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明紹宗朱聿鍵(1602年-1646年又稱隆武帝,小字長壽,南明第二代皇帝,原為唐王,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與明神宗同輩份),祖父唐端王朱碩熿,父為唐王之子朱器墭@姜朝鳳宗族::痞客邦::http://tinyurl.com/y22bfn88祭祀公業吳順記管理人吳安波-https://goo.gl/MeVJDu北台灣姜姓宗族居於新屋與新豐一帶,其唐山祖為明代軍戶姜世良,來自福建省彰州府龍溪縣使用閩語,後來移居軍事重地碣石衛@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goo.gl/CnaXCs姜勝本/府兵制/有應公祠碑記/大溪墘庄佃戶田租甲數清單/芎林、新豐,北埔姜與新屋姜,1863年同族宗親地方建設、宗教聯絡上仍有合作/新屋-大溪墘庄所在姜族承墾之姜勝本公號下之佃戶出現吳順記(佃戶),之後吳順記(佃戶)是姜勝本公號的購買人/大溪墘營弁所指推測乃鄭成功時期台灣實施屯田,北台灣姜族以宗族姜勝本墾號取得新屋鄉大批土地開墾權,再派以各房宗親耕種。@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goo.gl/GWFpx0府兵制-節省國家養兵之費、兵農合一、遏止軍閥割據/歷代兵制/中國西魏時開始出現唐玄宗天寶年間取消,改而實行募兵制,前後歷時約二百年。一人充員府兵,全家皆編入軍籍/「兵農合一」的制度/戰士要自備兵器和糧餉/戰爭結束後,「兵散於府,將歸於朝」。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解決自三國、南北朝以來軍隊成為將領個人私產(部曲)的局面,有利於防範地方割據勢力重新抬頭,此外還結合了屯田制,有利於農業生產,減輕國家軍費開支/,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goo.gl/fOD0QS軍政一體兵農不分-台灣清治時期亦然/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為奪取和鞏固政權,在組織、管理、使用、發展和儲備軍事力量的活動中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goo.gl/soxz6H各朝代滅亡原因,這才是真正學歷史/李自成-大順政權@姜朝鳳宗族::痞客邦::- https://goo.gl/RIy04H明平閩廣之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統一戰爭中,明軍在北伐滅元的同時,對元朝南方勢力進行的作戰。名稱明平閩廣之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統一戰爭中,明軍在北伐滅元的同時,對元朝南方勢力(福建、廣西和廣東)進行的作戰。[1] 戰爭背景編輯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戰爭經過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閩廣的作戰方針就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具體方略是出兵3路,分進合擊,圍而殲之。即東路由江西取福建,繼而由海路趨廣東;西路由湖廣取廣西;中路由韶州(今廣東韶關)直搗德慶,最後3路會師廣州。戰爭的進行雖有不意之變,但基本上是按這一決策實施的。明太祖朱元璋消滅張士誠以後,隨即遣將分水陸兩路進取福建。時福建八郡為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所盤踞,陳友定對元朝極為恭順,每年輸粟數十萬石。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為征南將軍,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輝為副將軍,率安吉、寧國、南昌、袁、贛、滁、和、無為等處衛軍自江西由陸路取福建,戴德隨徵。命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張彬率武昌、荊州、益陽、常德、潭、岳、衡、澧等處衛軍取廣西,是為西路。胡廷瑞原為陳友定丞相,對陳軍之虛實、地理之險易極為熟悉。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又命征南將軍湯和、副將軍廖永忠率水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對福建水陸兩路夾擊之勢。陸路於十一月三十日渡杉關,克光澤。陳友定聞訊,命其同僉賴正孫、副樞謝英輔、院判鄧益率兵2萬人守福州,自率精銳守延平(今福建南平),相為犄角。十二月二十八日,明軍水路攻克福州,遂在戰略上佔據了主動地位。繼而攻克延平。俘虜了襯友定。在水路軍由東向西挺進時,陸路胡廷瑞、何文輝部由西向東連克邵武、建陽、建寧(今福建建甌)。然後兩路大軍同時揮師東南,為挺進廣東做了準備。湯和部於洪武元年二月初一日攻克漳州,胡廷瑞部於初二日奪取汀州(今福建長汀)、寧化。福建平定。此戰勝利,使兩廣地區陷入明軍3路大軍的包圍圈中。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為征南將軍,參政朱亮祖為副將軍,率平閩之師由海道取廣東。二十一日,命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徵廣東,由韶州直搗德慶,是為中路。三月十二日,東路軍自福州趨廣東,由潮州登陸,攻克東莞,進逼廣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將盧左丞、張元帥各率所部投降,遂佔據其城。中路軍連下英德、清遠、連江、連州、肇慶及德慶諸州縣,與東路軍會師於廣州,廣東得以於定。三路明軍中,唯西路遭到元軍的頑強抵抗。洪武元年正月初五,楊璟所部進抵永州(今湖南零陵),久圍不下,延至四月,始攻克永州。繼而轉攻靖江(今廣西桂林)。同時,東路軍平定廣東後,繼續西進,形成東西兩路夾擊廣西之勢。先後攻克梧州、藤州、貴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廣西至此平定。點評此戰勝利,使閩廣廣大地區歸入明朝的掌握之中,形成遼闊的南方腹地,在戰略上取得了極大的主動,有力地支持了北方戰場。究其勝利的原因,與朱元璋對形勢的正確分析是分不開的。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以後,明軍進攻的主要目標是北方的元廷,理應全軍並力北伐,但是由於當時閩廣的元軍,在明軍的凌厲攻勢下,已成驚弓之鳥,只要用很小的兵力,即可“傳檄而下”。朱元璋料敵如神,命將南征,收復閩廣,又進一步孤立了元廷,可謂事半功倍。[2] 明朝十大將軍排行榜-每日頭條-https://goo.gl/p3DFqn唐通(?-1664年),字達軒,陝西涇陽人。明思宗崇禎時總兵將軍,曾守山海關、居庸關,是明末清初改朝換代內幕疑雲重重、極關鍵人物。松山戰役早年因功官至密雲總兵,崇禎十四年(1641年)八月,與吳三桂等八員總兵、領兵十三萬進攻寧遠清軍,奉令拯救被困於松山、洪承疇都督及明殘兵五萬,導致明援軍傷亡六萬,唐、吳等八員總兵官戰敗,通通逃回山海關內,救援失敗。唐通以賄免罪,仍鎮密雲。洪承疇都督及殘兵五萬於松山待援至1642年三月,終不支向清軍投降;東北盡失。崇禎十七年三月癸巳,明廷封唐通為定西伯[1]。居庸關失守1643年,改調派唐通守居庸關(宣府)(今河北宣化)。1644年初,李自成大順兵攻擊居庸關,大順兵將領劉宗敏於雪地展開猛烈攻關,唐通出關奮力血戰11日,三月十一日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先行開關獻降,導致唐攻守失據,隨之戰敗被俘,京師震動。李自成仍封唐通為定西伯。8天後,三月十九日清晨明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結束。力守山海關李自成派唐通領8000大順兵至山海關,接替吳三桂守山海關。吳三桂反悔,拒至北京會面李自成,吳部50000兵半途折返山海關,趕走唐通。降清順治五年八月,唐通晉為一等精奇尼哈番。清史稿《清史列傳·卷七十九》:「唐通,陝西涇陽人。明末投降李自成,被吳三桂擊敗。順治元年,願歸順清朝,晉封定西侯,協助清朝攻打李自成。順治五年,奏繳定西侯印,乞改世襲爵職,下部議,予一等,襲十四次。康熙三年二月,以年老乞休。」丁丑,師(清軍)次連山,三桂複(第二次)致書告急,大軍疾馳赴之。戊寅(四月廿一日),李自成率眾圍山海關,我軍(清軍)逆擊之,敗賊將唐通於一片石。己卯,師至山海關,三桂開關出迎,大軍入關。自成率眾二十餘萬,自北山橫亙至海,嚴陣以待。是日,大風,塵沙蔽天(天意?不利客方李軍,利於熟悉當地清吳軍)。睿親王多爾袞命擊賊陣尾,以三桂居右翼,大呼薄(速戰速決、肉搏戰)之。風旋定,賊兵大潰,追奔四十餘里(20公里),自成遁還燕京(北京)。清軍約莫5、6萬重馬兵,加吳部5萬共11萬餘,六天內以寡擊眾勝李部軍20餘萬。正史裡只說唐通戰敗,敗給清軍先鋒部隊,非吳三桂部。指挥官和领导者明太祖 徐达 常遇春 李文忠 傅友德 汤和 蓝玉 沐英 冯胜明朝統一戰爭-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df9BAe明朝-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u2UbZN征伐福建和湖廣主條目:明平定閩廣之戰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命湯和和廖永忠消滅在浙江盤踞的方國珍勢力,後率軍攻入福建境內,在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攻入延平(今南平),福建地方勢力皆降。同年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和朱亮祖從福建海道進攻廣東,與先遣由湖南征廣西的楊璟和江西贛州衛指揮使陸仲亨部互為犄角,進軍兩廣。同年三月,楊璟攻克全州(今屬廣西)、武岡(今屬湖南)等地。同年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廣州,元廣東行省左丞何真勢窮出降。諸路明軍進入廣西,一直到同年七月,相繼攻取未下州縣[參2],江南全部統一。明朝統一戰爭-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df9BAe------------------中華秦氏宗親網-https://goo.gl/RjRtBV2016/5/1721:56:08廣東陸豐姜氏淵源時間:2012-01-0119:10:45台灣及廣東『天水堂』姜姓淵源 廣東陸豐市姜氏,傳承於天水郡,堂號為“天水堂”現改為孝義堂。始祖姜世良,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跟隨唐將軍在湖南省)遷到福建省漳洲府龍溪縣(今龍海區)樹尾村或江豆村,幾年後再遷廣東省惠洲府陸豐縣(市)碣石衛(鎮)羅西村,置譜開基尊為第一世祖,傳至六世祖後,再分居大安鎮艷墩村,西南鎮馬路村等地。至十一世祖朝鳳公等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渡海遷入台灣省新竹市,桃園縣等地創立家業。 大陸各房子孫居住地: 三世祖浩洵公為艷墩村開基祖 六世祖夢星公(東淵)為馬路村開基祖《於明朝隆慶年間請諫剿匪有功》 陸豐市:七世祖佐衛公(心畆)後裔居羅西村 七世祖佐吉公(心迪)後裔居馬路村 七世祖佐興公(心卓)後裔居馬路村; 八世祖樸齊公(長樸)後裔居大安鎮竹山村 十世祖君祿公後裔居艷墩村 十世祖登文公後裔居艷墩村 十一世祖欽公(世欽)後裔居潭西鎮新寮村,艷墩村,馬路村,香港特區 九世祖司忠公(思忠)後裔居艷墩村 二世祖通勝公後裔居羅西村 十一世祖殿欽公後裔居廣東省海豐縣海城鎮聯河區下口村,香港特區 十六世祖媽寶公後裔居馬來西亞 現居台灣各房子孫居住地:十一世祖啟賢公後裔居寶山鄉沙湖村 十一世祖朝忠公後裔居峨眉鄉中興村 十世祖昇亮公後裔居新埔文山里 桃園縣: 十一世祖啟哲公後裔居新屋頭洲青草披 十一世祖朝璋公後裔居新屋後莊村(上) 十一世祖朝鳳公後裔居新屋頭洲,北埔芎林,新豐溪尾 十一世祖朝坤公後裔居新屋頭洲青草坡 十世祖仕烋公後裔居新屋永安 十世祖文周公(文修)後裔居觀音大潭村 十世文質公後裔居新屋承姜范氏 十世祖文能公後裔居新屋大欄村 十一世祖廷友公後裔居新屋頭洲村 十世祖文欽公後裔居新屋東明村 十世祖公成公(成發)後裔居新屋後屋(莊)村(下) 十世祖公喜公(成錦)後裔居新屋九斗村 十一世祖殿友公(號羅)後裔居台中大里鄉西湖村 十世祖昇錦公後裔居南投水里鄉水里村 十世祖毓珍公後裔嘉義中埔中崙村 字輩:世通浩茂後煢巽萬興文殿勝懷首枝葉(1一16世) 大陸:茂盛篤初誠美義聚群英宣威華夏廣達銘衡(17一34世) 台灣:仁義禮智信天泰光明遠(17一26世)。下圖為姜世良公祠堂。下圖為姜世良公紀念亭(供始一世祖世良公至十世祖列代先祖之金身)。下圖為明癢儒忠烈東淵公墓。 -------------------------------------姜世良公嘗清朝乾隆時繼承自姜世良財產,可能是出售姜勝本所得資金後來轉成姜世良嘗姜世良公嘗在1829年11月1日由北台灣姜姓宗親募集認捐股金購置嘗田,股金、孳息生放料理用以建修宗祠及祭祀。 大正15年(1926年)姜世良嘗-會份木質憑證-----------------------姜尚:(公元前1129~前1000年待考),字子牙,又名呂尚;東海東呂鄉人(今山東日照,一說其先祖在舜時為官,因功被封於呂邑即今河南南陽,故為呂氏,名呂尚)。商朝末期姜族的首領,周朝初期齊國的締造者,齊國第一任君主。在位時間從公元前?~前1000年待考,終年歲數一百二十九歲(待考)。 姜汲:(公元前999~前?年待考),亦稱姜及,姜太公姜尚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二任國君齊丁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999~前?年待考,終年歲數待考。原來,齊丁公的嫡子薑季子本該在其後受位,但他讓位於其弟姜叔乙,自己則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成為後世崔氏一族的始祖。 姜得:(生卒年待考),齊丁公姜汲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齊國第三任國君齊乙公,在位時間待考,終年歲數待考。齊丁公逝世後,姜得的兄長姜季子本該即位,但他讓位於弟弟姜得,自己去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姜叔乙即位,是為齊乙公。 姜慈母:(生卒年待考),齊乙公姜得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四任國君齊癸公,在位時間待考,終年歲數待考。姜慈母史載無多,大約卒於周懿王姬囏末年,傳位於兒子薑不辰。 姜不辰:(公元前?~前863年待考),亦稱姜不臣,齊癸公姜慈母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五任國君齊哀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前863年待考,終年歲數待考。齊哀公死後,他的異母弟姜靜被立為齊國君主,就是齊胡公。 姜靜:(公元前?~前860年待考),齊哀公姜不辰之弟;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六任國君齊胡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62~前860年為期三年,終年歲數待考。為防紀國暗算,齊胡公在公元前861年將國都從營丘(臨淄)遷都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此舉對齊人震動很大,國人皆有怨言,齊哀公同母弟薑山乘機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了齊胡公。 薑山:(公元前?~前850年待考),齊哀公姜不辰之弟;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齊國第七任國君齊獻公,是第六任君齊胡公之異母弟,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59~前851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壽:(公元前?~前825年待考),齊獻公薑山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八任國君齊武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50~前825年為期二十六年,終年歲數待考。齊武公十年(公元前841年),是為“庚申西周共和元年”,自這一年起,中國的歷史開始有準確的紀年。在此之前,諸侯年代錯亂,連司馬遷的《史記》亦不能免,只能寄希望於當今的“斷代史研究工程”項目的成果。齊武公二十六年(公元前825年),齊武公病逝,其子薑無忌繼位。 姜無忌:(公元前?~前816年待考),齊武公姜壽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九任國君齊厲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24~前816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姜無忌即位後,昏憒暴虐,齊國人皆痛恨之,因此聯絡了齊胡公姜靜之子,在齊厲公九年(公元前816年)殺死了齊厲公。但齊胡公之子亦皆戰死,齊國人只好又擁立齊厲公之子薑赤繼位。 姜赤:(公元前?~前804年待考),齊厲公姜無忌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任國君齊文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15~前804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脫:(公元前?~前795年待考),亦稱姜說,齊文公姜赤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西周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一任國君齊成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803~前795年為期九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購:(公元前?~前731年待考),齊成公姜脫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二任國君齊前莊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794~前731年為期六十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祿甫:(公元前?~前698年待考),齊前莊公姜購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三任國君齊釐公,即齊僖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730~698年為期三十三年,終年歲數待考。齊釐公生有兩女,皆“絕色傾城”,長女嫁於衛國君主,即著名的衛宣姜,次女就是著名的魯桓公夫人文姜。 姜諸兒:(公元前?~前686年),齊釐公姜祿甫之子;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四任國君齊襄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698~686年為期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知:(公元前?~前686年),齊襄公姜諸兒之堂弟;山東營丘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五任國君齊前廢公,在位時期從公元前686~685年為期兩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小白:(公元前?~前643年),齊襄公姜諸兒之弟;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六任國君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85~前643年為期四十二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詭:(公元前?~前643年待考),亦稱姜無虧,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七任國君齊中廢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43~前642年為期三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昭:(公元前?~前633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八任國君齊孝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42~前633年為期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潘:(公元前?~前613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八任國君齊昭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32~前613年為期二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舍:(公元前?~前613年待考),齊昭公姜潘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十九任國君齊後廢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13~前613年為期五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姜商人:(公元前?~前609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任國君齊懿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12~前609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元:(公元前?~前599年待考),齊桓公姜小白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一任國君齊惠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608~前599年為期十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無野:(公元?~582年待考),齊惠公姜元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二任國君齊頃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98~前582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環:(公元前?~554年待考),齊頃公姜無野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三任國君齊靈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81~前554年為期二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杵臼:(公元前?~前490年待考),齊頃公姜無野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五任國君齊景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547~前490年為期五十八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荼:(公元前?~前489年待考),齊景公姜杵臼之幼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六任國君齊晏孺公,即齊晏孺子,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9~前489年為期十個月,終年歲數待考。姜荼在位僅十個月就被弒,史稱齊晏孺子。 姜陽生:(公元前?~前485年待考),齊景公姜杵臼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七任國君齊悼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8~前485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壬:(公元前?~前481年待考),齊悼公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春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八任國君齊簡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4~前481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驁:(公元前?~前456年待考),齊簡公姜壬之弟;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第二十九任國君齊平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80~前456年為期二十五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積:(公元前?~前405年待考),齊平公姜驁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第三十任國君齊宣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55~前405年為期五十一年,終年歲數待考。 姜貸:(公元前?~前379年待考),齊宣公姜積之子;山東臨淄人。著名戰國時期姜姓齊國末代國君齊康公,在位時間從公元前404~前379年為期二十六年,終年歲數待考。姜嫄:也作姜原,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親。據《詩·大雅·生民》和《史記·周本紀》載:姜嫄野祭時在履跡坪踩踏巨人腳跡,懷孕生稷。以為不祥,隨之丟棄於隘巷,過往牛、馬都避而不踩;又丟棄在山林,適逢林中人多,又棄於南河巨石上,飛鳥用翅膀遮蓋,母狼用自乳喂養。姜嫄以為神物,遂抱回撫養。後世尊稱姜嫄為聖母。城內隘巷,城外履跡坪、狼乳溝等均以薑嫄與其傳說而得名。今咸陽市武功縣武功鎮小華山有姜嫄墓。后稷就是周朝的始祖。《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黃帝第五代孫,是上古五帝之一高辛氏帝嚳。傳說帝嚳也像他的始祖黃帝一樣,分別從四個不同的氏族中挑選了四位美麗嫻淑的姑娘為妻,生下了四個有出息的兒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辭》中所讚美的有娀氏美女簡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陳豐氏美女慶都,生帝堯放勳。四妃鯫訾氏美女常儀,生帝摯。帝嚳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薑螈。人物生平 編輯姜嫄,中國上古人物,有邰氏,后稷的母親。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姜嫄是帝嚳高辛氏的正妃(次妃是簡狄,第三妃是慶都,四妃是常宜)。傳說她是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詩經·大雅·生民》的開端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詩經·魯頌·閟宮》說:“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原始社會末期,今關中西部的武功一帶曾是炎帝后裔姜族部落的封國有邰。姜族部落也稱有邰氏。有邰氏有個女兒叫姜嫄,其子棄是周人的始祖。在夏朝時周族的首領棄為“后稷”負責管理農事,以後被奉為農神。棄成了農神,母以子貴,姜嫄也被後世尊為聖母。今武功縣武功鎮的南門外有姜嫄聖母墓、聖母祠正殿懸有“母儀邰城”的巨匾,城西稷山之巔上閣寺姜嫄廟正殿懸“有邰家室”牌匾表達了後人對這位生育農神,造福人類的偉大母親的崇敬和農祖后稷的懷念。后稷的母親是姜嫄。在后稷出生之前,姜嫄經常敬奉神明。祈求有子。可是當她因在外踩上天帝巨大的足跡懷孕生子後,又以為這是不祥之兆,於是曾三次將孩子拋棄。孩子幾次大難不死,姜嫄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將其抱回撫養,由於曾被拋棄的緣故給孩子起名棄。后稷長大後好農耕,掌握了豐富的耕作技術,教民稼穡,有功於民,得到了堯和舜的重用。后稷死後,後世尊稱他為“農神”。后稷的第14代孫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紂,建立了周王朝,姜嫄也因之成為周人的女祖先。週人為她建祠立廟,祈望她保佑人們婚姻美滿、人丁興旺。姜嫄作為炎帝部落的女子,和黃帝部落首領帝嚳聯姻,因此姜嫄也是所有炎黃子孫的老祖母。有邰氏生活在關中西部的渭河平原,長期從事農耕。棄生於斯長於斯,受到農耕文明的熏陶,酷愛農事。兒時常以種植五穀瓜豆作為遊戲。稍長又虛心學習姜族的農業技術.不斷總結農業生產經驗,很快成為一名農業專家。長大後離開舅家,回到姬姓部落,週人從此進入父系社會,棄成為周人的始祖。他教民稼穡,相地之宜,除草間苗,選擇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農業產量使周人的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著名的農耕部落。夏朝時棄被任命為“后稷”,負責管理農業。後人評價 編輯《列女傳》詩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謂也。頌曰:棄母姜嫄,清靜專一,履跡而孕,懼棄於野,鳥獸覆翼,乃復收卹,明太祖分封的唐國藩王。明朝藩王列表(唐王系)-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w55ZAb明朝唐國諸王1 唐國1.1 新野郡王1.2 舞陽郡王1.3 三城郡王1.4 新城郡王1.5 承休郡王1.6 蕩陰郡王1.7 潁昌郡王1.8 淅陽郡王1.9 文城郡王1.10 郾城郡王1.11 衛輝郡王1.12 福山郡王1.13 清源郡王1.14 安陽郡王1.15 寶慶郡王1.16 永興郡王1.17 永壽郡王1.18 德安郡王1.19 南陽郡王明朝藩王列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PFR7A8明制,親王之嫡長子封世子,長孫封世孫,其餘各子封郡王。郡王嫡長子封長子,其餘各子封鎮國將軍。以下依次封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明神宗時,因宗室繁衍過巨,遂減歲祿,並限制繼承。親王由旁支入繼者,取消旁推之恩,原為郡王者,除嫡長子外,其餘各子仍襲鎮國將軍爵位,不得進封郡王;鎮國將軍入繼者,其餘各子仍襲輔國將軍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繼者,原郡封再襲之例也被取消。明朝藩王列表(唐王系)-https://goo.gl/eZyj1p--------------------------------------明朝王室分封情況2016-06-22由東方明空發表于歷史明朝的藩王制度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在朱元璋時藩王只有五千到三萬的王府衛兵並規定在外敵入侵時可以負責一切大小事務。第二階段,在朱棣之後藩王只有一個顯赫的身份和富貴並無實權。明朝各藩王封地略述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北平,後為帝系,是為明成祖。周王:明太祖子,初封為吳王,建國於浙江錢塘府,後改封為周王,建國於北宋故都河南開封府。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武昌府。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青州,因罪被禁錮京師,不久即被正式廢為庶人,取消齊王封爵,藩國也被廢除。魯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山東兗州府。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四川成都府。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後獲罪削去湘王爵位,廢除封國。代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豫王,後改封為代王,建藩國於山西太原府。肅王:明太祖子,初封為漢王,後改封為肅王,初建藩國於平涼府,又就藩甘州府,後建藩國於甘肅蘭州府。遼王:明太祖子,初封為衛王,初建藩於遼寧廣寧府,後建藩國於湖廣荊州府。慶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寧夏衛(今寧夏銀川市)。寧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大寧衛,後建藩國於江西南昌府。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甘肅岷州府,後建藩國於湖廣武岡府。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後改建藩國於長沙。後陰謀政變,獲罪削去谷王爵位,廢除封國。韓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國於開源,後改建藩國於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開源潞州府(今山西長治市)。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甘肅平涼府(今甘肅平涼市)。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南陽府。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湖廣安陸府。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國於河南洛陽府,明世宗時削去伊王爵位,廢除封國。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國於廣西桂林府地方最賺錢的行業,都被皇族壟斷多子多福,本來是中國人的不二信條。揮霍和生殖,又是朱元璋給自己子孫規定的光榮任務。所以,朱氏皇族生得理直氣壯,生得光榮坦蕩,生得痛快淋漓。然而,對大明王朝的其他成員來說,皇室生育紀錄的一次次刷新,可不只意味著為茶餘飯後的八卦閒聊增添材料——它更意味著每個老百姓負擔的一次次加重。王爺的增加,必然導致王府的增加和圈地的擴大。天下最好的土地越來越集中到皇族手中。明代中葉之後,全國人均土地不斷下降,而同時,皇族占有土地卻迅速擴大。許多王府擁有的土地動輒萬頃:景王、潞王在湖廣等地莊田多達4萬頃,福王莊田2萬頃,桂王、惠王、瑞王的莊田各3萬頃。吉王在長沙,有地七八十萬畝,長沙、善化兩縣田地的40%也歸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歸各王府所有。皇族們的俸祿直接來自各地的財政收入,皇族人口的幾何式增長,意味著財政支出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山西晉王府,明初只需年俸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增長到87萬石。河南周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69萬石。湖廣楚王府,由1萬石增長到25萬石……國家財富分配中,權貴們的比重迅速擴大,而底層百姓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這片江山上的億萬人民存活的真正意義,歷來就是給一家一姓提供膏血。這本是中國政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大明王朝的臣民對此也充分理解。然而,朱氏一家的生育率之離譜造成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從明代中期開始,各地的長官驚慌地發現,他們本地的財政收入,已經不夠供養居住在本地的皇族。比如山西地方財政收入為152萬石,而山西王爺們每年消耗的俸祿為312萬石。河南年財政收入為84萬石,而需要供給王爺的是192萬石。嘉靖年間的大臣們紛紛焦慮地指出,不久之後,以中國之地大物博,竟然可能舉全國之力,也無法養活這一家一姓的荒唐場景:「王府將軍、中尉動以萬計,假令複數十年,雖損內府之積貯,竭天下之全稅,而奚足以贍乎?」「將來聖子神孫相傳萬世,以有限之土地,增無算之祿糧,作何處以善其後?」明朝藩王分布圖--靖難之役前這僅僅是皇族們招致民怨的一個原因。事實上,中國老百姓都特別「通情達理」。江山是人家老祖宗提著頭打下來的,是用千萬個人頭換來的。所以,人家的後代享受一下特殊待遇,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問題是,國家規定已經如此優厚,皇子龍孫們猶有不足。他們運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響力,把觸角伸向一切有油水的領域,無利不取,無所不為:皇族往往與巨商相勾結,進行行業壟斷。這些親貴利用自己的關係,向朝廷要到特殊政策,轉手批給商人,再從商人那裡分得巨額利益。地方上所有最賺錢的行業,都被其壟斷。許多地方的藩王利用特權,控制了當地的食鹽銷售。他們不顧百姓承受能力,任意抬高鹽價,以致最底層的老百姓長年買不起鹽吃。所有稀缺的自然資源,比如土地、山林和礦山,只要證明有利可圖,皇族就會通過向皇帝乞請或者巧取豪奪的方式,搶占到自己手裡。各地王府所圈之地,「皆取之州縣中極膏腴田地」。比如皇帝賜給福王兩萬頃土地,本來定在河南,但河南好地圈盡仍然不夠,不得不跑到湖廣、山東去圈占最好的良田。所以史書說,有明一代「占奪民業而為民厲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勛戚、中官莊田為甚」。各地王爺經常向皇帝哭窮,索要各種特利。許多地方的收稅權陸陸續續劃歸了各地王府:周王擁有開封的稅課權,潞王占有河泊所26處,潞城縣的商稅被賜給了清源王,屯留縣的則歸遼山王所有。平遙王說自己家口太多,生活不寬裕,皇帝命令,把黎城縣一年的商稅劃給他……通過種種巧取豪奪,皇族們山積了天下最多的財富。富甲天下的福王,「珠玉貨賂山積」,金錢百萬。陝西的秦王,富甲天下,「擁貲數百萬」。大同的代王,居然擁有房屋1060所……壟斷集團暴利滾滾的直接後果自然是民生的日益困頓。從明代中期開始,歷代皇帝不斷通過「加派」等手段,將宗藩費用進一步轉嫁到人民身上。原本負擔很重的百姓更加雪上加霜,有的農民甚至「廢箸、鬻舍、捐妻,以供王國之祿」……特權庇護:皇族成為黑勢力保護傘以上種種,畢竟還屬「合法」或者符合「潛規則」。然而這仍然不能滿足皇族們的慾望和衝動。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特權總要走到極端。明代皇族超出法律之外的為非作歹窮凶極惡為他們積累了更大的民怨。明朝藩王分布圖--靖難之役後讓我們先來看看皇族人口增長最快的山西。明末山西有晉王、代王兩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位郡王,皇族多達數萬人。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揮軍進入山西,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起義軍攻陷山西平陽後,「西河王等三百餘人遇害」;攻占汾陽後,也首先搜殺「宗紳」,以致「彼汾一方,幾成羅剎鬼國」。崇禎十七年初攻克太原後,李自成軍「捕晉宗室四百餘人,送西安,悉殺之」。這四百餘人都是晉王一系的高級皇族。接著,因為「恐(中低層)宗人為變,閉門搜捕,得千餘人,殺之海子堰,若殲羊豕」。經過這兩次殺戮,山西晉王宗室中的主要人物被殺殆盡。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軍又攻取大同。6天之內,代王朱傳齊以下的4000多名諸王宗室皆被殺。其他郡王也幾乎沒有倖免。姜鑲在啟本中說:「雲(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約計肆千餘,闖賊盤踞六日,屠戮將盡……」綜計以上數次,李自成軍僅在山西一地,就殺掉朱姓子孫10000多人。山西一地僅是縮影。事實上,儘管李自成以「不嗜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朱姓王爺幾乎沒有活下來的。而張獻忠軍本以玉石俱焚為特長,所到之處,諸王掃滅,更是題中之義。與眾不同的是他在殺法上常有新創意。崇禎十四年二月,他攻取了襄陽,執襄王朱翊銘於南城樓。朱翊銘跪地乞生,張獻忠賜給了他一杯酒,說:「吾欲借王頭,使楊嗣昌以陷藩伏法。」接著「殺之城上,焚城樓,投屍於火」。崇禎十六年五月,張獻忠克武昌,俘獲楚王朱華奎。這次,他想出了另一個新花樣——活沉西湖,宮殿樓閣近千間也被付之一炬……與和平時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明末起義軍誅戮明皇室成員,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拒不交待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財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合族」:張獻忠攻占常德,「榮王宗室殆盡」。攻克重慶,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明朝王室分封情況-每日頭條-https://goo.gl/1ds4vU明朝藩王列表(唐王系)-https://goo.gl/eZyj1p----------------明太祖分封諸王的政策嗎? 明太祖出身寒微,深知天下得來不易,為了鞏固朱明皇朝和防範功臣,於是厲行君主集權政策,其措施如下: 明太祖重行封建,先後分封兒孫於各地,諸王各擁軍隊,以屏藩王室,鞏衛邊防。 明太祖及成祖所行君主集權政策對日後明室內政之影響: 明太祖推行君主集權措施,提高君權,對明朝政治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現概述如下: 宗室相殘:太祖死後,宗室諸王擁兵跋扈,終引起內訌,遂有靖難之變及日後宗室傾軋之情形出現。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一部分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都、魯王鎮兗州等。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明太祖為鞏固皇室,大封宗室為藩王,各擁有私人護衛軍隊。對惠帝來說,諸藩王大多為其叔輩,且在封地掌握兵權,心中由是不安。惠帝為皇太孫時曾問黃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說諸王軍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後,下令各王國的地方文武官員聽朝廷節制,又採取削藩政策,先後廢黜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對付實力最強大的燕王朱棣時,由於惠帝身邊的謀士多缺乏實際的政治經驗,以致打草驚蛇,引發了燕王先發制人的念頭。朱棣在權衡利害之後,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難」為名,向京師進軍。 儘管朝廷的兵力遠勝燕王,由於惠帝下令「毋使朕負殺叔父名」,必須活捉燕王,這樣便掣肘了中央軍。加上以前太祖濫殺功臣名將,以致朝廷缺乏將才可用,而燕王有雄才,善於用兵,部下將士用命,因此中央軍屢為燕軍所敗。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軍主力在淮北慘敗,燕軍乘勝渡過淮河及長江。這時有人勸惠帝離開京城,方孝孺力請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3]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應天府,惠帝在宮中舉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去向,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朱棣隨即稱帝,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以及大批忠於惠帝的官員----------------------------------《大唐儒將開漳聖王》(2011年),嚴屹寬飾演陳元光陳元光(閩南語:TânGoân-kong;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縣令。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父親陳政,母親吐萬氏。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漳州、潮汕與畲族史上的關鍵人物。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漢族閩南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閩南語:Khai-tsiangSìng-ông)陳元光開發漳、潮地區的業績,受到歷代朝廷的褒崇。唐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臨漳侯,謐忠毅文惠,後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賜與陳元光「威惠廟」匾額。宋孝宗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朝又改封他為昭烈侯。漳州地區人民把他尊為「開漳聖王」,崇祀他的廟宇遍及閩台及東南亞一帶,僅漳浦境內「聖王廟」就有近百座,臺灣崇祀他的廟宇也有300多座。臺灣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宇有86座,歷代香火甚旺。近年來,漳州市政府為紀念陳元光,將市區的主要街道命名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在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鄉陳集村,有陳氏將軍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固始縣城有陳元光廣場、陳元光故居、陳元光大道等。陳元光-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goo.gl/5sRJdA-------------------------開漳聖王陳元光:一個河南人的福建奮鬥史2017-05-01由紀錄片探秘發表于歷史陳元光光州固始人,在他13歲那年,泉州潮汕一代的山越人謀反。陳元光的父親歸德將軍陳政臨危受命,以嶺南行軍總管的身份,率領3600名府兵、123員戰將前去平叛。陳元光當時只有13歲,但是已經「長博通經史,自著兵法、射法服習之,年十三,領鄉薦第一」。年未弱冠的陳元光英氣逼人,渴望跟隨父親一起去建功立業,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最終得以加入南征的唐軍。陳政率領唐軍順著淮河進入大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浙江,再由仙霞嶺入閩,連克數座蠻獠盤踞的峒寨後,直抵位於今華安縣的九龍山地界。在此地,由於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加上來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難以忍受「蠻獠之區,瘴癘之地」的溫濕氣候,許多將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唐高宗總章三年,陳元光的兩位大伯率領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包括他75歲高齡的奶奶魏太夫人。豈料行軍途中,陳元光的兩位大伯因為誤飲瘴癘有毒之水而不幸身亡,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在這極其緊要和悲慟關頭,陳元光的奶奶魏太夫人強忍喪子之痛,以年屆耄耋高齡親自挂帥府兵代子出征。他率領光州府兵日夜兼程,終於在叛軍攻克唐軍營寨之前趕到九龍山與兒子陳政會和。兩軍會師以後,唐軍軍威大振,裡應外合,一舉突出重圍,將山越人殺得大敗。九龍山大捷後,唐軍一路征戰,連克36個山越人的山寨。後來陳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瑤潛入娘子寨,智取寨主娘慧仙,將其招安,拔除了最後一座山寨,之後唐軍越過蒲葵關,落腳於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在此安營紮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唐高宗儀鳳二年,陳政積勞成疾,卒於雲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家軍開發南蠻之地。陳元光認為,生產落後、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常發生暴亂的根源,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兩年後,武則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於雲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陳元光對山越人以招撫為主,德威並重,和親通婚,娶山越女子為夫人。對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對願歸順者,劃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稱「唐化里」,亦稱「九龍里」。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他是閩台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還在州內設36個堡,立行台於四境,作為軍事綏靖和政治教人的據點。陳元光螢屏形象陳元光後歷官嶺南行軍總管,進中郎將,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兼領漳州刺史。因討潮寇死事,贈臨漳侯,諡忠毅。千年以來陳元光在漳州一代早已經有了香火,當地人民感激他的恩德,把他當做神明一樣供奉。陳元光將軍故里光州固始現在常被稱為「唐人故里,閩台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每年承辦由中國僑聯主辦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5m5b5o3.html---------------------------------------------------------------王潮(846年-898年1月2日),原名王審潮,字信臣。淮南道光州固始縣(今河南固始)人。唐朝末年福建地區軍閥,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奠基人,秦國名將王翦之後[1] 。王潮於唐末任固始縣佐史。中和五年(885年)隨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遂發動兵變,囚王緒。次年攻占泉州,被任命為泉州刺史。福建觀察使陳岩死後,王潮命堂弟王彥复、弟王審知攻福州,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將之攻克。其後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被任命為福建觀察使。乾寧三年(896年),升任威武軍節度使、檢校尚書左僕射。乾寧四年十二月(898年1月),王潮病逝,年五十二。唐廷追贈司空、秦國公,諡號“廣武”。王潮(唐朝末年福建地區軍閥)_百度百科-https://goo.gl/A764b2---------------------------明朝十大將軍排行榜2017-11-12由行走的歷史君發表于歷史看完了清朝的那就繼續更隨小編咱們去看看明朝的將軍,其實我小時候也有個將軍夢,哎!可惜沒實現,那就只能寫出來,希望被人看到,說不定真被小編的文章吸引了,說不定當個將軍,我也跟著沾個光唄、看過倚天屠龍記的小夥伴可能都知道明朝是由明教而來的,其實這只不過是小說而已,但是小說卻離不開歷史,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裡面看到的朱元璋,徐達,常遇春可是裡面存在的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真實的明朝。top1:徐達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洪武十八年(1385年)卒,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top2:常遇春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國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top3:湯和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漢族,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江諸戰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爾後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又隨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賜第鳳陽。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追封東甌王,諡襄武top4:藍玉藍玉(?―1393年),定遠(今屬安徽定遠縣)人,常遇春妻弟,明朝開國將領。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將軍、涼國公。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交惡。朱元璋為兒子朱標組建當時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團班底做為兒子繼承大統徹底清除北元而預備,然太子死皇孫幼,朱標太子的武人集團班底全部被屠戮乾淨,最後落了個周亞夫的下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謀反罪被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top5:傅友德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麗江王,諡「武靖」。top6:李文忠(1339~1384)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思本,江蘇盱眙人。喜愛讀書,作戰驍勇,治軍嚴明。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建戰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後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於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萬,俘將校600人。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後,他代其職繼續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餘。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主之孫及大臣數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領國子監事。十七年病卒。top7:鄧愈(1337年-1377年),漢族,明朝開國名將。原名鄧友德,字伯顏,泗州虹縣(今安徽省泗縣)人。他16歲領兵抗元,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所部萬餘人從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塗)、集慶(今南京),直取鎮江,屢立戰功,升為廣興翼元帥。鄧愈轉戰浙西,屢敗元軍。因為軍功屢次升官,歷官僉行樞密院事、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廣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諭德。鄧愈為人簡重慎密,智勇兼備,嚴於治軍,善撫降者,功著一時。1370年(明洪武三年),鄧愈跟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招降吐蕃、烏斯藏諸部。晉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明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病逝於壽春(今安徽壽縣)。追封為寧河王,諡武順。top8:戚繼光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top9:于謙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征瓦剌,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于忠肅集》。《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top10:鄭成功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r8qqmax.html------------------------明朝的大將軍都有誰?戚繼光連前三都排不上!2017-05-28由文化史事發表于歷史提起明朝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朝代,大家一直褒貶不一,有人曾把明朝總結成「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朝代,對此說法,我不認同,今天特地列舉一些明朝的「將」,看他們算不算得上名將。·第五盧象升盧象升,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崇禎二年清兵犯境,盧象升起兵勤王,擊退清軍,次年受命整治大名、廣平、順德三府兵備,他建成了明末最強的軍隊「天雄軍」。並且在崇禎七年擊潰了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了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崇禎十一年守衛京師,力主抗清,連戰皆捷,崇禎十二年戰死疆場,可謂是一代忠臣良將。第四戚繼光戚繼光是安徽定遠人,並且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的倭患,之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明朝北部疆域的安全。此外,戚繼光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戰船、戰車,他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可攻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抗擊倭寇的一代名將,眾所周知。第三常遇春常遇春是明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常遇春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橫行天下,在軍中被稱「常十萬」,之後大戰九華山、大破陳友諒、攻取元大都,朱元璋對常遇春很器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勳「雖古名將,未有過之」。第二李如松李如松是遼東鐵嶺衛人,是李成梁長子,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壬辰抗倭援朝戰爭,因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後出任遼東總兵,後在與蒙古部落的交戰中陣亡。歷史上的李如松深諳兵法,一生用兵入神,史書上有「將門有將,得無愧乎」之說。第一徐達徐達,濠州鍾離人(今安徽),元末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曾大敗陳友諒,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勢力,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徐達一生戎馬一生,善於治軍,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eog9l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