石壓住,隔一夜便可食用。
奇怪的是在《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載了大量的菜餚及各種烹調法、食物加工法。但用狗肉做成的菜,僅上面提到的這一道。而且,這個料理是記載在已亡佚的《食經》中。也就是說,舊的食譜書中雖有狗肉,當時已經沒有人會煮這道菜。其他的肉類菜餚,如雞湯、蒸羊肉或烤牛、烤鹿等,在書中都是作為一般人日常的飲食來介紹。所以很難斷定狗肉到底是從何時開始,從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淡出。
狗肉很珍貴,設官職專門養狗
狗肉在商周時期是相當珍貴的食材,也是祭祀的必需品,因此宮廷裡設置了負責養狗的專門職位。在《周禮》的<秋官>中,將這個官職稱之為 「犬人」。
不僅宮廷,民間也視狗肉為最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孟子》中曾提到: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雞、狗、豬及野豬等牲畜,不能擾亂牠們繁殖的時節,70歲的人可以吃肉。)顯見對於當時普通百姓來說,雞肉、豬肉、狗肉都是珍貴的食物,而且狗肉在當時的飲食習慣中,屬於很高貴的食物
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狗肉不僅好吃,還是送禮的首選,在《國語》<越語>中記載越王勾踐戰敗後,是如何在內政上施力,充實民生福利的情況。其中提到:
「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的一段話,意即:即將生產的人若上報朝廷,政府會派出醫師待命,如果生男孩,就送兩壺酒及一條狗祝賀;如果生女孩,就給兩壺酒、一頭豬道喜。由此可見,狗肉與酒、豬肉都被視為高級食材。另外,考慮到當時重男輕女的觀念,可以發現在越國所處的長江流域,狗比豬更受到重視
「狗屠」是一種專業
在戰國時代有被稱為 「狗屠」的職業,正因為當時的人經常吃狗肉,才會出現這個專門職業。
在《史記》的<刺客列傳>中,描繪了荊軻旅行到燕國時,與一個以 「狗屠」為業的人和擅長擊筑的高漸離意氣相投。荊軻喜歡喝酒,每天都和這兩個人,一起在燕國的街上暢飲,喝到酒酣之時,高漸離就會開始擊筑,荊軻和著,兩人便在街上唱起歌來,繼而一起飆淚,如入無人之境。這裡可以看出來,戰國時代的人普遍會吃狗肉,以至於出現從事相關行業的人。
在《戰國策》的<韓策>中,也曾提到刺客聶政的相關事蹟。當時,有人請聶政暗殺其政敵,給了他一大筆金錢。但聶政說: 「臣有老母,家貧,客遊以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意即自己有年邁的老母,家境貧寒,從外地來此,以宰狗謀生,希望有一天能買些好吃的食物,以贍養家母就心滿意足了,婉轉的拒絕了那個人。可見 「狗屠」是一種較為卑賤的職業,但收入不算差。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吃狗肉的風俗並未見衰弱。漢高祖劉邦手下有一勇猛武將,名叫樊噲。他在加入劉邦軍隊之前,就是一個 「狗屠」。也就是說,即使到了漢代,「狗屠」依然是很普遍的工作
此外,在宮廷裡從戰國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朝,都設有管理狗的官職,只是官名略有變動,稱為 「狗中」或 「狗監」。《史記》的<佞幸列傳>中就有提到一個李延年的人,因犯罪而被施以宮刑,之後做了 「狗監」,即管理皇帝的獵犬或祭祀用犬的工作人員。
從吃狗肉到成為狗奴
至六朝以後,事情發生了很大變化。任昉(西元460年至西元508年)所寫的《述異記》,其中記載了中國人不再吃狗肉的轉折點。
六朝的宋元嘉年間(西元424年至西元453年),吳縣有個名叫石玄度的人,家裡養了一條黃色的狗。有一天,這條狗生了一隻白色的小狗。石玄度的母親特別喜歡牠。不久後這條小狗長大,便跟著主人去狩獵。每次這條狗跟著主人出去,石玄度的母親就會一直站在門口等牠回來。有一天,石玄度舊疾復發,請醫生來診斷。一看醫生開出的處方,有一項是白狗的肺。於是他就到市場上去買,但怎麼找也找不到。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回家將家裡所養的白狗殺了。
石玄度的母親得知後,就在狗被殺掉的地方又蹦又跳、嚎啕大哭,一會兒哭倒在地上,一會兒又跳起來吵,搞得家裡一團亂,就這樣持續了數天。之後石玄度將狗的肺用來作為藥引,並邀請客人來享用狗肉。他的母親則在一旁,將他們吃完後丟棄的骨頭一個一個撿起來,收集後埋在後院的大桑樹下。後來整整一個月,她每天朝著樹呼喚狗的名字。然而,石玄度雖然吃了狗肺燉成的藥,病情卻沒有好轉。臨終之時他不斷提到,狗的肺一點效果也沒有,根本不應該殺了那條狗,或許自己就是因為吃了狗肉才遭到懲罰。看到此情景,石玄度的弟弟石法度發誓,從此之後再也不吃狗肉了。
「不能吃狗肉,否則將受罰。」這很明顯是漢民族文化中新的價值觀,與以往的飲食習慣有明顯的出入。
《述異記》雖然是記述奇怪事件的志怪小說,然而,在吃狗肉的文化中,出現這種完全相反而且有些警世作用的論調,也不是毫無根據的。
事實上從六朝開始,當時的人已經開始將狗當成寵物。據《三國志》卷48<孫皓傳>的注,其中引用了《江表傳》的記載,有一個叫做何定的人為了討好末帝孫皓,命令將校給孫皓獻上好狗。將校們不遠千里,出門尋購好狗。他們買來的狗,一條的價錢相當於數千疋(編按:為古代的量詞,一疋布約13.2公尺)的絲綢,連狗脖子上掛的帶子也要一萬錢。
另外,還特別調派一個士兵來負責照顧這條狗。從此,狗一下子成為珍貴的寵物。會出現如此大的轉變,主要因為東漢覆滅後,中原地區陷於極度混亂之中,內戰頻繁。鮮卑族利用這個機會,逐漸擴大了勢力。晉滅亡後,他們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其統治範圍涉及現在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遼寧以及四川、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鮮卑族原是游牧民族,為狩獵而飼養狗,因此不吃狗肉。
《北史》卷52<齊宗室諸王>(下)記載著南陽王高綽的傳。高綽非常喜歡波斯狗,傳說他曾見到抱著孩子的婦人走過,竟然奪走孩子拿來餵波斯狗。婦人大聲號哭,高綽發怒,命令狗去咬那個女人,但這條波斯狗不聽主人的話。後來他在婦人身上塗上小孩的鮮血,狗才撲上去撕咬。
北齊後主高緯也十分寵愛波斯狗,《北齊書》卷50記載著: 「猶以波斯狗為儀同、郡君」。意即高緯非常喜歡狗,甚至賜給公的波斯狗相當於最高職位的官階,賜給母的波斯狗以女性最高的封號。
根據史書記載,北齊的皇帝是渤海人,但長期定居於北方,風俗習慣與鮮卑族完全相同。因游牧民族養狗多半是為了帶去狩獵,可以理解他們對狗有一種革命情感。因此多少也能理解,北齊的皇帝高緯、南陽王高綽為何會如此偏愛狗。
我們是狼的子孫,所以不吃狗肉
不僅鮮卑族,中國西北地方的其他狩獵民族,都不會吃狗肉。對於游牧民族來說,狗是生產工具,也是他們的朋友,吃狗肉是難以想像的野蠻行為。這種情況可以從祭祀的供品中看出來。比方說,突厥人在祭天時,將羊和馬作為供品,但不供奉狗。根據突厥族的古老傳說,他們是狼的子孫,實際上他們也以狼的意向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因而他們不會吃與狼有親戚關係的狗。
從六朝到唐之間,突厥族、羌族、氐族、烏孫族以及其他西北地方民族,與漢族之間有著廣泛的交流,在建立少數民族政權的同時,很多游牧民族移居中原。漢族人吃狗肉的習俗,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殘忍的行為。移居漢族文化圈後,他們也將喜歡狗的風俗帶進了中國。特別是在他們作為統治民族、君臨中國北方時,不吃狗肉的習慣,也影響了本來會吃狗肉的漢人。
加上在同一個時期,印度佛教傳到了中國。北方騎馬民族政權北魏的第一位皇帝,是一位十分虔誠的佛信徒。由於佛教戒殺生,不要說宰狗,其他任何動物都被下了禁屠令。後來,佛教在漢民族中傳播,加上領導階層把狗視為夥伴的價值觀,漸漸的影響漢人吃狗肉的習慣。
唐代的名醫孟詵著有《食療本草》一書,內容主要是寫食物作為藥有哪些效用,其中也出現狗肉。作者在書中惋惜,人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烹調狗肉了。狗肉的營養價值很高,連血都可以作為藥引,不能直接丟棄。但那時候的人吃狗肉時卻直接將血放乾,這樣就失去食療的效果了。由此可知,連庶民都忘了如何吃狗肉,證明吃狗肉的人已經大幅減少了。
另外,即便是吃狗肉,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禁忌。根據《食療本草》所記載,狗肉不能烤著吃,也不能與大蒜一起食用;瘦的狗肉不適合拿來吃,還有孕婦也不能吃狗肉,或9月吃狗肉會有害健康等說法。
確實,從那個時代開始,人們開始鄙視吃狗肉這件事。《酉陽雜俎》續集卷一中,有個關於流浪漢李和子的故事。故事中說道
「和子性忍,常攘狗及貓食之,為坊市之患」
(李和子性情殘忍,經常偷別人的狗、貓來吃,街市上的人都十分討厭他)。
這裡可以看到,吃狗肉已被認為是殘忍的行為。這段敘述中甚至寫道,李和子因吃狗肉和貓肉而被閻羅王招去,最後丟了性命,這個故事多少有點警世的意味。
了解這個背景後,再看到唐代出版的料理相關書籍,幾乎沒有出現關於狗肉的描述,自然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可以推斷,在六朝至唐代期間,吃狗肉的風俗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不能斷言,唐代以後中國的所有地區都不吃狗肉了,但可以確定狗已從珍貴的家畜,變成惹人喜愛的家寵。
不過,現在廣州一帶還是有吃狗肉的習慣。可能是因為在歷經多次的戰亂後,漢民族不斷向南逃亡,把吃狗肉的習慣帶到南方,最後,在廣東等地扎根。
另一種可能就是,在番禺定都建立的南越國及其後裔,沒有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而讓吃狗的習俗延續至今。
編按:據《動物保護法》規定:吃貓肉、吃狗肉或其內臟等,將處5萬元至25萬元以下罰鍰
中國人從商朝就吃狗肉,為何後來把牠視為珍貴寵物?這個民族入主中原,逆轉汪星人的命運-風傳媒 http://bit.ly/2vyj2nc
----------------------------
·傅玄《走狗賦》
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 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 應天人之景暉,順儀象而近處。 憑水木之和氣,煉金精以自輔。 統黔喙于秋方,君太素之內寓。 諒韓盧其不抗,豈晉獒之能禦? 既乃濟盧泉,涉流沙。 逾三光,跨大河。 希代來貢,作珍皇家。 骨相多奇,儀錶可嘉。 足懸鉤爪,口含素牙。 首類驤螭,尾如騰蛇。 修頸闊腋,廣前捎後。 豐顱促耳,長叉緩口。 舒節急筋,豹耳龍形。 蹄如結鈴,五魚體成。 勢似氵青雲,目若泉中星。 轉視流光,朱曜赤精。 震茹黃而攝宋鵲兮,越妙古而揚名。 於是尋漏跡,躡遺蹤。 形疾騰波,勢如駭龍。 邀朝烏之輕機兮,糸免獸之逸軌。 漂星流而景屬兮,逾窈冥而騰起。 陵岡越壑,橫山超谷。 原無遁兔,林無隱鹿。 顧芷隰以嬉游兮,步蘭皋而聘足。 然後娛志苑囿,逍遙中路。 屬精采以待蹤,逐東郭之狡兔。 裔洋洋以衍衍,逞妙觀于永路。 既迅捷其無前,又閒暇而有度。 樂極情遺,逸足未殫。 抑武烈而就羅兮,順指麾而言旋。 歸功美于絏兮,其瓠之不虞。 感恩養而懷德兮,願致用于後田。 聆車之鸞鑣兮,逸犬曷而盤桓。 (《藝文類聚》九十四,《初學記》二十九)
---------------------


傅玄的辭賦及其賦論
摘要: 傅玄的辭賦數量頗多,且絕大部分為詠物之作,所詠題材廣泛,卻基本遵循立象盡意、設象顯情的模式,很少有隨機而發、淋漓揮灑的激情。 他在理論上提倡語言的贍麗、結構的精緻和「假喻達旨」的表現手法;在創作上則通常運用綺麗的文辭、短小的篇幅、精美的句式和意象,通過物象的描寫來表現預設的情志。 傅玄的辭賦理論及其創作,對兩晉南朝的賦風產生了很大影響。
關鍵字: 傅玄 辭賦 賦論
作者: 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湖南,長沙, 410082
在辭賦發展史上,魏晉是一大轉關。 然而曹魏時期畢竟還延續著東漢後期抒情小賦的傳統,建安風骨也依然充溢于日益小品化、世俗化的辭賦作品中。 只有到了西晉,當創作主體形成柔順隨俗的主流人格,不再有漢代文人的深宏恢闊之思、建安文人的建功立業之情的時候,這種轉折才真正完成,並一直影響到東晉南朝。 而處於魏晉之際的傅玄,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大量的辭賦創作,成為西晉賦風的重要開創者。 所以探討魏晉辭賦,不可能不論及傅玄。
(一)
據馬積高師《賦史》,傅玄一生共作賦 56 篇,今《傅玄集》中仍存 42 篇,這不僅在西晉,甚至在整個辭賦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 儘管這些作品大多輯自類書,因而殘篇不少,但畢竟提供了相對完整可靠的文本資料,使我們能夠比較客觀地分析傅玄辭賦的基本特徵。
傅玄的辭賦不但數量眾多,而且題材也相當豐富。 魏明安等人的《傅玄評傳》 ①將他的賦文類作品分為自然、社會、人、其他四個大類,並列了一個詳細的表格。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傅玄辭賦囊括了節候、動物、植物、樂器、珍寶、情志、行役戰爭、都市朝會等,幾乎涉及到日常生活與事物的方方面面。 眾所周知,漢代辭賦僅限於宮廷苑囿、玄思怨情、征戍行旅等十分狹窄的領域,從張衡、蔡邕、王粲、曹植等人開始,才逐漸擴大題材範圍,並日益地世俗化。 而傅玄的辭賦創作,更把這種世俗化的趨勢推向極致,從而使西晉的辭賦不再是表現帝王生活的精英文學樣式,或者逞才使氣的手段,而更多地是與詩歌一樣,成為表達個人普通情感和平凡生活的載體。 從西晉開始直到唐初,這種世俗化的賦風流行了數百年,故傅玄的影響不可低估。
作為朝廷的重臣和晉初文壇巨擘,傅玄除了修定「明堂禮樂」,製作廟堂樂歌,也難免要寫作歌頌皇朝、記載重大政治活動的應制辭賦,如《朝會賦》、《正都賦》、《辟雍鄉飲酒賦》之類,此類賦作基本上沿襲漢代以來的套路和寫法, 風格板滯而典雅,缺乏生氣。 傅玄敘寫情志的辭賦並不多見,《矯情賦》、《大言賦》、《正聲賦》、《潛通賦》等數篇,或惟餘題目、或僅存隻言片語,已無法窺見其全貌;只有《吊秦始皇賦》尚存,其題旨為「傷秦政之為暴,棄仁義以自亡」,顯然是懷古誡時之作。 傅玄的節候賦頗有特色,如《陽春賦》、《述夏賦》、《大寒賦》、《喜霽賦》等,都能緊扣季節特徵,用清新優美的語言加以表現,景物描寫尤為出色。
然而上述各類辭賦並非傅玄辭賦的主體,他的絕大部分賦作是詠物賦,占了其全部辭賦的三分之二以上。 這些詠物賦通常都在詠物中寄託著作者某種感觸,因而較少純粹的詠物之作。 例如《蟬賦》言「洎無為而自得兮,聆商風而和鳴。 聲嘒嘒以清和兮,遙自托乎蘭林」,在對「蟬」的描述中,透露出身處高位的閒適、沖淡與自衿;《團扇賦》讚美團扇「何皎月之纖素,擬皓日而軟貞」、「勁剛節以立質,象日月之定形」;《走狗賦》則以一種進貢的良種狗為喻,通過讚揚其「 骨相多奇」、「儀錶可嘉」,惋惜其進入皇宮後無所事事的不幸命運,表達自己作為臣子的複雜感慨。 在傅玄的筆下,賦作所描寫的物件,總是具有某種人的品格、某種道德理念的象徵意義,而非單純的物象。 他總是要千方百計地去發掘任何一個物象所可能存在的「義理」,然後加以人格化、倫理化的表述。 其他如《柳賦》、《桔賦》、《桃賦》、《紫華賦》、《芸香賦》、《硯賦》、《相風賦》、《團扇賦》、《箏賦》、《鷹賦》、投壺賦》等,也多有詠物抒懷、借題發揮的意味。
建安時期,文人迫于生存危機和現實功利的逼壓,不像漢代人那樣關注天人之學,到魏晉之際因政爭的酷烈和玄學的興起,人們又開始熱衷於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在文學作品中表現自然物象。 陸機《文賦》曰:「遵四時以歎逝,感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 」在這裡,四季的更相反覆運算、水泉草木等自然物象,都成為主體歎逝興悲、感慨思紛的觸媒和載體。 同時,由於《易》學仰觀俯察、立象盡意思想方法的影響,賦家的創作往往有意去尋找情志與自然物象之間的某種相似性,先確立一種物象,然後在對此物象的全方位描寫中展示作者的情志。 傅玄的上述詠物賦,便大抵遵循這樣的創作模式。 這些作品具有較明顯的立象盡意、設象顯情的操作化痕跡,較少有隨機而發、淋漓揮灑的激情。 其《柳賦》雲:「雖尺斷而逾滋兮,配生生之自然。 無邦壤而不植兮,象乾道之屢遷。 」刻意尋求「象」(柳樹)與「意」(頑強的生命力)之間的對應關係,透露出這種由預先設定所導致的生澀與牽強。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正始玄學獨立人格的式微,晉初文人已經不具備兩漢時期那種包舉天下、囊括四海的胸襟,也喪失了嵇康等人的社會批判意識;又由於「立象表意」創作思維的影響,難以在文學作品中像建安文人那樣盡情盡性,傾瀉生命的激情。 因此,傅玄辭賦中通過「象」所表現的「意」或「情志」,基本上是抽象理性的「象」或中和瑣小的「情志」,而不如他的詩歌那樣深情綿邈,蕩人心魄。 也許這正是歷代文學史家都如此忽略傅玄辭賦的根本原因。 然而無論怎樣,也正是因為他憑藉政壇、文壇雙重領袖的獨特身份,以其所創作的大量此類詠物賦,影響到西晉陸機、潘岳、夏侯湛、孫楚、傅咸等一代賦家,從而造成詠物賦盛行、「立象表意」手法形成定式、思想感情普遍抽象化世俗化的時代風氣。
(二)
傅玄本人曾作《七謨》一篇 ② ,可惜目前所見,只是從《北堂書鈔》、《初學記》等類書中輯錄的殘句。 不過他的《七謨序》卻頗為完整,可視為他對「七體」乃至整個賦體文學的理論表述。 在這篇序文中,他論及枚乘而後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麟、崔琦、劉梁、桓彬、馬融、張衡等漢代「七體」作家,以及曹魏時期「陳王《七啟》、王氏《七釋》、揚氏《七訓》、劉氏《七華》、從父侍中《七誨》」等作。 其中他特別推崇馬融和張衡,認為他們的作品「或以恢大道而導幽滯,或以黜瑰奓而托諷詠,揚輝播烈,垂于後世」。 同時,他還論述了幾部代表性的「七體」作品:「若《七依》之卓轢一致,《七辨》之纏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精美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 」傅玄還在《連珠序》中曰:
所謂連珠者,興于漢章帝之世。 班固、賈逵、傅毅三子受詔作之,而蔡邕、張華之徒有廣焉。 其文體辭麗而言約,不指說事情,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賢者微悟,合于古詩勸興之義。 欲使歷歷如貫珠,易觀而可悅,故謂之連珠也。 班固喻美辭壯,文章弘麗,最得其體;蔡邕似論,言質而辭碎,然其旨篤矣。 賈逵儒而不豔,傅毅文而不典。
一般認為,枚乘的《七發》是漢代散體大賦形成的標誌。 由此推論,從《七發》衍生出來的後世「七體」作品,也應當歸屬辭賦。 儘管劉勰《文心雕龍》將「七體」放在「雜文」類,但卻時常不自覺地把它作為賦體來評價,姚鼐、章學誠等人,也都認為「七體」應屬辭賦的範疇;而「連珠」在手法上與辭賦很相似,亦可看作賦之別體。 傅玄的《七謨序》和《連珠序》,既是關於「七體」、「連珠」這兩種文體最早的系統論述,也是他關於辭賦乃至整個文學創作的基本看法。 因此,我們有理由通過分析傅玄對「七體」和「連珠」的論述,來探討他對辭賦的理論認識。
從上面引述的材料中可以看出,由於儒家正統觀念的的濡染,傅玄雖然也強調辭賦「恢大道」、「托諷詠」的規勸教化作用,注重文學「揚輝播烈,垂于後世」的社會功能,但他更多的是評論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
在其關於辭賦藝術的討論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他非常重視「壯麗」、「辭麗」、「弘麗」,也即文辭的華美贍麗。 蔡邕的連珠因「言質而辭碎」,便遭到了他的批評。 漢代的賦論,通常都牽強地認為「賦」是《詩》「六義」之一,而對其鋪張華麗的文風予以否定與批判。 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儘管注意到了辭賦語言華麗的文體特徵,但終究也是從否定的立場出發的。 直到建安時期,曹丕才在《典論·論文》中明確指出「詩賦欲麗」,可以說是大膽表明了對詩賦必須具有語言形式美的肯定。 傅玄顯然繼承了曹丕的觀點,並對辭賦「麗」之特點做了進一步的申論。 毫無疑問,傅玄的這一文學觀對時代的影響是巨大的。 因為在此之前,漢代在理論上主張「文質相稱」,其創作則偏重于自然質樸的文風,建安承此餘緒,總體上仍尚質樸而忽文采。 劉勰曾說建安詩人「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③;鐘嶸《詩品》言曹操「古直」,曹丕「鄙質」,劉楨「氣過其文,雕潤恨少」;劉師培也說「質直而屏華」④是魏代文學的重要特徵。 然而經由傅玄的「辭麗言約」,到陸機的「緣情而綺靡」(《文賦》),皇甫謐的「文必極美」、「辭必極麗」(《三都賦序》),以及潘岳、夏侯湛、傅咸諸家的創作,無論是詩歌還是辭賦,也無論是文學理論還是文學創作, 都日益地看重語言的華美和形式的精巧。 而直到南朝,隨著漢魏古風逐漸淡化乃至消亡,整體上不同于漢魏的詩賦「新變」也就發生了。 後世許多文學史家,都將魏、晉視為詩賦演變的分野,這實際上與傅玄的文學觀大有關聯。 甚至可以說,在魏晉走向文學自覺的過程中,傅玄也以他所標舉的「麗美」文學觀和注重審美特性的創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次,傅玄也特別關注作品的「精巧」、「精密」,亦即結構佈局的精緻巧妙和嚴謹周密。 漢代大賦多以宮廷苑囿為描寫物件,篇幅宏大,構思經營的時間一般都很長,有的長達十年,大體上都採用主客問答、空間方位等序列性很強的結構方式,因而謀篇佈局也是非常規范而嚴謹的。 然而傅玄等西晉賦家對「精巧」結構的追求,與漢代大賦的謹嚴有很大區別,因為從漢末蔡邕等人開始,辭賦的小品化便拉開了序幕,到西晉則已基本完成。 此時的辭賦創作,除左思《三都賦》等少量作品外,幾乎皆為短章。 在一個日益世俗化的社會裡,以瑣小柔順為主體性格的西晉文人,已無暇再用數年的時間去構思宏篇大作,在很短的時間裡急就短篇辭賦,成為了一種時尚。 正是針對這種即時化、短篇化的賦風,傅玄適時地提出「精巧」、「精密」的體式要求。 這一新的體式要求,不但標示著辭賦由宏篇向短章轉變的完成,而且也為兩晉南朝盛行的小賦規定了結構上的基本原則。
同時,傅玄還有意識地強調辭賦托喻比興手法的運用:「必假喻以達其旨,而賢者微悟,合乎古詩勸興之義。 」所謂「喻」是指喻象,而「旨」則是作品的意義。 「假喻以達其旨」,也就是借助于喻象來表達意旨,讓讀者從中去領悟,而不是有意或直接地加以解說。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雲:「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 」作為一種描摹外物為主要任務的文體,傳統辭賦的基本手法就是鋪陳描寫,而非「假喻達旨」。 傅玄受《易經》「立象盡意」思維方法的啟迪,提倡效法「古詩勸興之義」,以喻表意、立象顯志,婉轉達情,從而一改辭賦以鋪陳為主的提法,使詩、賦的寫法和風格更為接近,對後世尤其是南朝以詩為賦、詩賦合流的風氣,產生了重大影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指出作品的題旨應由「賢者微悟」而得,實際上已在文學活動中引入了接受主體這一新的維度,這是具有創新意義的。
(三)
語言華麗贍美、結構精巧細密、表達假以喻象,這是傅玄對辭賦乃至整個文學在藝術形式上的要求,它對兩晉南朝辭賦藝術的發展走向,起了重要的導引作用。 傅玄不但在理論上這樣認識,其辭賦創作也無不遵循自己提出的藝術原則。
一般文學史家都格外強調西晉文學繁縟滯重的風格,其實此時期的辭賦雖繁縟而並不滯重,以「綺麗綿密」來概括似乎更為準確,而這種賦風的代表之一便是傅玄。 上文已述,傅玄是竭力提倡贍麗文風的,而且他的辭賦作品多為詠物抒懷之作,作品中的物象主要表現為江河湖海、花鳥草木、風雲雷電、四季更迭等自然景物,這些物象本身具有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美的特性, 從而使傅玄對辭賦的語言形式之美更為關注。 他的《李賦》、《桃賦》、《柳賦》、《蟬賦》等作,大多用典雅亮麗、文采紛披的語言,對所詠物主進行多角度的描寫,然後點出與此相對應的情志。 由於描寫性語言所占比例很大,且描寫細緻具體、流光溢彩,遂使語言華美豐贍的特點更為強烈而醒目。 同時,這些作品多選用色彩鮮明亮麗、美侖美渙的意象,如丹霞青天、芙蓉淥波、翠葉朱華、蘭池清潦、紅牙丹須之類,無疑也增強了語言工麗綺靡的色彩。 傅玄辭賦的綺麗風格還表現在追求句式的對偶精工上。 老輔仁大學本《辭賦史》曰:「魏晉之頃,世尚清綺,華辭俳語,逐文愈甚。 裁篇貴于偶合,臨文不尚單辭。 」 ⑤傅玄的辭賦中也有不少工穩精緻的對偶句,如「嘉列樹之蔚蔚兮,美弱枝之爰爰」(《李賦》)、「葉萋萋兮翠青,英蘊蘊而金黃。 樹奄藹以成陰,氣芬馥而含芳」(《郁金賦》)、「遠而望之,煥若三辰之麗矢;近而察之,明若 芙蓉之鑒泉」(《宜男花賦》)等,幾乎隨處可見,有的作品甚至對偶句占了主要的成份。
翻檢《晉書》中西晉著名賦家的本傳,其中言陸機「辭藻宏麗」、潘岳「辭藻絕麗」、成公綏「辭賦甚麗」、左思「文辭壯麗」,劉勰《文心雕龍·時序》所言「結藻清英,流韻綺靡」,正可概括西晉尤其是泰始、太康、元康時期辭賦創作的總體風格。 然而這種時代性賦風的形成,與晉初傅玄「尚麗」的文學主張和辭賦創作是分不開的。
從總體上說,傅玄在文學體式的運用上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在兩晉作家中,他探索新體式的意識最為強烈而突出。 例如他在張衡《四愁詩》的基礎上,作《擬四愁詩》和《曆九秋篇》,不僅句式、章法變了,而且抒發線索也由原來東西南北的空間轉換變為九秋三春的時間構架;又如他的《車遙遙》、《昔思君》等樂府詩歌,將騷體句、賦體句和詩體句結合起來, 語言流麗,體式別致,對南朝詩賦影響極大。 然而也正如許多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他的辭賦不僅大多篇幅短小,構思精緻,而且在結構上有明顯的模式化傾向。 尤其是他的詠物賦,基本上都是由某一物象而興發,然後表意揭旨,由此導致這類作品形成「立象(起點) → 寫象(仲介) → 表意(歸旨)」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構架,遵循先象後意、先景後情的套路。 正是因為過於強調自然物象與情志的對應關係,所以在篇章結構上就很容易趨於雷同與單調,讀多了便令人生厭。 不過傅玄也寫過少量能突破自己所定的模式,因而顯得活潑多姿的賦作。 例如他的《陽春賦》:
虛心定乎昏中,龍星正乎春辰。 嘉句芒之統時,宣太 暤 之威神。 素冰解而泰液洽,玄獺祭而雁北征。 乾坤氤氳,沖氣穆清。 幽蟄蠢動,萬物樂生。 依依楊柳,翩翩浮萍。 桃之夭夭,灼灼其榮。 繁華燁而耀野,煒芬葩而揚英。 鵲營巢于高樹,燕銜泥于廣庭。 睹戴勝之止桑兮,聆布穀之晨鳴。 樂仁化之普宴兮,異鷹隼之變形。 習習谷風,洋洋綠泉。 丹霞橫景,文虹竟天。
篇中雖也有「樂仁化之普宴」的生硬政治比附,但並無太多模式的設定,通過陽光下楊柳、桃花、鵲燕、布穀等動植物的描寫,渲染春天的秀媚多姿和生氣勃勃,流貫著作者喜悅讚歎的主觀感情。 更兼清新優美的語言、細緻精巧的白描和美妙明麗的意象,使賦作充滿著一種活潑明快的格調和濃郁的詩意。 此外,他的《瓜賦》平易流暢如小品文、《鬥雞賦》生動逼真令人如親臨其境,都極富生活情趣。 遺憾的是,這樣的賦作,在傅玄的作品中並不多見。
「假喻達旨」的手法在傅玄的辭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運用,他通常不是直接地訴說情志,而是借助于喻象來委婉含蓄地加以表達。 例如《走狗賦》,表面上是寫「走狗」由充滿活力到淪為玩物的過程,實際的意旨則是在感歎「人臣」的命運。 如前所述,由於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自然觀的支配,也由於《易》學「立象以盡意」的表達方式被直接移植到思想領域和文學領域,喻象(多表現為自然物象)在傅玄等西晉文人的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因物興感,即陸機所謂「感萬物而思紛」(《文賦》),在創作之始,總要尋找一種自然現象或物象,作為抒發情志的起點;其二是立象盡意,即成公綏所謂「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心」(《故筆賦》), 也即傅玄所言的「假喻以達其旨」,在作品中設置、描寫相關物象,用類比或象徵的方式揭示其中的意義。 由此帶來的結果是,一方面使詠物賦大盛于時,文學的描寫與修辭技巧得到很大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形成詩賦中物象滿密、象大於意、意象疏離的弊病。 人們所言西晉文學的「繁縟」、「綿密」、「細碎」等流弊,實與此大有關聯。 傅玄其實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辭賦中引入了帶「兮」字的楚騷句式,試圖借其疏朗輕靈,去化解或沖淡辭賦意象滿密導致的板滯。 不過這種權宜之計即使取得了一些效果,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觀。 辭賦最終脫離「假像達旨」的窠臼,根除意象滿密之弊,則要等到南朝的另一次「新變」了。
注釋:
① 魏明安、趙以武《傅玄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年版。
② 見嚴可均《全晉文》卷 46 ,中華書局 1991 年版。
③ 《文心雕龍·明詩》。
④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第 32 頁,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年版。
⑤ 老輔仁大學無名氏《辭賦史》第 45 頁,此本現藏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善本部。
----------------------
從賈岱宗《大狗賦》及傅玄《走狗賦》看《古文尚書》之流傳
[作者:何焱林]  [2010/7/2]
傅玄為晉初人,比所謂梅賾獻《古文尚書》早了數十年,他不可能讀到所謂梅賾偽書。 這就說明,所謂《古文尚書》魏晉間惟藏于秘府之說,隨晉氏東遷而佚是完全靠不住的。 
隨便說一點,有人認為,今文《尚書》,即有歐陽、夏侯三家說之伏生《書》,也隨晉氏東遷而散佚,更加沒有根據。 三家今文《尚書》,在東漢末年即以逐漸為《古文尚書》代替而自然湮滅。 東漢間,古文經學勃興,今文經學逐漸從人們視野淡出,既然《古文尚書》全部包涵了今文《尚書》之內容,孔氏之傳注廣泛流行,實在沒有必要單刊三家說之今文《尚書》。 如果今文《尚書》魏晉間繼續流行,則今文《尚書》自西漢迄魏晉,一直流行,絕不會惟藏于秘府。 須知六經乃習儒術者必學,有類今日教科書,民間必然廣有收藏,怎麼會隨晉室東遷而散失,內府所藏之書,絕不止於今、古文《尚書》,為何別的書未隨晉室東遷散失,偏偏今、古文《書》全部散佚? 有人說熹平石經、乃至正始石經全刊今文《尚書》。 史稱熹平石經刻成,初期摩寫者日數千家。 正始石經雖然無日摩寫人數之記載,但絕對有人前往臨寫。 還須注意,臨寫者當不止洛陽一地之人。 即使臨寫者只洛陽一地之人,其臨本必為他處之人傳抄。 《晉書》即曾記載,永嘉末葉,身在建鄴(今南京)之司馬睿即曾向已成為俘虜之西晉懷帝司馬熾上過《尚書》,可見南京亦有《尚書》,偏在西隅之蜀地,及原吳之廣大地區,亦必有《尚書》存在。 劉聰、石勒之徒並未到過這些地區,這些地區之人也未有東遷西遷之說,其原有之《尚書》,無論今文古文,絕不會隨晉氏東遷而散失。 因而今、古文《尚書》隨晉室東遷而散失便是無稽之談。 既未散失,所需梅賾獻《尚書》? 更何來偽作? 《古文尚書》為偽書之說,可以休矣! 
何以歐陽詢認為賈岱宗為北魏人而徐堅排其于傅玄前而認其為曹魏人? 史無明征,可否作這樣之猜想:《藝文類聚》在武德年間編成,歐陽詢由隋入唐。 悉知隋繼北周之統,北周則繼西魏之統,而北元魏,分東西,西魏繼元魏之統,隋唐皇室祖先皆北周重臣,故不排除歐陽等以賈岱宗為北魏人有增大北朝文采之想。 
徐堅之《初學記》則編成于唐玄宗時期,此時唐之建立已逾百載,七易君主,北朝之影響愈來愈淡漠,而唐之國勢愈來愈強盛,四鄰嚮往大唐者日多,無論朝廷或百姓,也漸漸把北朝淡忘了。 或許徐堅有新的發現,證明賈為曹魏時人,或以為北魏初年,不可能有文化上之建樹,因而將賈改為曹魏人。 但都無關緊要,要之,無論曹魏也好,元魏也好,都是中國歷史之組成部份,漢人也好,鮮卑人也好,都是中華民族之組成分子。 而下愚從這兩篇賦則得到《古文尚書》不是偽書之另一證據,可喜也哉!
-----------------------
走狗賦
晉·傅玄 何焱林注
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①。 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②。 應天人之景暉,順儀象而近處③。 憑水木之和氣,煉金精以自輔④。 統黔喙于秋方,君太素之內寓⑤。 諒韓盧其不抗,豈晉獒之能禦⑥?
【注釋】
①輕迅:輕靈迅疾。 猛捷:威猛敏捷。
②二俊: 即所指之鷹與虎。 勁武:剛勁勇武。
③景暉:景:大也, 《爾雅·釋詁》:「景,大也。 」暉:吉,吉光,《易·未濟》:「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景暉:大吉之光。 儀象:兩儀之象,兩儀即天地。 近處:人之左右。 犬順應天地之儀象而處人左右。
④水木:五行中之二元。 按五行說,水木相生。 和氣:陰陽相合之氣。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金精:西方之氣。 金生麗水。 《後漢書·郎顗傳》:「凡金氣為變,發在秋節...... 金精之變,責歸上司。 」狗為西方之精靈,故有是說。
⑤黔喙:黑嘴,一般指畜獸之嘴。 秋方:西方。 《文選·張衡<</span>東京賦>》:「飛雲龍於春路,屯神虎於秋方。 」薛綜注:「秋方,西方也。 」 君:此處作動詞,有君臨、管理之意。
太素:太初元素。 《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 」 內寓:秉賦。
⑥韓盧:戰國時韓國名犬,一名韓子盧。 《博物志》:「韓有黑犬,名盧。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壯犬也。 」 不抗:不能與之匹敵。 晉獒[áo]:一種高大、兇猛、垂耳、短毛家犬。 《廣雅》「殷虞、晉獒、楚茹黃、韓盧、宋鵲,並犬屬。 」 亦暗用《左傳》晉靈公嗾獒攻趙盾典。 禦:抗禦,對敵。
既乃濟盧泉,涉流沙①。 逾三光,跨大河②。 希代來貢,作珍皇家③。 骨相多奇,儀錶可嘉。 足懸鉤爪,口含素牙④。 首類驤螭,尾如騰蛇⑤。 修頸闊腋,廣前捐後⑥。 豐顱促耳,長叉緩口⑦。 舒節急筋,豹耳龍形⑧。 蹄如結鈴,五魚體成⑨。 勢似淩青雲,目若泉中星⑩。 轉視流光,朱曜赤精⑪。 震茹黃而懾宋鵲兮,越妙古而揚名⑫。
【注釋】
①盧泉:水名。 《水經注》:「盧奴城內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百步,東西百余步,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 或雲水黑曰盧,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 」盧泉或即指此。 盧為黑色,盧泉或指黑水。 流沙:西域某地。 《書·禹貢》:「導弱水,餘波入于流沙。 」《楚辭·宋玉. 招魂》:「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山海經·海內西經》:「流沙出鐘山。 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禮記·王制》:「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遙。 」亦泛指西域。 金李純甫《雜詩》之四:「空譯流沙語,難參少室禪。 」元子溫《題畫》詩:「曾向流沙取梵書,草龍珠帳滿征途。 」
②三光:日光、月光、星光謂之三光。 大河:指黃河。
③希代:希世。 《文選·張協·七命》:「此蓋希世之神兵,子豈能從我而服之乎? 」 作珍皇家:作為珍貴之貢品,奉獻皇帝之家。
④鉤爪:指狗腳趾端所生的尖形鉤曲之爪。 素牙:白色牙齒。
⑤驤螭 [xiāngchī] :昂首之螭龍。 騰蛇:傳說中能飛之蛇。 《韓非子·難勢》:「慎子曰:‘飛龍乘雲,騰蛇游霧。 ’」
⑥修頸闊腋:頸部修長,肩部寬闊。 廣前捐後:前部寬闊堅實,尾部稍小輕逸。
⑦豐顱:頭顱大而豐滿。 促耳:耳朵相對細長。 長叉:此指牙,犬牙交錯,故以長叉名之。 緩口:大嘴。
⑧舒節急筋:關節靈活, 韌帶緊而有力。
⑨結鈴:如鈴般細而堅圓。 五魚:古猛狗名。 周處《風土記》:「犬則青骹[qiāo]白雀,飛龍虎子,猲獢五魚,狼牙鋸齒。 」
⑩泉中星:形容光芒流動。
⑪ 流光:光波流動,疾如流星。 朱曜赤精:眼中紅光閃爍,精借作睛。
⑫ 茹黃:古名犬。 《呂氏春秋·直諫》:「荊(楚)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zēng],以畋於雲夢。 」 懾[shè]:害怕,使恐懼。 宋鵲:春秋宋國良犬名。 妙古:妙通眇,即遠古。 陸雲《逸民賦》:「欽妙古之達言兮,信懷莊而悅賈。 」此處留名千古之意。
於是尋漏跡,躡遺蹤①。 形疾騰波,勢如駭龍②。 邈朝烏之輕機兮,絕奔獸之逸軌③。 漂星流而景屬兮,逾窈冥而騰起④。 陵岡越壑,橫山超谷⑤。 原無遁兔,林無隱鹿⑥。 顧芷隰以嬉游兮,步蘭皋而騁足⑦。 然後娛志苑囿,逍遙中路⑧。 屬精萊以待蹤,逐東郭之狡兔⑨。 既洋洋以衍衍,逞妙觀于永路⑩。 既迅捷其無前,又閒暇而有度。
【注釋】
①漏跡:動物經過不經意間留下之痕跡,氣味。 躡[niè]遺蹤:跟蹤追趕。
②形疾騰波:其形比翻騰的波浪還要迅疾。 駭龍:被驚駭之蛟龍。 亦指受驚之魚。 《淮南子·兵略訓》:「發如秋風,疾如駭龍。 」高誘注:「龍,魚也。 飛之疾者也。 」如旗魚。
③邈:通藐,小看、輕視。 朝鳥:集鳥,群鳥。 《禮記·王制》:「耆老皆朝于庠。 」
輕機:輕靈機智。 絕:阻絕。 逸軌:逃逸之道路。
④漂:漂移,流動。 星流:即流星。 景屬:景借作影,影相連屬。 句意為速如流星 逾:超越。 窈冥:絕遠之地。 騰起:騰躍而起。
⑤陵:升上,登臨。 壑[hè]:巨坑、深溝。 橫:橫越。
⑥原:平 野。 遁兔:遁逃之兔。 林:叢林。 隱鹿:隱藏之鹿。
⑦芷隰 [xí] :生滿芷草之濕地。 蘭皋[gāo]:長滿蘭草的水邊高地。 騁[chěng]足:放開腳步奔跑。
⑧娛志:娛悅心志。 苑囿:皇家園林。 中路:皇宮中之道路。
⑨屬 [zhǔ] :通矚,關注。 屬精:神情專注。 萊[lái]:除去雜草。 《周禮·地官·山虞》:「若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 」精亦可與萊連詞,即精心除去雜草之原野。
東郭狡兔:東城郭外之狡兔。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 東郭逡[jùn]者,海內之狡兔也。 」
⑩裔:裔裔之省,行走貌。 司馬相如《子虛賦》:「纚[sǎ]乎淫淫,般乎裔裔。 」 洋洋:此處作舒緩解。 《孟子·萬章上》:「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 」 衍衍:舒徐貌。 妙觀:精美絕倫之觀瞻。
永 路:長路。 阮籍《詠懷》之十五:「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 」
樂極情遺,逸足未殫①。 抑武烈而就羅兮,順指麾而言旋②。 歸功美于執絏兮,其槃瓠之不虞③。 感恩養而懷德兮,願致用于後田④。 聆輶車之鸞鑣兮,逸猲獢而盤桓⑤。
【注釋】
①情遺:樂極之情,猶有遺緒。 逸足:逸倫之足,特異之才。 未殫[dān]:未盡。
②抑:抑制。 武烈:武功。 《國語·周語下》:「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就羅:羅本網羅,此處指聽從約束。 旋:回歸,班師。
③功美:功業美德。 執絏[xiè]:執繩索,駕馭,此指皇帝。 槃瓠:相傳帝高辛氏時,有犬名槃瓠,其文五色。 後高辛氏遭犬戎侵擾,屢戰不勝,因募能得犬戎吳將軍頭者,賞千金,封邑萬家,妻以少女。 槃瓠遂銜吳將軍頭歸,高辛乃以少女配之。 詳見大狗賦注。
不虞:不圖謀, 不像盤瓠那樣邀賞。
④恩 養:皇家之俸養。 後田:田通畋,即以後之畋獵。
⑤輶 [yóu] 車:古時一種輕便車輛,一般作行獵時之附車。 《詩·秦風·駟驖[tiě]》:「輶車鸞鑣,載獫[xiǎn]歇驕。 」鄭玄箋:「輕車,驅逆之車也。 」 歇驕:借作猲獢。
鸞鑣:系于鑣(馬嚼子)上之鸞鈴。 鄭玄箋:「置鸞于鑣,異於乘車也。 」
逸:縱逸。 猲獢[xiē xiāo]:短嘴狗。 盤桓:徘徊、逗留。
【簡評】
作者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郡泥陽(今陝西耀縣東南)人,為西晉早期著名詩人、辭賦家。 其一生作賦56篇,今存42篇。 多為詠物之作,通過詠物以表現其對人對事之看法。 提倡語言華贍,結構緊致,假喻達旨。 開西晉一代賦風,對兩晉及南北朝辭賦創作有重大影響。
賦寫「走狗」,走之本義為跑,故有疾義,走狗即迅犬,西人譯為 running dog , 無貶意。 《戰國策·齊策四》:「世無東郭俊盧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故此篇實「獵犬賦」。 從「統黔喙于秋方」看,狗為西國所養;從「濟盧泉,涉流沙。 逾三光,跨大河。 希代來貢」看,狗為西國所貢。 「作珍皇家」者,作西晉開國之瑞也。 故此文實為賀西晉開國之作。
本文第一段寫走狗有鷹之迅捷,虎之威猛,應天人景暉而生,順水木和氣而長。 于內于外,大有作為。
第二段首寫狗為西方之國所獻,古人多有西方出良犬之說,語本《古文尚書·旅獒》:「西旅底貢厥獒。 」旅為古西域國名。 次寫走狗之體貌。
第三段寫走狗追兔逐鹿之疾,功成嬉游之樂。
第四段描寫雖然走狗樂極情遺,逸足未殫,卻不能不聽主人使喚,不能不就羅言旋,接受管束,歸功主人,讚美皇家。 戒走狗不要居功驕傲,要這要那,而且還要感恩懷德,致用後田,不僅說走狗,更在說功臣,只有如此,才能免除狡兔死,走狗烹之悲慘下場。
末二句寫狗聽輶車之鸞鑣,跟前趕後,盤桓道途,大有功成投閑,英雄末路之感慨。
本文篇幅不大,對於獵犬之來歷、體態、能耐,功成後之悠閒,對主人之馴順,都作了生動描寫。 佈局嚴謹,遣詞華贍,有一定思想性,為賦中佳構。
傅玄為魏晉間人,主要活動于魏及西晉初,此文顯受《 古文尚書·旅獒 》篇影響。 前篇魏人賈岱宗之《大狗賦》亦受《旅獒》篇影響,並直接寫出,「越彼西旅,大犬是獲」。 與《古文尚書》魏晉間唯藏于秘府之說法大相徑庭。
此賦可為魏晉間賦體之一典型,結構嚴整,辭藻華贍,駢賦之體大具,不似《大狗賦「仍具漢賦風規。 可見《大狗賦》成于《走狗賦》之前,實魏初之作。
本文及前文,皆以西國貢犬,作珍皇家,為開國之瑞,遠人歸誠之征。 不過一為魏受漢禪,建立新朝;一為晉受魏禪,建立新朝。 用一句《三國演義》回目:「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
---------------------------
珍貴古犬行獵圖,傅玄《走狗賦》描述的狗,震懾戰國名犬韓盧宋鵲
2018-08-15 由 愛寵大將軍 發表于寵物
傅玄是西晉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除了深邃的思想他還有個愛好,就是養犬,同今天的養犬人一樣,傅玄養犬也有他自己喜歡的犬種,為此他還為它的愛犬做了《走狗賦》。傅玄在《走狗賦》的開篇就說:輕快迅速的當屬老鷹,兇猛矯捷的當屬老虎。只有好犬的品性,兼有鷹和虎的蒼勁和孔武。後面他又寫到這種狗可以渡過盧泉(一條湍急河水的名字),渡過流沙(也是一條湍急河的名字)。跳躍三光(指日月星),跨過大河。是稀世的貢品,皇室的珍寶。骨相奇特,儀表美麗。腳上有鉤爪,口中有白色的牙。頭就像是驤螭,尾巴好像是騰蛇。脖子修長,肩膀寬厚。(軀幹)前部很寬,後面變窄。腦袋豐盈,耳朵狹小。關節舒展,筋脈繃緊,豹的耳朵,龍的形狀。體態就像是水中青雲的倒影一樣優雅,目光就像是泉中的星星一樣明亮,轉過頭來注視的時候流露出光彩,朱紅色的眼睛。震驚茹黃,震懾宋鵲。 可以搜尋野獸的痕跡。
東晉傅玄
傅玄的走狗賦中的走狗,意思應該是指跑的快的狗,讀完整個《走狗賦》小編想到了一種現在還存在的冷門犬,後來再看了清朝時期的幾位大臣為傅玄的《走狗賦》做的配圖和書法後更確定了自己的猜測,大家都知道清朝皇室本來就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歷來就是以打獵放牧為生,清朝皇室每年都會在木蘭圍場行獵,這事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康熙大帝更是喜歡駿馬和獵犬,他有自己最愛的十匹駿馬和十隻狗,義大利人郎世寧曾經為康熙帝作《十駿圖》和《十犬圖》。
細犬的毛色
這幅圖應該是蒙古細犬
獵狐
獵鹿
也可以泅水獵野鴨
獵豬
為皇帝獵虎
我們國家的細犬現在主要有蒙古細犬、陝西細犬、山東細犬(山東細犬分為耳朵上有長毛的番子和短毛的滑條)
草原上的虎皮蒙古細
蒙古細體型高大強壯,看看和摩托車的對比
山東的聊城地區仍然有人養滑條
東北山林里的狗,風雪中有它同你作伴
清朝書畫家王圖炳書:守則有威,出則有獲!
清代書法家陳邦彥書高昌國進獻名犬一事
------------------------------
大狗賦
三國魏·賈岱宗 何焱林注
餘生處大魏之祚政①,遭王路之未辟②;進不得補過之功③,退不得禦國之冊④。 帝曰疇諮⑤,迸在朔易⑥,越彼西旅⑦,大犬是獲⑧。
【 注 】
①祚 [zuò] 政:福政,天命之政,指曹魏( 220-266 )皇統。
②王路:通向朝廷之路。 《後漢書•袁紹傳》:「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 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 」 未辟:未開闢,不通。
③進:仕進,做官。 補過:指朝廷補闕拾遺之臣。 《漢書•汲黯傳》:「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
④退:功成身退。 禦國之冊:進入國之典冊、史籍。
⑤帝曰疇諮:《尚書•堯典》:「帝曰:‘疇諮,若時登庸? ’」孔安國傳:「疇,誰;庸,用也。 誰能咸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 」帝指帝堯。 後以「疇諮」為諮詢、訪求。 《漢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 」。
⑥迸在朔易:迸:《大學》:「迸諸四夷。 」朱熹注:「屛、迸古字通用。 」迸通屏,借作平。 孫星衍疏:「史遷作便在伏物。 平亦作辨。 」在:蔡沈《書經集傳·堯典》:「在,察也。 」迸在即辨在,辨察。 朔易:《書•堯典》:「平在朔易。 」蔡《傳》:「朔易,冬月歲事已畢,除舊更新,所當改易之事也。 」「迸在朔易」此處意為改正朔,易服色,改朝換代。 平亦有平安和諧意。 「平在朔易」:和平順利地改易正朔。
⑦西旅:西方古國名。 《書•旅獒》:「西旅獻獒。 」孔《傳》:「西戎遠國貢大犬。 」孔穎達疏:「西方之戎,國名旅者。 」蔡《傳》:「西方蠻夷國名。 」 大犬:獒犬,蔡《傳》:「犬高四尺曰獒。 」
其頭顱也,不可論以盡;其骨法也,不可辨而釋①。 傞俄(亻亮)蹴蹌②,雄資猛相,亢然高八九尺,形體如箭鏑③,象貌如刻畫,毛逾紫豔光,雙肩(眉)如白璧④。 時頻伸而振迅⑤,若應龍之騰擲⑥。 爪類刀戈,牙如交戟⑦。
注釋
①骨法:骨相,骨骼結構。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曰:‘先生相人何如? ’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 ’」
辨而釋:意其骨法奇特,不可以常物辨說解釋。
②傞 [suō] 亻亮:按: [亻亮] 字康熙字典及近代字、辭書不載,音義未明。 整句看,或為傞、俄、踉之訛。 傞傞或傞俄均有醉舞不止貌。 《詩•小雅•賓之初筵》:「側弁之俄,屢舞傞傞。 」
蹴蹌 [cùqiàng] :跳躍騰拿貌。 傞俄蹴蹌:撲跌跳躍不止,狀犬之活潑。
③亢然:高大壯實貌。 箭鏑[dí]:鏑為箭頭,意為狗之形體如箭鋒般銳利。
④刻畫:意謂:體貌如雕鑿描畫,輪廓分明。 白璧:雙肩如白玉般瑩潤修整。
⑤頻伸:欠伸。 打呵欠,伸懶腰。 《禮記•少儀》「君子欠伸」鄭玄注:「以此皆解惓之狀。 伸,頻伸也。 」陸德明釋文:「頻,本又作嚬。 」狗閒暇時伸懶腰。 振迅:即振訊,抖動。 《詩•豳風•七月》「六月莎雞振羽」毛傳:「莎雞羽成而振訊之。 」南朝宋鮑照《舞鶴賦》:「躑躅徘徊,振迅騰摧。 」亦有激勵,奮起意。 《公羊傳•莊八年》:「出曰祠兵,入曰振旅」何休注:「將入嫌於廢之,故以振訊士眾言之。 」
⑥應龍:翼龍,《文選•班固〈答賓戲〉》:「應龍潛於潢汙,魚黿媟之。 」呂延濟注:「應龍,有翼之龍也。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 騰擲:跳躍、撲跌。
⑦交戟:犬牙交錯,鋒利如戟。
聞林獸之群爭,欻斷鎖而齕石①,逆風長厲②,野禽是覓。 鼻嗅微香,眼裁輕跡③。 盻眄而奮怒④,揮霍而振鬩⑤。 譬天梁折,地柱劈。 倒曳白象挫其腰,齧制六駁折其脊⑥,拓索熊羆破其匈⑦,捹抄獸頭斷其衇⑧。 爪處如劍剺,牙創似鈹刺⑨。 視其未死之間,血泉湧如箭射。 於是駈麋鹿之大群⑩,入窮谷之峻厄⑪。 走者先死,往者被擊;前無孑遺,後無一隻。 然其所折伏,敬主識人。 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姦淫之賓⑫。 通聽百里,夜吠狺狺⑬。
【 注】
①欻 [xū] :忽然。 斷鎖:掙斷鎖鏈。 齕[hé]:咬嚼,啃。
②逆風:迎風。 長厲:厲:疾飛:《漢書·息夫躬傳》:「鷹隼橫厲。 」借作奔跑。 意為迎風疾奔。 風送鳥獸之氣息,故逆風長厲。
③野禽:獸亦稱禽, 《白虎通》:「禽者何? 鳥獸之總名」 裁:判斷、今有聯綿詞裁判。 《管子·地形》:「裁大者眾之所比也。 」注:「斷也。 」 輕跡:輕小細微之痕跡。
④盻 [xì] 瞪:張目怒視。 金雷淵《會善寺怪松》詩:「芻蕘急薪槱,堅悍空盻瞪。 」
何按:瞪字《四庫全書》等作耳旁加攀或目旁加攀,詞書不載,未收「盻[目攀]」等詞。 無音義,不知何解。 《四庫全書》編于《康熙字典》成書後,理應按標準字書寫。 見總撰官亦未嚴格要求。 致使此文不入格之字太多。 竊以為,此字當是瞪之訛。 攀有登意,《崔駰·達旨》:「攀臺階,窺紫闥。 」即登臺階。 「攀登」常連文。 故或人書寫時將登訛作攀。 又或訛 [目樊]。 讀樊,目美貌。 用於此不洽。
⑤揮霍:迅捷,《文選·陸機〈文賦〉》:「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 」李善注:「揮霍,疾貌。 」 鬩[xì]:此處作恨、怒解。 《爾雅·釋言》鬩恨。 《注》相怨恨。 《揚子·方言》:「宋衛之間,凡怒而噎噫謂之脅鬩。 」振鬩:振奮怒哮,嗚喑作聲貌。
⑥齧 [niè] :咬。 天梁:星相家言紫微鬥數十四主星之一主星。 此指架天之梁。 地柱:撐天之八地柱,《天問》:「八柱何當? 」 六駁:猛獸,省稱「駮」。 《爾雅·釋畜》:「駮,如馬,倨牙,食虎豹。 」晉左思《吳都賦》:「驀六駮,追飛生。 」《北齊書·循吏傳·張華原》:「先是州境數有猛獸為暴,自華原臨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
⑦拓索:拓有張開、拉開義,吳廣成《西夏書事》:「(張)浦見士皆拓兩石弓有餘力,大駭。 」拓索:扒開樹林叢莾搜索。 匈即胸。
⑧捹抄:捹之本意為手亂,借為奔,狂奔抄襲。 衇:同脈。
⑨爪處:爪作動詞用,即爪著處。 剺[lí]:劃開,割開。 鈹[pī]:雙刃刀或長槍。
⑩駈 [qū區] :同驅。
⑪ 峻厄:厄:險隘。 峻厄:窮谷險隘。
⑫ 折 [shé] 服:敬服、佩服。 窺窬:覬覦、企圖,《文選·王儉〈褚淵碑文〉》:「桂陽失圖,窺窬神器。 」呂向注:「窺窬,謂欲有篡逆之心也。 」 姦淫之賓:《詩·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鄭箋》:「貞女欲起士以禮來,脫脫然舒也。 又疾時無禮,強暴之男相劫脅。 」 尨吠:《毛傳》:「尨,狗也。 非禮相陵則狗吠。 」孔穎達《正義》:「非禮相陵,主不迎客,則有狗吠。 」意為狗防夜,可阻止姦淫之徒。 狺狺[yín yín]:犬吠聲。
若乃蠻夷猾夏,列士異操①,輕櫬單集,人馬銜枚②,猛犬先覺,音聲正摧③;竦耳側聽則恒山動,南向嗺嗺則霍山頹④;眈精直視則曾邱 䃬 ,虓嚇奔突則重闉開⑤。 非吾畋獵之有益,乃可安國家衛四鄰者也。 昔宋人有鵲子之譽⑥,韓國珍其大盧,彌明振之于巨獒⑦。 槃瓠受之于蠻都,淪百代之名狗⑧,敢余犬之能俱,絕駟鐵之猲獢⑨,雲何盧令之足書⑩。
【注】
①蠻夷猾夏:《書·堯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 ’」《孔傳》:「猾,亂也。 夏,華夏。 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 在外曰奸,在內曰宄。 」《書大傳》:「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則責之司馬。 」《注》指蠻夷禍亂華夏。 《書大傳》用其意。 賦亦用其意。
列士:有作為有聲名者。 《荀子·大略》:「子貢、季路,故鄙人也。 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 」 異操:異于尋常之作為、操守。
②輕櫬 [chèn] 單集:櫬之本義為內棺,親身棺。 此地借為棧,意為輕車。 棧:《說文》:「竹木之車曰棧。 」柩車亦謂之棧,《儀禮·既夕》:「既夕賓奠幣于棧。 」柩即棺,與櫬同義。 故以櫬代棧車。 輕車單集,表示行軍或運輜重輕車單獨行走,以免造成巨大聲響。
銜枚:枚:短竹棍或木棍,銜于口中,避免出聲。
③摧:至,到。 《詩·大雅·雲漢》:「先祖于摧。 」《毛傳》:「至也。 」音聲正摧:音聲正好到達。
④恒山:五嶽之北嶽,橫亙于山西、河北間,主峰在河北,高 2000 余米。
嗺 [zuī] :《集韻》釋曰:一作嗺頹,口動貌。 此處作南向張嘴而吠,則霍山為之頹敗。
霍山:一在今山西霍縣東南,《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內曰冀州,其山鎮曰霍山。 」一為今安徽六安之霍山。
⑤眈精:集中精力,專注。 《韻會》:「精同睛。 」 曾邱:邱即丘,曾丘即層丘,高丘。 䃬[石嵬][wěi]:本義為眾石聚積貌,此處借為萎,即萎縮、頹敗。
虓嚇 [xiāohé] :虓為虎嘯,嚇為怒斥,此處借為狗怒吠。 奔突:奔跑、衝撞。
重闉 [yīn] :數重宮門或城門。
⑥鵲子:宋鵲:春秋時宋國名犬。
⑦大盧:即韓盧,戰國時韓國名犬,色黑。 彌明:提彌明。 《左傳·宣二年》:「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 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 」《正義引》《尚書傳》:「獒,大犬也。 」又引《爾雅》:「狗四尺為獒。 」 振于:振同震,即震驚于。
⑧槃瓠:即盤瓠。 《後漢書·南蠻傳》、幹寶《搜神記》等載,相傳高辛氏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 婦人盛瓠中,覆之以槃,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槃瓠。 後高辛氏遭犬戎侵擾,屢戰不勝,因募能得犬戎吳將軍頭者,賞千金,封邑萬家,妻以少女。 槃瓠遂銜吳將軍頭歸,高辛乃以少女配之,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子孫繁衍。
【評議】
初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列此賦于傅玄《走狗賦》後,作者賈岱宗可能為北魏人。 盛唐徐堅《初學記》將《大狗賦》列傅玄《走狗賦》前,賈岱宗為曹魏人。 其朝代何歸何屬? 有人以今《尚書》為東晉梅賾所獻偽書,「西旅獻獒」典出《尚書》古文《旅獒》,以《書》古文篇偽,定賈為北魏即元魏人。 得此結論,須有一前提,《尚書》為東晉晚出偽書。 但迄今,無人提出充分理由證明《尚書》偽。 閻若璩沒有,孔廣林沒有,惠棟、孫星衍、段玉裁、皮錫瑞、丁晏等也沒有,余有議,此不贅。 孔傳《尚書》兩漢流行不絕,魏繼漢統,故亦在魏時流行,余有議,待後議。 曹魏(220-266)存世四十六年,傅玄(217-278)生於曹魏建極前,逝于晉代魏後,即使賈岱宗生於傅玄後,生於曹魏建極或稍後之年,雖晚于傅玄,亦有可能作《大狗賦》, 據此不能認定賈為北魏人。 論定賈之朝代歸屬,《大狗賦》是唯一資料。
賦中四句:「帝曰疇諮,平在朔易,越彼西旅,大犬是獲。 」
本注說明「朔易」有改正朔、易服色義,為改朝換代同義語。 「朔易」二字,在一般情況下指「冬月歲事已畢,除舊更新,所當改易之事也。 」結合西旅獻獒之典,必指改元易服,建立新朝。 否則此四句在此毫無意義。
《尚書•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西旅底貢厥獒。 」周武王伐紂克商,建立周朝,四夷既貢獻方物致賀,亦示奉周正朔,臣服周朝。 獻獒遂成開國致賀及歸誠之典。 由此不難說明賈岱宗為曹魏人而非元魏人。
一、西元220(夏曆庚子)年,曹丕受漢獻帝劉協禪,建立魏朝,無論當時或後世,均以魏繼漢室,是為正統。 一則魏結束劉姓政權,取而代之。 故曹魏代漢是改朝換代之舉,有類武王克商。 再則曹魏地處中原,勢力最強大。 當時雖東南有孫吳、西南有蜀漢,但偏安一隅,不足以稱正統。 公認的歷史傳承世系是秦、漢、魏、晉。 若以蜀為正統,蜀仍舉漢幟,繼漢統,奉漢朔,漢未滅,亦不得謂中興,不得稱「平在朔易」。
二、《大狗賦》中之魏不是北魏。
1 、北魏前身為代,西元376年前秦苻堅伐代,代主拓撥什翼犍戰死,代滅。 苻堅淝水之戰敗後,前秦勢力隨之瓦解。 386年,什翼犍之孫拓撥珪乘機恢復代政權,同年四月改稱魏,是為北魏。 此時之魏不過是複國,改國號。 稱不上是改朝換代。 賈岱宗不可能稱此時北魏「平在朔易」,更不會有遠人獻犬致賀歸誠之舉。
2 、北魏初建,不過一武裝集團,撮爾小國,其時尚有前秦(苻秦)、後秦(姚秦)、後燕、西燕、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夏、北燕等國在。 何況東晉尚在,漢人眼裡,儘管有五胡所建之國,晉室才是正統。 北魏當時勢力遠未達到甘、涼,何論「西旅」? 即使西旅願獻,也輪不到獻給北魏,即使願獻北魏,也因西來路上,多國梗阻,道路未通,不能達至。 不可能有「越彼西旅,大犬是獲」之說。 即使作文用典,也太不倫。 曹魏則不同,曹魏雖三國之一,但國勢最盛,奄有從青、徐、幽、燕到甘、涼之廣大地區,「西旅」獻貢,道路通暢,可達京師。
3 、從所描述大犬所處位置看,不當在北魏。 賦中有「竦耳側聽則恒山動,南向嗺々則霍山頹」之句。 北魏初定都于盛樂(今內蒙呼和浩特市之和林格爾縣)恒山、霍山在其南;398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恒山、霍山仍在其南。 按一般文理,不當兩者皆說南方之山。 且狗既南吠,必南向,聽恒山不是側而是直。 曹魏建都洛陽,恒山在其北,安徽六安之霍山在其南。 方可能側聽恒山而南吠霍山。 北魏到493年拓撥宏始遷都洛陽,已在稱魏百餘年後,談不上改朔易服。 雖然作文不必盡皆實指,但也不能差之太遠。
三、賈岱宗寫《大狗賦》非為文而文,從「餘生處大魏之祚政,遭王路之未辟;進不得補過之功,退不得禦國之冊。 」來看,此賦分明是自薦文字。 「帝曰疇諮,平在朔易。 」,語出自《堯典》:「帝曰:‘疇諮,若時登庸。 ’」意為選舉賢才,起而登用。 「迸在朔易」即國家初創,改朝換代,重在啟用人才。 從而薦己之才,堪為國用。 引此典頗見其用心良苦。
「越彼西旅,大犬是獲。 」既寫西旅獻獒,祝賀大魏新造,遠人來賓。 亦寫大犬之功用,「非吾畋獵之有益,乃可安國家衛四鄰者也。 」其意若曰:吾非只玩玩筆桿,作文學侍臣,亦能安國家,衛四鄰,為朝廷棟樑。
北魏初創,主政者為鮮卑舊人,多不通漢語漢文。 不在意文事。 北魏初幾無文獻傳世便是明證。 直到孝文帝拓撥宏(471—500在位)才大力推行漢化國策,文事方興。 賈岱宗不可能于北魏初年通過獻賦薦己于朝廷。
四、清 孫梅《四六叢話》論賦曰:「左陸以下漸趨悲涼,齊梁而降,益事研華,古賦一變,而為駢賦 。 」元宏(479-502)生時,已處齊季梁初,駢賦十分興盛,舉凡信劄、公文、著述,尤其辭賦,莫不以四六體為主幹。 賈賦雖是殘篇,大體輪廓已具,文中多自創字、生僻字,假借字,未蛻盡漢賦流風,與東晉、齊梁間興起之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之駢賦甚不相類。
五、「蠻夷猾夏」之說更不能用於北魏以求仕進。 北魏為鮮卑人所建,鮮卑非蠻夷乎? 佔有半壁河山,不「猾夏」乎? 不啻指著和尚罵禿顱乎? ,犯北魏大忌,不僅求官不成,命將難保,賈岱宗如此不識時務?
以上諸點說明,賈岱宗為曹魏人無疑。 則《古文尚書》在魏晉間廣為流傳,像賈岱宗這種無官爵,或為小官之人,均可看到。 《古文尚書》,豈能惟藏于秘府?
賦分四段。 第一段作者自稱處於魏建極之初,為王效命之路未通,進不得拾遺補闕,為國立功,退不得揚名顯姓,入國典冊。 此時遠人或有進獻大犬之舉,故作賦以賀開國之慶,以表效力之意。
二段寫大狗威猛,從頭到腳,不同凡響,以顯大狗為有用之才。
第三段述大狗實際能力,豈止山禽野狐,即令象豖熊羆,也非它之敵手。 犬雖兇猛,卻對主忠誠,溫順。 聽說聽教,看家守戶,衛主安全,晝防劫掠,夜防淫盜。
末段寫大狗之用不止于保主之家,亦可禦國之門,護鄰之安,防敵侵擾。 雖古代名犬, 鵲韓盧之屬,盤瓠盧令之輩,亦何能比肩! 所謂人才難得,籲朝廷留意焉!
------------------
大狗賦
北魏·賈岱宗
餘生處大魏之祚政,遭王路之未辟,進不得補過之功,退不得禦國之冊,帝曰疇諮,迸在朔易,越彼西旅,大犬是獲。 其頭顱也,不可論以盡。 其骨法也,不可辨而釋。 傞<亻亮>蹴蹌,雄資猛相。 兀然高八九尺,形體如翦削,象貌如刻畫,毛翰紫豔光,雙肩如白璧。 時頻伸而振迅,若應龍之騰擲。 爪類刀戈,牙如交戟。 聞林獸之群爭,欻斷鎖而齕石。 逆風長厲,野禽是覓。 鼻嗅微香,眼裁輕跡。 眄目攀而奮怒,揮霍而振鬩。 天梁折,地柱劈。 倒曳白象,挫其腰,齧掣六駁,折其脊。 拓<才索>熊罷,破其匈,扌棄抄獸頭,斷其脈。 爪處如劍犛。 牙創似鈹刺,視其未死之間,血泉湧如箭射。 於是驅麋鹿之大群,入窮谷之峻厄。 走者先死,往者被擊。 前無孑遺,後無一隻。 然其所折伏,敬主識人。 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姦淫之賓。 通聽百里,夜吠狺狺。 若乃蠻夷猾夏,列士異操。 輕襯單集,人馬銜枚。 猛火先覺,音聲正摧。 竦耳側聽,則恒山動。 南向嘊喍,則霍山頹。 眈精直視,則會丘石嵬,虓嚇奔突,則重闉開。 非吾畋獵之有益,乃可安國家衛四鄰者也。 昔宋人有鵲子之譽,韓國珍其大盧。 彌明振之于巨獒,槃瓠受之于蠻都。 論百代之名狗,敢余犬之能俱。 絕四鐵之猲才喬,雲何盧令之足書。
——清·嚴可均輯《全三國文》卷五十三·魏五十三
---------------------
《大狗賦》
餘生處大魏之祚政,遭王路之未辟,進不得補過之功,退不得禦國之冊,帝曰疇諮,迸在朔易,越彼西旅,大犬是獲。 其頭顱也,不可論以盡;其骨法也,不可辨而釋。 ェ亻亮蹴蹌,雄資猛相。 兀然高八九尺,形體如翦削,(《初學記》作「箭鏑」,從《藝文類聚》。 )
象貌如刻畫
毛翰(《初學記》作「逾」,從《藝文類聚》。 )紫豔光,雙肩如白璧。 時頻伸而振迅,若應龍之騰擲。 爪類刀戈,牙如交戟。 聞林獸之群爭,斷銷鎖而石。 逆風長厲,野禽是覓。 鼻嗅微香,眼裁輕跡。 眄目攀而奮怒,揮霍而振鬩。 (《藝文類聚》作「擲」。 譬若從《藝文類聚》增。 )天梁折,地柱劈。 倒曳白象,挫其腰,駁制六駁,折其脊。 拓<才索>熊罷,破其匈,摒抄獸頭,斷其脈。 爪處如劍。 (《藝文類聚》作鉤桀。 )牙創似鈹(《藝文類聚》作「矛」。 )刺,視其未死之間,血泉湧如箭射。 於是驅麋鹿之大群,入窮谷之峻厄。 走者先死,往者被擊。 前無孑遺,後無一隻。 然其所折伏,敬主識人。 晝則無窺窬之客,夜則無姦淫之賓。 通聽百里,夜吠狺狺。 若乃蠻夷猾夏,列士異操;輕礻親單集,人馬銜枚。 猛火先覺,音聲正摧。 竦耳側聽,則恒山動;南向崖柴,則霍山頹。 眈精直視,則會丘石嵬,赫奔突,則重開。 非吾畋獵之有益,乃可安國家衛四鄰者也。 昔宋人有鵲子之譽,韓國珍其大盧;彌明振之于巨獒,瓠受之于蠻都。 論百代之名狗,敢余犬之能俱? 絕四鐵之犬曷才喬,雲何盧令之足書? (《初學記》二十九。 又見《藝文類聚》九十四,有刪節 [1]  。 


南韓動保團體抗議陋習 狗農「當街大啖狗肉」反嗆:別斷我生計
▲▼ 南韓民眾上街抗議狗肉交易。(圖/路透社)
▲ 南韓動保團體帶著多具假的狗屍上街抗議。(圖/路透社)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南韓動保人士12日走上街頭,在首爾汝矣島國會議事堂前抱著多具假的狗屍體,呼籲當局中止狗肉交易。但在幾十名警察組成的人牆後方,狗肉業者也上街反擊,大啖自己養的狗製成的狗肉料裡,控訴動保人士斷了他們的生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韓幾十年來都因其國人對待動物的方式及食用狗肉的習慣飽受批評,動保人士也致力於中止狗肉交易。議員已經提出一項法案,有望禁止為食用狗肉而屠殺犬隻的行為,但12日抗議當天便有南韓育犬協會(Korea Dog Farmers' Association)成員在現場大吞狗肉。
民主黨議員表蒼園2018年6月提出法案,希望將宰殺貓狗為食定為非法行為,雖得到以愛狗聞名的總統文在寅支持,國會中卻僅有少數人贊同。他受訪時說明,「許多國會議員都出身於有養狗場的農村地區,因此備受壓力,不能談論或支持這項法案。」
為動物權利奔走多年的美國女演員金‧貝辛格(Kim Basinger)12日加入南韓動保人士的行列,希望為這場示威活動吸引更多關注,也正努力遊說國會議員支持表蒼園提出的法案。她在鏡頭前捧著一具假的狗屍說道,「政府不該視而不見,而是應該拿出像樣的解決方法。」 https://is.gd/HxsDLy


雖然人類知道吃肉會使動物受苦,造成環境負擔,但全球市場對肉類的需求仍持續增長。多數人不喜看到殺戮或虐待,但為何還是吃肉?
肉食悖論:為何人們不想殺生卻又吃肉? https://bit.ly/3qX0KqZ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頭羊正劇烈掙扎。Kai必須使用擊暈槍數次才能放倒它。他面露猶豫。我以為他會放棄,但他深呼吸後扣下了扳機。六個月大的綿羊應聲倒地。但擊暈槍還不足以殺死它。Kai得割斷它的咽喉。屠夫走上前協助,加快宰殺的速度。
德國人每年平均食用近60公斤的肉類。美國和澳洲的人均肉食消費量則超過100公斤。但親自宰殺並肢解動物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是向超市或肉販購買處理好的肉品。消費者很容易就遺忘,牛排曾是一頭活生生動物的一部分。
這樣的心理能幫助人們克服所謂的“肉食悖論”:一方面想吃肉,另一方面不希望看見動物受苦或死亡。
Kai站在一灘血水中,羊終於停止抽搐,生機全無地倒在他的腳邊。他無法忘記屠羊的過程,強忍著淚水,試圖整理思緒理解剛才發生的一切。“我殺了一只動物。”
肉類導致生態問題
Kai是我的同事。為了制作德國之聲的YouTube節目“Planet A”,他自告奮勇嘗試宰羊。這檔節目的主題圍繞各種環境問題,例如回收、塑料問題、糧食的浪費。
想要談論環境破壞以及氣候變遷,那就繞不開肉類消費這個話題。根據海因裡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öll-Stiftung)、德國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BUND)以及法國《世界外交論衡》(Le Monde diplomatique)合作出版的“2021年肉類地圖冊”,全球70%的耕地面積都用於畜牧業。
延申閱讀:
肉類地圖冊: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吃什麼了
其中40%的耕地被用於種植飼料,主要是黃豆。隨著人們對肉類的需求上升,為了種植更多飼料及開辟牧場,森林及草原遭到砍伐破環。生物多樣性以及能儲存二氧化碳的植物隨之消失。
生產一公斤牛肉,平均用水量超過1萬5000升。工業化養殖尤其需要大量用水,導致河流及濕地干涸,地下水位下降以及土壤鹽鹼化。
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還不僅於此。養殖時使用的抗生素會產生多重耐藥菌,破壞生態系統,增加病毒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風險。
狗和豬有何區別?
Kai很清楚吃肉對環境造成的負擔,所以參與了這次的拍攝。他一直知道,餐桌上的肉類在被擊暈及屠宰時,過程並不美好。盡管懷有罪惡感,Kai還是享受吃肉。擁有相同矛盾心態的人不在少數。
特裡爾大學社會心理學家布特勒(Benjamin Buttlar)研究的正是肉食悖論。他認為,不殺生以及不造成傷害的基本道德原則適用於各文化背景中的所有人。
為了減輕道德上的負疚感,人類發展出一系列的自我辯護策略。自2010年起,研究動物與人類關系的學者有增加的趨勢。
例如生物學家布魯姆(Donald Broom)和神經科學家馬裡諾(Lori Marino)就認為豬有高度社交能力而且聰明,具同情心及自我意識。盡管如此,豬仍被歸類為“食用動物”,而且豬肉是繼禽肉之後,全球最常被食用的肉類。
將動物區分為食用動物和寵物是人類克服肉食悖論的一種策略。心理學家喬伊(Melanie Joy)稱這種分類法為“二分法”。布特勒指出,在認可寵物貓、狗是獨立個體時,肉食者不太願意承認農場動物的心智能力。如此一來,屠宰農場動物便不會對人類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
克服心理障礙的“四個N”
“此外,人們還有非常特別的合理化策略,轉移屠宰動物的責任。”布特勒表示,肉類消費心理可以概括為三個“N”:正常(normal)、必要(necessary)以及自然(nature)。
還有第四個“N”,指的是美好、美味(nice)。對許多人而言,肉類的美味令人難以舍棄。
可愛的小熊火腿,對於克服「肉食悖論」是否有所幫助?© Patrick Pleul /dpa/picture alliance 可愛的小熊火腿,對於克服「肉食悖論」是否有所幫助?
在割斷羊的脖子、羊停止抽搐後,Kai呆立當場瞪著眼前的景象。2019年,單是在德國就有7.63億動物被屠宰。全球每年宰殺的動物更超過700億。Kai轉頭看著攝影機問道:“這麼做就只是因為我們要吃肉?”
第一世界的問題?
這些動物多數是在工業化國家飼養,以流水線的方式大規模屠宰。根據《肉類地圖冊》,光是在中國所生產的肉類就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非洲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則是每年17公斤,相當於美國人或澳洲人的約六分之一。
但布特勒指出,人們在肉食悖論中“認知失調”心理過程,適用於世界各地的人類。所謂的“認知失調”指的是人們心理態度和行為不一的情況,簡單地說就是一方面為動物的死亡與苦難感到同情,但卻繼續食用肉類。
布特勒引述了一份跨文化肉食悖論差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特定的思維在跨文化間是通用的。例如,當人們看到被宰殺後還帶著頭顱的動物全屍時會產生不適感,這會令人想起肉類的來源,進而失去食欲。Kai自己也深有體會:“當羊的頭顱被切掉、剝皮後,它就只是一塊肉。”
消費者容易遺忘,貨架上的肉品曾是活生生的動物© Daniel Kubirski/dpa/picture alliance 消費者容易遺忘,貨架上的肉品曾是活生生的動物
布特勒說,這份研究也顯示,在主要使用人力屠宰的國家,這樣的心裡差異相對較小。
此外,目前的研究也推測,當一個人對問題感覺越切身相關時,他所感知到的認知失調感便越強烈。人們不會否定世上所有被食用動物的心智能力,只針對自身文化中經常食用的肉類。例如,狗在許多西方國家中被當作寵物飼養,主要食用的肉類是牛羊豬雞,吃狗肉的行為便無法被合理化。這也證明,肉食悖論確實是跨文化的現象,但又依文化而定有所差異。
習慣的威力
當人們試圖通過一些策略合理化肉類消費的行為時,也有部分人放棄食用肉類或動物制品,借此擺脫心理上的認知失調。筆者在吃蛋奶素19年後決定改吃全素,對我而言這是解決肉食悖論最簡單的策略。但心理學家布特勒否定了我的觀點。他表示:“在多數社會中,食用肉類是正常做法。”
筆者來自一個素食主義的家庭,所以將飲食習慣改為全素並不困難。但Kai的家庭習慣食用肉類,肉已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適,Kai又開始吃肉。或許是出於習慣,他自己也不確定。
布特勒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與道德考量相比,吃肉會破壞環境並引發健康問題這樣的信息比較無法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
盡管如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Kai無法忘記親手宰殺動物的這段經歷。“死亡本身令人感到震撼。”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肉食悖論:為何人們不想殺生卻又吃肉? https://bit.ly/3qX0KqZ

2021-02-28_1854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