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突出心理結構的整體性,提出「集體潛意識」等概念。他也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這和弗洛伊德的提法有所不同。
個人潛意識
是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以及夢和幻想等。榮格認為個人無意識的內容是情結。情結往往具有情緒色彩,是一組一組被壓抑的心理內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無意識叢,如戀父情結、批評情結、權 力情結等。
個體潛意識是一個容器,蘊含和容納著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致的心靈活動和種種曾經一時是意識經驗,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壓抑或遭到忽視的內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際間衝突和道德焦慮等等。還有一些經驗,它們與人們不甚相干或顯得無足輕重,由於本身強度太弱,當人們經歷它們時達不到意識層,或者不能留駐在意識之中,因而都被貯藏在個體潛意識里。所有這些構成了個人潛意識的內容,當需要時,這些內容通常會很容易地到達意識層面。
集體潛意識
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於: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榮格曾用島打了個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由於潮來潮去而顯露出來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個人無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
原型
原型是集體潛意識中形象的總匯。榮格亦將他們稱呼為顯性、無意識意象、虛構或原始印象,以及一些其他的名字。但原型似乎最被接受。所謂的原型,是藉由特定的方法去體驗事情的天生傾向。原型本身沒有自己的形式,但它表現就有如我們所見、所謂的「組織原理」。它遵循弗洛伊德理論中的直覺法則行事:首先,當一個嬰兒想要吃時,他不知道他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他有著相當不明確的渴望,然而,某些特定的東西可以滿足他。之後,根據經驗,當一個小孩饑餓時,他渴望一些特定的東西——牛奶、餅乾、烤龍蝦、紐約式的披薩。原型,就像是宇宙中的黑洞:你只能藉由它吸引質子和光,知道它在那裡。即是由該事物性質得知它的存在。
阿尼瑪與阿尼瑪斯
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是我們必須扮演的男性或女性角色。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這個角色是由他們的自然性別所決定。但是榮格同意弗洛依德、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以及其他學者的觀點,認為我們生而具有雙重性別。當我們以胎兒身分開始我們的生命之時,我們沒有性器官的差別,僅僅逐步的受到荷爾蒙的影響,而發展成男性和女性。同樣地,當我們以嬰兒開始我們的世間生命之時,在外人感覺既非男性亦非女性。幾乎是立即的,即當那些粉紅色和藍色贈品發生時,我們才會受到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而它將逐步將我們塑造成男人和女人。在所有社會中,對於男人和女人的期望都不同。這些期望通常根據性別所扮演不同繁殖角色來決定,但常常包含許多傳統細節。在我們今日社會裡,仍然殘存這些傳統期望。女人仍然被期望更具禮儀而少好鬥;男人依舊被期許更強悍而忽視生活中的情感面。但榮格認為這些期許意味著我們只培養自己潛能的一半。
阿尼瑪(anima)是表現出男性集體潛意識的女方;阿尼瑪斯(Animus)是表現出女性集體潛意識的男方。一齊來看,他們被視為相對。阿尼瑪可能象徵年輕女孩,非常自動自發且依靠直覺,或像女巫,或像祖母。它很可能跟極深的情緒性和她自身生命的力量有關。阿尼瑪斯可能象徵老智者,巫師,或者男性中的一人。它傾向於合理,通常具理性主義,甚至愛追根究底。阿尼瑪或阿尼瑪斯是透過你跟集體潛意識溝通所得的原型,而跟它接觸是重要的。它也是負責我們大部分摯愛生命的原型。如同古希臘神話所言,我們總是注視著我們另外那一半。那被神取走的那一半,就在那無數相反性別的人之中。當我們一見鍾情時,我們會發現某人「充滿」我們獨特的阿尼瑪或阿尼瑪斯原型。
雙性人
雙性人,包含男性和女性,代表對立物的結合,是榮格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論點。在某些宗教藝術里,耶穌表露出一個較為女孩氣(表現出部分女性集體潛意識)的男人。同樣的,在中國,觀音被視為是位男性菩薩,但被描寫為具有女性的氣質、舉止,以致於他通常被認為是位具有憐憫心的女神。對立物的互相補足,是趨向完美、實現「真我」(True self)的重要途徑。
---------------------------------------
集體無意識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學用語。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一文中提出。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中文名稱:集體無意識
產生時間:1922年
代表人物:榮格
代表著作:《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
中文名:集體無意識
表達式: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
無處不在
“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並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會”下所形成集體無意識的犧牲品。
股票市場為例
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
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也同樣常常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參與者之所以來到這個市場,其本身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另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本身的波動性等特徵更容易將個體的心智潛移默化地轉向集體的意識。
股票市場參與者的逐利性、投機性等共同特徵決定了其很難淡化自己在市場交易中的得失觀,也較難以更長遠的視野和更遼闊的心懷來思考問題、處理交易,這天然地不利於交易者規避集體無意識現象的干擾;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和流動性特徵天然地是將集體無意識現象所導致的買賣行為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外在條件,而這又將進一步“反射”和“強化”參與者的集體無意識.
探討市場交易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一方面是要提醒我們時刻保持對市場的一種“中性”心態,不被市場或樂觀或悲觀的情緒所感染而“蒙蔽”自身的心智,儘量以“客觀的”市場存在來判斷市場的基本格局並進而擬訂自己的交易計畫,另一方面還可以據此設計一些諸如“市場心理閥值”等來作為“洞察市場”的工具。
儘管我們無意在此具體精確地計算出市場現時所能容忍下跌空間的心理閥值,但市場經驗也告訴我,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考驗市場參與各方心理閥值的關鍵時刻;儘管現時市場大盤指數的“客觀”狀態還處於一種典型“空頭排列”當中,但面對一個已經調整了21個交易周、已經有新股跌破發行價且又剛剛收出中陰的市場,我卻也不能不如此告誡自己:可能是一個我們要警惕悲觀情緒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出現的時候了。何況,市場結構調整的劇烈、個股板塊與大盤指數運行的差異加大也同樣是今年市場不同於歷史上市場任何一個階段的“客觀狀態”,這種客觀狀態也是我們在制訂交易計畫時所不應該忽視的,個人的市場交易活動是寓於群體活動之中的,市場外圍環境的各種變化一定是通過群體的心理解析並形成思想後再作用於市場,而作用於市場的結果本身又會反饋回來對市場參與群體的心理構成新的作用,於是,市場群體心理的迷茫狀態表現於市場就是大的震盪格局,市場心理的趨同狀態表現於市場就是市場趨勢的形成,而集體無意識狀態強烈地出現之日,往往可能就是市場形成轉折點之時。因此,我認為,市場心理分析是一個與市場技術分析、市場基本分析同樣重要的分析工具,一個不進行市場群體心理分析的交易者一定是一個只見海面浪花而無視海底潮流的觀海人,難怪當人們異口同聲地宣稱“市場總是對的”的時候,索羅斯卻在告誡人們“市場往往是錯的”。
分析美學發展
“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概念成為以後文學批評中的術語,推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產生一定影響。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作家藝術家是最合適的分析對象,美國的藝術批評家萊昂耐爾.特里林說:“為什麼作為精神分析解釋的對象,作家被認為比別的人更為有效呢?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將自己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有時,即使他們不對自己的毛病作實際診斷,也不去描述其‘症狀’。我們仍應記住,處理各種幻想是他們的本行,也正是他們工作的性質。他也許可以用種種方法將自己的無意識掩飾起來,然而掩飾絕不能隱藏得住。實際上可以這樣說,一位作家在創作中,愈是煞費苦心地想從個性及主觀上將無意識排除掉,他反倒會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表現出自己真實的無意識,儘管還達不到表現出無意識的大部分情境的地步。

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理解這段話,就是藝術家所創造的形象是某種文化原型的以無意識的方式世代相傳的結果。由無意識所體現出來的個體的文化特徵,是由作者童年時所生存的文化環境決定的。這個環境就是由符號構成的風俗與行為方式,世代相傳的童年生活保持了某一文化的延續性。
套用
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
1、藝術創作的心理動機不僅是以藝術家的個體發生史為基礎,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藝術家以不倦的努力回溯於無意識的原始意象,這恰恰為現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補償。”藝術代表著民族和時代生活中的自我調節活動,它在對抗異化、維護人性完整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2、神話的結構單位即存在於無意識心理中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文明人的理性發展使無意識完全被強大的意識所遮蔽和復蓋,只有當意識沉睡(夢)或因疾病而削弱時(精神異常),集體無意識才能借原型的顯現再度迸發出來。對於文明人來說,這種正常意識被打破的狀態,恰恰相當於意識的原始狀態,或者說回歸到了原始人的無意識自發思維狀態。
3、在美術批評上,體現在形象特徵、形式結構、色彩關係上的民族、地域性特徵是以社會性遺傳的方式,循著民俗——工藝美術——民間美術——高級藝術的過程而積澱下來的,高級藝術的形式結構已經高度理性化、個性化了,經過了漫長的、無數次的置換與變異,因此探索這種原型不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考據與實證的過程。
發展脈絡
榮格心理分析
受動力和無意識對人類行為影響這種想法的吸引,榮格認為無意識包括了更多的弗洛伊德的壓抑性衝動和攻擊衝動的理論。榮格認為,無意識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集體的,來自一個共同發展歷史的心理內部能量和形象界定了集體無意識,榮格對一般概念的象徵模型----原始模型特別感興趣。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人都有共同點 。
人格理論
榮格人格概念的要點是聯合的觀點或整體觀。對榮格來說,整體是以精神為代表,包括了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以及意識和無意識。個體為發展各自的整體而進行的奮鬥貫穿了他們的一生。榮格把自我視為整個人格的中心和全體。人格的另一面包括個體的態度以及他們心理活動的方式。退化和進步的概念表達式了這種能量的運動。
意識水平
在解釋個體人格中時,榮格確認了意識的三個水平。靈魂、思想、精神的概念存在於意識的所有水平並且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意識水平僅是指個體能直接感知的水平。從出生開始,它就不斷地成長以致貫穿生命全程。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這個過程榮格稱之為“個體化”,隨著個體意識的增長,他們也發展了更強大的個體化,意識過程的中心是自我。自我指的是組織意識思想的方式,自我選擇了知覺、思維、記憶和情感,這些成為意識的東西。
個體無意識
不被自我承認的經驗、思想、情感以及知覺保存在個人的無意識中,個人的衝突、未解決的道德焦慮和充滿感情的思想是個人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也是被壓抑的或是個人難以接受的。通常這些因素作為個人無意識的東西方出現在夢中,並且在夢的演出中扮演主動的角色。有時思想和感情是彼此互相聯繫的或代表一個主題。這相關的資,當它對個體形成一個感情衝突時,則稱之為“情結”。因為個休沒有情結的意識,治療師的目標是使情結成為意識。並不是所有的情結都是消極的,一些情結也許是積極的。
集體無意識
榮格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與其他理論概念的最大區別在於集體無意識,“集體的”這一術語指的是所有人類共有的以及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資料,“集體無意識”指的是“形成神話主題象徵的一種人類思想的遺傳傾向,這些象徵是變化多端的但沒有失去他們基本的模型。”榮格認為某些思想和觀念的傾向是遺傳的,集體無意識的內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為的推動力,原型是領會和構築經驗的方式。
原型
原型不是經驗,它的印象是經驗。原型用原始的形象來表達。榮格認為原型的人格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阿尼瑪(男性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形象)、預兆和自我。在這些人格組合中,人是與人格日常功能最相關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影子是潛在的最危險和最強有力的原型,代表了與自我有意識的覺知差異最大的人格部分,影子裡包括著不可接受的性衝動、動物性衝動和攻擊衝動。榮格認為男人傾向於把他們自己的影子(否認和動物性情感)投射到其他男人的身上,從而引起了男人之間不愉快的感情,女人影子衝動地投射到其他女人身上,人的原型通過社會期待充當穩健之人,或者隱藏影子來表達自身,更廣義地說,影子能被兩種性別投投射到許多客體上。儘管這些影子描繪成一個消極的原型,影子也有積極的方面,影子的適當表達能作為創造力生命力和靈感的源泉。然而如果影子被壓抑,個體也許感到拘謹,感到與自身推動失去聯繫,同時感到害怕。對這樣的個體,治療的目標是幫助他們把影子引入意識中去。
象徵
原型是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形象。象徵是內容也是原型的外部表現。原型僅通過出現在夢裡、幻想、想像、傳說、幻想故事、藝術等等的象徵而被表現。用各種不同方式表現的象徵蘊涵著能套用於來的人類智慧。榮格傾注了許多的努力來理解各種廣泛的象徵,而這些象徵被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作為原型的典型。
--------------------------
榮格在集體無意識中發現兩種原型「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這項發現是他對人類知識所做的一個獨特並深具創造性的貢獻。
榮格發現男人雖然大部分是由男性特徵所支配,但是內心卻暗藏著女性溫柔、感性與品味的特性,像是一位內在的女子。尤其是夢境、幻覺與投射到外界的形象,實際上都是以一個女人作為象徵,來表現男性中的這一層面。
  他也在母親與別的女人身上發現了兩個人格,第一個是日常的女性人格,而第二個人格則顯得有些神秘,但卻非常真實,類似於她無意識中的男性。具有男性行為方式與特徵,如無情、理性、強悍的個性。與慣常的母性風格完全不同。
  榮格視此兩種為集體無意識的原型,稱男人的女性面為阿尼瑪(Anima,即拉丁文的靈魂);而稱女人的男性而為阿尼姆斯(Animus,即男性之魂)。榮格將此二種稱作「對性異原型」(contrasexual archetype),以代表在個人心中異性形象特徵是如何以認識和行為的方式運作的。
  對性異原型對榮格來說,可以作為他對自我與內心世界的仲介,加深他對自己的無意識世界的理解。所以這個發現可以說是榮格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為許多難以用其他方法解釋的現象提供一種詮釋。對性異原型在心理學上的重要性,是因為它將這一原型集合的各個方面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原型阿尼瑪(Anima)與阿尼姆斯(Animus)是個人意識與集體無意識間保持平衡的自然功能。它具有帶領進入集體無意識的意象世界的功能。
榮格又指稱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兩者也可稱為「靈魂意象(soul image)」。指異性的內在原型意象,在男人是阿尼瑪,在女人則是阿尼姆斯。它出現在夢境和幻想中,而且可以投射到異性個體的身上,這就是我們通常所經驗到的「戀愛」。靈魂意象與社會人格是有互補的關係,它的功能在於引導心靈,並提供個人在修煉過程中創造高境界的可能性。
總結而言:
一、阿尼瑪:在榮格的理論中有兩極意義:(1)指在男人性格中的女性特質,(2)指在男人夢境中所出現的女人或女性形象,反映出該人與某個女人之間的關係。亦即男性無意識中永恆的女性原型意象,它連接自我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並具有打開通往本我之路的潛能。若男性之所以與其交往的女性在相處上有問題,是因為男性將自己無意識中的阿尼瑪投射到該女性而引起的。榮格將阿尼瑪視為「生命的原型(archetype of life),而阿尼瑪的形象,並不是某些特定的女性,而是一些帶有情緒經驗與需要的幻想,例如女神、名女人、妓女、女巫等。
二、阿尼姆斯:在榮格的理論中有兩種意義:(1)指在女人性格中的男性特質,(2)指在女人夢境中所出現的男人或男性形象。亦即女性無意識中永恆的男性原型意象,它連接自我意識與集體無意識,並具有打開通往本我之路的潛能。若女性無法處理與男性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因為她將阿尼姆斯投射到對方身上。榮格將阿尼姆斯稱為「意義的原型」(archetype of meaning)。阿尼姆斯的形象並不是某些特定的男性,而是一些帶有情緒經驗與需要的幻想,例如父親、名女人、殺人狂等。
其實阿尼瑪就是靈體內的陰性面,而阿尼姆斯是靈體內的陽性面,那是人類內在深層的陰陽雙重性。正如陽剛的男人也有溫柔的時候,而陰柔的女人有時也會呈現男人無法敵擋的剛烈性。
雙生火焰(Twin Flames),又稱雙生靈魂(Twin Souls)或雙生光(Twin Rays)──是我們另外一半的靈魂。這是因為我們全都是神(又稱萬有之主、神性、源頭、造物者)的一部分。神(Devin),為了體驗自己,分裂成了許多靈魂,每一個靈魂又分裂成了許多靈魂,生成的靈魂又再分裂成許多靈魂。這些中性靈魂最後的一次分裂,每一個都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兩個靈魂,這就是雙生火焰。
靈魂伴侣(Soul Mates)──是與我們互動了許多世的靈魂。他們可能曾經是我們的愛人、伴侣、父母、姐弟、老師、學生、朋友、家人,甚至是敵人,承受了我們造成的痛苦的人或是給我們造成痛苦的人。我們與這些靈魂達成協議决定一起回到地球作更多的學習和成長
---------------------
作者:张耿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801147/answer/3361893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集體無意識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潛藏文化內核。那些我們不假思索便以為然的生活以及自我表達的方式。你談話的方式、你的價值觀念、你跟家人的關係模式、你對於未來生活的展望與設定、你的飲食、衣著。 你的感覺過年有必要回老家。 等等。這些你以為是意識參與了但是其實底座確實潛意識的內容。 因為它常常為社會多人所共用著。也即那些人們以為的「正確」與「標準」。 那些照做是不需要理由的,有所偏離則要專門進行解釋的存在。 比如:「為什麼這麼大了不結婚? 」這個提問裡的前提假設!但是還想舉個直觀點的例子,早些時候的幾個網路熱點事件,如大家對楊舒平畢業演講內容與姿態的聲討。 對江歌媽媽的聲援。 這些在網路上幾乎引發一邊倒的集體情緒反應的內容,就是集體無意識很直觀的反應。個體潛意識可以描述為「你不知道的自己的那部分」,或者「你不知道為何但是你就是如此而做的反應」等。 而集體無意識的「大家不約而同都如此,但卻常常並不知道為何如此」的那些心理與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很符合這個定義。概括地講,集體無意識就是社會文化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那麼社會文化包括什麼呢? 簡直太多太大以至於人們對之習慣適應到不以為然了。 被其同化到似乎並未留心它的獨立存在了。 所謂大象無形!事實上,社會心理、文化,都像是一棵植株的不同部分。 由埋在地底的根莖到枝幹、到葉、到果實。 那些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文化現象」,都是更深層的文化內核或者集體潛意識的表現、反映、結果。
---------------------------------
什麼是集體無意識?必須明白,否則白活
2016-01-28 由 給我一個散場的擁抱 發表于美文
說到集體無意識,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快被我翻爛了的一本書 ,勒龐的傳世名作《烏合之眾》。他認為,民眾缺乏理性,依賴於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像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利用民眾的這種盲從缺陷,你要形成信息洪流就輕而易舉了。但是我今天寫的這篇文章偏偏不提《烏合之眾》這本書中任何的內容,我要從另一個視角分析集體無意識。廢話少說,開始正經八百的碼字
在網上看過一個GIF圖,羊群繞著汽車不停地跑,因為車子檔住了周圍的視野,他們只能看到前邊的羊,所以就形成了轉圈。跑到什麼時候呢?直到累死拉倒。這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典型。這叫羊群效應。人類同樣也會犯這樣的錯誤,導致歷史輪迴停止不前。人類的七大恐懼里就有一條是思考恐懼,大多人只是盲從,跟著走,如果你出門來到熱鬧的集市、擁擠的車站,一看就明白。所以這個世界總的有一定數量的變異人(清醒的人),不然的話,跟隨者的災難就來了!
一、什麼是集體無意識?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的卡爾.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兩個層面,前者指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是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如:我們害怕黑暗,是因為人類千百年來在黑暗中受到的傷害最多,祖先記憶的殘留。
1、集體無意識
卡爾•榮格認為人類有集體無意識現象,即人類在集體無意識中保存著祖先積累的知識。現代生物學家研究表明,人類群體的集體智慧可以通過各種勞動的成果保存下來。這表明,我們的基因里傳承並保存著歷史的種子。榮格認為某些思想和觀念的傾向是遺傳的,即傳統文化的慣性。成百上千年的不斷積累歷史。這就形成了下意識的「思考」行為。
2、個體無意識
卡爾•榮格說:「除非你由無意識轉變為【意識】,否則你的一生將由【無意識】引導,而你把它稱作【命運】」。一直以來,我們的潛意識,即我們覺察不到的那部分,它始終在指揮著我們的行為和我們對意識的回應。如果我們不理解「無意識」,那麼意識就只成了被別人或其他主宰的工具而不自知。
榮格說:「越簡單的事越難辦到。現實生活中,沒有很強的自制力,就沒法過得簡單。要想讓生命呈現嶄新的面貌,第一條就是要接受自我。」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努力發現自己的內心,認識真實的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才能不被思想控制。大部分人一生只做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向外去尋找依賴,或者是失敗的藉口。卡爾.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做著夢,向內看的人,醒著,只有窺視自己內心的人才是清醒的」。
二、集體無意識,會使文明陷入循環,集體無意識下始終伴隨災難。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順民理論』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克己復禮」、『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從此中國的讀書人集體無意識的進入到儒家的思想範疇,好處是統一了思想,每個人都構建了忠孝的意識,有利於集體統治,不好處是集體生活在儒家思想構成的大魚缸,思想的界限束縛了集體,集體束縛了個人。思想的束縛限制了行動力。很多人失去了仰望星空的能力。
為什麼說集體無意識始終伴隨災難?一個社會出一兩個洪秀全、李自成不奇怪,可是集體無意識下的歷史能出幾十個、上百個李啊趙啊洪啊。還不停的循環著。集體無意識有多可怕?看看希特勒下的德國,看看二戰下的日本,看看今日的朝鮮,這種發生在上個世紀的事情今日卻依然發生著就拿二戰歐洲的德國來說吧,不但國內老百姓倒霉,還波及到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地球4/5的人口捲入戰爭,1.1億兵員參戰,死亡人數超過5500萬。
可是這個數字在中國就是小菜一碟了,我們隔三差五的就來一次二戰的規模。中國歷史上有十四次人口大滅殺,空喊幾千年「仁義禮智信」,那只是裝裝門面而已,在集體無意識下一直互吃、互殺、互害。百度一下中國歷史戰爭就明白了:..隋末戰亂:從公元611到628年18年間,兵變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萬人,減到639年1235萬,損失率73%..
明末混戰: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集體無意識下以傳統看齊的國人養成了奴性,這成了國人的共同精神特徵。即中國數千年的君臣綱常的傳承。人的意識里很是反感,卻無法擺脫,所以國人不懂得有一種尊嚴體面的人生。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不知曉它的差別與意義,因而樂在其中,活得「怡然自得」。
三、集體無意識與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從社會角度講,就是民主制度、市場經濟、科技進步。從精神講,就是個性解放、價值重估,是不斷的反思,是對現在的肯定與否定的相互交織。現代民主制度把個人從所有外在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了真正的個人主義。我們不屈服於任何外在權威,我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並想當然地認為這個自由幾乎自動地保證了我們的個性。
現代文明全部是以集體無意識為敵的,集體無意識無個體,無個性,無進步的原動力。一戰前的歐洲,女人只能穿裙子。如果穿褲子,就會被懲罰。而現代文明,個體解放,靠理性彰顯個性,以民主制度保護進步的原動力,以科學鋪就物質文明的進步。
有真正解放了的個人,才會建立現代民主制度的牢固基礎。在專制主義者看來,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都只是芸芸眾生,都只是無差別的群氓,都只是沒有個性、沒有自由意志的會說話的工具。只有讓每個人自覺其為獨立的個人,應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權利、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追求。人類近代文明都是個性解放的結果,如機器革命(第一次生產力大發展),電力革命(帶來的第二次繁榮),以及計算機革命(網際網路的大繁榮)。
胡適大師說:許多人都把民主理解為一套制度安排,胡適認為這遠不夠,沒有個人的解放,沒有個人的獨立自由,沒有基於個人自覺自愿的基礎,民主是不可能真實確立起來的。
四、集體無意識與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推薦網友看看《鯉 文藝青年》 這本書,作者: 張悅然,他說:我喜歡作為一個個體的生命存在,而感知,而消亡。所謂人類,大多數都是非理性的,集體無意識的,趨利的,極易被欺騙的,就像每個小社會一樣,都是從眾的。人生如夢,要想清醒地活著,就要與這樣那樣熱鬧的人群以及他們製造出來的事件保持一定距離,獨立感知和思考,獨立記憶和行動。
由於我們的盲目,構成了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我們沒有自己,不知反省,庸碌、麻木而又忙碌地活著,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活有什麼意義,僅僅是在樂此不疲地追求著一些沒有真正意義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像山頂滾下來的石頭,咕嚕咕嚕一直往下滾,控制不住自己。。所以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高層自我有多麼重要。
何為文明的進步?個人覺得是從集體無意識到個體化(意識和行為獨立)的過程。也就是猴子脫離了猴群從樹上下來直立行走。生命從來不會停止進化,而人類的進化已經從動物屬性的集體無意識發展到個體的獨立進化階段。現代文明就是彰顯個性和獨立人格的時代。
如何踐行獨立自主的價值生命?黑白先生總結為四我修練:1、當下我。2、追求我。3、完善我。4、靈魂我。這個我不想過多的解釋,因為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卡爾.榮格說: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那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
「精神分析」的第二本書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今天介紹的這本《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並不如上週的《夢的解析》熟悉,但是在精神分析的學術研究裡,這本《原型與集體無意識》其實是一本《夢的解析》一樣,舉足輕重的學術著作。
這本《原型與集體無意識》是 榮格對於「原型概念」以及「集體無意識」之間的關係的12篇論文集。整體而言,這12篇論文可以說是 榮格思想的精華,無論是對入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極大的影響。 
本書的作者是 卡爾‧榮格 (Carl G. Jung ),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動力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榮格其實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佛洛伊德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甚至一度被 佛洛伊德認為是能夠繼承自己學說衣缽的人物。直到最後兩人因為觀點衝突而決裂,最終分道揚鑣。
後來 榮格自創了「心理分析學派」,在 佛洛伊德的思想體系上進行了大膽突破,修正了 佛洛伊德過度關注性衝動的錯誤而自成一家。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不亞於 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大師。
榮格畢生致力於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而 榮格的心理分析學派的基礎就建立在兩個關鍵概念,也就是標題所說的「原型」和「集體無意識」之上。榮格以這兩個概念為我們勾勒出「無意識與人格發展」之間的相互關係。
所以,了解 榮格是如何界定「意識」與「無意識」,是我們理解心理分析學派的重要基礎,也是了解 榮格思想精髓的唯一路經。
那麼「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究竟是什麼?這些概念又是如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影響呢?
下面將分成五個部分來為你講解這本書:
一、什麼是「無意識」?
在心理學中,「意識」是指「那些精神世界中能夠被我們感知的部分」,意識的功能有「思維」、「情緒」和「感覺」。
例如:你對周遭環境的感覺、你心裡思考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所帶給你的情緒,這都屬於「意識」的範疇。
而對應意識的精神部分,則稱為「無意識(unconscious)」。
無意識存在於我們的心靈之中,但是卻不能被我們的意識察覺到。
雖然我們察覺不到無意識裡的精神活動,但我們的行為和決定卻無時無刻都被無意識所影響,是精神世界的內部驅動力。
精神活動大部分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部分其實只是精神生活的片段和局部而已。
但無意識卻會對人的有意識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你會對某些事物產生莫名的恐懼(例如:恐水症、懼高症、密集恐懼症)、不經意的口誤和筆誤,以及會做一些難以理解的夢……等,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都是無意識造成的。
那麼無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呢?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個人早期生活,特別是幼年時期的心理內容,就是「無意識」的主要來源。
這些內容由於缺乏與意識的連結,因此就沉進了無意識之中。
例如:前面說的「懼高症」,很有可能是因為在嬰幼兒時期曾經從某種高度摔下,雖然完全沒有造成生理傷害,但是卻在內心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而在長大之後卻又完全記不起曾經發生過這件事;
或是雖然被我們的感官察覺到,但卻因為缺乏重要內容而被我們的意識忽略。
例如:各種廣告、電影給我們心理暗示,雖然我們的意識並沒有明確理解這些暗示想傳達的內容,但是我們的無意識卻準確地接收了這些訊息;
或是本來存在於意識之中,但卻因為不符合社會規範而被壓抑進入無意識的內容。
例如:性衝動、暴力衝動,也會因爲壓抑而進入無意識區域。
二、「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差別
在 佛洛伊德的理論裡,無意識的內容全都來自於「個人經驗」,是一種「後天性的存在」。
但是 榮格在自己診治病患的過程中卻發現:「很多病人身上出現的無意識內容,並沒有辦法從這些病患的個人經歷或經驗當中找到解釋」;
另一方面,榮格還發現:「某些病人的無意識內容,與歷史中的一些神話傳說或是文藝作品有很多契合之處,但他們卻從未接觸過這些作品,也沒聽過這些故事」。
例如:榮格的一位病患喜歡搖頭晃腦地盯著太陽看,說這樣左右搖晃著看太陽的話,就可以看到太陽裡垂下來一根管子,就像是看到太陽的生殖器一樣。
起初,榮格只是把這件事當做是精神病患的幻覺而已。
但後來,榮格卻在一本古希臘密特拉教經典的手抄本裡卻讀到了幾乎相同的描述,這讓 榮格非常震驚。因為以這名病患的教育水平和生活經驗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會接觸到什麼古希臘手稿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這名病患卻有明顯超出自己個人經驗的精神內容呢?
一個病例可能只是巧合,但隨著自己治療過的病患數量越來越多,榮格卻發現這種情況並不是特例,而是很多病患身上都有這種「超出個人經驗」的精神內容。因此,榮格認為「無意識的內容並非全都來自於個人的後天經驗,而是有些無意識具有超出個人經驗的先驗基礎」,於是才將無意識區分為二,分為後天經驗的「個人無意識」和先驗的「集體無意識」。
「個人無意識」是透過「個人的後天經驗(或喜或悲,或期待或恐懼)所建立的心理基礎」;
「集體無意識」則是超越個人的經驗的,是一種「種族先天遺傳,生物進化和文化發展的沈澱物,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普遍存在於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共同心理基礎」。
簡而言之,兩者的差異就在於:
「個人無意識」指的是那些「被個體意識遺忘的部分」;
而「集體無意識」並不是被意識遺忘的部分,而是「個體始終意識不到的部分」。
例如:每個國家的人具有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徵,或是某些地區的人具有某種類似的口味偏好。
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共有的「集體無意識」在發揮作用。
榮格還做了一個這樣的比喻:
「意識」是一座島嶼「露出海平面」的部分;
「個人無意識」則是「海面下隨著潮汐時而沉入水裡,時而露出海面」的部分;
「集體無意識」則是「這座島的最底層,從不露出海面,甚至和海床連結在一起」的部分。
三、集體無意識的基本組成
榮格發現,在人類的遠古神話、宗教、藝術、哲學、文學,甚至一切文化領域都會反覆出現一些共同的形象。即使是完全沒有交流的兩個民族,各自流傳的傳說往往也會有相似之處。換而言之,在不同的民族與文化中也普遍存在著某種共通形式。
但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因為這些「形式」本來就深埋在我們意識深處,彷彿是一種沈澱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的「本能」,這就是 榮格所說的「原型」。
從生理上來說,「本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並不是透過後天習得而來的能力。
而且這種「本能」,也是人類心理活動的重要動力。
例如:佛洛伊德主張的「性衝動是人類的一切動力」裡的「性衝動」,其實也只是「本能」的一種。
但是,如果我們僅從後天習得的「個人無意識」來說明無意識的話,那麼無意識理論就會有很多地方說不通。
例如:我們對於危險的「直覺」並不需要來自於後天的習得,而是一種先驗的本能。我們不需要真的經歷過火災,或是被教育說深陷火場時要趕快逃跑,而是本能地會拔腿就跑。
因此,榮格認為,本能的存在不僅證明了集體無意識,而且「本能本身就是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之一」。
「原型」是深埋在我們的意識深處,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中沈澱的共同原始意象。
「原型」和「本能」兩者相互決定,也相互對應。
「原型」是本能的自畫像,而「本能」則是原型的實際體現。
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集體無意識。
例如:人們在遭遇危機的時候都有期待被拯救的本能,於是才有了「英雄」的原型;
人們有渴望母親溫暖懷抱的渴望,所以才有「母親」的原型。
這些原型可以是人,例如:拯救世界的英雄、指點迷津的智者、帶來災難的魔女;
也可以是物,例如:像母親一般包容我們的大地、對稱的曼陀羅圖騰;
也可以是一種過程,例如:神話學大師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成名作—《千面英雄》裡所描繪的那樣,任何神話故事都依循著固定的故事邏輯:「初出茅廬卻年少輕狂的英雄在遭遇挫折與失敗之後,踏上了磨礪自己的偉大航道,在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接觸到生命的真諦,勇敢回來挑戰並打敗邪惡勢力,成為一名真正的英雄。」
可以說,有多少種典型的生活情境,就可以有多少種原型。
而所有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裡的那些普遍形象,其實都是「原型的心理投射」,都在傳達集體無意識的內容。
四、「原型」主要有哪些類型?
最常見的原型有這幾類:
1.「陰影」原型:
代表著人性的黑暗面,包含各種社會中不被接受的原始動物本能、不道德的慾望和衝動的情緒。
相當於 佛洛伊德三種「我」裡的「本我」,追求的是一種單純的享受、快樂與滿足,處於人類無意識的底層,是人類最接近獸性的本能衝動。
陰影的象徵包括:蛇、龍、怪獸與惡魔。
例如: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惡魔 梅菲斯特就是典型的陰影體現。
「陰影」在所有原型中的能量最大,潛在最危險,所以我們才會在各種作品之中看到摧毀世界的怪獸,或是顛覆世界的惡魔。
2.「人格面具」原型:
代表著人格的最表面,那些總是企圖掩蓋真實動機的假象。就像是演員所配戴的面具一樣,會按照他人或社會的期待來表現,使人去扮演一個並不是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們在他人眼中表現出的形象,通常都是一些社會和公眾期許的形象。
相當於 佛洛伊德三種「我」裡的「自我」,代表著理性駕馭著「本我」,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社會,而對本我進行各種壓抑與約束。
人格面具原型能夠使我們與他人和睦相處,滿足別人的期望與需要,從而成為社會團體的基礎。社會透過這種「人格面具」來可以幫助人們馴化自己內心的「陰影」,抑制原始衝動的顯現。
3.「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原型:
榮格認為,性別是由雄性和雌性基因的多寡而決定的,但雖然你在生理上成為男性,但你身體裡的雄性基因並不是百分之百,而是多少混雜著一些雌性基因。所以,雖然你身上的基因會讓你按照社會預期的性別印象,發展出相對應的性格特徵,但另外一種異性基因的影響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而是會形成「無意識中的原型」。
榮格發現,男性的心靈深處其實都有一種女性的心理特質,而女性的心靈深處也同樣有著男性的心理特質。
「阿尼瑪」代表著男性心靈深處的女性特質;
而「阿尼姆斯」則代表著女性心靈深處的男性特質。
「阿尼瑪」是男性在生活中與異性接觸所獲得的基礎經驗,是所有男性祖先對女性留下的深刻印記,是一種生物性的遺傳特性;
同理,「阿尼姆斯」則是所有女性祖先對女性留下的深刻印記,也是一種生物性的遺傳特性。
「阿尼瑪」中包含了男性對女性的所有美好期待,也包含了對女性的所有恐懼與厭惡。
所以,「阿尼瑪」在神話故事中的體現有時會是女神與仙女,但有時又會是女妖和女巫。
「阿尼瑪」中的女性特質讓男人多愁善感、嫉妒和愛慕虛榮,並不停地在每一個女性身上尋找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
與其相對的,女性身上的男性特質「阿尼姆斯」會讓女人具有攻擊性、追求權力、更加敢做敢當,更有進取心和勇氣。
「阿尼姆斯」同樣也包含了女性對男性的所有美好期待,也包含了對男性的所有恐懼與厭惡。
在故事中,有時男人會是英雄、智者,但有時卻是暴君和屠夫。
女人們也同樣會在每個男人身上尋找著自己內心的「阿尼姆斯」的理想形象。
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他們心中的另一面其實都有積極的性格,也有消極的特性。
4.「智者」原型:
代表著原始智慧的形象,集體無意識中的啟蒙者和大師。
通常會以智慧的老人,或是魔法師的形象在各個民族裡的神話與文學作品中出現。
例如:尼采筆下的 查拉圖斯特拉、石中劍故事中的魔法師 梅林都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
5.「母親」原型:
代表著「包容」、「慈善」和「關懷」,有如大地一般的包容,並向大地一樣有滋養萬物的母性積極面。
母親在文化中的象徵非常多元,可以是像聖母瑪利亞這樣的具體存在,也可以是讓人聯想到豐饒的事物與地點,例如:森林、大地、泉水、田野,又或是讓人感到崇敬的存在,例如:伊甸園和天國;
當然,除了對母親的積極面外,母親也代表著某種的消極面。
母親原型同時也包含了對於母親的「權威」與「支配」的「恐懼和抵制」,這種支配也會讓人聯想到不可逃避的死亡和命運。
而母親的負面形象往往就是一些「巫婆」與「魔女」,例如:聖經中的背叛亞當的莉莉絲,或是印度神話中的毀滅女神—迦梨;同時也可以是一些代表著死亡的地點,例如:墳墓、棺材、深淵、惡夢。
6.「兒童」原型:
代表著自我的潛能,潛在力量的具體化。
經常以兒童模樣的神,或是少年英雄的形象出現。
日本動漫中的許多主角之所以都是少年英雄,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兒童」原型的體現。
五、關於人格的發展
榮格認為一個人的人格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完全成形了,是一個天生的整體,並不是透過後天的經歷而形塑的。裡頭包含著一個人的所有思想、感情和可能會做出的行為,無論是有意識層面的部分,還是無意識層面的部分,都是生來就有的,構成了一個人的整體。
他把這稱之為:「自性」。
人天生就具有完整的精神,只是在剛出生的時候,這個完整的精神大部分都被淹沒在無意識的水面下。而所謂的個體化過程,其實就只是人在「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自我意識的過程而已。
榮格認為,我們終其一生就只是在整體人格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發掘自身人格的多樣性、連貫性與和諧性,不要讓這些心理內容變成分裂且相互衝突的系統。
但對現代人來說,過度弘揚自我意識與理性,讓我們誤以為意識就是人類精神的唯一內容,因此總會拒絕和拋棄無意識,想要排除無意識對我們的影響。但無意識卻是不可能被消滅的,它始終都存在於我們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們應該正視無意識的存在與其積極意義,認識到無意識並不全是骯髒的、不道德的原始慾望的匯集,它同時也是創造力和活力的來源。
而過度壓抑這些無意識的結果就是,「這些無意識會藉由不正常的管道宣洩出來」。
因此,面對這些無意識帶來的衝動,最好的方式並不是阻礙或壓抑它們宣洩,而是想辦法疏導這些慾望的能量,讓意識與無意識之間能夠密切合作,相互配合,讓個體投入更讓人愉悅、更富創造性的活動中。
無意識並不僅連接著我們的過去,同樣也為我們指引未來。
-----------------------
集體無意識
集體無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 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有許多種,有對罪惡的集體失語,有對不良現象的集體麻木,有對違法事件的集體參與。比較典型的如聚眾哄搶財物、球迷鬧事等等。
中文名稱
集體無意識
表達式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
提出者
榮格
提出時間
1922年
套用學科
心理學
相關文獻
《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系》
內容
總述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隻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淀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激活。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中積淀著的原始意象是藝術創作源泉。一個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隻能在"集體無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並形成頓悟,產生美感。
學說發展
弗洛伊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結構而享譽于世,他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兩個主要部分:意識的部分和無意識的部分。意識部分小而不重要,隻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廣闊有力的無意識部分則包含著隱藏的種種力量,這些力量乃是在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力。"他借用費希納的冰山類比理論,認為人的精神結構恰如一座冰山。冰山分為三層,最上層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識,隻佔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層佔了冰山的大部分,是無意識;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還有一層是前意識,意識與前意識屬于同一系統,而無意識與前意識屬不同系統,無意識的東西由于受檢查作用的壓抑不能進入意識領域。也就是說,無意識屬于人的心理結構中更深的層次,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真實最本質的部分。他的得意門生榮格繼承了他的學說,並對他的無意識的構成內容作了全新的修改。榮格認為,無意識有兩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對此,他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一些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部分;由于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代表個體的個人無意識,所有的島最終以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
集體無意識是心靈的一個主要的成分,源自於遺傳,為人類所共有。集體無意識是個假設的心靈建構,用來說明不同的時代、地域與文化下,人與人之間在行為與經驗的雷同性。集體無意識是個先於經驗的東西,並非來自於後天環境中的學習。
集體無意識有時也被稱為客觀的心靈,是人類演化下的產物,包含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所發展與累積出來的典型行為與經驗型態,可以追溯自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先祖們的適應行為。例如,夢見墜落是人們共有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夢境,可以追溯自人類還生活在樹上的生活經驗,適應能在樹上睡眠而演化出來的生理結構與生活經驗。
無意識是意識經驗的母體,將無意識的內容轉變成為意識的,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在榮格心理學則是個體「個體化」歷程的目標。集體無意識包含了本能和原型。人類有生物性的本能,如尋求食物、生存與繁衍。榮格同時認為人類也在心靈的表現上也有本能性的傾向,換言之,是不受到個人意識與意志力控制的心靈經驗與顯現。這種心靈性的本能,如宗教傾向與奧祕經驗,說明了人類心靈的一個特性與功能,而並不只是一個固定的行為型態。
榮格是受到佛洛依德的影響,而使用本能的概念,在後續的討論中,本能的這個概念在榮格的使用中變得愈來愈鬆散,之後榮格便逐漸地以原型來取代了本能。
-------------------------
瑞士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1875-1961 [1]  )的分析心理學用語。 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澱的人類普遍性精神。 在1922年《論分析心理學與詩的關係》一文中提出。 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有個體的和非個體(或超個體)的兩個層面。 前者只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是由衝動、願望、模糊的知覺以及經驗組成的無意識;後者則包括嬰兒實際開始以前的全部時間,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殘留,它的內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故稱「集體無意識」。
總述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種可能,以一種不明確的記憶形式積澱在人的大腦組織結構之中,在一定條件下能被喚醒、啟動。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中積澱著的原始意象是藝術創作源泉。 一個象徵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體無意識」領域中找到,它使人們看到或聽到人類原始意識的原始意象或遙遠回聲,並形成頓悟,產生美感。
學說發展
佛洛德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結構而享譽于世,他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兩個主要部分:意識的部分和無意識的部分。 意識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廣闊有力的無意識部分則包含著隱藏的種種力量,這些力量乃是在人類行為背後的內力。 」他借用費希納的冰山類比理論,認為人的精神結構恰如一座冰山。 冰山分為三層,最上層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識,只占冰山的很小部分;冰山的下層占了冰山的大部分,是無意識;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還有一層是前意識,意識與前意識屬於同一系統,而無意識與前意識屬不同系統, 無意識的東西由於受檢查作用的壓抑不能進入意識領域。 也就是說,無意識屬於人的心理結構中更深的層次,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真實最本質的部分。 他的得意門生榮格繼承了他的學說,並對他的無意識的構成內容作了全新的修改。 榮格認為,無意識有兩個層次:「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對此,他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島代表一些人的個體意識的覺醒部分;由於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代表個體的個人無意識,所有的島最終以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無意識。 」
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正因為有著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心理現象編輯
無處不在
「集體無意識」作為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無處不在,並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會」下所形成集體無意識的犧牲品。
以股票市場為例
股票市場作為一種典型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也同樣常常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參與者之所以來到這個市場,其本身一定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 另一方面是因為股票市場本身的波動性等特徵更容易將個體的心智潛移默化地轉向集體的意識。
股票市場參與者的逐利性、投機性等共同特徵決定了其很難淡化自己在市場交易中的得失觀,也較難以更長遠的視野和更遼闊的心懷來思考問題、處理交易,這天然地不利於交易者規避集體無意識現象的干擾 ;股票市場的波動性和流動性特徵天然地是將集體無意識現象所導致的買賣行為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外在條件,而這又將進一步「反射」和「強化」參與者的集體無意識.
探討市場交易中的集體無意識現象,一方面是要提醒我們時刻保持對市場的一種「中性」心態,不被市場或樂觀或悲觀的情緒所感染而「蒙蔽」自身的心智,儘量以「客觀的」市場存在來判斷市場的基本格局並進而擬訂自己的交易計畫, 另一方面還可以據此設計一些諸如「市場心理閥值」等來作為「洞察市場」的工具。
儘管我們無意在此具體精確地計算出市場現時所能容忍下跌空間的心理閥值,但市場經驗也告訴我,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考驗市場參與各方心理閥值的關鍵時刻;儘管現時市場大盤指數的「客觀」狀態還處於一種典型「空頭排列」當中, 但面對一個已經調整了21個交易周、已經有新股跌破發行價且又剛剛收出中陰的市場,我卻也不能不如此告誡自己:可能是一個我們要警惕悲觀情緒的「集體無意識」狀態出現的時候了。 何況,市場結構調整的劇烈、個股板塊與大盤指數運行的差異加大也同樣是今年市場不同于歷史上市場任何一個階段的「客觀狀態」,這種客觀狀態也是我們在制訂交易計畫時所不應該忽視的,個人的市場交易活動是寓於群體活動之中的, 市場週邊環境的各種變化一定是通過群體的心理解析並形成思想後再作用於市場,而作用於市場的結果本身又會回饋回來對市場參與群體的心理構成新的作用,於是,市場群體心理的迷茫狀態表現于市場就是大的震盪格局, 市場心理的趨同狀態表現于市場就是市場趨勢的形成,而集體無意識狀態強烈地出現之日,往往可能就是市場形成轉捩點之時。 因此,我認為,市場心理分析是一個與市場技術分析、市場基本分析同樣重要的分析工具,一個不進行市場群體心理分析的交易者一定是一個只見海面浪花而無視海底潮流的觀海人,難怪當人們異口同聲地宣稱「市場總是對的」的時候, 索羅斯卻在告誡人們「市場往往是錯的」。
原型編輯
理論產生背景
原型與無意識的關係,在理論上要歸功於榮格。
1909年,榮格同佛洛德同赴美國克拉克大學講學,船要航行七個星期。 他們每天都在甲板上相會,彼此分析對方的夢。 榮格說他處在一所陌生的房子裡,房子有兩層,他在上面一層,那裡是一個沙龍,有一些古舊的羅可哥式傢俱,牆上掛著幾張珍貴的古畫。 他很驚訝自己會有這樣一間房子。 接著他便想到自己還不知下面一層是什麼樣子,於是走下樓梯,來到底層,這裡的一切都更加古老,他覺得室中的佈置是中世紀的,地面用紅磚鋪成,到處都很黑暗。 走進一個套間,他無意中發現一扇厚重的門,打開門,看到有一樓梯通向地下室,順梯而下,便又來到一個看上去極其古老的、美麗的圓頂房間,從那牆壁的磚石,他辨認出是屬於羅馬時代的。 他的好奇心更加強烈起來,仔細審視地面,在一塊石板上看到一個環。 拉住環將石板抬起,再次看到一個狹窄的石階梯向下通向深處。 他又順著往下走,進入一個低矮的石洞中,地上積著厚厚的塵土,塵土中四散著骨頭和破碎的陶器,好像是原始文化的遺跡。 他看到兩個頭骨,十分古遠,有些破碎,正在端詳之際,夢醒了。 佛洛德的分析是他盼望某兩個人死去,榮格為了討好,便說頭骨象自己的妻子和一位親戚。 榮格自己的解釋是:「我很清楚好房子代表著一種精神的意象,就是說,代表著我當時的意識狀況以及到那時為止的無意識附屬物。 沙龍代表意識,它雖然古色古香,卻有人居住的氣息。 下面一層代表無意識的第一個層次。 我越往下走,那景象就變得越怪異和越黑暗。 在洞穴中,我發現了原始文化的遺跡。 那就是在我自身之中的原始人的世界——一個幾乎無法為意識所達到或照亮的世界。 人的原始心理鄰接著動物的靈魂的生命,正象史前時代的洞穴在人佔有之前常常居住著動物一樣。 」這個夢為他提供的啟示是,它指出了文化史的基礎——意識的不斷積累的歷史。 這就是集體無意識。
榮格的定義
榮格為集體無意識所下的定義是:「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一部分,它可以依據下述事實而同個體無意識做否定性的區別:它不象個體無意識那樣依賴個體經驗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種個人的心理財富。 個體無意識主要由那些曾經被意識到但又因遺忘或壓抑而從意識中消失的內容所構成的,而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卻從不在意識中,因此從來不曾為單個人所獨有,它的存在毫無例外地要經過遺傳。 個體無意識的絕大部分由‘情結’所組成,而集體無意識主要由‘原型’所組成。 」
集体无意识
集體無意識
原型的變異
原型的變異大約有三種方式:①民族的遷移;②口頭的傳頌;③無意識的積澱。
理論修正與發展
英國學者鮑特金(maud bodkin)在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的關係上對榮格的理論進行了修正:人類情感的原型模式不是先天預成在個人的心理結構中的,而是借特殊的語言意象在詩人和讀者的心中重建起來的。 所謂原型並不能看成是某種遺傳資訊的載體,同語言符號一樣,它也是文化資訊的載體形式。 在重構人類情感經驗方面,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即是一種社會性遺傳。
分析美學發展編輯
「集體無意識」和「原型」概念成為以後文學批評中的術語,推動了精神分析美學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產生一定影響。
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作家演出者是最合適的分析物件,美國的藝術批評家萊昂耐爾. 特裡林說:「為什麼作為精神分析解釋的物件,作家被認為比別的人更為有效呢? 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能將自己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 有時,即使他們不對自己的毛病作實際診斷,也不去描述其‘症狀’。 我們仍應記住,處理各種幻想是他們的本行,也正是他們工作的性質。 他也許可以用種種方法將自己的無意識掩飾起來,然而掩飾絕不能隱藏得住。 實際上可以這樣說,一位作家在創作中,愈是煞費苦心地想從個性及主觀上將無意識排除掉,他反倒會更多地——而不是更少地——表現出自己真實的無意識,儘管還達不到表現出無意識的大部分情境的地步。 [2]  」
從原型批評的角度來理解這段話,就是演出者所創造的形象是某種文化原型的以無意識的方式世代相傳的結果。 由無意識所體現出來的個體的文化特徵,是由作者童年時所生存的文化環境決定的。 這個環境就是由符號構成的風俗與行為方式,世代相傳的童年生活保持了某一文化的延續性。
應用編輯
1、藝術創作的心理動機不僅是以演出者的個體發生史為基礎,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 「演出者以不倦的努力回溯于無意識的原始意象,這恰恰為現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發展提供了最好的補償。 」藝術代表著民族和時代生活中的自我調節活動,它在對抗異化、維護人性完整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2、神話的結構單位即存在於無意識心理中的原始意象或原型,文明人的理性發展使無意識完全被強大的意識所遮蔽和覆蓋,只有當意識沉睡(夢)或因疾病而削弱時(精神異常),集體無意識才能借原型的顯現再度迸發出來。 對於文明人來說,這種正常意識被打破的狀態,恰恰相當於意識的原始狀態,或者說回歸到了原始人的無意識自發思維狀態。
集体无意识
集體無意識
3、在美術批評上,體現在形象特徵、形式結構、色彩關係上的民族、地域性特徵是以社會性遺傳的方式,循著民俗——工藝美術——民間美術——高級藝術的過程而積澱下來的,高級藝術的形式結構已經高度理性化、個人化了,經過了漫長的、 無數次的置換與變異,因此探索這種原型不是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而是考據與實證的過程。
發展脈絡編輯
榮格的心理分析
受動力和無意識對人類行為影響這種想法的吸引,榮格認為無意識包括了更多的佛洛德的壓抑性衝動和攻擊衝動的理論。 榮格認為,無意識不僅是個人的而且是集體的,來自一個共同發展歷史的心理內部能量和形象界定了集體無意識,榮格對一般概念的象徵模型----原始模型特別感興趣。 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人都有共同點。
人格理論
榮格人格概念的要點是聯合的觀點或整體觀。 對榮格來說,整體是以精神為代表,包括了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行為以及意識和無意識。 個體為發展各自的整體而進行的奮鬥貫穿了他們的一生。 榮格把自我視為整個人格的中心和全體。 人格的另一面包括個體的態度以及他們心理活動的方式。 退化和進步的概念運算式了這種能量的運動。
意識水準
在解釋個體人格中時,榮格確認了意識的三個水準。 靈魂、思想、精神的概念存在於意識的所有水準並且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 意識水準僅是指個體能直接感知的水準。 從出生開始,它就不斷地成長以致貫穿生命全程。 隨著年齡的成長,他們與其他人區別開來,這個過程榮格稱之為「個體化」,隨著個體意識的增長,他們也發展了更強大的個體化,意識過程的中心是自我。 自我指的是組織意識思想的方式,自我選擇了知覺、思維、記憶和情感,這些將成為意識的東西。
個體無意識
不被自我承認的經驗、思想、情感以及知覺保存在個人的無意識中,個人的衝突、未解決的道德焦慮和充滿感情的思想是個人無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也是被壓抑的或是個人難以接受的。 通常這些因素作為個人無意識的東西方出現在夢中,並且在夢的演出中扮演主動的角色。 有時思想和感情是彼此互相聯繫的或代表一個主題。 當它對個體形成一個感情衝突時,則稱之為「情結」。 因為個體沒有情結的意識,治療師的目標是使情結成為意識。 並不是所有的情結都是消極的,一些情結也許是積極的。
集體無意識
榮格的心理治療理論概念與其他理論概念的最大區別在於集體無意識,「集體的」這一術語指的是所有人類共有的以及對人類有重要意義的資料,「集體無意識」指的是「形成神話主題象徵的一種人類思想的遺傳傾向, 這些象徵是變化多端的但沒有失去他們基本的模型。 」榮格認為某些思想和觀念的傾向是遺傳的,集體無意識的內容裡包括本能和原型。 本能是行為的推動力,原型是領會和構築經驗的方式。
原型
原型不是經驗,它的印象是經驗。 原型用原始的形象來表達。 榮格認為原型的人格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阿尼瑪(男性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女性的男性形象)、預兆和自我。 在這些人格組合中,人是與人格日常功能最相關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 影子是潛在的最危險和最強有力的原型,代表了與自我有意識的覺知差異最大的人格部分,影子裡包括著不可接受的性衝動、動物性衝動和攻擊衝動。 榮格認為男人傾向于把他們自己的影子(否認和動物性情感)投射到其他男人的身上,從而引起了男人之間不愉快的感情,女人將影子衝動地投射到其他女人身上,人的原型通過社會期待充當穩健之人,或者隱藏影子來表達自身,更廣義地說, 影子能被兩種性別投射到許多客體上。 儘管將這些影子描繪成一個消極的原型,影子也有積極的方面,影子的適當表達能作為創造力生命力和靈感的源泉。 然而如果影子被壓抑,個體也許感到拘謹,感到與自身推動失去聯繫,同時感到害怕。 對這樣的個體,治療的目標是説明他們把影子引入意識中去。
象徵
原型是有形式而沒有內容的形象。 象徵是內容也是原型的外部表現。 原型僅通過出現在夢裡、幻想、想像、傳說、幻想故事、藝術等等的象徵而被表現。 用各種不同方式表現的象徵蘊涵著能應用於將來的人類智慧。 榮格傾注了許多的努力來理解各種廣泛的象徵,而這些象徵被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作為原型的典型
-----------------------------
韓國瑜版稅爭議 苦苓曝李佳芬「後面還有50萬可以拿」 列印
 分享韓國瑜版稅爭議  苦苓曝李佳芬「後面還有50萬可以拿」到Facebook 分享韓國瑜版稅爭議  苦苓曝李佳芬「後面還有50萬可以拿」到Line
2019-04-30 09:20
〔記者黃佳琳/高雄報導〕知名作家苦苓一早針對韓國瑜《禿子跟著月亮走》這本書的爭議發表看法,他認為黃光芹識人不明、甚至「遇人不淑」、太過相信別人而沒有用合約來保障自己,才會惹的一身腥羶,且李佳芬說要把錢捐出去做公益,一直還沒有宣布要捐給誰。
苦苓在臉書表示,這本書的作者是掛名黃光芹,口述是韓國瑜等人,這一點很重要,黃跟時報出版社的老闆是舊識,因為這本書很趕,兩人是朋友,就沒簽約,先把書趕出來再說(一般作者都會先簽約再出書)。換句話說,這本書是他們兩人「發動」的,當然也有得到韓國瑜等人的同意。
這本書一共印了3萬本,版稅總共150萬,所以黃光芹說的是事實。但是版稅是先結半年的,應該只有75萬,而李佳芬堅持要先結算2萬本版稅,所以拿到了100萬,另外50萬到9月底才能再拿。
韓方原本要求21%的版稅,但因為市場行情最高也不過15%,出版社勉強答應給韓16 %的版稅,而由韓再付給黃20萬的稿費(稿費就是一次買斷,以後沒得拿了)。
100萬扣掉稅,還有給黃的20萬後,差不多是70幾萬,李佳芬也沒有說謊,只是不說不知道,她後面還有50萬可以拿。所以她說要把錢捐出去做公益,只是一直還沒有宣布要指給誰。
至於黃光芹在遭到韓粉威脅攻擊家人、被迫辭職並退出所有通告時,媒體問韓要不要去看他,韓說她現在心情很激動,等平靜一點了會去看她,但始終對黃不聞不問,也沒有公開勸阻這些激情韓粉的行為,可以說是「用過即丟」、沒有半點情義。
最後,苦苓要跟黃光芹說,就是因為你識人不明、甚至「遇人不淑」、太過相信別人而沒有用合約來保障自己,才會惹的一身腥羶。希望你們一家人都要堅強勇敢,那些「平庸的邪惡」、「集體的無意識者」,終究會埋葬在歷史的灰燼裡。韓國瑜版稅爭議 苦苓曝李佳芬「後面還有50萬可以拿」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bit.ly/2DAzBm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