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古人兩則「寒窗苦讀致疾」醫案
2017-07-03 由 至誠金方 發表于健康
本文摘自《北京中醫藥》,部分內容有改動,鐵杆醫訊編輯整理。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句名言描述了古代讀書人的苦讀生涯與成功之路。世人只知道科舉及第者無比榮耀,卻容易忽略這榮耀背後,隱藏着太多辛酸和苦痛。例如從醫學角度看,寒窗苦讀就對士子們身體健康損害頗大,醫書中記載了不少這類醫案。下面選取幾則加以分析。
風寒外感案
清代魏之琇所編《續名醫類案》,卷三載:
韋汝經,春初肄業於蕭寺,其房屋新創,不甚謹密,天寒夜坐,至一二更,倦怠倚幾而睡,洎醒,身覺寒甚,頭微痛。
天明,自服參蘇飲二劑,未得汗,他無所苦,但頭痛數日不止。
或謂其體弱,必攻苦勞神,上氣不足而痛也,令以補中益氣湯,倍人參服之,便覺神昏悶,胸膈不舒,從早至夕,粒米不進,晚發熱,呃逆,睡卧不安。
醫以脈帶數,是火也,用知、貝、芩、連、竹茹輩投之,反遍身壯熱,呃逆不止。亟診之,面赤戴陽,郁冒嘔呃,左脈浮數而弦,右脈尚和,乃曰,病輕藥誤耳,不汗而劇,得汗即解矣。乃以火郁湯倍麻黃,強覆,大汗之,至晚諸症如失。明日索藥。曰,昨見几上尚有補中益氣湯一帖,服此足矣。
「肄業」指修習學業;「攻苦」指刻苦攻讀,亦作「攻文勤苦」古代書生常借住在寺廟裏苦讀,準備科舉考試,一者因其環境較為幽雅,二者亦省去投宿旅店的花銷。此案雖語焉不詳,但大概也屬於這種情況。「蕭寺」剛剛修建,保暖條件不佳,且患者苦讀至深夜亦不肯上床休息,只倚靠書桌草草睡去,故此感受風寒,頭痛不止。本應發散風寒,但參蘇飲解表力量不足,而補中益氣湯本非解表之劑,遂至寒邪入里化熱。醫以苦寒直折,病情加重,改用重劑麻黃辛溫解表「火郁發之」,方病入坦途。
又,清代謝映廬《得心集醫案》卷一載:「李賡颺先生,苦誦讀,館僧寺。冬月衣被單薄,就爐向火,而嚴寒外束,虛熱內蘊,漸致咳嗽吐血……」與前案如出一轍,雖然罹患疾病有所差別,但皆由苦讀受寒所致。此案醫理茲不贅述,倒是古人「寒窗保暖」的問題值得注意。
古代保暖措施遠不如今日,而尚未功成名就的士子們又多清貧之士,「寒窗」一詞,本身即透露出這種苦讀生涯的艱難。那麼,讀書人有何特殊保暖方法?清代文人李漁在小品著作《閒情偶寄》卷三中,談及書屋設置,曾雲「予冬月著書,身則畏寒,硯則苦凍……計萬全而籌盡適,此暖椅之制所由來也。製法列圖於後。一物而充數物之用,所利於人者,不止禦寒而已也。」他別出心裁,發明了一種「暖椅」,專為冬天書屋保暖之用,其具體設計頗為繁複。現代人多有暖氣空調,讀書條件不可同日而語。
中氣下陷案
《續名醫類案》卷八載:
一士勤於舉業,夏末患里急,泄白膿,眾以痢治。曰,非也。此積勞傷脾,脾氣下陷,即東垣所謂飲食不節,起居不時,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陷云云也。用補中益氣湯,二劑而安。
《素問本病論》雲「人飲食勞倦即傷脾」,脾主運化,且中焦脾胃乃氣機升降之樞紐,此案患者為舉子業苦讀過甚,打亂了正常生活規律,傷害了脾的運化功能,致清氣當升不升,反而下陷,導致腹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認為:「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脾胃論·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後陰病變亦屬其中之一。
此案醫者善於參考患者的生活方式診斷病因,故能力排眾議,用補中益氣湯取效。關於讀書人多清氣不升的問題,前引第一則醫案「或謂其體弱,必攻苦勞神,上氣不足而痛也,令以補中益氣湯」云云,亦可佐證,這大概是當時一種普遍認識。
古代人生活節奏慢,作息較規律,少有「積勞傷脾」。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很容易發生飲食不節(如不吃早餐、夜宵暴食等)、作息混亂(熬夜加班、值班守夜等)等現象,對脾胃傷害極大。醫生、護士、警察等職業,因職業要求產生上述的生活習慣較多,易引起脾傷而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成為這些職業的「職業病。」
列舉上數諸案,意在說明,苦讀勞心對健康的損害是全方位的。如勞心耗氣,衛氣不能固表,外邪趁虛而入,可致外感證;或苦讀無節制,擾亂飲食規律,可傷脾胃,致痢證;或勞心動相火、傷腎陰,致遺精證等等。《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及上古之人所以高壽,乃由於「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等規律的生活方式,而前引幾則醫案,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作息紊亂,這是此類疾病的一個顯著特點,大致屬於現代所謂「生活方式病」。
本文討論的雖是古人醫案,仍有其強烈現實意義。在現代社會中,「勞心」群體更為龐大,不僅包括莘莘學子,也包括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各行各業人士,而這些人士往往是社會精英。當臨床中遇到類似的勞心疾病時,如能從古代醫家那裏汲取一些治療經驗,相信是有益的。對於這些「勞心」醫案的研究,應給予進一步關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health/e8eznnz.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