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都市計畫保留文化空間

◎ 賴均韋

台北機廠轉型為文化創意園區,媒體競相報導其大面積的豪宅商場開發預期帶動周邊房價。原本破破爛爛的地方變成新穎舒適的住商空間,滿足大家的想像與需求,有何不好?蓋美術館或許賺不了什麼錢,但可以透過開發商認養的方式維持財務永續,這也是都市計畫學門想得到的普遍答案。

但既然有所謂的發展構想,就一定有替選方案。就台北機廠這個案例來看,其自一九三○年代便以十分先進的規格建構了全台幹線交通網的修護能量,廠內甚至有一八九○年代的蒸氣機具至今仍被正常使用,當年的節能環保工藝巧思不會因為時代進步而落伍,放眼國際都是十分罕見的珍貴文化資產,若能正確、有計畫地以世界級交通科技博物館為前提進行保留與經營行銷,做為文創園區與豪宅美術館的發展對案,不敢說立判高下,但一定足以讓市民花上許多時間好好討論與抉擇。

當然我們也憂心全區保留可能不具財務永續性,甚至拿日本部分博物館經營困頓案例來質疑,但這也是後續該討論辯證的地方,就現實來考量本來就不一定要全區保留,而怎麼保留?保留多少?怎麼搭配營利與公益?都還有很多財務跟設計的參與空間,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現在北市府粗糙淺碟的假文青真圈地做法只會搞出另一個不具城市魅力的單調建築群。

站在都市計畫的角度而言,遇到這種重大的計畫案應該是營造一個讓市民有足夠時間與資訊可供討論辯證的場域,而不是像我當年所受的都市計畫養成教育中所學的觀念:「依法行政,把刁民好好處理掉,告訴他們什麼叫做真正的專業」。

一個進步的台北,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文化發展向度?希望北市府能留點時間讓大家好好想想。

(作者為日本大阪大學工學研究科交通.地域計畫學領域博士生)

-----------------------------------------------------------------

◎ 鄧志忠

做為臺灣鐵道歷史的重鎮,臺北市將失去最後一塊可造就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機會」!其實臺北市曾經錯失過許多機會,如鐵路地下化前的舊鐵道部周遭、華山車站周邊,當這些鐵道的歷史紋理相繼在臺北的地面上消失後,市府、鐵路局及財團即將聯手蠶食臺北機廠。

如果再把目光移到高雄港車站,擁有相同條件、面臨同樣危機的情況下,在當地與文化團體的努力之下,成功保存了完整的軌道與車站,重現了屬於在地的鐵道歷史,而轉型成為「打狗鐵道故事館」,迄今也成為南臺灣鐵道文化保存的重鎮,並且於日前獲得行政院服務品質獎,但這些殊榮或許在幾年前,應該屬於臺北市的「華山鐵道文化園區」或「舊鐵道部文化園區」

當參透了都發局粗糙又殘忍的規劃後,不難發現這隻黑手將要把臺北機廠轉化成不搭軋的美術館、沒有鐵道淵源的文創園區、財團的商業旅館及一般民眾禁止進入的豪宅區,試想這座採光與通風良好的工廠如何成為美術館?臺北市有了華山與松山文化園區的失敗例子後,難道還要再賠上一個相似度極高的臺北機廠文創園區嗎?是否能夠傾聽人民要的是甚麼?

成為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臺北機廠有很棒的「現成條件」,採光良好、空間明亮的鐵道工廠很適合室內陳列珍貴的鐵道車輛,原有的軌道也無須更動,主事者只需把火車「放」進去即可,這樣水到渠成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能輕易孵出,在位者何不把握機會,為自己留名、為歷史留名,也為後世子孫著想呢?

(作者為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

-------------------------------------------------------------------------

◎ 林玠汶

近幾年,台灣各地的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有一些真的有保存一些當地的文史或地方特色,但有一些文創園區有大量的商店,還有夜店,甚至像百貨公司的建築物都在園區內出現。你說這真的符合文創的精神嗎?到底什麼才是文化創意呢?

文創顧名思義就是從文化來的,你說詐騙電話的盛行是不是文化呢?當然是啊,就是因為這種騙術太多了,所以才有人做了最近被line收購的who’s call這個app,那我說這個app是文創,一定會有人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跟一般大眾認知的文創似乎有落差,但是這不就是活生生融合在文化中的創意,是我有問題還是大眾的認知有問題呢?

最近台鐵的台北機廠預計規劃為文創園區,有美術館、文創商場、文創飯店等等任何加上文創這兩個字產業,這些規劃占去了大部分的園區面積,這些跟當地毫無淵源的規劃,這不是很不合理嗎?

原本的設施等設備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鐵道文化嗎?而這個機廠對台灣鐵道的重要性我也不贅述,但為什麼要強加一套從天而降的產業,然後告訴你說,這是文創,這裡是文創園區。

因為真正的文創,並不會強調自己做的是文創。

事實上所有的產業都是文創,那些之所以會自稱文創的產業,不是要佔便宜就是沒有自信走出來。

(作者為設計師)

鐵道文化園區 鐵道記憶展揭幕

鐵道記憶與文明特展,展出鐵道回憶、還有常民生活、宗教、原住民等270張老照片。(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文化部斥資一點二億元整建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產權雖仍為台鐵所有,花蓮縣文化局今年已和台鐵簽租約管理權,並委外營運。常設展「鐵道記憶與文明特展」昨揭幕,展出二百七十張老照片,讓參觀者透過鐵道館走進老花蓮的歷史。

鐵道記憶與文明特展昨揭幕,文化局委外經營單位法洛米文創公司,昨邀阿美族歌手莫言當代言人,高唱原住民的鐵道情歌「馬蘭姑娘」,十分動聽,也預告鐵道文化館二館,未來每週末將售票演出、營運。

花蓮縣文化局長陳淑美說,花蓮市東側的花蓮舊站走入歷史後,週邊遺留下大量的老建築,由文化部文資局出資一點二億元,歷經八年將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二館陸續依原貌整建而成,成為全台灣只剩下六處鐵道文化遺址中,保存最多古早文物的館,見證東線鐵路歷史。

由於鐵道文化館產權屬於台鐵,導致舉辦活動限制很多,為此縣文化局今年和台鐵完成簽約,以二年一期租用,取得使用權並委外營運,盼繼松園別館、慶修院之後,創造文化觀光亮點。

「鐵道記憶與文明特展」中,將花蓮文史工作者、學者蒐集的老照片作一彙整,共翻拍二百七十張老照片,還把花蓮從和平站到富里車站的整理成主題,讓參觀者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其他還有常民生活、花蓮市街、節慶、宗教、戰爭、原住民部落、花蓮大地震、山區林業鐵道等照片,十分完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