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禁止過午食,中午吃飯叫吃齋。大乘佛教吃齋禁吃肉喝酒,以吃素為吃齋。

富人為健康吃齋,修行人為戒律吃齋,窮人沒肉吃也是吃齋

過午不食的兩個用意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候,過中午以後不能吃任何食物,也不能喝奶、飲料、茶水,只能喝白水。
如果有病需要吃藥治病,這是特殊的情況,可以吃。很多藥品都可以當藥物,也可以當食物。
你當食物吃喝,這肯定是不行的。你為了治病,作為藥物吃喝,就不會犯戒。
佛在經中講過,特別要同情病人,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為了治病,服用藥品,這沒有關係。比如今天感冒了,為了治感冒,喝薑湯,這都可以。
如果不是這樣,而是自己想喝薑湯,還找藉口,“我這是藥水啊”,這就不行。
為什麼有過午不食這條戒呢?佛在世的時候,僧團每天到城市裡化緣,但是整天化緣會耽誤修行。
所以他們有一個習慣,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可以化緣,過中午以後都要上山修行。
佛在世的時候就是這樣。
中午吃了,下午再吃,晚上還吃,就耽誤我們的修行了。
現在很多人還沒有明白暇滿難得、壽命無常的道理,你真正明白了,還哪有那麼多時間整天做飯,吃飯?
我整天給你們講,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變成修行,做飯、吃飯也可以變成修行。
你會轉念,你能把做飯,吃飯都變成修行,你有這麼高的境界、智慧,那可以。
如果你沒有那麼高的境界,修行是修行,做飯是做飯,吃飯是吃飯,你整天做,整天吃,哪有那麼多時間?
這是其一。其二,過中午以後吃飯,尤其是晚上吃飯,喝飲料,容易昏沉。
晚上吃飽了就困了,一躺就睡著了,就又耽誤修行了。為了避免這些,佛就制定了過午不食的戒條。
不過有些人因有胃病!晚上沒吃點東西,胃就會痛,那晚上就只能用飲的食物如煑爛蓉蓉的麵線等....
同時觀想為食藥!因為無論是胃病或肚餓都算是病,所以晚上稱謂(藥食).
過午不食
  所謂的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
佛在《舍利弗問經》中說:“諸婆羅門,不非時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是故佛制諸比丘弟子不可非時受食。然而經過了正法、像法時期,到了明朝末年,已每下愈況,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亦談及:“越地安禪,夜作齋,名曰放參飯,競為侈靡,勝於午齋,相沿成習久矣!”
   不非時食,是佛陀與其弟子每天正命而活的方式,具體原因在律部中多有闡述,包括因為阿難跟其他比丘出去,吃完中飯吃晚飯,回來很晚,被別人喝斥,迦葉雷 雨天晚上進城乞食,被孕婦突然看見以為遇鬼流產等等原因,於是佛陀制定了晚上不可以再乞食吃飯的戒律。而且食而知足知量,是對個人減少欲求的一種修行。這 種方式在開始的時候,身體會有一定的不適應,慢慢也就習慣了。但是如果確實產生了對身體的傷害,還是正常吃飯就可。在家人不必跟出家人一樣,否則就出家修 行了,畢竟這是出家戒律。在家人可以持守八關齋戒,其中也有不非時食一條。在特定的日子裏好好持守就可以了,而比丘的出家戒律對在家人是不適合的。
  過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而不違越。
  釋氏要覽曰:“起世因本經雲:‘烏脯沙陀,隋言增長,受持齋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大日經曰:“愚童凡夫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想法生,所謂持齋。”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的第二為“愚童持齋心”。
  關於持齋的功德,達摩祖師在其《破相論》中說:“持 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于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殷勤覺察清淨身 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 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若複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 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亦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處。”
  趙朴初老居士在《佛教常識答問》中寫道: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1、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2、 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方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但一般的僧人午後可以喝茶、汽水、果汁,也可以 吃糖。我國漢族禪宗僧人從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非吃東西不行。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也仍不少。
   李炳南老居士在《佛學問答類編》中寫道:佛家雖有日中一食之制,能守者遵之,不能者任之,並非每一教徒,皆得如是,安有強難。即經受菩薩大戒者,條文亦 限六天,惟知其益者,及明白衛生之理者,多自動常守一餐,此其一。宇宙之大,事理萬端,似不應以中國有無分善惡。中國古有殺人殉葬之事,今可從乎?況一餐 為貴,中國古實有之。按禮記禮器篇,在以少為貴一章中,有‘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之文,注者大意,謂位尊者德盛,其飽以德,不在於食味。噫!自打倒孔家店,中國文化全湮矣,此其二。
---------------------------
過午不食的十五個好處
    藥師法門裡面有說,受持過午不食的十五個理由:
第一個是不變胖。因為你晚上吃東西,就全部變成垃圾,變成脂肪留在身體裡面了。
第二個是不會讓我們的心、肺和腎缺血。你晚上吃得多,這個血都跑到胃裡面去幫助消化去了,那麼心臟缺血,如果本身有心肌梗塞,就容易發生突然死亡。
第三個是有利於修習禅定。
第四個是我們人體在饑餓狀態下,體內的吞噬細胞活性最強,就可以促進吞噬細胞吃掉那些壞死的組織。
第五個是讓我們腸胃干淨。你就不需要跑出去做美容了,腸胃干淨,自然就皮膚好了。
第六個是有利於小孩子長得高。因為晚上吃晚飯吃得很多,腦垂體就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之下。並且來說,這個血都跑到胃裡面消化去了,所以就不會入深度的睡眠,就會抑制腦垂體大量分泌生長素,生長素分泌得少了,所以就不利於生長發育。
第七個是有利於青少年的學習,頭腦比較清明。
第八個是如果晚上有吃飯,然後再去看電視、看書,就會讓視力受損,因為眼部得到的血也不夠。
第九個是如果晚上吃食物比較多,一直在消化,所以早上的時候肌肉裡面還是缺血的,就容易發生一些工傷意外。
第十個,尤其是年輕的男眾,如果有吃晚飯比較多,他的消化系統會一直要工作,不能休息,所以大腦也就會跟著做夢;並且有喝湯的話,腎臟也在加班,所以到晚上睡覺他就做夢,做夢夢裡面自己在小便,其實就發生遺精了。
第十一個是餓鬼聽到碗筷的聲音就會生饑渴,咽喉有火焰,生煩惱。
第十二是讓所有的五臟六腑都超負荷地運轉,就衰老得更快。
第十三個是容易產生欲望,增加貪、瞋、癡三毒。
第十四個,我們如果真正地能夠受持過午不食,清淨地受持八關齋戒,乃至於一天一夜的功德都是浩瀚無邊的,都能夠讓我們得到六十萬世餘糧,六十萬輩子之中都 不用擔心沒飯吃了。我們看《觀無量壽經》,短暫地、如法地,乃至於一天一夜受持八關齋戒,加上信願行,將來往生極樂都是中品中生以上。
第十五個是,我們如果一直有貪著於物質的享受,靈性就閉塞。
摘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過午不食」(No-food-after-midday precept or Vikala Bhojana Veramani)又稱為「非時食戒」或「齋」,是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戒律,在「八關齋戒」、「式叉摩尼戒」、「沙彌十戒」、「菩薩齋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中都提到此一戒律。過午不食是指正午以後只能飲水,不能吃任何食物,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能進食。幾千年來幾乎所有佛教的出家修行人都必須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本文從大正新修大藏經所記載的佛教經文來探討佛教的過午不食。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戒律都有「過午不食」戒,且由經文中可推知佛教「過午不食」戒的起源應該不是因為迦留陀夷在天色非常陰暗的情況下向人乞食使對方受驚嚇導致流產而引起的,也可能不是十七位少年比丘在不適當的時間向人乞食而引起,而可能是釋迦摩尼佛為了要斷絕修行人六道輪迴的因,使修行人和三世諸佛相同,而制定的戒律。此外,由佛教關於「時」與「非時」的定義可知「過午不食」戒應該和人體的生理時鐘及人類的起居作息規律有關。佛經說過分飽食會讓人氣急身滿,百脈不調,身體壅塞,坐臥不安;如果吃的少又會讓人體弱心浮,思慮不定;只有吃得適中才能使人身心平衡。又根據《法苑珠林》,過午不食的五大益處是少病、身安穩、少婬意、少睡臥及得升天上;前四大益處是過午不食在生理方面的效應,故佛經中有關過午不食的好處若從生理及醫學的觀點來看,將比較容易理解。佛教的過午不食戒可提供我們飲食習慣上的重要參考。
------------------
過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而不違越。達摩法師在其《破相論》中說: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殷勤覺察清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亦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惡,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處。
趙朴初居士在《佛教常識答問》中說:按照佛制,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兩個:首先、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其次、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這個制度,今天南方國家仍普遍實行。最嚴格的只喝白水,連牛奶、茶、椰子水都不喝。
佛教傳入我國,漢族僧人自古有自己耕種的習慣,由於勞動的緣故,晚上需要吃東西。所以在多數寺廟中開了過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視為『藥食』,但持過午不食戒的僧人為數還是很多
-------------------
「八關齋戒」規定「過午不食」呢?
「齋戒」又叫「吃齋」,吃齋與吃素不同,佛陀時代托缽,信眾供什麼吃什麼,所以可以是素或葷,但「齋戒」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過午後不吃固體的食物,不過可以喝水或流質的東西。
出家眾慈悲心,不與惡道眾生爭食
原本佛陀的僧團開始時一天也吃三餐,但因他們都住在城外的山林,每天外出一趟托缽來回就要費去好幾個小時,為了三餐都來托缽則耗掉太多時間,而且有幾次晚上出來托缽出了意外,因此就規定晚上不托缽的戒律,當然也就不吃。再加上佛家的看法,上午是天人及人道的用餐時刻,下午及晚上是畜生與鬼道的進食時間,出家眾不與這些惡道眾生爭食,也算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
    還有我從醫學的觀點來看「過午不食」還滿有道理的。當時僧團托缽回來後,近中午時他們才開始用餐,當年印度修行人很重視身心的修行,因此吃飯時聽說要細嚼慢嚥吃很久。泰國的法師曾告訴我原始佛教規定吃飯時要細嚼慢嚥,用右邊牙齒嚼六下再換左邊嚼六下,這樣兩邊輪來輪去而不知不覺間飯菜變成汁液自然滑下去,這時才再吃第二口飯菜,醫學上認為這種進食方式唾液與食物完全混合可以消化的很好。
    由此推算僧團們用餐都會費去很多時間,而僧侶用餐後會群集坐在佛陀面前聽開示。聽完開示後這些修行者都分別散開各自找一棵大樹,在樹下打坐去思惟今天佛陀所教導的義理甚或入定,所以下午以後所消耗的能量非常的少,因此不吃晚餐是不妨害健康的。再加上當時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根本沒有活動,不像現代人夜貓子很多,除了吃晚餐還得有消夜呢!
    因此「過午不食」應有其醫學上的意義,因為我們用餐兩小時後血中的醣濃度最高,若這時你在睡覺或不活動則這高濃度的糖份無處消耗,易造成肥胖、血管硬化等文明病,有礙健康。這個戒律實際上告訴我們,吃飯與體力活動宜作適當之安排。
百丈禪師頒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在大乘佛教傳到中國後,僧團生活形態異於印度原始佛教生活,譬如不再托缽、寺廟自己有廚房(叫大寮),而百丈禪師更頒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定。像禪宗道場都必須出坡(如開墾山林等),體力消耗甚巨,另外有些出家人身體狀況不好,不吃三餐會營養不夠,因此開了一個方便可以吃「藥石」,藥石係古老的傳統醫療方法--用熱的石頭敷於腹部以治療疾病,因此吃晚餐代以「藥石」的名稱,係向佛菩薩報告,因身體需要吃此藥石以療身體。


(2)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一日為什麼要吃三餐?一日三餐
先秦時期,人們一天吃兩頓飯,稱作朝食和夕食,時間分別在10時至11時,下午3時至5時《左傳·成公二年》有句話叫作“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就是早晨起來打完了這仗正好趕得上吃早飯。《睡虎地秦墓竹簡》 有記載,當時的築牆勞役人員每天早飯半斗,晚飯1/3斗。《史記·呂太后本紀》也有記載,“日餔時遂擊產”。當時周勃等人誅滅諸呂,正是利用了餔時(15至17時)這個吃晚飯的時機。
到了漢代,情況變得大不一樣。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特意下令,劉長的生活待遇不變。每日可吃三頓飯,給肉五斤、酒二斗。老百姓們也開始在一日兩餐前的早上加上一頓“寒具”(小食品)來填飽肚子。
久而久之,這“寒具”就變成了每天的第一頓飯——早飯。第二頓飯是午飯,一般是在正午時刻,所以現在還有地方稱午飯為“晌午飯”。第三頓飯則為晚餐,又叫“晡食”。《說文解字》上說,“晡,日加申時食也”,申時,大約是在下午3至5點之間。
(圖為漢畫像石《迎賓宴飲圖》,江蘇省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2)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25iZml

266755072_1360467997704628_2714426533080063751_n

滅此朝食
出處
《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釋義
讓我先把敵人消滅掉再吃早飯。形容急於消滅敵人的心情和必勝的信心。
例句
廣東之于桂軍,駸有~之勢。(章炳麟《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 滅此朝食 https://bit.ly/3q1vaZZ
解釋:
等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指急欲破敵。《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
齊都成語故事——滅此朝食
滅此朝食,意思是把敵人消滅了再吃早飯,形容作戰氣勢豪邁慷慨,鬥志昂揚。該成語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鞌之戰》:癸酉,師陳於鞌。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郄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 589年),齊背盟聯楚,興兵伐魯,並擊敗助魯的衛國軍隊。晉景公應魯、衛求援,於當年夏遣中軍元帥郤克率上、中、下三軍兵車800乘及狄人徒兵攻齊。 齊頃公率軍自衛地回撤。晉軍及魯、衛之師在莘(今山東莘縣北)地追上齊軍,於六月十六日追至靡笄山(今濟南千佛山)下。齊頃公傲視晉軍,派使者請戰,聲稱無論晉應戰與否,必得一戰。又縱容大夫高固沖入晉軍,舉石投人,捕晉兵以示勇。次日即六月十七日,兩軍今濟南西北的鞌(今濟南西北)展開激戰。邴夏給齊頃公駕車,逢丑父站在車右做護衛。齊頃公驕傲地說:「等我殲滅了這些傢伙,再吃早飯也不遲!」不給馬披甲就驅車進擊晉軍。由於齊頃公過於輕敵,再加上晉軍沉著應戰,英勇頑強,結果此戰齊軍被打得大敗,連齊頃公也幾乎被活捉了去。後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殺到臨淄城下,迫使齊國求和。
濟南華山
應該說,在鞌之戰中,齊頃公豪邁慷慨,不怕犧牲,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表現出了齊國人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優秀品質。但做為一個軍事指揮員,齊頃公則又顯得不夠冷靜,有急躁冒進、過於輕敵之嫌
齊都成語故事——滅此朝食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0RbOJ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xbe9pz.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