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掐絲琺瑯鳧尊
謎樣景泰藍
器形仿自青銅鳧尊。《宣和博古圖》稱,鳧尊不在《周官》六尊內,非宗廟祭器,「用於宴飲之間」。因鳧通水性,在水中仍從容文雅,似君子為禮飲酒;取此寓意,詩人以鳧歌頌太平,同時也作「宴飲之戒」。此器用掐絲細膩地勾畫鳧的羽翼,藍、綠、黃等色釉,展示柔和沉穩的基調,鳧昂首的姿態,生動寫實。鳧嘴開口,或許曾經實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https://bit.ly/3ELDqp6

銅胎,曲頸鳧形壺,以鳧首和頸為流,二層圓冠式蓋,火珠形蓋鈕,鳧背駝四層圓塔型壺口,裝飾各種掐絲花草;提梁的兩端裝飾龍首龍尾,提梁上飾各種雲紋;以不同形狀的掐絲表達鳧的各種羽毛,彩色華麗,腹底的顏色由黃至尾漸白,有渲染的效果,口壁陰刻「大清乾隆年製」一列楷書橫款。器形特殊而重心穩,製作技法繁難。此器仿自周鳧,古人以鳧鷖歌太平,用於宴飲之間,或為陳設器;以各種動物立雕造型製成琺瑯陳設器,是乾隆朝一大特色。清 乾隆 掐絲琺瑯鳧壺-數位典藏與學習聯合目錄 https://bit.ly/3SCgmPb

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高32.6厘米,橫長30.5厘米宮廷御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為曲頸鳧形壺,器形獨特,重心穩當,鳧背駝負四層圓塔型壺口,裝飾掐絲花草;提樑的兩端鑲飾龍首龍尾,提梁以各種雲紋裝飾;以不同形狀的掐絲展現鳧的亮麗羽毛,光彩奪目;腹底的顏色由黃到尾部漸白,濃淡相宜,呈現渲染的效果。
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高32.6厘米,橫長30.5厘米宮廷御用,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為曲頸鳧形壺,器形獨特,重心穩當,鳧背駝負四層圓塔型壺口,裝飾掐絲花草;提樑的兩端鑲飾龍首龍尾,提梁以各種雲紋裝飾;以不同形狀的掐絲展現鳧的亮麗羽毛,光彩奪目;腹底的顏色由黃到尾部漸白,濃淡相宜,呈現渲染的效果。
   此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仿自周鳧,古人喜以鳧鷖歌詠太平,宴請賓客時常用之為酒器,或作為陳設器;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很多都是燒製成各式的動物立雕造型(清朝乾隆時期的景泰藍),形成另一種特色。
   清乾隆掐絲琺瑯鳧壺為銅胎,曲頸鳧形壺,以鳧首和頸為流,二層圓冠式蓋,火珠形蓋鈕,鳧背駝四層圓塔型壺口,裝飾各種掐絲花草;提樑的兩端裝飾龍首龍尾,提樑上飾各種雲紋;以不同形狀的掐絲表達鳧的各種羽毛,彩色華麗,腹底的顏色由黃至尾漸白,有渲染的效果,口壁陰刻「大清乾隆年製」一列楷書橫款。器形特殊而重心穩,製作技法繁難。此器仿自周鳧,古人以鳧鷖歌太平,用於宴飲之間,或為陳設器;以各種動物立雕造型製成琺瑯陳設器,是乾隆朝一大特色。 清乾隆掐丝珐琅鳧壶

2023-03-01_093838ba7d7fcd035b591e976a76eee10c7b7e (1)b6ade0077592d9a09cf42ab649b4237c43efd978c7b4d84a117cd748274f1ac32023-03-01_092543202203240957103613062023-03-01_0921122023-03-01_0920062023-03-01_091958

【謎樣景泰藍】觀展回饋意見表 The Mystery of the Jingtai Cloisonné Unveiled Feedback on the exhibition

2023-03-01_091819

【謎樣景泰藍】觀展回饋意見表 The Mystery of the Jingtai Cloisonné Unveiled Feedback on the exhibition


古代青銅尊彝,均為古酒器名。也泛指祭祀的禮器。
 尊
尊為盛酒、醴以獻祭之器的統稱,或曰小共名。尊“以小為貴”,“以下為貴(廢禁)”,“以素為貴”(《禮記·禮器》)。基本形制是:口較大,容量多,足座實。
 《周禮·春官·司尊彝》中的六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鄭康成引鄭司農說六尊為獻尊、象尊、壺尊、著尊、太尊、山尊;“犧”、“獻”同音讀為suo,即“婆娑”的“娑”,今讀作xi。
 六尊介紹
1、犧尊,簡稱“犧”,包括今所謂牛尊、羊尊、主尊、犬尊等。均背上開口,有蓋。
 2、象尊,簡稱“象”,包括今所謂鳳鳥尊、鴟鴞尊、鳥獸尊、犀尊、象尊等。背上或頸部(鳥形器)開口。
 3、著尊,或曰甒,即著地無足或圈足,侈口無蓋無耳器。包括今所謂尊、觚、無蓋圓觶等。
 4、壺尊,體形或圓或方,有蓋,或有耳,或有提梁。包括今所謂壺、卣、有蓋扁圓觶等。
 5、大尊,或曰瓦大、泰、缶。有蓋,包括今所見自名缶、欞者。
 6、山尊,或曰山罍,即今所見體形較高,肩有雙耳,圈足有蓋罍等。
 尊屬排序分別為:犧、象、著、壺、大、山,由小而大。
 罍亦屬尊類盛酒、醴器,體形最大,地位最低,居六尊之外,或附之六尊之後,古籍常以尊罍並稱便是其證
-------------------------------------------------------------
古代貴族的宴飲禮節——燕禮
   燕飲指的是古代貴族的宴飲(「燕」通「宴」),有一定的禮節,稱為燕禮。燕禮是古代貴族在閒暇之餘的宴飲之禮,用來聯絡下屬,溝通感情。一般燕禮會有特定的對象,如出使的使徒,戰勝歸來的功臣等,也可以是沒有原因的宴請群臣。《禮記·射義》:「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儀禮·燕禮》:「燕禮,小臣戒與者。」鄭玄註:「小臣相君燕飲之法……君以燕禮勞使臣,若臣有功,故與羣臣樂之。小臣則警戒告語焉,飲酒以合會為歡也。」《禮記·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脩而兼用之。」孔穎達疏:「崔氏云:燕者殽烝於俎,行一獻之禮,坐而飲酒,以至於醉。以虞氏帝道宏大,故養老以燕禮。」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受老夫之嘉稱,班燕禮於上庠。」燕禮相對比較簡潔,只有一獻之禮,一般以飲酒為主,沒有飯,意在盡宴會之歡。
 燕禮的高明之處在於在看似平淡的禮節中表達著很濃厚的意義。上位者在對下位者賜酒時,下位者都要面朝北行稽首之禮,表達了自己對上位者的尊敬和忠誠。這時上位者會予以還禮,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禮尚往來。由此還可以引申到領導人和百姓的相處方式。燕禮看似是一場宴請,實際上是毫無說教痕跡地達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燕禮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其中「燕」通「宴」,是指宴會的意思,故燕禮又是指在宴會時應注意的禮節。追溯本源,燕禮是君臣之間宴會吃飯的禮儀,而君臣關係最早出現在夏朝,所以燕禮可能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
 早在西周時期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了燕禮的記載。如《詩經·小雅·南有嘉魚》:「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衎。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讚美的就是燕禮。
 在《禮記》中,有《燕禮》一章,專門講解燕禮的過程和形式。而先秦時期,諸侯並立,各自為政,周天子雖然名為天下之主,其實天下並不統一,故《禮記》中記載的燕禮,與後世存在著較大差異。
 從漢代到明代,燕禮成為皇帝對群臣的一種恩寵形式,皇帝也藉此彰顯自己的獨尊地位,樹立自己的威權。據《明史·志第二十九·大宴儀》記載:「漢大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唐大饗登歌,或於殿庭設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節,大宴群臣,設山樓排場,窮極奢麗。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不過,在遇有天災時也會臨時取消。據《宋史·志第六十六·禮十六·嘉禮四》記載:「宴饗之設,所以訓恭儉、示惠慈也。宋制,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京,凡國有大慶皆大宴,遇大災、大札則罷。」
 元朝時期,許多傳統禮儀遭到破壞,同樣燕禮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的燕禮以簡單為主,由侍官代替皇帝去取各類物品,不再有那些繁瑣的禮節,同時燕禮所代表的傳統文化也不再體現了。
 明代,燕禮重新受到重視。各種傳統禮儀得到了復興,燕禮的禮節也得到了恢復。而且明朝時期,封建王權空前強化,在燕禮中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同時燕禮的步驟也更加豐富和繁瑣。《明史·志第二十九·大宴儀》記載: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於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聖節 宴謹身殿禮。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禮,陳於奉天殿。永樂元年,以郊祀禮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廟及宮殿成,大宴。宣德、正統間,朝官不與者,給賜節錢。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陽、臘八日,永樂間,俱於奉天門賜百官宴,用樂。其後皆宴於午門外,不用樂。立春日賜春餅,元宵日糰子,四月八日不落莢,(嘉靖中,改不落莢為麥餅。)端午日涼糕粽,重陽日糕,臘八日面,俱設午門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詩,復賜賞雪宴。群臣進和章,帝擇其寓警戒者錄之,而為之序。皇太后聖誕,正統四年賜宴午門。東宮千秋節,永樂間,賜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及天下進箋官,宴於文華殿。宣德以後,俱宴午門外。凡祀圜丘、方澤、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經筵日講、東宮講讀,皆賜飯。親蠶,賜內外命婦飯。纂修校勘書籍,開館暨書成,皆賜宴。閣臣九年考滿,賜宴於禮部,九卿侍宴。新進士賜宴曰恩榮。
 清代繼承了明代的做法,最高規格的宴會在太和殿舉行,也是國家最為盛大的宴會,常在元旦等重大節日舉行。舉行宴會主要目的是出於政治的考量和當時禮制的需要。清代燕禮的特點是,在一般情況下,皇帝只是象徵性地親臨宴會,卻並不與群臣共同舉杯。據史料記載,皇帝有著嚴格的用餐時間,正餐用於辰刻,晚膳於未時,而宴會是在午時舉行。
 太和殿的筵宴布置也有一定的規制。史載,宴會之日,早晨五鼓時分,鑾儀便率官校至殿前,在丹墀內設皇帝法駕鹵簿。兩翼鹵簿之外,各設有八個藍布幕棚,棚下設有三品以下文武官員的宴桌,外國使臣的宴桌設於西部的末尾。樂部率樂團部署在太和門內檐下,東西兩側設丹陛大樂,儀制司郎中進獻在京的王公百官賀表於殿內,陳放在左楹表案,內閣中書獻筆硯陳於右楹案上。
 太和殿前檐下東西兩側,陳設有理藩院尚書、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人的宴桌,以及「中和韶樂」「中和清樂」樂位。殿前的御道正中設黃色幕棚,內有反坫以放置酒具;丹陛之上設宴桌用以二品以上的世爵、侍衛、內務府大臣。王公大臣穿朝服,按朝班的秩序排立。
 吉時一到,禮部堂官奏請皇帝禮服御殿。此時,午門上鐘鼓齊鳴,太和殿前檐下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皇帝升座,樂止。院內階下鞭炮三響後,王公大臣各入其位,向皇帝行一叩禮,然後就座,大宴開始。
 第一步,先是進茶,丹陛清樂奏《海宇昇平日之章》;第二步,進酒,丹陛清樂奏《玉殿雲開之章》;第三步,進饌,中和清樂奏《萬象清寧之章》;第四步,進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及喜起舞。舞畢,笳吹,奏蒙古樂曲,接著進各族樂舞及雜技百戲。最後,丹陛大樂起樂,群臣行一跪三叩禮;中和韶樂起樂,皇帝起身還宮,大宴結束,眾人依次退出。
 據《故宮辭典》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的元旦太和殿筵宴,共設筵席210桌,用羊100隻,酒100壇(每壇10斤)。按等級分為一人一桌,或兩人一桌,或三人一桌不等。其中,親王12人各進8桌,郡王8人各進5桌(均羊3隻、酒3壇),貝勒6人各進3桌,貝子2人各進2桌(均羊2隻、酒2壇),其餘15人1桌(均羊1隻、酒1壇),共173桌;又由光祿寺均備饌37桌,酒9壇;由兩翼稅務增備羊9隻,以合命前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j29m36y.html
 -------------------------------------
 宴飲聚會當倡導「三戒」
2021-12-27     搜狐城市-綏化
生活好了,尤其是節日期間,同學戰友或親戚朋友宴飲聚會,或設家宴,或去飯店,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然而,觥籌交錯間,我們也不能忘記了健康、平安。我認為,宴飲聚會時,應該倡導「三戒」。
 一戒敬煙。當下的宴飲聚會中,一般先是主人給大家敬煙,隨後來賓們再相互敬煙,兩三個小時下來,房間內就會煙霧瀰漫。不吸煙的人也只能被動地忍受二手煙之害,帶孩子來的父母們更是苦不堪言,只能藉口孩子要上廁所或出門玩,暫時躲避這嗆人的煙霧。吸煙有害健康,這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讓別人忍受二手煙之害,這於法於理都是說不過去的。因此,我們要認識到,敬煙不是對別人的尊重,而是一種損害別人健康的陋習,我們當力戒之。
 二戒勸酒。小飲怡情,豪飲傷身。宴飲聚會中喝點酒來助興不僅無可非議,而且也是調節氣氛的必要手段。適當飲酒對身體健康有益,過量飲酒對身體就會有較大的危害。有些宴飲的主人或來賓硬是勸別人過量飲酒,則很容易誤事。有些人認為酒席中不喝它個一醉方休好像很不夠朋友,於是,酒量好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酒量頻繁地與人乾杯;酒量低的人有時為了面子硬著頭皮上陣,最後的結果是,有人爛醉如泥還好,如果喝壞了身體,恐怕喜劇就會反轉成悲劇,強行勸酒的人還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三戒過度關注別人的隱私。現在有些人十分喜歡關注別人的隱私,不管是有意還是無心,都會給別人的心理和生活帶來尷尬。由此導致如今很多年輕人患上了「恐聚症」,就怕聚會時親戚們問自己有否戀愛,何時生子,房子、車子等,這些都是長輩們喜歡關注的話題,親朋們互相關心本無錯,但對別人的隱私還是以少「感冒」為好。尤其是在當事人不想多談的情況下,更不該哪壺不開提哪壺,如大齡女青年的婚戀問題,剛剛離婚人員的家事等等。宴飲聚會應多提一些大家都高興的事,可以「就共同關心的話題廣泛交換意見」,如在過去的日子裡,大家在學習和工作中都取得了哪些成績,家裡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喜慶事等,更可以回憶一下共同經歷過的難忘歲月,以加深彼此的感情;家庭聚會時,還可多談談家族的好家風,讓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總之,敬煙、過度勸酒、打探別人隱私,已經從顯示熱情的手段變成了一種生活陋習,在生活中的宴飲聚會中,應該注意把控,別讓「好心」變成了壞事。
宴飲聚會當倡導「三戒」 https://bit.ly/3J1Ig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