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人遇到艱難挫折,有人能越挫越勇,有人不堪負重,選擇輕生。不少輕生者,以為自殺就能一死了之,獲得解脫。然而,自古以來,東西方社會對自殺有著一致的看法-「有些債還不完」 東西方神話傳說:輕生有罪--凡是自殺的人,每一天他們都要定時地按照生前的死法再進行一次,痛苦的經歷令人毛骨悚然。那些枉死的靈魂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生時認為一死了事。但想不到,死後竟會如此痛苦,真是悔恨莫及。」人身難得,不知珍惜。這些人不僅辜負了閻王所鼓勵的在陽間做人行善的恩義,也辜負了父母撫養的大恩大德-難得到人身《神曲》:自殺者很難再得到人身。 https://is.gd/WiquuK


宗教與自殺率


 

不想拖累人 65歲以上自殺率最高
By 中時電子報,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6日, 2017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在台灣的自殺死亡率中,65歲以上長輩自殺和企圖自殺比例最高,是一般人的2倍,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長者的自殺率也呈現著逐年增加的趨勢,家人除了應注意長輩是否有尋死念頭,也可利用俗稱心情溫度計的簡式健康量表,了解長輩心靈健康狀況。
自殺率是一般人2倍
根據衛福部於今年6月19日公布的2016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率雖已連續7年退居10大死因之外,但是其比率仍比去年上升1.9%,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執行長廖士程指出,在台灣高齡化社會越趨嚴重的情況下,老人家的自殺率也逐年增加,最主要的3大原因就是生理疾病、精神健康或物質濫用,和情感及人際關係,最常選擇的自殺方式則是安眠藥、鎮靜劑、上吊或農藥。
病痛、喪偶易墜低谷
防治中心表示,老人很少透露出自殺想法或計畫,也較少留下遺書,家人通常很難察覺長輩有類似意圖,但若發現長輩突然開始停藥、整理打包自己的東西、突然不在意對於自己身體的照料、突然間尋求宗教活動與上教堂等,就可能是警訊。
健康量表可檢測預防
防治中心表示,其家庭失和、失去配偶會引起老年人的孤獨感,或是疾病纏身,會讓他們有「別拖累年輕人」的想法,建議民眾利用俗稱心情溫度計的簡式健康量表,替長輩進行檢測,5題分數若超過6分以上,就建議尋找專家協助。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和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也為配合每年9月10日的「世界自殺防治日」,舉辦2017年世界自殺防治日溫馨小故事徵文活動,收件至本月28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報名。
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0800-788-995


 

自殺潮-45年以來 全世界自殺率提高60%
新頭殼newtalk 文/法蘭克‧貝拉迪
發布 2016.04.27 | 02:55 PM

《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是作者法蘭克‧貝拉迪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繭居族


在歷史上,自殺是一種與人類大浩劫有關的行為模式。人們認為,自殺是世界末日的一種預告。在西班牙殖民美洲之後,數千名美國印地安人選擇自殺,有個人的,也有團體組織的方式,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將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奴隸條件與宗教職責等等。


從2000年代初期以來,一種較不引人注目,也不會快速終結性命的變相自殺,開始蔓延整個日本。根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數字,光是2010年,就有70萬個人,平均年齡31歲,決定切斷與外在世界的所有關係,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過日子。這些人被正式稱為繭居族(hikikomori),相關診斷標準為:


1、大部分的時間,甚至幾乎每一天都只在家裡活動;


2、明顯地持續避免社交場合;


3、因此嚴重干擾個人的正常例行活動、職業(或學術)功能或社交活動;


4、把退縮看成是一種自我協調;


5、期間至少6個月;


6、並且無其他心理失調因素而導致以退縮與迴避的心態處理社交活動。


根據日本衛生組織的估計,另有155萬人在成為繭居族的邊緣。有些精神科醫生試著解釋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現象。不過,這種純粹的精神病學解釋,可能只是一種逃避社會問題的方式,畢竟已經有這麼多日本年輕人出現這種行為。如果大家考慮到,社會生活充滿不可思議的高壓,尤其是在日本,這種現象會逐漸蔓延,也就不特別令人意外了。相反的,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繭居行為可能是逃避精神折磨、衝動、自我暴力行為,以及競爭帶來的羞辱感的有效方法。


占領


《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的作者柯拉瑞(Jonathan Crary)提到,資本家對市場成長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會企圖透過不斷刺激社會注意力,以延長人們的清醒時間:「當代的進步形式就是,不斷占領並控制時間與體驗。」


柯拉瑞認為,對社會注意力進行持續攻擊,以降低人們仔細表達情緒所需要的時間,是當代經濟體系的重要關鍵。柯拉瑞尤其對睡眠時間的影響,特別感興趣:現在到處都有睡眠減少的問題,應該也不會令人意外。整個二十世紀以來,睡眠時間穩定被侵占,現在住在北美地區的成年人,平均每晚睡6.5小時,比一個世代前的8個小時少很多,也許大家很難相信,但也比二十世紀初期的10個小時少更多。


事實上,關於睡眠這件事,「資本主義毫不妥協,就是要偷取我們的時間。」一個充滿失眠問題者的社會,根本不是個會令人感到舒服的地方,因此,提升生產力的代價就是:失去清醒的腦袋以及對生活的尊重。必須靠吃藥才能沒日沒夜在電腦前交易的金融代理人,他所創造的非理性繁榮,已經把世界帶到一個深淵邊緣,而且這種情境在未來可能還會頻頻出現。


柯拉瑞進一步主張「睡眠是資本主義的唯一障礙,因為它是唯一無法消滅的不朽的自然條件。」雖然這個預測還算正確,但這種觀察卻缺乏關鍵性的元素。對於狂妄自大的入侵式金融來說,資本主義無法消滅的其他不朽的自然障礙,就是死亡。現在自殺正在大流行,這是社會壓力、情感貧困以及注意力持續受到攻擊的結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過去45年以來,全世界的自殺率提高了百分之60。這數字還不包括自殺未遂者,自殺未遂者的人數更高達成功自殺者的20倍。這些年也是全世界大規模執行資本家模式的時間,在這些年,人們注意力的時間完全服從經濟機制的節奏,因此,自殺率大幅攀升,可能不是一種巧合。


作者:法蘭克‧貝拉迪(歐洲知名作家、理論家,義大利自主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


(編按: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的《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一書。)

---------------------------------------------------------

原住民族自殺率

推文到plurk
2016-04-15 06:00

◎ 尤天鳴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阿塔瓦皮斯卡特部落,在三月份發生廿八起試圖自殺的案例;而從去年九月到現在,則是已經有一百多起案例,為此加拿大政府宣布該部落進入緊急狀態。同樣在台灣,原住民族的自殺率遠高於一般民眾,政府應加以正視。
依據衛福部自殺防治中心研究統計:自殺現象已連續八年名列本國十大死因之第九位;再根據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年輕的原住民男性之自殺率為非原民的三.五倍。
若從單一族群之自殺率觀察,馬偕醫院所提出的數據更為驚人,非原民的平均自殺率為十八,泰雅族的自殺率平均為六十八.二;雖然這樣的數據還必須考量誤差值,但是如何解決原住民族自殺率偏高的議題,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原民會所提的「促進原住民心理健康暨藥物濫用防制守門人培訓計畫」,因實施地區僅限於原住民族地區,且影響心理健康之因素極為多元,筆者建議主管機關應針對影響原住民族之心理健康的共同因素與族群因素,作更詳細之調查與研究;也應該把居住在都會區的族人也納入保護網,達到滴水不漏的關懷與陪伴。
(作者為大葉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執行長)

----------------------------------

5個老人就有1個憂鬱症...台灣老人自殺率第一!爺爺奶奶「心情不好」跟「身體不適」一樣危急
大腦是會改變的 大腦是會改變的 About 撰文者陳豐偉 醫師 2015-12-18瀏覽數:479

最近看到一篇研究說,65歲以上老人大約有20%有明顯或隱藏起來的憂鬱症。這些老人通常合併其他身體狀況,常在診所或醫院門診看診。看診時,醫師優先處理的還是他們的身體問題。

這些被忽視的憂鬱症,通常都沒有得到處理。在看診時,老人也不太會提到心理問題。一來是因為「汙名化」,讓病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二來醫病雙方常認為身體問題需要優先處理,但事實上,沒被處理的憂鬱症,往往會惡化病人的身體問題。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的憂鬱往往被視為「正常」。活動力減少、對許多事情興趣減少、不太想外出、自信心變差,常被家人認為「老人就是這樣」。其實,老人雖然會得到失智症,但那畢竟是少數,多數老人還是耳聰目明。老人雖然體力會變差,但做做有氧、做做重訓,對多數老人還是不成問題。但一旦進入憂鬱的惡性循環,活動力減少,體力更差,身體健康反倒退化得更快。

憂鬱症狀被忽略,自然就得不到治療、沒有刻意改變生活,一切每況愈下。這使得老人的自殺率與自殺成功率,其實是各年齡層中最高,許多自殺老人在子女的掩蓋下不讓外界知道。在貧窮的農村,老人上吊、喝農藥並不少見。

老人容易憂鬱,對死亡的焦慮是重要原因。一旦出現糖尿病、心臟病、巴金森氏症、中風等身體問題,就很自然會想到自己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健康將會衰弱,離死亡越來越近。但老人通常又忌諱談這些問題,只能自己隱藏起來,放在心裡。

現在的老人又面臨新的挑戰:大部分國家的社會福利並不完善,各種老人年金漸漸打折縮水,如果資產、存款不夠,或子女無法奉養,各種花用就得縮衣節食。「貧賤夫妻百事哀」,沒錢的老人也是一樣,可能會為了錢跟子女、媳婦、女婿不愉快,心情更難好起來。
要如何發現老人隱藏性的憂鬱症?這有時需要在一般診間之外,由其他人跟老人深談,讓個案願意把自己的心情講出來。而家人也要有心理準備,如果發現家裡長者的行為模式有變化,就要注意可能是得到憂鬱症了。

出現憂鬱症狀的老人,到精神科看診、服用憂鬱症藥物,自然也是個方法。比較困難的是,如何針對老人的個性、興趣、社經條件,試著改變老人的生活方式?對於有經濟壓力的家庭,這並不容易做到。要讓老人有動力,同時要讓老人有自信、有尊嚴,願意在剩餘的生命裡尋求人生意義,而不是倒下、認輸,有時還得顧及長輩的面子,也常讓人為難。

適度的經濟支援,不要把老人當成「老小孩」,多鼓勵老人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可以改善長輩的憂鬱狀態。當然,萬一已經陷入重度憂鬱,適時就醫,才比較能快速改變老人的心情。

全球少女「頭號殺手」 不再是高帥富,而是...

WHO調查數據顯示,在15至19歲的年齡層中,因自殺而死的人數已超越孕產死亡,成為全球少女的頭號殺手。圖與文無關(情境照)

2015-05-26  07:1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孕產死亡躍居全球死亡人數榜首的排名如今要改了,根據世界衞生組織(WHO)發表最新的報告,在15至19歲的年齡層中,因自殺而死的人數比車禍、孕產、疾病等因素高,自殺亡人數已取代孕產死亡,成為全球少女的頭號殺手

《每日電訊報》報導指出,孕產死亡向來是15至19歲年齡層女性喪命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在過去10年,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不斷攀升,慢慢取代孕產死亡,躍升首位,在東南亞,每10萬名年齡介乎這年齡層的女性死者,就有27.92人死於自殺。

專家分析,在東南亞導致女性自殺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性別歧視。因為居住在東南亞女性的生活,相較於年輕男性,幾乎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南轅北轍,這個數據較歐洲6.15人、美洲4.72人高出數倍。

印度:衰微的農業與自殺的農民

印度是由一塊塊小農地所組成的,大部分的作物依賴降水,只有45%依賴灌溉,約55%的人民依賴農業維 生,農民沒有足夠資金,超過半數的印度農民處於負債,這也是近來印度有大批農民自殺的主要原因。若將農地賣給大地主,農民便可以擁有更多的錢,因此有越來 越多的農地遭到出售,造成糧食生產可能面臨不足的窘境。
作者:地理眼GeogDaily| 2015-05-10 14:00

文/王泓琦(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學生)

今年三月底,《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上有這麼一則故事,Bhau Kadam是一個印度的農人,他的兒子都畢業於浦那(Pune,印度第八大城),並在當地工作。隨著Bhau Kadam逐漸變老,他冀望著可以賣掉農地,跟兒子一起搬到浦那。不只是他,在印度越來越多人有此這種想法,不管如何,人們都需要吃食物,印度的農業已然 面臨危機。那則故事的作者Anil K. Rajvanshi是在印度農業研究中心(NARI)工作的研究員,他相信精準農耕(precision agriculture)將會為印度帶來新的綠色革命。

北印度歡慶春天來臨的節慶(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印度是由一塊塊小農地所組成的,大部分的作物依賴降水,只有45%依賴灌溉,大約55%的人民依賴農業維生,因為農民沒有足夠資金,超過半數的印度農民處於負債,這也是近來印度有大批農民自殺的主要原因。若將農地賣給大地主,農民便可以擁有更多的錢,因此有越來越多的農地遭到出售,造成糧食生產可能面臨不足的窘境。

準 農耕,是指精確和正確數量的──譬如水、肥料、農藥等──在正確的時間向作物投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產率。另一方面,小農場可以使用小型農業機械和機器 人,目前在印度最大的批評是機器昂貴,少有農民買得起,目前印度的解決方案為在農村地區設立農機租賃機構,印度政府也提供農民貸款,並相信高科技的精準農 耕可以使得印度的綠色革命成功。

既然如此,為何印度農民自殺的現象持續攀升?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其中85%為男性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比例可以說是相當高。回溯農民自殺的案件,從1990年代即開始發生類似事件,因為此現象相當嚴重,許多地方建立專責機構,面對農民自殺現象。

在印度,每十萬人就有10.3人自殺,其中有1.55人是農民(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因素為經濟問題,農民靠天吃飯,天災的影響(最怕的是冰雹)會使得農作物毀於一旦,有時土地乾旱、降雨不確定,病蟲害、過度使用殺蟲劑,也會使得農作物歉收,如此使得許多農人壓力相當大,甚至有些農人時時刻刻守在田旁邊。其他的影響包括污染問題、逐漸乾涸的地下水、昂貴的種子(如美國孟山都)與國際農作物貿易波動,都是農作物收成的不確定性因素。

印度農民的自殺率有一個特殊的分布──即南多北少南印度是較偏向「靠天吃飯」的地區,在缺乏資產的情況下,也無法以耕牛替代人力,需要花大量時間在耕種上,故很難有非農業收入。另有一說,南印度的政治權利運動較為活躍,女性的地位也相對提高,對家裡的男性造成了更大的壓力,也為印度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

倡議關注印度農民自殺議題的組織

要 改善此現象,政府的介入是相當重要的,除了建立專責機構外,也該從治本的角度切入,探討造成農民自殺的潛在原因,設立公共灌溉設施,並透過政府的管制,讓 種子的購買能維持在一定的金額範圍。天災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透過宣導的方式,教導農民分散風險的概念,避免種植同一作物。進一步而言,政府應健全社會福利 措施,給予社會救助,或者是心理層面的輔導。在越來越少農人的狀況下,要維持糧食的生產,必須引入機器設備,在如此狀況下,亦應由政府出資購買機器設備, 並以便宜的價格出租給農民,讓農民能夠在機器的協助下更有效率地工作,同時也不會因為機器設備的昂貴造成其負擔。關於女性地位提高造成的農民自殺率提升, 這則有賴社會風氣的提倡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推行,短期內必定會是衝擊,但若性別平等的觀念被提倡後,男性的心理負擔也應會減少,如此應可降低一些農民自殺 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理眼GeogDaily:王泓琦【印度】衰微的農業與自殺的農民


中國農民不僅「看黨吃飯」,還要被黨當作最後一塊遮羞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筆者始終覺得農民是最值得深交的人,他們沒有小市民的圓滑市儈,也沒有大人物的空談理想,他們喜歡腳下結實的土地。中國制裁澳洲、臺灣農產品的後果,是讓一群原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屋外田」的農民們也被迫扛起鋤頭,衝上前線。
中國農民自古以來看天吃飯,瞅市場臉色,很多時候,豐產並不能豐收,穀賤反而傷農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賣炭翁〉中有言:「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每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斤菠菜能賣多少錢?最近河北一對夫婦用自己辛酸的經歷給出了答案。
近日,網路流傳一段視頻顯示,在河北邯鄲,一對農民夫妻辛苦忙活了幾個小時,用三輪車運著1300斤菠菜去市場賣,結果只賣出了15元(人民幣)。
據悉,這對夫妻天沒亮就起來幹活,忙活了一天,採了1300斤菠菜。第二天,二人騎著電三輪就往市場趕,但是沒想到自家的菠菜碰壁了。因為這批菠菜偏老,沒有菜販子肯收。
這時候有一個菜販子過來,開出了15元的價格。菜販給出的理由是:「他們的菜品質一般,沒有人願意收,如果我不收,他們只能丟掉,或者讓它爛在地裡。」
這對夫妻猶豫再三,最後還是苦著臉點了頭。
事後,有人認為菜販欺負老實人,因為刨去人工成本不算,15塊錢可能連菜籽和肥料的成本都不夠。有網友算了一筆賬,一個普通人,一天大約需要吃一斤左右蔬菜。一隻普通的豬,一天吃的飼料也不到10斤。哪怕賣給養殖場當飼料,這麼多也夠一百多隻豬改善伙食了。
也有人認為,菜販是在做好事,菠菜價格由市場行情決定,這對夫妻的菠菜品質不好,所以無人問津,如果沒有人收,這些菜的結局最後還是丟棄,可能一分錢也沒有。
據這名菜販子所言,這些菜他打算一捆賣一塊錢,擇出來一些好一點的,賣三塊一捆。一捆大概是三斤左右,因此這批菜如果全部賣出去,至少能賣400元左右。
這對夫婦的遭遇,不禁讓筆者想起一個經典的故事:有一個小孩問失業的父親:「為什麼不生火?」父親說:「因為買不起煤。」孩子繼續問:「為什麼買不起煤。」父親說:「因為失業了。」孩子接著問:「為什麼父親會失業?」父親無奈說:「因為煤太多了。」
產品的供銷矛盾是全球性問題
這個故事揭示了市場的供需嚴重失衡後產生的經濟危機,農業因為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更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在賣方市場的時候,農產品供不應求,出現過令消費者頭疼的「薑你軍」、「蒜你玩」、「糖高宗」;而在買方市場的時候,農產品供過於求,就會出現往河裡倒牛奶,將菜爛在地裡的慘相。
農產品的供需矛盾,幾乎是令各國政府頭疼的問題,在這方面,歐美發達國家相對有一些成熟的經驗,而不少發展中國家經常受此困擾,尤其對於一些農業大國來說,更可能關乎國家政局的走向。
泰國前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因軍方政變下臺後,被泰國最高法院以大米瀆職案起訴。盈拉的大米補貼計劃是她競選時的基本政綱之一,該計劃旨在增加農民收入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它令政府向農民支付將近兩倍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大米。此舉為她贏得了大量的農民選票,她當選後,隨即兌現承諾。
但是,後來的發展也超出她的所料,農民們鑽研出一個政策漏洞,只要是泰國農民產的大米,根本不需要保證品質,只要是米就能夠在政府那裡換錢。結果政府收購了大量劣質大米囤在倉庫賣不出去,政府財政虧損數十億美元。
另一起關於農產品的全國性事件,發生在去(2020)年底的印度。起因是2020年9月印度議會通過了三項農業法案,據新法案,印度政府將允許大型私有企業進入農產品銷售市場,並允許商家囤積糧食。印度農民因擔心大型企業進入糧食市場會壓低糧食價格,使得印度政府不再以保證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糧食,最後掀起一場全國性的抗議運動,死傷一百多人。
這兩個案例反應的都是政府通過行政力量來干預農場品市場,保證農民的收益,這種政府收購糧食的做法近似於中國計劃經濟年代的統購統銷。它的優點是保障了農產品市場供求的穩定,缺點也很明顯,由於干擾了正常的市場規律,很多時候導致資源不能合理配置。
歐美發達國家卻很少採取這種政府統購統銷的方式,以美國為例,美國政府多採取農業補貼的形式,美國的農業法案裡面特別強調,要給農民提供一種收入的安全網,不僅要支援糧食生產,還要給農民提供收入支援。據悉,美國農民的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此外,美國還有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協會幫助農民來抱團爭取更強議價能力
RTX15BHF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國農民還要看黨吃飯
中國自從進行了市場化改革後,農產品的價格基本上實現了隨行就市,市場的波動也時刻影響到農民的收入。中國政府雖然自2004年開始了種糧補貼,但是平均到每個農民身上微乎其微。
此外,中國農業的組織化程度低,一直延續了以往的小農經濟特點,很難有強大的議價能力。而農產品的收購一方卻在不斷整合,幾個菜販聚在一起討論一番,基本上就決定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有時價格再低,農民也只能含淚賣出。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另一個怪相是,一邊是農民以跳水價賣出,另一邊消費者卻沒有得到實惠。顯而易見地是,中間商在其中買低賣高,攫取了巨額的利潤,這當中自然少不了壟斷的巨頭。去年中國電商巨頭們紛紛轉戰社區賣菜業務,沒想到剛出師就遇到了來自官方的當頭棒喝,結果紛紛偃旗息鼓。後來,據分析是由於官方擔心電商巨頭壟斷農產品市場,損害小菜農和消費者的利益。
當年靠著發動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起家的中共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今天中國的城市人口雖然不斷增加,但是農民依然是中共最重要的執政根基農民的切身利益關乎中國的穩定和中共民心的向背。中共雖然早已不是憲法中所言是中國工農聯盟的先鋒隊,但是它依然拿農民充當自己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俗話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烹飪小鮮的食材自然也是國之大事。
1988年,中國農業部為緩解國內副食品供應不足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副食品生產保障城市供應的建議,簡稱「菜籃子工程」。此舉催生了一些今天聞名遐邇的蔬菜生產基地,比如山東壽光市。這些集聚型的生產基地有時決定了幾個城市的農產品供應情況,如果農戶們能夠實現專業化、組織化的分工,必定會對銷售管道和市場產生重要影響,也更能維護自身利益。
近些年,隨著手機的普及和電商平臺的下沉,中國農產品的供銷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一些農戶的農產品靠著電商平臺或是自己開直播根本不愁賣,由於縮短了流通的管道,農民的收益比直接買給菜販多。
農民是小角色,也是大人物
農民除了看天吃飯,瞅市場臉色,恐怕還要觀天下局勢。自從拜登(Joe Biden)上臺以來,美國一改川普(Donald Trump)的單邊主義,轉而集結價值同盟打群架,世界彷彿回到了「新冷戰」
在這場對峙中,中美無疑是主角,最後贏家是誰還不得而知,但是輸家無疑是中美及其各自盟友的農民。自去年以來,中國拒絕了澳洲的大麥、紅酒、龍蝦、木材、乾草,受傷的無疑是澳洲農民,今年中國拒絕了臺灣的鳳梨,受傷的無疑是臺灣的果農。作為回報美國聯合歐盟抵制新疆的棉花,受傷害的是誰?此舉可能拯救了那些被強迫勞動的奴工,但是還有那些自願的自耕農和新疆以外的棉農呢,他們是不是受害者呢?
各國政客間的紛爭之下焉有完卵?筆者始終覺得農民是最值得深交的人,他們沒有小市民的圓滑市儈,也沒有大人物的空談理想,他們喜歡腳下結實的土地,相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付出就有回報,別人敬我一尺,我讓他三分。
中國制裁澳洲、臺灣農產品的後果,是讓一群原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耕屋外田」的農民們也被迫扛起鋤頭,衝上前線。
前幾天,中國駐南澳阿德萊德的新領事館落成開館,迎接它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群抗議人士,這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組織,還有一些新面孔。據澳洲ABC報導,澳大利亞農民與產業工人也加入了抗議,因為中國的貿易制裁也對他們造成了衝擊。
澳洲如今流通的10元紙幣上印著一位著名的詩人班喬・派特森(Banjo Paterson),他熱愛澳洲鄉村,喜歡結交普通的農民和牧羊人,他畢生都以寫作鄉村為志。他最著名的詩歌〈叢林流浪〉(Waltzing Matilda)還被譜成曲,差一點成為澳洲國歌。
這首詩歌講述了一位四處游走的流浪漢(swagman)在一個小河(billabong)邊露營時的故事。他先是煮了一杯茶,苦中作樂,然後抓了正好途經的一隻羊。但是不久,羊的主人,一位有錢有勢的地主和三位員警就來抓捕偷羊的流浪漢。無處可逃的流浪漢最終跳進湖中自我了結。
聽它譜成的歌,一股濃濃的鄉村風繞樑而來,悠閒中還帶著一絲輕快,似乎忘記了這是一個壯烈的悲劇。不禁又提醒自己:小人物也許任由世俗擺弄,但是你永遠不知道他們下一秒會不會撲通跳進湖中。
農民即是小角色,也是大人物,請永遠不忘記:善待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

中國農民不僅「看黨吃飯」,還要被黨當作最後一塊遮羞布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Banjo Paterson - Wikipedia

r0_0_1370_919_w1200_h678_fmax2021-04-13_172031unname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