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磚瓦窯

認識磚瓦窯 https://bit.ly/3CDHx5F

2023-01-11_0904502023-01-11_0905332023-01-11_0905272023-01-11_0905142023-01-11_0905082023-01-11_0905022023-01-11_090456

認識磚瓦窯

窯體的種類可依外形和燃料來命名認識磚瓦窯 https://bit.ly/3CDHx5F
 (一)包仔窯(依外形)
 包仔窯的外觀是圓形的,看起來像一顆包子,是屬於半倒焰式窯爐,大致是以燒製磚瓦為主,少部份會利用來燒製陶器。因燒成時 間長,所以可燒出較厚、較大的磚瓦,也較能表現出紅磚古樸的特色。「磚窯」的形式有很多種,但「瓦窯」的窯體則以包仔窯為主。  
 (二)目仔窯(依外形)
 又稱登窯,大都建築在山坡地上,或在平地上將土地填成斜坡,再將窯體建於斜坡上。目仔窯的窯室是一間一間隔開獨立的窯室,它的高度大約都在二公尺左右,而寬度與深度則要依場地的大小來決定,目數指的是窯室的間數,也依場地而有所不同,少則在10目左右,最多還可達20到幾目。登窯通常依傍山而建造,窯室一階一階而上,呈階梯狀。每一個窯室都是獨立而分開的,所以裝窯、燒窯可以同時進行,是一種「半連續式」的窯爐。登窯的火焰屬於「半倒焰式」,窯溫比蛇窯平均,產品品質較一致。台灣登窯除生產日用陶器外,也生產紅磚。
 早期使用木柴為燃料。1926年,天然瓦斯試驗成功,而後有些登窯相繼改用天然瓦斯做為燃料。登窯的燒成,是以先燒窯頭的「燃燒室」,再燒各窯室的「投柴口」。燒成的溫度因產品而不同,最高可達1200℃以上,在當時可算高溫。燒成的時間也因窯爐大小以及產品不同而有差異。大致上,一般燃燒室的燒成時間約2天,每一窯室再加3到7個鐘頭。
 (三)八卦窯(依外形)
 約在日據末期,八卦窯由紅磚業者引進。早期,八卦窯大多集中在中部以南。但因窯體所佔面積相當龐大,發展的時間不長,很快就被「隧道窯」取代。特色 是第一次窯內起火時由窯內起火,必須搭起土牆起火後,以煤粉為主要燃料,由窯蓋上方的投柴孔倒入前面正在裝窯的人,用報紙隔開正在窯燒的窯室,才不會被煙燻到。 當溫度逐漸上升,紙也被燒掉,窯室自然相通。此時,後面的窯室,早就燒好冷卻的紅磚,又可以同時出窯。
 (四)隧道窯(依外形)
 燒磚方法和窯形,一改以往的傳統方式,窯形改為方正的長條狀,其長度可依窯場的場地及配套而定,一般可長達50公尺以上。在隧道窯的窯室內區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等三個階段。而隧道窯不僅設置了燒製紅磚的隧道主窯,並且也會在主窯的旁邊,設置一道平行於主窯的「副窯」,做為烘乾窯。烘乾窯內的熱源,則來自於主窯內的冷卻區裡的剩餘熱氣,充分的利用熱源的剩餘價值,減少成本。烘乾窯能將磚坯預熱烘乾,使磚坯內豐富的含水率,經過烘乾窯之後,降到約百分之六的適當入窯含水率,以避免燒磚過程中磚坯迸裂提高生產效率,並且維持燒磚過程的品質穩定,所以隧道窯的製磚產能,已足足的比傳統的八卦窯提升了上百倍。
 早期隧道窯使用煤炭做為燃料,演變至今則改用重油或瓦斯。最早隧道窯之窯內淨為1.8m正方形,但現代隧道窯的進深則可達120m。隧道窯窯體以型鋼為骨架,表面覆以鐵皮、內部櫬以耐火磚及隔熱磚。
 我們在居廣陶,也親身見到的較小型的隧道窯,大家進到裡面去發現,這果真是一個使用現代燃料~瓦斯窯的隧道窯。
 (五)蛇窯(依外形)
  蛇窯是台灣現有最古老、最具傳統鄉土文化的柴燒窯,源自大陸福州,此窯係順著山坡地形以土磚砌成,外觀呈長條圓管形,窯身甚長,長者可達百餘公尺,,遙遠望之有如一條巨龍,因而得名。明朝末年,鄭成功率兵駐紮台灣,從事反清復明運動,惟功敗垂成,遂解散士兵.其中有熟習此窯之人在台灣落地生根,上乃台灣蛇窯之始。可以一次燒製大量的東西,節省許多燃料,容積大、適合一次燒製大量的磚瓦及大型的日用陶器, 像水缸、一般陶瓷器、花器,以至近期建築用之琉璃瓦片等。
  蛇窯是用木材去燒而利用溫差的特點,可燒出不同溫度的柴燒質感的作品,其燃料以木材為主,有相思木、檜木等。 是現代的電窯所不能呈現的特有風格,而且也是為了保存此項傳統工法與技術。 另外還有發展出改良式台車型蛇窯。
 我們訪問居廣陶時,除了看見了瓦斯窯外,同時也見識到了蛇窯,除了外形的壯觀外,穿越隧道帶給我們的神奇感覺,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一般。
 (六)傳統紅瓦窯(依燃料)
 早期由大陸引進,窯體較小,經不斷改良,窯體容積變大。主要產品以紅瓦、尺磚等建築材料為主,其燃料因地而異,中北部以木材為主,南部地區則為稻殼。
 (七)瓦斯窯(依燃料)
     以瓦斯為燃料,可作還原及氧化燒,變化性高,深受陶藝家喜愛。
  (八)電窯(依燃料)
 以電熱體發熱,可控性相當高,燒製過程幾乎完全不需人員監控,且成品穩定度最高,但因受限於電熱體之加熱範圍,此類窯體容積皆不大。
 (九)日本引進本土改良之自動連續式窯◎
         窯內的結構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和「冷卻帶」三大部份以台車、母車,循軌道成一連續式循環系統使用材料外層為紅磚,內層為耐火磚、保溫磚(毯)等等。 特色是利用台車連續循環,可以終年不必停火;是一種連續式窯爐。隧道窯使用重油、煤炭為燃料,燒成時間約20~70小時;設有副窯-「乾燥窯」,利用主窯內燒成品餘熱回收為乾燥窯內的熱源。認識磚瓦窯 https://bit.ly/3CDHx5F


525-1-1525-1-2
遇火重生-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文化2009-09-28 00:00
採訪 李慧宜 陳添寶,撰稿 李慧宜攝影 陳添寶 李慧宜 葉鎮中,剪輯 陳添寶
遇火重生-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 我們的島 https://bit.ly/3CzOjcz
 古樸的三合院、典雅的紅瓦厝,一直是台灣民居建築的重要象徵。雖然現在,在鋼筋水泥的強勢競爭下,已經沒有人會想要興建這樣的傳統屋舍,可是只要談到台灣建築史,就不能忽略瓦窯產業的發展與沒落。 位於高雄縣大樹鄉的三和瓦窯,是目前台灣僅存的瓦窯燒製廠,廠裡的三座龜窯,不僅被高雄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築,也依舊生火燒瓦、肩負台灣古蹟修復的重任。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家隨時面臨賠本製瓦的窯廠,如何突破重圍,開闢台灣瓦窯業的最後一條生路…
 在高屏溪中游右岸,台鐵鐵橋下的台21線旁,有一個生生不「熄」,燒製了一個世紀的瓦窯廠-三和瓦窯。穿過窯口,有如進入魔幻的時光隧道。因為在這窯洞裡,一個月前,正燃燒著攝氏千度的高溫,沒想到現在,烈火已經把綿軟的黏土,燒煉成質地堅硬的紅瓦磚。
 老師傅們分工合作,各自就位,把疊成三、四個人高的紅瓦片,用人力接龍的方法一一取下。可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瓦片,這可是目前台灣修復古蹟,或興建三合院時,唯一可使用的國產紅瓦。
   除了傳統建築的建材之外,三和瓦窯也生產各種工藝作品。像是花窗造型的筷子籠、各式傳統紋飾的杯墊,和依照紅瓦屋頂上的瓦當和滴水外型做成的戒指,還有線香台、花器、時鐘,以及懸魚吊飾。這是因為近年來,磚瓦市場急速萎縮,再加上東南亞和中國低價競爭,所以為了彌補生產磚瓦建材造成的虧損,三和瓦窯才會想到,必須積極推廣文化創意產業。
 過去,從來沒有人會到瓦窯廠參觀,可是,三和瓦窯逆勢求生,他們鼓勵遊客和居民到三和多走動,以三和瓦窯的工藝創作為起點,深入認識台灣瓦窯業的傳統瑰寶。
   從1885年,屏東人許安然創立到現在,三和瓦窯已經度過了百年的發展。民國五十年代,是高雄縣大樹鄉瓦窯業最鼎盛的時期。包含三和瓦窯在內,大樹鄉境內,曾有高達三十家以上的窯廠,將近百座的龜窯,同時供應全島所需的磚瓦建材。
 可是,民國六十年代以後,瓦窯業開始在建材市場上節節敗退!在一片倒閉、收窯的浪潮中,三和瓦窯一支獨秀,硬是撐過大局。十幾年前,現任窯主李俊宏,因為不忍心母親獨自扛起窯廠成敗,毅然決然回到老家接下祖業。
 三和瓦窯的三座龜窯,是目前全台灣,可以燒製薄瓦的唯一產地。龜窯燒製磚瓦的過程,第一階段就是入窯,最重要的關鍵角色,是疊放磚瓦的老師傅。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手感極佳,可以把厚度只有0.5到1公分的薄瓦,從地面疊放到五公尺高的窯頂。瓦片疊得越高,越需要穩定性。同時,老師傅還必須兼顧,燒窯時火路的行進路線,以保持整座窯體的溫度平衡。
   入窯需要八天,封窯得花上十天,還有日以繼夜兩個月,不間斷地以粗糠生火,慢慢加熱窯體。一天二十四小時,三個師傅輪流看守窯口,把火「守住」,有如瓦窯業現代版的「掌門人」。只要粗糠不夠,他們要馬上加料,如果灰燼堵在窯口,則要迅速清除,因為一不小心,窯體溫度下降甚至熄火,窯內的磚瓦,就可能毀於一旦。這些時程,絲毫不得馬虎,也是三和瓦窯百年來,累積而成的傳統做法。
 從入窯到出窯,至少需要五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三和瓦窯的龜窯,雖然外觀不起眼,可是它慢工出細活的特點,才能讓薄瓦在高溫中,保持平整不變形。
   近幾年,在政府多元就業方案的協助下,三和瓦窯進行計畫性的志工培訓工作。志工們不只透過三和,熟悉台灣瓦窯業的來龍去脈,也要同時學習磚雕創作,將傳統建材變身為生活工藝。
 大部分的志工,幾乎是大樹鄉或周遭地區的朋友,在地居民的比例很高,也因此,志工的創作,儼然成為社區產業的基礎。最重要的,志工培訓既是培養人才,也是延續火種,因為鼓勵創作、推廣作品,三和瓦窯才有繼續燃燒的機會。
 磚雕,是一連串「削減」的過程。每個人透過各種工具,在磚土上刮土、割土、剝土,但是這些動作反映在人的身上之後,卻出現「加乘」的結果。三和瓦窯把傳統當作基底,致力尋求磚瓦新生命的成果,的確受到注意!在2008年的台北禮品展上,三和瓦窯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台灣工藝研究所與三和瓦窯合作,以公部門的力量,試圖把社區志工的創作,打入商業市場。
   另外,志工努力的,不只是將傳統元素創作為生活工藝,他們甚至更進一步,把台灣瓦窯業的產業故事和磚雕技術,帶進校園。對小小年紀的學生來說,大樹鄉的瓦窯業,已經是看不到實體的過去式,可是當三和瓦窯一走入校園,當孩子雙手觸摸到磚土時,這些小學生們,才有機會跟聽說中的大樹傳說,有更多的接觸。
   在老師傅的巧手下,榔頭一次一次的往下重擊,黏土做成的生胚,結實地壓版模上。三和瓦窯的燒製工作,有九成以上,都必須像這樣,靠人力手工才能完成。雙手的自信,在老師傅的解說中流露無疑。三和瓦窯也是如此,經過不同階段的呵護,大家也都才有信心,繼續推動台灣的瓦窯產業文化,不斷地往前走。
 側記
龜窯渾圓的肚子,像是母親懷胎十月,無私地孕育著新生命來到人間。爐火熾烈的熱度,把黏土化身為紅色磚瓦,默默地為古蹟、老屋,留下存在的證據。三和瓦窯的煙囪上,還繼續冒著煙,只要火不斷、窯還在燒,台灣的瓦窯業,就還有一絲曙光。
遇火重生-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 我們的島 https://bit.ly/3CzOjcz


遇火重生 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2009年10月05日遇火重生 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ZqVlKo
遇火重生 台灣瓦窯曙光再現 | 環境資訊中心 https://bit.ly/3ZqVlKo


瓦將軍即姜太公/姜子牙/《魯班經》中的瓦將軍即姜太公-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3-01-11_0921092023-01-11_0920512023-01-11_092041article-62f0ca6e487802023-01-11_0921382023-01-11_092121

紅磚瓦築起的斑斕浪漫,台南六甲百年窯廠「居廣陶」風華再現,享受街庄慢步調
紅磚瓦築起的斑斕浪漫,台南六甲百年窯廠「居廣陶」風華再現,享受街庄慢步調 - 微笑季刊:2021春季號《果旅正當時》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XiVHAW
台南六甲是曾經生產磚瓦的建築業重鎮,如今磚瓦業已不如昔日輝煌,百年窯場「居廣陶」因應時代轉型發展鄉土教育與文創品牌。一磚一瓦的赤赭斑斕與代代相傳的器物,典藏在老料建造的園子裡,就算磚瓦業今非昔比,但百年窯場依然風華橫溢。
 紅磚瓦築起的斑斕浪漫,台南六甲百年窯廠「居廣陶」風華再現,享受街庄慢步調
從前製瓦師傅的工坊,保存當時的氛圍與工具。
 微笑季刊:2021春季號《果旅正當時》王士豪2021-03-20台南市
翻開《臺灣通史》〈工藝志 陶製〉,內文寫道:「鄭氏之時,諮議參軍陳永華始教民燒瓦,瓦色皆赤。」這古代燒瓦之處在考古推測之下,大約在台南北偏之地的烏山頭,亦是六甲燒瓦史的開端。
 自明鄭時代駐兵屯田的六甲,街庄發展超過三百年歷史,是與鹿港商港或淡水紅毛城有同等老資格的地方。但走在六甲街庄裡,大多都是樓仔厝,少有期待中的古老氛圍,只有在列隊不甚緊密的樓仔厝縫隙間,偶然瞥見一抹赤赭色——那紅磚瓦造的大院,有屬於六甲的繁華記憶。
 來到六甲的百年窯場「居廣陶」,偌大園子處處可見磚瓦,特別斜長屋簷與太子樓的平房,具有良好的遮陰與通風效果,是昔日為晾乾土坏所設計的曬場。從建築尺度上的感受,立刻發覺這不是普通的老房子,而是磚瓦業早期「工廠」的樣貌。(延伸閱讀:閱覽府城建築文史,重現那些課本上記載的台南歷史古蹟)
   (左)磚瓦場內可見許多傳統建築構件。(右)進入機械年代,多了各種金屬模具輔助製造。
居廣陶歷史可追溯至一九〇一年,第一代陳鱟從宰豬業轉行製磚瓦,買下第一座目仔窯,成立「赤山製磚會社」,開啟了陳姓家族走上燒磚製瓦之路。
 重返昔日的建築業重鎮
第五代窯主陳世紘表示,一九六〇年代,六甲有上百家燒瓦場,專門生產閩南建築材料,是台灣數一數二的大型產業聚落。「概念上就像是今日的竹科,每十個磚頭就有三個是這裡生產!」
 彼時的六甲是建築業重鎮,街庄熱鬧得不得了,一九七〇年代經濟起飛,鋼筋混凝土建築大為流行,磚瓦便逐漸沒落,而陳世紘父親陳榮泉前往南投考察,引入六甲第一條蛇窯,轉型生產宮廟建築所需的琉璃瓦,才延續了六甲磚瓦業的生命。
 一九九〇年代陳世紘回家繼業,磚瓦業已是夕陽餘暉。他轉型客製訂單,替台南古蹟修復生產所需建材,並發展鄉土教育與文創品牌。憑著他與太太阮潔雯兩人之力,把偌大窯場打理成園區,提供參觀導覽與手拉坏體驗服務。
   (左)未上釉的琉璃瓦,紋樣可客製化設計。(右)傳統建築屋脊上的神獸裝飾。
  友人送給陳世紘的風獅爺老件。
有份量的磚瓦博物館
走入園區,可見從前生產遺跡,像是燒琉璃瓦的蛇窯、生產瓦片的瓦寮、壓製瓦片的模具與油壓機等。而各式各樣的磚瓦,如紅磚、尺磚、手工磚、火燒磚、斗砌磚、六角地磚、薄仔瓦(仰合瓦)等,樣式之多,根本是座磚瓦博物館。(延伸閱讀:行走屋簷之上,屏東屋瓦修復師 林富田)
 跟著陳世紘走入蛇窯,探險滿布塵埃的黑漆空間,多年燒柴累積的炭灰形成軟綿厚土,每踏一步都可感覺到「歷史」的份量。
   保存上一代建造的蛇窯,等待活化成為文化教育園區。
今日,大多磚瓦場都已歇業,窯或工廠屋舍不是拆除就是頹圮,僅剩兩家勉強維持經營,成為追憶昔日六甲磚瓦業的線索。而陳世紘保存代代相傳的器物,並申請文化部計畫經費,努力再現老窯場的風華。
   第五代窯主陳世紘。站在老瓦片堆砌的瓦牆前,光影下的紋理很動人。
站在大院裡,凝視著瑕疵老料建造的園子,用不同年代老瓦修補的屋頂,在夕陽照射下顯現出斑爛色彩,很美。
 六甲街庄逃跑計畫
 六甲的市街很鬆,散在廣大的田野,常常空氣安靜得像睡著的貓,偶有幾輛車呼嚕著排氣管慢駛經過,一下子被擾動,卻又立刻沉入平穩的酣眠。六甲有點兒不甩外面的世界,活得有它自己的節奏,連風景與食物的味道也有所不同。
>>陳家古厝 瓦窯家族修復之作
  陳家古厝的紅磚瓦在夕陽下反射出橙黃金光。
中華路與信義路交岔口可見一座華美的二進式磚屋「居廣居」,那是六甲百年瓦窯家族於1930年興建,由後代委託專業古蹟修復建築師規劃,特別保存下來的祖厝。在居廣居,可見木作門樓、穿斗式屋架、檐下斗拱、碗型斗座等之外,最迷人就是屋宇用料輕巧,集合當代各式高級磚瓦,每個細節都值得咀嚼。紅磚瓦築起的斑斕浪漫,台南六甲百年窯廠「居廣陶」風華再現,享受街庄慢步調 - 微笑季刊:2021春季號《果旅正當時》 - 微笑台灣 - 用深度旅遊體驗鄉鎮魅力 https://bit.ly/3XiVHAW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之探討與分析-以三和瓦窯為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23-01-11_092407

磚瓦窯空間再利用與轉型策略之探討與分析-以三和瓦窯為例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走過歷史風華,細數臺灣燒瓦的曾經Home Run Taiwan : 走過歷史風華,細數臺灣燒瓦的曾經 https://bit.ly/3Xnl44I
Dec 26, 2017作者:Home Run Taiwan分類:故事/文章
 老厝的紅磚是老一輩人深刻經歷的過去,是年輕一代人書本中的歷史,無論親身見證與否,紅磚都是臺灣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臺灣各地傳統瓦窯的百年歷史吧。
 臺南六甲瑞芳瑞隆製瓦廠
   全臺目前只剩下三家傳統瓦廠在運作,其中兩座瑞芳及瑞隆都在號稱「瓦窯之鄉」的臺南六甲。具文獻紀載,六甲在明鄭時期就開始有磚瓦業,極有可能是臺灣磚瓦業最早的發源地,興盛之時,百條煙囪齊冒黑煙,連接成六甲特殊的天際線。
 六甲的土質細密、溫潤、雜質少、濕黏度適中,且氧化鐵含量足夠,非常適合燒製「薄瓦」,是早些時候家家戶戶擋風遮雨的屋頂必備品。有趣的是,六甲隨處可見一個個大窟窿,這些窟窿稱作「瓦窯埤」,是因挖土製磚而形成,許多窟窿也被拿來做魚塭。
 六甲瓦業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明鄭時期,全臺共有 10 條瓦窯,而六甲就有 6 條。到了清朝,六甲地區便逐漸形成瓦窯專業區。全盛時期則為民國 60 年,該區有上百條窯場,長年多窯同時燒是六甲瓦窯的常態,老一輩的居民回憶起當年的六甲,都形容白日漫天黑煙,夜裡就像被火焰包圍的巨城。然而,民國 66 年的賽洛瑪颱風吹垮了磚瓦業,因颱風受創的紅磚屋被更堅固的鋼筋水泥取代,隨著紅磚需求的減少,百條煙囪像骨牌般一個個倒下,如今只剩寮寮瓦廠冒著裊裊輕煙,堅持傳統製造,訴說磚瓦之情。
 隨著國內逐漸注重本土文化,六甲的瓦廠也開始轉型,結合現代藝術,及創新設計,希望磚瓦能夠以生活陶藝的型態,重新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讓三百年的磚瓦之火能夠延續下去。
 彰化花壇鄉橋頭村
   製磚需要大量的原料及燃料,如果能就近取材減少昂貴運費,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而彰化花壇就是坐擁這樣的地利之便,該區燒磚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初年,全盛時期,整個花壇鄉更有高達七十幾家磚仔窯。
 彰化花壇由大肚溪與濁水溪沖積而成,擁有廣大的黏土層及紅壤,適合發展磚瓦業,而橋頭村更是該區磚瓦廠的聚集地,該村東邊的「牛埔山」生產土質良好、且適合燒磚的「白埴土」,因此當地燒出來的紅磚色澤鮮艷,且硬度強。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彰化花壇磚瓦窯業的興起。
 日治時期的墩仔腳大地震及民國 47 年的八七水災,慘重的死傷讓民眾了解到土埆厝薄弱的抗震性及不耐水性,紛紛改建紅磚瓦厝,紅磚需求也因此大增。到了民國 75 年,房地產的波動使得國民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花壇的磚窯產業更因此達到巔峰。然而,隨著建材技術進步,市場對於紅磚的需求式微,工廠相繼停業,在 1998 年,當地最知名的順達窯業公司也將原本生產紅磚的窯場轉型為觀光工廠,更名花壇磚瓦窯文化館。
 橋頭村的紅磚朝代或許已不在,然而從彰化縣境中,許多以窯為名的地方,如磚仔窯(今彰化市磚窯里)、瓦窯厝(今員林鎮三義里)、瓦窯(今埔鹽鄉瓦窯村)…等,都可以見證此地昔日磚瓦窯業的興盛,而橋頭居民為了保留紅磚歷史,更結合當地紅磚特色及社區總體營造觀念,打造磚瓦窯業生態博物館,推廣紅磚文化,橋頭居民正在為磚瓦窯業開啟另一段新的里程碑。想來一趟磚瓦窯的時光之旅嗎?彰化花壇橋頭村歡迎你!
 高雄大樹三和瓦窯
   高雄大樹的窯文化非常豐富,從木炭窯、陶瓷窯到磚瓦窯都有,其中三和瓦窯的歷史有近百年之久,也是全臺僅剩的三家傳統瓦廠之一,該廠保存了類似烏龜形狀的「龜仔窯」,現已非常少見。
 高雄大樹鄉位於高屏溪畔,汲水方便,土質細緻無雜質,濕黏度也恰到好處,燒出的磚瓦不過水,且具有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高級建材的技術,在市場上頗受歡迎,許多廟宇及古蹟修復都指定使用大樹三和瓦窯的紅磚。
 三和瓦窯在 1918 年成立,日治時期大樹地區瓦窯廠蓬勃發展,全盛時該區有20 家瓦廠、 130 餘條瓦窯曾是全臺最主要的瓦窯生產集散地,然而隨著建築技術進步,紅磚逐漸退出營建市場, 1988 年大樹區唯二金源興瓦廠關閉後,三和瓦窯獨守傳統。近年來,融合創新思維、磚雕工藝,化身文創產業,因紅磚吸水性好,適合做成杯墊、皂盒、茶盤……等,甚至開發了一套名叫「起厝」的「臺灣人樂高」,希望民眾透過動手用一磚一瓦搭起屬於「臺灣人的家」,喚醒記憶最深處的紅磚情懷。
 臺北南港磚窯
說到臺北南港,腦海中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科技業的聚集地,然而,其實在歷史上,南港曾是北部磚窯業最興盛的地方之一,磚廠聚集在南港路三段近基隆河河畔,此區的磚窯煙囪多呈八卦形,故又名「八卦窯」,也因當時煙囪林立,漫天黑煙,南港又被稱為「黑鄉」。
 南港土質屬於排水性良好的石灰岩土壤,卻不適合拿來燒磚,故磚瓦的原料大部分來自內湖。因為產製過程較他區紅磚更精細,南港出產的磚瓦品質精良,硬度特別高且不易斷裂,故連當時臺灣總督府的花磚,都是來自南港。
 日治時期,茶業沒落,煤礦與磚瓦業興起,看準時機,號稱「臺灣煉瓦王」的日本企業家後宮信太郎將八卦窯的技術帶進南港,興盛時期,該區一天可產 22,000 塊紅磚,幾乎承製全臺日本官方建造的辦公處。然而,時代變遷,環境保護意識抬頭,加上磚瓦的市場需求量下降,隨著該區最著名的松山磚廠在民國 70 年悄悄吹響熄燈號,昔日的煙囪及窯廠都成遺跡。
 當黑煙散去,南港磚窯的往事也在人們的記憶裡默默沉澱,若想回味當年風華,可以走訪僅剩的松山磚窯,或是探訪松河街堤壁,牆上的陶版雕塑述說著南港磚瓦興盛的曾經,告訴你另一個昔日臺北城的故事。Home Run Taiwan : 走過歷史風華,細數臺灣燒瓦的曾經 https://bit.ly/3Xnl44I


tempFileForShare_20230307-222257

新埔鎮旱坑/燒碳窯+木炭的製作+炭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九曲堂瓦窯文化-三合瓦窯/鐵道、高屏溪水文化歷史的大樹九曲堂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山崎地區磚瓦窯業/新豐鄉山崎地區早期磚瓦業「松林磚瓦業陳列館」/新竹縣山崎地區早年以磚瓦業聞名,松林國小現址原本即為磚瓦池/「清光緒十九年新竹縣造」紅磚/新豐鄉山崎地區的磚瓦業於民國元年興起,鼎盛時期工廠曾達四十多家,製磚瓦師傅一百多人;但到了六十年,因鋼筋混凝土發展而沒落,而手工製磚也被機器所取代,可惜現已幾乎看不見遺跡/「台灣煉瓦王」「金山王」後宮信太郎 1873-1960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瓦將軍即姜太公/姜子牙/《魯班經》中的瓦將軍即姜太公-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C20220309220249465C20220309221527629C20220309220215153C20220309220158051 (1)C20220309220158051C20220309220239230

瓦將軍即姜太公/姜子牙/《魯班經》中的瓦將軍即姜太公-太公在此,萬事大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日光、沖繩縣和大阪府建築/瓦將軍即姜太公-金門的風獅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金門的風獅爺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安置於村落外緣的地面,本文稱之為「村落風獅爺」,另一種是立於屋頂上,本文稱之為「屋頂風獅爺」,本地居民均泛稱為「風獅爺」,二者均被認為具備鎮風押煞,驅邪伏魔的功效,但雕塑材料、形狀大小不同,前者防護的範圍是整個村落,屬於公設性質;後者庇護的對象侷限於設置的住宅/風獅爺,厭勝之物,島嶼氣候對抗大自然風力。自古由屋頂瓦將軍即姜太公而來,由於人物姜太公是聖賢難免冒犯不好開展故事,動物、坐騎容易發輝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彰化聖王廟(威惠宮)八字牆八字開/瓦將軍-姜太公座鎮/聖王廟雖為漳州移民所建,但當年所聘匠師卻為粵籍,因此木構細部處處顯現出粵派之特色/聖王廟能在1985年即被認定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彰化縣境內6座國定古蹟之一,建築上的特色應該是最大的特點。 例如三川殿前的八字牆、採用硬山升簷的三川殿屋頂、拜殿前的1對單龍盤柱、正殿的「三通五瓜」木架構及龍頭魚尾的鰲魚造型、斗拱為單向的偷心斗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瓦貓,雲南特有的用於強宅氣、鎮鬼神的納福辟邪之物,一般用陶土製作,成形後上釉燒製而成/雲南西部地區有一種民俗,村民會在居所正中上方房頂安置“瓦貓”。瓦貓用陶土製作,造型為張著大口的貓,這貓已不是平時所見的貓,而是用誇張手法塑造的面目猙獰而又可愛的神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