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也許是個狂妄自負的傢伙,但他可說是當代日本的建國之父
By 精選書摘,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26日, 2018
文:巴頓.畢格斯(Barton Biggs)
麥克阿瑟將軍的日本經濟改革計畫
日本投降後,麥克阿瑟獲任為日本總督。韋伯的《天皇的將軍》和 威廉・曼徹斯特的經典傳記《美國的凱撒》(American Caesar: Douglas MacArthur 1880–1964),詳細敘述了他為日本做出的複雜決定,包括誰應以戰犯罪起訴、改革日本的方法、統治日本的方式等等。
麥克阿瑟想改革日本,讓它成為現代化的國家,而不是為它鑄下的錯誤受到懲罰。他做了一個關鍵的決定:即使許多美國人和多數的盟國都要求把天皇當成戰犯起訴,但他堅持不那麼做。他只讓一些日本將軍和資深官員接受審判並處以死刑。他們之中至少有一人(山下奉文將軍)的主要罪行是仗打得太好、 投降得太慢,因此觸怒了麥克阿瑟。
麥克阿瑟構思的改革方式是自由民主的,從日本後來的經濟發展以及選擇資本主義而非共產主義來看,可以看出那些改革的睿智之處。麥克阿瑟系出名門,是精英主義者,但不是有錢人。他決心摧毀財閥,終結封建制度,大舉削弱代代相傳的特權。具體的方案包括土地改革、廢除貴族,對富人課重稅。曾資助戰爭和帝國主義的銀行一律吊銷營業執照,沒收財產
土地改革方面,1945年日本約有16萬名富有的地主,每人平均擁有36塊農地,他們總共掌控了日本89%的可耕地。約1,000萬名小農在這些農地上耕種,有些是農奴,有些是分益佃農。麥克阿瑟下令,這些不事生產的地主都必須以政府公告的超低價,把土地賣給政府。接著,政府再以同樣的價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那些農民,支付條件是30年分期付款,而且購買者必須親自耕作
這是一種轉變社會的改革,麥克阿瑟要求日本國會批准這些激進的措施,但日本國會堅決反對,因為國會議員大多是地主。經過一年的反抗後,最後國會還是讓步了,勉強制訂法案。其中雖有一些例外,但1950年已有500萬英畝的土地重新分配,為日本創造出極大的財富重分配效應,從此永遠改變了日本的財富結構
不過,改革也衍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購地者必須親自耕作」 的規定難以徹底執行,了解日本的歐美人發現日本的土地實在太便宜了,戰後最初幾年的冬天極其寒冷,人民挨餓受凍,所以投機者以保暖的衣物、珠寶、食物、任何能拿到手的東西,跟農夫交換土地,大賺了一筆。當時的地價極其便宜,一坪土地只有一杯咖啡的價格。戰後最初幾年,從事黑市交易或在受創城市裡從事建材生意的人都發了大財。
麥克阿瑟也決心剷除財閥的核心架構:獨占事業。約80個大財團都被拆分成獨立的公司,由戰前的經理人管理。家族企業掌握的控股公司也都撤銷了。此外,麥克阿瑟也要求企業持股最多的11個豪門世家,把大部分的持股拿出來交換政府公債,十年內不得轉讓。另外,日本也開始採行累進的所得稅制,並大幅提高遺產稅,最後提升至75%,那表示個人財富經過三代的傳承後,有95%都變成政府的稅收。現在日本的遺產稅仍約60%。
顯然,這些措施對上流社會的財富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也把日本從最貧富不均的工業強國變成最平等的國家。當然,有錢人都不願意服從,他 們想盡辦法隱匿資產,機靈地反抗改革。某種程度上,他們成功了。財閥仍掌控那些公司,只不過持股遭到稀釋。此外,日本的商界大老,亦即所謂的「日本四大天王」,後來掌控日本的政治多年,連首相和財務大臣的挑選都會介入,所以日本的名門世家還是保留了部分的財富和權勢。
不過,麥克阿瑟的改革破壞日本財富結構的程度,可能跟蘇聯對東歐的破壞差不多,只不過沒那麼血腥。兩者的差別在於,日本脫離占領改革後,遠比以前還要強大;東歐則是變得更加脆弱不穩。那番改革也說明了為什麼麥克阿瑟直到今天仍備受日本人的愛戴,以及日本內部為何從未出現嚴重的共產主義運動。
日本的創造性破壞
在1940年代的日本,最好的財富保值方式是創業思維,以及擁有工業用地或日後可能壯大的小事業。美國對日本的轟炸摧毀了工廠和生產設備,但是土地和經營權還在,仍然可以重建事業。戰後的蓬勃商機及物資短缺的結束,讓全新事業、銀行、券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就像德國一樣,戰敗促成了「創造性破壞」,淘汰了老舊的方法。日立、東芝、小松之類的大財團都變得更加蓬勃,生產科技和消費性商品的新創企業都浴火重生了(索尼是最典型的例子)。
戰後,野村證券重新改造自己,在1980年代末期,亦即戰爭結束40年之後,市值超越了奇異(General Electric),甚至比全球其他投資銀行加總起來的市值還高。日本興業銀行(IBJ)也是浴火重生,性質上它算是商人銀行,1989年的營收、盈餘、員工數都和摩根士丹利相當,但市值是摩 根士丹利的十倍。那年是日本泡沫經濟的顛峰,原本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日本興業銀行有意合併,但後來不得不終止計畫,因為日本興業銀行的市值大得不成比例,三家銀行合併後,它將完全主宰整個新公司。
1980 年代末期,日本商用房地產的價值已過度膨脹,皇居所在的東京市中心地價,比整個加州的土地還貴,顯然價格已嚴重扭曲。
要是沒有麥克阿瑟的改革,戰後的日本仍是封建社會,上述的情況都不會發生。但另一方面,拜改革之賜,權貴不擇手段代代累積的巨大財富都遭到破壞。當然,還是有一些例外。例如,日本當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在日本偏遠地區擁有煤礦長達一個半世紀,絲毫未受戰爭的影響,逃過了改革的命運。這些煤礦的運作比70年前更先進,仍為那個家族所有,至於他們是如何逃過繼承稅的課徵,到現在仍是個謎。
此外,1930年代末期,出兵中國的日本軍官把許多珍貴的中國古董、藝術品和陶瓷運回日本,當成戰利品,那些收藏後來變得價值不斐。占領日本的美國人對珍貴的中國藝術品不感興趣,他們比較喜歡刀劍、旗幟和戰爭紀念品。
二戰後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裕仁合影。
日本的「所向無敵」觀念
我們需要了解日本是如何浴火重生,如何重新奠定基礎,打造出遠比以前更蓬勃、富裕的國家。關鍵在於日本人民和天皇對於占領勢力的異常順從,以及占領勢力對日本展現的和善與文明,當時沒有人想到占領後的重建會那麼順利。麥克阿瑟也許是個狂妄自負的傢伙,但是就很多方面來說,他其實是當代日本的建國之父。
即使到了1945年的夏天,日本政府還是沒告訴人民戰況有多慘烈,日本遭遇到多大的失敗,不過,人民多多少少可以感覺到損失慘重。媒體只報導日軍英勇抵抗強敵,日本向來是個自負的戰鬥民族,幾個世紀以來連串的勝利讓他們相信自己所向無敵,抱著強烈的種族優越感。他們對武士道精神有一種近乎迷信的崇拜,沒想過他們可能失敗。
前面提過,日本陸軍的作戰手冊裡沒有談撤退的章節。1945年日本投降時,還有697.3萬名士兵固守在殘存的大東亞帝國。光是日本本土,就還有250.6萬名士兵,分成57師,14旅,45團。
日本遭到兩顆原子彈轟炸後,天皇與統治階層都知道投降是唯一明智的選擇,但日本仍有一批狂熱分子不想投降。天皇透過廣播宣布投降後,神風特攻隊的精英發動叛變,攻入皇居,殺了數名皇居的衛兵,並對首相官邸開槍,隨後才遭到鎮壓。當時美方擔心,麥克阿瑟和美軍抵達日本時可能遭到反抗。
果美國人吃驚地發現,日本竟然順服地迎接他們。一名美國海軍在日本投降不久後,寫了一篇日記,瑞克・孫訥(Rick Sooner)在《永遠忠誠的精神》(The Spirit of Semper Fidelies)中引用了那篇日記,文中描述一支先鋒海軍軍團,列隊走進橫濱,士兵個個背著上膛的M-1步槍,槍上還插了刺刀。
現場滿目瘡痍,日本平民和幾位軍人排在道路兩旁。他們盯著我們看,但眼裡毫無恨意或情感。他們的臉色蒼白,一臉木然。我們經過時,他們深深地鞠躬,令我們大為吃驚。他們默默地順服,這真的是我們苦戰許久的勁敵,那個邪惡、殘忍又瘋狂的敵人嗎?怎麼可能呢?
日本人之所以如此平順地投降及接受占領,關鍵在於他們對麥克阿瑟及裕仁天皇的崇敬。麥克阿瑟讓裕仁天皇保有尊嚴,曼徹斯特指出,日本人對此相當感激。韋伯在精彩的歷史小說《天皇的將軍》裡描述,日本剛被占領的幾個月,天皇到國會清楚地表示,他希望日本人民平心靜氣地遵守《波茨坦宣言》的條款,就像對方一樣認真地履行那些條約。他說:「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各地重建,維持國家的架構。」演講到最後,天皇宣布:「我為我國人民寫了一首詩。」國會議員都對此充滿了期待,日本天皇向來是以31音節的短歌來傳遞他最真摯的情感。
大雪壓青松,  
青松不改色,  
我大和民族,  
亦當如松林。
語畢,日本議員皆低聲讚嘆,全體起立,向天皇深深地鞠躬致敬。天皇對人民傳達的意思是,大和民族就像松林,美軍占領有如嚴冬,暫時以白雪壓蓋了松木。然而,春天終究會來臨,大雪會消融,日本就像松樹一樣萬古長青。後來日本的發展確實是如此,他們對外力的占領毫無抵抗,浴火重生後比以前更加穩健、強盛。
相關書摘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戰亂期間,股票是比較好的財富保值方式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財富、戰爭與智慧:二戰啟示錄(二版)》,大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巴頓.畢格斯(Barton Biggs) 
譯者:洪慧芳
華爾街教父級分析師,開創解讀二戰歷史新面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真正的世界性戰爭。 
它為生命、政治、金融市場、財富,以及最重要的生存,提供許多的啟示。
巴頓.畢格斯:「對歷史知道與了解得愈多,就愈能做出更好的長遠決策。」 
西塞羅:「歷史闡述了事實,喚醒了記憶,為日常生活提供指南。」 
尼采:「忽視過去,有如瞎了一眼;沉迷過去,有如雙眼失明。」
群眾智慧可能遠勝於多數分析師和政治分析家?
二戰末期,英國投資者早已預感美國會參戰?
戰後的日本如何浴火重生,打造出更蓬勃、富裕的國家?

希特勒犯下何種致命錯誤,促使德國命運由盛轉衰?
每逢戰爭轉捩點,股市總有先見之明?
一封信,如何掀起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拋售潮,使股市暴跌?
《財富、戰爭與智慧》以史家之眼、紀實手法描述二戰時的關鍵戰役;洞悉國家勝敗的意外真相;分析希特勒、邱吉爾、麥克阿瑟等歷史人物的性格命運;勘探財富如何流動與累積。人類的歷史奠基於政治與戰爭上,政治與戰爭更與經濟市場發展有微妙的關係。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策略分析師──畢格斯,便以獨到的觀點,抽絲剝繭二戰時期,全球的風起雲湧,解讀股市對戰爭的變幻反映,揭示人類的發展途徑,更印證了市場的獨特性。
在蚊子成群、老鼠猖獗、須割凍死的馬肉來止飢的時代…… 
在一個政治權謀無極限、瘋狂殺戮,充斥偏激者、虐待狂、變態的世界…… 
人類財富究竟只能任困境宰割、衝擊?還是群眾智慧其實有可能擊敗荒唐無知?
聲譽隆重、華爾街教父級分析師畢格斯以對歷史知識的鑽研喜好,及超過半世紀的專業投資經驗,從市場角度切入,延長歷史視野的縱深,不僅增進我們對黑暗、失序二戰時代的認識,也得到關於人生、政治、金融市場、財富和生存的啟示。每個世紀至少都會重演一次,聖經《啟示錄》中的四騎士──瘟疫、戰爭、饑荒和死亡──騎馬而來,帶來巨大的財富破壞。如果災難終究會再度降臨,人類該如何因應──這便是畢格斯鼓勵大眾知史、讀史的原因,藉著歷史、經驗的光輝,照徹現今面對的困境,排除僵化思考,因應「黑天鵝」事件,甚至培養出敏銳的直覺,預測黑天鵝事件即將來臨。
一場關於自由民主的戰爭, 
它攸關資本主義存續,更涉及股市的未來及其一切美好與邪惡的存亡……
畢格斯巧妙分析股市成就及詭譎政治之間的巧妙關係,啟示在二戰的混亂歷史中,股市、投資及群眾智慧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性,為讀者描摹出與自身相關的劃時代意義——雖然人類懂得迴避戰爭,但新的衝突來源,如:恐怖攻擊、宗教戰爭,甚至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內爆仍不斷出現,人類下一步該如何邁出?《財富、戰爭與智慧》沒有艱澀的投資知識,而是以清晰分明、深具人文意識的生動筆觸,剖析人類文明的衰頹與進程,揭示戰爭前後人類的財富狀況,檢驗該遵循何種法則才能捍衛及增值財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