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墓碑/史晨碑/曹全碑/華山碑


是指人為豎立的石塊,通常刻有文字,具有一定用途,如記載事件、指示里程(里程碑)、劃定邊界(界碑)及作紀念用途(紀念碑)等。
中國古代官員都有立碑的習慣,視為榮耀。唐朝的地方官若要立碑紀功,要由皇帝下旨詔敕[1]。唐朝地方百姓為地方官所立的「頌德碑」亦稱為「遺愛碑」,獨孤某和宋璟、狄仁傑都被立有其碑[2]。《日知錄》載:「《宋史》言,太祖建隆元年十月戊子,詔諸道長貳有異政,請立碑者,委參軍驗實以聞。」
---------
豎起來的大石塊或木柱。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拴綁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
《說文解字·石部》:「碑,豎石也。」
清·段玉裁·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刻上文字或圖案的石塊,豎立起來作為標誌,或紀念之用。
如:「界碑」、「里程碑」、「紀念碑」。
文體名。刻在石上的文詞,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的行誼等。
如:「北魏嵩高靈廟碑」、「東魏敬史君碑」。
碑刻的書法資料。指將碑的正面(碑陽)​、背面(碑陰)​、兩旁(碑側)​、上頭(碑額)​、下座(碑趺)​上面的文字搨摹下來,以供書法臨寫。
如:「禮器碑」、「曹全碑」、「北魏張猛龍碑」。


豐碑--古人葬時引棺徐下入壙的工具,以大木做成。《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高大的碑石。

古人葬時引棺徐下入壙的工具,以大木做成。《禮記.檀弓下》:「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高大的碑石。
豐碑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ēng bēi,指古人葬時引棺徐下入壙的工具,以大木做成;高大的碑石。見《南史· 王琳傳》:“豐碑式樹,時留墮淚之人。”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偉大的功業,有永久價值的證物或著名的事例,尤指值得記載或保存的藝術上或智慧上的成就。
記德豐碑,所以垂名跡於不朽,樹風聲於沒世。——《隋書·楊素傳》 [1] 
引證解釋編輯
1. 古代殯葬天子或諸侯,用以下棺的工具。
①《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
②北周· 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邑裡蕭索,宅惟荒涼;豐碑下柩,題湊遷喪。”
③清· 朱彝尊《夜明木賦》:“如場之轉碌碡,如纖之拽豐碑。”
④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溫公論碑誌,謂古人有大勳德,勒銘鐘鼎,藏之宗廟,其葬則有豐碑以下棺耳。” [2] 
2. 紀功頌德的高大石碑。
①金· 元好問《讀李狀元朝宗禪林記》:“千字豐碑誰國手,百城降虜盡王臣。”
②魯迅《南腔北調集·<守常全集>題記》:“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3.是立於宮廟前以觀日影、辨時刻。
《儀禮.聘禮》曾說:“上當碑南陳 ”,鄭玄的註釋就是:“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

---------------

「豐碑」最早的作用令現代人意想不到
更新: 2018-12-30 10:05 PM       標籤: 豐碑, 石碑, 文化漫談
在生活中,我們閱讀報刊,瀏覽網文,常會看到「豐碑」一詞。在大眾印象中,人們以豐碑形容某人或某個團體建立了偉大的功勳,並將其事蹟銘刻在高大的石碑上,意在永垂不朽,千古流芳。
如果說起豐碑最初的意義,不僅和記錄豐功偉績沒有任何關聯,而且它的作用也令現代人意想不到!
《說文》說「碑:豎石」,東漢經學家鄭玄說「宮必有碑,所以識日影,引陰陽也」。這裡的「碑」,是指沒有文字的木樁或樹立的石頭。此碑一般立在宮殿大門之前用來觀測日影。隨著文化的演變,人們在碑上銘刻文字,記錄事蹟,紀念先人的功績。
可是「豐碑」卻不是石頭。「豐碑」源於「葬禮」所用,原本的作用和現代人熟悉的並不相同。
先來看一下春秋時代善於製作各種木製機關的大匠師魯班(公輸般)經歷的一段歷史。(出於《禮記‧檀弓下》)
匠師公輸般還小的時候,逢魯國正卿季康子的母親去世將要出殯。公輸般進言季康子以機關封棺下葬,他可以製作轉動的機關,不用費事就能下葬棺槨。結果此事遭到公肩假的阻止而作罷。
公肩假為什麼反對?因為當時諸侯下葬時已經僭越天子的禮制用了「豐碑」,卿大夫又僭越諸侯的禮制用了「桓楹」。如果公輸般為魯季子製作了機巧機關為其母下葬,開了風氣之先,人們也要嘗巧爭相仿效,這種不守禮制的作法,更會造成社會敗壞的風氣。公輸般聽進去了公肩假的話。[1]
那麼「豐碑」之葬,又是什麼作法呢?據《禮記‧正義》卷十記載:「豐,大也,謂用大木為碑。」
此圖為蜀地石刻碑文,縮豐碑於尺幅。清代金石學家劉喜海(別號三巴子)《三巴金石苑》插圖。(公有領域)
天子薨逝,下葬的棺槨很沈重。待葬時,要引棺槨徐徐下到墓室中,必須要借助於繩索和轆轤等工具。豐碑就是固定繩索、轆轤引棺槨徐下墓室的大木碑。《禮記‧集說》鄭玄(東漢經學家)注解:「天子用大木為碑謂之豐碑」。
鄭玄說:「豐碑,斲(音卓)大木為之,形如石碑,於槨前後四角樹之,穿中於間,為鹿盧,下棺以繂(粗麻繩)繞。天子六繂四碑,前後各重鹿盧(轆轤)也。」
大木形狀像石碑,樹立在墓室的四個角,大木上面鑽有圓孔,以便繩子穿過和架設轆轤,用來徐引棺槨下葬。
用豐碑下棺,本是天子使用的規格;後來的諸侯以及皇族宗親也都使用,不過,那是僭越禮制的作法。
後來臣子追述君父的成就,將其功績書寫在碑上[2],這也就是現代人使用「豐碑」一詞的意義來處,豐碑也變身為彰顯功勳事蹟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不朽的傑作,偉大功業的重要象徵。
---------------------------------------


史晨碑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DEguZj
史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的隸書碑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這方碑刻前後兩面都刻有文字,但不是同一時間所刻:前面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全稱《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也簡稱《史晨前碑》。後面刻於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全稱《漢魯相史晨饗孔廟碑》,也簡稱《史晨後碑》。
碑文
古人以南面為碑文的前面,所以雖然《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勒的時間在後,也被稱為「前碑」。「前碑」記錄的是東漢魯相史晨奏請祭祀孔廟之事,後碑記錄的是史晨祭祀孔廟和饗禮的盛況。前後碑書法風格一致,一般認為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傳說為蔡邕所書。
特點
清朝朱彝尊在《跋漢華山碑》中把漢隸按風格分成三種類型:方正、流麗、奇古。《史晨碑》屬於方正一路,是漢隸向成熟、規範發展的典範之作,很適合作為初學隸書者的入門範本。
歷來對《史晨碑》的評價很高,例如:
明朝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
清朝萬經《分隸偶存》說:「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即《乙瑛碑》)、《韓勑》(即《禮器碑》)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說:「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
《史晨碑》東漢 孔廟三大名碑之一
2015-06-29 由 書法第一網 發表于文化
東漢隸書。此碑為並刻於一石的兩碑。又稱《史晨前、後碑》、《史晨前碑》、《史晨後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年)立。隸書。前後是以碑之正刻、碑之陰刻而分。碑正刻全稱《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稱《史晨前碑》,俗稱《奏銘》。碑陰刻全稱《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稱《史晨後碑》。 《史晨前後碑》為著名漢碑之一,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清方朔以為〈晨史碑〉」書法則肅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見〈枕經堂題跋〉)。何紹基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魏、吳各刻便形板滯矣「(《史晨碑》跋)。 前後碑字體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云:「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史晨碑》東漢 孔廟三大名碑之一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DALQjI
----------------------------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明朝萬曆初年(1573年)出土於陝西省郃陽縣。清朝康熙壬子(1672年)後斷裂缺字,於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此碑在漢隸碑刻中屬尚陰柔一類的代表作品。
歷代評論
楊守敬認爲:「前人多稱其書法之佳,至此之韓敕、婁壽,恐非其倫。嘗以質之孺初,孺初曰:「分書之有曹全,猶真行之有趙、董。」可謂知言。」
萬經認爲:「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朱履真認爲:「瀟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仿佛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
--------------------------------
你只知道臨曹全碑,你知道曹全的故事嗎?
2016-05-24 由 薛明輝說 發表于歷史
曹全碑字帖,是我學習書法最早買的字帖。
可惜,從來沒有臨過一遍。
晚上,準備臨帖,隨手拿了本曹全開始臨。
這次臨的是碑陰。
以前,我從沒有注意過碑陰的字。
也許,早年間買的字帖,就沒有收錄碑陰。
我看碑陰上的字,比正文的字還要生動。
上面都是姓名,是為曹全捐資修碑人的姓名,有的還有錢數。
估計書手寫正文寫了很長時間,有大功告成之意,所以碑陰寫的就更加放放鬆。
這一放鬆,字體就活潑可愛了許多。
曹全是東漢末年的人。
和曹操、劉備、袁紹等是同時期的人,參加過當時的戰爭,立下的有軍功。
曹全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相當的牛逼,曾經率領軍隊攻打過疏勒國王。
疏勒我去過,在新疆喀什。
當年,曹全一看該國的國王殺父篡權,這麼大逆不道,就立馬帶領軍隊殺將過去,將丫的疏勒國給平了。
附近的諸侯國無不進貢,佩服曹全的神武。
戰爭結束了,曹全同志回國了,但僅僅當了一個槐里縣縣令。
估計老曹同志不太高興,於是就借著弟弟去世的名義,請假回家了休息了七年。
七年後,老曹同志被大家推薦,朝廷批准為福祿縣縣長。
這時,黃巾軍開始造反了,天下大亂。
危難之時顯身手,老曹又被任命為郃陽縣縣令。
曹全同志在郃陽縣,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善待百姓,興修水利,留下了美名。
他的女兒也是非常樂善好施,向群眾們發放傷藥「神明膏」,這樣的好幹部,群眾怎麼不愛戴呢。
這是曹全碑上記述的漢代模範縣令曹全的生平。
由於碑文是曹全的下屬們寫的,其中不乏溢美之詞。
但專家考證,曹全打敗疏勒國王之事,和正史上記載的根本不一樣。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所以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只說明了漢代時候,疏勒國曾經被漢朝修理過。
至於是被哪個人修理的,另當別論。
這個碑陰是捐資者的姓名,應該是按尊卑排序的。
排在第一的是縣三老,然後是鄉三老,這三老可不是閒人,而是漢代設的官職,必須50歲以上的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擔任。看來,中國士紳文化漢代已經完備了。
然後是博士,這個博士是朝廷命名的教師,是教官,相當於教育局長。
再者是祭酒,祭酒也是教官,是主抓禮儀祭祀的。
隨後是門下掾,門下掾是地方官自己組閣的,協助自己辦公的幹部。
還有督郵,這個比較熟悉,張飛打的就是督郵,相當於檢察長。
功曹史比較多,是文職,相當於秘書。
有個官職叫「賊曹」,聽上去很不順,其實是抓賊的,相當於公安局長。
還有法曹、塞曹、郵曹等等,都是地方政府派出機構的長官。
按字帖上,處士放在第一,處士是讀書不做官的隱士。最後是義士,義士就是沒有職務的平民,但捐資了,乾脆義士吧。
你只知道臨曹全碑,你知道曹全的故事嗎?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DzXdbn
----------------------------------


華山碑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DALSrI
--------------------
《華山廟碑》,簡稱《華山碑》,全稱《西嶽華山廟碑》。碑文為隸書石刻,《華山廟碑》於東漢漢桓帝劉志延熹八年(165年),立於陝西華陰西嶽廟,為當時的郡守袁彭所刻;原碑毀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目前揚州史公祠所陳列的《漢西嶽華廟碑》是清朝嘉慶十六年,阮元按照「四明本」[1]請當時蘇州石刻名匠吳國寶摹刻的重刻碑。《華山廟碑》的碑文一共二十二行,滿行有三十七個字,碑文記錄當時帝王登上西嶽祭祀山嶽、建廟、求雨的事蹟。
《華山廟碑》與《禮器碑》同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漢代隸書的典範,《華山碑》的字體端雅秀美,字距行間齊整,筆畫波磔俊逸,富有廟堂的莊重之氣,是正統隸法的代表作之一。
碑文
周禮職方氏,河南山鎮曰崋,謂之西嶽,《春秋》傳曰:「山嶽則配天,乾定位,山澤通氣,雲行雨施,既成萬物,易之義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報之。」《禮記》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焉,自三五迭興,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是以唐虞疇咨四嶽,五歲壹巡狩,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親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則未聞所損益,周鑒於二代,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亦有事於方嶽,祀以圭璧,樂奏六歌。」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嶽,禋祀豐備,故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壂曰存僊壂,門曰望僊門。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節祀焉,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虛,迄今垣趾營兆猶存,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其有風旱,禱請祈求,靡不報應,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有事西巡,輒過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紀時事,文字摩滅,莫能存識,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農大守安國亭侯汝南袁逢,掌崋嶽之主位,應古制修廢起頓,閔其若茲,深達和民事神之義,精通誠至礿祭之福,乃案經傳所載,原本所由,銘勒斯石,垂之於後,其辭曰:「巖巖西嶽,峻極穹蒼,奄有河朔,遂荒崋陽,觸石興雲,雨我農桑,資糧品物,亦相瑤光,崇冠二州,古曰雍梁,馮於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義,巡狩省方,玉帛之贄,禮與岱亢,六樂之變,舞以致康,在漢中葉,建設宇堂,山嶽之守,是秩是望,侯惟安國,兼命斯章,尊修靈基,肅共壇場,明德惟馨,神歆其芳,遏禳凶札,揫斂吉祥,歲其有年,民說無疆。」袁府君肅恭明神,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諱逢,字周陽,汝南女陽人,孫府君諱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時令朱頡,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張房,字少游,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陰王萇,字德長。京兆尹勅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潁川邯鄲公修蘇張,工部君遷。[2]
拓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為明代華陰商雲駒、商雲肇兄弟及清代郭宗昌、朱彝尊等人收藏的《西嶽華山廟碑》華陰本[3],又稱關中本[4]。
明代長垣王文蓀所藏《西嶽華山廟碑》長垣本[5],又稱商丘本[6]。
明代寧波豐熙萬卷樓所藏《西嶽華山廟碑》碑帖,又稱四明本[7]。
清代《西嶽華山廟碑》小玲瓏山館本[8],又稱順德本[9],由清初金農[10]珍藏,清末時轉手由廣東順德李文田珍藏。
漢刻郭香察《西嶽華山廟碑》宋拓本。
歷代評論
明代郭宗昌於《金石史》稱:「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11]
清代朱彝尊於《金石文字跋尾》說道:「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岳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
清代的隸書名家金農曾盛讚:「華山片石是吾師」。
清代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裡說:「朱竹垞於漢隸最推是碑。以余平心論之,則漢隸自以《禮器碑》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藉以觀前後變割之所以然,則於書道源流是碑為易見也。使人易見者,非其至者也。」[12]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礴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
隸書《華山碑》的淺析
2016-11-22 由 南雅學書 發表于文化
自古習隸書者,都為隸書的高古拙樸的魅力所折服。除了《禮器碑》、《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之外,還有一個備受重視的碑,是歷來學習隸書的典範,就是已經毀於地震卻流傳甚廣的《華山碑》。
清代朱彝尊說:「漢隸有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唯《延熹華岳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漢隸第一品。」清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中說:「字字起棱,筆筆如鑄,意包千古,勢壓三峰。」劉熙載在《藝概》中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礴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上述書籍里的記載就是歷來書家對《華山碑》的高度認可和評價。《華山碑》全名為《西嶽華山廟碑》,東漢延熹八年4月立,碑原在陝西華陰縣西嶽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毀於地震。
清王昶《金石萃編》中記載:「碑高七尺一寸,廣三尺六寸。」隸書,22行,行38字,末行有「郭香察書」字樣。
《華山碑》是漢隸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此碑與《禮器碑》、《乙瑛碑》、《曹全碑》一樣被譽為隸書中的典範,結字規整,字距、行距整齊,波磔秀美,書風古貌奇崛而又圓轉流動,用筆方圓結合,歷來為書家所推崇。
華山碑的書法藝術風格大概可以分為三個特點:
1、《華山碑》的用筆來看,藏鋒和露鋒並用,並不刻意迴避,方筆圓筆相結合,行筆豐厚,波磔明顯,線條的粗細對比非常明顯,用筆非常老道,剛勁而又古樸。
2、從字的結構來看,《華山碑》強調的是橫平豎直的審美原則,向背分明,靈動而不呆板。單字的結構大多取於左收右放的方式。
3、從章法來看,不管字的大小,筆畫多寡,其字的大小接近,字距略等,偶爾用筆畫的粗細來調節。
臨寫《華山碑》的朋友要注意,此碑字體蘊含篆意,撇捺的波挑出鋒,筆畫鋒肥沉厚,體勢雖然方扁,卻具圓轉之勢,隱寓篆書的婉暢風範,在書寫時要沉穩讀帖,抓住文字特徵。不過其碑文是為記載帝王修封碑祭天地之事,讀起來艱澀難懂,不利於背貼,所以可以從集字、重組具有心意的成語,對聯、詩詞、名言等入手,提高書寫和創作能力。
隸書《華山碑》的淺析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DzxhfW
------------------------------
漢-華山廟碑
2017-06-11 由 書法大全 發表于文化
《華山廟碑》是東漢碑刻中的重要代表,全稱《西嶽華山廟碑》,亦稱《延熹華岳碑》,立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因原碑毀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55年),故尺寸不明,根據傳世拓本四明本來看,碑高1.75米,寬0.84米,刻有隸書22行,行38字。
華山廟碑拓本頗多,傳世的原石舊拓有四
一,長恆本,亦稱商邱本,因明代藏於河南長恆得名,其後又吳讓之,翁方綱,何紹基等提拔,現藏於日本。
二,華陰本,亦稱關中本,後有王鐸,翁方綱等提拔,現藏故宮博物院。
三,四名本,這是最好的一個版本,原拓整張裱軸,流傳有序,先後被錢大昕,阮元,端方等人收藏,現藏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不缺不爛,可一窺原碑全貌。
四, 順德本,即金農藏本,此本卻兩頁九十六字,現藏香港中文大學。以上四本均有影印本刊發。
華山碑的藝術特色,前人把漢碑大致分為三類,一曰方整,如乙瑛碑,史晨碑。二曰流麗,如曹全碑,孔宙碑。三曰奇古,如石門頌,封龍山頌等,而華山廟碑則三者兼有。可見其書法地位之重要!歷代書家對此碑評價甚高。
明-郭宗昌評:
「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
清-翁方綱評:
「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藉以觀前後變之所以然,則於書道源流是碑為易見也。」
清-劉熙載評:
「磅礴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華山廟碑筆劃豐潤,變化多端,奇妙精絕,華麗優美、俊逸遒勁,整飭端莊。其字體方整勻稱,氣度典雅,點畫俯仰有致,特別是那象徵波勢的剛勁意味和痛快無比的筆致,一直為學習漢隸者所特別看重。金農曾說:「《華山》片石是吾師。」何紹基也把《華山廟碑》作為其習隸書的字課。
漢-華山廟碑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DvqzI3
--------------------
華山碑全文-應書友要求貼出供參考
週五, 26 九月 2008 16:08    管理者    點擊: 21668    單元: 中國書法    - 书法问答 E-mail
華山碑
周禮職方氏,(河南山鎮曰崋,謂之西嶽,春秋傳曰,山岳則配天,乾?定)位,山澤通氣,雲行雨施,既成萬物,易之義(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昂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報之。禮記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焉,自三五迭興,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是以唐虞疇諮四岳,五歲壹巡狩,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親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則未聞所損益,週鑑於二代,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亦有)事於方岳,祀以圭(璧,樂奏六歌),高祖初興,改秦淫祀。 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
 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恩〕登假之道,巡省五嶽,禋祀豐〔備〕,故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堅曰存仙壂,門曰望仙門。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節祀)焉,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虛,訖今垣趾營兆猶存,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其有風旱,禱請祈求,靡不報應,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有事西巡,輒過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紀時事),文字摩滅,莫能存識,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農大守安國亭侯汝南袁逢,掌崋岳之主位,應古制修廢起頓,閔其若茲,深達和民事神之義,精通誠至礿祭之福,乃案經傳所載,原本所由,銘勒斯石,垂之於後,其辭曰:  ;
岩岩西嶽,峻極穹蒼,奄有河朔,遂荒崋陽,觸石興雲,雨我農桑,資糧品物,亦相瑤光,崇冠二州,古曰雝梁,馮於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義,巡狩省方,玉帛之贄,禮與岱亢,六樂之變,舞以致康,在漢中葉,建設宇堂,山岳之守,是秩是望,侯惟安國,兼命斯章,尊修靈基,肅共壇場,明德惟馨,神歆其芳,遏禳兇札,揫斂吉祥,歲其有年,民〔說〕無疆。  
袁府君肅恭明神,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諱逢,字周陽,汝南女陽人,孫府君諱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時令朱頡,字宣得,甘陵鄃人,丞張昉,字少游,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陰王萇,字得長,京兆尹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修〔蘇〕張,工郭君〔遷〕。
華山碑_部分
注:漢代隸書。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範,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評此碑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劉熙載也說:“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磅礴鬱積,流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
華山碑全文-應書友要求貼出供參考 | 天人中國書法網 http://bit.ly/2DEmnG2


墓碑是一塊立在墳墓上方的,一般用石頭做成,但也有用水泥或磚製作的墓碑[1][2]。無論佛教道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在傳統上都會在葬禮後為墳墓立墓碑。華人的墓碑上一般會書寫逝者的名字籍貫等。西洋的墓碑往往有生卒年,以及一些個人化的信息,比如格言墓誌銘辭世詩[2]。在歐洲許多地方,在墓碑上刻印逝者的照片也是很普遍的[3]


墓碑

對於殯葬親人的墳墓,一兩代可以記清,三代以後就不清楚了,特別是經過遷徙、戰亂便不知祖墳何處。如何解決,人們想出許多辦法。開始時人們從死人下葬,維繫棺繩用的園木樁受到啟發,在墓前插上木樁竹竿,系上纖維質的東西(紙或帛等),寫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時辰,叫做“ 銘旌 ”(或“ 明旌 ”)。但它卻容易,損壞,人們便另想辦法:富貴人家用石園柱代替木園樁,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時間、官級等。
為了多刻字其形體又演變為方形、長方形,開始埋於墓穴內或墓外,參照房屋建築,碑頂加上碑帽,飾刻動、植物或山水花紋,碑身刻上死者簡歷。標明是獨葬與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陰宅(即墳墓)風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產之家立中等墓碑,窮家僅可立上留個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磚碑或種植某種長青樹為標識。
從而墓碑由實用品逐漸轉化為文化藝術品,其功能、形態、質地、文飾也越發多樣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講究碑身多用花剛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頂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鑲嵌死者的燒瓷像。墓碑成為記載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榮譽狀”和裝飾品了。這很符合國人的光宗耀祖、澤及後代、流芳千古的社會風尚。
為不受風吹、雨淋、日曬等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便把碑表立於墓外,墓誌與銘埋於墓內。墓碑盛行於漢、唐,以後成為定勢。
用途編輯
第一,木碑立於宮門前,故稱“宮必有碑”。這木製的碑是用來識日影的,從日影的陰陽,可以測出季節的變化;
第二,古代宗廟前立碑,碑上有穿孔,是用來繫繩,栓住祭祀的牲口,待神饗後,牽出牲口進行血祭;
第三,古代的碑是引棺入葬的用具。
形式編輯
在墓穴四角或兩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圓孔,名為“穿”。再在兩柱的穿中架一根橫木,木上纏以繩索,可用來放繩,如轆轤一樣,將棺木牽引入墓穴。入葬完畢,木碑隨之埋入地下,或置於墓旁。春秋時期,天子六纖四碑,諸侯四纖三碑,大夫二纖二碑。至周朝,天子開始用石碑,週末諸侯也開始用石碑。周朝的石碑還只是利用穿,來引棺入穴,碑上是不刻文字的。漢代開始將死者的情況,如姓名,生卒年月日,刻在碑上,而有地位的人,則開始了樹碑立傳,從而形成了墓碑,墓表等禮儀文化。
樹碑是造墓的重點,按風水,都以墓碑的朝向來定向,這是墓地吉凶的重要環節。對墓碑的尺寸,文字的大小,樹碑動土的時間,都要慎重考慮。一般情況下都是先下葬,後樹碑。其理由有二:一,下葬之後,應留出一段雨水與泥土結合的時間,使虛方變為實方,可避免樹碑時地面出現凹陷;二,下葬之後,留出一段讓家人斟酌碑文內容的時間。尤其是名人的評價,語句的輕重都應深思熟慮.如:清代開國的順治皇帝,康熙二年下葬,康熙六年立碑。清朝第二代康熙大帝,雍正元年下葬,雍正五年才立碑。誠然,尋常百姓,也有下葬同時立碑者。
墓碑尺度,受傳統信仰風水的限制,都應取個吉利。可藉助“ 風水尺 ”來裁定。南方有用“ 丁蘭尺 ”來定奪吉凶的。丁蘭尺的一尺,約合38.1cm,將一尺分成十格,並註上一個字,即財、失、興、死、官、義、苦、害、丁等十個字。其中財、興、官、義、旺、丁屬吉祥格,可依尺度選用。而其它不吉利的失、死、苦、害格,則盡量避開。當今“ 魯班尺 ”廣為土木工程中所應用,尤其打造古木家具時,更為木工師傅所遵從。魯班尺上,分上、下兩檔,上部用於陽宅,下部用於陰宅。在長長的捲尺的每個cm中,都注有風水的吉凶。在現今的陵園中,運用魯班尺設計、施工,都很注重其中的吉祥數字。如墓碑的尺寸,通常立碑高100cm,寬60cm,厚8cm;臥碑高55cm或者50cm,寬80cm,厚8cm。在魯班尺上則顯示出100cm 橫財、順科。60cm進寶、橫財。80cm天德。55cm大吉。50cm進寶、納福。80cm財旺、及弟。
材質編輯
通常是天然石材或人工石材,以大理石花崗岩為首選材料。
碑文編輯
墓碑上所刻碑文,字的大小也要符合魯班尺上的吉祥數字。通常大字10cm或10.5cm,小字3cm或4cm之間。10cm進寶。10.5cm納福。3cm財旺。4cm登科。這些字的大小與碑身比例協調,又寓吉祥之意。墓主的家人,在心理上從中可以得到慰藉。
墓碑的石材選用,過去的大理石漢白玉,經不起風雨,極易風化。而今已被材質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崗岩系列所頂替。在色彩斑斕,材質堅固的花崗岩中,較受客戶青睞的有印度紅、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紅,象徵著高貴、華麗、火紅的年華,輝煌的事業;珍珠白,象徵著純潔、淡雅、絢麗的人生、不盡的哀思;山西黑,象徵著莊嚴、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懷念。
墓碑的書寫,其內容比較豐富。包括風水情況、籍貫、姓名、身分、生卒年月日、子孫、立碑人、安葬或重葬的日期。
1. 风水情况,墓碑的左边称为龙边,是碑体重要的部位。这里要书写山向及山向线度、分金线。如“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二分用丙子分金。”其目的,为告示后人,即或遇到自然灾害的洪水冲刷,或战争破坏,后人仍可依碑上的风水情况文字,找到原来风水方向,重新立碑。:“(袁可立)葬之日为崇祯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墓在郡城南,去祖茔二里许,即勅建之茔道,旨同隧者也!”
2. 籍贯,在移民较多的公墓里,尤其客死他乡的人,在墓碑的左、右角最显眼的部位,都要刻上原籍的省、市、县名,也有的只刻地区和村名。这是对故乡的眷恋,也为后人及亲友扫祭时,寻找墓位提供了方便。:“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3.姓名,寫在墓碑中心部位。這裡稱“中榜”。在書寫墓主名字時,其字數多少,與風水吉兆相關聯。為尊敬長輩,過去加了許多尊敬的詞,如父親稱考、顯考,母親稱妣、顯妣,男子加公、府君,女子加氏、孺人。而且字數多少依“生、老、病、死、苦”五個字循環應用。其中以落在六、七、十一、十二、十六、十七的“生”、“老”二字上為吉利。落在“病”字上中等,落在“死”、“苦”二字上,則不吉利。所以擬中榜之字時,盡力用吉兆格式的數字。如:“澄新江社十九世誥封奉政大夫考泉源邱府君佳城”,長達21字,正合“生”格,最為吉利。如果夫妻二人名字寫在碑上,則按左尊右卑來排列,男左女右。民國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縣采訪稿·陵墓》:"袁尚書可立墓在(睢州)城南五里,駱莊南里許,碑刊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袁節寰(袁可立)墓。"
4.生卒年月日,寫在中榜兩旁,仍依男左女右,年月日能寫齊全最好。因為日久年深,戶口註銷,傳來傳去,隔幾代要找到先人生卒年月日,則十分困難。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御天下之七季癸酉十月十一日,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終於家。”
5.立碑人,包括子女、親友、團體,都應寫在碑的虎邊,即右邊。其子女應全部寫上,已故子女可在名字周邊加框。仍是依輩份長幼,自左至右排列。也有不願流露姓名者,可寫子女敬立或叩立、百拜敬立。:“大明崇禎十年歲次丁丑十二月二十七日男樞(袁樞)泣血納石”。
6.造墓或重建墓時間,刻寫在碑的虎邊。中國記載時間的文字很多,有公元、農曆,時節寫冬至、清明者居多。年代日期亦多用乾支。天干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地支中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結合起來,用以表示曆法上的日子或月份。如甲子、乙丑……。還有些文人將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用十二個月均分,每個月另有名稱。如一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四月稱孟夏,五月稱仲夏,六月稱季夏;七月稱孟秋,八月稱仲秋,九月稱季秋;十月稱孟冬,十一月稱仲冬,十二月稱季冬。還有用花木為十二個月命名的,如
墓碑
墓碑
一月梅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槐月、五月榴月、六月荔月、七月瓜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檀月、十一月葭月、十二月櫟月。在墓碑上還常見“ 谷旦 ”、“ 吉旦 ”、“吉日”,這些都不是具體的日期。“谷旦”出自《詩經》,谷善也,旦明也,即良辰之意。而“吉旦”、“吉日”,也只是取其吉利之意。都是在排列吉祥字數時,用來湊字數的。還有在記不起或記不清生卒月、日時,往往書寫上吉月吉日,墓主的家人心理上則得到慰籍。墓誌銘,包括墓誌、壙誌及墓表。東漢開始將碑立於墓地正前方。碑上刻有墓主的官爵、姓名、生辰年月。後來,在碑上還刻著墓主的家世和生平業績,並加以頌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官方曾多次禁止立碑。他們認為“漢以來,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建安十年(205年)曹操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晉武帝咸享四年(278年)又詔曰“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由於幾次禁止立碑,於是墓碑轉入地下,從而產生了墓誌銘。從唐代盛行至清初之間,有大量墓誌銘出土。
墓誌銘是由兩塊正方形石碑組成,稱為一合。上面為墓蓋,文字比較簡單。一般用楷書或篆體刻寫著朝代、官銜和姓氏。如“大唐故張府君墓誌銘”、“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宋故楊國公主墓誌銘”、“宋宗室永壽縣君鄭氏墓誌銘”。在文字周邊線刻著精美的花鳥紋飾。另一面,則刻寫著墓主人的姓名.籍貫和大篇幅的敘述其生平事蹟的文字,最後還有銘文,大多為四言之韻文。每一合墓誌銘上,都有歷史、文學、書法、藝術內容,在不不同程度上,都體現出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色。:“憲憲袁公,命世偉人。應運而出,蔚為寶臣。鸞捷棘署,鳳鳴柏府。肺石無寬(覺),袞衣有補。”
神道碑,起自北朝,北朝特注重風水,風水家們以南方為神道。其實神道即是向南的墓道,因而在神道上立碑,即為神道碑。在唐朝稱整體為長方形的為碑,而環首形或方圓之間,上小下大的稱碣。碑碣的使用,有著等級的區分。五品以上的官,可立碑,七品以上的官,立碣。到了清代,五品以上官吏用龜趺螭首碑,五品以下官吏用方趺圓首之碣。原則上庶民墓前不許立碑碣。但社會風氣是禁不住的,只是庶民所立的碑體小一些,無趺座,而且墓碑上只寫姓名及生卒年、立碑人,不寫傳略及墓誌銘。
歷代帝王陵的神道碑,沒有尺度的限制,其碑高大雄偉。而且設有十分壯觀的碑樓,僅以清代的康熙大帝的景陵為例。神道上設有聖德神功碑樓,俗稱大碑樓,其中設有龍首龜趺碑。康熙皇帝是中國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因為他的功德隆盛,文章字多,經雍正皇帝批准,在碑樓內並立兩統石碑,左刻滿文,右刻漢文。碑座下為龍趺,碑頭刻雙龍戲珠及“大清景陵聖德神功碑”篆字。碑身的文字有序文、敘文及銘文。雖有為帝王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還有當時社會各方面真實的史料,仍有一定歷史價值。在帝王的陵墓中還沒有神道碑和明樓碑。神道碑設在陵門前的神道上,其碑樓俗稱小碑樓。其中所設石碑仍為龍首龜趺,只是形體小於聖德神功碑。其碑文刻寫著皇帝的廟號與全部諡號。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奉祀時,特立的名號。諡號是評定皇帝生前事蹟的稱號。在神道碑上除了刻有聖祖仁皇帝之外,還有生前死後的一些美溢之詞在內,皇帝可享用22個字。明樓是陵區最高的建築,設在墳頭(寶頂)前,明樓內,其龍首方趺碑,也稱聖號碑。上面用滿蒙漢字刻寫著“聖祖仁皇帝之陵”。總之,在皇陵中處處都在突出皇權至上。而皇帝也主張“以孝治天下”。這或許也是皇家的一種孝道吧。
現代的公墓中,大多墓碑上只刻寫墓主人的姓名、生卒年、立碑人及立碑時間。也有在墓碑後刻有“福蔭子孫”、“恩澤後代”等詞句,在墓蓋上刻寫“懷念”、“哀思”之類的簡短詞句。在名人墓碑上則有墓主人的生平簡介。還有活著的人,用心、用情、用淚、用血、用愛寫下的語句。它濃縮了漫長的人生路,表盡了無限的人世情。有悲痛的哀思,有幸福的回憶,有激勵人奮進的豪言,有警示後人的壯語。這活人與死者感情交融的文字,充滿了人生的哲理,字裡行間都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是一部永遠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i)標名碑。墓碑的正面標名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時間。這種碑多是死者子孫所立。也有學生給老師、女婿給岳父岳母、夫給妻、妻給夫、朋友之間立墓碑的。現將墓碑文中對亡靈的稱謂簡介如下:
ii)簡介死者生平碑文的墓碑。這種碑文一般包括姓名、籍貫、家世、經歷、著作、逝世年月、葬時葬地,最後是銘文,多為韻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騷體都行。大多數是死者後代請託別人撰寫的。如韓癒的《柳子厚墓誌銘》。也有介紹死者介紹得更簡單的碑文和簡短的墓誌銘。
顯祖考某某太府君之靈(對祖父)
顯祖妣某某太夫人之靈(對祖母)
顯考某某府君之靈(對父親)
顯考諱某某大人之靈(對父親)
顯妣某氏老孺人之靈(對母親)
顯妣某某太夫人之靈(對母親)
岳父大人之靈(對岳父)
故岳考某公諱×× 老大人之靈(對岳父)
岳母某太夫人之靈(對岳母)
故岳妣某門某氏老孺人之靈(對岳母)
夫子某某大人之靈(對老師)
先夫某某君之靈(對丈夫)
先室某某夫人之靈(對妻子)
某君某某仁兄之靈(對朋友)
某君某某賢弟之靈(對朋友或弟子)
大氣編輯
墓碑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給後人一點前人訊息,明白自己發經歷,另一種大眾的說法就是(傳宗接代了解自己身世)輩分。
類型編輯
一種是改墳石時候就立下墓碑。
二種是人死後就進行定做在埋的時候立下墓碑,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很多人都喜歡生瑩墓。
生瑩墓即人還沒有死就進行定做,了解自己死後的棲息地,也給後人省去一些麻煩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