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伏羲氏聖像安座 嘉義大天宮接駕+姜姓的炎帝部落+炎帝~即神農氏+人們常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0 - 2023-05-18T095311.6910 - 2023-05-18T095305.2515df2115657c98ce594b5b7e6a9a490f77a70 - 2023-05-18T095320.2050 - 2023-05-18T095318.2920 - 2023-05-18T095315.5770 - 2023-05-18T095310.227

湖北襄陽,在峴山上雕刻孟浩然和伏羲石刻頭像,一個鼻孔容納十人
湖北襄陽,在峴山上雕刻孟浩然和伏羲石刻頭像,一個鼻孔容納十人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o5VQvM
  伏羲是我國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第一位帝王。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記載:伏羲葬南郡(即今日襄陽境內);而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則是襄陽人。湖北省襄陽市人對這兩位名人可以說是非常的推崇。十多年前,由於峴山開山炸石,這裡的山體被炸壞,留下塊塊「疤痕」,在文化學者的建設下,從2014年開始,在兩塊炸掉的山體上雕刻伏羲和孟浩然巨型摩崖石刻雕像。(圖片來自 IC photo)
  伏羲山體石刻頭像更加壯觀。巨型伏羲頭像高70.5米、長230米,其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人左右,是我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刻,比美國總統山頭像(18米高)高出近3倍。(圖片來自 IC photo)
  這就是在被開山破壞的峴山山體上雕刻的伏羲山體石刻頭像。不得不說這個創意很棒。(圖片來自 IC photo)
  一個鼻孔可容納十人左右(圖片來自 IC photo)
  孟浩然和伏羲山體石刻頭像,是挨在一起的。(圖片來自 IC photo)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這是湖北省襄陽市朋友的驕傲。 (圖片來自 IC photo)
  巨型伏羲頭像高70.5米、長230米,其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人左右,是我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刻,比照片中的美國總統山頭像(18米高)高出近3倍
 湖北襄陽,在峴山上雕刻孟浩然和伏羲石刻頭像,一個鼻孔容納十人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o5VQvM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3qbk5a.html
---------------------------------------------------
湖北省襄陽市,航拍峴山巨型孟浩然和伏羲山體石刻頭像。據了解,十多年前,由於峴山開山炸石,這裡的山體被炸壞,留下塊塊“疤痕”,在文化學者的建設下,從2014年開始,在兩塊炸掉的山體上雕刻伏羲和孟浩然巨型摩崖石刻雕像。目前這兩件大型石刻雕像已全部完工,將於2019年“十一”正式對外開放
高約70.5米、長約230米的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在襄陽峴山正式開工。伏羲是我國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記載:“伏羲葬南郡,在襄陽”。在峴山一帶有許多關於伏羲的傳說。因此,襄陽智谷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決定在峴山投資興建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施工方負責人曹紅欣介紹,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70.5米、長230多米,計畫於2016年7月完工。“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餘人。”曹紅欣說,伏羲頭像完工後,將是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是18米高的美國總統山頭像的4倍。由於在山上施工,大型機械無法使用,所有施工均靠人工完成。“在山上施工,難度較大,目前每天只能施工10多厘米。”曹紅欣說。
---------------------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2020-08-02 TANMI使者
伏羲是我國傳說中的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記載:「伏羲葬南郡,在襄陽」。在峴山一帶有許多關於伏羲的傳說。所以,人們決定在峴山搞一座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據了解,這個巨大的山體雕像投入了2.5億元,總石方量達到6萬餘方,而伏羲的石刻雕像高70.5米,長230米,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單單鼻孔就能容納十多個人,成爲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從遠處看,還真有幾分壯觀。更加難得的是,這個投了巨款的伏羲頭像雕像,還是免費參觀,不需要買門票。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這個頭像雕塑之所以投入那麼多,其中一個原因是無法在山中使用大型機械,全部都要靠人工一點點完成,加大了難度。
 樂山有了大佛而吸引遊客,襄陽峴山伏羲雕塑能否帶動當地的旅遊業呢?很多網友也給出了答案,認爲完全沒必要砸錢修建這個雕塑。這些年來,不少地方爲了吸引遊客的眼球,開始給景區鍍金鍍銀、超高超大等建築層出不窮,而這些人爲建造的景觀,都打著文化的旗號,但最怕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利」。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雖然看起來很壯觀,很震撼,但不少網友紛紛關注的是生態環境,如此大規模的改造,必然會對山體造成破壞。其實,這裡原本是鬱鬱蔥蔥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因爲人工開挖造成大面積的山崖裸露,一直沒辦法修復,影響市容,於是決定利用這些裸露的山崖打造巨型伏羲摩崖石刻雕像,把它建設成藝術精品。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但這種「點金術」並沒有得到遊客的認可,一些遊客認爲這是在糟蹋歷史人物,這樣的人造景觀不值得遊玩。而襄陽的一些文化界人士認爲,對歷史文化進行旅遊開發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而且也並非「無中生有」
湖北襄陽:投了2.5億打造伏羲雕像,人氣始終不如樂山大佛,值嗎 - 人人焦點 https://bit.ly/3MDFLXF
--------------------------------------------------------
淺談峴山的伏羲和孟浩然雕像
淺談峴山的伏羲和孟浩然雕像- 簡書 https://bit.ly/41UXTRe
        外地人鮮有知道峴山這個地名,位於我的家鄉湖北襄陽;古代傳說伏羲死後葬於此地,身體化為峴山諸峰;史引東漢皇謐所著“帝王世紀”書中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陽”;峴山路是一條最有文化底蘊的寶地,這裡是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故鄉,附近有漢代名候習郁的故居(襄陽候),他的後代習鑿齒是著名的漢代史學家,這裡正可謂人傑地靈。
         多數人對襄陽城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劇“神鵰俠侶”裡郭靖、黃蓉鎮守襄陽城的情節之中;襄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漢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的發源地,距今有2800年的歷史。自古就有了“華夏第一城”的威名,有句話說的好“鐵打的襄陽流水的兵”,那是因為自古以來襄陽城易守難攻,從古至今襄陽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襄陽城附近有許多現存的古蹟,但今天我不想給大家介紹這些,我們就談一談前短時間在各大網絡及自媒體報導的襄陽峴山伏羲、孟浩然雕像的刷屏的事;國內多家知名媒體都紛紛報導了,襄陽峴山出現全國最大的磨岩石刻的報導:伏羲,孟浩然磨岩石刻雕像總投資2.5億元的報導,由國內著名雕刻大師聶承興負責設計,成為襄陽文化旅遊的新亮點;當然這些報導也引起了廣大網民的注意,大家都在評論區發表各自的見解;多數網民對襄陽市花巨資在兩座雕像上表示不解,甚至有的網絡噴子說“那個地方窮的一逼,還花2.5億在石刻雕像上,還不如把錢用在民生上”;是的到現在多數外地人還保留著以前刻板印像,覺得湖北是一個經濟不發達地區,這裡的老百姓都很窮;其實外地人不知道這幾年襄陽也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不管是地級市還是縣級市都在修高鐵,連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大的改善,當然這也無法和北上廣相比;我的家就住在峴山路46號,我們是最清楚為什麼會在峴山修伏羲、孟浩然的山體雕像,在很多年前石灰廠在山上採石的時候把兩處山體炸壞了,露出斑駁的岩石出來,看著特別的突兀難看;特別是這幾年峴山路一帶的旅遊業的興起,這裡的多處風景名勝也得到了開發;為了不影響風景區的整體美感,政府部門人員就提出了在這裡修石刻雕像的建議。其實修石刻雕像的錢並不是由政府出資,而是由當地一家房地產公司出資;因為這家房地產公司已經成功的投資了襄陽唐城影視基地這個項目;現在花巨款在石雕像上本質是在亡羊補牢,實質是多增加一個景點便於吸引遊客。
         不管怎麼說身在外地上班的我,每年只回一次家但仍然認為老家是我們心靈的歸屬,是我們最終落葉歸根的地方;我們總是認為家鄉建設的越美越好,我可以很驕傲的跟別人說“習家池,森林公園,襄陽唐城就是我們的後花園,可以想去就去”。淺談峴山的伏羲和孟浩然雕像- 簡書 https://bit.ly/41UXTRe
------------------------------
據說伏羲死後葬在襄陽境內。因華胥於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伏羲,故伏羲死後身體化為形狀似大人足跡的群山橫亘襄陽南(峴首,中峴諸山),而掌控宇宙秩序的“規矩”則化為西邊的群山(上峴諸山)。因為山小而險,故稱之為峴山。
 伏羲陵[湖北省襄陽市伏羲陵陵寢]:據說伏羲死後葬在襄陽境內。因華胥於雷澤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MM12yt
史引東漢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云:“伏羲葬南郡,在襄陽”。
 (唐朝)司馬貞《史記·三皇本紀》云:“按皇甫謐,伏犧葬南郡”。
 (南宋)羅泌撰《路史》云:“伏羲……世紀雲葬南郡在襄陽”。
 (清代)馬驌撰《繹史》云:“帝王世紀庖犧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清代)夏力恕《湖廣通志》載:伏羲葬南郡少昊葬長沙舜葬零陵。
 乾隆版《欽定四庫全書》、《通鑑外紀》、《世說新語》、《元和郡縣誌》中亦有詳細記載。
 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將其列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皞伏羲氏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母曰華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跡於雷澤,生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仰觀天象,制嫁娶,取犧牲以充庖廚,造書契以代結繩,畫八卦,生於成紀,都陳,“葬南郡,在襄陽”。
 伏羲陵
《南齊書》載:“時襄陽有盜發古冢者,相傳雲是羲王冢。大獲其寶,玉履,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等。竹簡寬數分,長二尺,皮節如新。盜以把火自照。”
 《南史》載:“永明三年,兼尚書左丞。時襄陽人開古冢,得玉鏡及竹簡古書,字不可識。王僧虔善識字型,亦不能諳,直雲是蝌蚪書。”
 另據同治《襄陽縣誌》 引《南雍州記》 稱:“古冢於習家池北,後沈約亦得數簡,以示劉繪。”蝌蚪文為上古文字,傳說中是神仙使用的文字。故云伏羲冢在鳳林山(亦名臥龍山),也有紫蓋山說(峴山中峴)。
 伏羲廟
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而且時常有紫霧繚繞,故稱紫蓋山。但世風日下,戰亂不斷,餓殍遍野,民風也不如上古時期淳樸。已升天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這一切,心中痛惜,化為凡人下屆點播世人。但是當時在伏羲廟的一位年輕人不僅不領情還對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氣引來一陣天罡雷風,颳倒了紫蓋山上的伏羲廟。從此伏羲廟又化為砂石散落山中。而廟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邊群山間,並化為一座山峰,因為這座山是伏羲廟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稱為匾山,後訛音為扁山。石像也同時飛落到南邊化為一座山峰,因為此山奇險陡峭故俗稱尖山。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約70.5米、長約230米的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在襄陽峴山正式開工。“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餘人。雕像由國內著名雕刻大師聶承興負責設計。是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是18米高的美國總統山頭像的4倍。
 山體石刻雕像處原本是一所勞改農場的採石場,上世紀末被廢棄。由於多年開山炸石,山體、崖壁變得千瘡百孔,成為城市南大門的“牛皮癬”。經過專家學者研討,採取依據山體雕刻石像進行修復的最佳方案。
 鳳林山(臥龍山)
鳳林山(亦稱鳳凰山,臥龍山,據乾隆《襄陽府志·山川》載:“臥龍山:《三郡合志》作鳳凰山,縣南十里,山下北為習家池。山上為觀音閣,俯臨漢水。閣前有鳳凰亭。亭圮,而三大字碑存。”),古時候為峴山南北通路的大關隘,故名鳳林關。據《襄陽縣誌》記載:“鳳林關。距城十里,在峴山南麓,為鳳林渡。昔劉景升設伏斃孫堅即此。”又曰:“山腰為南北通衢,實為郡城門戶。”《輿地紀勝·襄陽府》記載:“鳳山,在襄陽東南十里,梁韋睿于山立寺。”《襄陽縣誌》又說:“鳳凰山在縣南七里,梁武帝立寺其上。雄的稱“鳳”,借喻帝王,傳說伏羲崩葬南郡襄陽峴山中。因為此山有伏羲冢,為了紀念這位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千古一帝,故稱此山為鳳林山(埋葬帝王的山林),亦稱臥龍山(伏羲圖騰為龍)。
 另有《仙傳拾趣》記載,有一個姓蔡的襄陽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繡,鄰里稱之”。有一天,來了一個老翁,請她繡一對鳳凰,要求她不要繡鳳凰的眼睛。不久繡成,五彩煥然。“老翁觀之,指示安眼。俄而工畢,雙鳳騰空飛舞”。老翁與繡女各乘一鳳升天而去,落在襄陽南山林木之上,時人名為鳳林山。鳳林寺因而得名。
 鳳林寺是韋睿建還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韋睿建,現在沒有定論。不過在觀音閣一帶,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兩個僧人滿載金銀欲往南去,至襄陽鳳林關,遇一險灘,船翻金沉,滿船金銀頓化一鳳凰騰飛而去,僧人大驚,乃不復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因有鳳凰騰飛之說,此地又稱鳳林關,便名曰鳳林寺,後香火日盛,傳說愈奇,僧眾便將此山喚作鳳凰山,遇險之灘稱為鳳凰灘,沉金之池取名鳳凰池。
 襄陽古詩云:“漢水流至鳳凰山,鳳凰山前鳳凰灘,欲尋進香拜佛處,只問襄陽鳳林關。”後因觀世音菩薩去南海途中曾在此修煉(至今大雄寶殿與中殿之間有一席之地,夏無蚊蟲,冬不積雪),改名觀音閣至今。
 紫蓋山(峴山中峴)
紫蓋山古稱中峴,俗稱琵琶山(形似琵琶)。位於襄陽城西南2.5公里,北臨環山路,東與真武山相連,是虎頭山的余脈。山北麓是通向南漳、保康一帶的必經之地。傳說伏羲葬在此山中,山上有伏羲廟。《襄沔記》將萬山、紫蓋山、峴山,稱為三峴,可見紫蓋山的歷史地位。
 提到紫蓋山,不能不提到檀溪和鴨湖。《襄陽府志》說:“檀溪,縣西四里,即漢先主所乘的盧越過之溪也。《水經注》: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也。北經漢陰台西,旁城北,注於沔。”“鴨湖,縣城外望楚之北,山水匯而為湖。《水經注》云: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檀溪水也,一水東南出即襄水也。《舊志》云:漢先主躍檀溪時經此。”
 古時檀溪湖(鴨湖)與漢水、襄水相匯合,碧波蕩漾,山水相映,風景如畫,三國時劉備“馬躍檀溪”使檀溪聞名於世,梁簡文帝曾泛舟窮柳子山檀溪之源,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從檀溪泛舟到萬山釣魚“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的悠閒叫人嚮往。
 古時這兒還是著名的柳子關。柳子關因柳子山(今扁山)得名,但柳子關的確切位置卻不在柳子山下,而是在紫蓋山附近。關於柳子關的記載,《襄陽縣誌》說“柳子關縣西七里。”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在《劉棗強碑文》中說:“先生,不恙而卒……墳去襄陽郭五里,曰柳子關”,這一距離和紫蓋山縣西五里基本上是同一個位置。從上述記載看,在古代,襄陽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
 古人將三座山命名為三峴,並不是偶然的。這三座山的海撥都不高,正好符合峴山“山小而險”的特點,除了三峴正好處於上、中、下的地理位置外,三座山都有漢江或檀溪縈繞,符合古人依山傍水的審美觀。
 紫蓋山在歷史上的盛名,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年號,總計16年,淳熙十二年(1185),襄陽府知府高夔命州學教授劉宗編撰了一部《襄陽志》,共四十卷。《文獻通考》曰:“郡守岣山高夔命教授劉宗、幕官上蔡任澮編纂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致,圖志之佳者”,以此推算,中峴的叫法距現在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伏羲陵[湖北省襄陽市伏羲陵陵寢]:據說伏羲死後葬在襄陽境內。因華胥於雷澤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MM12yt
伏羲廟編輯 播報
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製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而且時常有紫霧繚繞,故稱紫蓋山。但世風日下,戰亂不斷,餓殍遍野,民風也不如上古時期淳樸。已升天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這一切,心中痛惜,化為凡人下屆點播世人。但是當時在伏羲廟的一位年輕人不僅不領情還對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氣引來一陣天罡雷風,刮倒了紫蓋山上的伏羲廟。從此伏羲廟又化為砂石散落山中。而廟前的石製牌匾也被刮到了南邊群山間,並化為一座山峰,因為這座山是伏羲廟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稱為匾山,後訛音為扁山。石像也同時飛落到南邊化為一座山峰,因為此山奇險陡峭故俗稱尖山。
伏羲摩崖編輯 播報
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約70.5米、長約230米的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伏羲摩崖石刻雕像在襄陽峴山正式開工。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一個鼻孔可容納十餘人。雕像由國內著名雕刻大師聶承興負責設計。是中國最大的山體頭像雕像,是18米高的美國總統山頭像的4倍。
山體石刻雕像處原本是一所勞改農場的採石場,上世紀末被廢棄。由於多年開山炸石,山體、崖壁變得千瘡百孔,成為城市南大門的“牛皮癬”。經過專家學者研討,採取依據山體雕刻石像進行修復的最佳方案。
鳳林山編輯 播報
鳳林山(亦稱鳳凰山,臥龍山,據乾隆《襄陽府志·山川》載:“臥龍山:《三郡合志》作鳳凰山,縣南十里,山下北為習家池。山上為觀音閣,俯臨漢水。閣前有鳳凰亭。亭圮,而三大字碑存。”),古時候為峴山南北通路的大關隘,故名鳳林關。據《襄陽縣志》記載:“鳳林關。距城十里,在峴山南麓,為鳳林渡。昔劉景升設伏斃孫堅即此。”又曰:“山腰為南北通衢,實為郡城門戶。”《輿地紀勝·襄陽府》記載:“鳳山,在襄陽東南十里,梁韋叡於山立寺。”《襄陽縣志》又說:“鳳凰山在縣南七里,梁武帝立寺其上。雄的稱“鳳”,借喻帝王,傳說伏羲崩葬南郡襄陽峴山中。因為此山有伏羲塚,為了紀念這位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千古一帝,故稱此山為鳳林山(埋葬帝王的山林),亦稱臥龍山(伏羲圖騰為龍)。
另有《仙傳拾趣》記載,有一個姓蔡的襄陽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繡,鄰里稱之”。有一天,來了一個老翁,請她繡一對鳳凰,要求她不要繡鳳凰的眼睛。不久繡成,五彩煥然。“老翁觀之,指示安眼。俄而工畢,雙鳳騰空飛舞”。老翁與繡女各乘一鳳升天而去,落在襄陽南山林木之上,時人名為鳳林山。鳳林寺因而得名。
鳳林寺是韋叡建還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韋叡建,沒有定論。不過在觀音閣一帶,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兩個僧人滿載金銀欲往南去,至襄陽鳳林關,遇一險灘,船翻金沉,滿船金銀頓化一鳳凰騰飛而去,僧人大驚,乃不復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因有鳳凰騰飛之說,此地又稱鳳林關,便名曰鳳林寺,後香火日盛,傳說愈奇,僧眾便將此山喚作鳳凰山,遇險之灘稱為鳳凰灘,沉金之池取名鳳凰池。
襄陽古詩云:“漢水流至鳳凰山,鳳凰山前鳳凰灘,欲尋進香拜佛處,只問襄陽鳳林關。”後因觀世音菩薩去南海途中曾在此修煉(至今大雄寶殿與中殿之間有一席之地,夏無蚊蟲,冬不積雪),改名觀音閣至今。
紫蓋山編輯 播報
紫蓋山古稱中峴,俗稱琵琶山(形似琵琶)。位於襄陽城西南2.5公里,北臨環山路,東與真武山相連,是虎頭山的餘脈。山北麓是通向南漳、保康一帶的必經之地。傳說伏羲葬在此山中,山上有伏羲廟。《襄沔記》將萬山、紫蓋山、峴山,稱為三峴,可見紫蓋山的歷史地位。
提到紫蓋山,不能不提到檀溪和鴨湖。《襄陽府志》說:“檀溪,縣西四里,即漢先主所乘的盧越過之溪也。《水經註》: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湖之北渠,溪水所導也。北經漢陰台西,旁城北,注於沔。”“鴨湖,縣城外望楚之北,山水匯而為湖。《水經註》雲: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檀溪水也,一水東南出即襄水也。《舊志》雲:漢先主躍檀溪時經此。”
古時檀溪湖(鴨湖)與漢水、襄水相匯合,碧波蕩漾,山水相映,風景如畫,三國時劉備“馬躍檀溪”使檀溪聞名於世,梁簡文帝曾泛舟窮柳子山檀溪之源,唐代襄陽著名詩人孟浩然從檀溪泛舟到萬山釣魚“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的悠閒叫人嚮往。
古時這兒還是著名的柳子關。柳子關因柳子山(今扁山)得名,但柳子關的確切位置卻不在柳子山下,而是在紫蓋山附近。關於柳子關的記載,《襄陽縣志》說“柳子關縣西七里。”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休在《劉棗強碑文》中說:“先生,不恙而卒……墳去襄陽郭五里,曰柳子關”,這一距離和紫蓋山縣西五里基本上是同一個位置。從上述記載看,在古代,襄陽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
古人將三座山命名為三峴,並不是偶然的。這三座山的海拔都不高,正好符合峴山“山小而險”的特點,除了三峴正好處於上、中、下的地理位置外,三座山都有漢江或檀溪縈繞,符合古人依山傍水的審美觀。 (5) Facebook
紫蓋山在歷史上的盛名,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年號,共計16年,淳熙十二年(1185),襄陽府知府高夔命州學教授劉宗編撰了一部《襄陽志》,共四十卷。《文獻通考》曰:“郡守岣山高夔命教授劉宗、幕官上蔡任澮編纂為書,既詳備,而刊刻亦致,圖誌之佳者”,以此推算,中峴的叫法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了。 (5) Facebook
伏羲陵(湖北省襄陽市伏羲陵陵寢)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BG4dRy
--------------------------------------

襄陽縣伏羲雕像 - Google 搜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