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704  

別太專業,做個有觀點的通才吧
    www.cw.com.tw
    查看原始檔
「真不敢相信,我跟她的距離這麼近!」現場的年輕粉絲興奮地在網上留言。
在美國版《Vogue》雜誌做了將近三十年的總編輯,安娜.溫圖(Anna Wintour)靠著絕佳的品味、精明的腦袋,以及對細節的嚴苛要求,穩坐時尚女王的大位。
她獨樹一格的造型(妹妹頭、大墨鏡),神祕低調的作風,讓外界對她始終充滿好奇。以她為原型的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票房大賣,更讓她成為全球名人,從此被冠上「時尚女魔頭」封號。
不過,六十五歲的溫圖,最近似乎不再那麼冷酷霸氣。接受訪問時,她坦然分享職場心得,「每個人一生至少應該被開除一次。」她也曾因犯錯被炒魷魚,「失敗的經驗很重要,這是人生的現實。」
今年三月,溫圖應邀到牛津大學演講,平常不苟言笑的「省話一姊」難得開金口,大談人生體驗和給年輕人的建議。
我來自一個學術氣息濃厚的家庭,弟弟念牛津、妹妹念劍橋、外祖父是哈佛的法學教授、父母親也都是劍橋畢業。我受不了這種壓力,十六歲就輟學,進入社會工作。
有些時候,我還滿後悔選擇了這條人生路徑,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小孩在大學結交了摯友,也看到這個階段對了解自我的重要。
昨天,我從義大利飛回倫敦,一路上都在思索該講些什麼才有意義,因為幾年前說過的話,到今天很可能都已經過時。所以,我想提出一些跟英國的高等教育傳統很不一樣的觀點。
首先,請大家不要變得過度專業(over-specialized);請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盡量嘗試多種不同事務。我知道你們各有專攻,法律、藝術、歷史或哲學等,準備成為這些領域的翹楚。有這種企圖心當然很好,但是,不要因此封閉心扉,不再聆聽其他的召喚。
當年,我的兒子查理進入牛津念現代史,打算當記者或經濟學家,結果四年後,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是醫學。但他非常珍惜在牛津所學,現在他改念美國的醫學院,教授都稱讚他的研究報告寫得好,文筆雋永。我也發現,念牛津讓他脫胎換骨,成為更成熟的人,這就是大學的奇妙之處,它讓你探索各種不同的發展路徑。
我是媒體人,非常了解在職場上不要太過專業的重要。今天,康泰納仕集團雇用的年輕人,都是大膽無畏、有熱情、有創意、吃苦耐勞的通才(polymath)。而我身為集團藝術總監,任務之一就是要讓這個組織勇於變革,免得愈來愈封閉。所以我經常邀請各行各業的領導人,與集團各產品的總編輯、數位總監們交流。
最近,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訪問我們的紐約總部,他問了一個問題:我們還會繼續出版攝影名家萊柏維茲(Annie Leibovitz)拍攝的名人時尚特刊嗎?
我告訴他,是的,因為這樣才能讓平面雜誌跟其他媒體有所區隔,讓我們顯得更獨特、更豪華。在這個變動飛快的時代,我特別想把這些產品做得更棒。但在網路上,是不會有人想花工夫拍攝這種影像的。
準備好一人分飾多角
在康德納仕集團數位部門工作的每個人,都要同時扮演攝影師、錄影師、文稿和編輯的角色,自己搞定所有的事。
其實,七○年代我在倫敦《哈潑與名媛》雜誌的工作,也是這樣,什麼事都要做,找衣服、送去拍照、寫圖說、查詢價格等,你必須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英國的這些訓練,讓我後來到美國《紐約》雜誌工作時,得以開始發揮,因為我能掌握每個環節。老闆看到我可以跟設計師對談、應付廣告主、安排進棚拍攝、寫稿和編輯,大大鬆了一口氣。
我要說的是,如果你能學會某個領域、某件事如何運作的各種基本要領,你在職場會做得更出色。那些只有狹隘專業能力的人,真的很讓人沮喪。
無論是挑選時裝、看文章、挑照片,或面試應徵者,我一定要求:你必須要有「觀點」。給大家一個建議,培養並相信自己的品味。
你們的意見很重要,大家都想知道你們這些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在想什麼、喜歡什麼。許多位居要職的決策者都想跟你們溝通,因為他們了解,你們利用社群網路發聲的力量有多大,不管是按讚、發推文或把照片貼到Instagram,你們手中握有強大的工具,你們的聲音足以影響全世界。
話說回來,不要把你們全部的時間都花在社群網路上。現在常感驚訝的是,很多人會走到我身邊,問我能不能合照,卻不跟我握手,或用眼睛看著我,真正跟我談話在服裝秀上,只見大家忙著用iPad拍來拍去,都忘了要抬起頭,實際欣賞就在他們前方展示的服裝。
社群媒體確實很棒,但是,別讓它取代了真實的生活。
我還要強烈建議各位,千萬別懷疑經驗與訓練的重要性。這是我幾乎每天都跟年輕設計師說的話。他們才剛畢業就想自創品牌,也許亟少數新銳設計師可以這麼做,但對多數新人來說,更好的做法,就是跟你的領域裡最頂尖的業者共事,向他們學習,讓自己有機會多方嘗試、有機會犯錯,借用矽谷的熱門字 「pivot」(轉折),你也許可以從中調整,找到新的方向。
向頂尖業者學習「真內涵」
舉例來說,我認為Burberry的貝禮(Christopher Bailey)是如何在時尚業出頭天的最佳榜樣。他才四十四歲,就能身兼執行長和創意總監,在時尚業寫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
他每件事都能做:從設計、品牌、預算、社群媒體策略,到挑選在服裝秀現場表演的歌手。能夠獨當一面,是因為他曾經在唐娜凱倫(Donna Karan)、湯姆福特(Tom Ford)等頂尖設計師旗下工作過,腳踏實地,一步步做出今天的成就。而且,他不是那種愛出風頭的人;對比眼前這個年代,沒有實質內涵(substance)卻很出名的人,還真不少。
所以,我奉勸各位,努力讓自己保持靈活、跟上需求。
主辦單位要我分享移居美國的感想,該怎麼說呢?美國人喜歡喝咖啡,而不是茶;一有機會就跑去運動。美國政府監聽電話的功力,肯定比英國的八卦媒體更高。(笑聲)
但是認真來說,來到美國,讓我見識到,想對世界有所貢獻的人,真的可以從這裡發揮影響力。例如,我自己投身於全球對抗愛滋行動,定期在大都會博物館舉辦慈善募款晚會,而且十幾年來,致力於培養紐約的年輕設計師。
愈多做,愈能做(The more you do, the more you can do),這是我的親身體驗。我希望你們在未來人生的每個階段,除了追求成功,還要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份力。你會發現,這種付出能帶來深刻的充實感。
就像我的侄子路克,他很會念書,網球打得很好,還跟朋友在eBay上面賣一些稀奇古怪的T恤,但是,他也在愛心濟貧廚房當志工。再過不久,他就會到紐約投入數位行銷工作,目的是幫助南非的弱勢族群。
我有時會懷疑,路克這麼年輕,怎麼有時間做這麼多事?但後來我懂了,如果你希望人生是有意義的,你就會設法把想做的事做好。而我也相信,你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有著相同的信念。明年,路克即將來牛津念書,我將開心期待你們和路克,把握未來機會,活出精彩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