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陽明交大新校徽徵選開跑掀熱議 校方這麼說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2022-07-04_1139182022-07-04_113939

又來了?陽明交大新校徽徵選開跑掀熱議 校方這麼說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陽交大新LOGO挨轟四不像 校友嘆:C還是被吃掉了

陽交大新LOGO挨轟四不像 校友嘆:C還是被吃掉了

2021-12-15_1820202021-12-15_1820162021-12-15_1820442021-12-15_1820372021-12-15_182029
 陽交大新LOGO挨轟四不像 校友嘆:C還是被吃掉了 https://bit.ly/30rs1d2
2021/12/15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新LOGO出爐惹議。(圖/TVBS資料畫面)©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新LOGO出爐惹議。(圖/TVBS資料畫面)
國立陽明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將於明年的2月1日合校滿週年,陽明交大新的識別Logo也於昨晚出爐,引起學生及校友熱議,有學生大嘆「四不像」,更有校友指出陽明交大英文簡寫「NYCU」的合併意向,從Logo設計和來就像紐約大學的「NYU」,現在傳出有校友將在校友會理監事會提案撤除該Logo辨識系統。
校方公布設計理念。(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校方公布設計理念。(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陽明交大校方於臉書公布設計理念,設計團隊將「NYCU」中的Y與C字母共構作為校名簡稱支點,並且將Y、C兩字母間的交集處繪製成藍色,象徵著洞見新方向,整個識別強調科技基礎、人本溫度與教會聚焦,同時也曝光新視覺呈現在學生證、畢業證書套等用途的示意圖樣。
設計團隊做出未來應用的示意圖。(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設計團隊做出未來應用的示意圖。(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陽明交大新的識別Logo一出,隨即引發不少學生及校友們的討論,原先交大的同學對該設計感到大為不滿,認為代表交大的C「被吃掉」、「走下坡」、「被消失」等,其他網友還說「實在太難看了,NYCU已經是簡寫,再簡就四不像了」、「不妨找個小學生問看看,八成會說是NYU」、「太好了,我的母校變NYU了」、「這個LOGO很不行耶!完全沒有原來陽明及交大的意涵,無法承先啟後」、「這種LOGO沒有辦法讓人有認同感也完全不會想用」。
陽交大透過LOGO強調多個重點。(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陽交大透過LOGO強調多個重點。(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還有同學及校友認為新視覺沒有代表性要求「還我齒輪」、「換個團隊重做一次」、「如果趕工不來可以再延一下,真的不用這麼急著把兩校的歷史全丟光」、「不要再讓合校變成笑話好嗎?」、「很不好看耶⋯可以保留那個齒輪狀嗎?」、「還我齒輪啦,這到底是啥鬼設計,兩校校徽原本的特徵都消失了」。
不少同學與校友對於新LOGO表達不滿。(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不少同學與校友對於新LOGO表達不滿。(圖/翻攝自陽交大臉書)
同時也有網友質疑,「從一年半之前到現在沒有任何完全公開徵求意見的過程,然後現在直接逕行公布這個版本之後說一個星期後22日就要校務會議投票。這樣子是想要造成既成事實讓大家直接接受這個不合宜的logo設計嗎?」,該網友還直言「Another big joke from NYCU(另一個陽明交大的天大笑話)」。
對此,校方也在臉書進一步說明設計理念,強調NYCU如同開啟未來的通道,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科技、醫療、人文的跨域合作之間,洞見新方向。Y與C共用的筆畫支點代表合校的核心基礎,展開一體多面的NYCU,字母中的稜角與圓角,象徵著科學與人文交匯聚集。透過Y與C的交集帶出了指向性的箭頭,同時也是指引未來的一股力量。
陽交大的新識別Logo邀請了3家知名設計團隊徵件筆稿,現在呈現的是脫穎而出的JL DESIGN團隊,該團隊曾連續擔任兩屆金馬獎的視覺桶頭。校方將於22日對該識別Logo進行表決。陽交大新LOGO挨轟四不像 校友嘆:C還是被吃掉了 https://bit.ly/30rs1d2


2021-07-22_2033272021-07-22_2029463612778_1_1

首屆畢業證書超陽春 陽明交大應屆畢業生超傻眼
陽明交通大學今年2月合校後,今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書直呼實在很陽春,讓畢業生超傻眼。(記者洪美秀攝)
獨家》首屆畢業證書超陽春 陽明交大應屆畢業生超傻眼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eMA0p1
2021/07/22 20:29
〔記者洪美秀/新竹報導〕陽明大學、交通大學今年2月1日合校改稱陽明交通大學,合校後的首屆畢業生碰上疫情停課,最近陸續收到校方寄來的畢業證書,不少人發現,第一屆「NYCU」的畢業證書非常陽春,且沒有正式的校徽,抱憾大嘆「實在太醜了」,還追問是否會補發,更質疑,校方曾承諾畢業證書會有新校徽最後還是跳票,直呼今年是最倒楣的應屆畢業生。
陽明交大應屆畢業生陸續收到畢業證書後,不少人都認為,合校後的首屆畢業證書實在太醜了、且很陽春,原以為只是暫定版,沒想到居然是「正式畢業證書」,校方好像也不再補發,讓畢業生很傻眼,原本期待的新校徽也沒有,質疑校方的承諾跳票。
陽明交大新竹光復校區的學生議會也指出,校方2020年底註冊組曾公告:「109-2才符合畢業資格......因合校初期新校印尚未核發,且校徽尚未定案,將先發放學位證明書給陽明交通大學的畢業生,等校印與校徽產生後,即可製發畢業證書,郵寄到畢業生指定地點或親自返回註冊組辦公室領取」,但如今畢業生拿到的竟是正式的畢業證書
陽明交大表示,由於合校後的新校徽預計年底才會產生,下週一會和學生針對證書進行討論,不排除識別系統出爐後再補發證書。
陽明交大學生認為收到的畢業證書與校方先前的回覆和承諾不符,因此引發畢業生跳腳,直呼實在太扯了,很難接受如此陽春的畢業證書。
獨家》首屆畢業證書超陽春 陽明交大應屆畢業生超傻眼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eMA0p1
陽明交通大學今年2月合校後,今年畢業的應屆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書直呼實在很陽春,超傻眼,也沒有新校徽的標示。(記者洪美秀翻攝)


頂大排名洗牌!遠見最佳大學排行:陽明交大「醫工聯手」空降亞軍

80513_02
Post published:2021-06-29
頂大排名洗牌!遠見最佳大學排行:陽明交大「醫工聯手」空降亞軍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https://bit.ly/3iyiiH6
2021《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文/《遠見雜誌》編輯部
 《遠見雜誌》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亦是唯一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邁入第六年,今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陽明交大擠下清大和成大,成為綜合大學榜的亞軍,僅次於臺大,第三至五名為清大、成大、中央。
文法商類前五名跟去年相同,分別為臺師大、政大、淡江、中正、輔大;技職類前五強不再是國立科大的天下,明志闖進第四名;醫科類繼續由北醫蟬聯冠軍,同時,醫學相關院校也在私校類榜單占優勢,無醫學院系的逢甲大學今年仍有第五名,成績亮眼。
五大分榜30強出列 六大面向檢視校務發展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也顛覆高教生態,醫學、永續成為新顯學,社會對大學賦予了不一樣的任務,期待大學具有社會責任、解決人類社會難題、能跨領域攜手醫療創新,對抗病毒,各大學更積極培育永續人才,期盼地球更美好。
《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每年優化指標,精準反應社會對於高教的期待與需求。今年同樣結合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政府公開資訊、世界最大學術資料庫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opus資料庫,以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以六大面向43項指標評比,公布五大分榜前30強(醫學類為前六強),讓各大學明瞭自己的競爭位置
《遠見》本次調查發現,疫情讓全球鎖國,校長們不再把「增加國際合作」視為首要任務,未來,將以品牌再造、特色化為主軸,如何延伸優勢、跨域整合,找出最強大的競爭力,是校務永續發展的策略。
搶攻智慧醫療 陽明交大站上綜合類第二
「智慧醫療」堪稱2021年最熱門的顯學,醫科為主的陽明,和在工程和電資執牛耳的交大,合校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握有「智慧醫療」最堅實的學術底蘊,今年擠下清大和成大,成為綜合類亞軍,僅次於臺大;中央重回第五;去年首度搶進前五名的中山,今年小降為第六名(表1)。
文法商類前七名蟬聯 北大、彰師、靜宜進榜
文法商前七名與去兩年排序相同,依序是臺師大、政大、淡江、中正、輔仁、東華、銘傳,第八和第九名,由去年十名外的臺北大學和彰師大進榜,靜宜大學重回文法商類,位居第十名(表2)。
以往,文法商大學由於學科屬性偏重在地題材及取材,論文表現不如工程、資訊、生醫等學科,然而當高教愈來愈強調國際參與、社會貢獻時,文法商大學反而擁有更大發揮。臺北大和彰師大的排名躍進,主要歸功於社會聲望,尤其在國際排名和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SDGs)表現,帶動兩校在六大面向中的「社會聲望」榜,各自進步11和21名,拉升整體辦學成績。
北醫蟬聯醫科類冠軍 中醫大拿下第二
醫科類由臺北醫學大學蟬聯冠軍。北醫受惠於疫情帶動的智慧醫療熱潮,在「社會聲望」「教學表現」和「國際化程度」三個面向,排名上升2∼6個名次,持續拉開與其他學校的差距。第2~6名為中醫大、高醫、慈濟、中山醫、長庚科大(表3)。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退出醫科類榜單後,中國醫藥大學晉升亞軍,細看其各面向分數,中醫大完全顯現醫學院在疫情年下,對學校學術研究力和國際能見度的提升效應,不只「學術成就」面向,從去年的全國第十大幅跳升到第五,為私校之冠;「社會聲望」面向因研究成果明確對接SDGs,進步八個名次;「國際化程度」面向也因積極與國際合作研究,在國際合著論文、國際網路影響力都成績大漲,排名跳升13個名次。
醫科佔據私校榜前四名 輔大借醫學院轉型
私立大學前十名幾乎與去年相同,但名次稍有變動,在疫情帶動的智慧醫療大趨勢領軍下,前四名由醫科或具醫學院的大學包辦,依序是北醫、中醫大、長庚、高醫,逢甲為前五名中唯一非醫科的學校,6~10名依序為淡江、亞大、中原、輔大、東海(表5)。
輔仁大學從去年第十名進步到第九名,名次看似小幅提升,但在「2021遠見校長互評大調查」中,被其他各校正副校長選為「辦學最佳私立大學」第三名,主因在於輔大是國內唯一擁有醫學院的文法商大學,醫學系、醫生、醫院鐵三角完備,帶動輔大醫學院在學術研究、國際合作的表現竄升,使得輔大SDGs排名及國際大學影響力跳升14個名次。
明志力壓國立站上技職第四 勤益首入前十
技職榜過去由臺科、北科、雲科、高科、屏科這五所國立科大占據,一直有「國立優於私立」的刻板印象,今年,台塑集團體系的明志科技大學首度突圍,拿下技職類第四名,高科為第五名;勤益科技大學為前十名的新面孔(表4)。
明志的老師爭取科技部計畫經費,不輸給許多國立大學,「教學表現」面向進步15個名次,延伸出來的產業創新應用研究,帶動產學合作金額上升,「產學合作」面向進步11個名次,吸引更多海外頂尖技職名校,願意和明志合作雙聯學位、跨國合作,讓「國際化」面向進步15個名次。
一場疫情,更加凸顯社會對「我要活下去」的需求,如何在其中找到發揮空間,成為大學永續關鍵。透過不同學校的特色化作法,期待每一所大學,都能成為所處特色領域的「最佳大學」。(完整內容請見《遠見雜誌》7月號)
【調查說明】
1.調查統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2.調查指標: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分別為7項社會聲望(18%)、9項學術成就(25%)、9項教學表現(15%)、8項國際化程度(17%)、7項產學合作(20%),3項財務體質(5%),2021年的評比總共涵蓋43項細項指標。
3.統計方法:指標統計方法係將每一細項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再依各細項之權重計算後加總,並進行排名。
4.涵蓋學校: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不到150人或該校學生數不足3000人的學校,因規模過小不列入排名。並須連續兩年就學穩定率達七成以上。
5.學校分類標準說明:依教育部領域學門分類為「醫科」(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文法商」(包含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管及法律、服務等領域)、「綜合型」。若該校「醫科」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則歸為「醫科類」;若該校「文法商」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以上,則歸為「文法商類」;若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者,則皆歸為「綜合類」。
6.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教育部、科技部等。論文資料來源基於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專利資料來源以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
7.資料涵蓋期間:2021的調查數據以2020年統計數字為主,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納入五年數據評估(2016~2020)。
頂大排名洗牌!遠見最佳大學排行:陽明交大「醫工聯手」空降亞軍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https://bit.ly/3iyiiH6
消息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0513

80513_0280513_0380513_0480513_0680513_05
--------------------------------------
《遠見雜誌》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亦是唯一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邁入第六年,今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陽明交大擠下清大和成大,成為綜合大學榜的亞軍,僅次於臺大,第三至五名為清大、成大、中央。
文法商類前五名跟去年相同,分別為臺師大、政大、淡江、中正、輔大;技職類前五強不再是國立科大的天下,明志闖進第四名;醫科類繼續由北醫蟬聯冠軍,同時,醫學相關院校也在私校類榜單占優勢,無醫學院系的逢甲大學今年仍有第五名,成績亮眼。
五大分榜30強出列 六大面向檢視校務發展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也顛覆高教生態,醫學、永續成為新顯學,社會對大學賦予了不一樣的任務,期待大學具有社會責任、解決人類社會難題、能跨領域攜手醫療創新,對抗病毒,各大學更積極培育永續人才,期盼地球更美好。
《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每年優化指標,精準反應社會對於高教的期待與需求。今年同樣結合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政府公開資訊、世界最大學術資料庫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opus資料庫,以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以六大面向43項指標評比,公布五大分榜前30強(醫學類為前六強),讓各大學明瞭自己的競爭位置。
《遠見》本次調查發現,疫情讓全球鎖國,校長們不再把「增加國際合作」視為首要任務,未來,將以品牌再造、特色化為主軸,如何延伸優勢、跨域整合,找出最強大的競爭力,是校務永續發展的策略。
搶攻智慧醫療 陽明交大站上綜合類第二
「智慧醫療」堪稱2021年最熱門的顯學,醫科為主的陽明,和在工程和電資執牛耳的交大,合校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握有「智慧醫療」最堅實的學術底蘊,今年擠下清大和成大,成為綜合類亞軍,僅次於臺大;中央重回第五;去年首度搶進前五名的中山,今年小降為第六名(表1)。
綜合大學30強圖/綜合大學30強
文法商類前七名蟬聯 北大、彰師、靜宜進榜
文法商前七名與去兩年排序相同,依序是臺師大、政大、淡江、中正、輔仁、東華、銘傳,第八和第九名,由去年十名外的臺北大學和彰師大進榜,靜宜大學重回文法商類,位居第十名(表2)。
文法商大學30強圖/文法商大學30強
以往,文法商大學由於學科屬性偏重在地題材及取材,論文表現不如工程、資訊、生醫等學科,然而當高教愈來愈強調國際參與、社會貢獻時,文法商大學反而擁有更大發揮。臺北大和彰師大的排名躍進,主要歸功於社會聲望,尤其在國際排名和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SDGs)表現,帶動兩校在六大面向中的「社會聲望」榜,各自進步11和21名,拉升整體辦學成績。
北醫蟬聯醫科類冠軍 中醫大拿下第二
醫科類由臺北醫學大學蟬聯冠軍。北醫受惠於疫情帶動的智慧醫療熱潮,在「社會聲望」「教學表現」和「國際化程度」三個面向,排名上升2∼6個名次,持續拉開與其他學校的差距。第2~6名為中醫大、高醫、慈濟、中山醫、長庚科大(表3)。
醫科大學6強圖/醫科大學6強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退出醫科類榜單後,中國醫藥大學晉升亞軍,細看其各面向分數,中醫大完全顯現醫學院在疫情年下,對學校學術研究力和國際能見度的提升效應,不只「學術成就」面向,從去年的全國第十大幅跳升到第五,為私校之冠;「社會聲望」面向因研究成果明確對接SDGs,進步八個名次;「國際化程度」面向也因積極與國際合作研究,在國際合著論文、國際網路影響力都成績大漲,排名跳升13個名次。
醫科佔據私校榜前四名 輔大借醫學院轉型
私立大學前十名幾乎與去年相同,但名次稍有變動,在疫情帶動的智慧醫療大趨勢領軍下,前四名由醫科或具醫學院的大學包辦,依序是北醫、中醫大、長庚、高醫,逢甲為前五名中唯一非醫科的學校,6~10名依序為淡江、亞大、中原、輔大、東海(表5)。
私立大學30強圖/私立大學30強
輔仁大學從去年第十名進步到第九名,名次看似小幅提升,但在「2021遠見校長互評大調查」中,被其他各校正副校長選為「辦學最佳私立大學」第三名,主因在於輔大是國內唯一擁有醫學院的文法商大學,醫學系、醫生、醫院鐵三角完備,帶動輔大醫學院在學術研究、國際合作的表現竄升,使得輔大SDGs排名及國際大學影響力跳升14個名次。
明志力壓國立站上技職第四 勤益首入前十
技職榜過去由臺科、北科、雲科、高科、屏科這五所國立科大占據,一直有「國立優於私立」的刻板印象,今年,台塑集團體系的明志科技大學首度突圍,拿下技職類第四名,高科為第五名;勤益科技大學為前十名的新面孔(表4)。
技職大學30強圖/技職大學30強
明志的老師爭取科技部計畫經費,不輸給許多國立大學,「教學表現」面向進步15個名次,延伸出來的產業創新應用研究,帶動產學合作金額上升,「產學合作」面向進步11個名次,吸引更多海外頂尖技職名校,願意和明志合作雙聯學位、跨國合作,讓「國際化」面向進步15個名次。
一場疫情,更加凸顯社會對「我要活下去」的需求,如何在其中找到發揮空間,成為大學永續關鍵。透過不同學校的特色化作法,期待每一所大學,都能成為所處特色領域的「最佳大學」。(完整內容請見《遠見雜誌》7月號)
【調查說明】
1.調查統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2.調查指標:本調查以六大面向進行大學評比,分別為7項社會聲望(18%)、9項學術成就(25%)、9項教學表現(15%)、8項國際化程度(17%)、7項產學合作(20%),3項財務體質(5%),2021年的評比總共涵蓋43項細項指標。
3.統計方法:指標統計方法係將每一細項之各校原始數據以T分配進行標準化,再依各細項之權重計算後加總,並進行排名。
4.涵蓋學校: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不到150人或該校學生數不足3000人的學校,因規模過小不列入排名。並須連續兩年就學穩定率達七成以上。
5.學校分類標準說明:依教育部領域學門分類為「醫科」(醫藥衛生及社會福利)、「文法商」(包含教育、藝術及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學及圖書資訊、商管及法律、服務等領域)、「綜合型」。若該校「醫科」學門科系數占比最高,則歸為「醫科類」;若該校「文法商」學門科系數占全校60%以上,則歸為「文法商類」;若該校各類學門科系數皆無超過60%者,則皆歸為「綜合類」。
6.資料來源: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網站、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教育部、科技部等。論文資料來源基於Scopus引文索引資料庫及SciVal研究分析指標為數據來源。專利資料來源以LexisNexis PatentSight®全球專利評價系統、LexisNexisTotalPatent One®全球專利檢索資料庫、中華民國專利資訊檢索系統所提供。
7.資料涵蓋期間:2021的調查數據以2020年統計數字為主,部分項目為求考量指標遞延發酵效果,納入五年數據評估(2016~2020)。
頂大排名洗牌!遠見最佳大學排行:陽明交大「醫工聯手」空降亞軍 | 遠見編輯部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6STCU9


_temp_161215040208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揭牌亮相 林智堅:市府會密切合作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2021-02-02_2210242021-02-02_221008photo.php (43)


「陽明交通大學」正式揭牌!「陽交大」將躍升高教NO.2、打造下階段「護國神山」?
文 / 謝明彧    攝影 / 蘇義傑、賴永祥
2021-02-01
「陽明交通大學」正式揭牌!「陽交大」將躍升高教NO.2、打造下階段「護國神山」? | 謝明彧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9H2a2C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終於併校了!今天(2/1)在石牌陽明大學和新竹交通大學的大門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八個閃著金光的書法字體,正式揭牌!
這個閃亮招牌,不只宣告「陽明」和「交大」兩大國立頂大的正式合併,也宣告台灣高教金字塔端競爭圈的重新洗牌。
更重要的,接櫫下一階段台灣「護國神山」的接力賽。
上個月開始,每逢週末,新竹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大門口,就排起長長的人龍,上百人的隊伍,隨便一等就要一個小時,
交大人卻不以為苦,因為這是交大校友們最後一次機會,能與「國立交通大學」六個金色大字的校牌拍照。
陪伴許多交大人大學歲月的校牌,在1月25日正式拆卸,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新名,隨著2月1日的揭牌展開新的階段。
在今天的揭牌典禮上,新任陽交大校長林奇宏指出,合校後將啟動「一樹百穫計畫」,針對教學創新、科技趨勢、大學社會責任,以至於校歌校徽、校園美學等,邀集師生與海內外校友共同腦力激盪。
新任陽交大校長林奇宏。總統府提供圖/新任陽交大校長林奇宏。總統府提供
該計畫將在100天後提出一份具有共識基礎的合校願景,也是一份具十年展望前景的三年計畫藍圖,整合原本兩校師生校友對新學校的共同期待。
陽交合併大利多》
將超越清大、成大,躍升全台高教亞軍?
如同前副總統陳建仁在典禮上所說,合併後的陽交大將擁有極佳的起點,「可能成為台灣第二個進入全球百大的學校」。
兩校合併之後的最大效應,就是大學排名預計將「超清趕成」,從原本交大的全國第四,超越清大和成大,直接攻上全國榜眼,成為僅次於台大的國內大學NO.2!
過往,台清交成一直是國內大學的四大天王,排名位置近年也都維持此一順序。
前副總統陳建仁。總統府提供圖/前副總統陳建仁。總統府提供
以教育界最受重視國際排名之一「QS世界大學排名」為例,台大2021全球排名66名,接著是第168名的清大、第234名的成大,交大以全球第240名位居國內大學第四位,而陽明298名排名全國第六。
在《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中,交大也是全國大學總榜的第四名,陽明則是國內第十。
交大擅長的理工類領域,和陽明專精的醫學類領域,不只剛好都是國際論文評比的強勢項目,兩校研究重點領域又互不重疊。併校之後,可望成為國際評比上的「最強互補」,大大增加未來陽交大在國際高教領域的競爭力。
以《遠見》「大學排行榜」中「學術成就」此一評分指標來說,陽明高居全台第三、交大則為全國第五。
兩者合併,不管中英文論文數、國際合作論文數、論文國際引用影響度等關鍵項目,都將超越清大與成大。以現有數據試算,將成為全國第二,直接彰顯合併效益。
併校推手》
前交大校長張懋中「禮讓」兩字,踢進併校臨門一腳
陽明交大合校案推動超過20年,前交大校長張懋中提出校名讓陽明在交大之前的「禮讓」,成為獲得陽明合校同意的關鍵。張懋中今天也出席上午原陽明大學的揭牌現場。
前交大校長張懋中。賴永祥攝圖/前交大校長張懋中。賴永祥攝
對某些校友來說,交大在學生數、排名上、資源量上都贏過陽明,最後卻是像「入贅」般結親,心理上總有點難以言喻的檻,但張懋中在卸任前的採訪中就曾提到,他在意的,是「未來的交大」。
張懋中過去曾不只一次提到:「台灣缺的不是聰明的頭腦,而是發明未來的人才。」
交大有良好系所、頂尖師資與優秀學生,雖讓交大成為現在的頂尖,卻也讓進來交大的人愈來愈類似,「唯有打破相似性、引進異質性,跨域交流才能產生創新,交大才會真正偉大」。
陽交大發明未來》
將以「醫療x科技」打造下一階段護國神山
在今天揭牌典禮上,張懋中以非常開心的口吻發表感言,強調這兩所學校結合有著必要性與前瞻性,他引用圖靈獎得主艾倫.凱(Alan Kai)的話:「The best way to define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定義「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發明它)。
他說,未來是不可預料的,對不能發明未來的人,未來永遠不可預料;但對能夠發明未來的人,未來就是他所發明的那個未來。
1974年,經濟部由七人組成的「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進行評估及建議,確認台灣需要半導體工業,成立了工研院電子研究所。
這就是「發明未來」。台灣在經過60年後打造出如今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以及聯電、聯發科等一系列的高科技產業。但下一步呢?
目前最被看好的,就是醫療科技。全台灣最聰明的腦袋(指醫生)從日治時代起,就都往醫療領域前進,台灣在某些傳染病、癌症醫療項目,更是全球執牛耳的地位。
交大有科技研發,搭配新竹生醫園區;陽明有醫學研究,搭配榮總體系臨床醫療場域,有機會搶下高齡社會下最熱門的醫療科技與醫療大數據產業。
看見這點,正是交大無論如何都決心要和陽明併校的主因。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在典禮上表示認同,當醫生,最多服務幾萬人;做藥,可以服務幾十萬上百萬;但做人工智慧或電子醫材,可以服務百萬、千萬甚至上億人,交大與陽明結合後,結合科技與生醫的Bio-ICT,有機會將「人工智慧」進一步提升為「人本智慧」,對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總統府提供圖/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總統府提供
張懋中感性地說,今天兩校攜手,就是將「同行致遠」(Together, We Go Far.)、「發明未來」(invent the future),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也是兩校一起邁向偉大大學的最好禮物「陽明交通大學」正式揭牌!「陽交大」將躍升高教NO.2、打造下階段「護國神山」? | 謝明彧 | 遠見雜誌 https://bit.ly/39H2a2C


3國立大學換校長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豪語: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phplvKWquphpaQJdND_temp_1611841633268


歷經20年協商交流,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2月1日正式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大學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歷經20年協商交流,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案去年8月獲教育部同意,明天(2月1日)正式合校成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後教師約1400名、學生近2萬人,19個學院、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臺北陽明校區和新竹光復校區將分別舉行揭牌儀式,宣告完成合校之路,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兩校歷任校長都將出席見證歷史性一刻。
 為紀念原校歷史,陽明、交通均保留一面歷史牌樓,明大學將守仁樓前校銜名牌更換為新校名,但保留校門牌樓「國立陽明大學」;交大保留博愛校區的門牌校名,光復校區則更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因應合校,日前陽明與交大各校區電話分機已正式接通,電子郵件與網路系統2月1日完成整合,合校後每天將有14個班次交通車往返臺北與新竹,供師生免費搭乘,以便跨校區上課教學;兩校學生會已成立陽明交大學生會籌備委員會,確保合校過程無損學生權益。
 陽明與交大的合校之路,中間曾經歷不少波折,最早可回溯至20年前。2001年雙方校務會議通過,簽署合併意願書,但後來因校友、師生反對而擱置多年。直到2015年兩校再度傳出有意合校,交大率先通過合校備忘錄,但陽明師生意見不一,導致2016年校務會議未能通過合校備忘錄,合校之路再次暫緩。
 2018年9月,陽明校務會議決議重新啟動合校程序,清大和交大都表達意願,經過多次溝通交流後,陽明於2018年12月校務會議決議優先與交大進行合校議約,兩校隨後成立合校工作委員會,並於2019年3月校務會議分別通過合校意向書,讓合校之路邁進一大步。
 合校工作委員會成立後召開多次會議,於2019年8月完成合校計畫書。陽明與交大於9月分別召開校務會議,最後兩校校務會議皆通過合校計畫書,並於2020年4月將修正後的合校計畫書報教育部,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合校案,2021年2月1日合校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教育部也啟動陽明交大首任校長遴選,1月10日遴選結果出爐,由交通大學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奇宏當選。陽明與交大合校後,教師約1400名、學生近2萬人,校地約19公頃,初期將有19個學院、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分布於9個校區。
歷經20年合校之路 陽明交大2月1日掛牌 https://bit.ly/36sKrdp

2021-02-01_081524BB1dfOOp


管中閔前車之鑑 陽明交大校長遴選詳查利益迴避
前科技部長楊弘敦(見圖)擔任陽明交通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發言人,透露今(22日)開會討論被推薦人資格,各遴委一一詳查自身與被推薦人之間的利益迴避問題,避免過去台大管案爭議。(資料照)
獨家》管中閔前車之鑑 陽明交大校長遴選詳查利益迴避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Sp1OP
2020/11/22 21:06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陽明交通大學「強強」合併案備受關注,且因過去台灣大學校長遴選案發生爭議,陽明交大校長遴選格外審慎,今天開會審查日前公布的6位被推薦人,特地注意與遴委間的利益迴避等,最後透過無記名投票,選出3位學者進入第一階段候選,還將邀請3位候選人舉辦治校理念說明會及教職員投票等,「努力選出好校長」。
陽明大學、交通大學決定合校,2校與教育部、社會公正人士等籌組首任校長遴選委員會,12日公告收到6位被推薦人,其中有3位國內學者與3位國外學者,今下午1點開會,決定誰能進入第一階段候選人之列,最後國外學者全落榜,國內3人入選,分別是:台北醫學大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李友專、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終身講座教授林一平、交通大學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奇宏等。
陽明交大校長遴委會發言人、前科技部長楊弘敦表示,今日會議最大重點是「利益迴避」,因過去發生台大校長遴選案的資訊揭露與利益迴避等爭議,所以遴委們花相當多時間,一一檢視自身與被推薦人之間的關係,並提案討論交眾人裁決,最後有1名遴委與其中1名被推薦人因為此問題,投票時需迴避;另外,也花相當多時間討論其他資格等,包含被推薦人的教授資格、行政資歷乃至學術倫理等,避免未來爭議產生。
至於被推薦的國外學者,楊弘敦透露,分別是加拿大與澳洲雙國籍、疑似中國籍(僅寫中國出生)與印度籍等3人,眾人皆仔細審查,但楊坦言,陽明交大畢竟是國內強強2校合併,未來恐有許多行政作業要磨合,會希望是華裔或台籍人士較佳。
另外界有反對聲浪批評此校長遴委會的政治立場,楊弘敦說,遴委會成員已有共識,會小心謹慎,但不願讓遴選被政治沾染,會注意外界聲浪,並吸取過去幾年校長遴選的各種爭議,努力做到最好,讓這次校長遴選達到「選出好校長」的最高宗旨。
獨家》管中閔前車之鑑 陽明交大校長遴選詳查利益迴避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pSp1OP

d5284841

這3名教授通過資格審 正式參選陽明交大首任校長
2020-11-22 18:11 聯合報 / 記者潘乃欣/台北即時報導
這3名教授通過資格審 正式參選陽明交大首任校長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IYgtoC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將於110年2月合併,校長遴選正在進行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將於110年2月合併,校長遴選小組今天舉行第二次會議,審查六名被推薦參選者,包含三名國內教授、三名國外教授,最後只有三名國內教授經半數以上委員同意,正式通過審查,分別為交通大學資工系教授林一平、交大台聯大系統副校長林奇宏,以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所教授李友專。
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合併案今年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預計自110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對外公開徵求合校後首任校長人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校長遴選小組日前表示,截至11月5日公開徵求校長候選人受理截止日,遴選小組共接獲六名被推薦人資料,包含三名國內教授、三名國外教授。
遴選小組指出,對被推薦或自薦者的資訊採保密方式處理,不對外公開;遴選小組委員將檢視與被推薦的校長候選人間,是否有依規定應揭露的利益關係,今天召開遴選小組第二次會議進行資格審查,選定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預定11月底正式公告。
根據遴選小組規畫,公告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後,12月中旬前將安排校長候選人辦理治校理念說明會,12月下旬由兩校服務滿1年以上的編制內專任教師、研究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針對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行使同意權,達到同意門檻者為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
這3名教授通過資格審 正式參選陽明交大首任校長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IYgtoC


2020-06-24_2012122020-06-24_201237

獨/陽明交大之戀教育部點頭了 明年2月1日合併掛牌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3dweth1
2020-06-24 16:47 聯合報 / 記者章凱閎/台北即時報導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報系資料照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而合併所需必要費用約4億元,將由教育部逐年核列。
陽明與交大合併案研議多時,兩校「戀情」日前連蔡總統都表達「樂見」,認為兩校完成合校最後一哩路,有利於培育台灣智慧醫療產業新世代人才,也有助於高教打國際盃。
據了解,兩校合併案已獲主管機關教育部「決議原則同意兩校合併計畫」。根據兩校4月20日報教育部、經兩校校務會議通過的修正版合校計畫書,合校後校名訂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National Yang-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 簡稱NYCU)。
兩校原預計109學年度完成合校,但根據5月22日兩校合校工作委員會會議決議,兩校合併目標日修正為110年2月1日,也就是109學年度第2學期正式合併。
據了解,教育部考量兩校合併後,學生達1萬7000多人,教師數達1400人,校地達139公頃。合併後,雙方學術互補、學術領域更多元,且規模擴增有助資源整合及提升學校競爭力,已報行政院「爰請鈞院惠予同意」。
另外,兩校合併必需的「嫁妝」,例如必要搬遷相關費用、系統整合費用等合併基本設施補助,約4億元,教育部將依實際進程,在年度預算中逐年核列。
此外,合併後,陽明校區新建館舍「智慧健康大樓及動物中心」、「南校區整體公共設施與景觀工程」及「其他衍生費用」等高達26億元經費。教育部支持兩校循公共建設預算辦理。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去年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校案,月前已將合併計畫書報教育部。據了解,教育部已完成審議、且報行政院「惠予同意」。根據最新合併計畫書,兩校合併目標日改為明年2月1日。報系資料照


畢業生奔走求職的夏天,許多大學也在為自己的前景奔走。炒得火熱的陽明交大之外,還
台大3年就停辦 各校搶設學士後醫學系,台灣真的缺醫生嗎? https://bit.ly/3fsRoNj
有清華、元智、中興及中山大學在等教育部放行,增設醫學系甚至醫學院。
為什麼是醫學系,4校的發想各異。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學士後醫學系(簡稱後醫系)。
今年第3次提出申請的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以AI影像判讀在醫學上的應用為例,認為醫學正在和不同領域的知識結合,「國外的學士後醫學系希望醫生不只看診而已,還要做一些研究,我覺得這是未來的趨勢。」
看準後醫系的不只中興,今年第2次申請的中山大學,也是申請增設後醫系、精準醫學研究所與生技醫藥研究所,和高雄醫學大學併校同為選項之一。
初次提出申請的元智和清大,前者強調智慧醫療,要運用遠東集團內亞東醫院的資源,申請後醫系、護理系及醫學研究所。後者則主打精準醫療,要用後醫系的規劃培養醫師科學家。
除了培育跨界人才,後醫系也是在台灣申請增設醫學系的一線生機。7年前成立後醫系國際生專班,就是義守大學後來獲准成立醫學院、醫學系的關鍵之一。
義守闖關成功,後醫系很關鍵
來自貝里斯的摩根(Paul Morgan),就是今年義大後醫系國際生專班畢業生之一。跟一般6、7年制醫學生的差別是,他曾在美國就讀生化系,在義大只要4年醫學訓練就能拿到學位。
在這個全台唯一只收邦交國醫療人才的全英語授課專班,40位同學都是來自史瓦帝尼、貝里斯、宏都拉斯等友邦。但夢想成為放射師或神經外科醫師的摩根感嘆,礙於法規,無法在台接受專科訓練,回國後也無法圓夢。
也因為這些國際生畢業後幾乎都會返國服務,不會在台執業、算入醫師名額,義大後醫系國際生專班才在2013年核准成立。半年後,醫學院也被核准。
去年,義守大學才開始招收第一屆的30個公費生,成為全台第12個醫學系,距離提出申請已近20年。
事實上,高教想增設醫學系,都會碰到醫學生招生名額一年1300人的限制,「大概20年來幾乎無法打破,挑戰就是在這裡,」薛富盛說。
4校接連停招,最短只有3年
30多年前,台灣曾有四間學校接連停辦後醫系。
1982年,陽明醫學院(現陽明大學)院長韓偉帶團考察美國後醫系制度後,便由台大、陽明、高醫率先開辦後醫系公費生制度,成大與長庚隨後加入。
台大卻在這批後醫系學生進入醫院實習前,就宣告停辦,後醫系只存在短短3年。現在,扣除只收國際生的義守大學,全台只剩高雄醫學大學還有後醫系。
曾任高醫大、義大醫學院副院長的蔡淳娟及研究團隊,在2008年發表的〈80年代台灣施行學士後醫學系學制之經驗研究〉中提到,訪談當時創辦後醫系的學校領導者後發現,開辦後醫系「並未達到當初設立的目標。」
當時的後醫系目標是,鼓勵學生往偏遠的基層服務及基礎醫學研究,卻事與願違。
念完學士班才就讀醫學系的他們,時常面對學貸或養家等財務壓力,最後更傾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等較易開業的專科。醫師被視為高收入、高社會地位象徵的價值觀,更使後醫系伸展不開,無法培育醫學研究人才。
該文中寫道,當時5校聯招的招生方式,加上教學與課程設計缺乏配套都是原因。「只要5年制的後醫系和7年制的醫學系雙軌並存,會使後醫學制重蹈覆徹。」
當時的後醫生,很多是沒考上醫學系,只好先念別的科系。他們年紀較大,一進後醫系就想趕快畢業賺錢。再加上招生鑑別度不夠,容易選進不適合的學生。
現在,雖然西醫師的工作環境和社會形象,已和30年前不同,但是……
-----------------

159299324337988_P2088029159299242296494_P2079297
從竹教大與清大合併談起——台灣高等教育要走向何方?
陳方隅 26 Apr, 2016 
從竹教大與清大合併談起——台灣高等教育要走向何方? | 陳方隅 | 鳴人堂 https://bit.ly/2YuDO6L
在一片(不意外地)爭議聲中,新竹教育大學的校務會議也通過了與清大的合併案,十年來馬拉松式的合併企劃,總算看到了終點線的影子。對於這個結果,筆者認為是一喜一憂:喜的部份是,許多人正為了更好的教育制度而努力著,尤其是因應環境的變化而著手改變;更大的「憂」,台灣的高等教育要走向何方?現在的航道和掌舵手的思維模式,都令人擔心。
台灣在過去十幾年來的高等教育擴張,不只造成高教品質惡化、學歷通膨,還造成了階級複製的問題1。然而,現在為了因應全球化、少子女化的各種調整與嘗試,例如從教育部推動的各個公立大學合併案(公公併)來看,似乎沒有看到令人樂觀的希望。
▎綜合型大學的迷思
延續這十幾年來的大學升格潮,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只剩下一種單一的思維:只有「綜合型大學」是高等教育,其他各種技職院校、藝術學院,要不是轉型、升格,要不就是被合併。掌舵者似乎沒有了解到,辦大學的績效不是只能從排名和SSCI論文點數來衡量,更沒有了解到,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發展也應該發展出不同的特色。
例如,美國有許多小型的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學院),它們以博雅教育為理念,並以注重教學品質、小班教學著稱。在這樣的學校,對老師們的評價不是去算有幾個點數,而是以教學上的評鑑為主。除了文理學院,藝術學院也是相當多元,它們不見得必須單獨變成一所大學,更不一定非得附屬於綜合型大學之下。
從竹教大與清大合併談起——台灣高等教育要走向何方? | 陳方隅 | 鳴人堂 https://bit.ly/2YuDO6L
▎教育大學的重要性
台灣的中小學師範教育原本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各個學校本身也都發展出一定的特色。在全面開放各校開設教育學程以及中小學師資員額急凍之後,有些師範學院與其他學校合併成一般大學,有些則轉型成教育大學,發展博雅教育為主體的辦學特色,並以教學型大學為主要定位。以竹教大的畢業生來說,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修習教程並選擇擔任小學老師,近十分之一則會成為幼兒園老師。除了基層教師和教育相關產業人員的訓練,還有各級學校主任、校長的培訓,以及教師們的在職訓練,這些都仍然是師範教育重要的任務。可惜的是,各教育大學都走上了與綜合型大學合併的路2。
現在有許多反對併校的聲浪是從分數和排名來看,認為竹教大的入學分數跟清大差太多,又或者認為竹教大的研究論文產出數目太少,會拉低清大的排名。然而,這些看法都實在太低估了教育大學存在的必要性。
套用著名的PTT鄉民「名為變態的神父」在這篇文章中所說:
如果說台清交像一把鋒利的劍,拓展學術領域,前進國際百大,產出大量論文和研究,那麼各縣市的教育大學就像是盾牌,盾牌守護的對象,並不只有大學生而已,還有那個地區的小學生、特教學生等。
例如,教育大學裡的特殊教育中心或教育資源中心,對於所有特教學生的鑑定、輔導、諮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老師們的研究往往也不能用點數來評量。以竹教大來說,在特殊教育方面的貢獻對台灣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例如,台灣第一個為了身心障礙兒童所設立的融合班,就是由吳淑美教授所推動,還有像是研究個別化教育計畫(IEP)與多重障礙的李翠玲教授,研究語言障礙的江源泉教授,研究學習障礙的孟瑛如教授,都是各領域的權威,但是這些事情通常不會出現在大學排名的討論當中。
每當我們看到各種關於併校的需要性討論時,似乎總是不外乎課程互補、研究領域互補,或者去談資源使用,但卻總是忘記了教育大學原本具有的使命。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藝術專業學校的合併討論(例如近期的南藝大與成大),或者像是一些科技大學與一般大學的合併討論,在在都是只有升學分數、論文點數以及綜合排名,看不到教育的理念,更看不到各專業型大學與綜合型大學應各司其職的思維。
▎併校等於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和高教品質的迷思
在整併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是要「讓資源做更有效率的分配」。然而,小學校的資源就無法做有效率的使用嗎?事實上,資源使用的效率,往往都是以量化思維管理的理、工、商科來定義的。對於經費的使用,該怎麼估算有沒有效率,好像並沒有一個適合的標準來把不同類型的學校放在一起談。再說,目前也沒有實證研究來比較那些已經合併的學校,在合併前與合併後的資源使用狀況有什麼改變。
另有一種主要說法是,併校是為了讓教學與研究資源互通,「以達到1+1>2的效果」。如果是這個考量,其實很簡單,各校之間只要互簽選課協定,讓同學們互相選課更加方便(其實現行體制早已有跨校選課的規定了),至於跨校之間老師們的研究合作更是常見的事情,不見得需要併校。例如,前陣子政大與台科大發聲明說要開始討論併校計劃,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人文科技創新大學城」,事實上,如果真的有心,雙方選課協定和研究計劃簽一下,馬上就可以成立大學城了,所以「人文加科技」並不直接構成併校的需要性(更何況兩校地理位置也不過十來分鐘車程的距離,早就在同一個城市裡,為何需要讓校區變成一個才是大學城?)
還有一個很大的迷思是併校才能「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如果大家覺得現在高教品質低,不如先來分析一下造成品質低落的理由,應該很容易就會發現這跟併校的關聯性非常低。
例如,隨著大學的擴張,台灣的「生師比」大幅上升,比所有已開發國家都還要高,甚至也比中國還要高3。也就是說,其實高教品質下降跟我們的教育資源大餅不夠大很有關係,教育部沒有資源(或者沒有意願)去改善生師比。另外,假設我們認為高教品質太低,則我們更該關心的是,現有的評鑑制度有沒有看重老師們的教學成績?有沒有讓老師們負擔太多的外務?有沒有讓老師們都成為追求論文點數的學術工廠長工?例如,天下雜誌的調查報導〈兩萬名「教授長工」的故事〉,主管機關到底重視了嗎?還是繼續堅持所謂的排名和所謂的頂尖?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而且是令人沮喪的。
▎小結
竹教大與清大的合併案不會是最後一個,目前在談的「公公併」還有許多。談了十年的合併案,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是會談出對兩校而言最好的安排。對師範教育而言,其中重點是要去延續未來的「新竹教育學院」在教育方面的使命;對高教發展而言,重點是要避免最終又落入理工科思維的研究導向、避免讓1+1=SCI/SSCI,而是真正去提升整體的教學和研究品質,讓1+1>2。
在新政府即將就任之際,現在更是一個重要的時刻讓大家好好檢討整個高等教育的結構問題。高教體系的資源應該如何重分配?許多人已經明白指出來的「高教崩壞」危機,該如何因應?台灣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擺脫排名與點數的迷思,讓各大專院校真正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台灣的高等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呢?從竹教大與清大合併談起——台灣高等教育要走向何方? | 陳方隅 | 鳴人堂 https://bit.ly/2YuDO6L


「清大最正會長」遭校友爆料 揭暗黑內幕:能力差就低調點

黃姓女會長貶低陽明交通大學、自稱全台最正會長2016年9月考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分數跟清華大學有差距,但兩間學校2016年11月合併,所以她才能自稱是清大學生,而她之所以當選會長,是因為候選人只有她一個,而且投票率不到3%,第一次投票反對票還比較多,是投第二次才選上。校友透露,當初女會長的分數是考上竹教大,併校後卻又轉系,「能力差就低調一點,襯點清大光環,別能力差又出來被打臉」。 https://bit.ly/3m4236r

2021-09-22_133517

「清大最正會長」遭校友爆料 揭暗黑內幕:能力差就低調點

2021-09-22_133817

新生致詞介紹自己?清大會長 發文惹爭議

「清大最正會長」遭校友爆料 揭暗黑內幕:能力差就低調點


台聯大系統校長、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外界對陽明和交大合併的相關疑慮都是多餘,台灣若想在世界舞台發揮,一定要把能量整合。(簡必丞攝)
名人真心話》談陽明交大合併 曾志朗:大錢用在對的地方!若我還是教育部長,大學該退的就該退-風傳媒 http://tinyurl.com/y6stofs3
同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下稱:台聯大系統)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併案,日前終於走上最後一哩路,就待教育部審核、行政院拍板。對此,台聯大系統校長、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接受《風傳媒》專訪時直言,外界對合併的相關疑慮都是多餘,台灣若想在世界舞台發揮,一定要把能量整合,也感嘆當年的5年500億計畫後來喊停,強調台灣能在世界開啟新局面,大錢要花在卓越的地方,不宜再用防弊概念思考 。
大學合併,不論為存續或為開創新局,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事,從2015年教育部公布「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後,至今已有清大合併新竹教育大學,以及高雄第一科大、海洋科大、應用科大3校合併等案例通過,還在醞釀當中的案例,則以交通大學、陽明大學合併案最引起矚目。
(延伸閱讀:名人真心話》去緬甸蓋大學、聯合18頂大拚南向 曾志朗笑看變動時代:準備好就會有新世界!)
陽明、交通合併案,早在2015年底曝光後,便引起外界矚目,不少交大校友、學生哀嘆母校即將消失,陽明師生則屢有反彈聲浪,包括學生會不斷質疑程序黑箱、學生與教職員權益恐因此受損等,教育界人士也曾質疑,合併是否有必要性。
20190918-陽明大學。(取自Hw7229@wikipedia/public domain)
幾番波折,途中又歷經清華大學加入「搶親」,最後陽明大學終於在去年9月,於臨時校務會議同意啟動與交大合校。(資料照,取自Hw7229@wikipedia/public domain)
幾番波折,途中又歷經清華大學加入「搶親」,最後陽明終於在去年9月,於臨時校務會議同意啟動與交大合校,兩校於今年初,成立合校工作委員會、通過合校意向書,並於今年9月各自於校務會議,通過合併計畫書,將送教育部審核,期待「陽明交通大學」能在明年8月正式掛牌,結合兩校AI與醫療實力,發展如數位生醫(Digital Bio-Medicine)、生物資訊通訊(BioICT)等領域。
台聯大4校有整合能量!曾志朗:進可攻、退可守
對於陽明交大合併中遭遇的種種質疑,曾志朗直言,他認為許多疑慮「是很奇怪的」, 如台大、成大都是綜合大學,可以在內部整合,但台聯大系統內的4個學校,清華重視理論、數學,中央有永續發展跟太空技術,交大的電機、AI,還有產業在台灣無可取代,陽明則是醫學大學,4校各有特色,像是聯合國當初要把人體基因定序時,陽明是第4對染色體的負責人,每個學校個別都有很強的能量。
曾志朗說,陽明、交大整合後,會有很多生醫的研究,跟治療、藥物有關,當新的醫療概念出現時,一定是跟產業有關的專利,所以剛開始時有人會擔心,但只要讓大家很快看到成績就好,兩校合併前已經透過台聯大系統合作,陽明跟榮總醫院的資訊互相倚賴,榮總也有請交大規劃系統,此外共同科目、共同開班等措施早有在做,而實際合併後,像是陽明就可以利用交大南部校區,服務過去照顧不到的校友,他強調,合併後1年內,就會看到產業能量出現, 這些本來就有在做,合併是正式化、搬上檯面而已。
20190720-2019大學博覽會,交通大學。(顏麟宇攝)
曾志朗說,交大的電機、AI,還有產業在台灣無可取代。(資料照,顏麟宇攝)
曾志朗認為,未來的社會是跨領域、國際化的時代,科技的進步達到過去想像不到的地步,這是大學必須要預先想到的,對於陽明交大合併的相關疑慮,他再度重申「都是多餘的」,台灣如果想在世界舞台上發揮,一定要把能量整合,「未來醫療沒有AI走得動嗎?未來會有非常多的基因掛帥、AI掛帥。」
對此曾志朗也從大學聯盟、系統角度指出,系統是「進可攻、退可守」,其實一開始是交大跟清華想要合併,但最後沒有成功,系統的進可攻,就是讓大家看到可以互補的地方,沒成功的話,是退可守,讓大家可以互相協調,「每個學校都有特色,但缺少更多特色」,他認為現在德國、英國、法國都這樣發展,未來不能再訓練學生單一學科,要從跨領域方向來訓練。
研究 實驗室 醫學 科學(取自jarmoluk@pixabay/CC0)
曾志朗認為,未來會有非常多的基因掛帥、AI掛帥。示意圖。(資料照,取自jarmoluk@pixabay)
德國普朗克研究院看到4校聯合的能量,「前瞻材料研究中心」於2017年落腳新竹
德國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Gesellschaft),向來有「德國的科學搖籃」美譽,旗下於世界各地設立多所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簡稱MPI),其中「前瞻材料研究中心」於2017年落腳新竹,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清華及交大展開研究合作及人才交流,補助雙邊年輕科學家、博士生與博士後研究人員,進行超導、奈米與磁性材料等前瞻材料的研究,被視為台灣科學界在國際合作上的一大突破。
曾志朗以此為例表示,當時普朗克想在全世界成立機構,南韓很想爭取,並主打自己有上百人才,批評台灣人太少,只有幾十個,但台聯大系統裡,清大就有加速器實驗室,中央有很強的理工、陽明的核子醫學、交大的工程、AI都很好,全部加起來也是上百人,普朗克的人來做評估、看到4校聯合的能量, 最後就來到台灣,他強調,這就是因為有整合能量,如果只有單一學校,是不可能的 。
曾志朗:教育部將卓越計畫經費拿去救要關掉的學校,這樣對嗎
談回併校,翻開計畫書,未來陽明交大期望新建BioICT Park、智慧健康大樓等研究館舍,所需經費共計95億,其中65億自籌,30億則盼教育部補助,也引起外界質疑,是否有必要大興土木?
對此曾志朗則表示,「大錢要用在對的地方」,並質問現在教育部把如過去的卓越計畫等經費,拿去救要關掉的學校,這樣對嗎?他認為經費的使用,應該要能在全世界引起產業革命、吸引更多人才,這樣才會帶來產業與未來,當中國發生變化,產業要回來時,我們可以已經在這裡準備好,如果只是平分掉,就是「大財無用」。
「如果我還是教育部長,該退的就該退,依法就該這樣,才能把錢集中在好的方向。」對於待退場學校,曾志朗強調, 如果一間學校師資不足、各方面都匱乏,學生受的是什麼教育?難道要永遠培養這樣的教育學制?他呼籲應該要大膽,不是要使每個人高興,本來就該關的學校應該趕快解決,少子化是早就知道的事,像他當部長時,也都把新設學校擋掉。 
20190920-風傳媒專訪曾志朗。(簡必丞攝)
曾志朗表示,如果他還是教育部長,該退的就該退,依法就該這樣,才能把錢集中在好的方向。(簡必丞攝)
5年500億要給15%有興趣投入研發的學生
曾志朗並就大學定位指出,一般大學都是教學型大學,即便研究型大學也是,教學是要把好的研究教給學生,而社區型大學,因為現在是高齡化社會,還有高科技進步下,人出社會後需要重新進修,也有其重要性,此外如體育學校、藝術學校等,這些都必須要維持。
他指出,「台灣至少要有15%的年輕人口,有興趣投入研發」,所以當年會有5年500億政策就是這樣,必須要有15%學生,受到很好的照顧,以前高教培養師資,好的都被人搶走,儀器、設備、宿舍也都不夠,憑什麼說是一流大學?5年500億就要給這15%學生,但他感嘆,後來被一些「不是很懂」的教育部長取消掉了。
如何把學生留在台灣?曾志朗這樣說
身為香港城市大學高等研究院院士,曾志朗也觀察到,近幾年學校裡忽然多出許多台灣學生,因為認為英文的環境,可以讓他們走出去,也可以結交中國學生人脈。 
要吸引、把這些學生留在台灣,曾志朗表示,必須要學校有好的老師、大師,世界上看得起的,這些學生才會來,但現在資源稀釋化後,大家已經看不到,現在必須把團隊組合起來,學生會被吸走,是他看不到將來有機會,能跟更好的產業結合。
曾志朗呼籲,現在不只要教育學生面對變化,「另一方面是我們也可以開創新的局面,讓全世界看我們走在前面,所以經費的使用,不是小家子氣的想法」,他認為,經費要好好運用,就要花在能有更多生產力的地方,工業4.0會過去,將來5.0來的時候怎麼辦?現在5G技術如果沒準備好,當然就會被別人拿去,所以「大錢要花在卓越的地方」,不宜再用防弊概念思考
名人真心話》談陽明交大合併 曾志朗:大錢用在對的地方!若我還是教育部長,大學該退的就該退-風傳媒 http://tinyurl.com/y6stofs3


陽明、交大合校案通過 陽交大最快109年8月掛牌列印
分享陽明、交大合校案通過 陽交大最快109年8月掛牌到Facebook分享陽明、交大合校案通過 陽交大最快109年8月掛牌
陽明大學校務會議今針對與交通大學合校案進行表決。(圖由陽明大學提供)
2019-09-18 15:16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陽明大學、交通大學今天下午雙雙進行合校表決,預計合併成「陽明交通大學」,歷經2校召開校務會議,陽明以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交大則是59票同意、15票不同意,雙雙同時通過合校案,預計把合校計畫書送至教育部審核,啟動下一步合校程序,兩校都希望109年8月就能正式掛牌。
現場投開票,最後陽明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2票廢票,通過3分之2門檻,同意合校計畫書。(圖由陽明大學提供)
陽明大學校務會議今針對與交通大學合校案進行表決,現場投開票,最後陽明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2票廢票,通過3分之2門檻,同意合校計畫書。(圖由陽明大學提供)
陽明大學校務會議今針對與交通大學合校案進行表決,現場投開票,最後陽明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2票廢票,通過3分之2門檻,同意合校計畫書。(圖由陽明大學提供)
陽明、交大為了智慧醫療趨勢及高教發展,最早從90年曾簽署合校意願書,後來歷經時間與人事更迭而無法續推,直到107年9月陽明透過臨時校務會議「重啟合併」,並在107年12月確定交大為優先合併對象,兩校籌組合校工作委員會,召開8次會議,完成合校計畫書,今把計畫書送至兩校校務會議,進行表決。
今陽明、交大分別召開校務會議,會中陽明以65票同意、20票不同意;交大則是59票同意、15票不同意,兩校雙雙正式通過合校計畫書,未來將把該書送至教育部,最快109學年度就能成立合校後的「陽明交通大學」,但仍待官方審核期程


 大學指考公布分發結果 台成清交非登記最熱門學校
新頭殼newtalk | 蔡潔凡 台北市報導
發布 2018.08.07 | 12:00
今(7)日大學指考放榜,總共錄取了4萬301人,錄取率90.88%,創六年來新低,但今年僅有9校缺額364人,缺額數僅約去年1成,也是4年來新低。分發會公布登記前十名的公私立校系。不論是自然組或社會組,台成清交都不是榜首。
在公立大學中,社會組登記最多人次為中興大學財務金融系,自然組的榜首則為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私立大學中社會組最多人登記的校系為東吳大學國貿系,自然組為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台成清交皆不在其中。
對此,分發會說明,從各校系登記人次多寡便能看出該校系受學生歡迎的程度。公立大學社會組登記人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中興財金系、中央財金系及台北大學企管系,去年的前三名也是這三個校系,只是中興、中央名次互換。而自然組登記人數前三名的校系與排名皆與去年相同,分別是中央資工系、中央電機系、成大資工系。
分發會表示,在私立大學中,社會組登記人次前三名為東吳國貿系、輔大金融與國企系、東吳企管系。自然組前三名則為中國醫大藥學系、淡江資工、中原資工,不過今天的第二、三名在去年的排名為19與14名,代表資工相關科系目前竄起的趨勢


與清大合併!竹教大指考分數「大暴漲」 網友酸:學長姊糗了 | ETNEWS生活 | ETNEWS新聞雲 - https://goo.gl/wxArj4

2017-08-08_2135112017-08-08_213502  

與清大合併!竹教大指考分數「大暴漲」 網友酸:學長姊糗了
原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門,新竹教育大學,竹教大(圖/Wiki/Geoffreyjhang CC3.0)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去年11月1日走入歷史,併校後名稱為「國立清華大學」。(圖/Wiki/Geoffreyjhang CC3.0)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新竹教育大學去(2016)年11月1日與清華大學正式併校,今(2017)年首度共同招生,多了教育學院、藝術學院兩學院共9系。有趣的是,今(8)日指考放榜,竹教大換了新名字後,原有科系分數大暴漲,以「英語教學系」為例,平均錄取分數一下就飆高97.5分、約成長23%,也引發網友議論紛紛。
新竹教育大學併校後更名為清華大學,今年度的考生若想選填原先竹教大的系組,得到清華大學尋找。今日指考放榜,網友整理了一份比較表,列出竹教大5間未更改採計科目的系所,今年錄取分數和去年相比堪稱「三級跳」,瞬間躋身名校之林,想進入清大校園得先經過激烈競爭。
「幼兒教育學系」去年平均錄取分數312.03分,今年漲至373.33分;「特殊教育學系」去年平均錄取分數429.10分,今年漲至513.00分;「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去年平均錄取分數336.70分,今年漲至379.20分;「英語教學系」去年平均錄取分數416.85分,今年漲至514.35分;「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去年平均419.10分,今年漲至491.45分。
與清大合併!竹教大指考分數「大暴漲」 (圖/翻攝PTT)
▲竹教大原有系所今年分數瘋狂大漲。(圖/翻攝PTT)
比較表貼上網,引來不少網友酸言酸語,直說比起新生辛苦考進清大,升大二、大三、大四的竹教大學長姊可就容易得多,「準備被大一新生瞧不起了,幫QQ」、「翻身了」、「重修的話會不會很慘啊,學弟妹程度那麼強」、「進去後應該很看不起竹師學長姊吧」、「學長姊真的沒尊嚴了」、「以後清大畢業證書還要看他幾年入學的」、「去年考上的賺翻了,根本是先知」。
不過,也有不少網友認為這反映台灣人強烈的「名校迷思」,師資、課程一樣,改名分數卻天差地遠,「換個校名就高大上了,真的hen棒」、「超神奇,師資完全一樣,換名字直接飛天」、「吃了大還丹」、「改個名字跟改個LOGO一樣,就是有人吃這套」。

清大、竹教大下月併校 106學年起合併招生

今天上午,清大與竹教大舉辦合併記者會,清大校長賀陳弘(左)、竹教大副校長林紀慧(右)皆到場。(記者王駿杰攝)

2016-10-15  11:23

〔記者王駿杰/新竹報導〕國立清華大學與新竹教育大學合併案歷經十多年研議,終獲行政院、教育部審核同意,下個月1日正式合併為「國立清華大學」,將於106學年起合併招生,校長賀陳弘指出,一直以來,兩校合併的初衷都是為了學生教育,營造多元的學術環境,提供完整學習空間,增加競爭力。

  • 今天上午,清大與竹教大舉辦合併記者會,清大校長賀陳弘、副校長周懷樸,竹教大副校長林紀慧、主秘劉先翔皆到場參與。(記者王駿杰攝)

    今天上午,清大與竹教大舉辦合併記者會,清大校長賀陳弘、副校長周懷樸,竹教大副校長林紀慧、主秘劉先翔皆到場參與。(記者王駿杰攝)

今天上午,清大與竹教大舉辦合併記者會,清大校長賀陳弘、副校長周懷樸,竹教大副校長林紀慧、主秘劉先翔皆到場參與。

目前清華與竹教大的生師比仍高(清華為19:1,竹教大為22:1),兩校合併後,此一問題也可望獲得大幅改善,達到少於16:1的生師比目標。

賀陳弘表示,兩校合併後將發揮四大合校效益,包括跨領域創新提升學術及教育競爭力、提升十二年國教師資成效、資源整合強化、提升社會貢獻。

併校後,清華大學將新設「竹師教育學院」與「藝術學院」,竹教大的系所師生與行政單位未來將全數邁入清華校區,整合兩校硬體資源,發揮精簡組織的合併效益,共同發展教學研究與跨領域合作。

今後,清大理工、人文社會及科館等學門將與竹教大藝術與教育學門進行激盪,如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數位創作,和多媒體藝術、科技與教育結合的科學教育等,學生畢業後有望具有「雙專長」。

另外,清華將規劃「教育與學習科技」、「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心理與諮商」、「體育」、「環境與文化資源」、「音樂、科技與健康」及「藝術與設計」等第二專長學程(30學分),配合既有學士班跨領域學習方案,提供全校學士班學生修習雙專長學程更多元選擇。

在中長程的發展方面,原竹教大校區則將轉型成為「清華創意與大學臍帶園區」,運用整合後之十大學院優勢,修繕現有建築,推動教學推廣、研發生產、青創育成,形塑學界與產業界的連結。

賀陳弘補充,在提升社會貢獻方面,清大未來也將結合理工與人社藝術特色引導深化科技人文及第三部門產業全面合作,結合在地產業、培養在地人才,創造社會産業與新價值。

相關影音

 

 

大學聯姻搶快 頂尖學府恐變二流
2015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但究竟是天災或是人禍,仍有探討空間。攝影:陳文姿
台灣原住民不關心氣候變遷? 洪簡廷卉:傳統流失、缺乏參與是關鍵

終於找到隱藏版漁港秘境!喝「鑽石水」長大的肥美石斑就在這裡……

你的母校還在嗎?

日前,台灣科技大學與政治大學一紙計畫將合併的聲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現場。

據了解,雙方已經啟動「院長級」會議溝通,若兩校「合併」,將是台灣頂尖大學第一宗。擁有近九十年歷史(從中央黨務學校時期算起)的政大,光校友就超過百萬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東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見了!」

企業購併有成敗要件,那學校呢?對於教企業購併的教授來說,當自己服務的大學「合併」了,他們是如何評估這些案子的成敗機率?

論執行:難度比企業還高
15年合併案至今仍無共識

「如果從企業購併角度來看,為了提高競爭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學校(企業)合併兩者目的其實是一樣的,」林東清說。然而,這些學校合併成功機率,難度卻遠比企業高。「企業有市場決定競爭力,只要股東通過就能成行;但高教沒有自由市場,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教授、行政人員和學生等)有共識,才能走下去,」一位台大商學院老師分析。

單想執行面就面臨三個難關。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併,現在前者由技職司管轄、後者由高教司管轄,政策勢必需要修改才過關;其次,改變校名就是問題。
最後,私人企業合併不外乎為了提高競爭力、降低成本,合併後可以大刀闊斧削減重複人力,但對國立大學而言,「總不可能資遣公務人員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東清表示,這是大學合併效益難顯的原因。

「想像力大於執行力;萬一不小心沒執行好,只會變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學校);要不就是很輕的合併,例如互相選課等等而已,沒辦法真正做到資源整合。」林東清觀察,以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一案為例,就談了超過十五年,至今依然沒有定局,從決定校名到校友共識,都困難重重。

過去,合併國立大學也有成功案例,如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改名為屏東大學,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學生數),且同為規模較小學校。

「樂觀其成,但執行面很困難!」我們訪問十位左右教授,他們也都給予類似評估。

論綜效:未必有助競爭力
無具體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執行難度高,本就是企業合併必經的過程。關鍵點是,校園追求合併的「綜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的經費贊助,是否是對學生、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是最好的綜效?

時間拉回到二○一一年,教育部為鼓勵發展國際一流大學,提出「五年五百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台大拿了三十億元經費,以社會人文科學聞名的政大只有三億元。看似是經費差距,但五年下來,成了「台成清交」獨大局面。

翻開二○一五年台灣高等學院在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的亞洲大學排名。台、成、清、交都在四十名內,台科大第四十五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對於政大校長周行一而言,當然心急如焚。

「國際排名中有一塊比較的是論文數,而理工科系產出論文數多,排名自然往前。」一位政大商學院老師指出,不是政大沒競爭力,其見長的是社會人文學科,但缺乏如台成清交等醫學、理工學院等資源。因此,就購併術語來說,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競爭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補性強的台科大,「也符合企業購併所希冀,希望提升競爭力。」

玩味的是,明年「後頂大計畫」啟動,針對未來五年高教發展,教育部提出五年近千億元預算構想,新增「研究基地」、「大學合併聯盟」等預算。教育部希冀未來七年,要推八到十二所公立大學合併,其中鼓勵合併與退場經費就達八十億元,約是全台國小營養午餐補助預算的兩倍。這就是為何此刻大學急著喊出「合併」聲音關鍵:先併先贏!

但,這對校園長期經營真的是好事嗎?

現在,歐洲大學也興起大學合併風潮,例如倫敦大學學院合併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歐洲地區已有近百件大學合併案。《金融時報》直指,除製造出「超級大學」外,只是「在排名榜單上數字好看一點。」

另以美國為例,包含麻省理工學院、哈佛等名校皆以特色見長,也無合併風起。

如果,現在各所大學的合併行動只是為了更多資金補助,這就像是企業為了帳面數字更漂亮,而去做合併,希望吸引股市資金青睞。然而,合併永遠都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最終,我們的校園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想走到哪裡去,可成為頂尖的策略是什麼?若想不清楚這點,這些合併行為,只會淪為無意義的行動,造成內部龐大溝通成本,還可能讓大家的母校失去特色,從一流變二流!

─目前研議合併的大專院校

●北部

學校:政治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兩校發聯合聲明研議合併

學校:台灣師範大學
合併對象:台灣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傾向合作不合併

學校:台灣大學
合併對象:台北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沒有明確時間表

學校:陽明大學
合併對象:交通大學
目前進度:已談逾15年,未定

學校:清華大學
合併對象:新竹教育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中部

學校:台中教育大學
合併對象:勤益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併為台中大學,未定

●南部

學校:成功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藝術大學
目前進度:南藝大反對,待議

學校:台南大學
合併對象:台南護理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4年前提規畫,未定

學校:中山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學校:高雄科技大學
合併對象: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或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目前進度:研議中

●東部

學校:台東大學
合併對象:台東專科學校
目前進度:研議中

註:教育部政策為萬人學生數以下國立大學朝「公公併」進行;萬人以下大專院校約占6成4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黃亞琪

--------------------

政大台科大想婚 幕後黑手就是…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2-22
記者林曉雲/新聞分析
政大和台科大「突然之間」要談合併,連教育部高層都嚇一跳、稱不知情。熟悉高教內幕人士直指,一切肇因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引發社會沸騰的併校案,幕後黑手正是教育部,兩校全是為因應「新世代高教藍圖」而下猛藥。
政大和台科大在校內溝通尚未成熟,就高調先公諸於世,不合大學合併的常態,高教界觀察認為,如同上市公司宣布合併消息,意圖其實在彼此拉抬炒高行情,實際要搶的,恐是教育部在後頂大高教藍圖規劃中,欲把「現行十二所頂大」,砍到未來只剩「五所國際卓越特色名校」的生存戰、資源戰及卡位戰,短期內先用併校計畫提出申請,以爭取和保住相關經費。
兩期頂大十年耗資千億,台大獨占鰲頭,每年獨拿卅億元,其次是成大約拿十七、十六億元;再依序排名為清大、交大、中央、陽明、中山等國立大學政大和台科大的排名在伯仲之間約十名、十一名,分得的頂大預算相對少、只有二、三億元,因此兩校希望合力爭取規模與排名可以往前。
有頂大主管感嘆,「關鍵數字」是後頂大要從現行十二所砍到五所,如同緊箍咒一般罩在大學頭上,如果行政院通過核定,申請準備作業一展開,新政府在五二○之後恐只能買單,那麼排在「安全名單」之外的學校必須快速因應,畫一個併校大餅也是一種方式,才會在尚未提出任何評估和願景下,就急於宣布、先喊先贏,但讓老字號國立大學如此扭曲操作、深怕掉出頂大之列的「幕後黑手」正是教育部,馬政府強推千億新世代高教藍圖,爭議之大還急著上路,新政府恐要等著收拾爛攤子。

------------------------

與交大合併?陽明大學學生會抗議:絕不妥協黑箱!
梁姍樺 2016年01月04日 16:00

陽明大學傳出將與交大合併的消息,引發學生抗議。(取自2014科技部工程司醫工學門成果發表會暨生物醫學工程及醫材產業高峰論壇)
近日爆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正在談合併,甚至傳出已簽訂「合校備忘錄」。陽明大學學生會4日以「嚴正拒絕黑箱,暫緩合校備忘錄!」的口號進行抗議,陽明大學校方也應學生會要求,在4日中午召開公開說明會,由校長梁賡義向師生說明合校細節,並將於下午進行對外說明會未來陽明和交大的合併方向。


日前爆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可能合併一事,陽明大學學生會挺身抗議拒絕黑箱,以「拒絕盜壘會議、主張交付民意論」、「絕不妥協黑箱、公開透明得人心!」等口號於4日上午進行抗議,指責校方沒有事先告知教師、學生、校友及行政人員情況下,將於6日校務會議通過合併備忘錄。陽明大學學生會也呼籲校方暫緩,待師生意願充分調查後,才符合正當性及合理性。

對此,陽明學生會會長陳佳菁解釋,雖因陽明大學以生物醫學為主,而交通大學以資訊產業起家,某種程度上有互補結合,對生物產業、學術排名、基礎醫學研究及校務基金都有好處,但近半年師生都不曉得雙方合校的相關資訊,近日卻得知已簽署「合校備忘錄」,交大更是通過備忘錄後才舉辦說明會,在資訊這麼不透明的情況下,呼籲應暫緩程序。

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學生陳貞羽也認為,除了合校程序不合理外,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決,像是2校距離太遙遠,學生移動很不方便,以及2校資源分配不均,加上2校學生在網路上吵很兇,已經無法和和氣氣,應從長計議,待問題解決再行併校。

對於2校合併,陳佳菁也提出質疑,究竟合併後是新設合併成立新大學還是存續合併,僅1校存續、另1校變更為存續學校的分校,陳佳菁也坦言,學生不見得反對合併,但希望學校將合併後的利弊得失充分揭露後,由學生進行投票,決定合併案是否應該進行。

--------------------------

photo (26)432015-12-31_081404  

你的母校還在嗎? 大學明年瘋合併

明天過後,新年度7大「公公併」,搶預算、少子化,先併先贏。
教授反彈,憂升等標準不一致;校友反彈,憂「母校」被消滅。
明天過後,就是105年虎年少子化大限,大學新生將減少2萬多人。大學為求生存,將展開「合併」求生,新年度將有7大公立大學合併案。
新年度教育部的「後頂大計畫」預算編列中,擬提撥總經費1成、約達80億元預算鼓勵合併、聯盟、退場與轉型,預計將掀起先併先贏的競爭。
清大、竹教大最「速」配

攤開新年度的大學合併計畫,共有7大「公公併」合併案。
1.清華+竹教大
2.高雄海洋科大+高第一科大+(高應大)
3.陽明+交大
4.台東大+台東專科
5.成大+南藝大
6.台大+(台師大)+(台科大)
7.(中山)+(高雄大學)
註:()指媒合研議中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整理:林秀姿

7大合併案中,速度最快的是清大與竹教大決定「牽手」,兩校合併意願書本月已送至教育部,待教育部備查後即可進入下一階段。
交大牽手陽明 兩校友都反彈

不過,陽明與交大「跨地」合併案,近日爆出反彈聲浪。交大學生擔心,醫學院所需資金龐大,必須投入大量資金發展,怕併校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均問題。陽明校友也指出,醫學院和一般大學合併會很辛苦。

陽明大學大門。報系資料照

兩校今年11月擬訂「合校備忘錄」,推動合校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該備忘錄已獲交大校務會議通過,昨晚並向師生舉行說明會。陽明大學也將於明年1月6日召開校務會議討論。兩校若都通過備忘錄,將籌組合校工作委員會,討論具體合校事宜。

交通大學在理工領域相當知名。報系資料照

理工vs.生醫 併校可互補整合

交大副校長陳信宏表示,交大、陽明長遠來看,都面臨發展瓶頸,交大以理工見長,但電子、資訊領域發展已到一定程度;生醫是當前非常受矚目的領域,很多交大教授的研究已朝生醫領域發展,和陽明合併能夠達到研究、課程上的合作。

交大與陽明兩校合併案昨天舉辦說明會,會後學生們繼續和交大副校長陳信宏(左)討論。記者郭政芬/攝影

陽明大學主秘王瑞瑤也說,10多年前兩校曾簽訂過合校意向書,直到今年7月兩岸4地大學校長論壇才又重燃合校討論。陽明以醫學擅場,但未來需要跨領域人才,與交大互補整合、學生能力更全面。
台大、台師大、台科大 申請系統大學

另一讓人意外的是台大、台師大與台科大的合併案。原本台大和國北教大談判合併已久,但近兩年台大、台師大、台科大以地緣關係形成「台灣大學聯盟」,國北教大宣告出局。
新的一年「台灣大學聯盟」將向教育部申請為正式系統大學,共享教學資源,甚至配合調整3校的上課時間,方便學生選課。
維持補助金 併後最大誘因

教育部表示,鼓勵公立大學以身作則先合併,未來招生名額可以跨校區流用,還會專案補助已合併的大學交通車。最關鍵的誘因還包括,合併後同額補助,也就是甲校、乙校若原本各拿到研究補助,合併後也仍維持兩份補助金。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詹志禹分析,「公公併」是為了朝向教育規模經濟發展,學生總體人數增加後,可以降低少子化的衝擊。
他舉例,原本只有2萬多人的大學,遇到少子化,瞬間減少5000生源,衝擊極大;但合併後擁有5萬5000人的大學,即使少子化減少5000生源,衝擊力道較低。
他表示,合併案十分複雜,頂尖大學都會盤算跟誰合併,世界排名最有利。而教授在意的是合併後升等、績效評鑑指標是否一致,學生則在意選課方不方便,校友在意的是「母校名稱會不會被消滅」。
聯合報/林秀姿、洪欣慈、郭政芬 報導
聯合報/柯永輝、林巧璉、楊殿宏、陳俊傑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照

---------------------

photo (26)  

將與陽明合併!交大學生不滿:考到「滅校大學」

2015-12-30 17:39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圖擷自聯合報FOCUS
分享明年將有7所公立大學進行合併,不少這7所學校的大學生知道後,強烈的反彈。即將與陽明大學合併的交通大學學生日在Dcard上PO了一篇「考到一所要滅校的大學,誰懂」的文章,表達對於併校的失望與不滿。
交大學生不滿發文指出,交大校方幾乎確定要與陽明大學合併後,才告知交大師生。長久以來位於新竹的交大未來極度有可能北移併入陽明大學,「台清交」的「交」,也即將走入歷史。

他認為雖然交通大學大和陽明大學各屬於第二、三類的翹楚,但各自有各自的專業,未來校本部的遷移卻要依照陽明醫學系的決定,讓人「情何以堪」?

他也開玩笑自嘲,未來兩校合併後,不管簡稱為「陽交」大或是「眀通」大,都令人難以接受。他也用既失望又幽默的口吻表示,「就算現在給我一百瓶『明通治痛丹』都治不了我心裡的痛。」

許多大學生卡友也紛紛留言回應,表示要併也是「清大併交大也要併得有尊嚴」;但也各有交大、陽明的學生留言回應:「合併沒有什麼不好」。

大學合併計畫的學校包含「清大與新竹教育大學」「高雄海洋科大與高雄第一科大」「陽明與交大」「台東大學與台東專校」「成大與南藝大」。另外兩案尚在研議中的有「台大、台師大以及台科大」以及「中山大學與高雄大學」合併案。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推動合校案,今天傳出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黑箱併校」。陽明大學今天上午也聲明回應,合校依民主程序,過程透明公開,並無黑箱作業。報系資料照
‧考完看這邊!109大學指考10科完整試題解答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推動合校案,今天傳出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黑箱併校」。陽明大學今天上午也聲明回應,合校依民主程序,過程透明公開,並無黑箱作業。
陽明交大合校案已送達行政院,今天有媒體報導指校方有黑箱作業疑慮。且擁有陽大、交大和清大榮譽博士學位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也因無法理解合校的目的,原預期每年贊助陽明醫學院一億元的基礎醫學研究經費,第一年一億元到位後就喊卡。
對此,陽明大學表示,學校尊重言論自由,並尊重校友對母校的關心,但對於質疑合校未經民主程序隱射黑箱等不實言論,校方已委請律師,如有損及校譽將採進一步法律行動。
陽明大學指出,自2018年重啟合校討論,皆秉持公開透明原則,不僅有教師會代表與學生代表參與,重要事項亦邀請校友會列席,所有會議紀錄皆公開上網,期間並召開至少7次公聽會與說明會,並透過錄影直播供師生校友參與,媒體也能直接觀看直播。對於部分校友因公務繁忙無法參加而有所誤解,校方深表遺憾。
陽明大學提到,合校是重大事項,校務會議依民主程序,除2018年9月26日校務會議討論,啟動合校採記名表決以示負責外,包含選擇合校優先對象、通過合校意向書、通過合校計畫書等重大事項皆採無記名投票。報導指稱「合校計畫書不給師生過問 全都校長說了算」是錯誤訊息,特此澄清。尹衍樑不滿陽明交大合校!10億捐款喊卡 陽明大學回應了 | 文教新訊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BEvJUw


3國立大學換校長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豪語: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新校長林奇宏今天上任。(資料照)
3國立大學換校長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豪語: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Fa7JU
2021/02/01 10:32
攝影凃建榮〔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國立大學校長換人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顏家鈺,及新設合併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校長林奇宏今天上任,由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發聘書。被問及頂尖大學排名是否會因此改變,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受訪時發豪語表示,要更個別化去看頂尖大學的排名,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林奇宏表示,會在最短時間內讓陽明和交大兩校的師生和校友都認同新學校,在磨合期中推動百日計畫,融合大家對新學校的願景,百日後產出具10年願景的3年計畫。他回應頂大排名是否可能改變則表示,頂大是由各種不同數據產生的排名,也是一般人對校主觀的認知,陽明交大未來有新的作為,希望改變大家的印象,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在各領域都是第一名,要更個別化描述頂大,每個人都可以是第一名,也可能是第二名。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暨南大學前校長蘇玉龍成立東南亞學系,學生人數超過6千人,在大學社會責任USR著力甚深,已奠下好的基礎,新校長武東星曾任大葉大學校長,辦學理念以學生為本,透過在地化和國際化等四化策略,打造暨大為具有時代感和幸福感的大學,期許暨大成為精緻有特色的大學。
潘文忠也表示,台科大前校長廖慶榮帶領台科大,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全球排名第82名、全國第1名,新校長顏家鈺接棒,期許持續帶領台科大向美國麻省理學院目標邁進,未來台科大師生會以台灣的MIT感到無限光榮。
潘文忠介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指,兩校從合作到合併,陽明前校長郭旭崧和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成功推動,陽明團隊以醫學專業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防疫工作有卓著貢獻,第一所由下而上自主合併成功的案例,跨5個縣市、9個校區,學生人數近2萬人,是高教里程碑,林奇宏在交大和陽明均任教過,兼具學術專業和豐富行政經驗,接棒之後期許帶領陽明交大朝著「偉大大學」方向邁進,教育部會全力協助和支持3國立大學換校長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豪語: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新校長林奇宏今天上任。(資料照)
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新校長林奇宏今天上任。(資料照)
2021/02/01 10:32
攝影凃建榮〔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國立大學校長換人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校長顏家鈺,及新設合併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首任校長林奇宏今天上任,由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發聘書。被問及頂尖大學排名是否會因此改變,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受訪時發豪語表示,要更個別化去看頂尖大學的排名,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林奇宏表示,會在最短時間內讓陽明和交大兩校的師生和校友都認同新學校,在磨合期中推動百日計畫,融合大家對新學校的願景,百日後產出具10年願景的3年計畫。他回應頂大排名是否可能改變則表示,頂大是由各種不同數據產生的排名,也是一般人對校主觀的認知,陽明交大未來有新的作為,希望改變大家的印象,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在各領域都是第一名,要更個別化描述頂大,每個人都可以是第一名,也可能是第二名。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暨南大學前校長蘇玉龍成立東南亞學系,學生人數超過6千人,在大學社會責任USR著力甚深,已奠下好的基礎,新校長武東星曾任大葉大學校長,辦學理念以學生為本,透過在地化和國際化等四化策略,打造暨大為具有時代感和幸福感的大學,期許暨大成為精緻有特色的大學。
潘文忠也表示,台科大前校長廖慶榮帶領台科大,使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全球排名第82名、全國第1名,新校長顏家鈺接棒,期許持續帶領台科大向美國麻省理學院目標邁進,未來台科大師生會以台灣的MIT感到無限光榮。
潘文忠介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指,兩校從合作到合併,陽明前校長郭旭崧和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成功推動,陽明團隊以醫學專業成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對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防疫工作有卓著貢獻,第一所由下而上自主合併成功的案例,跨5個縣市、9個校區,學生人數近2萬人,是高教里程碑,林奇宏在交大和陽明均任教過,兼具學術專業和豐富行政經驗,接棒之後期許帶領陽明交大朝著「偉大大學」方向邁進,教育部會全力協助和支持3國立大學換校長 陽明交大首任校長豪語:每個人都可能是第一名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oFa7JU

2021-02-01_110034


清大學士後醫學系的行政及教育中心將設在清華實驗室9樓。圖/清大提供
清大設「後醫系」 醫師公會怒:醫師浮濫恐釀災
2021-09-23 20:07 聯合報 / 記者陳雨鑫/台北即時報導
清大設「後醫系」 醫師公會怒:醫師浮濫恐釀災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XOv6lW
教育部同意清大設立學士後醫學系,預計今年底採獨立招生,後醫系為四年學制,清大後醫學生全數為「公費生」,畢業後將至偏鄉離島服務8年。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今對此發表聲明,批評政府恣意增設醫學生員額,台灣目前醫療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醫師人數不斷增加,增設醫院,可能帶來的是不必要的醫療,對於國家整體絕對不是好事。
醫師公會全聯會主秘林忠劭批評「台灣已經走過廣設大學之路,導致學歷浮濫,現在又要廣設醫學系,台灣還要走回頭路嗎?」台灣每年約有1300名醫學生畢業,實際從業大約有1100人左右,但每年約有100人左右自國外留學返台從業,平均每年進入醫療職場的醫師人數約有1200人,每年都有新血增加,台灣目前醫療最大的問題是偏鄉沒有醫師,都會區幾乎沒有「醫療缺乏」的問題
林忠劭表示,目前除了清大設立後醫系以外,中山、中興也蠢蠢欲動,希望增設醫學系作為號召,醫師人數不斷膨脹,可以預想到未來醫師人力過剩,醫師為了求生存「過度醫療」造成的糾紛可能就會不斷出籠。有些國家過去過度培育醫學生,曾發生過醫師找不到醫療工作,最後靠跑計程車維生。
林忠劭表示,國家培育一位醫學生,耗費的資源遠高於其餘科系的學生,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學有所用」,學習多年的醫學技術,最後並用於拯救生命,對於國家而言也是損失。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清大設置後醫系主要是由教育部跨部會會議決議,並非是由衛福部核准。只是,清大設置後醫系不是設置傳統的醫學系,而是希望因應未來醫療的變化,如精準醫療需要資訊人才的投入,類似以「雙專長」概念設置後醫系,主要招收有生科、資訊等背景的學生。
石崇良表示,清大後醫系的醫學生的員額主要都是「公費生」,員額是以現有公費生約100到150人作為調配,他解釋,假設台大收10名公費生,會因應清大後醫系的設立,減少其他學校收公費生的員額,做整體的調配。他期待清大後醫系可以讓未來台灣的醫療人才能力更為多元,不會影響整體的醫療品質
清大設「後醫系」 醫師公會怒:醫師浮濫恐釀災 | 大學研究所 | 文教 | 聯合新聞網 https://bit.ly/2XOv6lW


2021-12-29_1615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