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病(英語:Dutch disease、荷蘭語:Hollandse ziekt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
File:North Sea oil platform.jpg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ctd2m
在經濟學中,荷蘭病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推定機制是,由於行業的增長(或外援的流入)增加收入,與其他國家的貨幣相比(匯率以某國貨幣/其他國貨幣的形式顯示),某國家的貨幣變得更強(升值)。這導致某國家其他行業出口為得到其他國家購買變得更昂貴,而進口(購買其他國家的)更低廉,如果不進行政策干預,某國家的這些行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力會被降低。
雖然它最常指的是自然資源的發現,但也可以指「導致其他國家的貨幣大量流入的任何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價格急劇上漲,外援和外國直接投資」。[1]此術語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2]
File:North Sea oil platform.jpg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ctd2m
歷史
在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而從天然氣出口中獲得大量收入,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然而,蘭獲得了過度富裕的生活,隨著天然氣出口的增加,本國貨幣荷蘭盾的匯率也隨之上升,勞動者薪水也同時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急速下滑,工人失業造成經濟惡化。伴隨著經濟惡化,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產生了巨大壓力,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速增加。
當時由柯克首相領導的政府,呼籲各界能夠共體時艱以應經濟問題,於是下令三年內勞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資方做出的承諾是三年內不得裁員,最後經濟也開始復甦,多數國家為之頭疼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有荷蘭找出解決之道。「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後果
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上升將導致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首先打擊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匯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幣升值,再次打擊了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製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但這時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製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製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
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荷蘭病」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適用於所有「享受」初級產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
File:North Sea oil platform.jpg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zctd2m


荷蘭病指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荷蘭病指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荷蘭病指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

荷蘭病(英語:Dutch disease、荷蘭語:Hollandse ziekte)是一個和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術語。是指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導致貨幣匯率上升,因而工業出口減少、國內製造業衰退的現象。
在經濟學中,荷蘭病是特定行業(如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的增長與其他行業(如製造業或農業)經濟發展的下滑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係。推定機制是,由於行業的增長(或外援的流入)增加收入,與其他國家的貨幣相比(匯率以某國貨幣/其他國貨幣的形式顯示),某國家的貨幣變得更強(升值)。這導致某國家其他行業出口為得到其他國家購買變得更昂貴,而進口(購買其他國家的)更低廉,如果不進行政策干預,某國家的這些行業(主要是製造業)的競爭力會被降低。
雖然它最常指的是自然資源的發現,但也可以指「導致其他國家的貨幣大量流入的任何發展,包括自然資源價格急劇上漲,外援和外國直接投資」。[1]此術語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2]
荷蘭海上石油台
歷史
在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歐洲天然氣出口大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而從天然氣出口中獲得大量收入,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然而,荷蘭獲得了過度富裕的生活,隨著天然氣出口的增加,本國貨幣荷蘭盾的匯率也隨之上升,勞動者薪水也同時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攀升,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急速下滑,工人失業造成經濟惡化。伴隨著經濟惡化,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大幅提高的社會保障體系負擔對政府財政產生了巨大壓力,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速增加。
當時由柯克首相領導的政府,呼籲各界能夠共體時艱以應經濟問題,於是下令三年內勞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資方做出的承諾是三年內不得裁員,最後經濟也開始復甦,多數國家為之頭疼的社會福利問題,也只有荷蘭找出解決之道。「荷蘭病」的經典模型是由W.M.Corden和J.Peter Neary在1982年給出的。兩位作者將一國的經濟分為三個部門,即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可貿易的資源出口部門和不可貿易的部門(主要是一國內部的建築業零售貿易和服務業部門)。
後果
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上升將導致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首先打擊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匯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幣升值,再次打擊了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製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但這時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製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製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
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荷蘭病」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適用於所有「享受」初級產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
荷蘭病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XDMru
------------------------------------
ASML揚言出走 荷蘭政府陷恐慌
2024/03/12 07:13
ASML揚言出走 荷蘭政府陷恐慌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J7b7o
ASML依靠吸引技術工人而蓬勃發展,其在荷蘭的勞動力中約有40%不是荷蘭人。(彭博)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晶片設備製造供應商ASML警告,除非政治氛圍變得更有利於吸引外國人才,否則該公司不能致力在本國發展,需要移往他國,這讓荷蘭政府陷入恐慌。
ASML甚至威脅要搬到法國,這通常不是一個好兆頭。彭博報導指出,威脅離開荷蘭前往法國,這表明人工智慧的繁榮帶來政府處理其他艱難的經濟權衡,也就是新一波壓力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
荷蘭人對移民的反感情緒日益強烈,間接後果將是抑制移民的成長,這令人感到不安。與所有全球科技公司一樣,ASML依靠吸引技術工人而蓬勃發展,其在荷蘭的勞動力中約有40%不是荷蘭人。
人工智慧推動的科技繁榮可能會讓企業面臨一種新變種「荷蘭病」,也就是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開始不成比例地取代或萎縮其他產業。此術語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大格羅寧根天然氣田後,製造業的衰落。
包括各國區域之間吸引投資的競爭加劇,法國總統馬克宏的親商改革,和慷慨補貼看起來比荷蘭最近壓制外籍工人​​稅收減免更受企業歡迎。
不過,雖然荷蘭當前對移民的敵意上揚,但ASML實際上將其2萬3000名荷蘭員工重新安置到每週工作35小時的法國,這個想法仍令人難以置信。況且,巴黎有自己的勞動市場問題,而且它不會讓ASML更接近在美國和亞洲的頂級客戶。
報導提醒,乘著人工智慧熱潮的社會和企業,應該密切關注這場ASML之戰。目前,大型科技公司規模越來越大,包括荷蘭政府都需要在殺雞取卵的極端做法,以及有利於某一行業而不是另一行業的企業勒索之間,找到一條健康平衡的道路。ASML揚言出走 荷蘭政府陷恐慌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9J7b7o
-----------------------
荷蘭病是什麼?晶片荒之後,台灣可能染上「 荷蘭病 」?
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非「半導體」莫屬,新冠疫情以來,一度造成全球晶片荒,讓台灣半導體實力獲得更多國際注目,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台積電討論度也直直上升,但是在這美好發展的背後,卻有不少人開始擔心台灣會染上「荷蘭病」,恐成為台灣經濟的長期隱憂,本篇文章將詳細介紹荷蘭病!
荷蘭病意思?
荷蘭病(Dutch Disease)是描述一個經濟現象,而不是一種真實疾病,泛指一個國家發現天然資源,例如: 天然氣 、石油,並嚴重依賴該產業,導致該國出口、外匯收入大幅增加,帶動匯率快速升值,讓其他產業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產品變得更昂貴,最終其他產業喪失國際競爭力、陷入衰退等現象。目前荷蘭病的概念已經不限於天然資源,已延伸至其他能讓資本大量流入的因素。
荷蘭病由來?國家?
「荷蘭病」一詞是由國際財經媒體《經濟學人》在 1977 年所開創的名詞,描述當時荷蘭過度仰賴能源業所衍生的問題。 1960 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格羅寧根天然氣油田,往後 1970 ~ 1980 年代,大力開採天然氣資源,發展天然氣產業,大量出口天然氣,為荷蘭帶來巨大的貿易收入、外匯,同時讓荷蘭盾(Dutch guilder)匯率大幅升值,導致其他產業喪失出口競爭力、企業一一倒閉,只剩天然氣產業順利發展,使荷蘭產生失業率上升、財政負擔加重和經濟成長放緩等問題。
歷史上,不少國家都曾染上荷蘭病,像是 16 世紀美洲的寶藏大量流入西班牙、 1850 年代澳洲的淘金熱,或是 1970 年代產油國因原油價格上漲,原油出口增加,而犧牲農業及製造業成長。
荷蘭病有什麼影響?
理想中,國家如果發現大量的天然資源,並大量挖掘、出口,推升短期經濟大幅增長,這將增加稅收、改善經常帳,並創造就業機會,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實際上這些國家獲得的好處往往比預期的要少的多,反而衍生出各種經濟問題,如下:
過度仰賴能源產業的階段
貨幣快速升值:出口需求激增,對該國貨幣需求上升,匯率快速升值。
其他產業競爭力下降:匯率升值,會造成國內出口商品較外國商品貴,和外國商品價格較國內商品便宜,將會同時影響針對出口或內需的製造業。
工資上漲:由於財富、服務支出增加,推升服務業就業需求,進而導致薪資上漲,製造業也必須調薪來留住員工。
間接去工業化:製造業產出、投資下降,開始落後其他國家,未來較難再次趕上。
過度仰賴能源產業稅收收入:天然資源高產量往往能為政府帶來可觀的稅收收入,使政府有能力維持財政盈餘,但通常也會削減其他產業的稅收。
以上幾個問題交互影響下,其他產業只能痛苦支撐,到後來國家只能仰賴能源產業。
多數國家能源高產量僅能維持幾年,當能源耗盡時,其他產業難以從先前影響中恢復
製造業出口產業衰退、落後:製造業需要多年才能恢復競爭力,使經濟維持多年的低增長。
貿易赤字:當能源出口下降,舊出口產業已沒落,將會導致巨大的貿易赤字。
稅收收入下降:當能源產業收入減少,稅收將會跟著減少,容易導致財政赤字出現。
失業:隨著經濟趨緩,先前強勁的服務需求將下降,導致除了製造業外,服務業也出現更多失業人口。
以荷蘭為例:
荷蘭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內需不大,經濟主要以製造業出口作為支撐,在北海發現天然資源後,政府過度仰賴天然氣產業,衍生出上述提到的問題,包含:製造業就業下降、薪資上升、匯率升值、製造業成長趨緩。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銀行
如何解決荷蘭病?
歷史上,得過「荷蘭病」的國家們,政府對症下藥的治方法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圍繞在三大方向:
限制貨幣升值、減少外資流入,例如:中國政府會運用外匯存底,購買美國政府債券(資金流出),來保持相對較低的人民幣價值。
降低其他產業受到的影響,例如:降低工資成本、對進口商品徵更高的稅。
能源產業稅收善加利用,例如:不用於支出改為儲蓄,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於基礎建設或教育,提高製造業競爭力。以荷蘭為例:荷蘭政府當時祭出多項改革,包含:減少工時,來抑制工資成本,創造就業、政府財政重整(訂定支出上限、縮減政府人事支出)、加入歐洲貨幣聯盟來穩定貨幣環境,創下連續26年無經濟衰退的奇蹟,被稱為「荷蘭奇蹟」(Dutch Miracle)。
圖片來源:台灣中央銀行
荷蘭病結論
荷蘭病並非無藥可救,只要找對藥方,荷蘭病可以比喻為甜美的毒蘋果,單一出口產業爆炸性成長,短期能帶來經濟起飛,卻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輕則產業發展失衡,重則經濟衰退,但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有各國的前車之鑑,荷蘭病已經被找到應對方法,所以現在各國央行通常會注意匯率的波動,進行部分干預,或是政府推出政策幫助產業轉型,提升各產業的競爭力,以此來降低荷蘭病的疑慮,若政府能做好適當規劃、提前預防,那發現天然資源便不是荷蘭病,而是準備發大財,迎來經濟快速成長的時代!
荷蘭病是什麼?有什麼影響?台灣可能染上「 荷蘭病 」?|天下雜誌 https://bit.ly/49L9uHh
(參考資料:台灣央行)
----------------------------------
荷蘭病是什麼?會產生哪些影響?該如何避免?
荷蘭病是什麼?會產生哪些影響?該如何避免? https://bit.ly/48NXfYZ
更新時間: 2022年2月17日
護國神山台積電日前開出職缺,徵求政經學博士或相關學歷的人才,意外引發熱議。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示警,半導體產業過熱,台灣恐怕出現「荷蘭病」。到底荷蘭病是什麼?為何要如此憂心?台灣又該怎麼避免?
荷蘭病(Dutch Disease)並非真實疾病,而是英國新聞周報《經濟學人》於1977年提出的新名詞,泛指因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導致大量資本流入、幣值急速上升,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圖為荷蘭風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荷蘭病(Dutch Disease)並非真實疾病,而是英國新聞周報《經濟學人》於1977年提出的新名詞,泛指因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導致大量資本流入、幣值急速上升,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圖為荷蘭風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荷蘭病是什麼?
其實,荷蘭病(Dutch Disease)並非真實疾病,而是英國新聞周報《經濟學人》於1977年提出的新名詞,泛指因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導致大量資本流入、幣值急速上升,喪失國際競爭力的現象。
我國中央銀行臉書粉絲專頁曾進一步解釋荷蘭病的由來。1960年代,荷蘭發現北海油田,往後20年靠著大量出口天然氣,累積不少外匯,荷蘭盾的匯價大幅升值,卻也造成國內其他產業空洞化,產品出口量下跌、失業率攀升,政府財政負擔加重等經濟問題。
延伸閱讀》央行理事示警的「荷蘭病」是什麼?央行小編解釋給你聽
荷蘭病為何台灣可能染上?荷蘭病會造成哪些危機?
這幾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造成全球晶片短缺,台灣半導體產業大熱,儼然已成我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2021年,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民生用水大舉限縮,反觀半導體業卻得到優先供水的禮遇,不難看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然而,隨著全台陷入半導體熱潮,荷蘭病的隱憂也逐漸浮現。早在一年前,央行理事就曾提醒,半導體業帶動新台幣強勢升值,恐不利於其他產業發展。
2022年,又有專家提出荷蘭病警訊,擔憂半導體業的人才磁吸效應超乎預期,導致其他產業人才流失。像是台積電日前向「政經學博士」招手,徵才觸角已伸向文組科系;立委鄭運鵬也透露,曾聽聞土木技師跳槽去當系統工程師。
延伸閱讀》社會組也搶進台積電 專家:「荷蘭病」徵兆浮現
荷蘭病哪些國家也曾出現?
不少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都曾染上荷蘭病。像是全球最大原油儲備國委內瑞拉,靠著老天給的禮物,一度躋身成為南美最富有的國家;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當石油價格暴跌,經濟瞬間被拖垮,快速通膨、資本外逃,全國窮得只剩下石油。
同為石油出口大國的挪威,1969年開始進入黑金時代,雖然賺進大把鈔票,卻也出現薪資上漲、其餘產業缺工等荷蘭病的病徵。政府下定決心,逐步限縮石油營收,不再讓黑金市場左右整體經濟,才成功擺脫荷蘭病。
延伸閱讀》彭博:台灣、南韓須留意「荷蘭病」
荷蘭病該如何治?
當年,荷蘭病造成工資上漲、失業率上升、政府赤字擴大等情況,荷蘭政府對症下藥,祭出多項改革,例如進行財政重整,縮減政府規模與公務員薪資成本;減少工時、抑制工資上漲,藉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最終化危機為轉機,創下連續103季無景氣衰退的紀錄。
而台灣目前僅出現產業失衡的前兆,該如何避免染上荷蘭病?央行認為,以2020年的出口來看,台灣半導體業與傳產業的此消彼長,主要受到國際需求影響,而非新台幣升值造成;加上傳產工資並未上漲,因此推斷與荷蘭病並不相似。
不過央行也建議,傳產業應該要透過高值化、數位轉型、多元生產布局等方式,降低外在衝擊,或可減少荷蘭病的疑慮。政府也將加速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其他雙邊FTA協商,協助提升傳產競爭力。
荷蘭病是什麼?會產生哪些影響?該如何避免? https://bit.ly/48NXfYZ
--------------------------------

-------------------------------
人均GDP超車日韓 貧富差距擴大
洪凱音/台北報導
2022年10月24日 週一 上午4:10
人均GDP超車日韓 貧富差距擴大 https://bit.ly/3zgTuwf
年台灣人均GDP可望超越日韓,成為東亞第一。但學者示警,台灣科技業一枝獨秀,「荷蘭病」徵兆浮現,貧富擴大、M型化消費,恐怕衍生社會財富對立。圖為台北街頭商家張貼出清海報,拉抬業績。(本報資料照片)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今年台灣人均GDP約3萬5510美元,可望超越日、韓,成為東亞第一;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示警,台灣科技業一枝獨秀,「荷蘭病」徵兆浮現,貧富擴大、M型化消費,恐怕衍生社會財富對立;通膨壓力下,廣大庶民得更辛勤工作,才能應付高漲的外食費、房貸壓力等,對人均GDP東亞第一「超無感」,生活在另個平行空間。
IMF預估,我國人均GDP明年3萬6834美元,仍會持續領先日、韓,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我國超越日、韓的情況,不會是「曇花一現」。殷乃平表示,台灣能首度超越日本的原因,是日圓貶值速度太快,國民所得換算成美元計價,就吃了大虧,加上台灣近3年來科技業貢獻多,經濟成長率高於日本所致。
全球大鬧晶片荒,殷乃平表示,台灣 「荷蘭病」徵兆浮現,即科技業一枝獨秀,只要與半導體沾上邊的產業以及從業人員,近3年來財富增加最多,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北市,不僅所得居全台之冠,不動產漲幅也最為驚人;相對於餐飲、住宿、休閒旅遊等裁員、無薪假,產業興衰鮮明,數百萬的服務業人口,幾乎享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荷蘭病」是描述單一出口產業爆炸性成長,帶動勞動者薪資成長,削弱其他產業的競爭力;源於1960年荷蘭外海發現天然氣田,意外之財暴富升值,能源產業一枝獨秀,工業、製造業衰退喪失競爭力。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陳尹柔表示,對多數上班族來說,今年1到8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4311元,年增率3.08%、看似成長不少,不過,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呈負成長0.02%,為6年來同期首見的負數,等於薪資增漲被通膨吃掉,不但壓縮生活品質,也衝擊上班族退休準備。
陳尹柔根據調查指出,在這波通膨壓力下,35%上班族是「月底吃土族」,等於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存或做理財,調查也顯示,近一半的受薪階級擁兩份收入,以兼職、打工或投資等管道來增加收入,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就是為了充實荷包,減少經濟上的不確定性。人均GDP超車日韓 貧富差距擴大 https://bit.ly/3zgTuwf


台灣GDP相當每人2萬850美元。人均GDP首位是盧森堡,達到10萬3751美元,美國5萬1689美元排在第7,日本為4萬6537美元+南韓2萬2590美元排在第23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全球GDP十強榜單/全球經濟數據總覽/人均收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加坡、香港、南韓人均GDP分別為五二一七九美元、三八七九七美元、二五○五一美元,台灣是二一一四一美元+22K政策造成低薪化 外勞達47萬人高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