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1名23歲的女子,日前遭5名男子輪番性侵,沒想這個月初,她竟被遭人燒死。深入追查發現,當地多數村民認為,涉案的5名男子是無辜的,甚至還到女子家中前面抗議譴責她,原來這一切歸根於印度流傳已久的「種姓制度」,只因為女子的身分是賤民。這名被害女人來自最貧窮的家庭,也就是所謂的「賤民」,被她指控性侵的,則是當地最有權勢家族的男子,還有1人是村長的兒子。沒想到這個月5日凌晨,被害人準備搭火車和律師會面,討論她遭性侵的案件,沒想到卻在途中被人放火燒,拖著重傷的身軀返回村中求救,緊急送醫後仍宣告不治。遭性侵反被燒死…村民力挺加害者 只因女是「賤民」│TVBS新聞網 http://bit.ly/373nQBQ


打破階級與職業掛鉤 他助30萬賤民擺脫挖糞工作
1955年即廢止種姓制度,目前印度約有100萬名拾糞人,其中九成是女性
A-A+
2016-07-28 14:19 聯合晚報 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拉蒙·麥格塞塞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38n1fL

 

威爾森。 美聯社
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麥格塞塞獎27日揭曉,六位獲獎人及組織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出身賤民的印度人威爾森(Bezwada Wilson),他推動「清道夫」運動,打破階級與職業掛鉤,協助約30萬印度賤民擺脫手工清理糞便工作。

麥格塞塞基金會在該會網站上說,威爾森得獎理由是「他堅持每個人皆享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過有尊嚴的生活」,該會還說,他領導印度草根運動「清道夫」,協助賤民脫離人工清理糞便這項有損人格尊嚴的勞役工作,展現「高超的技能及道德力量」。

印度早在1955年即廢止種姓制度相關法律,但這項制度根深柢固,至今仍普遍存在社會文化之中。傳統中最底層的賤民階級一直做著社會上最卑微的工作─以雙手撿拾乾式廁所或露天排水溝裡的糞便,裝進桶子裡,再以頭頂著桶,送到糞便處理場。

路透報導,估計目前印度約有100萬名拾糞人,其中九成是女性,這是18萬賤民人家的祖傳行業,他們協助清理全印度超過70萬個公私立乾式廁所。

50歲的威爾森,是印度第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賤民,家族中世代都是拾糞人,他在1995年號召拾糞人及其子女和義工,發起「清道夫」運動,協助約30萬賤民擺脫手工拾糞工作

威爾森在接受路透基金會訪問時說,他的獲獎代表世人認可那些向拾糞工作說不的印度女性。他說:「這是社會底層受到的痛苦折磨,我們的挑戰是推翻這種深受種姓制度支配的態度。」他還說,真正的英雄是自行組織及反抗的女性,她們質疑拾糞工作,了解到沒有人應該生來就被人剝削利用。

今年麥格塞塞獎的其他五個得獎人及組織是:揭發貪腐的菲律賓監察使公署監察專員莫拉萊斯、以藝術力量療癒社會分化的印度藝術家克里西納、印尼慈善組織Dompet Dhuafa、日本義工組織「日本青年海外協力隊」及寮國緊急援助組織「解救永珍」。麥格塞塞基金會將在8月31日頒獎。

------------------------------------------------------

台灣之光 陳樹菊獲麥格塞塞獎
2012年07月26日

愛心菜販陳樹菊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表揚。資料照片
【陳郁仁、陳家齊╱綜合報導】台東愛心菜販陳樹菊因多年行善的義舉,昨獲選為素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得主,外交部表示將協助陳樹菊於下月二十五日前往菲律賓領獎。麥格塞塞獎基金會表示,陳所展現「純粹利他主義」的善行義舉,彰顯無比熱忱,嘉惠無數台灣人民。

麥格塞塞獎由紐約洛克斐勒基金會出資創立,紀念菲律賓前總統雷蒙.麥格塞塞,麥格塞塞獎基金會自一九五八年以來,每年遴選該年度對社會、人文及國際和平具傑出貢獻的人士或團體,台灣曾有蔣夢麟、李國鼎、許世鉅、蘇南成、吳大猷、證嚴上人、何明德、殷允芃及林懷民等獲獎。
今年麥格塞塞獎共六人獲獎,除陳樹菊,還有菲國農業科學家達維德、印度推動鄉村運動的法蘭西斯、孟加拉民權運動領袖哈珊、柬埔寨農村科學家柯瑪和印尼農村運動人士魯溫德加托。

譽為亞洲諾貝爾
麥格塞塞獎基金會說,這些獲獎人關懷層面各異,從改善農產、環境正義、農村教育、女權運動到推廣教育,但全都是「絕不放棄,相信希望」,致力改革人群生活的領袖;頒獎典禮將在下月三十一日舉行。
陳樹菊行善多年,儘管不富裕,愛心捐款卻高達上千萬元,協助成立兒童基金、捐助孤兒院及建蓋圖書館等,曾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前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對於榮獲亞洲諾貝爾獎,《蘋果》昨未聯絡上陳樹菊,無法取得回應。

陳樹菊 小檔案
★年齡:60歲
★婚姻:未婚
★學歷:台東市 仁愛國小畢業
★職業:台東市 中央市場菜販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2016麥格塞塞獎揭曉!他推動印度賤民不再拾糞獲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28 09:21 聯合報 記者馮克芸╱即時報導

圖取自:Ramon Magsaysay Award Foundation
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麥格塞塞獎27日揭曉,今年的6位得主是:
●推動印度賤民不再手工清理糞便的印度非政府組織「清道夫」發起人威爾森(Bezwada Wilson)。50歲的威爾森來自賤民階級,是第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賤民,他發起「清道夫運動」,推動賤民階級不再人工拾糞,解救約30萬人。

●致力揭發貪腐的菲律賓監察使公署監察專員莫拉萊斯( Conchita Carpio-Morales )

●以藝術力量療癒社會分化的印度藝術家克里西納(Thodur Madabusi Krishna)

●印尼慈善組織Dompet Dhuafa

●日本義工組織「日本青年海外協力隊」

●寮國緊急援助組織「解救永珍」(Vientiane Rescue)

麥格塞塞基金會將在8月31日頒獎。

-----------------------------------------

印度維權人士威爾森投入成立人權團體,倡議根除人工掏糞,28日獲頒麥格塞塞獎,這在亞洲等同諾貝爾獎。(圖取自印度快報網站 indianexpress.com)
(中央社印度清奈27日綜合外電報導)印度維權人士威爾森投入成立人權團體,倡議根除人工掏糞,今天獲頒麥格塞塞獎,這在亞洲等同諾貝爾獎。

威爾森(Bezwada Wilson)得獎理由提及他的「道德能量和驚人本領,帶領草根運動,根除印度人工拾糞這種侮辱人的奴役工作。」他是今年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Foundation Awards)6名得主之一。

以雙手自無水馬桶和露天排水溝掏糞,裝在桶子裡,頂在頭上送到處理場,一直是種姓制度最底層賤民階級的工作。

路透社指出,印度估計100萬拾糞工當中至少90%是女性,有18萬賤民家庭作此世襲工作,他們負責清理全國超過70萬個公共和私人廁所。

威爾森現年50歲,好幾世代的家人都從事這項工作。他說,他得獎是對女性工人拒絕以手掏糞的肯定。

他接受路透社採訪說:「這是社會最底層的鬥爭,箇中挑戰在於推翻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心態。」

他說:「真正的英雄是那些自行成立組織的女性,她們質疑這項習俗,並了解,沒有人天生就該受此剝削。

「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網站報導,出身賤民家庭,威爾森成為脫離文盲的第一代。他得知獲獎時說:「要確保人工掏糞等不人道的工作完全根除,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1050728

-----------------------------------------

麥格塞塞獎是什麼﹖

麥格塞塞獎是什麼﹖
作者:編輯部 2012-06-28 天下雜誌76期
在亞洲,菲律賓可能不是「主流國家」,卻擁有見重國際的「麥格塞塞獎」。

麥格塞塞獎是菲律賓人深以為傲、見重國際的一個大獎。

這個獎是為紀念菲律賓獨立後的第二任總統羅曼•麥格塞塞(RaymonMagsaysay1907-1957)而設立。

麥格塞塞生前深受世人敬重,他以前瞻的眼光、秉持大而無私的精神,致力於菲律賓的土地改革和農村建設,獲得輝煌的成果。一九五七年,他因飛機失事不幸喪生,改革建設雖因此中斷,而他所揭櫫的民主、自由理想,卻已深植菲律賓人心。

三十年來,在麥格塞塞基金會的設立宗旨上,人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宣言:

「……麥格塞塞總統深受世人的崇敬與愛戴,因為他是一個單純、謙虛的

人,因為他關懷所有的人民,並認識到所有獨立個體的尊嚴和重要性,他並

且勇於實現他的信念。他的目標是改善同胞的命運,他以無私的奉獻來進行

這個使命。他深信一個健全、屹立不搖的政府必須廉正,且能反映人民的意

願。」

麥格塞塞基金會於一九五七年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贊助下成立。自從一九五八年正式頒發以來,其間雖有菲律賓國會提供贊助,麥格塞塞獎卻一直不受任何政治壓力的影響。

頒給默默耕耘的人

為了確保麥格塞塞獎只頒發給真正值得的人士,麥格塞塞基金會從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諾貝爾獎一樣,麥格塞塞獎經常是頒發給默默耕耘的工作者,諾貝爾基金會也曾忠告麥格塞塞基金會,在審核給獎的過程中「要避免迎合一般習用的標準或任何狹隘的國家觀點」。


麥格塞塞獎不接受申請,而是由該基金會主動探詢和秘密查證,所以得獎人往往事筅並不知曉。主要負責探詢及調查受獎對象任務的,是菲律賓的一位傑出律師貝倫艾布盧女士,她從一九五七年起便是麥格塞塞基金會的七人董事之一。

在尋訪的過程中,艾布盧女士常喬裝成自由投稿的新聞記者或是觀光客,穿梭於當地的圖書館和報社資料室,翻閱各大機構的檔案,向社會上各界人士及意見領袖,小心的提出種種問題,也儘量接近可能得獎人的家人和朋友。

國家元首不在麥格塞塞獎給獎範圍之內,因為他們已達到事業的顛峰。麥格塞塞獎要獎勵的是雖不一定是名人,但所做所為卻對社會大眾造成深遠的影響。

東方的諾貝爾獎

三十年來,由於它評選標準的公正、客觀、獨立,已建立了權威,因而有「東方諾貝爾獎」的美譽。這個獎共分五類--政府服務:公共服務;社區領導;新聞、文學與傳播藝術;及國際瞭解。過去得獎者包括:達賴喇嘛、印度修女泰瑞莎(在得諾貝爾獎前得獎)、及日本導演黑澤明等。

台灣過去得過麥格塞塞獎的共有蔣夢麟(一九五八,農業改革的貢獻),李國鼎(一九六八,領導經濟與工業發展),許世鉅(一九六九,推行家庭計劃及建立鄉村衛生),蘇南成(一九八三,促使古城現代化),及吳大猷(一九八四,推展科學教育與研究),皆屬「政府服務」類。今年獲獎的殷允芃,得獎項目則是新聞、文學與傳播藝術類。

在整個亞洲地區中,菲律賓可能不是「主流國家」;在經濟活動中,菲律賓更只是停留在「初開發」的階段。

然而,獨立不過數十年的菲律賓,卻擁有一個自傲、傲人的麥格塞塞獎,享名國際。

反觀台灣,在工商業深度發達、外匯存底節節高升中,我們的社會何時也能設一個獨立、客觀、公正,深受世人注目的國際大獎﹖(蕭錦綿)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8798#sthash.eyoffKou.dpuf

------------------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1940年由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主要是對人口增長、資源保護、就業、倫理、藝術和教育等問題進行研究·上世紀50年代後期,活動重心轉向政治方面,並成立特別研究計劃總委員會,成為洛克菲勒家族影響政府政策的重要據點。該會資產二億余美元,會址在紐約。
中文名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 創立時間 1940年 創立者 洛克菲勒家族 資 產 二億余美元
該會資產二億余美元,會址在紐約。

------------------------------------

5得主親領獎 首屆「唐獎」風光

2014-09-19

〔記者湯佳玲、王寓中/綜合報導〕追求「東方諾貝爾」美譽的唐獎,昨天舉行首屆頒獎典禮,總統馬英九親自授獎,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大獎項的五位得主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余英時、奧比.薩克思齊聚一堂,每一獎項都獲頒五千萬元獎金。

  • 唐獎頒獎典禮 得主感言摘要

    唐獎頒獎典禮 得主感言摘要

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指出,布倫特蘭夫人曾為挪威首任女性總理,人稱「永續發展教母」,她在一九八七年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正式將「永續發展」定義為「一種發展模式,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他們的需求。」這份報告將永續發展具體形成「二十一世紀議程」行動方案。

生技醫藥獎由艾利森與本庶佑共同獲得。艾利森博士發現了T細胞抑制性受體CTLA-4,可阻斷T細胞抑制訊息,活化殺死癌細胞反應,研發的抗體藥物二○一一年美國食藥局(FDA)已核准上市。

本庶佑博士則是發現T細胞PD-1抑制性受體,數種抗PD-1抗體已獲FDA核准為癌症試驗用新藥,預計明年上市。中研院院士龔行建表示,兩人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重大突破,是人類抗癌新希望。

漢學獎余英時著作等身 「士」的典型

漢學獎引言人丁新邦院士表示,余英時作育英才無數,著作總數接近六十部,論文多達四百餘篇,篇篇擲地有聲,是中國傳統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典型。余英時開玩笑說,引言人把他形容得太好,「是我老朋友的鼓勵,千萬不能當真!」

法治獎得主薩克思穿著曼德拉衫領獎

法治獎得主奧比.薩克思則穿著「曼德拉衫」領獎,薩克思投入反對種族隔離政策運動,被暗殺後倖存,卻捨棄報復,反以「溫柔的復仇」將個人犧牲轉化為促進和解與制定憲法的行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蘭斯.李勃曼說,南非能夠發生民主奇蹟,都要歸功薩克思。

唐獎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私人捐助三十億元創設,效法諾貝爾獎,每兩年頒發一屆,委託中研院評選,分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四獎項,各項獎金都為台幣五千萬。

馬英九昨天肯定唐獎延續諾貝爾精神,鼓勵更多有利人類的研究,發揚中華文化,展現台灣價值。

-----------------------------------------------

2014-06-24
◎ 張勳慶
企業家尹衍樑捐資三十億元,成立的「唐獎」,日前陸續由受託評選的台灣中研院公布得獎者名單。而這起單項獎金高達五千萬元的「東方諾貝爾獎」,國內媒體多有報導。不過一個獎項如果要受到國際關注與肯認,成為全球人類文化與文明的光榮紀錄,獎金多寡不一定是唯一考量,而是它能否超越人性自私與貪婪,能否無畏橫逆和壓迫,堅持到底的精神。這就好比前一陣子,知名的世界新聞獎項—普立茲獎,頒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肯定其在美國監聽的稜鏡計畫上,無懼地挑戰世界強權政府的硬頸精神。
那唐獎若也有如此企圖,首先面對的是有無「視權力如無物」的風骨考驗。就以唐獎中的法治獎而論,其主要信念是基於人類和平與人權而設。在此情形下,便得面對若得獎者是劉曉波或天安門母親運動,唐獎是否會無懼母企業—潤泰在中國市場全面遭到打壓或失去的危機而走下去呢?同樣的,若得獎者是和我國有建交或緊密外交關係,但卻受該國政府通緝和曾為政治犯(良心犯)者,唐獎又能抗拒我方與對方政府的施壓嗎?
像這次漢學獎頒給余英時,有些媒體評論和報導,便針對其在面對六四事件上為文。同樣的漢學往後的得獎者,可以預見不脫兩岸三地華人圈,再不然便是在歐美大學教東方文學的漢學老師。那唐獎在頒發時,真能單純只論學術,而不管政治立場?
唐獎真要在人類歷史上發光發熱,那是得有代代相傳的無畏無懼精神,面對權力與利益仍能堅持,這才是尹衍樑捐資三十億元的真正考驗!
(作者任職文化機構,新北市民)
-------------------------------------------
2014-06-24
◎ 劉順明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六月廿一日社論「孔子學院的代價」(The Pric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指出,美國與中國在教育交流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而這樣的交流即使有學術價值,卻也伴隨風險。主要由中國政府資金挹注的「孔子學院」,更是積極在美國各大學佈點,雖然提供了中文學習及相關文化課程,卻也帶來威脅學術及言論自由的風險,正是「與魔鬼交易」的最佳例證。
該社論指出,上週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強烈呼籲近百所大學重新檢視與中國簽署成立的文化據點,因為有些大學是犧牲學術風骨而與中國成為文化夥伴關係。孔子學院就像是中國政府的左右手,它並不在乎所謂的學術自由。而中國官員也不諱言地表示,孔子學院是國家拓展軟實力的利器,也是中國海外宣傳設置重要的一部分。
對於孔子學院干涉學術自由的實例,包括二○○九年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據稱因孔子學院的反對,取消對西藏達賴喇嘛的邀請,因為中國是北卡羅萊納州主要的貿易夥伴。而孔子學院的教員趙女士亦向人權法庭控訴,孔子學院總部「漢辦」,在要求簽訂的聘用合約上有「不參加法輪功組織」的條款,而她也到北京接受如何在課堂上避免談論敏感議題的訓練。
依據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對「軟實力」的定義,是用吸引力而非用武力或經濟制裁屈服他人,它可以是欣賞價值、效法政策、對於繁榮與開放的追求。而「文化外交」的主要內涵就是「軟實力」的運用,文化外交要成功,政治意涵必須要低,否則跟政府單向宣傳沒兩樣。很明顯,孔子學院並不是在做文化外交,充其量不過是執行中國國家機器意志的工具。
中國擅長用經濟、文化等包裝遂行其政治圖謀,並非新鮮事,如今,美國學界已經發出清楚的訊息,他們擔心與中國毫無警覺地交流,學術自由恐因此被出賣。台灣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民主,任何會危及民主價值的交易都該審慎,甚至斷然拒絕。華郵這篇社論,應足以讓台灣學界,甚至全國上下有所警惕才是。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公務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