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台灣已無本省外省之分,但71歲的呂昱仍記得當年切身經驗,差別待遇從便當盒就開始──那時本省孩子只有3塊地瓜,外省孩子卻能吃白米飯,配菜就更不用談、本省孩子連菜都沒有,「一天一餐兩餐沒關係,但整個學期下來,不會恨嗎?」甚至呂昱當年球鞋是珍惜地拎在手上,怕走多了磨壞、到學校才敢穿起來,外省孩子卻是公家配給半年一雙、從不缺新鞋。
「省籍矛盾是在這種生活形態下產生的,不必灌輸什麼,不用知道二二八、我小時候也不知道二二八,但我就是覺得,不公平……」呂昱說。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如今台灣已無本省外省之分,但71歲的呂昱仍記得當年切身經驗,差別待遇從便當盒就開始──那時本省孩子只有3塊地瓜,外省孩子卻能吃白米飯,配菜就更不用談、本省孩子連菜都沒有,「一天一餐兩餐沒關係,但整個學期下來,不會恨嗎?」甚至呂昱當年球鞋是珍惜地拎在手上,怕走多了磨壞、到學校才敢穿起來,外省孩子卻是公家配給半年一雙、從不缺新鞋。
「省籍矛盾是在這種生活形態下產生的,不必灌輸什麼,不用知道二二八、我小時候也不知道二二八,但我就是覺得,不公平……」呂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