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姓- "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出自項姓,項姓在後周被賜辛姓-辛姓的起源則主要有源於姬姓、莘姓、出自賜姓等5種說法,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至於辛姓名人則有辛慶忌、辛彥之、辛棄疾、辛追等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2022-07-04_145439eb36e9f312734e38862420ab03bc0928

馬王堆帛書版道德經-道經_嗶哩嗶哩(゜-゜)つロ乾杯~-bilibili


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諾木洪非衣帛畫與馬王堆非衣帛畫/T字形“非衣”,系馱侯利倉之妻蓋棺的吉祥物。畫面分天朝、人間、地府三段。天上為橫幅,其餘為直幅。分別以太一神、馱侯妻、祭祀者、合歡鰲為各段的中心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DDCrrt


辛追夫人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DCe6m2
颠覆想象的复原图:辛追夫人很美,曹操的面相真凶-新闻频道-手机搜狐 http://bit.ly/2DB2m36
湖南省馬王堆古屍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他指出,「辛追是世界上第一具出土的濕屍類文物,如何將她完好地保存下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https://bit.ly/2IZlJ9v
----------------------
馬王堆漢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DNLuGz
馬王堆漢墓位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屯渡鄉(今芙蓉區馬王堆街道)境內,臨瀏陽河,為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或兄弟三座墓葬。1971年12月,湖南省博物館開始對該墓葬的一號墓進行發掘,並於1973年至1974年對二號墓和三號墓進行發掘。在這幾次發掘中,墓葬內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為長沙國丞相利倉之妻辛追)和頗具研究價值的眾多隨葬品。這些出土文物使這次發掘成為世界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同時也於2009年被列為「近年來長沙市十大考古發現」。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博物館內闢有馬王堆漢墓陳列館,分為墓葬出土文物陳列和墓坑遺址陳列二大部分。2013年5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馬王堆位於長沙市五里碑外[1]:1,在北宋初年時被稱作「雙女墓」,構成馬王堆的兩座土堆一度被認為分別是漢朝長沙王的兩位妃子唐姬和程姬的墓葬[2]。「馬王堆」這一名稱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兩座土堆相鄰形似馬鞍,原名應為「馬鞍堆」,但由於在當地口音中「馬鞍堆」與「馬王堆」相近,時間一長就被訛化成了「馬王堆」[3][4],這一點在1972年時馬王堆附近的解放軍366醫院(今武警湖南省總隊醫院)門牌「馬鞍堆2號」上得到了印證[5];另一種說法認為該名稱來源於當地史料,在清朝中晚期的地方志中,馬王堆相近的位置被標註為五代時期的楚王馬殷墓(或疑冢)[6][7],「馬王堆」一名即由此發展而來[8]。
發掘經過
馬王堆三座墓葬分布
初步勘探
1952年,夏鼐率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部分考古人員調查了這兩座土冢,根據封土等情況斷定這兩座土冢下為漢墓[9],但由於並未發掘,具體墓主人具體身份暫時不得而知[5]。1956年,馬王堆漢墓被認定為湖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11],但相關的標誌石碑早已不知所蹤[12]。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今馬王堆一號墓的正上方曾經被人修建起一座涼亭,在1971年時僅剩水泥基座[4]。
一號墓發掘
俯視一號墓坑
1971年12月,緊鄰馬王堆的解放軍366醫院內進行戰備工事的建造[13],其中挖掘防空洞的整體方向朝向馬王堆,這直接導致工人們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了「鬼火」,進而集體罷工。施工方隨即將有關情況通報給了湖南省博物館[14]。湖南省博物館派遣了熊傳薪一行人對此進行調查,並最終發現防空洞在挖掘的過程中觸碰到了一座漢墓[5]。經過討論後,湖南省博物館決定先發掘這座封土被防空洞擾動的漢墓,並將其命名為馬王堆一號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為馬王堆二號墓[12]。在經過向上級部門申報後,考古發掘的經費從最開始申請的12000元人民幣被壓縮到了6000元人民幣。為了節約經費,用於考古發掘的工具數量被大幅度縮減,同時館內工作人員幾乎全部參與到發掘工作當中[12]。由於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發掘剛剛開始的時候,博物館內大部分工作人員均被下放到了農村參加勞動,每天能保證工作的僅有30餘人次[15]:5,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曾經活躍於長沙一帶的盜墓賊[16]。但在此之後,發掘工作開始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自願幫助:湖南長沙大型建築機械廠等工廠為發掘工作提供工程機械及機械操縱人員,湖南直屬文化系統部分單位等為發掘人員提供交通工具,當地駐軍和長沙市部分中學和高校提供發掘時運送土方的人力,後期還有湖南中醫學院和湖南醫學院參與到了文物的保護當中[1]:2。
1972年1月16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考古隊員們用推土機推掉了位於封土正上方的原涼亭的水泥台基,又花了4天左右的時間找到了墓口上方的白膏泥,白膏泥下方還有一層木炭。在清理掉這些白膏泥和木炭之後,考古隊員找到了這座墓葬的槨室[4],並由曾經的盜墓賊們找出了墓穴的大概範圍[17],此時運出的封土已達約2萬多擔[15]:7。發掘期間,考古人員在現場發現了3個時間較早的盜洞,但根據現場曾經出現「鬼火」等現象,考古人員推斷這些盜洞並未能打穿墓葬的白膏泥[18]。在隨後的發掘過程中,之前發現的3個盜洞先後見底,並且都沒有觸及白膏泥[19]:9。在接下來的清理中,考古隊員在槨室的上方發現了一層竹蓆,竹蓆取出後槨室的槨板直接露了出來。發現槨室的消息隨即傳開,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圍觀群眾,有時為了維持發掘的正常進行,現場甚至有100多名民警維持秩序,周圍也圍起了鐵絲網[18]。為了保證發掘不受干擾,考古隊將主要的發掘時間改到了晚上進行[4]。
隨著發掘工作的進一步進行,考古隊員從最外層的槨室中發掘出了大量文物,包括陶俑和各類廚用陶器。隨後其餘的1層槨和3層棺先後被打開,而最裡面的棺被漆粘緊,無法當場打開,湖南省博物館方面調來了起重機將內棺取回博物館庫房進行進一步清理[15]:11。隨後工作人員花了一天的時間才將內棺打開,並花了一周的時間將著名的馬王堆女屍從其身上隨葬的衣物中剝離出來。女屍隨即在長沙市公園展出,期間並未做任何處理,一時間關於女屍的各類流言四起,吸引了大批群眾圍觀。對此,時任中央文革小組成員的姚文元要求湖南省博物館將這具女屍火化,但被博物館方面以沒有紅頭文件為由拒絕[14]。隨後,在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直接通過國務院值班室電話給博物館方面做出相關批示[註 1],女屍隨即被連夜轉移到了湖南醫學院,並得到了妥善保存[14][21]。1972年4月28日,其餘的出土文物在同樣得到妥善保存之後,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工作基本宣告結束(墓道附近由於建有民屋而暫緩發掘[22]:2),除去天氣等原因外,實際工作60天,出土量達到6000餘立方米[1]:2。由於1972年保存能力所限,墓坑在發掘完畢後就被回填了[12]。
二、三號墓發掘
馬王堆1號墓和3號墓疊壓打破關係,左為三號墓,右為一號墓
在一號墓的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發現在一號墓的封土的一側還存在著一座與之同時期的古墓,這座古墓被編號為三號墓[19]:16。1973年,湖南博物館表示希望對二號墓和三號墓進行發掘。9月29日,周恩來對此作出批示,批准相關發掘計劃,並對發掘的準備工作做出了部分補充[註 2]。1973年11月19日,考古人員開始對馬王堆三號墓進行發掘,整個發掘過程一直持續到到12月13日。墓葬整體保存完整,沒有遭到盜擾,並且出土了為數眾多的各類文物。墓主人的屍骨早已腐爛,僅餘部分遺骸,經鑑定為男性。考古隊員沒能找到任何可以直接證明三號墓墓主人身份的文物[23],這導致墓主人的身份一直存疑,至今有長沙國第二代軑侯利豨[24],和利豨的兄弟、長沙國司馬利得[25]兩種說法。另外,考古隊員發現三號墓的封土存在被一號墓封土擾動的情況,證明三號墓的建成時間要比一號墓早[23]。
1973年12月18日,馬王堆二號墓的發掘工作正式啟動,至1974年1月13日結束,共計耗時27天。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二號墓的封土也存在有被一號墓打破的現象,並由此推斷出二號墓的建成時間要早於一號墓[16]。此外,考古人員發現了多處盜洞,最早的一處盜洞可以追溯到唐代,這些盜洞導致墓內上方的槨板損毀嚴重,隨葬文物也大多被盜掘或損毀,墓主人的屍體已經腐朽[26]。在墓葬中,考古隊員從淤泥里找到了三枚印章,這三枚印章證明墓主人的身份為長沙國丞相、第一代軑侯利蒼[27]。再發掘過後,二號墓也被回填,而三號墓在經過處理和外部加蓋保護性建築後,得以對外開放[5]。
墓葬結構
一號墓
1號墓棺槨示意圖。
一號墓出土的朱地彩繪漆棺。
一號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餘米,底徑50-60米,大部分為夯土,頂部為圓形平台,直徑約有20多米[22]:2,大部分為人工堆砌,封土下側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約4-5米的小土堆[1]:3。封土下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而成,形制為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方向為南北朝向。斜坡墓道位於墓坑北側正中,上寬下窄,最上端寬約3.1米,下端寬約2米。墓道的坡度根據靠近墓室一端大致判斷為36°,靠近墓室的一端距離墓穴底端高約3.5米,具體長度因沒有發掘而未知[22]:2。
墓口位於封土之下,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墓口向下共有4層台階,第一層台階南北長16.8米,東西寬15.42米;第二層南北長14.64米,東西寬12.8米;第三層南北長12.54米,東西寬10.45米;第四層南北長10.34米,東西寬8.45米。每層台階高約1-1.15米,台階牆壁與每層底面夾角約為105-108°,每層底面均平整,台階下方為斗型坑壁[1]:4。台階部分至槨室上方全部被五花土夯實,每層約40-50厘米,夯土下方用生土填充。木槨周圍用木炭填充,木炭和生土之間用白膏泥隔開[22]:2。
槨室位於墓坑底部,其上平鋪26層竹蓆,槨室內共有三槨三棺(也有二槨四棺[15]:11),棺槨之間銜接嚴密,與外面的白膏泥和木炭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1]:8-10。除外槨和中槨之間留有4個邊箱的空間之外,其餘棺槨全部環環相套。中槨至內棺的每一方向的厚度均為80厘米,外槨側壁厚40厘米。外槨下方有墊木,墊木至外槨的最上端共計2.8米[22]:2-3。
二號墓
二號墓位於一號墓的正西側,即馬王堆雙堆的另外一座。二號墓的墓口距離一號墓墓口最近距離約為23米。墓坑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南北朝向。封土堆上部為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11.5米,東西寬8.95米。近底部3米處為長方形的墓室,長約7.25米,寬5.95米。墓道口位於北側正中,靠近墓室一側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室內部正中為槨室,槨室外填滿白膏泥和黃膏泥。由於經過盜掘,棺槨上層已經腐爛,無法辨別情況,僅底板保存完好,一共4層,可推斷其為一槨三棺或二槨二棺結構[23]。
三號墓
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同一個大封土堆,墓口上方的原屬於三號墓的封土堆僅剩餘2米多,為五花土。墓坑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方向為南北方向,深約17.7米。墓口南北長約16.3米,東西寬約15.45米。墓口以下有3層台階,每層內收1米左右,下方為斗型坑壁,直達墓底。墓道位於墓坑北端中部,坡度為19°,靠近墓口一側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底和槨室周圍填充有木炭,木炭上方有白膏泥。棺槨共有二槨三棺,墓底放置有三根墊木。棺室長2.61米,寬1.22米[23]。
馬王堆漢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DNLuGz
-----------------------------------
辛追(前3世紀-前168年),是西漢吳氏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父親辛夷,是長沙國的臨湘候。
生平
約漢高祖十年(前197年),利蒼與妻子辛追及剛滿周歲的兒子利豨到長沙國任職。辛追死於前168年,時年約50歲[2][3][4]。1972年,馬王堆漢墓的一號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根據考證為利蒼的妻子辛追。辛追屍體面帶病容,魚尾紋布滿眼角,出土時軟組織有彈性,關節能活動,血管清晰可見,毛髮尚在,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屍,此後將此類古屍命名為馬王堆屍。屍體經湖南醫學院專家解剖後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館。
遺體
辛追夫人之遺體出土於在一號墓內棺,出土時身高154公分,體重34公斤。雖在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但外型保存完整,全身潤澤,皮下軟組織柔軟而富彈性,關節尚可活動,眼睫毛及鼻毛尚存,左耳鼓膜完好,手指及腳趾紋路清晰。
經解剖發現,其內臟保存完好,膠原纖維和剛去世時相似,細如髮絲的肺部迷走神經可數。血管裹有凝固的血塊,血型為A型。按病理檢查,辛追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多發性膽石病;在直腸和肝臟內發現鞭蟲卵、蟯蟲卵、血吸蟲卵;在其食管、腸胃內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死於瓜熟季節。按病理推斷,可能由膽絞痛引起冠心病發作致死,去世時年50歲
辛追夫人的遺體,保存情況如此良好,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蹟;經歷了2,100多年而不腐,主要原因不外是密封、深埋地下形成的低溫、缺氧和無菌的環境,另外棺內80多公升的棺液亦具有抑酶作用
------------------
1971年,駐守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駐軍,想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在施工的過程中,當用鋼釺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這一現象讓人感到恐懼和不解。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在此進行科學挖掘,於是便發現了馬王堆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被世人譽為「20世紀中國與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如紡織品、服飾、帛書、帛圖和帛畫等,但最令人展驚的是發現了一具女「濕屍」。這具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女屍,出土時毛髮尚在,肌肉有彈性,內臟雖有幹縮,但外形完整、柔潤,這一考古發現在當時轟動了世界。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這具女屍名叫辛追,是西漢初年長沙國侯爵軑侯的妻子。(圖/峰攬山川文社)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這具女屍名叫辛追,是西漢初年長沙國侯爵軑侯的妻子。(圖/峰攬山川文社)
辛追女屍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其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並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臨床醫學檢驗表明,辛追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而解剖時,發現其腸道中有甜瓜籽,因此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併發症,最終導致心絞痛,讓這位老婦人撒手人寰。??亂寫
為什麼辛追的屍體經過了千年還沒有腐爛?(圖/峰攬山川文社)
為什麼辛追的屍體經過了千年還沒有腐爛?(圖/峰攬山川文社)
有人認為其實屍體並不是沒有腐敗,而是腐敗到一定程度被中斷而保存下來。女屍出土前,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後包裹18層絲、麻衣衾,捆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被二十多層絲麻織物緊緊包裹著,不但隔絕了蠅蟲接觸,而且把棺材填滿,棺內空氣很少。外面又套上一槨三棺,密封條件非常好。由於棺內氧氣稀少,無氧環境抑止了細菌的生長,從而抑止了屍體的腐敗。
另外,為了保證墓室密封,墓室的周壁用厚厚的白膏泥構築,白青泥的下面是一層厚厚的黑色木炭,防止地下水滲入。在發掘過程中,這些木炭和白膏泥整整裝了4卡車才清理完全,估計超過了5000公斤。這樣屍體深埋在二十公尺的地下,維持著低溫、恒溫密封、避光、無大地震的環境下,保持了2100多年。
還有人認為,馬王堆女屍不腐是因為棺材裡有一種紅色的棺液。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棺液之中。這種紅色棺液成分複雜,經過化驗發現裡面摻加了朱砂和許多中藥的成分。朱砂含有砷和汞,其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但是卻有殺菌防腐的作用。所以有人認為,這種紅色液體一定是某種能夠使屍體不腐的「神藥」。
但是這樣的想法受到了質疑。若是這種紅色液體是某種能夠使屍體不腐的「神藥」,那麼為什麼辛追死後可以享受這樣的殊榮,而比她地位高的人卻沒有呢?有人認為這種「神藥」其實是辛追的屍水,因為辛追生前曾經大量的服用過中藥和金石丹藥,所以液體中才會有朱砂和中藥成分。這種液體因為含有汞,水銀,才具有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但不是屍體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http://tinyw.in/0fok
------------
世人初次知道辛追夫人,還是在馬王堆漢墓女屍出土的時候。據考證,這位沉睡了上千年的美艷女屍據說是劉邦時期的丞相夫人。但是辛追夫人和韓信什麼關係?辛追夫人喜歡韓信嗎?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揭秘辛追夫人的真實歷史吧!
辛追夫人頭像
辛追夫人是怎樣出土的?
辛追夫人是1972年1月16日在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內棺出土的一具死了兩千多年,卻依舊沒有腐爛的女屍,也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的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完整女屍,辛追夫人的發現可謂是震驚了世界,因而還得了一個美譽「東方睡美人」。
辛追夫人剛出土的時候,就像剛剛死去的新屍,全身的皮膚依舊柔軟,皮膚呈現出來的是淡淡的褐黃色。除了她死後肚子裡的腐敗菌形成強大的氣壓造成了眼珠子是凸出來的、舌頭向外吐著、直腸脫落等身體表面的變形外。
辛追夫人的皮下組織仍然柔軟且有彈性,身體上的部分關節還可以活動,在鼻子仍舊存在著鼻毛,眼瞼上的眼睫毛也尚未全部脫落,左邊耳朵的裹鼓膜完好無缺,她的手指和腳趾上的紋路很清晰。出土時,辛追夫人的身高為一米五四,身體重量是三十四公斤。
辛追夫人的血管在醫生在往她的身體里注射防腐劑時會鼓起來,她的外形也沒有哪一塊因為年代的久遠而缺失。在醫方人員為辛追夫人解剖後發現,辛追夫人的內臟沒有缺失,身體內的膠原纖維就像人剛剛死去那般狀態,全身上下的骨骼都很完整,只是現了骨質疏鬆的症狀,但其腦子縮小了一半,如同豆腐渣。醫方在她的血管里找到了凝固的血塊,隨即用血塊化驗出來辛追夫人是A型血。醫方人員還發現有138粒半甜瓜子堆積在辛追夫人的食管和腸胃內。
辛追夫人的真實身份是誰?
辛追夫人的故事,不僅僅只出現在歷史典籍中,也同樣活躍在文人墨客的筆下。
據記載,劉邦建立西漢後封分封了六個異姓王用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因為西漢疆土遼闊,天高皇帝遠的,異姓王在自己的封地努力發展經濟,從而漸漸開始有了與中央對抗的能力,嚴重的威脅了劉邦的統治。
為了穩固統治,劉邦開始著手削藩,長沙國因為處在南越國邊境,劉邦怕直接削藩會使吳苪投靠南越,便給辛追的丈夫利蒼加官進爵,派他前去監督吳苪,而辛追的墓應該是她的兒子子利修建的。
故事並不浪漫,她只能說明辛追的身份,足以跟她的墓穴匹配。
那麼我們再來說文人墨客陛下的辛追。
傳說辛追十六歲出嫁,夫家是江夏王府,那時韓信率領重兵圍城,辛追的丈夫自殺了。對此辛追直面質問韓信,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反而讓韓信愛上了這個果敢的女子。
隨後辛追為了跟韓信在一起經歷了一系列的事情,並為了保住韓信而答應劉邦進宮並懷有龍種。因為劉邦殺了韓信,所以辛追又跟著鍾惺逃了,在逃亡過程中生下的孩子被劉邦的妃子騙走。走投無路的鐘惺將辛追託付給了利蒼,兩人成親後,辛追為利蒼生下了兩個孩子,卻無比想念自己的大兒子漢文帝,後來與漢文帝相認,利蒼被封為長沙國丞相,辛追就是丞相夫人。
公元前202年,還是16歲的的辛追,並在風華並茂的年齡,就在她將要嫁給江夏王府的那一天,正好趕上韓信的圍城。不願投降的江夏王府,全家都自盡,唯獨辛追,她還不想死,對生命充滿著渴望,她勇敢地打開城門,走到不可一世的韓信面前,說:「你為什麼會在一個女人要出嫁的當天,然後讓她連帶著死呢?」
韓信面對她,無言以對,他被這個少女的美貌所鎮住。但是所做之事跟想法不一樣,辛追還是淪落為女俘,韓信卻喜歡上這個美麗和倔強並存的女子。他用自己的真心去追求這個女子,正當兩個人處於熱戀的時候,被劉邦所發現,他也喜歡上了辛追,認為辛追此等尤物,應該是自己所擁有。正當兩個人都不惜一切代價追求辛追的時候,被楚國的舊臣鍾離昧所設計,使辛追進入一個驚天大陰謀中。
鍾離昧激發兩個對辛追的追求,在旁扇風點火,使情勢攪得不可收拾。韓信失去辛追,開始對權利充滿慾望,極度追逐權力,最終被陰毒的呂后來編織陷阱,處死了韓信。然而辛追不知道,認為這是劉邦所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正當此時,韓信的手下鍾惺沖入宮中,救出了辛追。可是辛追此時已經懷孕,這就是日後的漢文帝。在辛追50那年去世的時候,文帝以帝王般的葬禮厚葬了自己的母親。
辛追的一生是極其悽慘的,流轉於好幾個男人身邊,但她最深愛的那個,還是韓信,可惜無緣在一起長久。
-----------------
揭秘:馬王堆辛追夫人屍體沒有腐爛?專家這樣解答
2018-02-11 由 小宋談歷史 發表于歷史
悠悠往事,芸芸古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卷中靜靜地深埋於塵封的黃土之中。後世之人把目光投向那神秘莫測的古墓里,希望明白那些種種謎團的真相。然而當考古工作者移走墓上一層層的泥土後發現,展現在眼前的仍然是不盡的思索和探求。
湖南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神秘的女屍,震動了世界。人們無比驚訝:為什麼歷經兩千年,這具女屍不但外形完整,而且面色鮮活,發色如真。經過解剖,其內臟器官完整無損,血管結構清楚,骨質組織完好,甚至腹內一些食物仍存。仿佛這具女屍不是千年的遺留,而是剛剛謝世而去。這千年不腐的女屍,帶給人們一個個不解那是在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馬王堆發掘出三座西漢墓葬。墓前有斜坡之謎,困惑著每個人的心頭。
(辛追夫人復原圖)
墓道,墓頂有封土冢,是長方形的豎穴木槨墓。其中的一號墓的土冢高5~6米,墓口長20米,寬179米。土壙墓口從上到下有4層台階,深16米。墓內有4棺1槨。棺為重棺,外棺為黑漆素棺,二層棺為彩繪棺,三層棺為朱地彩繪棺,內棺髹漆,內紅外黑,並飾以絨圈錦和羽毛貼花絹,蓋板上覆蓋著帛畫一幅
內棺的墓主人是一位約50歲的女性,她全身裹殮著各式衣著和18層絲麻織物制的衾被,浸泡在20厘米深的茶色的液體里。
由於屍體保存得非常完好,各地前來的專家、學者得以在解剖學、組織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病理學、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臨床醫學以及中醫中藥學等諸多學科進行深入的協作和研究。通過肉眼及病理組織、電鏡觀察X射線、寄生蟲學研究、毒物分析等,對女屍的死亡年齡、血型、疾病、死因等諸方面作了鑑定結論。結果表明,墓主人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和損傷性症狀。可能死於冠心病的猝死。各項研究成果極為豐碩。
古屍千年不腐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古墓中的屍體留至今天,只有兩種結果:一是腐爛。因為隨葬品中大量的有機物質必然在有空氣和水分、細菌的環境裡很快腐爛,棺木也會腐朽,最後屍體也難免爛掉。只剩下骸骨,甚至一杯碎末。二是形成乾屍。這是由於極為特殊的氣候條件造成的。在特別乾燥,或沒有空氣的地方,細菌微生物難以生存,屍體迅速脫水,成了皮包骨的「乾屍」。
馬王堆的女屍為何成為「濕屍」而不腐爛呢?據考查,有五方面的原因。
其一,屍體的防腐處理好。經化學鑑定它的液沉澱物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乙醇和乙酸等物。證明女屍是經過了汞處理和浸泡處理的,其中硫化汞在屍體防腐固定上的作用是很明顯的。
其二,墓室深。從墓室的條件看,整個墓室建築在地下16米以下的地方。上面還有底徑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既不透水也不透氣,更不透光。這就基本隔絕了地表的物理和化學的影響。
其三,封閉嚴。墓室的周壁均用黏性強,可塑性大,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築成,泥層約厚1米左右。在白膏泥的內面還襯有厚為半米的木炭層,共約1萬多斤。墓室築成後,墓坑再用五花土夯實。這樣,整個墓室就與地面的大氣元全隔絕了,並能保持18℃左右的相對恆溫,不但隔斷了光的照射,還防止了地下水流入墓室。
其四,隔絕了空氣。由於密封好,墓室中已接近了真空,具備了缺氧的條件。厭氧菌開始繁殖。在槨室中存放的絲麻織物、漆器、木俑、樂器、竹簡等有機物,特別是陪葬的大量的食物、植物種子、中草藥材等,產生了可燃的沼氣。從而加大了墓室內的壓強,沼氣能殺菌,高壓也能使細菌無法生存。
其五,棺槨中存有神奇的棺液,起到了防腐和保存屍體的作用。據查,槨內的液體約深40厘米,棺內的液體約深20厘米。但它們都不是人造的防腐液。那麼,這些棺液是哪裡來的呢?經科學分析研究,槨內的液體是由白膏泥木炭、木料中的少量水分,水蒸氣凝聚而成的。而內棺中的液體則由女屍身體內的液體化成的「屍解水」等形成的。正因為有這種自然形成的棺液才防止了屍體腐敗,並使得屍體的軟組織保持了彈性,膚色如初,栩栩如生。
千年的亡魂,在重見光日之時,隨同所有出土的文物,散發著迷人的光芒,讓人流連於不解的迷宮長廊之中。
-------------------
為什麼國家現在不開挖帝王陵,馬王堆辛追夫人道出了原因!
2016-09-25 由 讀世界史 發表于文化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內的隨葬品十分豐富,共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陶器、竹簡、印章、封泥、竹木器、農畜產品、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墓葬中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中國迄今所能見到的。這具女屍就是辛追夫人。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
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蹟」。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厘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藥水?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通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古屍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
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
但是前文也說了,出土不久就都變了,辛追夫人開棺時的皮膚是有彈性,吹彈可破,面色紅潤,可是現在呢,看下圖就知道了
肌肉嚴重萎縮,脫水,變形。辛追夫人告訴我,技術不成熟就不要打擾我的清夢。因為相關保存技術部純熟,導致很多的文物不能留存下來,現在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大多都是仿品。
有人說開乾陵,始皇墓,可是開了我們能夠保存下來祖先們留給我們的遺產麼?一些東西一碰就成灰了。這才是我們國家現在禁止主動開掘帝王陵的原因!
------------------------------------------------
馬王堆漢墓古屍是指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漢朝下葬的墓地。 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貝城」。
儘管地下文物不斷面世,但馬王堆的文化光芒依然絲毫不減,它在諸多領域的「獨一無二」使它成為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
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马王堆汉墓出土睡美人
馬王堆漢墓出土睡美人(18張)
 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 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裡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 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塚,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塚」。
發掘背景
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 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
辛追夫人蜡像复原图
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塚開挖防空洞。 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裡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 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 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 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
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塚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臺階的長方形墓穴,通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 ,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席,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于地下的26張竹席,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 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 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保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
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原來馬王堆地勢
辛追尸体
辛追屍體
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制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 ;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 ;在木炭週邊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塚,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恒溫、恒濕、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 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塚進行發掘,于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佈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 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保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
墓主身份
馬王堆漢墓的墓主是誰呢? 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
出土的素纱禅衣
出土的素紗禪衣
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 據史料推算:長沙相利蒼于應于高後三年(西元前186年)卒。 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 漢文帝十二年(西元前168年)。 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 隨葬物品盡顯奢華。
在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中,出土的隨葬器物極為豐富,置在棺房周圍的邊箱中,主要是衣服、食品、藥材、梳妝品與日常用品、棋類娛樂器具,供裝食物與物品的竹筒、漆器和陶器類盛器及漆木器具、竹木器具與樂器、兵器、 木俑和明器(製成模型或偶像隨葬的冥器),以及「遣策」竹簡。 此外,在3號墓中還發現《周易》、《老子》和天文、醫學、兵書、相馬經等簡書和帛書,共28種書籍,計12萬余字,以及《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兩幅彩色地圖。 出土文物數量之多,時代特色之鮮明,特別是保存基本完好、製作精美的絲織品、光彩奪目的漆木器、具學術價值的帛書和帛畫,令考古專家驚歎不已。
「遣策」竹簡詳細記載了隨葬物品的情況,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 「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表明,後人將亡者生前食物和生活用品搬進了墓穴。 如1號墓內有裝在麻布袋裡的稻穀、麥、黍、豆等農作物;漆器具內盛滿著烹調成熟的畜禽類菜肴,漆鼎中盛放了各種羹,陶皿內分別裝著酒類及醬等各種調味品,還有不少應時瓜果。 出土時稻穀呈金黃色,顆粒飽滿,久存後脫水逐漸乾癟,藕、桃等水果出土時仍新鮮如初,但不久便腐爛化成了一灘水(墓葬開封容易氧化)。
西漢初期,漆器是時髦且貴重的器物,由於製作工藝繁雜,因此價格遠在銅器之上。 馬王堆漢墓出
一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
一號墓出土的「T」型帛畫
土的漆器計500余件(1號墓有184件、3號墓為316件),這是全國各地發現的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 這批光亮如新的漆器主要有鼎、盒、壺、耳環、鈁厄、盤、奩、案、屏風等,多為漆繪黑、紅、灰、綠等顏色的裝飾花紋,一般以黑色作底,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圖案精巧且纖麗。 一些漆器書有「軑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注明器物容量的漆器(如「九升」等);不少漆器有「成市口」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
在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絹、紗、綺、羅、錦等絲織物和繡品,既有衣、帽,也有各式衣物面料及少量麻布。 1號墓出土的兩件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衣長128釐米,兩袖伸直長為190釐米,然而重量卻輕得出奇,襌衣分別為48克和49克。 在各種絲織物品中,考古專家首次發現衣服邊緣裝飾的絨圈錦,絨圈錦紋樣突出于錦面,產生非常豐滿華麗的立體感效果。 人們以前一直認為絨圈錦織物是從唐代以後才出現的,也有人認為這種紡織技術是從國外傳入的,此次考古發現,證明我們的祖先在西漢初年已發明了絨線圈錦織造技術,中國人是絨類織物的創始者。 1號墓中出土的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也都是第一次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精湛的技術水準,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印染技術史料。
马王堆汉墓墓主辛追夫人
馬王堆漢墓墓主辛追夫人 [1]
漢代帛畫作品頗多,但大多失傳,馬王堆漢墓出土彩繪帛畫共有10余幅,占全國帛畫出土量的近一半。 帛畫所描繪的騰龍、仙鳥、怪獸、雙蛇、巨魚、神龜等圖案栩栩如生,充滿了神話色彩;人物、禽獸、雲彩、器物左右對稱,線條流暢,展示了西漢繪畫的卓越水準。 最具典型意義的是1號墓和3號墓內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帛畫,兩幅帛畫構圖基本相仿,畫面呈「T」字形,全長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系有絲帶以供懸掛,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張舉的旌幡。 出土的帛畫色彩鮮豔,莊重典雅,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題內容,是極為稀罕的藝術珍品集群。
歷史奇跡編輯
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 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是20世紀中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尤其是1號墓內的千年女屍更受到國內外科技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為「創造了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的奇跡」。
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釐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 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藥水? 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通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 古屍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
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皮膚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 但病理解剖檢查卻發現,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右上肺有結核病灶,右前臂曾經骨折,在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和 血吸蟲卵,一隻膽囊先天畸形。 女屍的多種病變為研究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 經醫學鑒定,死者血型為A型,生前曾生育過,由此印證史書中記載的她有兩個兒子的事實。 那麼她是怎樣亡故的呢? 經分析,該女屍皮下脂肪豐滿,皮膚沒有褥瘡,無高度衰老跡象,故應為突發急病而死。 從病症推斷與解剖發現,其食道、胃及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死亡時間應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心律紊亂 而猝然死亡。
1號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 據史記載:西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 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 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 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 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 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 的兄弟),據此推斷,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 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文物價值編輯
歷史價值
考古規格史無前例,共和國總理5次批示侯良,省博物館專家,馬王堆漢墓發掘負責人。 已經82歲高齡的他仍然堅持每週兩次在博物館作義務講解員。 在休息室裡,他與記者談起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時現出一臉自豪:迄今為止,國內可能沒有哪個考古專案享受這樣的「待遇」:周恩來、李先念、華國鋒等國家領導人親自批示, 直接指導發掘和保護,而周總理的批示達5次之多。
1972年初,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屍的消息傳開後,各方群眾爭相要求參觀。 當時的省革委會作出了佈置陳列、立即開放的決定。 於是,來不及清理登記文物,做好保護工作。 女屍等出土文物就于1972年5月22日對外開放了。 一下子,每天數萬人湧入博物館,外地群眾也趕來長沙看新奇。 有一次,侯良看到嚇人的場面:各種大小貨車、拖拉機等從烈士公園的南門排到了西門。 博物館每天有80名員警、200名民兵維持秩序,還是捉襟見肘。 開放的第一天,陳列室的大門就被擠壞了,一位婦女還受了傷。 這個情況經由新華社記者寫的內參反映給了國務院。 周總理當時因病住院,他看到報告
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复原像
馬王堆墓主人辛追夫人復原像
後嚴厲批示:「湖南軍區挖出,不報告省委,更未報告國務院。 出土屍身和衣著、帛文還有其他文物非變質不可...... 必須立即採取辦法,將屍身轉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 這是可以向群眾說得通的。 非當機立斷不可。 」
接到周總理指示後,屍體被深夜轉移到了湖南醫學院。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後,女屍、絲織品、漆木器、帛書等大量文物需要保護場館。 二號、三號墓又即將發掘。 湖南向國家計委呈送了建設庫房和二、三號墓發掘方案。
周總理接到報告後當天做了批示,確定考古發掘專案方案框架,撥出專項經費20萬元。
按照總理的指示,成立了一個「豪華」的專案組——由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李振軍擔任專案組組長,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現代考古學權威夏鼐、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黃家駟等擔任副組長。
之後,周總理就馬王堆的發掘保護等問題又先後作出三次批示。
為了讓馬王堆漢墓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專案組集合了全國相關領域的頂尖力量參與發掘保護研究和新聞宣傳。 參與的單位有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上海市科技組、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人民畫報社等,省內則有包括地質、氣象、微生物、 化工等科研單位以及新華社湖南分社、湖南日報社等新聞單位。 如此規格和規模,恐怕也是中國考古史上的新紀錄。
帛畫金烏
1 背景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共有三座,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2 號墓
部分帛画
部分帛畫
墓主)及其妻辛追(1號墓墓主)、兒利豨(3號墓墓主)的家族墓,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內。 馬王堆1、3號墓都出土有「T」字形的旌幡類帛畫,據墓中所出的隨葬器物的清單——「遣冊」竹簡可知,它的正式名稱叫做「非衣。
1號墓非衣的畫面內容傳統觀點認為是包含了天界、人間、地下三個部分的內容,非衣帛畫應該是自上而下分段描繪了天(上天)、人(人間)、水(水界)三界的景象。 居於帛畫「T」字形橫段部分描繪的是上天的景象,其正中是一位軀幹為人、僅足部為蛇形的女神,有學者認為這便是女媧娘娘。 女神兩側共有五鶴仰首張嘴鳴叫,帛畫橫段的右上部有內棲烏鴉的一輪紅日,其下火焰型的樹杈上有八個小太陽。 與紅日對應的畫面左上方是一彎新月,其上有玉兔、蟾蜍,烏鴉和玉兔正是所謂「東烏西兔」的寫照。 月下還有一女子正仰身擎托著彎月作「飛天」狀,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嫦娥」了。 在人軀蛇足女神正下方有兩個騎獸怪物和一隻懸鐸,其上有兩鶴欲銜鐸頂,鐸下是有兩人拱手對坐的天門,天門抱框上有虎豹攀援其上看守,天門之上左右兩側各有呈倒「S」型的臥龍。 反映人間部分的豎向中段,在華蓋和有翼鳥(有學者認為是鴟鴞)之下是一位拄杖的老婦人,應該就是墓的主人辛追。 在祭祀用的有鼎、壺等盛著貢品之下便是水界,其左右兩邊各有一隻鴟龜,鴟都站在龜背上,由龜載負著爬行。 上述1號墓T型非衣帛畫所描繪的上天中,一輪紅日中的烏鴉就是學術界常說的「金烏」,也是該文要研究的重點物件。
2 何謂金烏
在出現金烏之前,古代最早對日中神禽稱謂為踆烏、三足烏和赤烏
。 《淮南子·精神訓》載:
手稿帛画部分
手稿帛畫部分
「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東漢高誘注雲:「踆,猶‘蹲’也,謂三足烏。 」晉代學者郭璞(276~324)也有注釋說「中有三足烏」。 從圖像上看,這只蹲居在帛畫紅日中的烏鴉,其週邊是金光閃爍的「朱輝」,故有「金烏」一詞的稱謂是比較恰當的。 而文獻中古代是把金烏直接指代為太陽的,如韓愈在《李花贈張十一署》有:「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西遊記·第七十二回》中也有:「太陽星原貞有十,後被羿善開弓, 射落九烏墜地,止存金烏一星,乃太陽之真火也。 」
3扶桑神樹
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的扶桑神樹上由烏載著升起,由東向西移動,《山海經·海外東經》有雲:「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
手稿部分帛画
手稿部分帛畫
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經·大荒東經》也說「湯谷上有扶木」,這裡「扶木」即「扶桑」。 也就是說太陽是從東邊地下的湯谷誕生出來,然後登上扶桑樹,再由烏馱著西行,最後棲息在若木上。 所謂若木,在《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灰(原作泂,據宋本改)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 」郭璞注雲:「生昆侖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 」《淮南子·地形訓》也稱:「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據《山海經· 海內經》的記載,若木的所在是湧出若水的地方,如《山海經·海內經》:「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 」這樣就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景象:上天的東邊是湯谷和扶桑,西邊是若木和若水,這充分表達了先人對日出日落現象的觀察和想像。 [7](見圖3)扶桑或若木神樹應該是先人所認為的能溝通天、地的撐天大柱,是象徵宇宙中心的神樹。 而神樹上的十日一旦並出,會不利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於是便又產生了「後羿射日」的神話。
醫學價值編輯
東方睡美人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
彭隆祥,湘雅醫學院教授,馬王堆女屍解剖主刀人。 在湘雅醫學院宿舍中,彭教授搬出了他
文物
文物(4張)
 當年留下的珍貴資料,為記者講述了當年新聞背後的故事:
馬王堆裡盡國寶,而一號墓主人辛追又是寶中之寶。 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屍,以前有過,但那是木乃伊,是事先處理成的乾屍。 而墓主人辛追創造了世界紀錄,是保存2000餘年而不腐的濕屍,而且形態完整,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跡。
但是,馬王堆發掘初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不清晰。 有人甚至覺得只要保存出土的帛書、器物等文物,屍體應予棄置。 博物館打電話向當時國務院圖博口負責人王冶秋請示。 王冶秋說:2000多年的古屍不腐,這是世界奇跡。 一定要保護好。
後來周總理作出進一步批示,對古屍進行解剖研究。
彭隆祥回憶說:因為這個任務的特殊性,中央領導高度關注。 大家都感到很大的壓力,我當時還年輕,但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所以就自告奮勇擔當了主刀人。 這一刀下去開創了我國醫學史上古代病理學研究的先河。 專家們給2000年前的老婦人作出了精細的診斷:她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嚴重冠心病、全身多處動脈粥樣硬化。 總膽管內有一塊蠶豆大的膽結石,肝管內也有一塊黃豆大的結石。 食道和胃、大小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說明她是在吃過甜瓜後引發膽絞痛,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由此導致急性心肌缺血而猝死。
通過解剖分析,許多發現填補了醫學領域的空白。
在老太太身上發現了血吸蟲卵,這種病原來醫學上稱為日本血吸蟲病,因日本學者發現而得名,最早援引的病例是1904年的。 這一下印證了我國早期醫藥著作《內經》、《千金藥方》中對血吸蟲病的論斷,把時間提早了2000年。 彭隆祥教授告訴記者,老太太身上都是寶貝。 她在營養學方面也給我們很多啟示,例如,老太太肉食過多,營養過剩,引起很多心血管疾病。
彭隆祥教授還提到一個細節,馬王堆女屍出土後引起全世界科學界的強烈關注。 他們稱辛追為「東方睡美人」,希望參與到女屍的科研中來。 其中還有兩個專家提出要一根或者半根古屍的頭髮。 中國方面沒有同意:我們自己研究,不讓外國人插手。
文化價值
幾輩子也研究不完的
辛追夫人蜡像复原图
辛追夫人蠟像復原圖
馬王堆漢墓一共出土了各類文物數千件。 因為保存完好,極盡精細繁縟,錦繡燦爛,充分展示了西漢時中國人民的智慧。 喻燕姣是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研究第一業務主管。 她說,光馬王堆的帛書就夠研究的。 當時的外國人說,以前總聽說中國很古老,怎麼個古老法不知道。 看了馬王堆出土的東西後明白了。
馬王堆所展示的一切讓人們感到新奇、震驚,比如說,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漢初期的社會狀態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的中央政府實行「休養生息」,全國上下非常節儉。 但是從長沙王家的奢侈情況看來,事實也未盡然。 王侯貴族家還是充分「享受了生活」的。
馬王堆出土文物種類繁多,涉及到政治、歷史、醫藥、地理、天文、文學、藝術、哲學等方面,很多是開創性的發現。 比如以前人們不知道漢服是什麼樣,文藝作品特別是電視電影中出現了很多差錯。 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在看過馬王堆的文物展覽後說,原來漢代服飾是這樣的,以後我拍電影就要按這個搞。
喻燕姣告訴記者,簡帛文字,大約25萬字、計50余篇簡書帛書文章。 是馬王堆發掘以來最完整最權威的釋讀版本。 簡帛文字記載的內容相當多刷新了歷史,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沒能涉及。 帛書中有老子《道德經》的最古老的版本。 《五星占》通過肉眼測算出金星的會合週期為584.4天,與紫金山天文臺測算出的時間只差0.48天。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書《經法》、《十六經》、《稱》和《道原》讓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重現天下。
喻燕姣說:馬王堆在文化上的獨有性和豐富性使一門專門的學科在學術界成立——馬王堆學。 參與研究者已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其中國內外學者就多達2500余人。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共出版了關於馬王堆漢墓研究的人文、自然科學著作有270余種,論文達3200多篇。 馬王堆發掘已經過去30多年,但是,對其全面研究是我們幾輩子也難以完成的事情。 隨著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馬王堆必將還有更多的文化成果貢獻于人類。
藝術價值
薄如空、輕若無
素紗禪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 相傳唐代的時候,有個阿拉伯商人在廣州拜見一位官員。 他突然發現這位官員身上有一顆黑痣居然透過薄薄的衣服顯露了出來。 正當他目瞪口呆的時候,官員問他:「您為何盯著我的胸口呢?」 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驚奇為什麼透過雙層衣服還能看見您胸口的一顆黑痣。 」官員聽後大笑了起來,拉開衣服讓商人看個仔細。 原來他穿的衣服不止兩層,而是五層!
素紗禪衣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兩件素紗禪(單)衣,是一種知名度很高的文物。 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兩。 如重48克的禪衣,長1.6米,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 兩袖通長1.95米,腰寬0.48米,除去較厚重的衣領、衣袖、衣襟緣邊的絹,
素纱襌衣
素紗襌衣(6張)
 其重量只有20多克。 正如古人形容的「輕紗薄如空」,「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出於二千多年前的漢墓,不能不令人驚歎! 其質地及紡織技術都讓現代人稱奇。
這件素紗禪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中,禪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禪衣。
紗,是中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釐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釐米為40根至50根紗。 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
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 素紗禪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 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 經測定,素紗禪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如今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它反映了當時高超的織造工藝技術,為國內所僅有,它是西漢紗織水準的代表作,更是楚漢文化的驕傲。
素紗禪衣輕薄而透明,如何穿著呢? 《詩經·鄭風·豐》:「衣錦衣,裳錦裳。 」多數學者認為貴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華麗外衣紋飾,因此在色彩豔麗的錦袍外面罩上一層輕薄透明的襌衣,使錦衣紋飾若隱若現,朦朦朧朧,不僅增強了衣飾的層次感,更襯托出錦衣的華美與尊貴。 有著輕柔和飄逸質感的紗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風而立,徐步而行,飄然若飛,極現女性的柔美 马王堆汉墓古尸_百度百科 http://bit.ly/2DBYsqC
-----------------------
日本為何煞費苦心索要馬王堆女屍辛追的一根頭髮?
2018-01-19 由 花九的異世錄 發表于歷史
隨著《國家寶藏》的熱播,第六期關於馬王堆漢墓的話題又一次展示在我們的眼前。馬王堆漢墓里最熱門的當屬當年震驚世界的「濕屍」。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年的發現過程。
1971年,馬王堆附近的解放軍366醫院要進行戰備工事建造,其中一項就是要挖防空洞,結果工人們在施工過程,頻繁的出現傳說中的「鬼火」,經過湖南省博物館層層上報,被批准發掘考古,經費為6000元人民幣。按照當年的物價換算,差不多現在十幾萬的樣子。
由於經費緊張,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嚴重不足,於是就地改造了三十多名「盜墓賊」,讓他們參與其中。
可是,人員還是嚴重不足,剛開始是湖南醫學院和湖南中醫院的全體大學生,半專業人員,後來長沙好多中學的中學生也參與進來,進行辛苦的封土清理工作。同年4月,馬王堆漢墓(一號)發掘結束,棺槨運到湖南省博物館。
打開第一層棺槨,結果裡面還有一層,打開第二層,還有第三層,前後總共有四層。最裡面一層棺蓋上覆蓋著一塊「T」型帛畫,就是為了完整的取下這幅帛畫,前後大概花了一周時間。
4月29日,一具保存完好的兩千多年的女屍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不僅有骨還有皮有肉,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
雖然我們現在看好像覺得還是有點讓人食不下咽,要知道當初剝離覆蓋屍體上的帛畫花了一周時間。進入空氣後,女屍很快變成了燒烤的木炭,又黑又難看。經過對屍體注射福馬林,皮膚組織才開始舒展開。
5月22日,女屍在省博物館陳列室公開展出。沒幾天,人群已經圍堵的水泄不通,現場秩序混亂不堪,女屍岌岌可危。
6月17日,周總理批示:將屍身轉移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處理。待處理後,仍留湖南省博物館。次日,國家文物局長王冶秋帶著周總理的批示飛赴長沙,制止女屍展出。
7月30日,新華社消息報導馬王堆辛追墓的出土情況,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媒體進行了報導,而在眾多報導這一考古發現的國家中,最為敏感的是日本。
70年代,中日關係趨於緩和,冰釋前嫌。當時的日本首相是田中角榮,田中提出想要一份國物。兩國交往禮尚往來,這很正常,但當田中首相提出希望能得到幾根完整的馬王堆女屍頭髮時,中方感覺很驚訝。日方沒有說明原因,當時負責這個事情的中方官員層層上報,周總理沒有答應,給於拒絕。日本方面並沒有死心,田中角榮擔任首相期間,多次討要辛追的頭髮,剛開始是要幾根,後來說哪怕一根或者一寸頭髮也行。
日本人為何如此鍥而不捨的想要頭髮呢? 2002年7月中國連雲港再次出土一具漢代濕屍,南京醫學院對該屍的DNA進行了提取,這也是中國首次進行古屍的DNA提取。放眼望全球,當年除了馬王堆,哪裡還能找到保存了幾千年的頭髮?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2000年左右,時間和馬王堆女屍辛追的時間恰好吻合,日本是想通過DNA檢測,來確定一下日本的人種起源問題,之所以一直不告訴索要頭髮的目的,或許是因為日本人不想讓中國古人類遺傳基因的研究處於領先的地步。
說實話,70年代初,中國DNA研究是一片空白,更不可能知道頭髮中所含的DAN信息對研究人類幾千年的基因變化有多麼重要,即便如此,咱們的周總理還是很有先見之明,霸氣的回應,不說明原因,一厘米也不給。
----------------
軑侯夫人<辛追>複原塑像圖(翻拍自湖南省博物館陳列資料)
利蒼(軑侯)夫人的屍體之所以二千多年能保持完好,主要是深埋、墓室 嚴密、多層棺槨的保護、木炭和白泥膏的封閉,以及由此形成的低溫、缺氧環境所致。
張家界八日遊2-----漢墓馬王堆
在長沙我們參觀湖南博物館,其內最重要的文物是「馬王堆漢墓」,1972年在湖南長沙發掘出的馬王雖漢墓,是考古界公認的重大發現。除了一具完整女屍的舉世震驚外,其他三千餘件出土的文物充份說明了西漢初期的物質文明與社會風貌。
馬王堆發掘之初,時逢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年代,當時台灣民眾只能從簡短的外電報導獲知此一重大發現,訊息相當有限,這次的參觀讓我們仿佛進入兩千年前的時空,領略漢初貴族之家的氣派生活,探究西漢盛世科技文明、哲學思想)的豐富內涵。
漢墓馬王堆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年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該墓為西漢時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子利狶三座墓葬。經發掘,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以及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的文物,有一件長袖素紗樣衣,薄如蟬翼,長1.28米,重量僅有49克,織造技巧非常高超。成為1972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和世界重要的考古發現而聞名。其出土文物現已全部移入湖南省博物館,
出土文物馬王堆漢墓兩千多年來從未被盜,保存完好,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特別是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神奇女屍及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為西漢初期歷史考證提供了翔實的資料,震驚了世界。出土時,一號墓由於用白膏泥密封好,因此女屍歷經二千年仍保存完好,被發現時,曾有氣體噴出燃燒,但由於沒及時收集氣體,不知具體成份,成了千年女濕屍仍保存完好的難解之謎。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于漢惠帝二年(西元前193)卒。隨葬器物有大量“譴策”竹簡、醫簡、帛書、彩繪帛畫和兵器、樂器、漆器等,其中已判明的帛書有28種、計12萬餘字,分為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類等,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發現。  張家界八日遊2-----漢墓馬王堆 @ 丁仔登山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DEagIQ
---------------
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長沙馬王堆「東方睡美人」 @ 這是我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DAyzHE
----------------
我覺得很難說叫「毀」,算是因經驗不足技術水準低交的學費吧,馬王堆漢墓屬於搶救性發掘(挖防空洞打穿了墓穴),發生不可控,考古人員文保人員只能以當時的技術和組織水準來工作, 而且文革期間的社會條件也不好(一號墓發掘才批了6000元經費),造成一定的器物損失實在是沒辦法。 當時考古文保人員是頂住了很大政治壓力的,譬如行政領導要求清理文物的時候盲目強調快,姚文元企圖燒掉辛追夫人屍體等等,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頂住這些不利影響都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主要的損失有:1.一名工作人員因過度勞累,加上指揮人員缺乏經驗,導致休息的時候坐壞一件漆案。  2.一件漆鼎中湯裡的藕片因為提取器物的時候震動而纖維崩解。 但是這個現象恰好證明了長沙歷史上沒有大的地震,後來專家們仔細研究,發現長沙只在南北朝時期發生過一次三級的地震。 這一結論支援了一批軍工研究單位落戶長沙。  3.辛追夫人屍體抽離棺液之後,用福馬林注射以及福馬林+甘油+水的浸泡保存,現在看來不太合適;棺液也被倒掉了多一半。  4.三號墓的帛書在故宮整理的時候局部出現了破碎、排序被打亂。  5.二號墓的封土堆被過早的推掉,造成了一定規模的塌方。  6.限於當時條件,沒有進行錄影和足夠的攝影,照片也僅是黑白的,膠捲品質也很差,資料留存得相對較少。 文物的位置關係,也缺少較為完善的資料。  7.一號墓出的竹簡在整理過程中打亂了編號導致順序失序。  8.有一陶罐的酒不慎損失。  9.有一陶盒的糞便因氧化變黑。  10.因有領導著急看是否有屍體,所以辛准夫人屍體上面覆蓋的絲織品被裁切了一個方塊狀小口。  11.三號墓提取竹簡的時候,沒有料到竹簡下面還有一副導引圖,沒有及時保護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12.因政治因素,竹簡中關於房中術的內容未能及時發表。
作者:红豆泡泡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41453/answer/43278203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馬王堆漢墓 :坐落東郊東屯渡,離市中心約四公里。 此墓為西漢初長沙國相軑侯利蒼宗族墓地。 1972年至1974年頭,先後對其間三塚發掘,編為一、二、三號。 一號墓是軑侯利蒼其妻墓,二號墓是軑侯利蒼墓,三號墓是軑侯利蒼其子墓,其間一號、三號墓保存完好。 墓葬結構非常謹慎,規劃雄偉。 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貴文物三千多件,其間最顫動中外的是一號墓中出土的西漢女屍,歷時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好,全身潤澤,毛髮尚存,指趾紋明晰,軟組織尚有彈性,手足關節還能夠活動,是國際防腐學上的奇觀。 一號目棺槨由70塊杉木板組成,重約1500千克,結構鞏固,平正方直。 棺中置四層套棺,四邊塞滿了隨葬品。 其間一件素沙禪衣,輕若煙霧,薄儒蟬翼,衣長1.28米,袖長1.9米,分量僅49克。 二號墓出土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是現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圖。 三號墓出土帛書28種,12萬多字。 這些帛書具有極高的古籍研討價值。 還有一幅覆蓋內棺的彩繪帛畫,是古代帛畫的空前創作。 現在,一、二號墓已關閉,三號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頂棚,招供觀賞。 馬王堆悉數出土文物,陳設在湖南省博物館。 一九七二年,馬王堆考古發現震動國際,專家開掘西漢辛追遺屍時,形體完好,全身潤澤,皮膚仍有彈性,關節還能夠活動,骨質比現在六十歲的正常人還好。 這馬王堆女屍為什麼能兩千年不腐? 在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分,棺材裡注滿了一種赤色的棺液。 科學家們信任,這種液體是使辛追2000多年來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學馬王堆漢墓文物維護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羅學港教說,經過化驗能夠證明,赤色棺液成分雜亂,之所以是赤色,是因為摻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學成分對人體是有害的,其間含有砷和汞,棺液中還檢測出了許多中藥的成分, 這些東西混在一同就成了深赤色。 能夠必定,這種赤色液體具有殺菌效果,能夠確保屍身不腐。 赤色棺液中的首要成分包含有機汞,也就是水銀。 專家估測,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藥的習氣。 在古代中國,煉丹術是人們尋求長生的首要方法之一,而煉出的丹藥,本身都含有汞等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物質,其時人們認識不到,可是汞對於細菌卻有殺滅效果。 所以,儘管辛追生前濫服丹藥沒能長命,死後卻陰差陽錯,丹藥的毒性卻使得她的骸骨持久保存下來。 羅學港介紹,在赤色棺液中還發現了一些中藥的成分。 據介紹,在陪葬品裡,人們發現了很多的中草藥,從必定程度上支撐了古人能夠製造防腐藥水的觀點。 「這些化學物質的結合,是古屍保存的根本原因。 」羅學港說。 為什麼其時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沒有保留下骸骨,而辛追卻能夠? 這起碼闡明這種防腐藥水的配方是一個偶爾因素構成的。 羅學港以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滿了偶爾性」。 除採納了妥當的防腐措施之外,其時的環境必定非常枯燥,有利於保存,並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氣阻隔避免了細菌對屍身的腐蝕,再者,馬王堆墓一向沒有被盜。 地質條件加上人為因素,使得辛追的屍身奇觀般保存下來。 日前,在長沙馬王堆「熟睡」近2200年的古長沙國丞相夫人辛追,奇觀般地「複生」了。 湖南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經過媒體得知,中國刑警學院法醫系教授趙成文,成功地為朱元璋之孫——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吳氏進行了容顏恢復,馬上與趙教授取得聯繫,提出對2000多年前的西漢女屍進行容顏恢復,趙成文悵然答應。 後來趙成文特地飛抵長沙,兩天內收集了恢復所需的根底資料。 所以湖南省博物館正式書面託付趙教授對逝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進行容顏恢復。 「秘密武器」幫了大忙 趙成文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千年遺容進行恢復,要害得益一個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仿體系」的協助。 這個「秘密武器」,凝聚了趙成文教授大半輩子的心血。 趙成文是我國刑事容顏學的奠基人。 他從1973年起開端從事痕跡學研討,能夠敏捷依據知情人的口述,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模仿畫像。 「警星CCK-3型人像模仿體系」實際上是趙教授實戰經歷和電腦技能相結合的產品。 據悉,此體系經過對數萬人相片進行技能處理,能夠組合90億乘以1億個人像而不重複。 「研討標明,人的面相要害取決於顱骨的形狀。 也就是說,只需顱骨存在,即便被毀容,也能按照必定步驟對其原貌恢復。 」趙成文解說說。 趙成文此次為辛追別離製造了18歲、30歲和50歲三個年齡段的面相,其間還為50歲的辛追製造了側面相。 恢復首要依據辛追顱骨的X光片、出土時拍照的面部相片,以及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帛畫和相關前史文獻資料。 「在我的眼裡,只需顱骨保留完好2000多年前的女屍與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屍身根本上沒有差異。 」趙教授一臉平靜地說。 30歲的辛追首要「複生」 30歲的辛追首要在趙成文的手中「複生」。 「依據人類學常識,人在30歲時骨頭根本成型,選擇這個年齡首要進行恢復,能夠盡可能確保顱骨傳遞資訊的有效性。 」趙成文解說說。 趙成文在對辛追顱骨的X光片剖析中發現,屍身腐爛導致辛追在逝世後嘴部翻開,舌頭吐出,下額脫位,頭部變形:「依據以往規則,這種變形將導致五官變短。 比方長臉型就變成圓臉,國字臉變成田字臉。 」趙成文舉例說。 此外,X光片的拍照角度也並非筆直正位,構成了一仰角,這都為恢復帶來難度。 據此狀況,趙成文首要將X光片掃描入電腦,然後依據解剖學的解剖結構理論,在電腦中對脫位的下額進行重定。 隨後,趙成文依據美術學中的「三庭五眼」理論,在辛追的顱骨上畫出眼內側線、眼外側線、鼻翼線、鼻底線、髮際線、眉功線、口裂線、下額線、中心線。 據介紹,「三庭」斷定臉的長度,「五眼」斷定寬度。 髮際線是人的腦門到頭髮之間的一個標誌,眉弓線斷定眉毛的方位,鼻底線指鼻下段的方位、下額線表示頭像的最底線的方位。 「依據這九條線,根本能夠斷定五官的方位長度、寬度、巨細。 」趙成文解說說。 辛追的眼睛首要被斷定為杏核眼。 趙成文以為眼睛也是辛追恢復相中差錯最小的部位。 他說:「依據辛追顱骨中眼孔的形狀,能夠揣度她是杏核眼,再結合出土時拍照相片和當年的解剖依據,能夠必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長。 」與眼睛比較,辛追鼻子的形狀斷定相對簡單。 從出土的相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能夠直接判別是小尖鼻。 30歲的辛追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 趙成文解說說:「依據屍身的相片:發現辛追嘴唇較薄,依據口裂線則能夠判別其形狀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據首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狀,以及辛追遺體上的眉毛痕跡和已呈現的眼睛形狀。 」辛追的耳朵最終被確以為肥垂耳。 差錯在10%以內 「為2000多年前的古人畫像,必定有必定的差錯,但依據統計資料,差錯應當控制在10%以內。 」趙成文說。 差錯首要是因為X光片美中不足。 趙成文在以往對無名屍身的恢復過程中,運用的依據是顱骨,而此次只要顱骨的X光片,這必然會帶來必定程度上的惋惜。 趙成文在辛追30歲面相的根底上,製造50歲和18歲的面相時,首要依據統計學的推理,一起輔以必定程度的猜想。 據史料記載,辛追15歲結婚。 因而,趙成文在其18歲時的面相上,有認識的依據30歲面相,將其眼睛畫得更大,更水靈,更流暢,臉型略微圓潤,眉毛則由狐尾眉變成了柳葉眉,嘴小一點,耳根本上改變不大,還薄一點,並且臉頰透點粉紅。 頭稍大一點。 一起在胸窩留有必定的窪陷,使其看起來略顯飽滿。 「由於沒有辛追年輕時的相片,在具體的製造中只能從人類學常識進行推理。 」趙成文說。 而在製造辛追50歲面相時,則按照人類學規則,其眼角下落,腦門呈現皺紋,鼻子下塌,鼻翼寬,腮部加寬,脂肪增多,肌肉變得鬆懈。 耳朵下垂,脖子加粗。 由此揣度,其30歲時的橢圓臉變成長方臉。 相關新聞連結 辛追還能再「活」500年 女屍的維護,一開端就由湖南醫科大學人體解剖教研室供給技能支撐。 最初女屍出土時,就是這個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劉裡侯一同,將福馬林、酒精與甘油混和的固定劑,打針進屍身中,然後用福馬林浸泡。 後來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國幾大醫學專家聯合分配的,稱為「1號配方」。 馬王堆女屍的保存,闡明老祖宗深諳防腐之道,他們使用其時的條件,在棺內創造了一個密封的無氧、無菌的環境。 除了用絲綢裹包屍身與棺內環境阻隔等處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圍著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後是白膏泥層,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從今天的維護來說,假如沒有意外發生的話,只需能確保水晶棺內的環境不變,她相同能夠永存。 保存200年是必定沒問題的,500年或許更久,都是能夠等待的。 湖南省博物館負責人稱,這次建新館,博物館花200多萬美金,特意從美國進口了最好的空調。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馬王堆女屍解剖的主刀人。 據他洩漏,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時,在其時湖南省博物館二樓靠東南的一個展廳(現在的前史館)裡,解剖開端。 他從屍身的胸骨上緣入刀,沿中線直至下腹,感覺古屍比一般的新鮮屍身硬一些,胸腔翻開後,器官都有完好的形狀。 依據解剖和組織切片病理剖析,彭教授其時就根本清楚了這位貴夫人的死因——人們吃飯後,一般4小時之內胃腸都會排空,而她的胃裡,還殘藏著不少沒有消化的食物。 病理剖析標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膽結石、肺結核等八九種疾病,還感染過血吸蟲、蟯蟲、鞭蟲等。 並且,她的胃內還殘存有138粒半甜瓜籽。 彭教授因而以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個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後,由膽疼痛引起放射性冠狀動脈痙攣,以致心率紊亂而猝然逝世。 辛追是施工時發現的 「北有兵馬俑,南有馬王堆」。 馬王堆,長沙市東郊長瀏公路北側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記載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宗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馬鞍,又叫馬鞍堆。 經考證,馬王墓其實是西漢時期車大侯宗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軍區醫院在施工時,呈現了嚴重塌方,併發現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嗆人氣體。 當有人劃火柴點煙時,小洞中宣佈爆響並伴有藍色火苗。 一位有經歷的老武士揣度此處必定有「寶」。 狀況被敏捷反映到有關部門。 3天后,湖南省博物館在上報國務院後,攜專家進行了具體勘測,著手發掘。 當墓被翻開時,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具熟睡了2000多年卻顯得非常「新鮮」的女屍:外形完好無缺,全身柔軟而有彈性,在往她體內打針防腐劑時,她的血管還能鼓起來。 除眼球傑出,舌頭外吐等體表變形外,其他特徵完全像剛死去的人。 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前史悠久的濕屍,出土後震動國際。 爾後發現的相似古屍均被考古界歸為「馬王堆屍型」。 長沙馬王堆出土了2000年前的文物;長沙馬王堆新出土了2000年前的文物


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 @ 我思故我在 Cogito ergo sum :: 痞客邦 :: http://bit.ly/2DCpJJD


在劉賀的遺骸中發現了40多顆香瓜子,信立祥表示從中可以推斷劉賀死於夏秋季。「很奇怪,馬王堆中的辛追夫人腹部也出現香瓜子,靖安發現的春秋大墓中的遺骸腹部也出現大量香瓜子。我們很驚訝,香瓜子為何對貴族有如此吸引力。目前這些香瓜子已經送去有關科研機構進行檢測。」信立祥透露,香瓜子的檢測結果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劉賀死因的疑團。屍身已腐,香瓜子仍在,(從食管到胃都塞滿香瓜子)說明不是吃進去的,應該是塞進去,可能是利用香瓜子驅蟲的功效 https://bit.ly/2IX7cv0
-----------------------------
馬王堆-辛追夫人-她的食道和胃、大小腸內都發現了甜瓜子,共計138顆半--馬王堆漢墓女屍的死因,也是我國第一次考古發現人屍體內有甜瓜子。之後是春秋時期徐國的墓葬,稱作靖安大墓,一座墓中竟然埋葬了47座棺木-在許多棺木中都有同一種甜瓜籽,總共有上百顆之多 http://tinyw.in/LFXD
-----------------
甜瓜子都在腹部的情況來看,如果當時真的是在甜瓜里下毒,所下的毒也應該不是烈性毒藥,不然的話,甜瓜子還沒剛到胃裡,人就已經被毒死了,甜瓜子也就不會被進一步消化,出現在腹部了-- 在劉賀的遺骸中發現了40多顆香瓜子,信立祥表示從中可以推斷劉賀死於夏秋季。“很奇怪,馬王堆中的辛追夫人腹部也出現香瓜子,靖安大墓發現的春秋大墓中的遺骸腹部也出現大量香瓜子。我們很驚訝,香瓜子為何對貴族有如此吸引力 https://bit.ly/2J1l5Ip
-------------------------
劉賀的食道、胃部中發現了四十多枚香瓜子,說明他在臨死前曾大嚼瓜子,如果是一個傳染病致死的病人,彌留之前應該不會吃瓜子此類乾果,很可能這些瓜子就是有毒的 https://bit.ly/2J2rfIm
陪葬的47位女性中,其中11位的屍骨發現共計100余粒香瓜子。 同時聯想到海昏侯本人也是這種情況,還有馬王堆的辛追腹中亦有138顆香瓜子。 許多香瓜子出土時完整,呈白色。 我想應該是食用香瓜不久後便去世,導致腹中殘留大量未消化的香瓜子。 https://bit.ly/2INzk4o
http://tinyw.in/iOwY


2020-06-30_190533

吃完2顆香瓜腹痛難耐 檢查一看大驚:沒去籽刺破腸道 https://bit.ly/3idlW85
湖南長沙1名男子,日前出現肚子疼痛超過1星期,女兒見父親硬撐不忍心,將人帶去醫院檢查。沒想到經過醫師一照,父親的肚子內許多香瓜籽。追問發現,他吃了大量沒去籽的香瓜,結果這些香瓜籽劃破腸道導致腸穿孔,並且進入腹腔。
1名男子吃了香瓜後整個腹痛難耐緊急送醫。(圖/翻攝自長沙法政頻道微博)©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1名男子吃了香瓜後整個腹痛難耐緊急送醫。(圖/翻攝自長沙法政頻道微博)
根據《長沙政法頻道》報導,這名文姓男子先前就曾感到腹部隱隱作痛,大概痛了4天左右,疼痛感比較小了,文男就沒太在意,繼續正常上班。但日前吃了香瓜之後,文男的肚子又感到疼痛,一連痛了2天,只好在家休息。
文男的情況不見好轉,女兒見父親痛到受不了,連忙帶他去醫院就醫。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腹腔有不少香瓜籽。「他的腸道出現了壞死、穿孔,所以從破孔中進入到了腹腔當中。」醫師還說,文男極有可能會導致感染性休克,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
檢查一看香瓜籽竟然整個刺破腸道導致腸穿孔。(圖/翻攝自長沙法政頻道微博)©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檢查一看香瓜籽竟然整個刺破腸道導致腸穿孔。(圖/翻攝自長沙法政頻道微博)
所幸緊急經過手術之後,文男的狀況已經恢復穩定。醫師表示,正常的香瓜籽應該是排出去的;只是這種情況,文男本人和家屬完全都沒想過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吃完2顆香瓜腹痛難耐 檢查一看大驚:沒去籽刺破腸道 https://bit.ly/3idlW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