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年的碳排放量,要用幾棵樹來抵?單木材積及固碳量計算 | CASE 報科學

以棲蘭山地區各檜木林分林木貯存之二氧化碳而言,天然林檜木林齡最高,故二氧化碳累積量也最多,達每公頃 637 公噸;但以每年每公頃平均的二氧化碳吸存量而言,結果顯示紅檜人工林最高,每年可吸存較大量的二氧化碳,可達 9.53 至 10.31 公噸,天然更新疏伐林次之,天然更新林更低,而天然林則為最低,僅有 3.75 公噸
植林減碳救地球(農委會) https://bit.ly/3GGY4H4


台灣本身生產稻米,每年稻米有兩期作,以去年而言,稻米耕種面積約26萬公頃,年產量達138萬噸以上,我國稻米的產量不只可餵飽台灣所有國民的胃,還能有8個月的儲糧以保障糧食安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1公頃農田每滯留10公分雨水,可蓄留1,000公噸的水;5,600公頃可續留約560萬噸的水。
吸收二氧化碳具減碳效果
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約423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3,200輛汽車行駛1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5,600公頃稻田每日共可吸收約2,370公噸二氧化碳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 農糧業務 > 稻米專區 > 提振米食消費之推廣文宣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https://bit.ly/3kIOh8O
台灣本身生產稻米,每年稻米有兩期作,以去年而言,稻米耕種面積約26萬公頃,年產量達138萬噸以上,我國稻米的產量不只可餵飽台灣所有國民的胃,還能有8個月的儲糧以保障糧食安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s://bit.ly/3CVwODI


森林減碳能力之推算方法(農委會)
行政院環保署的報告,2019 年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排放二氧化碳當量約為 10.96 公噸/人[1]。十公噸大約等於一台大卡車的重量,聽起來相當驚悚,不過,你有沒有想過,要種多少棵樹,才能抵銷你排放的二氧化碳業障呢?
你一年的碳排放量,要用幾棵樹來抵?單木材積及固碳量計算 | CASE 報科學 https://bit.ly/3QMZFzV

2023-01-17_2230492023-01-17_222535image (3)

森林減碳能力之推算方法(農委會)


碳吸存能力 相思樹奪冠
2010年02月15日碳吸存能力 相思樹奪冠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koAuqW
 台灣森林面積約有210萬公頃,占全島面積將近60%,而根據林試所的研究,台灣1年總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2億6千多萬公噸,但全部森林對碳的吸存量卻只有6.2%。林試所指出,由於京都議定書只認可1990年之後的新造林才能納入對碳的減量額度,因此如何在平地培植對碳吸存量高的樹種,是目前的重要課題。
 研究指出,在20年生的樹木中台灣闊葉林碳吸存能力比針葉林好,闊葉林中又以台灣相思樹碳吸存力最高每公頃可吸380公噸二氧化碳、光臘樹排名第二,可吸345公噸、台灣櫸則排名第三。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台灣相思樹和光臘樹在淺山地區非常多,但過去不被重視,現在正進行育種,選出品質良好,生長快速的品系,做為造林的需求。林務局規劃今年將平地造林4,250公頃、撫育1萬3,400公頃林地;山坡地造林700公頃,另撫育3萬7千公頃林地,估計可減少18萬6千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吸存能力 相思樹奪冠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koAuqW


森林對碳吸存量 台灣相思樹最厲害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 https://bit.ly/3XzlzJ1
植樹造林有利節能減碳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您知道:種什麼樹最能夠吸存二氧化碳、減碳效果最好嗎?根據農業會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台灣相思樹以每公頃二氧 化碳吸存量380公噸最高,其次是光臘樹的345公噸,以及台灣櫸的311公噸。因此,種樹來節能減碳,似乎本土樹種比較好!(張佳琪報導)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長年進行森林碳吸存、植林減碳等議題的研究,結果發現,其實台灣闊葉樹人工林對碳吸存的潛力,遠比大家熟知的針葉樹來得好!
林試所研究人員針對常見的七種造林樹種,不同樹種在樹木年齡二十年生時,估算每公頃二氧化碳吸存量,結果成績最好的都是闊葉樹,而拿下第一名正是台灣相思樹,碳吸存量高達380公噸。第二名是光臘樹,碳吸存量也有345公噸,第三則是台灣櫸的311公噸。
於針葉樹,碳吸存量第一名的肖楠,吸存量249公噸;第二名柳杉,吸存量122公噸;第三名杉木,吸存量112公噸。
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表示,研究結果闊葉樹碳吸存量比針葉樹高,且台灣本土種闊葉樹碳吸存量又更加突出,黃裕星說:「所以,單位材積來算的話,闊葉樹的比重會比針葉樹來得高,比重高表示它在樹體裡面所含的碳量,會比較高」。
根據林試所資料,台灣闊葉樹人工林的碳吸存量,平均每年每公頃可以有15.5公噸到19公噸的碳吸存量,而且比較可以適應台灣中低海拔及平地生育地的地理環境,這些樹種可望成為台灣林業的明日之星。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 https://bit.ly/3XzlzJ1


森林經營與大氣碳吸存森林經營與大氣碳吸存(農委會) https://bit.ly/3IQRznF
李國忠(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教授)
林俊成(林業試驗所林業經濟系助理)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促進「溫室效應」,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目標,其方法可由二氧化碳減量(mitigation)及環境適應(adaptation)著手。在減量方法上,可從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來進行,但此種方法將可能對國家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同時減量所需成本也較高。因此,促進可持續的森林管理策略,加強造林和再造林以吸存大氣二氧化碳之環境適應方法,便成為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在京都議定書內容中即肯定森林資源對吸收溫室氣體的效果,明定1990年以後所進行之造林、再造林及森林採伐之二氧化碳吸收或排放之淨值,可併入排放減量值計算。
   台灣森林面積占全島面積的59%,對吸存大氣二氧化碳具有相當大的貢獻,森林資源減緩大氧二氧化碳的方法,可由「開源」與「節流」兩方面進行,「開源」即增加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存,乃將森林合理經營管理及擴大造林面積,「節流」即減少所固定二氧化碳的釋放,可以減少林地破壞衝擊、增加林木收穫與林產品使用效率及林產品替代性經營來達成,茲說明如下:
 一、森林合理經營管理
  永續性的森林經營活動可提高二氧化碳吸存潛力,因生長力旺盛的林分,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吸存能力最強,因此如為天然更新林和經營管理得好的人工林生態系,由於淨生產量高,則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就更多。針對林分蓄積量大的林地加以保護以避免破壞,對林分蓄積量低及低生產力的林地,以再造林或加強經營森林使之再生,具高生產力林地可從事林業經濟性經營使其收穫最大化,以供日後木材市場使用。由於二氧化碳吸存能力與林地生產力有顯著的關係,因此可由天然林合理撫育及提高人工林經營效率兩方面著手。
   依第三次台灣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結果,台灣森林資源之天然林面積有1,527,500公頃,占台灣森林面積之72.7%,對森林資源吸存大氣二氧化碳占極重要的角色。但由於森林吸存大氣二氧化碳量的多寡乃取決於森林淨生長量,未受干擾的天然林雖可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森林群落中的其他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呼吸量大,枯枝落葉大量分解消耗有機質而釋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天然林吸收和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基本上是平衡的。天然林在碳貯存量雖然保存有高蓄積,但其生產量與枯死量略維持平衡,故淨生長量大致為零。天然林若原本林相優良,天然更新能力強的林分,自然無需多做干擾,如果天然林蓄積量低、生長量差、林相不良的低生產力森林,則有改善天然更新的空間與潛力(吳俊賢,1999),技術上,天然更新的方法有傘伐作業及擇伐作業之天然更新方法。此外,亦可應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經營策略,以改善林地狀況,提高種子著土力,調整林木生長空間,促進天然更新及幼樹幼苗生長,使不同年齡結構的林木能順序延續地更替,基本保留了原始林的結構和功能,建造更健康的多層次壯年天然林分結構。天然林經營加入人工管理因子,不但可保證天然更新成功,提高天然林分質量生長,增加大氣中碳吸存,並可增進保持水土效果(李國忠,1999)。
   提高人工林的經營效率,增加林地的生產力,在增加生長量之餘,也相對提高碳吸存量,在做法上,可藉延長輪伐期,以增加森林林地碳量的蓄積;在適地適木的原則下選擇適當樹種種植,改善林木育種技術、林下栽植等來達成最適生產力和林地碳密度的增加。對林地進行撫育如林地施肥、育林處理技術的使用與改進(如疏伐、修枝、森林齡級和空間結構的調整),以增加林木收穫為高價值、長生活期的生產。由於高價值木材大部分為長伐期,因此可增加碳的累積。林俊成等(1999)估算本省柳杉人工林,依生物量變化做計量上分析,估算結果每公頃可貯存二氧化碳量為591.21公噸。
 二、擴大造林面積
  在裸露地或農地及因林地破壞之土地,以造林或進行森林更新演替,或兩者兼用,以擴大造林面積,經由都市林和社區林的營造也可擴大造林面積以增加吸存大氣二氧化碳,因此目前推行之全民造林運動是值得鼓勵。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處(1996)估計全民造林計畫五年間共完成國有林造林11,275公頃,獎勵造林50,060公頃,預計造林成林後,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26萬公噸。Pedro et al.(1994)分析馬來西亞Sabah地區大規模種植龍腦香科林木對碳的吸存效果,初步估計輪伐期如為60年,每公頃可吸收195公噸。
   擴大造林面積可增加二氧化碳吸存量,但在時間尺度上,並不如對現有森林合理經營管理來的快速有效,在空間尺度上,目前又面臨可造林面積有限的窘境。同時大規模的造林一旦成林後,將對木材市場可能產生顯著的過度供給,導致林產品價格下跌之負面衝擊。Adams et al.(1993)曾分析造林對美國農地之社會成本及對農林部門的衝擊,結果顯示:每單位二氧化碳吸取成本每噸為18美金(吸取目標為10%)至55或200美金(吸取目標50%),此單位成本之上升,乃因吸取目標之升高,會迫使愈多品質較好的農地加入造林,此時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將大幅增加。若只造林而不砍伐,大部分之社會成本會因農產品價格上升而轉由消費者來負擔。但若加以砍伐,則消費者會因較低廉的木材及木製品而獲得補償,但傳統木材市場之生產者則會因木材價格之大幅下降而蒙受重大損失。根據Chang(1998)所建立之農林業部門模型初步估算結果,台灣森林若以吸取5百萬公噸為目標,其成本非常低,因為此時僅需要調整現有森林之樹種即可達成目標,若以吸取1千萬公噸為目標,則吸取成本約每公噸20美元,因為此時須將20萬公頃未造林之林地加以植樹造林。若吸取超過1千萬公噸,則必須有農地加入造林行列,且單位邊際成本也逐漸遞增,特別是超過25百萬公噸時。就目前的全民造林之補貼標準而言,應可達到吸取1千~1千5百萬公噸的目標,此吸取量約為達預計減量目標的10%,但在政府造林預算之限制下,此目標可能無法達成。
 三、減少林地破壞衝擊
  森林中的植物藉行使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加以吸收,轉化為有機碳的形式貯存於植物體內而成為生物量的一部分,其林下的枯枝落葉層及森林土壤也有貯存碳的能力,大規模的伐採與森林破壞是造成森林二氧化碳釋放的最大原因。Marland和Marland(1992)指出大規模的立地、成熟林木和低生產力林地,要回歸到原來的碳的吸存狀況需要很多年,伐木將造成林地被破壞。林地破壞將改變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森林生產力的降低與生物量的減少,微氣候的改變,使森林的擾動頻率增加,如森林火災、林地裸露,土壤流失與退化,使森林林木及土壤中所貯存的有機碳快速流失。同時因林地破壤也使森林的林分的齡級分布產生變化,幼齡級比例的增加,使森林吸存二氧化碳的功能減弱。
   林地如受到干擾,將使原已吸存、固定的二氧化碳,大量流動到大氣中,以圖1所示:林木收穫時,使長時間所建立的森林,在短時間便喪失吸存二氧化碳的功能,所伐除的林木,可經各種加工過程以林產品的形式而將原先所累積的碳加以固定、貯存,但藉由重新造林以恢復原有吸存二氧化碳能力及數量,則需花費較長時間,同時林木收穫所造成的林地裸露,使固定於土壤中的有機碳回歸於大氣中,但可經重新造林再逐漸恢復有機碳的累積(如圖1(a))。如原先為森林狀態,如將森林破壞,改變土地使用型態以供農業使用,將造成原先所累積的碳大量散失,同時也因林木的伐除而失去吸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造成土壤中有機碳的大量回歸於大氣,如將林地荒廢,二氧化碳吸存能力雖稍可恢復,但需頗長的時間(如圖1(b))。
 四、增加林木收穫及林產品使用效率
  林木屆伐期而伐採,便將林木狀態所貯存的碳加以收穫,林木收穫後,將原先所貯存的碳,以林產品的形式固定,Houghton(1996)認為提高林木收穫過程之生產效率、延長林產品使用壽命等皆會降低碳的釋放速率。因此在伐採集運時,提高林木收穫和過程的效率,改良收穫技術,可避免碳的損失。林俊成等(2000)分析1992年台灣森林資源林木收穫與林產品碳量流動與貯存的變動,結果顯示:減少1%廢材產出將減少1.03%的碳量流動到大氣,因此提高林產品生產及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材產出量,將可減少碳流動排放量。過去台灣林產工業在生產過程中約有30%的生產用材成為廢材,以往木材工業廢材大半會被當作燃料或者就地燃燒掉,故減少製造過程的廢材產出量及加強廢材利用應是減少流動到大氣碳量的可行方法。就經濟效益而言,如以1994年的廢材約有354萬m3,如依柳桉材進口價格來推算,共約530億元之木材變為廢材,若此等廢材經過適切而有計畫的回收及再循環利用,經加工過程再製造成各類林產品,則可獲得約354×0.4=142萬公噸之木質纖維(彭武財,1995)。可見廢材的減量及再利用,不僅在經濟上的有效管理及減少碳流動排放是必要的。
 五、林產品替代性經營
  林產品不僅可固定碳,同時在製程上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與能源消耗,與其他材料而言相對為少。如用木材原料替代其他原料,不僅在能源消耗上節省,木質材料的利用可延遲碳釋放於大氣中,因此使用林產品可以替代金屬,鋁,混凝土和其他材料,可減少能源的消耗和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費。在相同的能源效率之下,木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地少於石化原料所排放;在等量熱值比較時,木材與燃料油燃燒之二氧化碳釋放量,燃料油229公斤(1噸木材相當於229公斤燃料油)全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23公斤,木材僅為66.4公斤(陳載永、莊純合,1999)。各種材料在製造時所消耗的能源及碳的釋出量,木質系材料則為其他金屬材料的數十分之一至數百分一,如製造天然乾燥製材之能源消耗為1.5MJ/kg,製造時碳的釋出量為30kg/t,製造鋼材之能源消耗為35MJ/kg,製造時碳的釋出量為700kg/t,製造鋁之能源消耗為435MJ/kg,製造時碳的釋出量為8700kg/t(王松永,1998)。因此,木質材料經常被稱為生態材料,其對環境改善的貢獻除了木質材料外,生態能源的利用亦為目前許多先進國家所重視。森林經營與大氣碳吸存(農委會) https://bit.ly/3IQRznF


封面故事—GreenForever@TSC-減碳篇(1)台糖造林 減碳愛台灣 https://bit.ly/3XdKTV4
近年來,全球各國關注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等問題,降低CO2排放量成了國際環保熱門話題,京都議定書對於世界各國CO2的排放有嚴格的規範,臺灣雖非締約國,但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管制仍是刻不容緩,利用造林方式回收大氣CO2為有效方法之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陸續推動之「全民造林」、「平地景觀造林」、「綠色造林」計畫,及環境保護署推動「環保林園大道」計畫,公司利用離蔗土地配合造林,設置空氣品質淨化區及生態造林的綠境區,增加淨化空氣品質、涵養水源、生物多樣性維護及碳吸存等經濟效益,造林種植樹種以經濟林木為主,包含印度紫檀、無患子、桃花心木、白千層、樟樹、桉樹、烏心石、相思樹、南洋杉、臺灣櫸、小葉欖仁、福木等多種樹種。
 公司造林撫育面積累計至2017年2月底止約12,321公頃,包括全民造林499公頃、環保林園388公頃、自費造林510公頃及平地造林10,924公頃,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建議之計算方式,每公頃林地平均每年CO2吸存量約為14.9公噸,估算公司造林面積每年可為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吸存CO2 183,582公噸。
 另配合政府愛台12項建設之「綠色造林計畫」,公司花蓮大農大富農場(1,250公頃)、嘉義東石及鰲鼓農場(1,470公頃)、屏東林後及四林農場(995公頃)等3處被選為「平地森林園區」,園區的生態環境是森林生態及濕地生態,生態系統自然天成,提供民眾優質的遊憩場所,及良好自然生態教育學習農園,培養民眾及學童愛護自然環境與地球的情懷,期以具體行動保衛地球,共同創造地球永續美好生態及生活環境。
封面故事—GreenForever@TSC-減碳篇(1)台糖造林 減碳愛台灣 https://bit.ly/3XdKTV4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 農糧業務 > 稻米專區 > 提振米食消費之推廣文宣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https://bit.ly/3kIOh8O
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提高1公斤之效益
內部效益
活化休耕地5,600公頃
我國近5年平均稻榖產量每公頃約為5,882公斤,每人每年增加白米消費1公斤,即增加3.3萬公噸稻榖消費,可活化約5,600公頃休耕農地。
增加稻榖產值及週邊經濟約10.5億
增加稻榖消費3.3萬公噸,提高稻榖產值6.9億元;並增加代耕、育苗、肥料等週邊產業產值約3.6億。
減少休耕給付約2.5億
休耕農地種植綠肥每公頃補助4.5萬元,活化5,600公頃休耕田可節省約2億5千萬元休耕補助,降低政府財政負擔。
每人每年提昇白米消費量1公斤,可提高稻榖產值及週邊經濟約
10.5億,減少休耕給付2.5億,共創造經濟效益約13億。
外部效益
生態保護
水稻田是台灣許多生物重要的棲地,增加稻作面積有利於多樣性的生態保護。
氣溫調節
水田區溫度較週邊區域平均溫度低3℃,較都會區溫度低7℃;每公頃農地種植稻作時,所達到之冷房效果,相當於620台1噸家用冷氣開機12小時之功效;5,600公項稻田約可省下約1億度電力。
有調洪蓄水及補注地下水功能
1公頃農田每滯留10公分雨水,可蓄留1,000公噸的水;5,600公頃可續留約560萬噸的水。
吸收二氧化碳具減碳效果
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約423公斤二氧化碳,相當於3,200輛汽車行駛1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5,600公頃稻田每日共可吸收約2,370公噸二氧化碳。
農糧署全球資訊網 > 農糧業務 > 稻米專區 > 提振米食消費之推廣文宣 >每天多吃一口飯之效益 https://bit.ly/3kIOh8O


森林與碳管理關係
山林資源 - 森林資源 - 森林資源經營對碳吸存貢獻 - 森林與碳管理關係 https://bit.ly/3w7aaEF
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報告以地面樣區調查結果,依據「國際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建議公式,推估森林資源林木之碳貯存量,推估結果臺灣地區森林林木之碳貯存量約有754百萬公噸二氧化碳,每公頃平均碳存量約為每公頃378 公噸二氧化碳,其中,以闊葉林具有最高的碳貯存量,有469百萬公噸二氧化碳。而臺灣地區森林林木每年可吸收大氣中約21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如加上森林中土壤及枯枝落葉層所固定的碳,其全國森林碳匯量將更高。
 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並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 [森林與碳管理關係] 目標,其方法可由二氧化碳減量(mitigation)及環境適應(adaptation)著手。在減量方法上,可從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來進行,但此種方法將可能對國家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同時減量所需成本也較高。因此,營造可持續的綠色環境,強化森林經營,推廣生態材料使用與回收再利用等之環境適應方法,為吸存大氣二氧化碳之重要課題,此即為綠色環境經營的理念,欲營造綠色環境,可經都市林、道路、工業區環境綠化、綠色建築營造、天然林合理撫育、提高人工林經營效率、規劃永續林木收穫、提高林產品使用效率、減少森林破壞衝擊、使用綠色產品,加強資源回收等方式著手。山林資源 - 森林資源 - 森林資源經營對碳吸存貢獻 - 森林與碳管理關係 https://bit.ly/3w7aaEF
-----------------------------
日本公布「如何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科技法制要聞:日本公布「如何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https://bit.ly/3QOIH3P
  因應2021年10 月日本政府修訂的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訂立森林在2030年要達到3800萬噸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之目標,因此日本林業廳公布了「如何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之方法,進一步展現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以提高民間企業和地方公共團體等公眾參與的植林、造林活動的意願,以及促進公眾對森林維護在全球暖化對策中的重要性認識。分別為下列三種計算方式:
 森林一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的簡單計算方法
  每1公頃森林一年吸收二氧化碳量=每公頃森林每年樹幹生長體積(m3/年·ha)×膨脹係數×(1+地下比率)×容積密度(t/m3)×碳含量×二氧化碳換算係數
 林地復育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的計算方法
  因林地復育增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有進行林地復育和沒有進行林地復育的森林估計累積量之差×膨脹係數×(1+地下比率)×容積密度(t/m3)×碳含量×二氧化碳換算係數
 因種植森林土壤所維持之二氧化碳含量計算方法
  因種植森林土壤所維持之二氧化碳含量=土壤平均碳累積量(tC/ha)×種植森林所保持的土壤量相關係數×種植森林之面積(公頃)×種植森林之年數×土壤流出時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係數×二氧化碳換算係數
   此份公告規範了日本未來如何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之方式,目前我國依據「國際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建議公式,推估森林資源林木之碳貯存量,推估結果臺灣地區森林林木之碳貯存量約有754百萬公噸二氧化碳每公頃平均碳存量約為每公頃378 公噸二氧化碳,對此亦可參考上述公式推算,以更了解我國的森林與碳管理關係。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科技法制要聞:日本公布「如何計算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https://bit.ly/3QOIH3P


2050達標倒數中!縣市首長的淨零措施準備好了嗎? | 張皪心 / 為環境發聲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wcaUIs
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有什麼不一樣?臺灣要如何做到淨零排放?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https://bit.ly/3kpeaOa
一次看懂全球熱議的淨零排放,與碳中和有何不同? | 何晨瑋 | ESG遠見 https://bit.ly/3Hf7cn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曾發布報告指出,當全球升溫達攝氏1.5度,估計將有7成至9成珊瑚礁消失;升溫達攝氏2度,幾乎所有珊瑚礁將消失。 https://bit.ly/3ZIDpes
淨零碳排是甚麼?中小企業如何開始著手? -D&B https://bit.ly/3knncLt
國家發展委員會-十二項關鍵戰略 https://bit.ly/3wgLPMo
淨零十二項關鍵戰略 -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 https://bit.ly/3DjPhtZ
國家發展委員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https://bit.ly/3wdbCp2
企業減碳為什麼重要?面對全球淨零浪潮,及早採取4行動-商周頭條|商周 https://bit.ly/3iOl4vU
臺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臺北市因應氣候變遷碳中和管理自治條例」草案 https://bit.ly/3iTa9Rv
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 - 台北市議會  https://ws.tcc.gov.tw/001/Upload/435/relfile/12304/643/b5d72ba3-86a3-4cea-ad22-0b831a800bbb.pdf


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有什麼不一樣?臺灣要如何做到淨零排放?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2023-02-01_160428

碳中和是什麼?跟淨零排放有什麼不一樣?臺灣要如何做到淨零排放?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


2050淨零碳排(Net zero)/限制升溫攝氏 1.5 度的目標,並建立全球必須採取的行動基準:2030 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需減半,並且最晚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Net zero)避免更多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