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759927_23852642616120623_3723829762469427211_n746086100_m746086076_m746086073_m746086080_m746086086_m746086091_m

佛教怎麼用香?兼論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 @ 舉手投足悉是印契 開口發聲皆為真言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sCsJi6
在東方世界裡,香,已然成為人與鬼神溝通的「信使」。然而,究竟香該怎麼拿?該拜什麼香?上香的禮節為何?卻隨著時間而有所轉變。從歷史來看,現代華人世界所使用的竹枝香,出現不過五百多年。在更早的唐宋,拜拜用的香其實與現代迥異
        先秦時期,祭祀上是將玉器等祭品投入以零陵香等香草所升起的火裡,經過焚燒後再埋入祭壇中,這樣的主流祭祀方式一直延續到漢代;而六朝開始,因為疆域的開拓與貿易的頻繁,逐漸引入了產自南越的沈香與印度的檀香,加上文化發展、佛教與道教的興盛,因此焚香祭祀逐漸成為主流。
以香木而言,直接焚燒是最直觀的使用方式,但由於香木本身油脂分佈不均、燃燒時間不定,加上形狀、味道各異,因此而產生了各種加工的方法
最早的「燒香」,其實是碎粒狀。將沈香、白檀、桂枝、零陵香、乳香、沒藥等等香材,以類似切中藥的輪刀切成約3mm的碎粒,然後盛裝於香盒中
上香前,先將專用的香炭點燃埋入香爐的香灰中或是點燃「末香」,上香時以三隻手「捻」取「香末」灑於「香炭」或點燃的「末香」上,當香觸及香炭則受熱燃燒,產生香味;這也是台語「捻香」的由來,並不是現代的「手拿三枝香」就叫「捻香」。
這樣的捻香方式,日本人直到現在都還使用於宗教儀式上,最有名的就是16世紀(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霸主「織田信長」在他父親的告別式上,一把抓起燒香向父親的牌位丟過去,使得老臣-平手政秀為勸誡他而切腹的故事。
至於我們現在常用的線香,最早則是出現在唐朝(七世紀)。這個時候的線香是以沈香、白檀等香材為基底,加上帶有黏性的樹粉而製成,中間並沒有竹枝或木條,因為這些材料都會影響香的味道。
當時最高級的沈香產自海南島,又稱「瓊脂」;樹黏粉則以「楓皮膠」,也就是類似楓糖的材料為上,而除了沈香之外,也常會混合白檀、乳香、丁香等數種香材,較少使用單一素材。製作方式是直接將香料與黏粉混和,再擠成或揉成條狀,也就是類似「藏香」的「麵線香」,一直延續到五代、宋朝。傳承唐朝文化的日本,現在京都的一些老舖也還是維持這樣的做香方式。
後來因為金元大亂,明代的人不但忘了「抹茶」怎麼泡,也忘了「線香」怎麼作,只記得「香爐裡有插一支支的條狀物」,因此就直觀的將竹枝塗上膠水、沾上香材粉而成為了現代的「拜拜線香」,目前最早出土的竹枝線香也僅在明代的墓裡出現。
這種竹枝線香因為竹子本身燃燒之後會產生「醋酸」,所以一定會刺鼻刺眼,嚴重的甚至會讓人產生暈眩感,所以其實不但不是古代用香的方式,也對人體有害,最好可以不用,像日本的線香就完全沒有這類「東西」,而日本的製香技術又以京都最好。不過,現在較平價的日本香,例如日本香堂的香其實多是用「精油」泡出來的,只有京都少數幾家老舖,例如:松榮堂,還堅持用古法製香,當然價格也會比精油泡出來的高出一些。
在線香的上香禮儀上,以佛教顯宗而言,並沒有特別要求一定要用香拜拜,乃至敬心一合掌亦可。但在唐朝及日本最興盛的真言宗,也就是密宗而言,因為密宗是「借事顯理」,故有嚴謹的上香規矩。
佛教真言宗《摩尼供》:「淨心為塗香(見下圖-塗香及塗香器)、萬行為妙花、功德為焚香、果德為飲食」
塗香是在灌頂、修持佛法、誦經、抄經前使用,用意在於去除身上邪穢之氣、莊嚴自身,以自身供養佛菩薩之意。故在日本,佛教各宗各派都會使用,不過因為中國受到三武廢佛、金元大亂、明代崇尚藏傳佛教及道教之故,此種「基本禮儀」反而失傳,甚至連要找塗香配方都非常困難,反倒是日本人不但將之保存而融入生活,甚至發揚光大,賣到歐洲去提供給許多對香水過敏的人使用。
在佛教各宗的修持裡,則常使用「末香」。所謂「末香」即是將香材磨成粉末。臺灣及中國現在習慣使用單一的沈香或檀香,但古代及日本則是使用白檀、零陵香、丁香等五種以上的香材來製成末香。
使用時先將「香篆」放入火舍(香爐)裡,以小匙取香末鋪滿香篆、製出形狀後,將香篆垂直取開,就出現所要的形狀了,這個過程稱之為「印香」。
而以真言宗修持而言,在修持過程中,則會搭配「燒香」,將燒香投入其中,表供養十方諸佛之意。
在真言宗裡,除了有「塗香」、「燒香」、「末香」等種類外,以線香而言,上香前將線香點燃後,以左手平舉香、右手持「三鈷印」誦「軍荼利小咒」淨化加持七遍,再以兩手中指、食指、拇指持香,右手在上表五佛智、左手在下表人的五蘊,香枝在兩手中間表藉香來連結與淨化,上香時誦「嗡」字舉高齊眉,表恭敬歸命後插入香爐。香必須垂直於爐面表心純意正,若有三枝香的話則應該分開插,每枝都是垂直於爐面且彼此之間必須等距。
在道教而言,漢末開始受先秦傳統影響,也是以焚燒祭品、香料為主;自唐代開始受佛教影響,開始使用「線香」。傳統上會將香舉於胸口表一片誠心,繼之三拜後插入香爐中即可。民俗信仰有一次插一枝、三枝乃至五枝者。
傳統上有人認為女性生理期時不應該拿香,但事實上,不論佛教道教,香都具有「淨化」的意義,因此生理期不可拿香的規矩其實不見得正確,甚至令人懷疑是否是如同「女人不准進祠堂」、「不准上桌吃飯」一般,乃為早期歧視女性的另一表徵,而「點香會招來髒東西」更是無稽之談,暫不論「髒東西」的存在或科學與玄學之爭議,但翻遍佛教、道教的經典都無此記載,而佛教、道教本身均以「香」作為「灑淨」、「辟除邪穢」,連民俗信仰裡都以「香」作為驅邪收驚之用,又如何招來「髒東西」呢?
一般台灣基督教徒常不肯點香、用香,甚至有些可愛的媽媽們也會採用「點香會招來髒東西」的說法,暫且不論這種既承認民俗信仰的觀念卻又否定民俗信仰的矛盾。但事實上,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上記載,當 東方三 博士受到「伯利恆之星」的指引,帶了三樣禮物:黃金、乳香、沒藥去謁見剛出生的耶穌。除了黃金之外,其他兩樣都是香料,而且在當時是專門拿來燒的香料。聖經上都記載耶穌剛出生就用香了,那現代的信徒有何理由排斥使用「線香」呢?
而在天主教的正式儀式裡,更是經常用香,小自望彌撒大至國王的加冕典禮,總會有兩名輔祭持著「香球」,裡面放著焚燒的乳香、沒藥等香料燻染全場。這種香球,在唐代及現代日本的寺院裡都還有使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裡也有數個,不過不知道是誰影響誰的。
甚至,在回教經典《古蘭經》裡也記載:「若有人以香送你,當欣然接受,因為香來自天堂」,也因此,奉行經典非常虔誠與嚴謹的阿拉伯人也都是產香地區著名的「搶香客」。而且阿拉伯人用香方式非常「大器」,都是將價值數十萬的沈香直接放在炭上面烤,甚至,當柴燒。
因此,千萬別再說「我是某某教徒,不點香」,否則真是可惜了這些偉大造物主所造的寶物。
佛教怎麼用香?兼論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 @ 舉手投足悉是印契 開口發聲皆為真言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sCsJi6
漢藏傳香。心薰爐 空薰 水薰 樹脂薰香 – 瑪尼沉香 https://bit.ly/3FnNqpx
上帝榮光。景教御供 – 瑪尼沉香 https://bit.ly/3SMRHWO
--------------------------------
香爐 (基督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FW6NJ
香爐(thurible),這一單詞來自於古法語,而根源則是拉丁語的「Thuribulum」,它在中國更多是被稱為「提爐」,將動詞與名詞相結合指代Thurible。香爐是由一個金屬材質的爐體與金屬鏈條結合所組成的器具,在彌撒時通過將產於中東的乳香香料放置在爐內的炭火上燃燒發出香氣,而將禮儀環境帶入神秘感。香爐被廣泛用於基督教各宗派中,包括拉丁禮及東儀天主教會、舊天主教會、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東方教會,以及一些新教會諸,如路德宗、聖公會。香爐源自於羅馬帝國時期,羅馬貴族出行時使用的火爐。羅馬官員出行,按照禮制應點燃一支蠟燭,一個人拿著火爐防止蠟燭熄滅後可以迅速借火點燃。天主教教宗也效仿這種禮制,出行時也配有火爐、持蠟者。公元8世紀,火爐開始改為香爐樣式,加上金屬環鏈,但不用於上香。公元9世紀,提爐被用於上香。公元14世紀,香爐設備更加完善,與今日相同;在東正教會(或東儀)中,現今保留了單手甩香爐的傳統。不過這一傳統禮儀也植根於猶太教,與猶太民族第二聖殿年代與歷史背景息息相關;除去在宗教信仰上的用途外,香爐還被用於民間習俗或禮儀內,甚至是邪教或迷信中。諾斯底派、共濟會(當一間房間成為新的聚會地點時)和魔法儀式都用香爐,但是在形制上卻與天主教會的香爐有較大不同;
香爐是簡單易學的,不需要複雜的步驟;通常香爐的上方會由三或四根金屬鏈(單根金屬鏈的單手提爐也存在,但天主教會使用較少)吊起,與爐體上的圓環銜接在一起,並在鏈子上配有單獨的圓環,該圓環可以固定香爐的鏤空蓋子,保證它在使用時更加牢固,不至香爐傾灑。爐內有放置木炭的空間,使用前需要將燃燒的木炭放入其內。香爐又分為可移動的內膽香爐與單體的香爐,前者當要放置木炭時,可以將香爐內部的內膽取出,放入木炭再放置回爐體中,這種香爐是較為普遍的;在燃燒的木炭上撒乳香,較高的溫度將乳香香料熔化,產生香菸,它將從香爐的蓋子上散發出去。一旦乳香被放置在爐內,該香爐就會被關上蓋子,並在遊行隊伍行進時由輔祭者搖擺,將香菸儘量散發出來(這也保證木炭與空氣接觸,不至於熄滅);香爐的風格也沒有固定的樣式,不過它就像高路斯(Chorus)一樣,經常與教堂的建築風格保持一致,因此就出現了哥特式、羅馬式等等;
天主教會的彌撒廣泛使用到香爐,根據1969年修訂的《羅馬彌撒經書》(Missale Romanum),允許司鐸可在任何彌撒中使用香爐(不過在1969年前教會不准許在常禮彌撒中使用香爐)。彌撒中,在苦像前、祭台、聖人像或福音書、聖體聖血、聖髑匣等,都將用到香爐,在聖體遊行時也將被使用。因此作為一位與彌撒禮儀有較深接觸的輔祭者或祭台服務者,必須在堂區服務中學會香爐的使用與添香、上香方法,使能更好的輔助主祭神父完成彌撒。拿香爐的輔祭者,也被稱為「thurifer」,他們的職責包括:打開香爐方便神父(主教)添香、手持香爐帶領遊行隊伍、給神職人員遞交香爐、炭火的保持等;在禮儀中,香爐的職務也可以分為兩人,即持香爐者(thurifer)與持香船者(boat boys),後者只負責遞交和管理香船(香盒),可以認為持香船者是thurifer的助手。香船是拉丁風格船型的盒子,其內盛放乳香香料,並配有一把小勺,持香船者有些時候也負責添香,但大多數時候他只會把添香的機會留給司鐸;東儀天主教會頻繁使用香爐,不僅在侍奉禮儀中,而且在晨禱、晚禱及葬禮或敬禮方面,香爐都幾乎不斷地擺動。爐中的煙被理解為象徵著天主聖神的恩典及聖人們在天國的代禱,而在東方的傳統中,教會牧長(ecclesiarch)和他的助手在特定的時刻負責焚香。
1969年《羅馬彌撒經書》提到了如何使用香爐的規定,這其中包括了,1、三組擺動:對至聖聖體、天主的聖像或明供聖體、苦像、福音書、復活蠟、神職和教友。2、兩組擺動:對聖髑和公開敬禮的聖人像。3、一系列的單組擺動:祭台;神父當需要向祭品上香時,則通過使用香爐畫十字的方式完成,而不是用三組擺動。
香爐 (基督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gFW6NJ
-------------------------------
【上帝榮光。景教御供】 景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上帝榮光。景教御供 – 瑪尼沉香 https://bit.ly/3gSA6zt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
~唐。多惠聖王經
唐朝為中國歷史上之盛世,對外貿易繁盛,引得當時其他國家相繼前來,而信仰的傳遞也由貿易行為而進入中國。
大秦景教即為當初最早進入中國之基督教分系,受到高宗皇帝重視,而在中國繁榮發展過一段時間,雖然後因滅佛之災受到牽連,而消失於中國,然而在發展之時,也留下不少文化軌跡。
焚香既共通於所有宗教之中,基督教當然也不例外,正如景教經典,唐。多惠聖王經中所云:
凡以感謝獻上為祭的便是榮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著我的救恩。
當時的景教既受到皇帝的重視,自然也有使用於獻祭之香,不同於東方香氛的香氣,或與現今基督教所使用之燃香不同,而是一種高潔神聖空靈之香韻。
這款香雖於兩年前即已打版完成,然而一直沒有公開販售,正因此香不僅用於獻祭,更是淨化之香,可直火燃點也可搭配心薰爐空薰使用,正是唐代香法的特殊之處。
用於直火燃點,煙量稍大,不刺鼻而帶有清涼感,空薰則高潔空靈,各有特色,可隨各自喜好而使用。
https://reurl.cc/v5GG1k
【三教用香閒談。拾壹】
兩年前寫完"三教用香閒談。伍",提到四個問題:
1.學名是拉丁文二名法或三名法的使用,但是幾世紀開始使用?
2.古印度當時使用拉丁語系嗎?
3.中國漢朝以來,傳播佛教的祖師們,用的應該不是拉丁文。
4.中文化後的梵藥名,是對應現今的漢藥還是梵藥?
這四個問題,其實都是問句,給香友們參考,正如前幾天分享,大秦景教的"序聽迷詩所經",翻譯的名稱就與現今大有不同,而從唐朝(西元618 ~ 907 年)到拉丁學名出現的年代(1935),間隔上千年,加上地方語言的隔閡,拉丁學名在學術上的貢獻無庸置疑,然而以製香來說,準確嗎?
如"序聽迷詩所經"這樣的狀態,在經典中十分常見,而在實際製香,如之前刺藨帳中香的文章,提到的製香習慣用料,與傳承脈絡更是多有不同,當然末學不是學者,也非研究人員,只是在製香區塊上,既是謀生職業也是興趣,所以在既有的脈承上之外,喜歡再去研究更多的資料。 景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回到東方文化信仰的儒道釋三教,使用的製香料上百種,深入研究所獲得的資料庫,就已非常豐富,是可以完全脫離拉丁學名的範疇的,甚而在某些方面,更為準確,貼近實際使用狀態,唯一遺憾的大概就是,在製香文化日衰的當下,香已非生活所必需,而祭祀也不是非要特定配香,或許再過不久,香氣也只剩文字,純學術討論,學名的統一性就十分好用上帝榮光。景教御供 – 瑪尼沉香 https://bit.ly/3gSA6zt
--------------------------
真基督徒崇拜上帝時可以燒香嗎?
真基督徒崇拜上帝時可以燒香嗎? — 守望台線上書庫 https://bit.ly/3DHM0oP
古埃及人有句俗語說:「神靈愛芳香。」他們的崇拜少不了燒香。由於相信神靈無處不在,他們每天都燒香奉神。在廟宇裡,在家裡,甚至做生意時,也會燒香。別的國家同樣有這個習俗。
香是什麼?香可以指製成的香,也可以指燒香時一縷縷帶著香氣的輕煙。製香的原料是乳香和香脂一類的樹脂。製香時,要把乳香、香脂搗成粉末,通常混合香料、樹皮和花朵。製成的香有不同香氣,可供不同場合使用。
在古代,人們對香的需求甚大,香於是成了有價可估的商品,製香的香料也是商人買賣的主要貨物。商隊沿著貿易要道把香料從遠方運來。你也許記得,雅各的兒子約瑟年輕時,被賣給以實瑪利商人。這些商人從基列來,「用駱駝馱著岩薔薇膠、香脂、高脂樹皮,要帶到埃及去」。(創世記37:25)後來,人對香的需求越來越大。商旅買賣乳香所走的路線,開闢了來往歐亞的通道。
今天,許多宗教儀式都包括燒香。此外,在家裡點香,享受芬芳的香氣也越來越流行。基督徒對燒香應該有什麼看法?基督徒崇拜上帝時可以燒香嗎?讓我們一起查看聖經,找出答案。
「耶和華的聖物」
在古代以色列,燒香是祭司在聖幕的主要職責。麥克林托克與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說:從歷史記載看來,希伯來人在崇拜和獻祭時才燒香。對他們來說,香並沒有別的用途。」
耶和華上帝規定,在聖幕獻的香必須由四種材料製成:「你要取香料,就是納坦香脂、翁卡香、芬芳的古蓬香膠和純乳香,各樣分量都要相同。你要用這些材料做香,以膏油配製師的手藝製成純淨的、加了鹽的香料。這是聖物。要拿一點搗成粉末,帶到會幕裡,放在聖諭櫃前面」。(出埃及記30:34-36)有些學者指出,過了一段日子,一些猶太宗教導師擅自添加製聖香的材料。
在聖幕燒的香是神聖的,只供崇拜上帝之用。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你照這個方子製成的香,你們不可私自配製。你總要把這種香看做耶和華的聖物。誰配製類似的東西來享受這種香氣,就要從民眾當中被剪除。」(出埃及記30:37,38)祭司每天兩次在指定的祭壇燒香。(歷代志下13:11)每逢贖罪日,大祭司會在至聖所燒香。(利未記16:12,13)
不是所有香祭都蒙上帝悅納的。上帝會嚴懲那些沒有祭司職分,卻擅自獻香的人。(民數記16:16-18,35-40;歷代志下26:16-20)猶大國這邊廂燒香給上帝,那邊廂又崇拜假神,殺人害命,他們所燒的香在上帝眼中是可憎的。他們口是心非,所以耶和華宣告說:「你們獻的香,是我所厭惡的。」(以賽亞書1:13,15)以色列人公然蔑視耶和華的崇拜標準,關了上帝聖殿的門,改在別的壇上燒香。(歷代志下28:24,25)後來,他們甚至用聖香敬奉假神,  參與墮落的崇拜儀式。他們的所作所為,  在上帝看來是可憎的。(以西結書16:2,17,18)
早期基督徒對燒香的看法
基督在公元33年訂立新約,律法之約—— 包括獻聖香的規定,正式被廢除。(歌羅西書2:14)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描述早期基督徒向上帝獻香。關於這點,麥克林托克與斯特朗合編的《百科全書》說:「[早期基督徒]確實沒有獻香的慣例。事實上,獻香是異教習俗。……異教徒舉行崇拜儀式時,把香撒在壇上,獻給假神。」
羅馬人視皇帝為神,向他燒香。但早期基督徒寧願冒處死的危險,也不肯向羅馬皇帝燒香。(路加福音4:8;哥林多前書10:14,20)在公元1世紀,燒香常常跟偶像崇拜扯上關係,因此,早期基督徒甚至不會經營香業。
今天人對燒香的看法
今天,人們在什麼場合燒香呢?許多教堂在舉行禮拜或聖餐儀式時燒香。此外,不少亞洲人到廟宇上香。他們也在家裡的神龕前燒香,供奉神明,安撫死者。舉行宗教儀式時,燒香據稱有煙薰、治病、淨化和保佑的功用。
近年,燒香成為了一種時尚,許多沒有信仰的人也趨之若鶩。有些人燒香冥想。正如一本書指出,燒香能叫人進入出神狀態,甚至得到「特異功能」。該書也推介一些燒香儀式,聲稱能夠跟「靈界」接觸,助人解決生活難題。基督徒可以像他們一樣燒香嗎?
耶和華嚴令禁止基督徒把錯誤的宗教儀式混進正確的崇拜。使徒保羅引述以賽亞的預言,勸戒基督徒慎防錯誤宗教的不潔影響。他寫道:「耶和華說,『所以,你們要從他們當中出來,離開他們,不要接觸不潔淨的東西』,『我就收納你們』。」(哥林多後書6:17;以賽亞書52:11)真基督徒必須避免一切跟錯誤崇拜或玄祕術有關的東西。(約翰福音4:24)
既然燒香是一些宗教和通靈術的儀式,這是不是說,燒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對的呢?不一定。有些人喜歡在家裡點香,享受香所散發的芬芳氣味。(箴言27:9)雖然如此,基督徒決定是否燒香前,應先考慮一些因素。你的鄰居把燒香視為他們的宗教儀式嗎?在你的地區,燒香常常跟通靈術有關嗎?還是燒香很普遍,而且跟宗教無關呢?
我們決定是否燒香前,該考慮自己的良心和別人的感覺。(哥林多前書10:29)使徒保羅對羅馬人所說的話很值得我們留意。保羅寫道:「我們應該追求促進和睦的事,追求彼此強化的事。不要再為了食物而破壞上帝的作為。一切固然都是潔淨的,但如果有人明知可能叫人失足,還是去吃,就招致損害了。無論是吃肉,是喝酒,還是任何事,如果能使你的弟兄失足,就一概不做才好。」(羅馬書14:19-21)
如香的禱告
在古代,以色列人所獻的香預表蒙上帝垂聽的禱告。因此,詩篇執筆者大衛向耶和華唱道:「願我預備的禱告,如香在你面前」。(詩篇141:2)
忠信的以色列人不會把獻香視為毫無意義的儀式。他們仔細按照耶和華的規定去製香和燒香。今天的基督徒不會燒香,但他們懷著感恩之心,以尊重的方式向天父禱告。聖經向我們保證,耶和華喜悅「正直人的禱告」,像他喜悅聖殿裡祭司所獻的香一樣
真基督徒崇拜上帝時可以燒香嗎? — 守望台線上書庫 https://bit.ly/3DHM0o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