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台南運河與清代戎克船
1930年代,台南運河停靠著清代的戎克船,幾許古意。原清代古運河為府城對外水路要道,後因淤積潰堤等問題,日本時代之1922年開闢新運河,位於安平港和永樂町之間,全長3.78公里,寬37公尺,讓外海的中型船隻可以直抵台南市中心,沿途設船渠,以供船隻停靠,1927年新運河峻工,成為台南的新風景名勝。光復後,由於淤泥與高雄大港的興起,安平港功能逐漸萎縮,終至封港,台南運河改為觀光河道,成為舉辦龍舟競賽和多種民俗文化活動之地。照片中的船隻為清代的戎克船,使用風帆為動力,主要是運貨之用,行駛於台灣西岸城市以及台灣與福建之間的水運往來。照片顯示,即使到了日本統治中期以後的1930年代,傳統風帆的戎克船仍然是重要的水上運輸工具。《台灣城鄉建築大觀 1860-1960》)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63124053704144/permalink/5072067639476443/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藝旦文化+北管南管+青樓娼妓
https://cutt.ly/EU
https://bit.ly/2IhkXnW
http://tinyurl.com/yylt88pl
https://bit.ly/2G6vy3K
https://bit.ly/2G652ax
https://bit.ly/2IjOldo
http://tinyurl.com/y5nc8ufk
https://bit.ly/2G4U7hg
https://bit.ly/2IhvMpV

https://bit.ly/2IgpO8R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一名「西町藝妓館南華貸座敷」的名藝妓陳金筷--「陳金筷與吳皆義」的愛情故事,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情侶殉情?日治時期首樁情侶投河殉情就在台南運河
金快照片。圖/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提供
台南市一對情侶疑似因殉情投河,雖死因待進一步調查,消息傳出後,當地居民議論紛紛。台南有句俗語,「運河無崁蓋」的俗諺,運河承載著許多恩怨情仇,像日治時代首樁情侶投河自盡,發生於此,還成為轟動全台的社會新聞,改編成電影。
台南運河開通後,有不少傳聞,其中以運河殉情記最聞名,相傳日治時期,一名「西町藝妓館南華貸座敷」的名藝妓陳金筷,有次家人拿給五塊錢叫她去買東西,卻不小心在路上把錢弄丟,一時情急就在路旁哭泣了起來,碰巧路過的吳皆義好心掏出五塊錢讓她回去交差,數年後,吳皆義與陳金筷在藝妓館內重逢,兩人墜入愛河,但因與戀情不被祝福,於是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兩人只有選擇投河自盡。
另一說法是,吳皆義名叫吳皆利,是海關職員,女主角金筷(快)從小就被賣到南華貸座敷做婢女、保母,有一次跟老闆家次子出門溜躂,途中遇見吳皆利,吳熱心協尋,之後皆利陪朋友到新町宴飲,巧遇金筷(快),自此就經常到南華貸座敷指名金快陪酒,但因吳皆利家境小康,無法幫愛人贖身,兩人選擇在運河投河殉情。
當時的事件發生在昭和時期,還曾被「台南新報」和「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據說,當兩人屍體被撈起時,還以腰帶綁在一起。於是這段淒美的故事,也被人流傳,翻拍成「運河奇緣」與「運河殉情記」兩部電影,後來也成為諺語「運河沒嵌蓋」(運河沒加蓋所以事故頻傳)的來由

台南有句俗語,「運河沒嵌蓋不會去跳」,日治時期有不少新聞。圖/翻攝台灣回憶探險團
情侶殉情?日治時期首樁情侶投河殉情就在台南運河 | 綜合 | 聯合影音 http://bit.ly/2uNQRAg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運河奇案是以台灣台南運河為舞台的殉情故事,改編自日治時代發生的真實事件。【印刷品】 《運河殉情記》宣傳小冊 | 開放博物館 http://bit.ly/2D5HsIX
概要
大正15年(1926年)台南運河完工後,許多男女因為感情問題投河自殺。根據昭和七年(1932年)的《台南新報》和《台灣日日新報》,當年是台南運河「情死」事件的高峰期,不分日本內地人或台灣人,男女投河「情死」的事件層出不窮,台南警察署甚至新設派出所,並在運河邊設立「地藏王菩薩」坐鎮,但是仍無法遏止「情死」的風潮。
1930年代出現以「台南運河奇案」為題的歌仔戲,內容大致上是女主角「陳金快」出身貧寒,幼年時因為遺失財物,怕回家之後被責打,在運河邊痛哭,吳皆義路過,慷慨解囊,隨即離去。金快長大後在新町成為紅牌藝妓,卻巧遇了來尋歡作樂的吳先生,兩人想起當年,立刻私定終身,因環境所不許,兩人最後跳河殉情。二次大戰後的1950年代,有以此題材改編的電影「運河殉情記」和「運河奇緣」。
參見
新町遊廓
二林奇案
江山樓奇案
基隆七號房奇案
心中雪解車
參考資料
《臺語歌仔冊「臺南運河奇案歌」、「乞食開藝旦歌」之語言研究─以押韻與用字為例》.徐志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時事題材之台灣歌仔冊研究》,柯榮三,2008年
---------------------------------------------
電影】 運河殉情記
典藏者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根據日治時代的台南運河奇案改編。
※南洋影業創業作。
大台北地區首輪上映紀錄(資料來源:聯合報):
大觀:1956/11/24-1956/12/1。
大光明:1956/11/24-1956/12/1。
金國(現三重區):1957/3/9。
金都(現三重區):1957/3/9-1957/3/12。
--------------------------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www.twmemory.org/?p=4167
台南有句俗語:運河沒蓋蓋子(意指「去跳運河死一死吧!」),老一輩的台南人大概都懂這個梗吧,原來這是電影「運河殉情記」在1956年上映後,意外引發一波「跳運河」的自殺潮,間接形成這樣特殊的語言文化…
「運河殉情記」(左圖)劇情據說改編自發生在台南日本時代的真實事件:事件女主角是「西町藝妓館南華貸座敷#1」的名藝妓陳金筷,男主角是吳皆義。據傳,陳金筷原是藝妓館老闆的童養媳,有次家人給5塊錢叫她去買東西,才10幾歲的陳金筷可能貪玩,不小心在路上把錢弄丟了,一時情急哭了起來,吳皆義路過詢問原因後,好心掏出5塊錢讓她回去交差。
誰知命運巧弄,當兩人在藝妓館重逢,陳金筷已是妙齡的紅牌,當年存在心底的感恩,很快讓她與吳皆義墜入愛河,這段戀情被藝妓館老闆知道,且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兩人只有選擇跳台南運河自盡。(上述事件內容摘錄於自由時報的專題報導)
這事件有許多版本,也暫時找不到確切的史料可以佐證,但就當時的新聞紀錄,自1926年(日大正15年)台南運河開通後,的確有為數不少民眾跳河自殺,自殺原因大多是男女感情問題導致,且漸漸的自殺人數一多,也開始出現一些水鬼抓交替的神鬼傳說,鬧的沸沸揚揚,讓台南市政府也大傷腦筋,特別張立告示牌、加派警力巡邏,甚至供奉地藏王菩薩來鎮壓,想盡辦法要阻止民眾自殺(右圖剪報),但成效不彰,民眾跳河自殺事件仍層出不窮…一直到戰後,在「運河殉情記」電影的推波助瀾下,又興起另一股跳河自殺潮,最後據說是因為運河水質汙染關係,這股自殺歪風才得以平息…。
忽然想到,幸好最後事件平息了,不然依照某些地方買木炭要洽櫃檯的邏輯,說不定會把運河直接加蓋…Orz
註#1:應該是指「新町」而非「西町」。
註#2: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台南運河奇案
http://www.wretch.cc/blog/walfshm/9992329
運河殉情記
http://www.wretch.cc/blog/twmovie/10588564
府城運河愛情事 真實檔案 殉情記流傳70載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today-so11.htm
台南運河八十:河水無情掩畫眉─從《運河殉情記》談文化資產
http://tncftmm.blogspot.tw/2006/12/blog-post_4253.html
台南運河的歷史變遷
http://class.hnps.tn.edu.tw/local/upload/files/share0000023.pdf
台灣日日新報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 – 台灣回憶探險團 http://www.twmemory.org/?p=4167
-----------------------------------------------
從自由戀愛到殉死:真實事件改編的台語片《運河殉情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CZGFsX
由於與運河殉情相關之歌仔冊共計五個版本,情節略有差異,1935年嘉義玉珍書局出版的戴三奇撰《金快運河記新歌》,二人尋死原因也非全因殉情。顛覆我們對運河殉情的想像,顯示成為文學題材後略去一些重要枝節。
文:蔡玫姿
「運河殉情記」——自由戀愛風與台南新運河
(一)殉情地——現代建築運河
就史料記載,安平、滬尾、雞籠、打狗四個通商口岸,自清以來,往來台灣與大陸的帆船數頗多,在安平港停泊者約有185艘(戴寶村 29-38)。帝國末期,由於西歐殖民貿易勢力介入兩地貿易,安平於同治3年(1864年)正式對外開放通商,並設立海關。同治9年(1870年)安平設台灣商務局分局,專司外僑居住、通商貿易、內外人互訟等事務。光緒17年(1891年)於海關建安平燈塔,同年,外商於安平設稅務司公館。1901年全島裁減為淡水及安平二處,統一全島稅關事務。
安平海關的運作一直十分順遂,但安平海港卻有著航運通行問題。主要是港埠接內地的曾文溪時有淤積,《日日新報》描述「利用曾文溪下流近海之流水,通諸安平灣……然自曾文溪吐出之砂,年年流域埋沒河為之淺,不可不改脩,以供運輸之便。故課其通航稅。其稅項,半為租學。半為改修費」(〈台南廳下〉 3),1911年陸續有「由安海橋開鑿運河,通至小西門外下林仔庄」(日日新報,〈南瀛鯉信〉 3)之議。
同時為改善海港淤積問題,大型的航向內地的新運河,由總督府技師松本虎太設計,在大正11年(1922)動工,大正14年(1925)12月完工,曾舉行「通水式」(引水進運河),當時挖出來的土被拿來填成今日的安平路。工程逾三年,總經費70萬3,000日圓。台南新運河開通後,全長3,782公尺,寬37公尺,連接台南與安平兩地,往來船隻得以直接進入市區或通達外海,帶動安平地區的經濟繁榮。
1926年台南新運河開通,意外造就殉情方式的現代性發展。在此之前《日日新報》記載殉死之藝伎多以服鴉片方式自盡。如1908年4月3日大稻埕長樂街林氏匏之藝伎金治自殺,「忽服阿片煙膏一匁許」。自殺主因是養母林匏對其「詬罵百端」,金治將所得八圓給生母張網,「養母所知,益加鞭楚。金治不能堪,已思自殺」(〈藝妓自殺〉 5)。運河成立之後,開始有美人浮屍成為新的自殺新聞。柯榮三據《台灣日日新報》報導(1929年5月19日、1930年2月8日)考證,認為運河殉情記的真人實事當發生在1929年5月間(柯榮三,〈新聞、小說、歌仔冊〉 79-103)。
但亦有耆老盧嘉興提出運河開通後的隔年(1927)即有溺死案:「民國16年(日昭和2年,西元1927年)新町台籍貸座敷南華(址為現環球戲院)的藝伎金快和識客海關職員吳皆利,俗名海水者,兩人用褲帶縛在一起投河殉死,此一段情死轟動社會。因此好事者加以渲染編為『運河奇案』的歌謠,風行全省」(11)。
此間孰是孰非?從本文分析敘事流變的角度認為,新聞事件也為一種敘事,除了探求源頭的時事考證外,比較民間敘事流傳過程中的衍異也極為重要。最基本的是敘事演變中常見角色名字更動。盧嘉興回憶最早之1927年運河殉情事件,以男主角吳皆利「俗名海水」(詹伯望 15)。1956年何基明執導台語片《運河殉情記》,男主角名字則據此更改為「伍海水」,姓氏「吳」音近「伍」。1935年台中瑞成出版《運河奇案新歌》,女主角則從盧嘉興回憶的「陳金快」改為「陳金環」。但1956年廈門片《運河奇緣》,女主角又回復為陳金快,僅男主角名字再更改為「吳皆義」,「利」改為「義」,更符合其情深義長的形象。
除情節、角色身分異動外,角色變化透顯的時代更迭,更值得分析。女主角金快的身分在諸多敘事中以藝妲為主流。1910至1930年間,藝伎與古典漢詩文人往返,由來已久,《三六九小報》述安平一藝伎蔡蘭花,「小蘭花籍居安平,長學曲。牧童訪其粧次一見傾心。客年春移至佳里第一樓,值學甲吟社例會,牧童攜之赴席,聽其吟香草盞」。亦有花榜品評,文人悼亡藝伎之作。最著名即是連雅堂悼亡《台南新報》「赤城花榜」——「真花園」僅12歲的小雛伎李蓮卿。像金快這樣殉情投河的悲劇愛情,自然更引起詩人詠嘆。楊宜綠〈贈識遲〉一開始即長嘆運河是無情水:「無情最是運河水,一宵淹沒人去;暗恨沉沉,幽愁脈脈,空咽淚珠如許,臨流延佇」。
南社社長黃欣也有六首絕句〈弔金快校書為識遲君作〉,「自恨尋芳去較遲,落紅滿地不勝悲,妒花風雨相摧甚,河水無情掩畫眉」,就其芳魂杳然之地運河作聯想發揮。另黃溪泉有〈晚遊南郊過金快墓有作〉,聯想孤墳芳魂「玉容寂寞瘞荒山,仙草寮前路一彎,欲向此中問消息,香魂可有草能還」,「同穴今朝事已非,梁園回首素心違,我來別有憐花意,何幸孤墳近五妃」。大量的弔亡詩作中,墳塚為古典意象,運河悠悠流水成為新的詠嘆悲懷之空間。1956年以運河為題材之台語片電影廣告詞,就承接此漢詩意象,如:「無情運河埋艷骨,一坏黃土斷癡魂」、「赤崁樓頭迷濛月,冷笑人間多一墳」(詹伯望 16)。
1932年溺死事件頻傳,《台南新報》「台灣運河復有美人溺死體浮上」(5月3日)。《中國戲曲志.福建卷》記載「1932年,台灣省台南市發生了一起人命案,一少爺與一貧女相愛,受到男方父母的阻撓,不能結合,雙雙跳入運河自盡」(柯榮三,〈新聞、小說、歌仔冊〉 82)。1932年4月19日《台南新報》夕刊第二版則報導「今年運河第一起自殺殉情案件,河畔留有白鶴酒罈/女子似為高雄酒女」、「運河發現用『伊達卷』縛住相擁的屍體,男子著絹織褲,約32、33歲的有吏模樣」。
《台灣日日新報》夕刊,又有〈情死續報由台南警察署照會台北南署〉的查案過程,按事發之前,警署已在運河盤問一對舉止怪異男女,男子稱來自台北市西門町,女子為台北中央食堂女給信子,疑投水者即此二人(〈情死續報〉 4)。後《台南新報》4月24日夕刊漢文欄,官方「於台南運河樹立防止投身牌札」。前述投河者身分從本省人變為內地日本人,且為北部工作者卻南下至運河畔投河,女性身分則從藝伎變為酌婦(酒女)、女給(女服務生)。角色身分的轉移,反映了藝伎風月文化逐漸淡去。
Taiwan-nichinichishinpō-sha
Photo Credit: 台灣總督府@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台灣日日新報社
(二)自由戀愛女的藝伎身分
如前所述,當《日日新報》出現運河溺死新聞時,常描述為「美人殉情」,但美人又為何是藝伎?觀之1930年的自由戀愛風中,藝伎常是民間敘事裡,踐履自由戀愛的女性。藝妲文化盛於清同治與日治大正、昭和年間,光復前逐漸被女給、酌婦、女明星取代。藝妲有時混同歌妓、戲旦,遊走慶典或扮藝閣,往往擅南北管曲目,或以琵琶伴奏,部分並能作詩吟唱。以地區論,著名的娛樂消費中心,北部有大稻埕江山樓,南部則是今新町真花園[1]、 寶美樓等。
1895年日據之初,台灣花柳病傳染嚴重,日本人只准在府城內南勢街開設妓院(貸座敷)。1907年才頒布法令,准許台灣人開設妓院,台籍貸座敷指定設在粗糠崎、媽祖港、聖君廟三處(日日新報,〈台南本島人〉5)[2]。 1922年日人將五條港內的貸座敷遷至新運河南邊的新町,並設置「新町遊廓」特區,以保安路和大智街口的汐止橋為界,新町一丁目(橋的北側)是日本人和朝鮮人營業的遊廓;新町二丁目(橋的南側)則是台灣人經營的遊廓。藝伎有賣身賣藝的差別,也有國籍不同,或從賣藝衍生為服務,因此有台灣藝妲、日本藝伎、酌婦、娼妓、舞女(日據中期新式舞廳場所出現陪舞者)、女給(酒吧女侍)等。合法從娼的最低年齡是滿16歲,但滿12歲即可從事「藝妲」或「酌婦」(邱旭伶)。
若金快真有此人,1929年活躍文人圈的她已屬台島藝伎文化的末期。運河殉情記的五種版本歌仔冊,金快角色均為藝妲。這五個版本是1935年台中瑞成出版的《運河奇案新歌》、1935年嘉義玉珍書局出版的《金快運河記新歌》(作者署名戴三奇)、1957年以張新興為筆名在台中文林出版的兩本《最新運河奇案》、新竹竹林書局出版的《台南運河奇案歌》,以及佚名作者在新竹竹林出版的《台南運河奇案歌》(柯榮三,《有關新聞事件》 107)。
黃勁連另編《金快也跳運河》、陳永派撰〈本事〉。按陳永派〈運河奇案本事〉,金快曲折的女性滄桑史是自父母雙亡後,以「叁百箍」(台語300元)賣為台南市萬泰餅店當丫環,爾後又被餅店頭家娘桂英賣給酒家萬花樓。目前最通行的張新興撰之竹林版,仔細描述金快藝妲習藝過程,頗具中、日文化混雜性與台灣色彩,既有「……學關公困土山。四郎探母外江有,也學一出吊金亀,雪梅思君學恰久,孔明借箭做秩序。一塊貂蟬弄董卓……南曲北曲真多欵,也有關公過五關,閣唱漢文白蛇傳,許仙被妖來迷戀」(陳永派 47-49)。
學習的樂器既有琵琶、南北管,曲目從台灣民謠〈雪梅思君〉,至平劇劇目〈四郎探母〉,也有漢文《白蛇傳》。才藝項目甚至有1930年代時興的跳舞,「這鏨續落學跳舞,未曉腳傖乙直株,初回卜學恰秤彩,相招來到跳舞台,金快實在有厲害,無論省欵跳下來」(陳永派 49)。
(三)愛情敘事的結構
「運河殉情記」基本上符合愛情敘事的通論——偶遇、巧遇、再遇。按陳永派1987年描述金快與吳開利初遇是在運河河畔,「有一日金快也卜上街買螺肉罐頭,卻佇柑仔店內失落迄五箍銀,佇哭啼中由路過兮吳開利先生幫助,渡過一次大危機」。張新興《台南運河奇案歌》(1957)描述亦同:
洗菜馬上就宿因,手提銀票五元銀,鬧熱一陣過一拵,迎甲歸街亂紛紛。
天上聖母做壽誕,陣頭巧氣真賢編,各陣人氣朝巢展,媽祖廟前全香煙。
香煙嚊著香銃銃,金快拼甲真無榮,來到這平大街頂,柑仔店頭真大宮。
吪聲螺肉買半打,尋無銀票頭擔擔,店內伸羅噪甲罵,卜騙着去拔仔林。
金塊奉噪沾靜靜,想著心肝足成迎,省人也敢開心幸,提我五元太鵠形。
那行那尋圓圓返,買無不敢卜入門。(7)
金快因想到昨日才打斷湯匙,老闆娘大怒毒打她,此番又掉了五元必將再遭訓斥,不禁在運河畔「哮甲目屎雙港流」(張新興 11)。吳開利適巧經過,詳問其涕淚縱橫原由,於是金快陳述自己賣身葬母、做嫺在萬泰餅行,「五元失落倒一搭行來行去無塊沙」。後「開利替伊心頭酸 壬起五元即皆勸 去買螺肉通入門」(張新興 8)。吳開利大方贈送五元解難使得金快目眶紅透,可惜她並未留下恩人姓名。二人再遇則是金快輾轉被餅店老闆賣入藝旦間,吳開利來到藝旦間,被金快認出:
今日伴君真歡喜,赶緊坐瓦伊身邊,廣話又閣使目箭,感情比糖野恰甜。
酒食即多請宿困,金快緊去提面巾,今日汝我有緣份,歡喜阮卜學食煙。
戀愛熱度銃真高,走水往來數十番,情份用刀切未斷,二人煞魂起變戀。
享着烟花即呆命,金快講乎開利听,風流我也不知影,這條兮路不識行。
兮記熟賽我識伊,金快想甲心肝如,過去四年兮代志,現在想無真正奇。
(張新興 17)
巧遇的解圍,再遇的欣喜,使得英雄與落難美人構成一組完整的愛情過程。二人再遇,金快主動「使目箭」(拋媚眼)。而吳開利因走水路航運,航期一開始,二人的戀愛相處就飽經相思離別之苦,但「情份用刀切未斷」兩情更加繾綣。金快大義,也曾勸說吳開利少來藝旦間尋花問柳「享著烟花即呆命(歹命)」,吳開利則辯解他不知風流,二人之間有著四年後再遇的奇特緣分。尤其首次的巧遇地點並非風月場合,更增添這段自由戀愛的純潔度。
(四)從自由戀愛到殉死
民間眾多的浪漫愛敘事中,結局不乏與情人仳離後相思成疾,共葬一穴;或是兩人共同抵抗現實社會而攜手殉情。少數民族納西族(永寧摩梭族),即有兩情相悅與「阿夏」至死合葬的傳統[3]。 維吾爾愛情敘事詩中殉情母題的〈尼扎里〉愛情敘事亦傳唱許久。現實生活中,與此年代相近1920年日人有島武郎跟女記者秋子「至福之樂」殉情,在中國留學生文化圈中引起討論,但周作人詳述此事,卻質疑「有島君為什麼情死的呢?沒有人能知道。總之未必全是為了戀愛罷。秋田雨雀說是由於他近來的『虛無的心境』,某氏說是『圍繞著他的四周的生活上的疲勞與倦怠』,大約都有點關係」(周作人 29)。周作人傾向有島武郎的殉死與創作的疲憊有關,那一同殉死的秋子呢?現實事件純粹因愛情殉死,即便是文人也頗覺不可思議。
法國前衛情色理論家喬治.巴代伊(Georges Bataille)對情有深入解釋,他認為:「愛情本身也是對既定的主流秩序的一種反對。它反對這個秩序,如同個人的存在反對社會的存在一樣。社會並不是普遍的真理,但是它對每個個人來說具有這樣的意義」(Bataille 133)。他認為主體與客體的融合是個體的愛的意義。正進行個體愛的人自身是一小宇宙,「愛的對象本身就是消耗,因為消耗有吸引力,這個物件為愛她的主體所做的是向宇宙敞開,不再與宇宙區分開來。
在愛的結合中,在普遍性事物的含混但非常具體的總體性和這種愛的物件之間再也沒有距離:在愛之中被愛的人本身就是宇宙」(Bataille 136-137)。然而「國家(至少現代的、完善的國家)不會讓消耗活動放任自流」,「個體的愛尤其是一種無限存在的方式,但是它要麼無法保持其純潔性,要麼受其附屬物之累,每次都消失在(或陷入)一個非自身的世界,一個意義被限制的世界」(Bataille 136)。自由戀愛比較像是情人間的消耗,媒妁婚姻則強調建立家庭與社會。運河奇案因愛殉死,死於同處,並有來生相隨的決心:
褲帶題來縛大腿,死了即兮做一堆,即袂一人流一位,二个永遠通相隨。
汝我真情的戀愛,暗恨月老錯摧排,甲君來死同所在,不免每日塊悲哀。
今日咱兮即上好,金快快叫答心哥,共我抱瓦放乎倒,水響一生落運河。
(張新興 22)
但因真情戀愛而殉死,畢竟與良正風俗不合,故運河奇案最末添加勸世文。直指吳開利進藝旦間花錢,不如「建置某子恰實在,暗宮不通常去開」,「煞勸少年着立志,知影反悔就恰遲。江山某子着建致,不通死做水流屍。」留下一道德的尾巴(張新興 23)。
《日日新報》真實事件中的吳開利與陳金快殉情事件,自殺原因也不全然是真情所致。吳開利海關走私,被緝查後窮途末路,陳金快身上飾品失蹤,警察查探後,發現吳開利除金快外,還有一「愛日(月)園的藝伎碧玉,本名蔡氏招治(16歲)」[4](柯榮三,〈新聞、小說、歌仔冊〉 85)。顛覆我們對運河殉情的想像,顯示成為文學題材後略去一些重要枝節。不過,由於與運河殉情相關之歌仔冊共計五個版本,情節略有差異,1935年嘉義玉珍書局出版的戴三奇撰《金快運河記新歌》,二人尋死原因也非全因殉情。該版本中吳開利已有家室卻沉迷酒色,犯了挪用公款劣跡,事發後被逐出家門,金快則義氣拿出私藏財貨,接濟其走私生意。最終吳開利被查緝,面臨破產與巨額罰款,走投無路之餘二人只好跳河。
台語片發行後的1957年張新興三個版本,則都淡化吳開利社會犯罪之事,強化愛情動機,描述吳開利走私生意失敗,無法替金快贖身,二人遂雙手相縛台南新運河投河。文末勸世部分則偏重討論晚輩自由戀愛,家庭長輩當如何應對。如《台南運河奇案歌》稱「女大當嫁男娶妻,男女情殺大問題」,「愛情熱度一時強,着敬爸母共參詳」,並且奉勸「男女大家着尊重,不通為情變奸雄」,「不皆束縛人自由」(張新興 23)。
相關書摘 ▶總是悲劇收場的台語通俗劇,是否代表1960年代對現代化的悲觀?
註釋
[1] 真花園為林真珠女士開設,林真珠為藝妲出身。早期娼妓散落小公園、水仙宮,日治時期為整頓市容,規劃約現今的中正路以南、海安路以西、府前路一帶准設特種營業,包括康樂街、大智、大仁、大勇街一帶,是全台最大的風化區。詳見邱旭伶《台灣藝妲風華》。舊址在台南市康樂街19號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建築,但已於2009年5月20日拆除。參見《自由新聞網》2009.5.21新聞〈〈南部〉轟隆一聲 百年真花園走入歷史〉。
[2] 粗糠崎是現今台南仁和街路段。媽祖港往東北則成為五條港中佛頭港的一小段,於台南市協進國小附近。聖君廟即聖公廟,位於台南市樹林街。
[3] 周華山指出阿夏是摩梭古語,是「親密的情侣」之意。《續雲南通志》「滾岩之俗多出麗江府屬的夷民,原因: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膠漆,伉儷無緣,分袂難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懸岩之巔,盡日唱酬,飽餐酒已,則雍容就死,携手結襟,同滾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腦塗地,固所願也」。此書約1899-1901所作。
[4] 〈相擁殉情的愛情故事——女子身上飾品的去向/金快殉情前的可憐身世〉。《台灣日日新報》日刊(10446號)1929.05.19:5。原為日文,此處採柯榮三譯文。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 王君琦、施如芳等19人
譯者: 何曉芙、王念英、卓庭伍、張玄竺
台語片如何崛起、何以衰敗?
台語片紛雜又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
台語片在全球電影史的語境座標何在?
台語片與台灣早期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
台語片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是195、60年代重要的民間活動、是國家意識形態鬥爭的場域、是電影跨國╱境交流的產物,也在於它為台灣電影整體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對當代電影產生了具體的影響。但是,在威權時代,由於主政者的意識形態影響,台語片的歷史長期被忽視,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早已忘記這段豐富而重要的史蹟。
1989年,井迎瑞教授擔任國家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前身)館長時,成立了「台語片小組」,眾人以幾乎是拓荒的方式從一片歷史廢墟中清理出台語片的輪廓,將我們從被迫的遺忘中喚醒。不過,台語片小組至今已將近二十年,相關研究雖然是按轡徐行,卻仍顯稀薄。《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將近年來散見於國內外各處的研究論文集結成冊,冀望此書成為開創「台語片研究」這個新學門的第一步。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所收錄的文章雖然沒有共同的理論框架或研究方法,但都回應了研究台語片的幾個共同關注,包括:台語片如何崛起、如何衰敗?台語片紛雜但深具開創性的美學風格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座落於全球電影史的語境?台語片與當時台灣整體社會如何互為文本?本書各章雖是各自針對不同的主題書寫,但彼此之間有著互為補充,或互為辯證的對話關係。透過這些書寫,原本形貌模糊的台語片得以被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批判性地重構。期待這本書提供答案也帶出問題,以吸引更多後起研究者一起同行。
從自由戀愛到殉死:真實事件改編的台語片《運河殉情記》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bit.ly/2CZGFsX
---------------------------------------
台南運河八十:河水無情掩畫眉──從《運河殉情記》談文化資產
永夜青樓鎖寂寥,凄風習習雨蕭蕭,
海天萬里人何處,腸斷來潮與去潮。
歡度台南運河八十周年,最教人著迷的故事,還是要數《運河殉情記》。這也難怪,因為愛情自古以來便是一項永恆不朽的主題,殉情又是最能賺人熱淚的題材,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在這一點上面,台南的《運河殉情記》就有了最基本的元素。
其實,從文化資產的角度來看,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古蹟和遺址之外,還包括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在內的軟體部分;以《運河殉情記》來說,數十年來,這個故事已經發展出許多作品,例如電影、詩詞、歌曲、說書等等,十分豐富,早已形成府城台南最具特色的文化資產,值得大家重視。
先說電影。《運河殉情記》是在一九五六年拍攝的,也是最早拍攝的台語電影之一。在此,我們可以先回溯一下台語影片的簡略歷史。
台灣光復後,原本並無台語片的拍攝;但香港卻因為一九四九年大陸陷共後,廈門和泉州的影人紛紛遷往,而拍起廈語片,而且數量還不少。廈門話和台灣話都屬於閩南語系,彼此都聽得懂,只是腔調有些差異而已。所以香港的廈語片,用「正宗台語片」的名義賣到台灣來之後,頗受歡迎,也造成一些刺激,使得本省的影藝人員想拍攝真正的台語片,搶回自己的市場。
「運河殉情記」電影海報 翻攝/楊淑芬
一九五五年九月底,由麥寮拱樂社女子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出資,該團演出的《薛平貴與王寶釧》正式殺青,一九五六年一月推出上映,結果大獲成功,立刻引發了台語片的熱潮。這部片子的導演何基明,也再接再厲,趕拍下一部,也就是《運河殉情記》。何基明(1917~1994)畢業於東京藝術學院,是第一位到日本研究電影技術的台灣人。《薛平貴與王寶釧》則是第一部用35厘米拍攝的正宗台語片。
因為要迎戰廈語片,所以剛開始台語片的題材多為歌仔戲;同一時期,大家也都從民間故事尋找靈感,一時之間,《運河殉情記》、《周成過台灣》、《邱罔舍》、《呂洞賓》等等題材紛紛開拍。這裡頭,《運河殉情記》因為有明確的地點和人物,也最受矚目。
然而,香港影界也不是省油的燈,也開始搶拍同樣的故事。好比同樣的題材,你有《運河殉情記》,我就有《運河奇緣》;台語片拍了部《金姑看羊》,香港也有《金姑趕羊》;台語片有《雨中鳥》,廈語片也推出《茫茫鳥》,迭鬧双胞,競爭之激烈,前所未見。
如今,我們從電影廣告,仍可見當年兩地惡性競爭的硝煙味。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下旬,在台南市最繁華熱鬧的中正路上,每天早上就有觀眾排隊爭購電影票,想要一睹為快。這裡距離運河不遠,敘述同一故事的兩部電影──《運河奇緣》和《運河殉情記》,分別在赤崁戲院和大全成戲院上演,正好就隔著中正路,大打對台。
最早上映的片子,是香港永華公司拍攝的《運河奇緣》,由閩南籍的女星江帆和小生白雲主演,導演則是陳煥文。電影廣告標榜的是「正宗台語」。
稍後上片的《運河殉情記》,為了迎頭趕上,力挽頹勢,除了大做廣告,要觀眾「認清片名」,並邀請男女主角劉皙、柯玉霞隨片登台外,還「每張戲票特送高級肥皂一個」,更強調指出,這是在本市運河實地拍攝的片子,而且是「本省故事」、「本省服裝」、「本省歌曲」、「本省情調」、「本省風俗」、「本省鄉音」,儼然是要對抗「外來電影」的模樣。
台灣介紹寫真
圖片原始提供者/黃天橫先生
翻攝提供/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那時台灣尚無電視,看電影遂成為最普及的娛樂方式,電影的廣告詞這樣寫著:「無情運河埋艷骨,一坏黃土斷癡魂」、「赤崁樓頭迷濛月,冷笑人間多一墳」,可見其感人肺腑的程度。電影打得激烈,不知賺了觀眾多少熱淚,電影公司老闆則不知賺進多少鈔票。結果,台版的《運河殉情記》大獲全勝。
這段淒美的故事,版本頗多,其中之一是:富家子弟吳皆義邂逅了南華園的妓女陳金快,兩人萌生情愫。後來吳皆義的生意失敗,被迫投靠金快,可是老鴇十分勢利,仍然強逼金快接客,並且安排另嫁富人。這對苦命落魄的鴛鴦,只好投水了此殘生,到另一個世界結為夫妻。
另外一種版本則是:吳皆義其實名叫吳皆利,亦非富家子弟,而是海關職員,小名「海水」。而金快則因家貧,從小就被賣到南華貸座敷做婢女,為郭姓老闆打理家事。某日,她帶郭家次子出門溜躂,竟讓孩子走失,嚇得花容失色,途中遇見吳皆利,吳也熱心協尋,結果孩子已先被郭家找到,但金快對皆利的盛意仍銘記在心。
金快照片
圖片原始提供者/黃天橫先生
翻攝提供/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後來老闆將金快訓練成為藝妓,紅極一時。皆利曾經陪朋友到新町宴飲,巧遇金快,自此就經常到南華貸座敷指名金快陪酒。只是,皆利的薪水有限,不堪如此消耗,竟無法收拾善後,就找金快在烏橋的北邊,自沉運河。
台南運河開通以來,投河者頗多,但這卻是第一樁男女一起跳河自殺的案子,而且兩人的褲帶還綁在一起,以致轟動一時;許多風流文人,莫不賦詩作詞,哀之弔之。當時固園主人、南社社長黃欣兄弟,都作了多首詩,其中黃欣的〈晚遊南郊過金快墓有作〉,詩云:「哀蟬苦噪斷鴻飛,芳草如煙夕照微;撩我情懷留綺語,感君意氣坐愁圍。珠沉碧海緣何蹇,玉出藍田事已非;一例天涯怨淪落,梁園憔悴夢依稀。」
黃欣的弟弟黃溪泉,也有兩首〈晚遊南郊過金快墓有作〉,其一為「玉容寂寞瘞荒山,仙草寮前路一彎,欲向此中問消息,香魂可有草能還。」其二為「同穴今朝事已非,梁園回首素心違,我來別有憐花意,何幸孤墳近五妃。」
黃欣甚至還為另一位曾經傾心於金快,如今卻傷心欲絕的朋友,作了六首絕句,名之曰〈弔金快校書為識遲君作〉,且有序文:「余友識遲君,性恬靜,寡言笑,自命謹嚴,聞人談風流韻事,則掩耳而走。數月前,倚醉過章台,與快遇,兩情脈脈,恨相見晚。然一則守口如瓶,一則惜身似玉;故雖耳鬢廝磨,清談竟夕,而巫山雲雨,渺焉難期。茲者快作精衛填海,君悲憤莫名,識者謂君使不迂拘,若是或不至於死。余憐快之磊落,悲君之沉鬱,作六絕句以予弔之。」節錄幾首如下:
其一:「更將何處覓飛仙,頃刻藍田玉化煙,灑盡鮫人滿盤淚,水聲嗚咽恨綿綿。」
其二:「天上人間兩渺茫,癡心欲炷返魂香,他生縱有重來日,未必雙棲對畫樑。」
其三:「前身金粟本亭亭,一現曇花殞弱齡,往事回頭無限感,快將遺貌寫丹青。」
至於這位對金快一往情深的「識遲」,自己也有悼亡之作,這兩首七言絕句分別是:「二九年華赴逝波,萬人空巷看嬌娥,情根莫是三生種,徒負伊人喚奈何。」、「自恨尋芳去較遲,落紅滿地不勝悲,妒花風雨相摧甚,河水無情掩畫眉。」從筆名「識遲」看來,此君對金快顯然有「識君恨太遲」的遺憾。
台南新報記者楊宜綠,得知識遲君的癡情,也填了一闕詞用記其事,題曰〈贈識遲〉(調寄台城路):「無情最是運河水,一宵淹沒人去;暗恨沉沉,幽愁脈脈,空咽淚珠如許,臨流延佇。記香澤初親,嬌容快睹微露瓠犀,玲瓏玉臂任偷撫。自嘆尋春杜牧,已芳叢顧遍,好花遲阻。背地思量滿心歡喜,真箇銷魂何處?南華洞府。奈艷福難消,頓填淒楚,缺陷情天,待來生共補。」詞極香艷。
楊草仙,旁黃溪泉,坐者黃欣(校書愛卿、美玉、春治)
圖片原始提供者/黃天橫先生
翻攝提供/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詩人黃拱五所作《新町竹枝詞》十二首中,亦有一首吟詠皆義金快殉情事:「揚州十載憶前塵,燕去鶯來盍太頻,回首沉珠金快事,一雙魂弔運河邊。」(原註尚有:「金快南華園妓,結識一客情腸熱烈,嫁之不得,乃雙投運河同為情死。」
圖片提供/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台南人百年老照片資料庫
由此可見該案震動社會的程度。其後甚至有人編了俗稱七字仔的歌仔冊,用說書唸歌的方式,把這個台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介紹給大家。數十年之間,各種版本也層出不窮,據台南市最資深的文獻委員黃天橫歷年所蒐集的版本,從昭和十年到民國七十八年,至少就有四種之多,包括一九三五年《金快運河記新歌》、一九四九年《台南運河奇案歌》、一九五七年《最新運河奇案》、一九八九年《金快運河記新歌》等。
至於這齣感人肺腑賺人熱淚的悲劇,到底發生在何時,也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如果我們從記者詩人楊宜綠的作品年代來看,則幾乎可以斷定,絕對不會發生在一九三七年。因為他民國一九三四年即已病逝,根據已故文獻委員盧嘉興的查訪,殉情應是一九二七年(昭和二年)的事情,也就是運河開通的第二年,他也才有閒情逸致去填詞給「識遲君」。
若干年前,歌星方瑞娥有一首「運河悲喜曲」,同樣扣人心弦,歌詞寫道:「美滿幸福貴自在,怨恨父母袂了解,阻礙著阮,美夢好情愛,無想子女的將來。」還有口白:「雖然咱的父母,不允准咱來結婚,但是我猶原對你一向是癡情,只有祈禱著咱自由的日子,是啦,無論天邊海角,或者是遙遠的天國,我也欲佮你逗陣啦!」最後則唱:「雙人行到運河邊,運河的水冷佮深,手掏褲帶綁妹仔的腳腿,跳落運河永遠來做堆。」
這項文化資產,各種藝術的表現方式都有了,只缺電視劇。聰明的業者應該知道,這個故事如果拍成連續劇,連韓劇都得靠邊站了。再說,如果電影《運河殉情記》的拷貝能夠出土,四處放映,必可造成轟動;可惜的是,根據國家電影資料館的訊息,那個拷貝已經不存了。遺憾之至。
----------------------------------------
府城運河愛情事 真實檔案 殉情記流傳70載 列印
 分享府城運河愛情事 真實檔案 殉情記流傳70載到Facebook 分享府城運河愛情事 真實檔案 殉情記流傳70載到Line
2006-09-01
記者洪瑞琴/專題報導
80歲的台南運河(見圖,記者洪瑞琴攝)承載著許多恩怨情仇,像日治時代首樁情侶投河自盡,就是轟動全台的社會新聞,50年前還改編成電影,愛情故事至今流傳在府城記憶裡。
事件女主角是「西町藝妓館南華貸座敷」的名藝妓陳金筷,男主角是吳皆義。據傳,陳金筷原是藝妓館老闆的童養媳,有次家人給5塊錢叫她去買東西,才10幾歲的陳金筷可能貪玩,不小心在路上把錢弄丟了,一時情急哭了起來,吳皆義路過詢問原因後,好心掏出5塊錢讓她回去交差。
誰知命運巧弄,當兩人在藝妓館重逢,陳金筷已是妙齡的紅牌,當年存在心底的感恩,很快讓她與吳皆義墜入愛河,這段戀情被藝妓館老闆知道,且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兩人只有選擇投河自盡。
這起命案發生於1937年,日本官方大舉偵查周遭親朋好友,不少人深怕遭牽連趕緊避風頭,直到事件稍平息後才敢回台南。
20年後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兩部電影分別在「赤嵌戲院」及「大全成戲院」打擂台;較早上映的是香港永華公司拍的「運河奇緣」,稍後上片的是「運河殉情記」,為拉抬聲勢大作廣告,每張戲票送高級肥皂。
台南市府正積極推動運河再生計畫,這條運河建造完工於1926年,是日人開闢興建,長3782公尺,河面寬37公尺,當年在台南、安平各有1個船塢,1926年5月1日正式營運。
除運輸功能,台南運河夕照美景,河光閃爍、船隻凌波而入,河中戲水陪伴兒時童趣,也是文人筆下題材。
-----------------------------
劇目:《運河奇案》
演出:台灣歌仔戲班
日期:中華民國101年7月8日(星期日)  
時間:19:00 
地點:永樂市場9樓大稻埕戲苑
《運河奇案》
我一定要去看.................
台灣說唱〈運河奇案〉,我有黃秋田、歐雲龍和葉青、邱鳳英等三人唱的版本
其中編詞、唱法、曲調、聲情....還是以邱鳳英唱的最佳!
(186) 台南運河奇案...... - YouTube http://youtu.be/6Q5Rw8UVELI
---------------------------------------
《台南》探尋運河殉情鬼仔古 「府城夜話」跨年開講 列印
 分享〈南部〉《台南》探尋運河殉情鬼仔古 「府城夜話」跨年開講到Facebook 分享〈南部〉《台南》探尋運河殉情鬼仔古 「府城夜話」跨年開講到Line
2018-12-25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台南府城有許多流傳已久的鄉野奇譚,包括「府城最強女鬼」陳守娘、一九二九年知名新聞事件運河殉情案,雞屎藤舞蹈劇場歲末推出的新作《府城夜話》,即以台南知名的故事為主題,結合時下流行的網路直播,將於跨年連假帶領民眾一起探尋府城「鬼仔古(台語意指鄉野奇譚)」。
 《府城夜話》以日治時期台南運河奇案等府城知名鄉野奇譚為主題,結合現代的直播,陪民眾跨年。(記者劉婉君攝)
《府城夜話》以日治時期台南運河奇案等府城知名鄉野奇譚為主題,結合現代的直播,陪民眾跨年。(記者劉婉君攝)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藝旦風月文化與娼妓性產業文化
從清代以出產藝旦聞名的「大稻埕」、殖民時期的「江山樓」到今天稱大同區的公娼館位於「歸綏街」上--是台灣娼妓研究的重心所在(洪婉琦,2001),早在清朝時期,台灣就有娼妓的存在,約在 1896 年(明治 29 年)即有公娼制度的引進。當時殖民政府透過強制性的「檢番」組織以及設立專區,做為台灣的性產業相關的處理方式,清朝台灣藝旦文化也是從艋舺開始蓬勃發展,在光緒年間達到高峰,而隨著船舶停靠碼頭與城市繁榮的轉移,艋舺妓院黃金歲月則漸失光彩,明治末期的藝旦逐漸在大稻埕發展起來,其勢更凌駕於艋舺之上。而此後艋舺和大稻埕的煙花文化各自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子。艋舺地近日人居住區,被指定為法定公娼區—遊廓,為台灣公娼制度的濫觴,藝旦的身影更和城市中的鬧熱慶典結合,五月十三迎城煌持續三四個小時的藝陣遊街,隊列之長、規模之大、花費之多,皆令人咋舌。(吳瀛濤,1958a)藝閣又稱藝旦閣或藝旦棚在大稻埕的娼妓文化中,藝旦佔了一個十分特出的地位,和其具有公共文化性質有關。藝旦身負技藝,從清末的南管而後隨潮流多習北管,不僅記載了一段台灣民俗雅樂的流變,後來更在台灣的土壤上發展出了藝旦戲(呂訴上,1953),從在私人的藝旦間或酒樓提供酒客文人的獻藝娛樂,演變成能夠售票公演的演劇;從結合迎神賽會的藝旦閣遊街,接受公開的票選品評,進而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成為早期電影中的女主角(邱旭伶,1999),可見得在藝旦的多重面貌中,其文化向度是十分精彩紛陳且深入一般庶民生活的,然而藝旦的另一種角色卻是相對私密且僅對特定階層的小眾開放,其陪侍交際(也包括性交易)的面向則也可以稱的上是後來商場「喝花酒文化」的歷史先聲,而在殖民末期由於新興娛樂場所如咖啡廳、舞廳的出現,使得藝旦向這些新式服務業如女給 16 、舞女流動,便是其陪侍性格的一種轉化,也因為藝旦同時兼具這兩種特質,哪一端多些,哪一端少些,都關係著大眾對藝旦形象的不同評價-藝旦的工作型態則多了一種公共的性格,飲宴時獻藝助興再加上詩文吟詠,以及不輕易「獻出」的性服務(強調賣藝不賣身,客人需要付出更高的金錢或是具備更高外一群追求藝文氛圍的上流階層。藝旦的形象也因此成為娼妓形象中位階較高的「娼」中之「良」,並且透過三六九小報與風月報等刊物,不斷地被複製強化,相對起獲得諸多以文化之名的聚光燈照耀的藝旦,土娼則是極少被提及更加邊緣的暗影霞海城隍廟天篷元帥豬八戒,酒樓沒有藝旦難撐場面,而藝旦沒有酒樓點召無法維持生計。大稻埕的藝旦甚至分成江山樓和蓬萊閣兩個派系於性產業的歷史與現況描述也出現一些非學術論著的專書,如柯瑞明的《風月台灣》,從艋舺地區說起,以至於大稻埕,甚至是到較近期台灣各地的性產業的發展狀況邱旭伶(1999)在《台灣藝妲風華》中對於藝旦興起的社會背景以及其文化內涵有翔實的史料蒐集,但另一方面,相對於「土娼」藝旦「賣笑不賣身」藝文性格實則是一種上層階級的文化建構性工作是發生在兩個(或以上)的主體之間的事,並且在雙方同意之下,才有可能進行的活動,它發生在私領域,卻受到公權力的介入,公與私的領域在此時被選擇性地模糊了界線,什麼意識形態或價值觀讓國家得以進行操控、管制甚至是禁止,女性主義學者與妓權運動各自提出不同的理論試圖解決這個糾結的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性工作總是跟與道德(morality)分不開,Huppard(1999)認為,性產業的關鍵問題在於異性戀單一價值體系的性道德規範,性產業的空間一方面作為異性戀的慾望特質的表徵,性的自由與解放在象徵意義上,它也同時再生產與正常化異性戀的性價值觀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日治時期台灣藝旦「寶釵」照片經AI上色(顏色未考證)。1935年的風月報報導過一名藝旦寶釵,住在臺北太平町四丁目藝妓年十七,曾經當過孔雀咖啡店女侍,會講日文,與日本的藝妓不同,不跳舞,只唱歌以高亢嗓音唱出的歌曲中一種含有哀戚之情的異國情調。當時大稻埕一代的藝旦相當知名,這些女子多才多藝,打扮時尚,為當時少數經濟獨立的女性。劍潭阿保 - 日治時期台灣藝旦「寶釵」照片經AI上色(顏色未考證)。1935年的風月報報導過一名藝旦寶釵,住在臺北太平町四丁目藝妓年十... | Facebook https://bit.ly/43KJ1Ww

台南運河與《運河殉情記》1930年的自由戀愛一名藝旦「西町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