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先FireShot Capture 058 - 羅洪先,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 - 黃奕誠 部落格 - 命理網論命平台 - ask.destiny.to1000 (3)1000 (2)1000 (1)10009k (2)97e9b36e11b54b2b985cea93b73224c62023-01-06_1002032023-01-06_095854

羅洪先(1504年11月14日-1564年9月19日),字達夫,號念菴。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狀元、學者、地理製圖學家,江右學派代表人物。
 生平
羅洪先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嘉靖八年(1529年)成已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十八年(1539年),官至春坊左贊善,明世宗迷信道教,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見朝政日非,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被撤職。自謂「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嘉靖四十三年(1564),去世。詔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著作
羅洪先於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他將朱思本《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廣輿圖》。性好佛,一說晚年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有《醒世詩》[1]。著有《念庵集》22卷、《冬遊記》等。
 據考證,羅洪先亦為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紫微斗數在不同的古本中,皆尊陳希夷為創術人,在現存可證得的古本《紫微斗數全書》,為羅洪先於華山訪道時自希夷道長第十八代孫處所取得由希夷尊師著作之《紫微斗數全書》,並著以序之。
 家族
曾祖羅良,曾任衛經歷;祖父羅玉,贈兵部員外郎;父羅循,字遵善,號雙泉,曾任按察司副使。母李氏(加封宜人)
羅洪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Xco1ES
------------------------
羅洪先- 快懂百科 https://bit.ly/3VXP7Pq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一生奮發於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準、遠近錯誤,於是親自外出調查收集資料,準備重新編一內容豐富、地理位置準確的地圖,以計裡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創編成地圖集形式,不僅繼承了朱思本製圖法,還加以發展,使地圖更為科學實用。羅洪先堪稱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坛,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现存高台寺的状元松,志载为他与名僧楚石共植,至今传为佳话。于方广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贤寺,缅怀朱张。在南岳写诗二十来首,文数篇。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1526),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會試,殿試第一中狀元,授修撰。當時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長生,政治極為腐敗。羅洪先看不慣朝廷的腐敗,即請告歸。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他自歸家務農之後,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他甘於淡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禮樂、典章、陰陽、術數,下至地理、水利、邊塞、戰陣、攻守,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學和地圖學方面,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精心繪製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羅洪先在繪製地圖方面的建樹,不但為我國地圖的繪製和地理科學作出了貢獻,而且為國際的同行所矚目,在世界地圖繪製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史籍記載
編輯
《明史.儒林二》記載:
羅洪先,字達夫,吉水人。父循,進士。歷兵部武選郎中。會考選武職,有指揮二十馀人素出劉瑾門,循罷其管事。瑾怒罵尚書王敞,敞懼,歸部趣易奏。循故遲之,數日瑾敗,敞乃謝循。循歷知鎮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備副使,咸有聲。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壻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於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羣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馀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鍊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又曰:「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惟无欲,然後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洪先非之曰:「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諡文庄。
主要成就
編輯
文學主張
他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實踐的過程中有三次較大的變化。開始他效法李夢陽,反對虛浮的臺閣體,提倡復古;但後來漸覺復古派一味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專從字句上去摹擬古人,即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縛,又使作品脫離現實,便自覺放棄了這種文學主張,加入唐順之、歸有光等唐宋派的行列,主張為文“開口見喉嚨”,反對摹擬古人,反對摹擬古文。他寫的詩文既擺脫了擬古派一味摹擬古人的痕跡,又無唐宋派的那種道氣。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詩詞作品
遊黃山題湯院壁
紫翠林中便赤足,白龍潭上看青山。
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
拜靖節墓
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墳。
東晉非前日,南山還暮雲。
將持斗酒酹,更以輓歌聞。
不飲緣何事,低迴心已醺。
理學成就
罗洪先在理学方面,属江右王门学派,曾师事王门学者黄宏纲、何廷仁,研究王守仁“致知”之旨。罗洪先的思想演变是围绕王守仁“致良知”说展开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罗洪先去世,享年61岁,诏赠光禄少卿,谥文恭。他著有《念庵集》22卷,收录于《四库全书》。另有《冬游记》《广舆图》传世。
趣聞軼事
編輯
會仙橋
會仙橋位於水鏡台西,面積大約200平方米,是古晉祠的露天劇場。古人看戲,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劇場內,而是露天站著看,欄杆上、橋上及各種建築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滿了觀眾。中軸線的第二個建築物是一座橋,橫跨於晉水上游的智泊渠。
傳說明朝嘉靖進士第一人——翰林院羅洪先,他為官清正(和奸臣嚴嵩為兒女親家),農曆四月十四日遊晉祠於橋上,見一婦人,羅洪先不禁歎曰:“世間人說西施美,餘視此婦勝西施。”婦羞怒,竟發功力使板橋突然起火,羅洪先差點跌入渠裡,再看女子,早已不見。遠遠望去,卻突然出現在懸甕山上,羅又自言自語道:“你若真是仙女,讓我再仔細看你一眼。”沒等說完,只見懸甕山搖搖欲墜,東移數步。羅大為驚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寫了詩一首:
懸甕山中一脈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步移,五十年來帝母臨。
這塊詩碑至今還留在聖母殿前。此詩與傳說無關,後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實作者是在暗示聖母殿的創建年代。民間對羅洪先傳說頗神:“瓜皮寫字尚未乾,不在雲南在四川。”
懸筆碑之謎
羅洪先《懸筆詩碑》,嘉靖37年(1558)
羅洪先《懸筆詩碑》,嘉靖37年(1558)
在太原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走廊裡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懸筆碑”。碑高1.46米,寬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飛雪、驟雨飄風的草書:
懸甕山中一脈清,
龍蟠虎伏隱真明。
水飄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來帝母臨。
後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懸筆”,並有“宛城郜煥元摹勒上石”九字。幾百年來,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騷人,為它流連忘返,多少游客因未能得到一張碑文的拓片而悵然歸去。
為什麼這塊碑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論書法,這塊碑的確可以當得起《晉祠銘》上所贊:“體勢悠揚,宛如驟雨飄風,落花飛雪,銳不可當”。字裡行間,透露出一派天馬行空,縱橫萬里的氣象,又有一種超然出塵,無牽無羈的韻味。
論作者,乃是明朝著名的學者羅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羅洪先生活在嚴嵩擅權的年代,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去研究學問。他從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傳》上說他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欲往受業”,因父阻未成。罷官後即一心治學,在繼承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見解。積十年之功,殫精竭慮,增補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匯成《廣輿圖》一書。由於他道學精深,多半又有些奇行異舉,被民間視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帶了“仙氣”,受到歡迎。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這塊碑上的詩究竟寫得是什麼意思,卻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那些“水飄火劫山移步”的詞句在說些什麼?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寫下這首玄妙的詩的?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卻始終沒人能解開這個謎。
也許這才是這塊懸筆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傳故事
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據說,羅洪先雲遊天下,來到晉祠的會仙橋頭,見對岸有一個美麗的少婦,不覺吟道“世人都說西施好,餘視此婦勝西施”。哪知此婦是仙人所化,怒他口齒輕薄,一把火燒掉了木橋以示警告。可羅洪先執迷不悟,繞道追到山腳下。仙人一怒,把山嚮前移了幾步,羅洪先這才知道是仙人來點化他。於是皈依仙道,終成正果。後世道教尊稱為“羅真人”。加之此詩是以瓜皮書於聖母殿壁,民間又有了“羅洪先瓜皮寫字未乾,不到湖廣,即到四川"的歌謠。
故事是美麗動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詩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樣,倒退幾百年,可以算是個完美的解釋了。可是,現代人卻需要真實科學而非美麗虛幻。那麼,這首詩到底在說些什麼呢?
關鍵的句子在於“水飄火劫山移步”。羅洪先作詩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據《太原縣志》記載,八年後,“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晉祠山移,既而市樓火。”於是當地人以為羅洪先事有前知,“竟應詩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嘖嘖稱奇。
其實晉祠一帶山巒歷史上曾多次“移步”:明萬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四月初六等,特別是《太原縣志》上記載的,明正德元年(1506)六月,閒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極應引起注意。所謂“山移步”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殼運動,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風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當成了山在“移步”。閒居寺山在晉祠以南三里,與懸甕山一脈相連。巧的是,山移的這一年,與羅洪先遊晉祠的“戊午年(1558)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後句“五十年來帝母臨”中“五十”的虛指。
這絕不僅僅是巧合——從《明史.儒林傳》中的寥寥幾筆,我們已知羅洪先是一個精通專業的地理學家。他棄官而遍遊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官場的無奈而超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為一個地理學家,他正好有機會去蒐集第一手資料,充實著作的科學依據。而五十年前的這場變故,目睹者都還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聞,有所感。
明·罗洪先《罗念菴先生文录》十八卷书影
明·罗洪先《罗念菴先生文录》十八卷书影
羅洪先面對晉祠的山水文物,想起它已歷盡的千年滄桑:三家分晉,水灌智伯;盛唐驚變,火燒晉陽;還有五十年前那場“山移步”的巨變,他身為一個科學家,卻無法解釋這樣的奇異現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後,牛頓無法解釋天體第一次運動的力的來源。牛頓求助於他的“上帝”,用“科學”論證了“上帝”的存在;而羅洪先也誠惶誠恐地斷定——“五十年來帝母臨”,只有神力才能做到這些,不由得感慨萬端,這裡真是:“龍蟠虎伏隱真明”啊!
懸筆碑之謎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當然,美麗的故事還要長久地流傳下去,還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正如為了彌補生活的缺憾,虛幻而美麗的戲劇永盛不衰
羅洪先- 快懂百科 https://bit.ly/3VXP7Pq
-------------------------------------
六月,狀元羅洪先桑落洲詩,祝考生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金鼓來徵六月師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GGfiph
六月,狀元羅洪先桑落洲詩,祝考生旗開得勝,金榜題名。金鼓來徵六月師
桑落洲前煙水遲,石頭城下樹旌旗。簡書報導三更使,金鼓來徵六月師。
 六月是全國高考的時候。明代狀元羅洪先曾在桑落洲寫了這一首詩,這首詩用在今天學子身上恰如其分。祝考生們,旗開得勝。羅洪先不僅僅是一名狀元,還是著名的地理學家。他在繪圖上有很獨特的見解。其後裔在桑落洲發行了鈔票,還把桑落鄉勞家埂印在上面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一生奮發於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準、遠近錯誤,於是親自外出調查收集資料,準備重新編一內容豐富、地理位置準確的地圖,以計裡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創編成地圖集形式,不僅繼承了朱思本製圖法,還加以發展,使地圖更為科學實用。羅洪先堪稱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概述图片来源:清光绪十二年刊本《罗念菴先生文录》卷首《罗念菴先生遗像》)
   曹湖初級中學的著幾棵樟樹,是二十二年前,我們同級同學共同種植的,如今已經亭亭如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先。
 六月,狀元羅洪先桑落洲詩,祝考生旗開得勝,金榜題名。 金鼓來徵六月師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GGfiph
--------------------
羅洪先,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
 羅洪先,不愛做官偏偏考中了狀元,羅洪先亦為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於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明代學者,江右學派代表人物,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
羅洪先(1504年11月14日-1564年9月19日)字達夫,號念菴。
   維基百科:
http://ppt.cc/tXv6I...
  江西 吉安府 吉水 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
 明代學者,江右學派代表人物,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
 七政星圖結構:
羅洪先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嘉靖八年(1529年)成已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寅宮 水星 得 木星 容納 有文章、有才情,知識水平高,閱歷豐富,1529年 流年 金 木 活化
 十八年(1539年),官至春坊左贊善,明世宗迷信道教,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見朝政日非,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被撤職。
 自謂「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
 羅洪先為明代學者,於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他將朱思本《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廣輿圖》。
 性好佛,一說晚年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有《醒世詩》。
 隆慶元年(1564),去世。
 詔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著有《念庵集》22卷、《冬遊記》等。
 據考證,羅洪先亦為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紫微斗數在不同的古本中,皆尊陳希夷為創術人,在現存可證得的古本《紫微斗數全書》,為羅洪先於華山訪道時自希夷道長第十八代孫處所取得由希夷尊師著作之《紫微斗數全書》,並著以序之。
羅洪先,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 - 黃奕誠 部落格 - 命理網論命平台 https://bit.ly/3QiA2GG
-----------------------------------------------
羅洪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FBcT5
羅洪先(1504年11月14日-1564年9月19日),字達夫,號念菴。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狀元、學者、地理製圖學家,江右學派代表人物。
羅洪先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嘉靖八年(1529年)成已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十八年(1539年),官至春坊左贊善,明世宗迷信道教,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見朝政日非,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被撤職。自謂「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嘉靖四十三年(1564),去世。詔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著作
 羅洪先於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水利、邊塞、戰陣、攻守、陰陽、術數、無不精心探究,他將朱思本《輿地圖》加以改繪,取名《廣輿圖》。性好佛,一說晚年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有《醒世詩》[1]。著有《念庵集》22卷、《冬遊記》等。
 據考證,羅洪先亦為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紫微斗數在不同的古本中,皆尊陳希夷為創術人,在現存可證得的古本《紫微斗數全書》,為羅洪先於華山訪道時自希夷道長第十八代孫處所取得由希夷尊師著作之《紫微斗數全書》,並著以序之。
 家族
 曾祖羅良,曾任衛經歷;祖父羅玉,贈兵部員外郎;父羅循,字遵善,號雙泉,曾任按察司副使。母李氏(加封宜人)
羅洪先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FBcT5


羅洪先《與翁溥書》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2023-01-06_1015122023-01-06_1017140 (24)0 (23)0 (22)

年弟羅洪先頓首拜啟。華山翁老先生年丈執事:奉賀後期,殊抱歉懷,報過其施,益增感悚,謹受其半,惟鑒之。丁糧一事,近日查筭,更有次第。昨有呈請于重菴公者,以府中歲徵實丁,獨吉水用洪武原額,它時縣皆減實在,如是,百八十年,更無一人申訴。而郡公亦無一人覺悟者,則誠冤也。昨得公所抄示者是矣。此豈可據者耶?廬陵原額二十三萬有零,卻不知成丁幾何,今實丁十三萬者,每年減數也;安福原額十一萬,今實丁三萬;永豐原額十四萬,今實在丁四萬五千;永新原額九萬,今實丁二萬。胡為吉水獨載原額以為實丁?即滄翁亦以為宜,然不知何也?均差一節,雙翁所言,亦是愛惜鄉土之情,獨吉水與廬陵、泰和、萬安四縣,路當衝煩,合量減派歲徵派、坐派銀兩,乃明載使司,刊刻里甲定則書冊內。今一切抹摋,似未稱物平施矣。此一事於兄亦有所關,恐不能終守默也,如何?青原之約,初意吉陽公至吉,可以翩聯同論秋糧,內節目與此二事不同。今東泉公南上,諸公或未成行矣。別凟萬萬留意,對使立具。不盡欲言。洪先再頓首。新圖一卷,即敬所公所遺者,謹上覽,幸加裝繕,勞使一星。左空。
 鈐印:石蓮居士
----
此信札寫給「華山翁老先生年丈」,為翁溥,字德宏,浙江諸暨店口人,與羅洪先同登嘉靖八年進士。嘉靖三十年(1551)至三十二年(1553)奉敕巡撫江西,值歲旱大飢,上奏請求賑貸。次年仍大旱,遂議蠲免租稅,改革政務,調節儉約,百姓得以獲益。羅洪先信札中所言諸縣,皆位處江西,故寫信時間當在翁溥巡按江西之時。信札中提及之人名多為當時臺省諸公及羅洪先之好友,如「滄翁」為黃國卿(1511-1562),字君任,號滄溪,廣東揭陽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授浙江溫州推官,嘉靖三十四年(1555)升戶部主事,官至浙江參政。「重菴」為黃宣,字景召,一字重菴,江西金谿人,曾從學於羅洪先。「雙翁」為聶豹(1487-1563),字文蔚,號雙江,江西吉安人,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授平陽知府,官至兵部尚書,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吉陽公」為何遷(1501-1574),字益之,號吉陽,湖北安臨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官至南京刑部侍郎。﹁東泉公﹂為姚鏌(1465-1538),字英之,號東泉,浙江寧波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左都御史。「敬所公」為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號敬所,浙江臨海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此信札乃與翁溥商議「丁糧」之事(丁糧乃按人口徵收的稅糧)。羅洪先上書請翁溥清查並精算各省的人口與稅額,由信中所舉各地為例,說明當時各地均有嚴重超收的情況。羅洪先於嘉靖十八年(1539)後即歸鄉里居,未再任官,然而由此信及《羅洪先集》中所收錄諸多與臺省諸公議丁糧之信札,可知他對於國計民生相當關心,這種經世致用的思想,也是陽明學的特色之一。
羅洪先《與翁溥書》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iftlsz

羅洪先《與翁溥書》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大明狀元羅洪先八字命理解析 
2021-09-19 20:12  原創/琴鶴堂易學大明狀元羅洪先八字命理解析_四同 https://bit.ly/3GJjLaJ
 《耕寸集(子平真詮)·論傷官》有云:“至於化傷為財,大為秀氣,如羅狀元命:甲子、乙亥、辛未、戊子。乾頭之甲,通根於亥,然又會未成局,化水為木,化之生財,尤為有情,所以傷官生財,冬金不貴,以凍水不能生木。若乃化木,不待於生,安得不為殿元乎?”
 此處記載的羅狀元是誰呢?
 考證《三命通會·卷九》羅狀元當為大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己丑科狀元羅洪先。
   羅洪先(1504年11月20日子時-1564年),字達夫,號念庵,江西吉水人,明代學者、地理學家、地圖學家。
 羅狀元命:甲子、乙亥、辛未、戊子。
 大運: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琴鶴堂易學解析:
 辛金日元生於亥月,金白水清,入傷官格。年月甲乙正偏財,通根於月令亥水,傷財雖有情,憾於冬金不貴,以凍水不能生木。
 尤妙月日亥未拱財成局,化水為木,化之生財,不待於生,解冬金不貴之憾,尤為有情。故為文貴之命。
 此造財旺身輕,命主身弱,必以印比為行運用神。
 戊土正印運,己丑年,命主高中狀元。
 己卯大運、己亥年,流年逢空亡,亥卯未三合財局,貪財壞印。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據《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羅洪先傳》記載:
 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羣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馀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辛巳大運、甲子年,值太歲,再見老年走生旺運,逢生則死。羅狀元不祿,享年六十花甲周歲。
   文章到此,可能會有人問:與羅狀元四同八字的人,難道就一定也會是狀元嗎?
 我們的回答是:肯定不可能出現完全相同的命運。與羅狀元四同八字的人,只能證明是文貴之命。
 《三命通會·卷九》另外記載了兩個與羅狀元四同八字的人,即:
 一鬆江生員命、一山東宗室命。
 宗室天潢貴冑,不用參與科舉,即可言貴命。不在命理討論之中。
 生員,即俗稱所謂“秀才”者,也是文貴之命。當然與狀元不可同日而語。
 清代著名文學家、易學家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云:自來言術數者,惟章世純所云:“其法有驗有不驗,驗者人之智計所及,不驗者天之微妙斯存”,其言最為允當。而術家必欲事事皆驗,故多出其途以測之,途愈多而愈不能中。
 《四库全书》馆臣云:言命者但当得其大要而止。苟多出奇思曲意揣度,以冀无所不合,反至於窒塞而不可通矣。
 此言近之。那些號稱能夠通過八字就能知道是狀元、省長命等等的江湖大師,可以閉嘴了。
大明狀元羅洪先八字命理解析_四同 https://bit.ly/3GJjLaJ
--------------
一個船夫出的對聯,明朝的一個狀元郎一生都沒有想出下聯
2017-12-26 由 樂萌芹菜君 發表于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厲害人物,比如今天要講的那個船夫,他出了一個上聯給當時的狀元郎去對,結果這個狀元郎至死都沒有對出來。
 這個狀元就是羅洪先,羅洪先在公元1526年就考取了舉人,三年之後獲得殿試資格,被嘉靖皇帝看重欽點為狀元,這個時候羅洪先還只有25歲不到。
  幾年後,羅洪先辭官回鄉,在回家的路上有一段水路,羅洪先坐了一艘老船。為了打發時間便與同行者吟詩作對,一個老船夫看他的才華很好,對羅洪先說「我有一個上聯一直沒有人對出來,不知這位先生能否賜教?」,羅洪先便讓他出了對聯,於是老船夫便給出了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洪先剛想了很久,還是沒有頭緒,只好甘拜下風。根據史料記載,一直到洪先剛六十歲壽終正寢的時候,還在為這個上聯抓耳撓腮,你們能夠想出來嗎?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8xv688g.html


小人物出一對聯,難倒當朝狀元,四百年無人能答,卻被一船工對出
2017-12-15 由 剎那芳華曲 發表于歷史
 明朝有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製圖學家,一生奮發於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准、遠近錯誤,並以計里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此人在地圖學界的地位,可與歐洲地利製圖學家墨卡托相提並論,被譽為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他就是明朝著名學者羅洪先。羅洪先,江西吉安府吉水,從小聰明伶俐,志向遠大,立志成為偉大學者。嘉靖八年(1529),年僅25歲的羅洪先在科舉考試中奪魁,摘下殿試第一名的桂冠,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高中狀元。
  雖然已踏入仕途的康莊大道,但羅洪先並沒有喜不自勝,他對做官本就興趣不是特別濃厚,加之當時嘉靖皇帝沉溺道術,以至於朝政腐敗,羅洪先於是辭官回家。
 回到老家後,羅洪先過起了學者般的詩意生活。除了做學問,閒暇之餘,他租了條船,約上幾個朋友,和朋友一起泛舟飲酒,吟詩作對,好不快活。
 為羅洪先划船的船主,也粗通文墨,見羅洪先是新科狀元,於是決定向他討教一二。船主向羅洪先打了個招呼,羅洪先正在興頭,自然樂得指點。
  船主連聲道謝,隨即向羅洪先出了道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羅洪先潛意識裡不以為意,一個船主能出什麼高明的上聯。然而,正當他凝神準備對出下聯時,卻不禁啞然,這對聯遠比想像中的難對。上聯將數字嵌入對聯中,又將行船場面進行描述,確實很考驗對下聯者的功力。羅洪先絞盡腦汁,想了許久,也沒能想出下令,最終尷尬地拜別船主。
 連狀元郎都對不上的對聯,天下還有人能對得出嗎?四百年來,這個上聯一直沒被對出,看來將成為絕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世紀50年代,一船工聽到上聯後,卻瞬間對出下聯。
  1959年,長江航運公司運一種叫「九丈香」的木料到九江,無意中有人提出當年的這段趣事,說這上聯已成絕對。話音甫落,有個船工陷入沉思,不一會兒,他脫口而出:十里途,九丈香,八七六五號輪,仍沿四三零舊道,行二日,勝似一年。
 旁人聞見,無不鼓掌叫好。看來,對對子並不完全考驗人的才學,有時候也依靠機緣巧合、靈光乍現,一個普通船工的才能怎不至於比新科狀元還高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nvr4jv3.html

状元坐船回家,船夫出一上联,状元至死都没对出下联_腾讯新闻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個狀元羅洪先自詡有八斗之才。有一次與友人乘船遊覽長江。在船將到九江時,船伕竟然要羅狀元對對聯。羅洪先自以為是聯中高手,不屑與船伕交談,待船伕對聯一出口,眾人皆面面相覷,聯曰:“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一連十個數字,使眾文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學富五車的狀元郎絞盡腦汁,亦未能對出下聯。直到1959年夏天,廣東佛山市一位叫李戎翎的同志才使數百年前羅洪先未能對出的絕聯“起死回生”。他對的下聯是“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聯中“九里香”是一種木料的名稱。
 也有相類似的數字對聯,故事緣於北宋時期的江西籍文學家黃庭堅。言黃庭堅曾被一個少年船伕出聯所難。聯雲:“駕一葉扁舟,蕩二雙漿,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里灘,到八里湖,離開九江已有十里。”因數字必須與數字相對,且不得以相同數字相對,使頗具文才的黃庭堅也得琢磨良久才對上。聯雲:“開二人小店,擺一張桌,放七八隻凳,來三四買主,喝五兩酒,吃六盤菜,付錢十元找回九分。”上聯言行船趕路,所載過客及所經路途。下聯對以開店賣酒,算賬付錢。構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傳說明代著名書畫家、會稽才子徐文長早年乘船赴考,因路途艱難,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徐文長入場,後來聽了徐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出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的出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墨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徐文長不愧為一代才人,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用“由十返一”對“由一而十”,其屬對技巧實堪稱道!
對對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 https://bit.ly/3GJHEPy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個狀元羅洪先自詡有八斗之才。有一次與友人乘船遊覽長江。在船將到九江時,船伕竟然要羅狀元對對聯。
 羅洪先自以為是聯中高手,不屑與船伕交談,待船伕對聯一出口,眾人皆面面相覷,聯曰:“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一連十個數字,使眾文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學富五車的狀元郎絞盡腦汁,亦未能對出下聯。直到1959年夏天,廣東佛山市一位叫李戎翎的同志才使數百年前羅洪先未能對出的絕聯“起死回生”。他對的下聯是“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聯中“九里香”是一種木料的名稱。 也有相類似的數字對聯,故事緣於北宋時期的江西籍文學家黃庭堅。言黃庭堅曾被一個少年船伕出聯所難。
 聯雲:“駕一葉扁舟,蕩二雙漿,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裡灘,到八里湖,離開九江已有十里。”因數字必須與數字相對,且不得以相同數字相對,使頗具文才的黃庭堅也得琢磨良久才對上。
 聯雲:“開二人小店,擺一張桌,放七八隻凳,來三四買主,喝五兩酒,吃六盤菜,付錢十元找回九分。”上聯言行船趕路,所載過客及所經路途。
 下聯對以開店賣酒,算賬付錢。構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傳說明代著名書畫家、會稽才子徐文長早年乘船赴考,因路途艱難,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徐文長入場,後來聽了徐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出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
 主考官的出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墨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徐文長不愧為一代才人,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
 “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用“由十返一”對“由一而十”,其屬對技巧實堪稱道!
 2樓:笨壞蛋
 十城山,九里寺,八七六五臺階,供奉四三米大佛,跪二次,就差一拜。
 3樓:夏天的午休
 十商鋪,九條街,八七六五好友,進過三四酒店,上二樓,只坐一桌
 4樓:待你長髮及腰剪了賣我可好
 萬階梯,千遊客,百**十擔夫,挑著六七個籮筐,上三山,只差兩刻
 5樓:浮雲
 十飛燕,九鴻雁,八七六五金鑼,響來四三聲爆竹,落二隻,尚餘一群 十載情,九天證,八七六五金蘭,攜來四三位子女,遊二灘,誓同一心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天,勝似一年 a大調,b小調,cdef連符,湊出hi調高音,想j級,卡拉k歌! 十公司,九老闆,八七六五客戶,攜帶四三款手提,上二樓,只為一事。 十才子,九秀才,八七六五舉人,雖已四三應試,不二取,狀元一人 十方客,九月來,八七六五木商,換取四三月口糧,窮雙手,孑然一身 十方路,九方走,八七六五闖蕩,換回四三載安詳,銀雙鬢,苦了一生 十層樓,九空房,八七六五扇門,閒置四三年無人,上重天,只為一室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撐起七八頁風蓬,下九洲,還有十里.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相傳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個狀元羅洪先自詡有八斗之才。有一次與友人乘船遊覽長江。在船將到九江時,船伕竟然要羅狀元對對聯。
 羅洪先自以為是聯中高手,不屑與船伕交談,待船伕對聯一出口,眾人皆面面相覷,聯曰:“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一連十個數字,使眾文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
 學富五車的狀元郎絞盡腦汁,亦未能對出下聯。直到1959年夏天,廣東佛山市一位叫李戎翎的同志才使數百年前羅洪先未能對出的絕聯“起死回生”。他對的下聯是“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聯中“九里香”是一種木料的名稱。
 也有相類似的數字對聯,故事緣於北宋時期的江西籍文學家黃庭堅。言黃庭堅曾被一個少年船伕出聯所難。聯雲:
 “駕一葉扁舟,蕩二雙漿,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裡灘,到八里湖,離開九江已有十里。”因數字必須與數字相對,且不得以相同數字相對,使頗具文才的黃庭堅也得琢磨良久才對上。聯雲:
 “開二人小店,擺一張桌,放七八隻凳,來三四買主,喝五兩酒,吃六盤菜,付錢十元找回九分。”上聯言行船趕路,所載過客及所經路途。下聯對以開店賣酒,算賬付錢。
 構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傳說明代著名書畫家、會稽才子徐文長早年乘船赴考,因路途艱難,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準徐文長入場,後來聽了徐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出對,若對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試。主考官的出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墨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徐文長不愧為一代才人,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慾,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年一定要中。”用“由十返一”對“由一而十”,其屬對技巧實堪稱道!
 7樓:狄含巧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甲烷氣,乙醇酒,丙丁午己類酸基,加上庚辛芳香烴,摻壬酞,難成癸酯
 8樓:笨壞蛋
 十城山,九里寺,八七六五臺階,供奉四三米大佛,跪二次,就差一拜。
 9樓:匿名使用者
 (舉)金樽,(頭)向天,(望明月低)垂林,輕撫(頭思)夢中人,歸(故)裡,重聞(鄉)音。
 10樓:用羽
 十里鋪九茶房八七六五座酒莊喝下四三老白乾上二樓再來一碗
 求對: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蓬、下九江、還有十里
 11樓:匿名使用者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12樓:匿名使用者
 十里亭,九名將,八七六五萬人,擂響四三次戰鼓,奪二城,兵和一處一楚河,二陣營,三四五六諸將,交爭七八個分鐘,得九子,勝算十分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十天干,九宮格,八七六五卦象,錯內外四三爻變,得二辭,造化一玄。
 一春園,二閒亭,三四五六叢花,上下七八翩蝶舞,至九陽,清淨十分十好友,九金針,八七六五盤道,補瀉四三子母穴,候二刻,自在一身。
 十法界,九圓滿,八七六五各識,內外四三相無窮,何二生?唯問一真一個人,二真假,三四五六諸界,出入七八後先智,行九界,圓滿十分。
 13樓:匿名使用者
 (舉)金樽,(頭)向天,(望明月低)垂林,輕撫(頭思)夢中人,歸(故)裡,重聞(鄉)音。
 14樓:匿名使用者
 貌似是所謂的絕對吧。 上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二頁風篷,下九江。
 九曲河,八道彎,七六五四日子,喝完三二斤老酒,活一命。 架一葉扁舟,蕩兩支槳,支三四片篷,坐五六個客,過七裡灘,到八里湖,離開九江已有十里。 完整版如上。。。
 15樓:匿名使用者
 一鄉,二里,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子,十分大膽, 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參考
 參考資料:唐伯虎點秋香
 16樓:匿名使用者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17樓:笑的
 甲大山,乙農莊,丙丁戊己農夫,耕種庚辛塊地,採壬園,只餘癸田。
 18樓:愛笑的劉付煒
 左端硯,右毫筆,東南西北軼事,蒐集上下之奇聞,心裡頭,盡是外史。
 19樓:匿名使用者
 上聯:一孤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下聯:十年窗,九寒秋,八七六五本書,背誦四三遍文字,待二載,必有一中
請給個下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隻風帆,下九里,還有十里 https://bit.ly/3iba1Na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個水手,扯起七八頁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十里運,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貨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https://bit.ly/3GJHEPy


羅洪先《與翁溥書》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iftlsz
羅洪先(1504-1564),江西吉水人。字達夫,號念菴。 自幼慕仰同鄉先賢羅倫(1431-1478)的為人。十五歲時,讀王守仁《傳習錄》,非常喜愛,想要親往受業,最終不可。便師事同邑李中(1478-1542),傳其學。嘉靖八年(1529)狀元,授修撰。當時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長生。羅洪先有感於朝政腐敗,即請告歸。羅洪先岳父,時任太僕卿的曾直對羅洪先中進士大喜過望,對他說:「我的女婿要成大名了。」洪先回答:「儒者事業大於功名。狀元三年就有一人,有什麼好高興的呢?」
 上《東宮朝賀疏》觸怒嘉靖皇帝,革職為民
       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召拜春坊左贊善。明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聯名上《東宮朝賀疏》,疏請來歲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羣臣朝賀。當嘉靖皇帝時常稱病不上朝,更諱言立儲之事,見到洪先等人的奏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你們是在詛咒我早死嗎?)」降旨百餘言切責之,並將三人除名。
       洪先落職後,曾先至會昌縣(今江西贛州市)建立書院「莊溪草堂」,教書三年。期間並循著王守仁的學說自我砥礪。他甘於淡泊,不畏寒暑,騎馬練弓,考圖觀史,自天文、地志、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下逮陰陽、算數,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國計、民情,悉加意諮訪。他說:「若我身在其任,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事。」鄉邑收取田賦有許多積弊,洪先精心體察,並疏請官府均賦,官府隨即按照他的話改正。後來連年大饑,洪先致書郡邑,請得米粟數十石,率友人親自賑濟災民。流寇入吉安,地方長官不知所措。洪先為畫策戰守,成功將盜寇趕往他處。洪先素來與順之友善。順之應召,想推薦羅洪先復官,嚴嵩也以同鄉之故,想藉羅洪先的軍事才能起用為官,洪先皆力辭。
       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門,與王畿為好友,但兩人對良知的見解始終不同。羅洪先里居的山中有一石洞,舊為虎穴,他葺茅居之,命曰「石蓮」。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性好佛,一說他晚年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有《醒世詩》。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等。隆慶初年卒,贈光祿少卿,諡文莊。
 繪製最早的分省地圖《廣輿圖》
       羅洪先在輿地方面有重要貢獻,他精心繪製《廣輿圖》兩卷,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羅洪先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前後,用計里劃方之法,據元代朱思本《輿地圖》縮編増擴而成。他還第一次採用二十四種地圖符號,並將這些符號的標準畫法以圖例的形式列入序文,增強了地圖集的科學性。 
       《廣輿圖》以總圖為首,按行政區劃分幅列圖,並附有專門性地圖,是一部較完整的、附域外地區的綜合地圖集。該圖集計有地圖四十五幅、附圖六十八幅,共計地圖一百一十三幅。
       《廣輿圖》繪畫工整、刻鐫精細。其中,輿地總圖一、兩直隸十三布政司圖十六均是按朱思本圖改繪;其餘九邊圖十一,洮河、松繙、虔鎮、麻陽諸邊圖五,黃河圖三,漕河圖三,海運圖二,朝鮮、朔漠、安南、西域圖四,東南海夷圖、西南海夷圖、四夷圖各一,均為新增。胡松刻本又增加日本、琉球二圖。
 抗倭援朝大將鄧子龍的老師
       江西《豐城縣志》記載,羅洪先被謫歸里時,途經江西豐城,與鄧子龍相識於豐城東門白雲寺。鄧子龍(1531-1598),江西豐城人,字武橋,號虎冠道人,《明史》稱其「貌魁梧,驍捷絕倫,兼通翰墨」。官至水師副總兵,陣亡於援朝抗倭的決戰「露梁海戰」中,朝鮮君臣感念他的恩德,為他立廟祭祀。
       鄧子龍比羅洪先小二十七歲,羅洪先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並鼓勵他棄文從武。嘉靖三十七年(1558),鄧子龍中武舉,先後在浙江、湖南、貴州任職,又平定入侵雲南的緬甸軍。
       鄧子龍《橫戈集》中有〈遊玉笥山和念先生韻〉、〈游廬山天池寺和念先生韻〉等與羅洪先出遊唱和之作。而羅洪先也有一篇類似詩體的書信〈與鄧子龍〉,關切在福建前線的鄧子龍領兵作戰的戰況,從中也可以窺見此前鄧子龍一直與其師保持聯繫。羅洪先《與翁溥書》 -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https://bit.ly/3iftlsz
 --------------------------------
羅洪先 夜坐詩十首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菴。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
  羅洪先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嘉靖八年(1529)成已丑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十八年(1539),官至春坊左贊善,明世宗迷信道教,次年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等見朝政日非,
 聯名上《東宮朝賀疏》,被撤職。
  自謂「丈夫事業,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遞一人,奚足為大事也。」
 隆慶元年(1564),去世。詔贈光祿少卿,諡文恭。  
   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他自歸家務農之後,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
 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
 他甘於淡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禮樂、典章、
 陰陽、術數,下至地理、水利、邊塞、戰陣、攻守,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學和地圖學方面,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
 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精心繪制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
 羅洪先在繪制地圖方面的建樹,不但為我國地圖的繪制和地理科學作出了貢獻,
 更為國際的同行所矚目,在世界地圖繪制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據考證,羅洪先亦為中國術數《紫微斗數》的發現者,
 紫微斗數在不同的古本中,皆尊陳希夷為創術人,在現存可證得的古本《紫微斗數全書》,
 為羅洪先於華山訪道時自希夷道長第十八代孫處所取得由希夷尊師
 著作之《紫微斗數全書》,並著以序之。
   性好佛,一說晚年在鼓山出家,法號念庵,有《醒世詩》。
  著有《念庵集》22卷、《冬遊記》等。
羅洪先 夜坐詩十首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GlIDnv
---------------------------------------
羅洪先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VOVHYj
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黃橙溪(今吉水縣谷村)人,明代學者,傑出的地理製圖學家。一生奮發於地理學等科學的研究,“考圖觀史“,發現當時地圖多疏密失準、遠近錯誤,於是親自外出調查收集資料,準備重新編一內容豐富、地理位置準確的地圖,以計里畫方之法,創立地圖符號圖例,繪成《廣輿圖》。創編成地圖集形式,不僅繼承了朱思本製圖法,還加以發展,使地圖更為科學實用。羅洪先堪稱與墨卡托同時代的東方最偉大的地圖學家。
羅洪先: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ibqqkI
中文名:羅洪先
別名:字達夫,號念庵
籍貫: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
國籍:中國
去世日期:1564年
職業:學者 地理製圖學家
代表作品:《冬遊記》,《廣輿圖》,《念庵集》二十二卷
人物生平
羅洪先與《醒世歌》
羅洪先與《醒世歌》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遷左春房贊善。被罷歸後,終日著書講學。卒後贈光祿少卿,諡文莊。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遊記》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訪黃門祝詠于衡陽,攜門人王托等游南嶽,登祝融峰,游青玉壇,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現存高台寺的狀元松,志載為他與名僧楚石共植,至今傳為佳話。於方廣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賢寺,緬懷朱張。在南嶽寫詩二十來首,文數篇。
 羅洪先是官員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為嬉戲,從小立志要當學者。嘉靖五年(1526),羅洪先參加鄉試中舉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會試,殿試第一中狀元,授修撰。當時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長生,政治極為腐敗。羅洪先看不貫朝廷的腐敗,即請告歸。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
 他自歸家務農之後,隱居山間,更加專心致志地考究王陽明心學,閉門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他甘於淡泊,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騎馬練弓、考圖觀史,上至天文、禮樂、典章、陰陽、術數,下至地理、水利、邊塞、戰陣、攻守,無不精心探究。
 羅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學和地圖學方面,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尤以地圖學貢獻卓著。他精心繪製的兩卷《廣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集。羅洪先在繪製地圖方面的建樹,不但為我國地圖的繪製和地理科學作出了貢獻,而且為國際的同行所矚目,在世界地圖繪製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史籍記載
《明史.儒林二》記載:
 羅洪先 ,字達夫,吉水人。父循,進士。歷兵部武選郎中。會考選武職,有指揮二十餘人素出劉瑾門,循罷其管事。瑾怒罵尚書王敞,敞懼,歸部趣易奏。循故遲之,數日瑾敗,敞乃謝循。循歷知鎮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備副使,鹹有聲。
 洪先幼慕羅倫為人。年十五,讀王守仁傳習錄好之,欲往受業,循不可而止。乃師事同邑李中,傳其學。嘉靖八年舉進士第一,授修撰,即請告歸。外舅太僕卿曾直喜曰:「幸吾壻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業有大於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 洪先事親孝。父每肅客, 洪先冠帶行酒、拂席、授幾甚恭。居二年,詔劾請告逾期者,乃赴官。尋遭父喪,苫塊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繼遭母憂,亦如之。
 十八年簡宮僚,召拜春坊左贊善。冬,與司諫唐順之、校書趙時春疏請來歲朝正後,皇太子出御文華殿,受羣臣朝賀。時帝數稱疾不視朝,諱言儲貳臨朝事,見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詔百餘言切責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歸,益尋求守仁學。甘淡泊,鍊寒暑,躍馬挽強,考圖觀史,自天文、地誌、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下逮陰陽、算數,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國計、民情,悉加意諮訪。曰:「苟當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賦多宿弊,請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屬。 洪先精心體察,弊頓除。歲飢,移書郡邑,得粟數十石,率友人躬振給。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為畫策戰守,寇引去。素與順之友善。順之應召,欲挽之出,嚴嵩以同鄉故,擬假邊才起用,皆力辭。
 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門,恆舉易大傳「寂然不動」、周子「無欲故靜」之旨以告學人。又曰:「儒者學在經世,而以無欲為本。惟無欲,然後出而經世,識精而力鉅。」時王畿謂良知自然,不假纖毫力。 洪先非之曰:「世豈有現成良知者耶?」雖與畿交好,而持論始終不合。山中有石洞,舊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蓮。謝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戶。
 初,告歸,過儀真,同年生主事項喬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萬金求為地, 洪先拒不聽。喬微諷之,厲聲曰:「君不聞志士不忘在溝壑耶?」江漲,壞其室,巡撫馬森欲為營之,固辭不可。隆慶初卒,贈光祿少卿,諡文莊。
 主要成就
文學主張
他的文學主張,在文學實踐的過程中有三次較大的變化。開始他效法李夢陽,反對虛浮的台閣體,提倡復古;但後來漸覺復古派一味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專從字句上去摹擬古人,即使作家思想受到束縛,又使作品脫離現實,便自覺放棄了這種文學主張,加入唐順之、歸有光等唐宋派的行列,主張為文“開口見喉嚨”,反對摹擬古人,反對摹擬古文。他寫的詩文既擺脫了擬古派一味摹擬古人的痕跡,又無唐宋派的那種道氣。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詩詞作品
 游黃山題湯院壁
 紫翠林中便赤足,白龍潭上看青山。
 藥爐丹井知何處,三十六峰煙月寒
 拜靖節墓
 久憎折腰事,再拜向高墳。
 東晉非前日,南山還暮雲。
 將持斗酒酹,更以輓歌聞。
 不飲緣何事,低回心已醺。
 理學成就
羅洪先在理學方面,屬江右王門學派,曾師事王門學者黃宏綱、何廷仁,研究王守仁“致知”之旨。羅洪先的思想演變是圍繞王守仁“致良知”說展開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羅洪先去世,享年61歲,詔贈光祿少卿,諡文恭。他著有《念庵集》22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另有《冬遊記》、《廣輿圖》傳世。
 趣聞軼事
會仙橋
會仙橋位於水鏡台西,面積大約200平方米,是古晉祠的露天劇場。古人看戲,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劇場內,而是露天站著看,欄桿上、橋上及各種建築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滿了觀眾。中軸線的第二個建築物是一座橋,橫跨於晉水上游的智泊渠。
 傳說明朝嘉靖進士第一人——翰林院羅洪先,他為官清正(和姦臣嚴嵩為兒女親家),農曆四月十四日游晉祠於橋上,見一婦人,羅洪先不禁嘆曰:“世間人說西施美,余視此婦勝西施。”婦羞怒,竟發功力使板橋突然起火,羅洪先差點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見。遠遠望去,卻突然出現在懸瓮山上,羅又自言自語道:“你若真是仙女,讓我再仔細看你一眼。”沒等說完,只見懸瓮山搖搖欲墜,東移數步。羅大為驚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寫了詩一首:
 懸瓮山中一脈情,龍蟠虎伏隱真明,水飄火劫山步移,五十年來帝母臨。
 這塊詩碑至今還留在聖母殿前。此詩與傳說無關,後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實作者是在暗示聖母殿的創建年代。民間對羅洪先傳說頗神:“瓜皮寫字尚未乾,不在雲南在四川。”
 懸筆碑之謎
羅洪先
羅洪先
在太原晉祠聖母殿右側的走廊里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懸筆碑”。 碑高1.46米,寬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飛雪、驟雨飄風的草書:
 懸瓮山中一脈清,
 龍蟠虎伏隱真明。
 水飄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來帝母臨。
 後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懸筆” ,並有“宛城郜煥元摹勒上石”九字。幾百年來,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騷人,為它流連忘返,多少遊客因未能得到一張碑文的拓片而悵然歸去。
 為什麼這塊碑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論書法, 這塊碑的確可以當得起《晉祠銘》上所贊:“體勢悠揚,宛如驟雨飄風, 落花飛雪,銳不可當”。字裡行間,透露出一派天馬行空,縱橫萬里的氣象,又有一種超然出塵,無牽無羈的韻味。
 論作者, 乃是明朝著名的學者羅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羅洪先生活在嚴嵩擅權的年代, 採取了明哲保身的態度,去研究學問。他從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傳》上說他十五歲讀王守仁《傳習錄》,“欲往受業”,因父阻未成。罷官後即一心治學,在繼承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基礎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見解。積十年之功, 殫精竭慮,增補元人朱思本《輿地圖》匯成《廣輿圖》一書。由於他道學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異舉,被民間視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帶了“仙氣”,受到歡迎。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 這塊碑上的詩究竟寫得是什麼意思, 卻一直沒有人能說得清。 那些“水飄火劫山移步” 的詞句在說些什麼?這個傳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寫下這首玄妙的詩的?幾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卻始終沒人能解開這個謎。
 也許這才是這塊懸筆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傳故事
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據說,羅洪先雲遊天下,來到晉祠的會仙橋頭,見對岸有一個美麗的少婦, 不覺吟道“世人都說西施好,余視此婦勝西施”。哪知此婦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齒輕薄,一把火燒掉了木橋以示警告。可羅洪先執迷不悟, 繞道追到山腳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幾步,羅洪先這才知道是仙人來點化他。 於是皈依仙道,終成正果。後世道教尊稱為“羅真人”。加之此詩是以瓜皮書於聖母殿壁,民間又有了“羅洪先瓜皮寫字未乾,不到湖廣,即到四川"的歌謠。
 故事是美麗動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詩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樣,倒退幾百年,可以算是個完美的解釋了。 可是,現代人卻需要真實科學而非美麗虛幻。那么,這首詩到底在說些什麼呢?
 關鍵的句子在於“水飄火劫山移步” 。羅洪先作詩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據《太原縣誌》記載,八年後,“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晉祠山移,既而市樓火。”於是當地人以為羅洪先事有前知,“竟應詩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嘖嘖稱奇。
 其實晉祠一帶山巒歷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萬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別是《太原縣誌》上記載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閒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極應引起注意。所謂“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殼運動,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風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當成了山在“移步” 。閒居寺山在晉祠以南三里, 與懸瓮山一脈相連。巧的是,山移的這一年,與羅洪先游晉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後句“五十年來帝母臨”中“五十”的虛指。
 這絕不僅僅是巧合——從《明史.儒林傳》中的寥寥幾筆,我們已知羅洪先是一個精通專業的地理學家。 他棄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於對官場的無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做為一個地理學家, 他正好有機會去蒐集第一手資料,充實著作的科學依據。而五十年前的這場變故, 目睹者都還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聞,有所感。
 明·羅洪先《羅念菴先生文錄》十八卷書影
明·羅洪先《羅念菴先生文錄》十八卷書影
羅洪先面對晉祠的山水文物,想起它已歷盡的千年滄桑:三家分晉,水灌智伯; 盛唐驚變,火燒晉陽;還有五十年前那場“山移步”的巨變,他身為一個科學家, 卻無法解釋這樣的奇異現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後,牛頓無法解釋天體第一次運動的力的來源。 牛頓求助於他的“上帝”,用“科學”論證了“上帝”的存在;而羅洪先也誠惶誠恐地斷定——“五十年來帝母臨”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這些,不由得感慨萬端,這裡真是:“龍蟠虎伏隱真明”啊!
 懸筆碑之謎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當然,美麗的故事還要長久地流傳下去,還會變得更加美麗動人。正如為了彌補生活的缺憾,虛幻而美麗的戲劇永盛不衰。
 明代文狀元榜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羅洪先: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漢族,江西吉安府吉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ibqqkI


羅洪先
明末儒者黃宗羲在其《明儒學案》中,曾對陽明後學「江右王門」諸子有著如下的評判:
姚江之學,惟江右得其傳。東廓、念庵、兩峰、雙江其選也。再傳而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旨。是時越中流弊錯出,挾師說以杜學者之口,而江右獨能破之,陽明之道賴以不墜。蓋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應之理宜也。(《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
黃宗羲這裡的意思是說,王陽明的學問,只有鄒守益、羅洪先、劉文敏和聶豹等「江右王門」能夠善守陽明所傳旨歸,並打擊日趨玄遠蹈虛的越中學說。不過,在這幾位「江右王門」人物中,卻有兩位先生,不僅生前並未親炙陽明,細辨其思路,亦與陽明之學有所出入,他們就是聶豹和羅洪先。聶豹和羅洪先不僅從學於陽明的時間甚短,甚至並非陽明及門弟子;而且在此之前,他們也有各自的學術傾向。所以當他們後來分別提出所謂的「歸寂」和「收攝保聚」來詮釋陽明的良知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說是必然的發展。以下茲請先介紹羅洪先。
羅洪先,字達夫,江西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因為曾在書中讀到「克念至聖」這句話,便自號「念庵」,後多以號行世。洪先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卒於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享年六十一歲,諡文莊。明穆宗隆慶初年,洪先贈賜光祿少卿,又得諡:「文恭」。
洪先在十一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古文,十四歲開始學習怎麼準備科舉考試。洪先十五歲的時候(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因為聽說陽明正在江西贛州講學,所以洪先就想要去拜陽明作老師。但洪先這個要求卻被他的父親羅循拒絕了。想來羅循恐怕是擔心孩子年輕,也怕誤了科舉考試,所以才加以阻擋的吧!那年八月,陽明弟子薛侃所編的陽明《傳習錄》刊於虔州。洪先四處奔走商借,好不容易才手抄了一部回來,便愛不釋手,連覺都不想睡了,但洪先仍用心於舉業,所以就先中了鄉舉,洪先這才終於在二十五歲上京赴會試途中,結識陽明弟子何善山與黃洛村。隔年,洪先在他二十六歲那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舉進士第一,任翰林院修撰。此後,洪先便開始與聶豹及陽明弟子們,如王艮、歐陽德、王畿、錢德洪等相互往來論學。
在眾多王門弟子中,洪先一開始最佩服的人,當屬王畿。由於洪先的弟子胡直曾提出:「先生之學凡三變」的說法,所以後來學者多由此處用力,尋求洪先學思發展分期的標準,以及洪先該時期的學問內容為何。要之,我們約可以由洪先撰成於三十六歲的〈冬遊記〉、四十五歲的〈夏遊記〉、五十一歲的〈甲寅夏遊記〉以及五十九歲的〈松原志晤〉(嘉靖十八年、二十七年、三十三年、四十一年,1539、1548、1554、1562)等四篇文獻為中心來加以探究。洪先在三〈記〉中,大致表露出洪先對王畿「見在良知」說的由信至疑,和對聶豹「歸寂說」的由疑至信間的消長;至於〈松原志晤〉則標誌著洪先擺脫各家成說,以其自身得之於周濂溪「主靜」、「無欲」和程明道〈識仁篇〉、〈定性書〉的「收攝保聚」之說作為其良知學的完成。對於洪先思想的解析,與前輩學者不同的是,林月惠特別由洪先思想中,抽繹出他為何立志聖賢之學的最根本問題意識――「欲根」,以洪先如何面對、處理「欲根」此一「病痛」的工夫受用與否,作為衡量洪先思想的定盤針。因而能對洪先學思發展的各階段進境,有著深刻的理解(參氏著:《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值得參看。
就如同他對聖學探究的熱情和勁道一般,洪先本來也是個旁通天文地志、禮樂典章,並習熟弓馬兵刀、行軍擺陣,欲對國家有所貢獻、有所報效的熱血漢子。只是受制於昏君權相(嘉靖和嚴嵩),洪先在仕途上一生雖然有三次出仕的機會,但三次出仕,總和時間卻不滿三年,這對洪先來說,不能不是個遺憾。可是洪先依舊艱苦自立,孝親敦友,不因挫折而失志,也不自暴自棄而有所執持(如拒嚴嵩作官之請),這樣的儒者精神實在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最後,關於羅洪先著作的標點本,先前已有大陸學者徐儒宗所編校整理的《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上下冊問世,頗便於查用。然而《羅洪先集》所用諸本中,卻未嘗以臺灣大學圖書館館藏的明隆慶元年(1567)蘇士潤刊《念庵羅先生文集》進行參校。此本之長處,就在於文字收羅較全,且按編年排列,學術價值甚高。有鑑於此,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鍾彩鈞先生遂申請國科會計畫,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朱湘鈺先生負責點校工作,在刪去隆慶本《念庵羅先生文集》與《羅洪先集》重出的篇章後,添入鍾彩鈞先生及楊正顯博士所另得佚文共十篇,遂於2009年出版《羅洪先集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一書,以補《羅洪先集》的不足。對於羅洪先著作,整理至此,當可說是創然而大備。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羅洪先集補編》書後尚附有比對隆慶本、嘉靖本、萬曆本、《四庫》本、《羅洪先集》本等五個版本《羅洪先文集》間篇章收錄情形的〈羅洪先集各版本照表〉(頁485-617)及〈隆慶本未收篇目〉(頁618-625),讀者若由此查對,則各本所收文獻出入,即如示諸掌矣。日後隆慶本全文經校對完成後,計劃將建置於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以便查找。屆時當可更加全盡羅洪先文獻、學術傳播之功。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Taipei Confucius Temple Confucian Culture)-首頁-儒家賢哲-歷代儒者-明朝 https://bit.ly/3Zev5ms


江右王門,江西的王守仁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門以江西為中心,東南半壁為腹地,展開書院講學,講會講學及鄉約教育活動。在書院方面,他們建立主講之書院共有四十八個之多,將書院自由講學運動帶入高潮。在講會方面,他們籌辦,主盟之講會,遍佈各地,提供學人對話與交換心得的機會。在鄉約教育方面,他們繼承傳衍呂氏與王陽明的鄉約之法,實踐、參與鄉約教育。他們借講學,以維世道,以淑民風,不僅造就了許多人才,而且振興了地方文教
明代中期開始興盛起來的王守仁心學,與江西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17歲時來南昌娶諸氏為妻,返歸途中至上饒,拜見理學家婁諒,請教朱熹格物之學,深相契合。隨後氾濫詞章,兼研佛老,承繼陸九淵的“心學”,提倡“求理於吾心”“知行合一”,建構他自己的心學體系。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受命為南贛巡撫,提督軍務,統兵鎮壓了贛閩粵的農民軍。王守仁在剿撫齊下的軍政實踐中,提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命題,在農民軍山寨廢墟上添置縣治,揚言要“變盜賊強梁之區為禮義冠裳之地”,又建學校講學,宣揚其“心學”主張,強化封建倫理教育。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他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卻被宦官讒害,遭武宗猜疑。他“忍讓”恭順,渡過劫難。在南昌深居反省,得出“致良知”的體會。他説:“某於此良知之説,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説盡。”[1]嘉靖六年(1527年),他赴廣西鎮壓少數民族人民起義,途經南昌、吉安、贛州,講學不輟,聽眾四集。次年底迴歸,病卒於南安(今江西大餘縣)。
王守仁畢生的事功學術,成就於江西,廣佈於江西。王守仁的事功成就,極大地提高了其學術思想的聲譽,贏得了信徒。江西士紳欽佩他的功業學術,拜他為師,正如黃宗羲所説:“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王守仁身後,其學術曾被定為“偽學”,但受到的崇信反而更熱烈,江西的門人表現尤為突出。嘉靖十三年(1534年),鄒守益等安福縣王門弟子建書院於四鄉,春秋二季匯聚吉安府的學人在青原山大會講,促成天下王門弟子到處聚講,蔚然成風。江西的王門弟子眾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王學羣體,被選入《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的學者多達30人,其中安福鄒守益、王時槐、劉元卿,泰和歐陽德、胡直,永豐聶豹,吉水羅洪先、鄒元標,新建魏良弼、鄧以贊,南城鄧元錫,南昌章潢等,都是代表中的傑出者,主要出自於王陽明生平講學的贛江中下游的10縣。
主要思想觀點編輯
主要觀點及記載
該學派認為,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肓之間,也可充滿世界。説“為吾一身之主,為天地萬物之主,軌有外於心?”‘心,固不出乎腔子裏,然退藏於密者此也,彌滿於六合者亦此也”。(黃宗羲:《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本文下同)該學派認為,“道”即是“中”,即是心。説:“向道器之別。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聞超然聲臭處指為道;就其可睹可聞體物不遣指為器。非二物也。今人卻以無形為道,有形為器,便是襲了宗旨。喜怒哀樂即形色也。就其末發渾然不可睹聞指為中,就其發而中節,燦然可睹聞指為和”。可見,“道”即“中”。又説:“若究其極,則所謂不睹聞。主靜之靜,乃吾心之真”。可見,“中”即“心”。又認為,“良知”即是“心”,源自天生。“吾心本體,精明靈覺”;“良知之教,乃從天命之性,指其精神靈覺而言”。
主張學問的目的
主張學問的目的是遷善改過。所謂“學問之道無他也。去其不善,以歸於善而已矣”,“遷善改過,即致良知之條目也。果能戒慎恐懼,常精常明,不為物慾所障蔽,則即此是善”。又説:“慎獨之功,即從戒懼抽出言之。蓋未有獨處致慎,而不為戒慎恐懼者”。
良知與知覺不同的觀點
該學派認為良知與知覺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説。指出:“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所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也”,又認為:對於“格物致知”,有的學者“以知識為知”,“以凡有聲色象貌於天地間者為物”,這些都失掉了大學的本意,“先師謂知是獨知,致知是不欺其獨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格物是就視、聽、喜、怒諸事慎其獨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則,以自慊其知”。即“知”是先天的知,是“天理”,“致知”是不要絲毫地瞞昧了“良知”、“天理”,“物”是意念中的物,不是離開了意念獨立存在的物,“格物”就是按天理原則克服意念中的不善,保存和發展意念中的善。
主要著作編輯
該學派的著作有鄒守益《東廓論學書》、《東廓語錄》;歐陽德《南野論學書》,聶豹《雙江論學書》、《困辨錄》;羅洪先《論學書》、《雜著》。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九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WRaSBo
江右王門_百度百科 https://bit.ly/3VOXOLJ
-----------------------------------
江右王門學者的鄉族建設——
以流坑村為例 梁洪生王学流衍:江右王门思想研究 - 搜狗百科 https://bit.ly/3Ql4Tm7
 江西師範大學歷史系
   以往對明中期以後王學人士社區治理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官府倡辦「鄉約」和推行「十家牌」等舉措上。而對其同時並重家族與社區的建設,很少涉及。這一缺失,忽略了實施鄉約的社會基礎。本文以江西樂安縣流坑村為例,加以說明。
流坑村是五代建村的單姓村落,傍河依山,具有發展竹木貿易的良好條件。至明中期,以木業為主的商業活動大大加強其財富實力,同時也導致了族人因消費觀念和方式變化而引發的一系列社區內部矛盾加劇。以董燧為代表的鄉紳精英,通過入會、講學等方式,引起江右王門主要人物對流坑的關注。董氏鄉紳的主要措施在於強化家族組織建設,如建立了以「彰義堂」為中心的捐銀入主新制度;完善了以祖墳風水為依據的族產佔有理論,並配合有造神等措施;確立了宗子制並保證其長期主祭的可能;組織了分班輪流管理族務的鄉紳班子;建造了規制嚴整、防禦力強的街巷敵樓體系,並定期舉辦士人之會,鄉約講會相配套的村族之會,呈現出內涵豐富的社區建設畫面。
明中葉以後,政府急於維持和重建鄉村秩序。在江西吉安、撫州二府以北的「腹心地區」,歷史悠久、人數眾多的大族,成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在贛南主要用於「治山中賊」的「鄉約」,在腹心地區被大族用作控制地方社會的手段之一。基層社會控制權的部分讓渡,在此進行得比較自然而平穩。
江右王門學者的鄉族建設——以流坑村為例 https://bit.ly/3vL5B2B
-------------------------------
江右王門,江西的王守仁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王門以江西為中心,東南半壁為腹地,展開書院講學,講會講學及鄉約教育活動。在書院方面,他們建立主講之書院共有四十八個之多,將書院自由講學運動帶入高潮。在講會方面,他們籌辦,主盟之講會,遍布各地,提供學人對話與交換心得的機會。在鄉約教育方面,他們繼承傳衍呂氏與王陽明的鄉約之法,實踐、參與鄉約教育。他們借講學,以維世道,以淑民風,不僅造就了許多人才,而且振興了地方文教。
江右王門:江右王門,江西的王守仁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IwMHnB
明代中期開始興盛起來的王守仁心學,與江西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17歲時來南昌娶諸氏為妻,返歸途中至上饒,拜見理學家婁諒,請教朱熹格物之學,深相契合。隨後泛濫詞章,兼研佛老,承繼陸九淵的"心學",提倡"求理于吾心"、"知行合一",建構他自己的心學體系。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受命為南贛巡撫,提督軍務,統兵鎮壓了贛閩粵的農民軍。王守仁在剿撫齊下的軍政實踐中,提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命題,在農民軍山寨廢墟上添置縣治,揚言要"變盜賊強梁之區為禮義冠裳之地",又建學校講學,宣揚其"心學"主張,強化封建倫理教育。正德十四年(1519年)夏,他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卻被宦官讒害,遭武宗猜疑。他"忍讓"恭順,渡過劫難。在南昌深居反省,得出"致良知"的體會。他說:"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1]嘉靖六年(1527年),他赴廣西鎮壓少數民族人民起義,途經南昌、吉安、贛州,講學不輟,聽眾四集。次年底回歸,病卒于南安(今江西大餘縣)。
 王守仁畢生的事功學術,成就于江西,廣布于江西。王守仁的事功成就,極大地提高了其學術思想的聲譽,贏得了信徒。江西士紳欽佩他的功業學術,拜他為師,正如黃宗羲所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王守仁身後,其學術曾被定為"偽學",但受到的崇信反而更熱烈,江西的門人表現尤為突出。嘉靖十三年(1534年),鄒守益等安福縣王門弟子建書院于四鄉,春秋二季匯聚吉安府的學人在青原山大會講,促成天下王門弟子到處聚講,蔚然成風。江西的王門弟子眾多,形成一個龐大的王學群體,被選入《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的學者多達30人,其中安福鄒守益、王時槐、劉元卿,泰和歐陽德、胡直,永豐聶豹,吉水羅洪先、鄒元標,新增魏良弼、鄧以贊,南城鄧元錫,南昌章潢等,都是代表中的傑出者,主要出自于王陽明生平講學的贛江中下遊的10縣。
 主要思想觀點
主要觀點及記載
該學派認為,心是天地萬物之主,它可以密藏膏肓之間,也可充滿世界。說"為吾一身之主,為天地萬物之主,軌有外于心?"'心,固不出乎腔子裏,然退藏于密者此也,彌滿于六合者亦此也"。(黃宗羲:《明儒學案·江右王門學案》,本文下同)該學派認為,"道"即是"中",即是心。說:"向道器之別。曰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聞超然聲臭處指為道;就其可睹可聞體物不遣指為器。非二物也。今人卻以無形為道,有形為器,便是襲了宗旨。喜怒哀樂即形色也。就其末發渾然不可睹聞指為中,就其發而中節,燦然可睹聞指為和"。可見,"道"即"中"。又說:"若究其極,則所謂不睹聞。主靜之靜,乃吾心之真"。可見,"中"即"心"。又認為,"良知"即是"心",源自天生。"吾心本體,精明靈覺";"良知之教,乃從天命之性,指其精神靈覺而言"。
 主張學問的目的
主張學問的目的是遷善改過。所謂"學問之道無他也。去其不善,以歸于善而已矣","遷善改過,即致良知之條目也。果能戒慎恐懼,常精常明,不為物欲所障蔽,則即此是善"。又說:"慎獨之功,即從戒懼抽出言之。蓋未有獨處致慎,而不為戒慎恐懼者"。
 良知與知覺不同的觀點
該學派認為良知與知覺不同,固守王氏"致知格物"說。指出:"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實異。所知視、知聽、知言、知動,皆知覺也,而未必其皆善。良知者。知惻隱、知羞惡、知恭敬、知是非,所謂本然之善也",又認為:對于"格物致知",有的學者"以知識為知","以凡有聲色象貌于天地間者為物",這些都失掉了大學的本意,"先師謂知是獨知,致知是不欺其獨知,物是身心上意之所用之事,如視、聽、言、動、喜、怒、哀、樂之類","格物是就視、聽、喜、怒諸事慎其獨知而格之,循其本然之則,以自慊其知"。即"知"是先天的知,是"天理","致知"是不要絲毫地瞞昧了"良知"、"天理","物"是意念中的物,不是離開了意念獨立存在的物,"格物"就是按天理原則克服意念中的不善,儲存和發展意念中的善。
 主要著作
該學派的著作有鄒守益《東廓論學書》、《東廓語錄》;歐陽德《南野論學書》,聶豹《雙江論學書》、《困辨錄》;羅洪先《論學書》、《雜著》。江右王門:江右王門,江西的王守仁門人之學派,被看作是陽明學的正統," -華人百科 https://bit.ly/3IwMHnB
----------------------
說起「江右王門」,大致指的是陽明在江西的弟子,像是鄒守益、歐陽德、聶豹、羅洪先,當中的領導人物,首推鄒守益,他的學問特色是將《大學》、《中庸》合起來,並且遵循陽明師教,謹言慎行的一位弟子,究竟鄒守益對於陽明學的發展和影響為何?除此之外陽明也有許多學生的年紀比他年長,在問學過程又有發生那些故事呢?更多豐富精彩內容,敬請收聽經典的現代閱讀。
鄒東廓是江右王學的領軍人物,其戒懼說本諸陽明《學》、《庸》合一的思路,上溯濂洛,下依自得,功夫論依《中庸》之構架總歸為戒懼說。工夫路徑為立根於心體的漸修進路,其規定良知之至善、規矩、帝規帝則、精明等義,均偏重言良知之「有」與超越性,彰顯良知之為道德實踐最高目標所具有的內在嚴格性和踐履工夫之必要性,工夫內容兼該體用內外,正面充拓與負面防範並行不悖。東廓之學篤實而富有實踐性,是對陽明「實學」精神的繼承,其學理之正統性及救弊補偏之功,是王門同道及晚明學者視為正傳的基本原因。以東廓為代表的江右諸子之篤實性、超越性進路,至劉蕺山發展為高峰,為其修正心學提供了基礎。
明末清初之學者,多以江右王門之羅念菴,爲能救正陽明於不墜者。但筆者以爲,關於王門諸子,歷來的爭議頗多,王學末流筆因於何?亦眾說紛紜!是以,對於羅念菴的思想,實有必要加以重新整理建構。從念菴之《文集》來看,他對良知學的瞭解,與陽明並不相契在念菴認爲,良知只是一種端緒,不足以爲吾心之主宰,因而另主「仁體」,以取代良知。筆者以爲,這是不同於「陽明~孟子」一系,從良知良能理解道德心性的進路,而可上溯於孔子的“仁”,就道德心性本身而說的另一種方向。其次,在「仁體」的主張下,念菴的工夫論主張有二:一是「主靜」,吾人欲認識本心,須從靜中入手;另一則是「收斂」,藉此把放蕩太過的良知向裡收攝,而回到「仁體」。最後,本文將說明雙江與念菴之間的區別,指出兩人之不同所在,以澄清長久以來學者將兩人視爲一派的錯誤認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