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不是天使:諾貝爾和平獎為何頒給新聞記者?
我們不是天使:諾貝爾和平獎為何頒給新聞記者? | 黃哲斌 / 反作用力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06khwq
2021-11-09
瑞薩與穆拉托夫提醒世人:獨立而勇敢的報導者是政治腐敗、政客濫權的最大敵人,也是開放社會的最後防線。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美國長大、求學的CNN記者,為何回到父母的亞洲故鄉,挑戰民粹總統的殺人指令?蘇聯時代宣傳機器《真理報》的編輯,如何轉身變成普丁畏懼的反對者?這兩位地理相隔8,200公里的新聞人,為何一同獲頒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對於台灣讀者,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全球媒體信任度、記者職業聲望谷底徘徊之際,諾貝爾委員會為何在329人的超長候選名單中,挑出不討喜的新聞從業者,作為人道與勇氣的桂冠象徵?
兩位得主中,(Maria Ressa),歷任CNN駐馬尼拉、雅加達分站主任,2012年,她感受數位浪潮來襲,在家鄉菲律賓創辦新聞網站《拉普勒》(Rappler),以尖銳的調查報導,不斷揭露政商勾結內幕,同時批評總統杜特蒂濫權濫殺的掃毒行動,兩度遭羅織逮捕,並以充滿爭議的「網路毀謗」定罪。
同獲獎的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年輕時任職共青團黨報,蘇聯解體後,與同事創辦《新報》(Novaya Gazeta),也是在任最久的總編輯。,期許《新報》監督轉型後的俄羅斯。1993 年迄今,《新報》嚴厲報導普丁政府暗殺政敵、迫害人權的黑幕,以及黑金階級崛起的腐敗現象,代價是,社內6名記者陸續遭到謀殺。
,瑞薩與穆拉托夫「因在菲律賓和俄羅斯為言論自由進行勇敢奮鬥,獲得和平獎。」此外,「他們也代表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全球逆流中,為此一理想挺身的所有記者。」
區區數十字,顯然不足解釋評審選擇的重量,此時此刻,如何看待今年和平獎的涵義?或許,當我們拉開時空卷軸,更能理解現在。
有哪些新聞記者,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過往,諾貝爾和平獎多次頒發給新聞工作者,各有其豐富的歷史肌理及時代意義。
1907年一次大戰前夕,義大利記者莫內塔(Ernesto Moneta)倡議創立國際聯盟與仲裁法院,避免區域衝突引發戰爭,因而獲獎。他提出的口號「多元一體」(United in diversity),如今是歐盟的精神標語。
1933年,歷任美國《舊金山紀事報》記者、英國《每日郵報》編輯的安格爾(Norman Angell),轉往政壇後獲獎。他批評歐洲區域強權的黷武氣氛,並出版《大幻影》一書,探討戰爭與人道主義,後來被改編為經典電影。
最知名的是德國記者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二次大戰前,他撰文憂心崛起中的法西斯主義,犀利批評尚未掌權的希特勒:「一個民族要在精神上淪落至何種程度,才能在這名無賴身上看出一個領袖的模樣,看到讓人追隨的人格魅力?」納粹上台後,奧西茨基被關進集中營,1935年在獄中獲頒和平獎,希特勒大怒,禁止所有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兩年後,奧西茨基因肺結核去世,成為令人尊敬的先知,他與劉曉波也是和平獎揭曉之際,唯二身陷囹圄的獲獎者。
最近一次是2011 年,葉門的女權工作者卡曼(Tawakkol Karman),她創立(Women Journalists Without Chains),串連女性記者,以報導、靜坐、示威作為非暴力抗爭手段。
新聞記者往往是、世界的切片,或像是琥珀裡的蟲子,努力以文字影像的屍體,記錄、展示歷史變動不居的面貌。有時,他們終究徒勞,只留下掙扎痕跡;有時,改變並未在當下發生,而像是風蝕砂岩,在緩慢歲月裡重塑地貌。
若以此角度,瑞薩與穆拉托夫獲獎,凸顯當代文明社會面臨哪些挑戰?從他們身上,可以看見新聞業乃至於全人類遭逢哪些危機?
德國記者奧西茨基1935年在獄中獲頒和平獎,希特勒大怒,禁止所有德國人領取諾貝爾獎。圖為1934年他在集中營的照片。圖片來源:
在民主的大旗下實施獨裁
首先,是一個民主扭曲的世界。
俄羅斯與菲律賓各有不同程度的選舉,形式上,普丁與杜特蒂各以不同選制贏得政權。然而,俄羅斯政治充滿恐嚇、暗殺、利益黑箱、迫害政敵,讓普丁得以長期掌權。主要反對者納瓦尼(Alexei Navalny)去年遭下毒、今年回國後入獄,就是顯例。
杜特蒂則是民粹政治抬頭的代表,他以聳動口號與煽動語言崛起,利用網路散播不實指控、組織網軍攻擊對手,讓軍警踰越法律授權射殺民眾,製造恐怖氣氛,。一方面,他們是近年民主概念遭扭曲的實證;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新聞自由、獨裁政治的衝突最前線。
瑞薩曾,杜特蒂政府不但試圖吊銷《拉普勒》的經營許可,更在14個月內發動11次司法指控,她歷經8次保釋,幾乎9成時間精力花在司法攻防上。
至於俄羅斯,穆拉托夫獲獎當下,普丁發言人表面公開道賀;隔天,莫斯科政府卻,進一步限縮打壓他們的採訪自由。
新聞自由是政治自由的溫度計,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的,在180個國家中,菲律賓名列138名、俄羅斯150名,都屬於媒體空間飽受威脅的國度。
真假難辨、多數暴力的社群網路
其次,是一個暴虐社群網路的世界。
除了傳統的司法騷擾、人身侵害,當代獨裁者多了一項武器「網路攻擊」。俄國政府是操縱駭客與網軍的「先行者」,《新報》在內的多家獨立媒體,,組織大量網軍散布假訊息,。
菲律賓則是另一種險惡風景,杜特蒂上台後,,在選舉期間不斷散布假訊息,質疑與杜特蒂陣營有關。此後,瑞薩不斷遭受網路霸凌,她與同事為「妓者」(Presstitute),網軍公開威脅暴力攻擊或性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份調查指出,臉書每一則支持瑞薩的留言,平均會招來14則攻擊留言。
瑞薩曾,高達97%菲律賓人使用臉書,對該國而言,「臉書幾乎等同網路」,她邀請祖克柏理解臉書對菲國民主的負面影響,進而擔負更多社會責任。據稱,祖克柏似乎無動於衷,戲謔反問她「剩下3%(菲國人)在做什麼?」
因此,瑞薩成為,認為該公司「放任謊言與事實佔據同一空間,玷污了整個公共領域。」她加入名為「」(Real Oversight Board)的組織,仿擬官方監督委員會,糾舉揭發臉書的治理缺失。
即使面對子彈,他們還是堅持講真話
最後,是一個真相與死亡為鄰的世界。
身為台灣的媒體工作者,日常苦惱是題材選擇、採訪障礙、點閱流量、營收模式;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這是一個「真相經常與死亡為鄰」的世界。,1992 年以來,已有58 名俄羅斯記者因工作遇害,87 名記者在菲律賓被奪去生命,同一時期,全球有1,416名記者因報導喪生。
早在穆拉托夫獲獎前,,曾深深撼動我。她出生於1958年,世紀之交,先後前往車臣39次,以追根究柢的頑固報導,揭發俄國軍隊殘暴的戰爭罪行。
波麗特柯芙斯卡雅不斷遭受死亡威脅,一度在飛機上被下毒,曾遭車臣俄軍刑求並威脅性侵,但她不為所動。2006年,波麗特柯芙斯卡雅在住家電梯裏,遭殺手連開四槍殺害,留下兩名子女,以及《骯髒的戰爭》、《地獄的一角》、《普丁的俄羅斯》等書。
殺手及其同夥被捕判刑,但法院始終不曾揪出主使者,《新報》要求記者學習開槍自衛。即使如此,該報另一位報導車臣戰爭的記者埃斯蒂米洛娃(Natalia Estemirova),2009年在公寓外遭綁架並殺害。《新報》記者仍然前仆後繼,不屈不撓。2017年,記者米拉西娜(Elena Milashina)接獲明確死亡威脅,只好逃往國外。
諾貝爾和平獎公布前一天,恰巧是波麗特柯芙斯卡雅遇害15週年。穆拉托夫接受俄國媒體採訪時,,他表示,自己只是代表他們受獎,他的部分獎金,將用來支持受政府迫害的記者。
即使面對各種壓力,瑞薩與穆拉托夫都透過(ICIJ),參與巴拿馬文件等。作為一種職業,他們並非天使,更不是惡魔,只是一群努力講真話的人,即使他們的辦公室門口,偶爾會被丟置葬禮花圈、血淋淋羊頭,或汽車炸彈,仍然不肯放棄發聲的權利。
或許,這正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最大意義,在一個假訊息充斥、政治報導黨派化、網軍與酸民佔領社群空間、民粹政治與媚俗語言當道的年代,瑞薩與穆拉托夫提醒世人:獨立而勇敢的報導者是政治腐敗、政客濫權的最大敵人,也是開放社會的最後防線。正如諾貝爾委員會的:
自由、獨立、基於事實的新聞,有助於防止濫權、謊言與戰爭宣傳……,言論自由和資訊自由,有助於確保公眾知情。這些權利,是民主與避免戰爭衝突的先決條件。
(文中提及《新報》記者波麗特柯芙斯卡雅,台灣並無她的專書譯本;若想閱讀她的文章,可參閱精選各國調查報導的《》一書(已絕版),書中收錄波麗特柯芙斯卡雅的多篇車臣報導,包括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期間,她涉險入內與車臣游擊隊談判的實錄。)
我們不是天使:諾貝爾和平獎為何頒給新聞記者? | 黃哲斌 / 反作用力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06khwq

2021-11-09_1956332021-11-09_195643


教宗方濟各宣布 德蕾莎修女封聖 m.ltn.com.tw查看原始檔 教宗方濟各今天宣布,逝世長達19年的德蕾莎修女將在今年9月4日封聖,儀式將在羅馬舉行。(美聯社,資料照)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天(15日)宣布,逝世長達19年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將在今年9月4日封聖,儀式將在羅馬舉行。 綜合外媒報導,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於1997年逝世,曾於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生前致力在印度加爾各答幫助貧困大眾,有「加爾各答的天使」美譽。 根據梵諦岡規定,封聖需要2個奇蹟,而封聖前一個階段「宣福」則需要一個奇蹟。2003年,當時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Saint John Paul II)曾宣布德蕾莎修女獲得宣福。 去年12月,教宗方濟各再度認可另一個奇蹟,2008年,一名身患腦瘤及腎臟病的巴西男子向德蕾莎修女祈福後,不藥而癒。 至於第一個奇蹟則發生在1998年9月,2名修女把鑲有德蕾莎修女的飾牌放在一名患有胃癌的印度女子胃部,祈禱後女子胃部腫瘤不見了。

------------------------

 

2015-12-19_225743  

梵蒂岡周五(18日)表示,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已簽署法令,確認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第2項醫療神蹟。雖然梵蒂岡未宣布會於何時為她進行封聖,但義大利媒體估計,儀式會於明年9月4日進行。

梵蒂岡一個負責冊封聖人的部門,3天前召開會議,確認「一名患有多重腦瘤的巴西男子,向德蘭修女祈福後,2008年腫瘤奇蹟般消失」,教廷認定此事為蹟。

教廷傳統,需要至少施行2神蹟才能獲得封聖,德蕾莎修女的第1神蹟已於2003年10月19日,獲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認證,指她於逝世後的1998年,在1名罹患腹部腫瘤的女子貝絲拉身上展現神蹟,使其不藥而癒。當時的認證讓德蕾莎修女得以接受宣福禮,取得「真福」品位,向封聖邁進一步。

德蕾莎修女出生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史高比耶(Skopje,現為馬其頓首都),成為修女後移居印度,在加爾各答(Calcutta)照顧貧苦眾生長達半世紀,善行獲全球讚揚,而有「貧民聖人」之稱。她於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逝世,享壽87歲。(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

德蕾莎修女。 美聯社

德蕾莎修女於1950年創立仁愛傳教修女會,如今該會已有700多個分會,遍布100餘國。 路透

路透

奇蹟治病獲承認 德蕾莎修女將封聖

2015-12-21 by:阿咖
3004    

走入貧民窟的德蕾莎修女,她奉獻己身並展現神蹟得到兩位教宗認可,預計在 2016年九月時可見她正式被封為聖者,但仍有人質疑德蕾莎修女是否有資格被當聖人。

post title
   
路透社
#1

1986年,正在加爾各答的德蕾莎修女撫摸一名病患的頭。


兩個奇蹟發生  策封聖人
《衛報》、《印度時報》綜合報導,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 12月17日時迎接了 79歲生日,他在備受信眾們慶賀的這天也宣布會批准已故諾貝爾得主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第二個奇蹟,換句話說,順利的話德蕾莎修女在 2016年時會被教會冊封為聖人。
 
維基百科》曾提到,目前天主教封聖的過程是先由推動者提名欲封聖的候選人,候選人過世五年後,再由該人逝世或安葬地教區主教啟動調查程序。當有最少兩次奇蹟出現時,真福(指具有神性的候選人)就可以被冊封為聖人。

德蕾莎修女:  「台灣缺乏愛」 
德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奉獻一生給貧民的事蹟相當有名,也因為她走進「最窮困的」加爾各答區行善,人們開始稱她為「貧民窟中的聖人」(Saint of the Gutters),諾貝爾獎也在 1979年給予她和平獎的肯定,事實上,德蕾莎修女曾在 1985年受邀到訪台灣,在台北汐止增設「瑪利亞恩賜之家」並會見了蔣經國總統。
 
她對台灣的人民說:「物質的貧窮容易解決,而心靈上的貧乏、寂寞,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灣可能沒有缺乏麵包的飢餓,但一定有愛的飢餓,缺少天主愛的話語的飢餓。」 台灣現今共有兩個仁愛傳教修女會設立的機構,兩處都以收容照顧貧苦無依的老人為主。
 

post title
   
路透社
#2

德蕾莎修女行善事蹟聞名全世界,但亦有不少人對她抱持懷疑態度。


批評聲多  曾與獨裁者往來
17號時,梵蒂岡對封聖一事發出簡短聲明,表示有一名巴西男性因為曾得到德蕾莎修女祈禱,他多處腦瘤在 2008年時奇蹟地不藥而癒,這件事情得到教宗方濟各的承認。德蕾莎第一個治癒奇蹟是在 2003年時得到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認可
 
然而,這次封聖的消息出現後引發不小爭議,因為德蕾莎修女在貧民窟的作為受到不少人質疑,亦有人指出她和某些受爭議權勢人物有不明的關係,像是她曾與海地獨裁者杜瓦希利(Jean-Claude Duvalier)往來。

質疑她沒把窮人擺第一 
2013年時,蒙特婁大學與渥太華大學的學者發表他們的研究,指出德蕾莎修女當年的資金運用不當,並指出她當年是把傳教放在第一,照顧窮人放在其次,學者們描述,當年許多病人前去投靠德蕾莎修女,希望可以替自己找醫生治療減緩病痛,但最後卻發現迎接他們的是髒亂的環境、不足的照護,就連止痛藥都不夠
 
已故知名記者希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也是知名的反德蕾莎封聖人物,他嚴厲批判德蕾莎修女當年反對墮胎和生育控致的態度,並認為修女沒有按照「死後五年才可申請封聖」流程,她的封聖過程彷彿是「快速通關」一樣,因為她過世後不久,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就在 2003年認可了她第一個奇蹟。
 

post title
   
路透社
#3

開心看著小嬰兒的修女。她反對墮胎也不進行生育控制的態度在之後招致不少批判。
 

post title
   
路透社
#4

1996年時,加爾各答的孩子們舉著修女的肖像。


記者:封聖不等於完人
梵蒂岡記者艾倫(John Allen)在表示,最後一個決定德蕾莎修女能否封聖的過程將會圍繞在個人觀點上,但他也點出,在天主教世界中,封聖不代表完美,他說:「事實上,冊封聖人只是反映出這個人曾奉行怎麼樣的生活價值,不等於他/她在道德上也必定完美無瑕。」
 
「(封聖)不代表他們完全沒有犯錯或是毫無盲目時刻出現過。」
 
印度主教:等了多年的好消息 
目前,得知德蕾莎修女將封聖的消息後,印度當地的主教和支持者表示這如同教宗給他們的聖誕禮物,加爾各答區的主教德蘇札(Archbishop Thomas D’Souza)表示:「我們等待這個時刻已等了好多年,這項消息真的令我們感到欣喜若狂。」
 
「(德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奉獻給窮人…她在最窮困的人群中展現出天父的愛,教宗能在大赦年這時宣布這樣的消息是非常重要的事。」
 
預計德蕾莎修女正式封聖日會選在 2016年九月,她過世十九周年這個月。
 

post title
 
747   
路透社
#5

1992年時,這張珍貴的合影可見德蕾莎修女與黛妃相見歡,她們先後在 1997年過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