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報】【專欄】「中華」之意涵
www.peoplenews.tw查看原始檔十月 19日, 2018
貞觀19(645)年1月7日,三藏法師玄奘(602¬-664年)遊學印度,歷經十七年回到唐都長安,攜回經綸六五七部,旋即開始翻譯。翌年7月完成印度與西域見聞錄,並先譯成七五部一三三五卷經典,受到唐太宗之支持。
唐太宗因玄奘之請,貞觀22(648)年撰成「三藏聖教序」,另由當時的太子李治(後來之高宗)完成「三藏聖教序記」。
高宗永徽3(652)年在長安境內建五層的雁塔。翌年由書法家褚遂良(596-658年,享年63歲)書寫兩序文(褚當時58歲),萬文劭刻字,安置於塔。這就是今日所見書法(法帖)《雁塔聖教序》。其中唐太宗的撰文題作「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這時高宗已經當上皇帝,故題作「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
其次,筆者所要談的是唐人的歷史認識問題,茲就引唐高宗的「序記」:
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
,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
文中有「中華」又有譯文「印度」、「恆河」詞彙在當時已出現,但所說的「中華之無質」與「印度之真文」者,如何解釋?
一是清楚的說明佛教(經典)是出自印度,唐高宗不相信已經流傳很久,而出自《老子化胡經》的「老子化胡說」,即不接受老子(老聃)到西方,然後有佛教,再回傳「中國」的說法。(在1950年代由中國渡來台灣的學者還有這種國粹主義荒謬的論述)
其次是國號問題。從唐太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與唐高宗的「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很清楚的是以唐為國號,自稱大唐。到了清(國),以清為國號,自稱大清。
但是「認同」以中國兩字為國號是民國前十年的1901年的事情,與梁啟超之提倡有關;在法制上應是自民國開始。(參考筆者《中華民族論的演變》。嚴格說來,「近代」以前該地域的歷史不宜稱作「中國史」而應列入「東洋史」,顯現與東亞、北亞各國與各民族原有的關係。中國史之稱應該從民國開始。)
第三,關於唐帝國所指的中華,諒是唐帝國的社會顯現在文化、生活上比較同質性的區域,而非政治上的意義。有謂唐帝國的形成包括胡漢兩世界,表面上整個帝國有劃一的行政組織,實際上絕非均一性、同質性。其所指的中華,諒是西嶋定生博士所指的唐帝國「漢字文化圈」,繼承歷代使用漢字傳統的區域。故中華一詞在歷史上是文化性、社會性的。
但今日「中華」英譯作Chinese、China’s,有意在全世界作「似有似無的政治」意涵,找到模糊的政治空間。然而譯作英語的Chinese、China’s也可以解釋作「中國的」。今日在國際上用「中華‧台北」的名詞混日子,以為可以取代國號與國家認同,這決非能做為主張主權的「近代國家」之論述。當然為北京帝國主義所樂見。
如此情形,遑論能長治久安而擺脫中國帝國主義的侵略。總之,台灣人不應自稱「華人」,應基於「近代國家」、「主權在民」的基本原則,行使天生既有的「自決權」,用真面目的台灣作為國號,自稱台灣人也是極自然的事情。
【專欄】「中華」之意涵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xjvwq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