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國寶|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 壹讀 - https://goo.gl/Ded3nz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分別是: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代 閻立本 《步輦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代 張萱、周昉 《唐宮仕女圖》 《揮扇仕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虢國夫人游春圖》遼寧省博物館
  《簪花仕女圖》遼寧省博物館
  《宮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
  《搗練圖》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唐代 韓滉 《五牛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代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前段《剩山圖》浙江博物館
  後段《無用師卷》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 仇英 《漢宮春曉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代 郎世寧 《百駿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一、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 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 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二、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三、唐.張萱 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 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 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

四、唐.韓滉《五牛圖》
這幅《五牛圖》,是韓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 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資訊。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兆頁、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 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 士發現。

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第一段描繪韓熙載在宴會進行中與 賓客們聽歌女彈琵琶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韓熙載和他的賓客們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神態。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女擊鼓,所有的賓客都以讚賞的神色注視著韓 熙載擊鼓的動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聲中。第三段描繪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韓熙載坐在床邊,一面洗手,一面和幾個女子談話。第四段是描繪韓熙載坐聽 管樂的場面。韓熙載盤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個女子說話,另有五個女子做吹奏的準備,她們雖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動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繪韓熙載 的眾賓客與歌女們談話的情景。

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 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 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七、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 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準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瞭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 活。《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八、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至正七年(西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 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 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此圖勾勒秀勁而設色妍雅,畫家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十、清.郎世寧《百駿圖》
《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釐米、橫813釐米。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意 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 郎世寧融中西技法于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上十座不朽的豐碑,是華夏文明史上十部偉大的巨著。她們承載 著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她們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里的錦繡河山;她們流傳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歷史;《中 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一部流動的歷史、無聲的樂章,是華夏文明的永久標鑒。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皆為歷代不二至寶,高頭巨帙,歷經磨難流傳有序。至清幹嘉時期,陸續收入 內府,遂與世隔絕。隨後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被束之高閣。《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都具有引首、題跋、歷代名家題記、收藏璽印 等濃厚文化痕跡,向世人展示中國藝術瑰寶的真正魅力。

----------------------------

十大中國傳世名畫,

其中有兩幅半,在台北。剩餘在大陸。

這七副半中有五副是不允許出國展出的頂級國寶。

允許出國的兩副半,其中半幅是剩山圖,另兩副主要是因為摹本不是原作。

一、唐-韓滉《五牛圖》

此畫為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不允許出國。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近日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

 

二、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7.9cm 橫69cm。《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不允許出國。

三、宋摹本--《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

原《洛神賦圖》卷,為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現存於故宮的畫卷是宋代摹本,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

四、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由於此圖經歷千餘年的傳承,如今所能見到的閻立本作品,尚無一幀能毫無爭議地確定它為閻立本所做,這幅傳為閻立本所做的《步輦圖》,對它是唐代閻立本所做還是唐代其他畫家的原創摹本,或為宋人版本還有許多爭議,而書畫鑑定界對《步輦圖》的討論,認為《步輦圖》的繪製年代不晚於宋代,定其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還是宋摹,作品的繪畫水平都是很高的。不允許出國。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

五、唐-張萱繪(宋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璟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 雖然是宋徽宗趙佶的摹本,但在不可能見到原作的情況下,它對我們研究張萱的藝術成就,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依據。天寶年間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為「安史之亂」的前幾年,唐玄宗及朝內上下都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這幅游春圖描寫的就是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兩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場面,與杜甫的《麗人行》相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楊氏一家勢傾天下的生活。

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不允許出國。

七、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5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漢族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當時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不允許出國。

八、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另一大半為《無用師卷》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 2038.5cm,裝飾性繪畫巨製。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現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十、清-郎世寧《百駿圖》

《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目前保留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義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局部)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 中國藝術典藏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9w1Bl

十大名畫編輯
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
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 春蠶吐絲 ”。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2]
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3]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樑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裡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裡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舖、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4]
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後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曆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
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後,曾歷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一年流入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贊,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跡倒藉此得以“全壁”,後在解放前夕運往台灣,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的前段(短段)名為“ 剩山圖 ”,最後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裡。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稚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
漢宮春曉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5]
仇英(仇,音Qiú),字實父,一作實甫、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約生於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蹟有《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 明四家 ”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在繪畫上以“重彩仕女”著稱於世,《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此圖勾勒秀勁而設色妍雅,畫家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傑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卷、《供職圖》等。
百駿圖
清· 郎世寧《百駿圖》
清·郎世寧《百駿圖》
清·郎世寧《百駿圖》
《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意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6]
清代是中國宮廷繪畫的頂峰,來自意大利的傳奇畫家郎世寧,則是清代宮廷繪畫領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繪畫技法的影響下,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清代宮廷畫風。郎氏善畫馬,《百駿圖》是其平生百餘幅馬作品中的傑作。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遊息的場面。全卷色彩濃麗,構圖複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
郎世寧,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製聖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到京後約於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重視寫實和結構準確的合理性。由於他能畫並精通建築學,曾參與增修圓明園建築工事。擅畫肖像、走獸、花果、翎毛尤善畫馬。所作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頗得皇家青睞。去世後葬於北京阜成門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步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
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7]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乾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
圖卷右半是在宮女簇擁下坐在步輦中的唐太宗,左側三人前為典禮官,中為祿東贊,後為通譯者。在唐太宗的形像是全圖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加以生動細緻的刻畫,畫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作者為了更好地突現出太宗的至尊風度,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進行襯托表現。一是以宮女們的嬌小、稚嫩,以她們或執扇或抬輦、或側或正、或趨或行的體態來映襯唐太宗的壯碩、深沉與凝定,是為反襯;二是以祿東讚的誠摯謙恭、持重有禮來襯托唐太宗的端肅平和、藹然可親之態,是為正襯。該圖不設背景,結構上自右向左,由緊密而漸趨疏朗、重點突出,節奏鮮明。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摺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淨,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於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書有關故事,還錄有唐李道志、李德裕 “重裝背”時題記兩行。
唐宮仕女圖
唐· 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宮仕女圖》,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興盛階段。中國古代仕女眾生像,“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唐宮仕女圖》展示著“ 回眸一笑百媚生 ”的唐代美女眾生像。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它們所表現的貴族婦女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徵。[8]
張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畫大家,馳譽丹青。張萱在盛唐時畫貴族人物最負時譽,不僅能夠表現上層社會婦女的姿容情態,而且善於巧妙地刻畫出“金井梧桐葉落黃”這種宮女被冷落的淒涼情調。周昉出身顯貴,多畫宮廷婦女,其風格為優游閒逸,容貌豐肥,衣榴勁簡,色彩柔麗,獨樹一幟。
五牛圖
唐· 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9]
唐·韓滉《五牛圖》
唐·韓滉《五牛圖》
韓滉(723―787),字太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幾易其主。清兵入關後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收集到宮中珍藏。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上個世紀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要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收回國寶。週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
《五牛圖》回到故宮時,畫面洞孔累累,殘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組織專家,用了幾年時間,才將它修復完好。讓今人有幸看到這幅《五牛圖》,其用筆之細,描寫之傳神,牛態之可掬,幾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8.7厘米,橫335厘米。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10]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全長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畫面以屏風相隔。第一段描繪韓熙載在宴會進行中與賓客們聽歌女彈琵琶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韓熙載和他的賓客們全神貫注側耳傾聽的神態。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女擊鼓,所有的賓客都以讚賞的神色注視著韓熙載擊鼓的動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聲中。第三段描繪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韓熙載坐在床邊,一面洗手,一面和幾個女子談話。第四段是描繪韓熙載坐聽管樂的場面。韓熙載盤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個女子說話,另有五個女子做吹奏的準備,她們雖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動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繪韓熙載的眾賓客與歌女們談話的情景。
這幅畫卷不僅僅是一幅描寫私人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風情。由於作者的細微觀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把韓熙載生活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畫面裡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這幅鉅作中,畫有四十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蒙太奇一樣地重複出現,各個性格突出,神情描繪自然。《韓熙載夜宴圖》從一個生活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生活場面。畫家用驚人的觀察力,和對主人公命運與思想的深刻理解,創作出的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們永久回味。
此畫卷據傳系宮廷畫家顧閎中奉後主李煜之命而畫,此畫卷中的主要人物韓熙載是五代時北海人,字叔言,後唐同光年進士,文章書畫,名震一時。其父親因事被誅,韓熙載逃奔江南,投順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寵信,後主李煜繼位後,當時北方的後周威脅著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對北方來的官員百般猜疑、陷害,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鬥爭激化,朝不保夕。在這種環境之中,官居高職的韓熙載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塗人,好讓李後主不要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對他不放心,就派畫院的“待詔”顧閎中和周文矩到他家裡去,暗地窺探韓熙載的活動,命令他們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實地畫下來交給他看。大智若愚的韓熙載當然明白他們的來意,韓熙載故意將一種不問時事,沉湎歌舞,醉生夢死的形態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表演。顧閎中憑藉著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中的夜宴過程默記在心,回去後即刻揮筆作畫,李煜看了此畫後,暫時放過了韓熙載等人,一幅傳世精品卻因此而流傳下來。
千里江山圖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馀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11]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佈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整個畫面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自然山水,描繪得如錦似繡,分外秀麗壯美,是一幅既寫實又富理想的山水畫作品,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少見的巨制。卷後有當時蔡京的題跋,證明此畫是真跡無疑。
《千里江山圖》畫卷表現了綿亙山勢,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樑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遊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用勾勒畫輪廓,也間以沒骨法畫樹幹,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人物活動栩栩如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11]
《千里江山圖》絹本大手捲,青綠設色。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岩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圖上充分運用“ 平遠 ”、“ 高遠 ”、“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嶺,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台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是的眾人,是那麼的繁複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皆合比例、透視,佈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後,先以赭石鋪底,然後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豔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
名畫《富春山居圖》傳奇編輯
2011年5月11日,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啟程離開杭州,這是傳世名畫第一次離開大陸。啟程儀式於當日下午兩點正式開始,杭報在線將現場滾動直播。在進行簡單的裝箱儀式後,它將被裝入特製的文物箱,移交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並被送往北京。出於安全考慮,它何時抵京,藏身於何處等細節,則將被嚴格保密。6月1日,《富春山居圖》將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出自元代四大家之首的黃公望,300多年前被燒成兩卷。前段“剩山圖”存於浙江博物館,後段“無用師卷”1948年底被運到台灣後,一直館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作為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留在了杭州。
2010年3月在全國“兩會”中外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談起《富春山居圖》時表示,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整幅,並用“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來暗喻兩岸的分合。
在兩岸共同推動下,2011年1月16日兩岸簽署備忘錄,浙江省博物館同意向台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富春山居圖》於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上合璧展出,幾代人為之努力付出的夙願即將成真。
專人保管專人押運
為了讓《剩山圖》安全抵達台灣,浙江省博物館為《剩山圖》專門定做了運輸箱,尺寸大小完全量身定做,為了保證運輸安全,箱子上加裝保險鎖,在《剩山圖》裝入後,還要加裝一個安全鎖,貼上封條,由專人保管專人押運。並且,離開杭州後,它何時抵京,藏身於何處等細節,則被嚴格保密。
根據慣例,浙江省博物館出借《剩山圖》還進行了投保,估價500億元人民幣,並將以15億元投保,保險費用將由台北故宮博物院支付。由於是赴台灣的兄弟博物館展出,為了兩岸的互信與團結,調低投保價格至15億元人民幣。“這是無價之寶”,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認為投保15億元並不代表《剩山圖》本身的價值,《剩山圖》估價在500億元人民幣以上,它的價值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浙江省博物館對《剩山圖》的展出提出了極高的條件:要求展櫃的溫度控制在20℃至24℃之間,濕度要在58度至63度之間,照度50LUX(照明度的國際單位)。而且運輸途中,也要保證“恆溫恆濕”。
滿雲林作品
滿雲林作品(5張)
台北故宮聯合展出
對於合璧展出,浙江博物館館長陳浩表示,長約0.5米的《剩山圖》和長約6米的《無用師卷》兩張作品,將在台北故宮現有的一個長達十幾米的恆溫恆濕大通櫃中聯合展出。大通櫃中將有高度適宜的斜面展台擺放作品,方便觀眾參觀。展出的形式,和浙江博物館武林館區書畫展廳差不多。
在台北的展覽一直持續到2011年的9月25日為止。
骨肉分離358年
《富春山居圖》的老家在富陽。元代畫家黃公望 79歲時,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終日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82歲時,畫作問世。
1650年,《富春山居圖》到了江蘇宜興人吳洪裕手中,視畫如命的他臨終前決定,讓畫陪伴自己而去。侄兒吳靜庵將畫作從大火中救了出來:開頭的一部分被燒毀,剩下部分成了兩段。兩年後,兩部分被分別裝裱,從此骨肉分離358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