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在托缽化緣時遇到了過去五百世都當夫妻的摩登伽女,因此摩登伽女見到阿難時就一見鍾情,而她的母親對阿難下咒,導致阿難差一點破戒。後來被佛陀派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所救,因此有了《楞嚴經》這部經的由來

年輕女子愛慕弟子阿難 佛陀如何解決?
2017-12-17 06:30
摩登伽女成水給阿難後,就喜歡上阿難。直至入了佛門,方知悔悟,立志精進實修。圖為印度女子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長得最英俊的是阿難,他有莊嚴如滿月的面容,有清淨的如蓮花的眼睛,加上他更是聰明伶俐,佛陀的許多有應機的說法,他都可以過耳不忘。
阿難要求布施 姑娘心生愛慕
一次,當阿難從一個村莊托缽乞食回來的途中,見到路旁的井邊,有一個年輕的姑娘,正在汲水。阿難因為口渴,就上前要求這位姑娘布施他一缽清淨的井水。
這位姑娘名叫摩登伽女,她見阿難要喝水,不敢把水呈獻給阿難,只是說:「尊者,以我的身份並不配給您這樣王族的出家人敬水,這樣,會降低你的身份。」
阿難誠懇的說:「你不要這樣看我,我已是沙門,在我眼裡誰都平等,在我心裡沒有貴賤之分,我實在口渴,請你給我一點水。」
摩登伽女聽後非常喜歡,很恭敬的用雙手捧水給阿難,阿難沒有輕視她的心,只是很有禮貌的點頭答謝,摩登伽女非常感動,再看風度翩翩的阿難,不由的心生愛慕之心。她目送阿難漸漸遠去的背影,心裡若有所失起來。
從此以後,女子陷入深深的憂愁之中,容貌日漸消瘦,她的母親見女兒整天沉思不語,悶悶不樂,心事重重的樣子,終於開口問她,究竟是什麼心事使她如此沉重。
摩登伽女知道會瞞不過母親的,只好說,前幾天在井邊汲水,遇到一個比丘叫阿難,僅見一面,就被他深深的吸引,再也無法忘懷,整個身心全想的是他,不知如何排解才好。
母親說:「這世間有兩種人你是萬萬也得不到的,一是死去的人,二是斷欲的人,聽說佛陀是崇高的聖者,他的弟子都已斷除愛欲,我對你有這樣的痴想,感到很是沒有辦法。」
摩登伽女低下頭說,「世間的事,都是要經過努力的,既然沒有阿難,我也活不下去,不如盡自己的能力去爭取得到他的愛情。」
女子學咒吸引阿難 佛陀護阿難擺脫糾纏
母親出於對女兒的愛,不想看到女兒傷心過度,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告訴她去學一種咒語,這種咒語可以迷惑阿難,使他的智慧被蒙蔽,不清醒時也許就有機會得到他。
於是摩登伽女開始了進行誘惑阿難的企圖,她把自己打扮得十分美麗,心裡念著咒語,一天天的在祗園精舍的附近等候阿難。
當阿難從精舍走出來,看到摩登伽女時,立刻認出她是那位井邊汲水給自己喝的人,女子有禮貌的向阿難問候,此刻阿難知道這女子想用美色誘惑自己,立即使自心生起智慧的心靈,也感到佛陀的光明圍繞著自己,他立即就回到祗園精舍。摩登伽女用咒語想毀戒體,當邪靈向阿難逼近過來時,佛陀用自己的光明圍住弟子阿難,使他能擺脫摩登伽女的糾纏。
女子感謝佛陀 懺悔去愛執
恰巧第二天是四月二十五日,是佛陀規定安居開始的第一天。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個月中,佛陀和弟子們不會出精舍。
摩登伽女心似火燎,她焦急的,痴心的等過七月十五,當阿難再出來時,女子跪著哀求他,「阿難,沒有你,日月無光,沒有你,生命全無意義,我願意把我的心奉獻給你。」
阿難見到女子這般心痴,只好慈悲的說:「你起來,跟我來,我們去見佛陀,他會為我們作主。」
摩登伽女以為阿難改變主意,滿心歡喜的跟她走到佛陀面前。
「你想跟阿難結婚嗎?」佛陀見阿難領一位女子到跟前,在她還沒有說話之前,心裡就明白了她的意願,於是問她。
「是的!」摩登伽女雙手放在胸前,低著頭回答。
「阿難是一個沙門比丘,你應該先要出家一次,還要精進修行,等到你的道心能和阿難相比的時候,我再為你們舉行婚禮。」佛陀對女子說。
摩登伽女一心只想做阿難的妻子,此刻她可以答應一切要求,只要能得到自己心中的人。她很高興地剃髮染衣,熱心的聽聞佛陀的說教,精進的遵照佛陀的指示,在比丘尼的教團中和師姐師妹共同過著修行的生活。
摩登伽女的心,一天一天的安靜下來,隨著修行的逐漸加深,對法理的領悟,她這時候才重省自己過去的愛執。佛陀常常說五欲是不淨的,是眾苦之源,如飛蛾撲火,如作繭自縛。只有除去慾念,內心才能清淨,生活才能安寧。
她開始後悔自己的不善與不淨的思想,迷戀阿難,她很後悔,有一天,她跪在佛陀座前流淚懺悔說:
「偉大的佛陀,我現在已經完全從糊塗中清醒,不再像往日那樣愚痴胡來,明白了我所修證的聖果,我感激佛陀,為度化我們這些愚痴的眾生,費盡苦心,請佛陀慈悲憐憫,准許我的懺悔,我願此生永遠服從佛陀的教化,徹底脫離慾念的苦海,自覺覺人,做一個真正的比丘尼。」
佛陀微笑的回答她:「很好,我早就知道你會有今天的領悟,你的根基很好,精進修持吧。」
讀者們,看到摩登伽女的轉變,難道不引起你的深思嗎?


阿難(IAST:Ānanda,天城文:आनन्द,注音:ㄛ ㄋㄢˊ),又稱阿難陀,迦毘羅衛人,梵語「阿難」,譯曰「喜慶」和「歡喜」又云「無染」。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2]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於是說:「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而命名為「阿難」。另外《大乘無量壽經解》曰:「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1]
阿難是白飯王的兒子、釋迦牟尼佛(佛陀)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3],人稱「多聞第一」。
阿難在佛入滅後証阿羅漢果,曾經參與第一次集結。據說阿難繼承摩訶迦葉之後,成為僧團的領導者。在法華經中,阿難被授記再供養62億諸佛之後將會成佛,佛號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國名常立勝幡,劫名妙音徧滿。[4]
《涅槃經》稱:「阿難多聞士。」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生平
阿難是迦毘羅衛人,釋迦佛陀的堂弟、白飯王之子、提婆達多的弟弟,八個堂兄弟中年紀最小的;生於佛成道日,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道,阿難比他小三十歲。[1]在釋迦牟尼成佛六年後回故國傳法時,六歲的阿難出家[5],其和尚為毘羅茶尊者[6]。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佛陀五十三歲時,二十三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
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薰陶才讓他變得優秀,於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的稱讚,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槃前還特意稱讚他的無私和仁慈。
阿難還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3],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佛陀入滅後,阿難非常傷心,並且向僧伽傳達世尊的遺命:「小小戒可捨」,不過當時佛正在病中,阿難於是沒有問清楚何謂「小小戒」。五百結集時,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表示「小小戒」定義不清,舉發阿難一連串的過失[7],包括佛索水而不與。[8]阿難本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據理力爭。但是結集三藏,又非阿難不可。最後阿難為了僧伽的和諧,仍向大眾懺悔[9]。
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10]
阿難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圓寂後,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人。傳說阿難的圓寂,還使摩揭陀與毗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西天第二代祖。因為大迦葉逝世後,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在後來的佛祖雕塑旁常見到侍立的脅侍就是他。[3]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是與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就是因阿難在托缽化緣時遇到了過去五百世都當夫妻的摩登伽女,因此摩登伽女見到阿難時就一見鍾情,而她的母親對阿難下咒,導致阿難差一點破戒。後來被佛陀派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所救,因此有了《楞嚴經》這部經的由來。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2022-07-20_224219450px-Wat_Tham_Khao_Rup_Chang_-_065_47_pu_tuo_ye_pu_tuo_ye_(14663856064)

阿難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說法。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宣揚佛法的幫助很大。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西天第二代祖。因為大迦葉逝世後,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在後來的佛祖雕塑旁常見到侍立的脅侍就是他。[4]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是與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就是因阿難在托缽化緣時遇到了過去五百世都當夫妻的摩登伽女,因此摩登伽女見到阿難時就一見鍾情,而她的母親對阿難下咒,導致阿難差一點破戒。後來被佛陀派文殊菩薩用楞嚴咒所救,因此有了《楞嚴經》這部經的由來。
阿難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7r2uH
摩登伽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PEKaIk
如是我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VF9Vd
文殊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yQDBvw
普賢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aUkaK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