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字鷺賓——幾乎被北愛爾蘭鄉親遺忘的晚清海關重臣-------赫德,字鷺賓——幾乎被北愛爾蘭鄉親遺忘的晚清海關重臣 - BBC News 中文 - https://goo.gl/GUGSN7
盧克·斯普勞爾 (Luke Sproule)
BBC北愛爾蘭分部記者
2018年 11月 14日
1857年刊登於《倫敦新聞畫報》的廣州十三行版畫——赫德在滿清政府的仕途從廣州開始。
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在19歲之年飄洋過海赴香港,當時他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以至於外交,都是一無所知。
到了十九世紀末,這位祖籍波特唐(Portadown)的人物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西人」,還透過建設海關、海軍、燈塔與郵政網絡,推動中國現代化。
他幾乎大半生都生活在中國,育有三名婚生子女,還有三名私生子女。他長期掙扎於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當中。
那是西方列強稱霸中國的年代。儘管中國人對他的觀感近年有所變化,他的生平還是充滿爭議。
而在他死後100年的今天,阿馬郡(County Armagh)故鄉的人幾乎都把他忘掉。
中國歷史如何影響自身現狀及未來
記者來鴻:茶葉與鴉片—中英印三角關係
清末老照片亮相倫敦 展示上海市民群像
BBC記者追訪先輩將軍二戰在華行蹤
圖輯:蘇格蘭人鏡頭下的晚清碎影
滿清政府裏的洋官
如今,英國國家彩票(The UK National Lottery)透過文物遺產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出資1萬英鎊,希望改變此局面——克雷加文歷史學會(Craigavon Historical Society)與波特唐赫德爵士紀念小學開展了一項合作計劃。
計劃不但希望小學生能加以認識這位對清朝以至於當代中國影響深遠的人物,也希望他們能探索現代中國人文。
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 HULTON ARCHIVE
Image caption
英國《名利場》雜誌於1894年刊登了這幅赫德身穿漢服的畫像。(備註:比照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特藏線上展覽,圖中「江海關」呈倒置,但確實為畫作正面。)
來自該學會的大衛·韋爾(David Weir)形容赫德是一位熱愛中國的傳奇人物,而這看在當時大英帝國官員眼裏,也許顯得標新立異。
「他在三年內學會了中文,能流利讀寫。在義和團運動期間他曾寫下一本書,當中顯露他同情團民之情,並預測中國將崛起成現代強國。」
「他很清楚中國將走向何方。」
有個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英國人(上)
有個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英國人(中)
有個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的英國人(下)
中國文獻對赫德的記載
由趙爾巽主持,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清史館所編之《清史稿》記載了赫德來華歷史。
原文:
赫德,字鷺賓,英國倍爾發司人。咸豐四年,來中國,充寧波領事署翻譯官,調廣州。又充香港督署書記官。九年,改任粵海關副稅務司。十一年,總稅務司李泰國奉令購戰艦,以赫德權代之,赴長江新開各口岸置新關。同治二年,李泰國去職,赫德實授,徙駐上海。三年,置台灣南北新關。還駐京,加按察使銜。八年,晉布政使銜,赴緣海各地度置鐙樓塔表。光緒二年,佐定炮台條約。十年,赴金陵與法使議越南案。會巡船置鐙樓台灣洋,為法虜,乃遣駐英稅務司金登幹赴巴黎申理,乘機與議停戰草約,還。未幾,其國授為清、韓駐使,不就。逾年,賞花翎、雙龍二等第一寶星。
十二年,赴香港、澳門,條議洋藥稅厘並徵,並置關九龍、拱北。十三年,葡使來華,與訂澳門草約。十五年,藏兵寇哲孟雄,英兵乘勢闌入,赫德遣其弟稅務司赫政馳往,與駐藏大臣會籌劃界諸事。十九年,賞三代一品封典。二十五年,與德使籌置膠海新關。明年,各國聯軍入京,讚襄和議,晉太子少保。二十八年,召入覲,賜「福」字。三十一年,與德使更議膠關章程,改行無稅區地法。尋與日使籌置大連灣新關,徵榷一如膠海。三十三年,東三省度地置關。逾年,謝病歸,詔許之,加尚書銜。
赫德官中國垂五十年,頗與士大夫往還。嘗教其子習制藝文,擬應試,未許。總署嘗擬請授總海防司,道員薛福成以其陰鷙專利,常內西人而外中國,上書鴻章力爭之,議始寢。辛亥後,病卒,賜優恤。
1901年9月7日,八國與滿清代表於京師西班牙公使館內簽署《辛丑條約》。赫德參與了和約談判。
白話文翻譯:
赫德,字鷺賓,英國貝爾法斯特人(實為阿馬郡波特唐鎮人)。1854年(咸豐四年)來到中國,擔任英國駐寧波領事館翻譯官,後調往廣州,又曾擔任香港總督府秘書。1859年改任(滿清政府)粵海關副稅務司。1861年,總稅務司李泰國(Horatio Nelson Lay)奉命(赴英國)採購戰艦,由赫德代理職務,其間赴長江各新開口岸設置海關。1863年(同治二年),李泰國被免職,赫德正式接任(總稅務司),遷至上海(江海關)駐在。1864年建立台灣南、北新關,並改駐京城(北京),獲加封為按察使。1869年晉升為布政使,並赴沿海地區設置導航燈塔。1876年(光緒二年)協助簽訂中英《煙台條約》。1884年,到金陵(今南京)與法國大使商討解決中法越南衝突。其後有海關會巡船在台灣海域設置燈塔期間遭法國扣押,遂派遣駐英稅務司金登幹(James Duncan Campbell)到巴黎交涉,乘機議定中法停戰草約,但無功而還。不久後(1885年),英國任命赫德為英國駐大清兼駐朝鮮王國大使,但赫德拒絶。過年後,清廷賞赫德花翎和雙龍二等第一寶星。
1886年,赫德赴香港、澳門與英、葡當局商討對進口西藥徵稅,並設立九龍關與拱北關。1887年葡萄牙使節來華期間,參與簽訂《澳門草約》(《中葡里斯本草約》)。1889年,藏兵攻打哲孟雄(錫金王國;今印度錫金邦),英軍乘勢介入,赫德派遣胞弟稅務司赫政(James Hart)趕赴當地,與大清駐藏大臣會商籌備劃界事宜。1893年獲賞三代一品封典(官拜最高一品大員)。1899年與德國使節籌備設置新的膠海關。次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京師,赫德參與議和,獲晉升為太子少保。1902年奉召入宮覲見王室,獲賜「福」字。1905年,赫德與德國使節商議修訂《會訂青島設關徵稅辦法》,改行「無稅區」法規,又尋求與日本使節比照膠海關設置,共同籌備設置大連灣新海關。1907年,赫德於東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測量土地,設置海關。過年後(1908年),赫德因病,請凖清廷離華返英,清廷加封尚書頭銜。
赫德在中國為官50年,與士大夫常有往還,還曾嘗試指導兒子學習制藝文(八股文),兒子欲參加科舉,但未獲赫德允許。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擬授於赫德總海防司(海軍總長)頭銜,但道員薛福成認為赫德「陰鷙專利」(陰險專橫),經常「內西人而外中國」,因此上書李鴻章據理力爭,結果作罷。辛亥年後(1911年9月20日),赫德病故,朝廷賜予從優撫恤。
資料來源:清史稿·列傳——卷435
一生跌宕
赫德1835年生於波特唐一個中產家庭。他的童年在當地度過,其後移居利斯本(Lisburn),繼而到貝爾法斯特(Belfast)入讀剛創校的女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
年僅19歲的赫德後來受聘於大英駐華使團,踏足當時被英國統治的香港,然後輾轉派駐寧波、廣州。清廷很快就發現了他的才幹。
赫德抵達香港時對中國一無所知,卻最終成為滿清重臣。
圖輯:廣州沙面島歷史建築群
走過政治動蕩的北愛首府
他就此改為服務中國政府,官拜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在任45年。
在此期間,他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化的一股力量,協助籌辦郵政體系、建設導航燈塔、組織北洋水師,還有建設氣象站等。
蔡維屏博士是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歷史學系高級講師,專門研究當代中國歷史。她正在撰寫有關赫德的著作,認為赫德有別於該時期諸多帝國主義官僚,對中國有真誠的興趣。
「駐華英國外交官很多時候無法理解他為何會如此維護中國人的利益,甚至有人視他為叛國者。近年學術界開始聚焦於他跟英國使團的爭執。」
「而在同一時間,中國人有興趣知道他都怎樣維護中國人的利益。」
看似滿臉風光,赫德的私生活卻是風波不斷。
圖片版權US LIBRARY OF CONGRESS
Image caption
赫德爵士大半生都在中國度過。
克雷加文歷史學會的大衛·韋爾說:「讓他離鄉別井到中國去的原因之一,是他成長於一個虔誠的循道教(基督教新教循道宗)家庭。他入讀女王學院後不久,就把拘謹的生活拋諸腦後。」
「他想修道當長老,又自知沒那種定力,於是決定到中國去,想要遠離誘惑。」
可惜事與願違。1857年,赫德與中國女子阿姚發生感情,繼而育有三名子女。但受當時民風所影響,兩人最終分手。1866年,赫德返英度假期間,於都柏林(今愛爾蘭共和國首都)與18歲女子赫絲特·布雷登(Hester Bredon)結為夫婦。
赫德與赫絲特再誕下三名兒女,但兩人婚姻並不美滿。1882年,赫絲特帶著孩子返國,剩下赫德一人專注仕途。
毀譽參半
韋爾希望其學會與赫德爵士紀念小學的合作計劃,可以再次激發世人對赫德的興趣。他們將帶領一群小學生製作一部紀錄片。
圖片版權DAVID WEIR
Image caption
從使用筷子說起——赫德歷史教育項目讓小學生了解赫德在華年代的文化歷史。
這項計劃將向學生傳授中國文化知識,包括飲食與衣著,並探究像赫德這樣年僅19歲就來到香港,人生路不熟,到底如何過日子。
赫德在中國的知名度頗高,但世人對他褒貶不一。
韋爾說:「赫德本來在(歷史)課綱之內,最近不是了。」
「赫德在中國期間,中國整整100年受到外國列強主宰,被當今中國視為奇恥大辱。他被視為來到中國,對中國人頤指氣使的洋人,因此自共產革命以來,他多數被視為帝國主義的代表,中國國恥的象徵。」
「然而,(中國)學者如今不再只視他為邪魔外道,開始認真對待他的功績。」
蔡維屏博士認同中國社會對赫德的觀感近年發生了變化。
「越來越多對現代中國史有興趣的史學家與普羅大眾開始認同赫德對中國的貢獻,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他為中國所做的一切。」
赫德生卒前後中英大事年表
1835年2月20日——赫德出生
1837年——英女王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登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至1842年以簽訂《南京條約》,滿清向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埠,割讓香港島告終
1845年——愛爾蘭大饑荒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尾聲,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簽訂,香港割讓地擴展至九龍半島
1861年——年僅5歲的清同治帝即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
1862年——赫德與恭親王倡議成立京師同文館(北京大學前身)
1898年——6月9日,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殖民地擴至今新界與新九龍範圍;9月21日,百日維新以慈禧太后策動戊戌政變告終
1900年——義和團運動引發八國聯軍侵華
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
1911年9月20日——赫德於英格蘭白金漢郡(Buckinghamshire)病逝,終年76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滿清覆亡,中華民國於1912年元旦成立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6年——愛爾蘭復活節起義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一戰巴黎和會轉讓德國在山東權益於日本,引發中國五四運動
1921年——《英愛和平條約》簽訂,愛爾蘭獨立;阿馬郡等北方六郡,續受英國管治,是為北愛爾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