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不斷侵「食」農地,食農教育怎做下去?
作者 劉仲書
2022-11-29
農地的「開放任何人購買」、農地的「不必農用」、農地的管制一再鬆綁。現在,宜蘭小農頭痛的轉而是田裡被插了一塊「農地出售」看板,或者地主突然就說不租了,打算填掉蓋房子來賣。
房子不斷侵「食」農地,食農教育怎做下去? | 劉仲書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4GNvd
前陣子咖啡展帶了好幾包豆子回來。比起超商某些製程不明的「咖啡因罐頭」,從咖啡烘焙師推薦、銷售並親自交付到我手中的原豆,再經過秤重、研磨、澆淋熱水,親手做出一杯咖啡,實在令我感覺透明又放心。
健身運動愛好者大多都會追求「原型食物」,能藉此細細評估各種營養素的比例與份量;例如能知道手掌大的雞胸肉大概就是20公克蛋白質,也不用擔心非原型的食物是不是加了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來吃壞身體。對食物具備足夠的觀念,是養成健康習慣的原點,並且很可能大大節省一個社會的整體醫療支出。反之,失去這個概念的代價非常昂貴。
一塊「農地出售」看板,讓農田生態系變了樣
觀念的養成,「食農教育」是理想的介入方向。當季的新鮮盛產、當地的減少碳足跡;從農夫對農法的堅持、產地具備的條件,到風味調理再進入餐桌,每個環節都能學習到原型食物的重要觀念。而這些五穀雜糧、蔬果與家禽之所以能茁壯成長,其實就是孕育這些糧食的環境所給予的自然養分;它們來自什麼樣的地方,大家就會吃到什麼樣的食物,例如好的土壤與水源,會讓蔬菜帶有更豐富的礦物質營養素。
從宜蘭市區騎機車到深溝村農田,大概要花上20分鐘,這是居住聚落與農業基地合理的距離。春天耕作時節,以割草機整頓田埂,草的氣味隨著斷面汁液與晨間霧氣揮發在田間;農夫常常會遇上築巢保護的彩鷸蛋,並在溝渠中發現各種魚與蛇,運氣好還能遇到鱉;在農田生態系中,毛蟲、螞蟻、蜘蛛、青蛙、蚯蚓、田螺更是普遍。生物們在這裡聚集,需要足夠時間積累,才會慢慢成為牠們公認安心的地方,其實談何容易。
赤腳深踏田土中,有時候會被水泥牆邊深處的銳利給刮傷;農田灌溉溝渠偶爾流入不知哪來的廢棄物、甚至被毒殺的生物屍體;在一些高牆邊的農田,因為日照不足,造成稻苗發育不良,且容易因為生長慢(葉嫩)而被福壽螺啃食殆盡。生物的多樣性開始流失,牠們不再那麼喜歡這裡,因為這裡的房子愈來愈多了;農地變得碎片化,逐漸失去成為各類生物棲地的條件。
在過去,承租農地、以友善農法耕作的小農們,可能會頭痛於沒把田打理好令雜草叢生,或種得太差收成難看,他們有壓力把田顧好、做好,以免被地主看不下去而收回土地。現在,小農頭痛的轉而是田裡被插了一塊「農地出售」看板,或者地主突然就說不租了,打算填掉蓋房子來賣。
宜蘭農業,不該持續被無視
農地的「開放任何人購買」、農地的「不必農用」、農地的管制一再鬆綁。20分鐘路程,或許我們就真的離農村這麼遠吧?對餐盤裡的菜,印象停留在超市特價,並對速食與各類加工食品投以更多熱情,不太知道「當地農田快速流失」帶來的深遠影響,以至於這次宜蘭縣長候選人都能完全「無視」農業與農村生態保護的深沉抗議。
如果政府更用心來倡議食農(或者起碼關心生態環境),使得農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青年願意返鄉接手,讓糧食的供給方也提升了進入農產業的需求;在這種良性循環下,「農地農用」這件事,難道還會遭遇什麼政治人物難以面對的阻礙嗎?
宜蘭縣長不應該無視此一「宜蘭核心問題」,無論誰選上,都有義務讓宜蘭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導回正軌。全國的公民們,請協助關注這件在宜蘭發生的危機;宜蘭的公民與民意代表們,請一起持續監督,讓「好山、好水、好無聊」可以再傳頌下一個20年、50年。
(作者為台鐵營運人員。)房子不斷侵「食」農地,食農教育怎做下去? | 劉仲書 / 特約作者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P4GNvd


食農教育手冊錯很大 農友糾正一籮筐

2015-07-21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於二○一三年邀請學者編撰《食農教育手冊》,供國小老師推廣食農教育,但許多從事專業栽植的網友踢爆,手冊錯誤連篇、不具備科學基礎,更有不少有機農友看了「跳腳」,網友於是號召各地農友,各依栽植專長逐一「糾正」教材,還要想辦法「直諫」台北市長柯文哲!

  • 台北市政府於二○一三年邀請學者編撰的《食農教育手冊》,被許多從事專業栽植的網友批評內容錯誤連篇。(記者蕭婷方翻攝)

    台北市政府於二○一三年邀請學者編撰的《食農教育手冊》,被許多從事專業栽植的網友批評內容錯誤連篇。(記者蕭婷方翻攝)

  • 《食農教育手冊》內飽受爭議的表格。(擷取自網路)

    《食農教育手冊》內飽受爭議的表格。(擷取自網路)

  • 《食農教育手冊》部分爭議點。(記者蕭婷方製表)

    《食農教育手冊》部分爭議點。(記者蕭婷方製表)

有機慣行辨別表被噓爆

臉書粉絲頁「文青別鬼扯」近來指出,《食農教育手冊》內關於有機與有噴灑農藥的蔬果分辨比較表錯誤百出,裡面提到,各式有噴灑農藥種植的蔬果有「異味」,而有機的較為「鮮甜」,不僅誤導學童,也「妖魔化」有噴灑農藥的慣行農法。

農友蔡正彬說,手冊以「野味」分辨小番茄是否噴灑農藥,但番茄品種近年來不斷改良,專業農友都會選擇鮮甜、較健康的種苗;即便同品種蔬果以同樣方式耕種,但土質、水量、肥料不同,甜度、口感也會不同,連專業農友也無法只靠味蕾判斷是否為有機蔬果。

台大教授投書市長信箱

消息一出,高雄農改場場長黃德昌也在臉書轉貼發文糾正,有機蔬果只能藉由驗證、取得標章判斷;台大昆蟲學系教授黃榮南還直接寫信至市長信箱糾正謬誤。

不少農友紛紛分享經驗說,小黃瓜彎度與農藥無關,多受日照、水分影響;空心菜莖粗硬則與管理有關;而芒果果肉顏色與鈣的吸收量有關,和有無噴農藥無關,相關爭論至少十五項。雖然如此,還是有農友肯定手冊的編撰精神,認為把爭議部分修正即可。

市府:歡迎指正將修正

台北市農發科科長回應說,手冊是全國第一本食農教育教材,可能因經驗不足而有缺失,新版手冊會重新檢視、修正誤解內容,歡迎多多提供意見,於日後修正參考。

--------------------

崑濱伯指導 米之神為教本 後壁菁寮食農教育擬導入12年國教

隨著食安意識抬頭,許多學校越來越注重「食農教育」。位在台南後壁的菁寮國小、菁寮國中、後壁高中已籌組「食安策略聯盟」,要將食農教育帶入12年國教,並試著為這塊雖因紀錄片《無米樂》而聲名大噪,但人口仍持續外流、且多弱勢家庭的「台灣穀倉」留下青年人才,期盼藉此改善農村產業,讓故鄉真正繁榮。

種田課成員有一部分來自原菁寮國小「種稻班」,透過課程設計讓食農教育真正落實到12年國教中。(林國斌提供)

2年前,剛到任菁寮國中校長的林國斌,對菁寮這塊「台灣穀倉」一點也不熟悉,唯獨知道菁寮是個人口外流嚴重、多屬弱勢家庭的地區;因此他常問自己,「該怎麼做,才能讓12年國教在這裡紮根,」進而為菁寮保留她的青年臉孔。

環顧四周的連綿的「稻海」,在菁寮這個典型的台灣農村,最適合做的就是鄉土教育,加上近年食安風波四起,「那不如就讓學生試著種出安全的食材吧!」恰巧那時林國斌申請到台南市低碳城市「自給農園計畫」的經費,便利用校內30坪的空地當作菜園,試著種植些大豆、玉米、小麥、蜀稷等雜糧。

但在缺乏專業知識背景下,農園多無收成,成了師生「種開心」的「開心農場」;不過,在台南社大和菁寮國小的幫助下,學校開始引入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KKF自然農法,並在嘉義大學農藝系副教授劉啟東、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地方農民包括「崑濱伯」(黃崑濱)、張美雪等技術指導下,才開始有了兩期的水稻收成。

林國斌觀察,實地操作KKF自然農法的學生,可以觀察土壤中的生態多樣性與慣行農法不同,透過食農教育,也能了解農藥不當施用對農產品的風險,並延伸到對食品添加物與食品衛生的關心。自己種出來的五穀雜糧更是學生的「盤中飧」,讓學生更願意珍惜食物。

靠種田找回學習成就感,孩子不再逃學

種田課程讓差點成為中輟生的孩子回到校園,從操作中耕機當中找到成就感。(圖/林國斌提供)

「其實我們學校3個年級加起來95人,超過9成都是弱勢家庭,」包括隔代、單親、新住民家庭,除了經濟弱勢外,親子溝通不良,影響課業學習,或是「學習低成就」,反過來影響親子關係;但在種田的過程中,也有孩子因此「獲得成就感,開始找回學習的自信心。」

「我們的『班長』就是這款學生,」林國斌口中的「班長」,是一位積極參與種田的莊姓學生,曾因家庭背負經濟壓力,加上學習低成就,家中農忙時就「索性連續請假不來學校,抱持著『反正來了也沒幹嘛』的消極心態。」

但自從參與校內的田間課程後,意外勾起「準中輟」的班長上學的興致。因為他發現「全校只有他會用中耕機培土,」還能有效同學組織去作堆肥、施作菌種、收成,逐漸提升他的學習成就感,「他曾說過『我以後要留在這邊務農』,」讓林國斌大為讚嘆,當初設立的教育目標「已經埋下了種子。」

有時對孩子的教育也能去改善孩子的原生家庭。林國斌說,像「班長」家原本2甲地都是慣行農法,現已撥出2、3分地試種KKF稻米;據他了解,也有家長將農地全都改種KKF。

國小到高中食農教育不中斷,3校合組聯盟盼為地方留下人才

林國斌說,讓食農教育真正從基層開始做起,讓學生不會因升上國中、高中就停止。(圖/林國斌提供)

其實菁寮地區就是11年前爆紅的紀錄片《無米樂》拍攝的地點,然而觀光人潮湧入卻沒有帶來相應的「錢潮」,地方農作也多維持傳統的銷路,生活未明顯改善。但菁寮國小、菁寮國中、後壁高中3校在去年底聯合成立的「食安策略聯盟」,就是希望能系統性地延續菁寮地方的發展。

「其實菁寮國小的李榮宗老師有開設『種稻班』,讓國小生體會生產安全無化學農藥的米有多辛苦,」啟蒙學童對食農教育的認識;而這些學生多數會升學到菁寮國中,除了延續學生下田的經驗外,還搭配「小型科展」,要培養學生「田間試驗的能力」,像是種作密度、施肥量、堆肥成分調控等。

而未來升到後壁高中,搭配既有的美術科資源,可以協助學生學習經營品牌、行銷的能力,「未來或許還會再串聯大學,」林國斌說,讓食農教育真正從基層開始做起,讓學生不會因升上國中、高中就停止,而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能力創造產值、改善生活,才有可能將青年人口留在農鄉,真正「農村再生」。

小檔案:KKF自然農法

KKF是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的縮寫,自2012年時在全台設立推廣負責推廣。KKF強調以腐質土培養在地微生物菌,並應用在稻田、果園上,取代既有的化學肥料、農藥,並同時改善酸化、硬化的土質,讓土壤回歸自然的狀態,達到「食物安全」的目標。目前台灣大學副教授林乃君、宜蘭社大、台南社大正在推廣,並經部分農民試驗已有初步成果,而KKF也將微生物菌的製作方式公開於網路上。

-------------------------

DFDFDFDF  

竹北模範阿公 種田栽培9子成材
2015-07-21 08:18:47 聯合報 記者莊旻靜/竹北報導

徐福龍重視教育,自己也勤學。 記者莊旻靜/攝影
分享今年獲選竹北市模範父親代表的徐福龍與妻育有四子,還照顧病逝兄長留下的五名兒子,他靠務農扛下照顧九子的責任,養出多個董事長、高階幹部、學校主任等,他雖然高齡86歲,卻不墨守成規,因疼愛孫女,還將孫女名列入祖譜。
徐福龍的父親重視教育,他在日治時期還曾經歷邊躲空襲邊上課的狀況,當時從國校高等科畢業,能使用流利的國、日、客、台語,光復後,他還到國小學習注音,十分勤學。

29歲那年,徐福龍兄長因傷寒病逝,留下5子,雖然徐福龍已育有4子,9個孩子食指浩繁,但他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寧可多承租兩甲農田,靠種田、賣菜養活一家人。

雖然生活困苦,但徐福龍堅持孩子一定要受好的教育;9個孩子同時上學,只要到註冊日,存款跟收入瞬間消失,還須向親友、鄰居借貸。

徐福龍的辛苦,9個孩子都看在眼中,求學路上不需大人煩惱。兄長的孩子如今有公司大老闆、國中主任,他自己的小孩亦有兩位總經理、一位副總經理和高階幹部,如今可以享清福了。

徐福龍的長子徐常基說,父親從不罵人,但有不怒而威的威嚴,即使種菜也要求嚴謹,菜的間距一定要整齊,他們以前出門上學、上班皆須協助下田,不能有任何雜草,這些做事嚴謹的習慣在職場上有加分作用。

由於沒有女兒,徐福龍特別寵愛孫女,數年前孫女們的名字列入祖譜,徐福龍說,要突破老舊思維,更要當健康老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