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px-Nagarjuna_with_84_mahasiddha_cropped2022-11-10_1356129160012022-11-10_135822Aryadeva-1-

龍樹(天城文:नागार्जुन ,Nāgārjuna;泰盧固文:నాగార్జున;僧伽羅語:නාගර්ජුන;藏文:མགོན་པོ་ཀླུ་སྒྲུབ,威利轉寫:klu sgrub,THL:lu drub,藏語拼音:Luchub,?-?),一稱龍猛、龍勝,音譯為那嘎呵朱訥,舊譯為那伽閼剌樹那、那伽阿順那;佛教僧侶、大乘佛教論師,大約生活在公元2世紀,出生於南印度,於說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祂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相傳為證得初地[1]果位之菩薩。其著作甚多,其中以《中論》及《大智度論》最為著稱。
龍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GP8qD
《中論頌》等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個宗派,中觀派以祂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祂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祂對漢傳佛教的影響亦非常深遠,尤其是三論宗和天台宗,然即便非為其宗的弘揚者,也多表示對他的崇敬,或依附龍樹教門。祂在日本佛教中更享有「八宗共祖」[2]稱號。在藏傳佛教中,與其大弟子提婆(亦名聖天)同被列入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密宗也以祂為傳承上師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中國一些道教流派由於受到佛教禪宗、密宗的影響,也尊龍樹為神靈,尊稱其為「龍樹醫王」、「龍樹妙醫衛國禪師」,如閭山派。
Nāgārjuna,由Nāgā與Arjuna兩個單字組成。Nāgā音譯那伽,意為龍。鳩摩羅什認為阿周陀那(英語:Terminalia arjuna)(Arjuna)是一種樹名,因其在此樹下出生,以樹名為名,而在龍宮成其道故,將其名譯為龍樹[3][4]。
玄奘將其名譯為龍猛[1]。這個譯法有兩個說法,一是遏羅樹那(arjuna)意為威猛[5][6],二是古代勇士,以阿周陀那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7]。這位古代勇士可能是指《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阿周陀那也是因陀羅的名字之一。北魏般若流支譯為龍勝[8]。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於動詞詞根Arj,意為得到、獲得、成就。布頓認為,Nāgārjuna意為於龍中得到成就[9]。譯為藏文ཀླུ་སྒྲུབ(klu sgrub),klu是那伽,也就是龍的意思,sgrub則是得到成就之意,字面直譯為龍成。
梵文《入楞伽經》記載有位 Nāgāhvaya 比丘(梵語:Nāgāhvaya = Nāgā+āhvaya,意思是以龍為名),這是指以龍作為名號的比丘。或以為和龍樹為同一人,或以為是不同人。
生平
龍樹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主要來自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傳》、玄奘《大唐西域記》與藏傳《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出身
龍樹出身南印度,為婆羅門種姓,少年時學習吠陀經典,同時也精通各種學問及法術[10]。相傳龍樹與好友三人習得隱身術,進入王宮,調戲宮女。國王得知後大怒,在大臣建議下,命武士在空中揮刀,其他人被殺,龍樹智高,認為武士不敢在國王身邊揮刀,於是緊臨國王身側站立,逃過一劫,領悟「欲為苦本」,於是決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團[11]。傳統上認為龍樹是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的[12]。
弘法
龍樹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馬拉雅山區)的佛寺,閱讀到大乘佛教經典後,至印度各地尋求大乘佛教經典,並推廣大乘佛教[13]。因為當時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團,改變服色,自行授戒,但沒有成功[14]。
相傳龍樹進入龍宮學習大乘方等經典,之後在印度南方弘法[15]。根據《法苑珠林》[16]與《大唐西域記》[17]記載,印順法師認為龍樹進入龍宮的地方,在於烏茶國(位於今印度奧里薩邦)[18]。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大乘經典,漢傳佛教相傳為《華嚴經》[19][20],藏傳佛教的傳說則是《般若十萬頌》(即《大般若經》)[21]。
龍樹曾服務於案達羅王室[22],曾寫作《寶行王正論》、《親友書》,致案達羅王室[23]。其中《親友書》,僧伽跋摩譯為《勸發諸王要偈》,另有一譯本題作《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唐義淨譯為《龍樹菩薩勸誡王頌》。龍樹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勸誡案達羅王應行正道來治理國家,由此信件可知他與案達羅王室間,有深厚友情。藏譯本稱這位國王為樂行國王,義淨譯本稱其為乘土國王、娑多婆漢那王(Satavahana,為案達羅王室別名),大唐西域記稱其為引正王[24],可知他是案達羅王室的某位國王,不過他的實際身份,在現代學者間仍難下定論。
據印度史學家R. C. 馬宗達(英語:R. C. Majumdar)的說法,禪陀迦王應當是案達羅王朝的中興之主 Gautamiputra Satkarni(英語:Gautamiputra Satakarni)(公元1世紀或2世紀)或其後繼者[25]。Joseph Walser認為禪陀迦/市寅得迦,是指王朝首都Dhanya(ka)taka(現今的Dharanikota(英語:Dharanikota),位於阿馬拉瓦蒂附近)而非人名Satakarni[26]。
晚年及圓寂
龍樹晚年居住在南憍薩羅國西南的跋邏末羅耆釐山中,案達羅王室為他在此建立伽藍[27]。龍樹極為高壽,年紀超過百歲[28]。根據佛教文獻暗示,龍樹有可能是被某位小乘法師迫害而殉教。記載稱,當時有位小乘法師,對龍樹菩薩很忿恨嫉妒。龍樹菩薩將要示現圓寂,就問這位小乘法師:「你樂意我長期停留世間嗎?」小乘法師答道:「我實在不願意。」於是龍樹菩薩退入內室,一天都未出門。弟子破戶查看,發現龍樹菩薩已經坐化。[29]另也有說法是涉入王室繼承造成的政治紛爭而被王子賜死[30]。
龍樹圓寂後,繼承人為弟子提婆。南印度地區的人為龍樹建廟[31],備受尊崇,與馬鳴、提婆、童受等共稱「四日照世」[32]。大乘佛教中對他極為敬重,傳說他為初地菩薩[1],慧遠認為他是十地的大菩薩[33],道安認為他是十地菩薩、阿羅漢[34],嘉祥吉藏大師認為他為如來所示現[35]。
現代考證
龍樹與龍叫
在北魏譯與唐譯的《楞伽經》中曾提到龍樹[36][37]。相關段落在宋譯本《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未出現。藏傳文獻稱《楞伽經》、《大雲經》又記載,這位一切有情樂見童子,又稱為龍比丘,傳統上將他等同於龍樹[38]。
密宗以龍猛為其始祖之一,如藏傳佛教所傳《文殊根本續》,提到一位稱為龍的比丘[39],與《楞伽經》傳說相同,密宗傳統上也認為他就是龍樹。
在《大雲經》[40]、《大法鼓經》[41]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名為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人物,可能是如來藏學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印順法師認為,龍樹的《大智度論》已引述到《大雲經》[42],《大雲經》集成時間應早於龍樹,並將一切有情樂見童子的在世年代推定為公元1世紀,與馬鳴同時[43]。在漢譯《大雲經》中說這位「眾生樂見比丘」是大菩薩、大香象王[40],梵文中「那伽」可指「龍」也可指「象」[44],這裡的大香象王[45]是對他的盛讚之語,但後人可能誤會他還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龍」。《大法鼓經》提到世間樂見比丘的事蹟,並生「生安樂國」[46],魏譯和唐譯《楞伽經·偈頌品》也稱龍樹將「往生安樂國」,在傳說中可能因此把兩個人等同起來。
印順法師,認為《楞伽經》中提到的龍樹,梵文名為Nāgāhvaya,意譯為「龍呼」、「龍叫」、「龍名」,與龍樹(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應是另一個人。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記載,有位南方阿闍黎龍叫,與提婆同時,在印度南方倡導唯識中觀見[47],應屬於順瑜伽行中觀學派,在教義上近於如來藏學派。他生活在旃陀羅笈多時代,時代晚於龍樹,與提婆同時,可能也是龍樹的弟子之一。布頓大師也認為《大雲經》中相關記載並未明確說這位比丘即是龍樹,仍待考證[48]。可能在晚期的傳說中,把龍樹跟這位龍叫的事蹟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誤會。
龍樹的年代
龍樹在世年代,有很多傳說。西方學者多認為是西元1世紀至2世紀之間。
《龍樹菩薩傳》寫作於龍樹過世後百年[49]。據此,印順法師認為龍樹在世時間,約是西元150年至250年間[50]。宇井伯壽以鳩摩羅什(344-413)在世時間逆推,估算龍樹在世的時間,也得出相同的見解。
龍樹與密宗
《布頓佛教史》記載龍樹出生南印度毗達婆國,於中印度那爛陀寺出家,師從密教大手印祖師薩拉哈學習了密集金剛密續,他原名為羅睺羅跋陀羅。印順法師認為龍樹曾於那爛陀寺學法的記載,可能是後世訛傳[51][52]。
思想及貢獻
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就中國佛教史來看,最早引介龍樹思想的是鳩摩羅什[61]。羅什翻出了《中論》和青目釋、《十二門論》,及龍樹弟子提婆所作的《百論》,形成「關河之學」。因他在長安譯經、講經,吸收當時關河(長安)一帶的學者,如僧肇、僧叡等人。僧肇以駢文寫作《肇論》,批評六家七宗之偏失,闡釋龍樹的中觀之學。
鳩摩羅什還譯出龍樹所作的釋經論,分別是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和解釋十地經的《十住毗婆沙》。
後來,「關河之學」對學習三論之學的吉藏有深刻影響,他的《中觀論疏》常引關河舊說。往後興起的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等亦或多或少受龍樹的影響。如天台宗智顗在其著作中援引大智度論和中論,華嚴宗法藏作十二門論註疏,法相宗承繼印度唯識學重新闡釋中觀空義,如玄奘著《會宗論》。
鳩摩羅什之後傳譯來的龍樹作品,有《六十頌如理論》(施護譯)、《七十空性論》(法尊譯)、《因緣心論頌》(失譯)、《菩提資糧論頌》(達磨笈多譯)、《一輸盧迦論》(般若流支譯)、《迴諍論》(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勸誡王頌》(義淨譯)、《寶行王正論》(真諦譯)等。
在龍樹著作中,最常譯為華語的作品是《中論頌》和《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對藏傳佛教的影響
著作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66]、《中論》[67]、《十二門論》[68]、《七十空性論》[69]、《迴諍論》[70]、《六十頌如理論》、《方便心論》[69]、《廣破論》(Vaidalya-prakarana)、《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71]、《因緣心論頌》[72]、《菩提資糧論頌》[73]、《寶行王正論(日語:宝行王正論)》[74]、《勸誡王頌》[75]等不少著名的論典或頌文[76][77],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然除上述之經典外,亦有學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論典是否真為龍樹菩薩所著,如《十八空論》、《釋摩訶衍論》[78][79]。現存藏傳《無畏論》,因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認為是後人所作,非龍樹著作。
印順法師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將龍樹的著作,分為兩大類,一為抉擇甚深義者,這包括《中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迴諍論》等,以論理方式深入諸法實相。二為分別菩薩廣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
漢譯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皆對漢傳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響與貢獻,也是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論典。
在龍樹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種佛經,佛教研究者經常以此來作大乘佛教經典的定年之用:在龍樹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經典,為早期大乘佛教經典,而龍樹未曾引用的,則判定為中期及晚期佛經。
龍樹作品中,中論、迴諍論、勸誡王頌(Suhṛllekha,親友書)與寶行王正論(日語:宝行王正論)(Ratnavali)的梵文本仍然留存[80][81]。龍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GP8qD
----------------------------------------
 龍猛菩薩是生在公元二世紀。佛世的時候有一位童子,名為一切世間喜見,又稱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他得到佛的親口授記,於佛涅槃後四百年當作比丘,大作佛事。他當時出生在南印度毘達婆婆羅門族中,就是貴族,相傳有相師預言這個孩子是活不過七歲的,但他七歲的時候遇到了薩惹哈大師,傳授給他有關無量壽佛的灌頂,在他滿七歲的晚上,通宵唸誦無量壽佛的修法,因此除去了壽命的障礙。後來就出家,法名為「具德比丘」。
  他曾經擔任聞名遐邇的那爛陀寺的執事,他還用點金術,供給僧眾飲食長達十二年。並且他非常威嚴,驅擯具權卻不守淨戒的八千個人,樹立了戒幢。在五十歲前,指出當時不符順於佛制之處,廣宣戒律。龍樹菩薩曾三次宣大法音,這是第一次。五十歲到一百歲中間,曾經赴龍宮迎回了《大般若經十萬頌》。龍樹菩薩一百歲在做什麼呀?用龍泥塑造了一千萬個佛塔。龍泥就是龍宮裡的泥巴,長什麼樣子呢?諸位有興趣可以去龍宮看一看,最好拿一點回來給大家都看一看,然後我們也用它來塑佛塔,好好地向了不起的菩薩學習。
  他在五百歲之前開創了中觀學派,著述了「中觀理聚六論」:《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細研磨論》還有《寶鬘論》,廣泛地開演中觀的空性見,這是他第二次宣大法音。你們在想什麼?五百歲宣大法音、著述!後來就到了北俱盧洲廣作利生的事業,然後再返回南方的吉祥山,宣說大乘的顯密教法,這個時候是他第三次宣大法音。這是有歷史記載的。
  龍樹菩薩是可以一直住世的,後來因為樂行賢王的小王子,祈求龍樹菩薩布施他頭顱,菩薩想要效仿釋迦世尊捨身布施,所以就用一根吉祥草割頭示寂了。這個可以看傳記,相傳他住世了六、七百歲,還有人說八、九百歲。在《妙吉祥根本續》還有《楞伽經》都說他為初地菩薩,也有一些經典說他是七地菩薩,在密法中說他是即身成佛。總之他還著有《法界讚》、《五次第》等一些顯密教典。龍樹菩薩最主要的弟子有聖天、佛護、清辨、月稱等論師,這都是在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菩薩。
  下面應該到哪一位祖師了?還是大家還沉浸在對龍樹菩薩的無限景仰和想像中?不可思議喔,這是有經典記載的。一整晚修無量壽佛的儀軌,就可以去除所有的壽命障礙。現在我們也有很多人得到了像白度母、無量壽佛的灌頂,如果有一些壽命障礙,真的可以效仿佛菩薩的行為去修行、去念誦,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故事。
  我以前聽一位善知識說,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也有過一次壽命的障礙,後來上師就傳給他白度母的修法,他就開始修,結果就安然度過了,也聽過很多這樣的故事。所以人家問:「佛教裡有沒有長壽法呀?」當然有!「有沒有對付病障的法?」當然有!但是得到了傳承要認真地修。如果修了,發現唸了效果不明顯怎麼辦?要接著唸。龍樹菩薩可以在一夜間做的事情,我們可以花十年做吧?或者更久、更久,當去除壽命障礙的因緣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們就繼續修。
另外,龍樹菩薩的心子是提婆菩薩,又名聖天菩薩。在讚頌〈般若法會頌〉有一段:「無量祖師來集會,龍樹提婆聖父子,慈尊無著師子賢,喜光燦燦空中現。」奉龍樹菩薩之命,以無垢正理辯贏馬鳴菩薩、位列「二勝六莊嚴」之一的就是提婆菩薩。後來馬鳴菩薩在龍樹菩薩座下出家,成為名垂青史的大論師。
「師師相承永不斷,菩提路上師永隨。」感謝宗大師、師父、真如老師讓我們進入佛教的大海寶山,親聞傳承祖師的悲智風采,汲取解脫生死的教言,希望生生世世都能跟著祖師與師長的腳步,完成究竟離苦得樂的心願!
農曆7/24聖誕日,禮敬中觀大祖師——龍樹菩薩 https://bit.ly/3V0YnCj
----------------------------
聖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RzJp4
聖天(梵語:आर्यदेव,Arya-deva;藏語:'phags pa lha),約公元3世紀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聖天又名阿利耶·提婆,「阿利耶」為「聖」、「高貴」之意,故藏傳佛教譯為聖天、聖提婆,因為他有一隻眼睛失明,所以又被稱為片目天(梵語:काणदेव ,Kāṇa-deva,音譯為迦那提婆);被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薩;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
聖天是大乘佛教中觀派創始人龍樹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詳,中觀派的另一位重要學者月稱認為,聖天生於斯里蘭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漢譯的《提婆菩薩傳》則認為他出生於印度南部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聖天從龍樹處學習大乘般若學。漢文資料說,聖天是個雄辯大師。聖天是龍樹的繼承人,其與龍樹之分別,在於聖天激烈地批判婆羅門「外道」,因此最後被婆羅門弟子所謀殺[1]。
聖天是許多重要的中觀派論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漢語和藏語翻譯過來的版本。但是對比可知,它們也不是完全翻譯(尤其是漢譯聖天著作)。聖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論》,一共有16品,中文翻譯了後8品(所謂《廣百論本》)。
有很多著作被歸入聖天名下,但較嚴肅的西方研究者認為可能出自其門徒,或者他人偽託,並非聖天本人所撰。
著作
百論(Sataka)
四百論、廣百論(Catuhsataka)[2]
百字論[3]
聖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RzJp4


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AqhJJd
龍樹菩薩: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大約活躍於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偉大論師,傳說壽高一百五十(或說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於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
大乘佛教認為: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偉大論師,傳說壽高一百五十(或說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論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中論》闡發緣起性空的深義;《大智度論》採取中道立場來彰顯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論》則以深遠的見解來宣揚菩薩之大行。
然而,龍樹菩薩年輕時,因自負多智,而破僧團和合,毀壞正法戒,令弟子皆著黃袍,以示所帶領之僧團與眾不同,又向國王誇耀自己已經圓滿了佛果,這在鳩摩羅什著的龍樹傳裡面都有清晰明確的記載,後來,龍樹菩薩幡然醒悟,精進修行,為大乘佛教的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章句,摘錄如下:
立師教誡更造衣服。今附佛法所別為異。方欲以無所推屈表一切智相。擇日選時當與諸弟子。受新戒著新衣便欲行之。
王召問之。汝是何人。
答言。我是一切智人。《龍樹傳》
《智度論》二曰:“問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
菩薩聖誕
簡介
龍樹菩薩
農曆七月廿四日是龍樹菩薩聖誕日。
龍樹菩薩(梵文:Nāgārjunabodhisattva),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大約活躍於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間,他首先開創空性的中觀學說,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史上第一位偉大論師,也因此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龍樹被密宗奉為祖師,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密宗的教理思想中採用了不少大乘中觀的學說思想。其二,密宗經典宣稱,龍樹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鐵塔中由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親授密宗教義,並受灌頂。龍樹菩薩形象十分特殊,較易識別。他頭頂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徵,頭部周圍有龍頭,7個或9個不定,身披袈裟,兩手結說法印,遊戲坐姿,身旁有濾水壺,有時置有經書。在西藏寺廟,龍樹常和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一起供奉。這一組神像稱為"六嚴二聖"。
關於師之入寂,據龍樹菩薩傳載,有一小乘法師,以嫉恨之故,不願師久住於世,師知曉後,即入靜室,行蟬蛻而去。另據大唐西域記卷十憍薩羅國條載,該國國王娑多婆訶歸依師,師以妙藥贈之,二人俱長壽不衰。王子欲早登王位,故乞請師自盡,師即以乾茅葉刎頸,王因哀愁之故,不久亦命終。至於師之年壽,依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卷上、法苑珠林卷五十三等所說,皆謂師之年壽達於數百,其說實難採信;然若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朝嚼齒木條及其他諸書所說師擅長藥術之言,推測其年壽亦應在百歲以上。
主張介紹
中論
中論
龍樹菩薩的主要立場,見於《中論》的主張,核心思想即在《中論》第一品第一頌的"八不偈"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八不偈"是基於緣起法的本質而說,所以稱為"八不緣起"或"八不中道"。因為緣起法的本質是空,空即無礙,不落入空有二邊,即為中道,《中論》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態,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作為固定的觀念,所以有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凡夫的我執與小乘的法執;中道則基於緣起法為第一義諦,了知世間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緣而起,所以是空無自性的。然而,從俗諦上看,依舊呈現緣生緣滅的現象,卻不知一切法空無自性。凡夫若執著緣起幻有的世界為實在或虛無,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緣起的世界雖為幻化不實,不能如實知緣起性空,反而以為觀緣起法而入涅盤境界為另一種實在,便落於小乘境界。
成就評價
龍樹菩薩開創的中觀學說,令小乘學者大為折服,大乘學者也都奉為圭臬。他的學說由鳩摩羅什翻譯、介紹到中國來,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揚、光大,影響深遠。中國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龍樹菩薩為共同的祖師。
聖者略傳
諸位大德都曾用"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之美稱向尊者表示過由衷的讚嘆!聖者龍樹菩薩,是於過去無邊無量劫中發心,並於眾多無量大劫中精勤不斷地積累二資,又於不可言說的世間界中利益無量眾生,為了此間剎土佛法的興盛而應世化現的。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佛陀也曾親口授記過有關聖者龍樹菩薩降臨於此娑婆世界,並廣弘佛法的內容。有關佛陀授記龍樹菩薩為此間剎土佛法之興旺而出世,並依照發心在佛陀示現涅盤,佛法趨於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際,及時應化出世,並廣弘佛法的經過,(在眾多經續中都有所記載。)關於發心的具體情形,在《大雲經》中描述道:"於無量無邊大劫之前,轉身為一號稱'大精進龍'之聖主大國王,並面謁龍燈如來。爾時,於龍燈如來座前以無量供品廣作供養,且拋灑一撮無價之寶並厲立宏願:於未來世釋迦如來教法沒落之時,吾將出家,三次發大法音,為正法而舍己之身壽。"經中的文字,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聖者當初)發心立誓於此剎振興佛法的經過。
遵照當初的發心,在本師大能仁釋迦佛住世期間,一位被譽為"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又譯離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也誕生於世,釋迦佛在如海般眾多的眷屬當中,極力稱嘆這位童子的廣大功德,並預言道:在我涅盤後四百年之時,(他)將轉世為聖者龍樹且廣弘佛法。
《楞伽經》中雲:"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於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文殊根本續》雲:"於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於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羅尼之一)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剎。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
《金光明經》中也對"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讚嘆,並進一步指出,該童子也即後來的大聖者龍樹菩薩。《入中論註疏》中引用《聖大雲經一萬二千頌》中的內容說道:"阿難,吾滅度後,滿四百年,此'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轉身為比丘,其名曰龍,廣弘我教法。後於極淨光世界成佛,號智源光。"
《大法鼓經》雲:"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於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名含大師德號之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
《時輪金剛後續》中,也對該大聖者利益正法及眾生的豐功偉績作過授記。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眾多授記中的代表而已。聖地印度的智者們一致公認:有關授記大聖者龍樹的經續多達百種。至於大聖者龍樹的出生年月,從佛陀描述如來滅度後,受持佛教者們出世情形的正量語中便可一見分曉。
《悲華經》中雲:"有問:如來滅度後,何人當受持正法?阿難,迦葉比丘與汝二人,當於四十餘年中受持吾之正教。"
正如此等授記所言,在佛陀示現涅盤之後,上座大迦葉、阿難尊者與上座優婆離(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結集口誦律藏的上座,故說為持律第一)三者,將佛陀言說的所有三藏教義進行了結集。第一次結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間界的衰落,並且令佛法更加興旺昌盛。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其後,大迦葉尊者趨入涅盤,阿難尊者一如既往地護持正法長達四十年之久,並令正法越發興盛。自此依次直至大善見尊者之間的七代付法藏師(傳承釋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師:飲光[迦葉尊者]、慶喜[阿難尊者]、麻衣[奢搦迦尊者]、小護[近護]、有愧、黑色和大善見),都為正法的經久不衰、繁榮光大作出了不朽的功勳。
之後,正值佛陀滅度百年之際,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離比丘]為首的眾多人等,肆無忌憚地鼓吹宣揚"如法(持有)金銀"等違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們不由得哀嘆道:"佛法遭遇了重創啊!"並在極度的憂傷中哀號不已。悲號聲響徹了整個瞻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正當白法方的天尊們深陷憂愁哀傷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際,魑魅魍魎中卻此起彼伏地迴蕩著一片片歡聲笑語。(於此危急關頭,)依照往昔的發心與願力,阿育王橫空出世。以其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羅漢,厲力滅除邪說,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為準則而進行了第二次結集。此時,白法方的天尊們才心滿意足地發出了歡暢的笑聲。
隨著五濁惡世的來臨,眾生福報日漸衰退,與佛法戒律相牴觸的各種邪說大行其道,尤其是聲聞十八部的分裂,導致教內各派固持己見,紛爭不合現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師心自用地認為:"只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見解都是愚痴荒謬之說。"無休止的激烈爭鬥,蹉跎了寶貴的光陰,也使如理如法聞思戒律、專心致志修持禪定的修行者數量驟然陡減。在聲聞乘的眾多學說言論中都公然宣稱:"大乘佛法並非佛所宣說!"隨著異端邪說的廣為流傳,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以大悲世尊的發心與願力,終於使莫衷一是的人們得到並睹見《哲哲國王夢兆授記經》:"迦葉佛告曰:哲哲王,汝之夢兆乃釋迦佛教法歷程之先兆。"
關於哲哲國王的夢境,在《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描述道:"於迦葉佛時,施主哲哲王偶感十夢:一者夢見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二者夢見有一渴人井隨其後;三者夢見以一升珍珠貿易於等量沙塵;四者夢見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五者夢見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夢見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七者夢見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八者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九者夢見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十者夢見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此等十夢令大王頗感憂患,生大怖畏。遂問於迦葉佛,佛言:'如所得夢非汝王有損。乃未來世中人壽百歲時,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遺法中,不淨比丘弟子雖出家已,心猶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脫,則為如王所夢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者所兆;如王所夢有一渴人井隨其後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比丘,雖身居廟堂,然未聽受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以珍珠貿易沙塵者,是乃彼時聲聞諸眾為得飲食而與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時有諸聲聞諸眾,以佛經典,視同世間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夢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盜匪所掠者,是乃彼時不習聽聞諸眾,以僧伽受用,施與諂媚諸在家眾之兆;如王所夢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惡性比丘,壓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諸眾之兆;如王所夢有一獼猴身有糞穢,將其所染污於他眾者,是彼遺法中有諸破戒者,毀謗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者,是彼遺法中愚痴無德比丘,反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夢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釋迦佛教法分十八部,雖復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壞之兆;如王所夢有多人眾聚集一處。互相鬥爭論競是非者,是釋迦遺法以互相爭鬥競辯而趨至隱沒之兆。'"
得見此經之後,聲聞十八部前嫌盡棄,進入了同心合力、攜手並肩的階段。他們終於明白:各教派之間,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飾打扮有細微差異而已。除此之外,在遵從佛陀訓導,精勤修持三學,成就解脫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聞思修行之風又開始恢復,佛法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這就是世人所稱的第三次結集。
其後,佛教又逐漸趨向於衰落,特別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虛名、日薄西山之勢。在佛陀涅盤四百年之際,大聖主龍樹菩薩終於誕生於世。
龍樹菩薩的降生地,為印度南方的碑達巴。當時,一位當地的大婆羅門[龍樹菩薩之父]正苦於膝下無子。一天,他在夢中得到授記,如果向一百位婆羅門作法宴齋食,就會得到一個兒子。心急如焚的婆羅門趕緊照辦,不久,一個男童[龍樹菩薩]終於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相士卻預言道:雖然嬰兒的面相很賢善,但他的壽命卻只有七天。聽到這一訊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際,他們連忙向相士討教,希望能找到一個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說:"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羅門作法宴齋食,就會將壽命延至七個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作法宴齋食,壽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聽完相士的回答,黔驢技窮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隨著七年期限的逼近,作父母的實在不能忍受眼睜睜地看見親生兒子的屍體出現在自己跟前,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遭遇。不得已,只好將年幼的龍樹和僕人逐出家門。主僕二人從此浪跡天涯,四海為家,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漂泊歷程,他們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譯音,意為空行,觀音菩薩一古化身立像),隨後又流落到那爛陀寺的羅睺羅門前。歷經滄桑的龍樹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轉悠揚、令人心碎的腔調唱起了吠陀經。哀怨的誦經聲打動了大婆羅門,他將菩薩童子請進了家中,並關切地詢問事情原委。(龍樹菩薩)只得將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羅門聽完後,出乎意料地回答說:)如果能夠出家,就能免遭此難。山窮水盡的龍樹)連忙答應了將來出家的安排。
(大婆羅門羅睺羅)在壇城中授予(龍樹菩薩)無量壽佛摧伏死主灌頂,並囑咐他務必精進持誦密咒,特別是在第七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更是要通宵達旦徹夜念頌。依此良策,終於使他擺脫了死主的圍困。八歲那年,他削髮出家,不久便對一切世間學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經典通達無礙。之後,他拜見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羅門請求,希望能將其餘的吉祥密集等眾多密法予以傳授。一直對他暗中欣賞的大婆羅門於是欣然將續部、耳傳竅訣及教誡傾囊相賜。隨後,他又在親教師前得受近圓戒,法號具德比丘。尊者以這種勇於進取的方式,在那爛陀寺圓滿地聽受了三藏四續的所有傳承。最主要的是,由於歷世以來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薩的攝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薩化現成天子形象的智寶菩薩前恭聆了所有顯密勝法,並將本師釋迦牟尼佛於此世間宣說的一切顯密秘密奧義徹底了達於心。此時,一場嚴重的饑荒正在四處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片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涼景象。那爛陀寺僧眾們的生存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厄。於此危急關頭,長老羅睺羅賢任命龍樹菩薩擔當那爛陀寺安居執事的重任,令其負責僧眾們的飲食起居。受命於危難之際的龍樹菩薩慷慨應命。他在寺廟中以點金劑將大量紅銅變為黃金,並以此黃金從無有饑荒的地區換回了稻穀、青稞等所有生活資具,使該寺僧眾在十二年的饑饉中沒有受到絲毫困擾。隨著時間的推移,失毀戒律的行為日益猖獗,並開始遍布各地,佛教內部的律藏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嫉惡如仇的龍樹菩薩不忍心看到衰落場面的出現,於是將失壞戒律的數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擯除,又為具緣諸眾廣為闡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將律藏勝法作為彰揚重點。有如當年世尊在鹿野苑,敷演四諦妙法一般。當時的智者們,將龍樹菩薩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興利除弊、激濁揚清,整治戒律衰敗之行,共稱為"戒律大法音"。此時,魔王波旬出世,並化現成名為"行樂比丘"的僧人。他撰寫了大量污衊詆毀大乘佛法的論典,使大乘佛教的見解與行為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龍樹菩薩力挽狂瀾,將各種討伐邪說、遏惡揚善的理證廣為傳播,使荒謬邪見遭到了致命的迎頭痛擊,終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龍樹
龍樹
尊者乘勝追擊,又向各道各階層的具緣者廣宣三藏妙法。一次,有兩位少年也加入了聞法者的行列。令人驚奇的是,在他們周圍,瀰漫著一股濃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問其原委,兩位童子回答道:"我們是安止龍王的兒子,來到人間就需用果協喀檀香(馬拉雅山所產的一種白旃檀)護身。"(龍樹菩薩)又問道:"能給我一些這種檀香嗎?"(龍子回答道:)"待我們請示父王之後,才能答覆於您。"隨後,(二位龍子趕緊返回龍宮)向龍王稟報。(龍王回答說:)"如果龍樹阿闍黎能光臨龍宮,我們將予以供奉。"得知龍王的條件之後,具有遠見卓識的龍樹菩薩瞻矚到令龍界無量所化諸眾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請《般若十萬頌》等經典的諸多必要,於是應邀前往龍宮。以安止龍王等大力龍王為首的無數行善龍眾,在向尊者供養了數不勝數的供品之後,便抓住時機祈求傳法。諸龍之請正中尊者下懷,龍樹菩薩因勢利導,向龍王及其眷屬細緻入微地解說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淺的)眾位龍王捨不得尊者就此離去,便極力挽留尊者能常駐龍宮。(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籌集修建千萬佛塔的檀香(此處藏文原文本為粘泥,在布頓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也有"藥叉泥"之說,但結合上下文內容及其它資料,故改為檀香,望斟酌),以及迎請各類經函,實在沒有空閒久住龍宮。不過我可以答應你們,將來我一定會重返龍宮的。"眾龍王見勸說無效,遺憾之餘,只好將大量檀香、《般若十萬頌》以及眾多《陀羅尼經》恭送於尊者,令其攜至人間。為了確保龍樹阿闍黎能再次光臨龍宮,諸龍王心生一計,強烈提出:"我們必須扣留經函後面的一小部分以作為質押。"因為從龍宮迎請的《般若十萬頌》的《常啼菩薩品》及《勝法品》缺漏,所以(後人)便將《般若八千頌》的最後兩品,替換到《般若十萬頌》中,因此,廣略《般若經》最後兩品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回到人間)之後,龍樹菩薩便利用從龍宮收集的珍貴檀香,建造了千萬佛塔等(各種所依)。因為這一切都得宜於龍王的大力協助,所以,尊者從此便被世人尊稱為"龍樹菩薩[龍猛菩薩]"。
隨後,尊者又前往里喀惹(印度一地名,盛產甘蔗),並利用點金術之所得廣作布施。一對婆羅門老夫婦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賜的黃金,而生起了無與倫比的信心,老婆羅門自願擔當起侍從的職責,並在尊者前聞聽了佛法,死後轉生為後來赫赫有名的大阿闍黎--龍菩提。在龍樹菩薩的帶領下,星星點點的佛塔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一次,正當他準備將一塊酷似鈴鐺的岩石變為黃金,一位度母化現的老婦人語重心長地提醒道:"只有修持佛法,才是事關重大的要舉。你應當到吉祥山去修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他在當地恭造了《度母修法儀軌》。
之後,龍樹阿闍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興建了不勝枚舉的佛殿、佛塔。並為演說佛法的各大上師修建了眾多供養處。他還為感召而至的瞻部洲大多數希求趨入佛法,並尋求法義者廣賜深妙法義,特別是佛陀親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法性吾已得,為誰宣說亦不可證悟,故當無言安住寂林中。"
因為世人極難徹底領會《般若經》之珍寶法義--實相空性,真實無謬的通達者絕無僅有。大多數人在聽到此理後都驚恐不已,繼而棄置不理。有的人雖然生起了信解,卻將無有自性之義執著為單空,從而墮入了斷邊。
但是,如果不能曉悟空性之義,就無法行進於解脫與證達一切智智之道。(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點後,為大悲心所驅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令世人通曉諸法實相均為緣起,在勝義中絲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業果無爽不欺,但二者之間卻並不相違的中觀賢妙道之大法音。
以"不生亦不滅……能說是因緣"等偈頌為內容,尊者撰寫了《中觀根本智慧論頌》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諸論[中觀六論]。如實地將往昔世尊在靈鷲山賜演的《般若經》珍寶法義,在瞻部洲大力彰顯,昭然示眾,再一次發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們一致公認這次壯舉,為大聖者龍樹菩薩於瞻部洲所發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
考慮到更多所化諸眾的利益,尊者決定起身前往北俱盧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孩童的"則達嘎"手紋,而授記此孩童將成為國王,隨後又繼續上路趕往北俱盧洲。到達目的地後,尊者將衣服掛在衣桿上,然後開始沐浴。當他人準備將衣服取走時,尊者一反常態地高聲疾呼:"那是我的!"不明就裡的當地人便因此而將尊者稱為"我所者"。當北俱盧洲調化眾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之時,曾被尊者授記將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經成為了一名國王[樂行王]。尊者於是在樂行國王的供養殿中居住了三年,並盡心竭力地廣弘精妙佛法。遵循至尊度母的指點,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當地,他主修精髓妙法,並為以大弟子聖天、佛護等眾多受持佛法大德為主的無邊無量之人與非人眾生,精勤不倦地惠賜了深廣妙法。一如佛陀再次親臨人間一般,使正法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恆常住世,尊者在金剛座建造了石網欄(依照印度的風俗,建造石網欄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擾,起護衛的作用。至今,在金剛座仍可看到許多石網欄廢墟。據《印度佛教史》記載:"金剛座的菩提樹遭受大象損害時,在菩提樹背後立兩塊石碑,因而多年無事。以後又被損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執棍棒的摩訶迦羅騎獅像,多年出生饒益。又被損害,於是周圍用石格子圍繞起來,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與多達幾百座的佛塔,還對吉祥米積塔(《紅史》注釋中說道:"吉祥米積塔,為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圍牆。"此廢墟至今尚在。據《印度佛教史》記載:"……給吉祥米積的塔建立圍牆,圍牆內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見,龍樹菩薩當年所作的裝飾,主要是修建圍牆和佛殿)進行了裝飾,又為諸位僧眾修建了為數可觀的經堂。並囑託馬哈嘎拉等護法承擔起(守護正法的)事業,督促贊扎嘎、增祿天母等諸位財神,務必恭敬承侍供養護持正法的諸位大德及其眷屬,以各種方式促進了正法的進一步繁榮興旺。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尊者後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間一般廣轉顯密之輪上面。特別因撰著《贊法界論》等論著,而被人們共稱為"第三次出大法音"。猶如佛陀當年一樣,將無以數計的所化之眾引入了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說的了義經典之義穩如泰山、堅如磐石,不為他人所摧。為了後世所調諸眾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寫了數目驚人的闡釋三藏四續密意之論典,包括以理證之道宣說趨入佛法圓滿精華大乘道之圓滿菩提道次第的《中觀寶鬘論》、以教證而建立此道的《經集論》、結合道次第精要與佛陀教言的《稻桿經釋》、包括《贊至尊了義文殊》等在內的《讚頌集》、《密集略修》、《經部修法集錦》、《菩提心釋》、《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觀根本慧論頌》、《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親友書》、《百智論》《令眾生愉悅之十一頌》、《八粗墮》、《普賢行願品合併本釋》、《夢境如意寶語》、《布施語》、《出世語》、《八加行》、《智樹論》、《規範論》、《養生篇》等闡釋經續密意的論典,另外還有《顯密道次第》、《四續本尊修法》等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的論著。
龍樹菩薩的此等壯舉,使佛法越發興盛,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火冒三丈、嫉妒萬分,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只好鑽入樂行王后的胎腹中(伺機作惡)。不久王后臨產,生下一名為"具力"的太子。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具力太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了。一天,)母后將一件世間珍稀難得的無縫衣贈與(愛子,太子告訴母后:)"我現在先把它收藏起來,等到有朝一日我繼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時再穿它。"母后無奈地告訴兒子:"你的父王與龍樹阿闍黎已經成就了等壽金丹術,在阿闍黎沒有圓寂之前,你父王是不會死去的。你這輩子恐怕沒有希望繼位執政了。"
(母后的一席話,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極大的憂傷,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失望,禁不住悲從中來、號啕大哭。母后連忙安慰道:"你用不著哭泣,(我倒有一個主意)。因為阿闍黎是一位安住於廣大菩薩行境界的菩薩,如果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慨然施與的。如果他圓寂,你的父王也會因此而命終。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穩坐王位了"。聽完母后的"高見",具力太子躊躇滿志、躍躍欲試,他迫不及待地趕到龍樹菩薩身前,提出了索要頭顱的要求。大聖者龍樹菩薩思索道:大悲世尊在因地時,也曾行持過布施頭顱等菩薩難行。我也應當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跡,繼承佛陀的事業。為了懾服魔王波旬,為了利益後代眾生,為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布施。想到這裡,尊者爽快地答應了索要頭顱的要求。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向尊者的頭顱砍去,然而頭顱卻並沒有被砍掉。尊者和藹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釋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時,曾割斷過一隻小蟲的脖頸,因為這個罪過,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斷我的頭顱。"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願割斷了尊者的頭顱。
此時,只見殷紅的鮮血化為了白色的乳汁,龍樹菩薩的頭顱吟出了振聾發聵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極樂剎,將來亦入此身體。"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復原,便將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為龍樹菩薩已成就了金丹術,所以其法體與頭顱都化為了頑石。(令人驚訝的是,法體與頭顱)不但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風化,而且因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縮短。等到將來重新複合之時,(複合後的新法體)就會像龍樹菩薩住於塵世一般,對眾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為大尊者龍樹菩薩長久以來獲得了登地菩薩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頭顱時,作到臨危不懼、歡天喜地。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
《入中論》雲:"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後,布施頭顱不但不會有痛苦,而且會生起超勝於比丘一禪等持的歡喜與大樂的說法一樣,龍樹菩薩已經獲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經中已經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其共同部分的示現,是在吉祥山修持長達兩百年,地道功德輾轉增上,最終獲得了共稱的七地果位。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後,即能獲得於一百個世間界中化身為一百位祖師,並同時於一百位佛陀前化為一百尊身體聆聽佛法等十二種一百功德。因為此等功德在獲得二地果位之後,更會往上遞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擁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關於尊者的不共同示現,在《明炬論》中描述道:"大阿闍黎龍樹菩薩在獲證真如法義後,於世間界暢演各別自證金剛持之大等持。既擁有超離於人天之安樂,擁有超離於外道、聲聞以及緣覺的禪定與等持之安樂,也獲得了遠離生滅的具有一切殊勝的如來之身。其身見而無厭,並具有十力以及十無畏等佛之功德嚴飾,前往極樂剎土,以擁有八種功德自在而住於世。"以上內容說明,龍樹菩薩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經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大聖者龍樹菩薩還培養了舉不勝舉、出類拔萃,對佛陀所宣說的了義不了義之八萬四千法門,在以無垢理證善加辨析之後,能夠受持與弘揚準確判別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認的有四名意子與三名近意子,一共為七名主要弟子。
龍樹菩薩的四位意子分別為,親覲文殊菩薩的釋迦莫扎、謁見度母的那嘎博得、獲證八地果位的聖天論師、目睹過觀音菩薩金顏的瑪當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別為:佛護論師、清辯論師與馬鳴論師。
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無與倫比的,當數聖天論師。聖天論師(在一生中)撰寫了大量無有稍許錯謬之垢,如理抉擇龍樹菩薩密意的顯密論典。他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趣,撰著了闡述引導世人趨入甚深廣大道次第之圓滿無垢理證之道的《中觀四百論》、宣說以密集金剛為主的兩種無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攝行燈論》以及指不勝屈的其他論典。
聖地印度的智者們,都心悅誠服地將被譽為"龍樹阿闍黎父子"的龍樹菩薩與聖天論師,共稱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觀論師們,都將這兩位阿闍黎的論著,恭稱為"母中觀",以作為(一切中觀見解的)究竟源泉。關於釋迦莫扎阿闍黎,有這樣一種傳說:《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的前兩部分,是龍樹菩薩恩準該尊者寫成的。雖然尊者的其他論著已經流失,但這位阿闍黎為眾多有緣者廣弘龍樹菩薩善妙主張(的事跡,必將傳送千古、流芳百世。)所謂"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龍菩提阿闍黎。他依靠龍樹菩薩的竅訣,成就了金剛虹身。尊者居于吉祥山等修行處,攝受了無以數計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緣人。據尊者的傳記記載:在嘎當派前期,這位阿闍黎(化為幻化身),親自為嘎當派的眾多大善知識,傳授了大量竅訣與教誡。
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剛]曾三番五次與(該尊者)會晤,共同商議有關金剛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禪洛桑卻吉堅贊((1567-1662),譯言善慧法幢。為四世達賴和五世達賴喇嘛近圓戒師,扎什倫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曾與五世達賴商同在固始汗未入西藏、清軍未入北京之前,分別遣使溝通關係,為後來格魯派干預西藏政治創造條件。1645年,受固始汗封為"班禪博克多"稱號;1647年,又受清順治帝封為"金剛上師"名號。後被追認為第四世班禪額爾德尼)為扎什倫布寺和合塔竣工開光之時,龍菩提阿闍黎與大成就者秋多吉雙雙降臨,並肩居於塔頂為佛塔開光,還向班禪洛桑卻吉堅贊賜傳了竅訣與教誡。該位阿闍黎還撰寫了《密集壇城儀軌》、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內、超凡絕倫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煙海的其他著作。
瑪當嘎巴是將龍樹菩薩的耳傳竅訣,圓滿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還為五湖四海的有緣者鞠躬盡瘁地闡顯了甚深妙法。佛護阿闍黎出生於(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內的昂巴則瓦[意即天鵝嬉戲]。趨入佛門後,尊者毅然出家並受持近圓戒。通過廢寢忘食地修學三藏四續,終於使他圓滿地通達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寬廣的見解。在依止龍樹菩薩足下後,他又如饑似渴地聆聽了深廣無垠的各種顯密要訣。經過黽勉精勤地修習,真實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薩本尊。以道次第的行持,最終抵達了至高無上的巔峰之位。
為了使佛教能夠蓬勃發展,他將龍樹菩薩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奧的緣起之理,以千變萬化、不拘形式的生動道理進行揭示,為世人寫出了驚世駭俗的《中觀根本慧論釋》,也即為眾人所稱道的《佛護中論釋》。在所有解釋《中論》的論典中,此論如同寶幢之頂般顯得極為不同凡響。包括月稱菩薩與至尊宗喀巴大師,都異口同聲地對其讚不絕口。此外,該阿闍黎還撰寫了種類繁多的闡釋顯密奧義的論典。清辯論師則是為了昭示甚深中觀之道,而特意化現為龍樹菩薩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於這位大聖者是須菩提(也即善現。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為解空第一)化身的說法,已經是舉世公認、無可非議的事實。該阿闍黎為了彰顯龍樹菩薩之善妙主張,撰寫了闡釋《中論》含義的《般若燈論》,另外還撰著了五花八門的其他論著。
《般若燈論》的誕生,首創了中觀自續派的見解。(提出這種被認為是不究竟見解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龍樹菩薩詮釋佛陀密意的中觀究竟之見極難證達,為了逐步引導所調諸眾,給(彼等)提供一種領悟的手段而採用的善巧方便。(該傳記中有關馬鳴論師的內容遺缺,此處作一補充。馬鳴論師,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佛滅度後約六百年,生於西印度。父親獅子密是大名醫,母親名為寶成。自幼學習婆羅門四吠陀經、四吠陀支、四吠陀節及六業等,又隨父學醫。信奉異教,精通有常之論,曾駁倒西印度佛教學者,使之該信異教以毀佛法。之後遊歷至南印度,與龍樹菩薩弟子聖天論師辯論內外之宗,終因敗負而改信佛教,為龍樹師弟弟子,精通內學及諸異教詩韻之學,更名三寶僕從。著《佛本生行傳一百八贊》,以懺破佛之業;因馬解其語,故號馬鳴。另著有《醫學八支大論》、《入八之論》、《八支集要自注》等眾多著作。)
龍樹菩薩住於人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間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一生的前、中、後三個階段,層出不窮地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子中,堪稱頂飾的當數月稱阿闍黎。據往昔的佛教歷史記載:在龍樹菩薩前往極樂剎土之際,曾感慨萬分地說道:"關門弟子乃月稱,終結之法說無生。"至於這位尊者[月稱菩薩]如何在佛教領域大顯身手的情形,下文將詳細地為諸位和盤托出。
龍樹菩薩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護持正法。據說,一旦將來其法身與頭顱重新拼合以後,尊者還將為瞻部洲眾生的利益進一步作出貢獻。最終於極淨光世界圓證佛果,號智源光如來。
因此,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諸眾,應當至誠祈禱聖者龍樹菩薩,嚴格奉守尊者的教誨:從依止具相善知識,直至獲得雙運佛果之間,為獲取於顯密圓滿道之定解,以教證理證,而以巨大之精進勇猛不斷地修持!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雍怎意西堅贊撰寫的《菩提道次第傳承上師傳》。
緣起理論
亦稱"緣生理論"。是釋迦牟尼首創的一種觀察、解釋主觀和客觀世界的原則和方法。緣生包含緣滅,即所謂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諸法"統攝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即思維與存在。緣生的"緣"是指產生思維與存在的內外條件或因素。思維因產生它的條件的出現而出現,因產生它的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存在也是如此。這一矛盾運動過程共有四個階段:生、位、異、滅。每一階段都受一定(主觀的、客觀的、或主客觀同時的)條件所制約。事物必然在一定的條件成熟時產生;在條件相對穩定狀態中存在;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最後因存在條件的完全破壞而消亡。運動的四個階段只是運動過程中的質變點;運動在一個階段與另一個階段之間,剎那未停,瞬息變易,時刻處於量變的過程中。四階段有始有終,運動本身無始無終;運動在一個四階段的結束,又立即在新的條件下開始另一個四階段的運動。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的客觀規律。它適用於客觀世界,也適用於主觀世界,適用於生物界,也適用於非生物界,因而具有一定的唯物辯證因素,但是,原始佛教的小乘緣起說把這一思想著重用於觀察主觀世界和生物界,只見"人(我)空"(主觀世界的生滅矛盾),看不見"法空"(客觀世界的生滅矛盾)。
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佛教繼承和改善了小乘佛教的緣起說,對小乘佛教只講主觀世界矛盾的偏向加以糾正,並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同時納入緣起觀察圈;不但要看見人空,也要看見法空。個別小乘學派根據緣起說來分析客觀事物,認識到"事實上"法空。大乘哲學則從緣起說深入觀察事物的本性,直接認識到事物本來在"理論上"就是空。不待分析或法滅之後始見真空;此空即"自性空"、"本來空"。這是大乘緣起說和小乘緣起說的主要區別。基於這一哲學上的區別,大乘和小乘在對待世間(人生)問題上也是截然不同的。小乘哲學把世間和涅盤看作根本對立的,主張逃離世間,遠循林泉,獨善其身,求取涅盤。大乘哲學則認為,世間與涅盤本來一體,原無二致,故主張不離人間而求解脫。同時還強調以身作則,示教利害,幫助社會生產物質財富,提高眾生的精神生活。
二諦中道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又稱三諦原理。龍樹然發展了大乘的緣起性空說,但不住於空,而是從"空"觀"有":不執空以否定有,不執有以排斥空;空在有中,有不離空,空有相攝,是為二諦。龍樹又從二諦進一步發展了"中道",構成"空、假、中"三諦原理。龍樹在他的主要哲學著作《中論》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在這首頌詩中,第一句是對過去緣起說的繼承和肯定,後三句是他賦予緣起說以新內容──空、假、中三諦原理。①空諦。"我說即是空"一句中的"空",並非絕無之空,而是相對於"有"而言。"有"即存在,亦即一切抽象和具體的事物──諸法。諸法賴諸因緣而產生、存在、變化、消亡,本身沒有常存不變的主體或自性;沒有主體,意味著本來不存在;本來不存在便是"空",或曰"性空"、"自性空"。自性空,謂在理論上當體之空,不需分析便知其空。②假諦。"亦為是假名"一句中的"假"謂假託、假設,即給事物假設名稱或概念,故曰"假名"。眾緣所生之法,既然理論上本無實體,則只有形式上的存在。這樣的存在,雖然隨順世俗,有其名言稱謂即概念、範疇等,但都是假設的,並非真實,故曰"假諦"或"俗諦"。③中道或中諦。"亦是中道義"一句中的"中"字,表面意義是"居中",實際的意義是聯繫"空"與"假"的相即相離的關係而作的全面的辯證觀察。緣生之法,本來性空,無有實體,但存假名。因此,若執諸法為實有,固然是錯誤;若執諸法為空無,連它們的名義上的存在也否認,同樣是荒謬。正確的觀點是,既不執空而對事物作絕對的否定,亦不執有而對事物作絕對的肯定。這便是"中道義"。
在龍樹看來,中道不是折衷主義。因為緣生之法,理論上本無實體,故不能說其為有;諸法尚有假名,形式上仍然存在,故不能說其為空。這是諸法即一切事物本有的特徵──諸法的實際。龍樹據此而提出的中道觀點,如用邏輯模式來表示"空、假、中"三諦有如下四重關係:
①、②表示諸法矛盾的客觀存在;③、④表示辯證認識的二重發展。"亦空亦假"是從肯定角度觀察:諸法性空,假名為有;知空則不執有,知假則不執無,故得"統一A"。這是第一層的辯證認識。"非空非假"是從否定角度觀察:將空進一步否定,故曰"非空",因為諸法有形式上的假定存在;將假進一步否定,故曰"非假",因為諸法在理論上本無自性,故得"統一B"。這是第二層的辯證認識。第二層認識在哲學上比第一層認識深化。龍樹把這深化了的哲理稱為"中道"。
"八不"辯證模式龍樹為了使他的中道理論包攝一切、解釋一切,在更大的範圍內表述中道的普遍意義,特提出"八不"模式。"八不"謂8個相互對立的命題,亦即4對矛盾。《中論》的開首頌:"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在龍樹看來,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這4對矛盾,是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它們包攝了事物的自身、運動、空間、時間等方面。這8個命題又是佛教內部一些派別和外道論師所執的主要偏見。龍樹認為,這8種偏見是錯誤的,必須批判。批判的武器是邏輯的否定模式"不"。"不"字有二義:①事物本身的內在特徵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②應按事物的本來面目和本有的特徵作如實的觀察或規定:不可執生,亦不可執滅;不可執常,亦不可執斷;不可執一,亦不可執異;不可執來,亦不可執去。如果這樣,便得中道,如模式所示:
常斷、一異、來去的模式亦類此。從形式邏輯看,"八不"命題似是一個演繹程式,四句模式似是一個歸納程式。但無論演繹或歸納,對"八不"命題的推論都將得到同一結論:"統一B"的中道。
《中論》全書500頌,27品,其中有25品以中道原理批駁他宗的宗義。龍樹批判他宗的目的在於確立自宗的哲學命題──涅盤實際。龍樹在《中論》中說:"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盤。"又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這首頌對涅盤實際的無規定性,作了"權宜"的規定:①"不可得"。諸法性空,本無可得,包括生死與涅盤都無可得。②"滅戲論"。涅盤實際,離四句,絕百非;說生不是,說滅不是;說亦生亦滅或非生非滅,依然象隔靴搔癢,抓不到是處。因此,對它說來,語言的敘述,邏輯的推斷,皆是言不及旨的戲論。③"佛無所說"涅盤實際是"甚深微妙相",佛陀對此也說不出所以然,只好保持沉默。龍樹由此歸結說:"涅盤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這樣,龍樹把中道引入一種只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唯心論的超驗的神秘主義之中。
軼事典故
龍樹菩薩大約出生於公元二至三世紀,是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姓。龍樹天資特別聰明,在很小的時候,聽婆羅門誦讀《吠陀》經典,只要聽過一遍就能全部背誦出來。到二十歲以後,他對天文、地理、數學、工巧、武術以及婆羅門教典和道術等等各種學問,幾乎都已學完,而且無不精通,領悟力也很強,因此在青年時就已聞名全國。
他有三個同齡好友,同樣學識超群、聰慧俊傑。一天,他們四人在一起議論道:“天下的學問我們都已經學遍,極其幽深難懂的哲理也已經通達,從今以後還有什麼樂趣?縱情聲色是人生最快樂之事,然而我們既非王公貴族,也非修道之士,不能隨心所欲;只有學隱身術,才能如願以償。”不久,他們聽說一個術士會隱身術,就去登門求教。那術士看到他們四人後,暗暗思量:“這四個人名揚一時,心高氣傲,現在因為學隱身術,這才屈就於我,我如果把隱身術都傳給他們,他們才智絕世,各種學問技藝之中,只是不知道隱身術,如果他們學會了隱身術,必然還會離去,不肯再屈就當我的弟子。我不妨把隱身藥給他們,讓他們也可以隱身,但卻不知具體方法,他們用完隱身藥後,必然再來求我,如此還是我的弟子。”於是術士就給他們每人一粒藥丸,同時叮囑他們:“你們在僻靜的地方,用水將藥丸磨化塗在眼瞼上,人們就見不到你們。”龍樹聽後當場試磨,聞了聞藥丸的氣味,對術士道:“你一共用了七十種藥物合成,對嗎?”術士非常詫異,問他怎么知道。龍樹就說:“我是從氣味中辨別出來。”還把各種藥材名稱、分量多少一一說出,沒有一毫差錯,術士自嘆不如:“像你這樣的人,真是百年難得一遇,聽到名字都很難得,何況如今你我有緣相遇,我這種鄙陋的法術,又有什麼值得吝惜!”於是就把隱身術的奧秘傾囊相授。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龍樹等四人仗著隱身術,從此經常自在出入王宮之中,恣情取樂,宮中美女都被他們輕薄。這樣過了一百多天,宮中這些美女之中,竟有人懷孕了。國王聽到這個訊息,大為忿怒,嚴加責問。妃子們哀泣說:“不是我們不守婦道,而是睡夢中有妖人作弄。”國王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有一位年老大臣說:“這等怪事,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鬼魅作崇,一是術士搗亂。陛下可派人以細土撒於宮中各處,派人監視查看,若是術士則有足跡,若是鬼魅則無足跡,鬼魅可用咒語滅除,人則可以刀斧砍殺。”國王採用這一建議,立刻付諸實施。不久衛士來報,確是術士所為。國王當即下令緊閉宮門,並派出數百位武士,手揮刀劍望空亂砍。那三個婆羅門術士都被亂刀殺死,只有龍樹因為藥性未過,沒有現出身形,他又屏氣凝聲藏在國王背後,心中暗自發誓:“若我能夠逃脫此劫,必定皈依佛門,出家為僧。”
龍樹逃出王宮,反思此前經歷,恍然醒悟,這才明白佛陀所說,貪慾正是痛苦之本、眾禍之根,大凡敗德喪身之事都因欲望而起,於是下定決心皈依佛門。龍樹來到一座山上,這座山上有座佛塔,龍樹就向其中一位沙門虔誠磕頭,請求出家受戒。龍樹在佛塔中待了九十多天,讀完三藏經論,心裡仍不滿足,但是當時再無其他經論。於是龍樹辭別師父下山,又尋訪到北天竺雪山深遠處一座佛塔,塔中有一位老比丘,精通大乘經典,龍樹用心研讀、請益。三個月後,龍樹背熟經典,並且通達經義,仍感到不滿足,於是週遊各地,想要尋獲其他經典。然而龍樹尋遍了閻浮提,也找不到任何經典。週遊途中,龍樹也遇到諸外道及小乘佛學者,這些人都辯不過他,全部被他折服。龍樹逐漸產生驕傲之念,認為佛法雖然較諸外道高明深奧,但也不難窮盡,不能滿足自身需求。於是,龍樹萌生非分之想,想要別出心裁,另立一教,自為教主,廣收徒弟,宣揚自家學說,並要自立新戒,創新法衣,擇定吉日為弟子等行之。
這時候有一位大龍菩薩,看見龍樹如此行徑,知道他已走入歧途,於心不忍,特地來找龍樹,並對他說:“年輕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見,你的智慧再高,能超過佛陀嗎?你跟我去一個地方,讓你看看大乘經典,你再下結論吧!”大龍菩薩就把龍樹領到一個深山的石洞裡,入洞走了數步,竟是另外一個世界,但見殿宇金碧輝煌,環境清幽。大龍菩薩將龍樹領進了龍宮,打開一個個玉石製造的寶庫,裡面藏著無量無數大乘經典,寶庫發出陣陣幽香,這些大乘經典,不僅卷帙繁多,而且深奧無比。大龍菩薩對龍樹說:“年輕人啊,這下夠你誦讀了吧?”龍樹震撼不已,於是留在龍宮,盡情誦讀大乘經典。
這下龍樹非常滿足,龍宮所藏大乘經典,比閻浮提現存經典要多出無數倍,義理更加精妙深奧。龍樹如饑似渴,晝夜閱讀,遇到不明之處就向大龍菩薩請教,視野頓時開闊,心境早已改變,讀得越多就越謙遜。這樣不分晝夜,經過九十多天,龍樹已經讀完無量精妙經典。大龍菩薩過來問道:“這裡所藏經典,你都看完了嗎?”龍樹謙遜地回答說:“此處所藏經典,實在無量無數,我一輩子都讀不完。我挑選適合自己持誦之經典,這段時間已通讀者,就已超過南閻浮提現存經典十倍以上。”大龍菩薩正容說道:“像我宮中這些經典,世間各地還有很多寶庫,都與此處藏經相當,寶庫之數,不可勝數。”龍樹此時早已明白,佛經浩如煙海,佛法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可以超越,就算盡其一生也不可能讀完所有佛經。龍樹在龍宮中悉心誦讀經典,獲得極高成就,具足無生二忍具足。大龍菩薩看到龍樹成就可嘉,將龍樹送出龍宮回到南天竺。自那以後,龍樹菩薩大力弘揚佛法,摧伏各家外道,廣明大乘正法,作《優波提舍》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及《中論》五百偈,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令大乘佛教大行於天竺,被他感化的婆羅門外道不計其數。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上師,擅長咒術,看到龍樹菩薩名聞遐邇,心生嫉妒,想和龍樹菩薩一爭高下,他奏明天竺國王說:“我能勝過這位比丘,請大王來檢驗。”天竺國王就規勸他:“你真是大愚人,龍樹大師已是菩薩,明光可與日月爭輝,智慧已與佛陀並照,你怎能如此不謙遜,不尊敬他?”婆羅門回答說:“大王被他巧言迷惑,我料他沒有什麼真本事,如若不信,就讓我們比試比試。”天竺國王見皮羅門如此冥頑不靈,只得準奏。比賽那天早上,天竺國王與龍樹菩薩先坐在聽政殿上,婆羅門其後也來到殿上。他見國王如此尊重龍樹,心中更是不悅,就在殿前作法,馬上變化出廣大清淨的池子,池中湧現千葉蓮花,婆羅門端坐蓮花上,傲慢地說:“龍樹,你如今蹲坐在地上,就像畜生一樣,我卻坐在蓮花之上,宛如天神一般,竟敢與我蓮座上的大德智人辯論?”龍樹菩薩也不答言,從容離開座位,也用咒術化作一頭六牙白象,端坐其上,繞池一周,然後舉步池中,接近蓮座,六牙白象就用象鼻拔起蓮座,高高舉起,摔於地下。婆羅門被摔到地上,扭傷腰部,狼狽落敗。婆羅門這時也知道,自己不是龍樹菩薩對手,匍匐於地,叩首懇求:“恕我不自量力,毀辱大師,我願歸依佛門,還請大師收為弟子,開我愚蒙!”
由於龍樹菩薩弘傳大乘教法,與小乘部派佛學及婆羅門等教派產生激烈鬥爭。當時有位小乘法師,對龍樹菩薩很忿恨嫉妒。龍樹菩薩將要示現圓寂,就問這位小乘法師:“你樂意我長期停留世間嗎?”小乘法師答道:“我實在不願意。”於是龍樹菩薩退入內室,一天都未出門。弟子破戶查看,發現龍樹菩薩已經坐化。龍樹菩薩住持佛法,度人之多不可稱數,因此天竺各國紛紛建廟,崇敬供奉有如佛陀。關於龍樹菩薩世壽,或說百歲,或說一百五十,或說二百餘歲。因為龍樹菩薩是在樹下誕生,因此取名“阿周陀那”,阿周陀那即“樹”;又因菩薩以龍成道,故號為“龍”:合為“龍樹”。按照中國禪宗史籍記載,龍樹菩薩是付法藏第十四代祖師,被世人讚譽為“第二釋迦”。
龍樹菩薩精通佛法,著作宏豐,主要作品有《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因緣心論頌》《菩提心離相論》《福蓋正行所集經》《贊法界頌》《廣大發願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因此獲得“千部論主”美稱。後世基於龍樹菩薩所著《中論》而宣揚空觀的學派又稱為中觀派,並尊龍樹菩薩為中觀派之祖。此外,龍樹菩薩被尊為付法藏第十四祖(龍樹菩薩傳稱十三祖),也被尊為八宗之祖(禪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成實宗、密宗、淨土宗)。
哲學影響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華氏國人也。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太子曰:"今我國城之北,有大山焉。(南印度吉祥山?)山有一石窟,可禪寂於此否?"祖曰:"諾。"即入彼山。行數里,逢一大蟒,祖直向前不顧,蟒盤繞祖身,祖因與授三皈依,蟒聽訖而去。祖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問訊。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曾為比丘,多樂寂靜,有初學比丘數來請益,而我煩於應答,起嗔恨想,命終墮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載。適遇尊者,獲聞戒法,故來相謝。"祖問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樹蔭覆五百大龍,其樹王名龍樹,常為龍眾說法,我亦聽受耳。"祖遂與徒眾詣彼,龍樹出迎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來至此?"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曰:"此師得決定性,明道眼否?是大聖繼真乘否?"祖曰:"汝雖心語,我已意知。但辦出家,何用顧慮我是不是聖人?"龍樹聞已,悔謝。祖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戒。復告之曰:"今以如來大法眼藏,付囑於汝。諦聽偈言:'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現神變,化火焚身。龍樹收五色舍利,建塔焉。即赧王四十六年壬辰歲也。樹菩薩住於人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間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一生的前、中、後三個階段,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弟子中,堪稱頂飾的當數月稱。據往昔的佛教歷史記載:在龍樹菩薩前往極樂剎土之際,曾感慨萬分地說道:"關門弟子乃月稱,終結之法說無生。"
龍樹菩薩在六百年中,兢兢業業地護持正法。據說,一旦將來其法體與頭顱重新拼合以後,尊者還將為南瞻部洲眾生的利益作出貢獻。最終於極淨光世界圓證佛果,號智源光如來。
公元3~4世紀,龍樹的哲學思想傳至中國,立即在中國佛教思想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並且很快左右了佛教哲學思想的發展方向。當時盛行的佛教流派如般若宗、涅盤宗,都直接以龍樹的學說為理論根據,隨後發展起來的三論宗、賢首宗、天台宗、禪宗和密宗,也都淵源於龍樹及其學說。三論宗,曾採用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作為立宗的根本典籍。龍樹的哲學思想,隨著中國佛教向鄰國傳播,在朝鮮、日本、越南的意識形態領域中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龍樹的著作傳譯至中國漢族地區的漢譯本,現有20種;傳譯至藏族地區的藏譯本,約有118種;其中《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中論》、《十二門論》、《回諍論》是他的代表作
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AqhJJd


龍樹,八不中道《中論》、大乘佛教論師,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許多人認為他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論師/「八不」的內容,即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提婆,印度大乘佛教人物,中觀派龍樹之徒,佛教徒尊稱為提婆菩薩。在藏地,與其師龍樹為被列入二勝六莊嚴之一。大乘佛教中觀派創始人龍樹的弟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二勝六莊嚴/歡喜佛又稱雙身佛-左道/戒壇/十三難事、十六輕遮/俗人出家雖然有許多條件,但其中以“十三難事”和“十六輕遮”為典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釋昭慧──在玄奘大學妙然樓。
Facebook https://bit.ly/3iRAOhO
1月9日上午,台中外埔般若學舍住持妙仁法師(左)及其弟子真行法師(右),與真行法師的阿闍黎格西瑪以西拉莫來訪,相談甚歡。
格西瑪以西拉莫(右二)是不丹人,算是第一批受學且考上格西(等同藏傳佛教教育體系中之博士學位)的尼師。
據她們介紹,目前已有30多位女格西(稱作格西瑪),真行法師受學的南印度菩提法林寺就有20位格西瑪。
真為藏傳佛教女性感到歡喜,並且祈願全球女性都不再為了宗教因素而受到歧視與剝削!
在交談中,由於知曉妙仁法師閱讀過印順導師著作,對南傳佛教有所涉獵,目前跟隨藏傳佛教的格西們研讀顯教經論,我因此向她們宏觀分析自己所見三大系佛教的優缺點:
■南傳佛教的最大優點是部分學派(如帕奧體系)的禪法,脫落文化的元素,回到每個人的身心而作如實正觀,次第明晰。
南傳佛教最致命的缺點是男性沙文主義,壓制尼師受具足戒以成為比丘尼,不遺餘力。泰國如此,緬甸女性更是悲慘,竟有人因在國外受比丘尼戒而被捕入獄,強制她脫下袈裟。現在南傳佛教開始接受和承認比丘尼傳承了尤其是斯里蘭卡傳承的南傳佛教-泰國與不丹也開始有了,但還非常局部,而且泰國比丘僧打壓比丘尼僧團非常嚴重
■藏傳佛教的最大優點是傳承自那爛陀學統的教育體系,精讀大論且擅於邏輯思辯。
其次,由於流亡海外的苦難,帶來良好的反省空間,再加達賴喇嘛素以平等待人的人格薰習,我所接觸的藏傳比丘們,在三大系比丘中,最為平等待人,尊重女性,且尊重專業的比丘尼,這一點,他們遠勝過南傳與漢傳比丘。
藏傳佛教最致命的缺點是那些最能製造性醜聞的雙修密法,雖然格魯派僧侶持戒甚嚴,但藏傳佛教的總體形象難免還是大打折扣。
■當代漢傳佛教的最大優點是紮實的利他主義,包涵大乘學理的闡發(如印順導師)與具體的利他行動。後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證嚴法師創立的慈濟志業體,它擁有全球1000萬人的會員,賑災,濟貧,醫病,救苦,證嚴法師也因此而蜚聲國際,成為臺灣之光與佛教之光,當然,也是比丘尼之光。
在台灣的漢傳佛教還有一個強項,那就是強大而優秀的比丘尼僧團,如慈濟、香光與其他尼眾團體。比丘尼們不但專力修持,營運道場,往往還從事慈善、教育、文化、學術志業,或是主導思想改造的社會運動,獲得社會的信賴與好感。這些具體成就,不但是「不讓鬚眉」,往往還猶有過之。
漢傳佛教最大的缺點,是在禪觀修學上,欠缺南傳與藏傳佛教的體系性次第修學。抱著禪宗的一句話頭或淨土宗的一句佛號,雖然也會有甚深冥契經驗,但接下來該如何「更上一層樓」?難獲師承上的明確指引,因此漢傳修行者無分出家在家,往往轉到南傳或藏傳佛教中尋求進步。
但這缺點,恰恰成為漢傳佛教的優點。他們比較不會在自己的修學體系中自我滿足或貢高我慢,於其他傳承中謙受教學,會帶來多元豐富的修行方法。
在台灣,漢傳佛教的上一代老法師們,較為尊重女性,原因同樣來自「苦難」,戰亂導致他們生活困苦或顛沛流離,仰仗尼師們的義助甚多,所以他們與同輩份的比丘尼法師,有著兄弟姐妹一般的真摯情誼,彼此對等尊重。對晚輩(如我等尼師)也如同對待子姪般慈悲護念。
但戰後第二、三代比丘們則不然,沒嘗受過戰亂與貧窮之苦,迎來經濟成長而衣食豐足的盛世。荒腔走板的男性沙文謬論,氣頤指使的威權身段,或是硬生生剝奪女性辛勞成果的,大都出自這個世代的「好命」比丘。
Facebook https://bit.ly/3iRAOhO

325662893_730147865401840_457352975928021478_n

台中外埔般若學舍住持妙仁法師(左)及其弟子真行法師(右),與真行法師的阿闍黎格西瑪以西拉莫來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