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歌頌周文王的功德及姜子牙“寧可直中取,決不屈(曲)中求”的品質,便以這節故事編出了“龍魚舞”,以激勵後人世間。

龍魚舞-龍魚戲是一種流行於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的傳統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慶祝活動。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民俗文藝形式。
龍魚舞指用各種材料結成龍魚身的龍魚,一位孩童手執珍珠作前導,邊舞邊唱某一故事情節。
簡介
各種材料結成龍魚身的龍魚,一位孩童手執珍珠作前導,邊舞邊唱某一故事情節。據老藝人說,此舞約一百年前一前清時傳入我縣桐嶺仁和村,後發展到大覃、塘蓮等附近方圓幾十里皆盛行。每逢喜慶豐收,歡度春節便表演此舞,以贊太平盛世,國泰民安。 “龍魚舞”的龍魚即是龍頭魚身。
龍魚舞傳說
相傳商周時,朝中有一個大臣姜子牙,因不滿商紂王的荒淫、殘暴、殘害忠良;上諫陳述,返遭迫害,逃出京城。聞說西岐(今西部)周文王為明聖之君,便到西岐境內一溪邊隱居垂釣自嘗,靜候良機。一天,巧遇青年樵夫武告,通過交談,武告方知姜子牙“非為釣魚,意在釣王侯”。隨後,武告便把姜子牙的才幹和他那剛正不阿,不為榮華富貴所動的品質,傳到文王耳里。不久,文王即封其為宰相。姜子牙上任後,重修朝綱,制定許多利民措施,使西岐天下太平,最後統一了中國。後民間藝人為了歌頌周文王的功德及姜子牙“寧可直中取,決不屈(曲)中求”的品質,便以這節故事編出了“龍魚舞”,以激勵後人世間。
舞蹈分類
龍魚舞五個層次
一是魚嘴集匯,表示團結一致、同心協力
二是金龍穿四角、六角、八角,由魚組成不同的角度,而龍珠龍王穿躍期間,呈現如意吉祥。
三是織碧,將魚排成一長行,由龍穿碧而過,寓意金碧輝煌。
四是魚跳龍門,由各種魚跳越龍珠和龍王之間,象徵旺氣盪陽和蓬勃向上。五是龍魚入室,是龍魚一齊躍進廳堂,體現滿堂吉慶,老少平安,萬事如意,興旺發達
“龍魚舞”伴奏分類
一是伴奏龍魚舞蹈動作的鑼鼓調。
二是龍魚走路時和龍魚舞開場時的清鑼調,用鼓仔鑼敲打。
三是吹奏樂,本地俗稱八音調。
"龍魚舞"價值
“龍魚舞”獨特的藝術風格為世人所賞識,特別是引起一些專家學者的關心重視和研究的興趣。肇慶學院(當時稱為西江大學)音樂系的老師首先對龍魚舞進行了發掘研究,並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編。1994年11月在廣東省第九屆運動會上藉助懷集龍魚舞的改編舞蹈在開幕式首次亮相。1995年9月,肇慶市民眾藝術館取自懷集龍魚舞的改編舞蹈“龍魚舞”在全省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上表演,轟動全場。從此,龍魚舞聞名省內外。1999年,經懷集縣文化局調查整理,懷集民間舞蹈“龍魚舞”入選《中華舞蹈志·廣東卷》。後來,肇慶市歌舞團繼續根據懷集民間藝術“龍魚舞”創編出來的舞蹈《魚龍弄潮》在國內外重大活動登台獻演,展示了肇慶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2007年底,懷集“龍魚舞”光榮地入選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魚舞:龍魚舞指用各種材料結成龍魚身的龍魚,一位孩童手執珍珠作前導,邊舞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CXHOBf


龍魚戲是流行於五夫鎮、傳承了八百多年的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活動,獨具人文魅力。龍魚戲是流行於五夫鎮、傳承了八百多年的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活動,獨具人文魅力。
游魚戲水被網驚 踴身變化入龍門 三根楊柳垂金錢 萬朵桃花顯價能
-楊柳垂的是柳枝,現在卻垂金線,就是吃喝不愁,桃花在古人看來是很美好、幸福的意義,也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就是代表婚姻美滿。而楊柳和桃花都是春天的代表,也是意味著你的人生將越發繁茂。龍魚戲是一種流行於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的傳統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慶祝活動。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民俗文藝形式。龍魚舞-龍魚戲是一種流行於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的傳統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慶祝活動。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民俗文藝形式。“五夫龍魚戲”是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五夫龍魚戲與IP形象設計相結合,能讓觀者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相融合的一種視覺體驗,相信會讓更多人了解到五夫龍魚戲這一傳統民俗,能夠有效的宣傳和保護這一傳統文化。

2022-09-05_153955e710ff2784ff42b29737a263069a724577eb72377aff4ae8827b806d8769fd560a654f6a131241b7816fb16de9413978


162547008422071000 (36)1000 (35)1000 (34)1000 (33)1000 (32)Z (18)Z (17)2Q (16)Z (16)9k (18)9k (17)9k (16)0 - 2022-09-05T162549.0700 - 2022-09-05T162539.428bb170705-ed4b-4707-a40a-3cdb1248Z (19)b795caea373c4be2b7c1b85673ff49882022-09-05_1621421000 (36)1000 (35)

一條龍魚,兩位古稀藝人的共同堅守
一條龍魚,兩位古稀藝人的共同堅守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x0z0qr
東南網2月23日訊(本網記者肖練冰陳艷)2021年1月1日,《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系列公益宣傳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全頻道播出,其中武夷山“五夫龍魚戲”的展演片段格外驚艷。
“龍魚戲”是深藏於閩北小鎮上傳統的民間文化表演,是武夷山五夫鎮當地獨有的民間燈舞,原為鄉民祈福所用,後因朱熹中進士,又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內容表示對學子的鼓勵。每年的荷花節,都是它大放異彩的時候。龍魚戲的舞蹈多樣,姿態簡潔靈動,“水波起伏”“魚龍打鬥”“龍鯉嬉戲”是它眾多招式之一,生動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蘊含的深刻寓意使它成為閩北地區民間的一朵奇葩。
五夫龍魚戲表演。陳美中攝
“龍魚戲”沿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少不得手藝人的傳承。帶著好奇與敬仰,記者敲開了“五夫龍魚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彭子逑的家門。
竹篾龍魚,傳承不息
彭子逑正在製作龍魚的骨架東南網記者陳艷攝
彭子逑是為數不多還堅持用最傳統的方式製作龍魚的手藝人,儘管如今雙手乾枯發皺,但他依然能夠輕鬆而熟練地劈開竹篾,纏繞鐵絲。在他的手下,堅硬的竹篾柔軟得像一條可隨意造型的絲線一般,三兩下,一隻飽滿靈動的魚兒雛形便由指尖生出。
“骨架做好後,再蒙上布,噴漆晾乾後彩繪上去,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看似簡單的龍魚卻蘊藏了極為講究的工序,彭子逑嚴格地遵循著在書上學到的方法製作龍魚,“你看這個龍頭的嘴裡要有噴火的機關,龍口下顎也要有能夠活動的裝置,這可不簡單。”彭子逑說著,臉上頗有一些驕傲。
“一隻龍魚作頭,一隻黑魚作尾,中間九隻鯉魚,再加上兩個高照燈和一個龍門,這才是一套完整的龍魚。”彭子逑如數家珍般介紹道。清麗可愛的龍鯉,凶神惡煞的烏龍,還有極具特色的水紋燈和龍門,一個個結合起來,便組成了五夫鎮獨特的“龍魚戲”。
說起彭子逑與龍魚的淵源,更像是一段傳奇的經歷。彭子逑向記者說道,解放初期,他的堂哥是當時鎮上數一數二的龍魚製作好手,而他則是一個篾匠。每到年關,龍魚的需求量增大,他便常去給堂哥搭把手。
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龍魚被認為是“四舊”的產物。堂哥交由他一本關於龍魚製作和表演的書籍,害怕的他擔心犯下錯誤,又不忍“龍魚戲”就此流失,思考再三後將書中的內容記下後銷毀。書雖不在,但龍魚卻留在他的腦中,這也為他日後製作與傳播龍魚技術奠定了結實的基礎。
“過了幾年,鎮上的薑生明找人做龍魚,他當時製作量比較大,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就去了。”風頭過後,彭子逑結識了當時還只是一個普通人的薑生明。兩人惺惺相惜,共同研究探討龍魚製作的巧計。
鋁絲龍魚,創新不息
姜生明與他的龍魚。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薑生明已經是龍魚戲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0歲的他守著鎮上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館內是他輾轉半生收集而來的老物件,其中色彩鮮明、錯落有致的龍魚一下就抓住了記者的眼球。
“我外公是老一輩的龍魚手藝人,所以小時候就經常看他做,很多東西都刻在腦子裡。”姜生明與龍魚結緣源於他的外公,回憶起舊時時光,他眼裡多了一些落寞,“我20歲進了部隊,出來之後乾了很多工作,04年的時候才重新開始製作龍魚。”
姜生明說起這一段經歷時,尤為感激一個人。當時,中國第六代導演路學長為拍攝電影《租妻》來到五夫鎮取景,為貼近當地特色,路學長想在電影中插入一段“龍魚戲”的場景,他輾轉打聽到姜生明,出資請他製作一套龍魚以便拍攝。這也拉開了姜生明往後十多年致力於傳承龍魚文化的帷幕。
姜生明的民俗文化博物館被授予龍魚戲武夷山市特色文藝示範基地。東南網記者陳艷攝
“太多年沒有做過龍魚了,一開始遇到了很多困難。”好強的薑生明暗自較勁,“我就不信我做不出好看的龍魚!”那時的他,還尚未結識手藝精湛的彭子逑。
為了將龍魚做得栩栩如生,他還特意上街買來活魚放在家中日日觀察,模仿活魚的神態進行製作。經過極為刻苦地練習,推翻了一次又一次的架構,姜生明終於做出了栩栩如生、形態逼真的龍魚,龍魚更是在電影中大放光彩。
“那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龍魚戲,在別人看來是很獨特的,它是我們五夫鎮的文化,我得把這件事做下去。”姜生明比很多人都更早有文化傳承的認識,他開始認真思考起如何將龍魚戲傳播開、傳下去。
首先,他將目光放在龍魚的製作上。“傳統竹篾製作的龍魚保質期不長,容易腐爛,裡面的竹子一腐爛,外面的布也跟著爛,再好的顏料和布料都浪費了。”他認為,龍魚是龍魚戲的載體,能夠長久保存的“龍魚”才更有利於龍魚戲的傳承。於是,他開始嘗試其他可替代竹篾的材料,試了多種材料後,最後選定了鋁絲。在他看來:“鋁絲容易造型,不容易腐爛,還輕便。”
其次,他還嘗試如何將龍魚以更好的形式進行傳播。“為了便於售賣和收藏,我之前試著做小龍魚,做了九個排成一排,特別好看。”但由於龍魚製作工序複雜,一個龍魚無論大小都要經過八道工序,即:架棍子,釘架子,打鋁線絲,綁龍魚,裝燈,蒙布,噴漆,畫麟。因此,產量並不高。
少年龍魚隊首次亮相。陳增攝
同時,他受少年宮與學賢書院的邀請,作為指導老師,協同組建了少年龍魚隊。“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龍魚的興趣提高了很多,舞得很起勁兒!還經常在鎮上演出,拿了不少獎。”提到少年龍魚隊,姜生明臉上神采奕奕。
隨著時間流逝,漸漸年老的他發覺,無論是龍魚的形式還是製作工藝,都不離開最重要的傳承人。在這一點上,他與彭子逑不謀而合。於是,他開始物色人選。“龍魚戲製作門檻高,要手指靈活,還要有大量的學習時間,加上現在市場不大,需求量和利潤不高,所以會比尋常手藝傳承的門檻更高。”講到這裡,姜生明嘆了一口氣。但好在,自己的兒子對龍魚倒是頗有興趣。姜生明將他拉入夥,傳授他技術,他倒也學得有模有樣。
少年龍魚,堅守不息
五夫成人龍魚隊手舞龍魚穿過五夫興賢古街謝國萍攝
五夫鎮文體服務中心主任李直玲與兩位傳承人關係頗深,時不時會上門看一看兩位老人在生活上有什麼需求。她對龍魚戲格外上心。
“龍魚戲是我們五夫鎮獨特的文化,很受民眾喜愛,像鎮上的少年宮和學賢書院都有組織少年龍魚隊,還經常在鎮上演出。”說到龍魚隊,李直玲眼裡充滿了喜愛,十分歡喜地拿出視頻給記者觀看少年龍魚隊的精彩演出。
興奮的語氣之下,記者也發現了她對龍魚隊的憂慮。“少年龍魚隊都是由十幾歲的少年組成的,隨著他們一天一天地長大,龍魚隊也面臨著人員流失的問題,陷入頻繁替補的尷尬境遇。”
姜生明為當地企業定制的龍魚作為室內裝飾用品成列在商舖內。受訪者供圖
最近,李直玲一直在探索如何將非遺文化打造成文創產品。“如果把龍魚戲做成一個產品,既能拉動經濟,又能傳播開來,就能吸引更多人來五夫鎮,讓更多人了解龍魚戲、喜歡龍魚戲。”為此,她特意找了武夷學院合作。武夷學院將龍魚戲作為學生的設計課題,由學生的奇思妙想製作出許多形色各異的伴手禮和產品包裝。“效果很好,我想會有很多人喜歡的。”經過這次合作之後,李直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龍魚戲”的傳承,離不開彭子逑和姜生明兩位手藝人的堅持,離不開五夫鎮文體服務中心的支持,和與他們一樣熱愛龍魚戲的更多人的努力。
一條龍魚,兩位古稀藝人的共同堅守_騰訊新聞 https://bit.ly/3x0z0qr

五夫鎮:民俗文化博物館_朱熹


龍魚戲一種流行於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的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慶祝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形式。 2流傳地區編輯 五夫鎮原名五夫里,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東南部。五夫的歷史始於晉代中期,自古有“鄒魯淵源”之稱,在這裡有一種傳承了近800年、獨具人文魅力的古老民間戲種——龍魚戲。 3歷史淵源編輯  龍魚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也稱“魚化龍”。它是民間流傳的吉祥物,寓意學子只要一心向學,就可脫胎換骨,從一條普通的魚變成天之驕子、人中龍鳳。從宋代起,每逢士子中舉和應試入貢時,五夫的鄉民便用竹子編制龍魚形,蒙上絹布,繪上色彩,製成龍魚燈,另外還制有牙旗燈、水紋燈、龍門燈,配上鑼鼓隊、嗩吶隊、燃放隊進行表演以慶祝士子中舉登榜。現在,在五夫鎮的古建築中,還留存有不少“龍魚”的圖案。 4文獻記載編輯 清乾隆五年,木匠王和全得祖先傳授手藝,將龍魚制編和引舞,並將此文戲相傳於後世。文戲後來由他口述,江用中撰寫,胡餘奉繪畫,編成五夫龍魚戲要略。該書詳細地記載了龍魚戲的來歷、製作方法、表演過程,現被收藏在五夫紫陽樓。 5表演形式編輯 龍魚戲的表演過程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鯉魚游蓮塘,一群由大到小的紅鯉,魚貫而出,遊入“蓮塘”,領頭最大的稱為大鯉,諧音“大利”,隱喻大吉大利。群鯉在大鯉的帶領下時而上下翻騰,時而左右劃著弧線游弋,在眾多裝扮成蓮花仙子的少女中穿梭,這是結合了當地主要盛產蓮子,喻義連年有餘。第二部分是鯉魚跳龍門,喻文人才子十年寒窗苦讀終於登科取仕、可立志修身治國平天下之意。 6遺產保護編輯 由於歷史原因,五夫龍魚戲這一民俗傳統曾一度銷聲匿跡。二十一世紀初,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高度重視下,五夫文化站對這一民俗進行重新挖掘整理,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五夫龙鱼戏:两位古稀艺人的共同坚守 -魅力武夷 - 武夷山新闻网


武夷山五夫龍魚戲: 古稀手藝人共盼「魚」躍龍門
2021/03/04 來源:臺海頭條
台海網3月4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今年初,《在南平看見文化中國》系列公益宣傳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全頻道播出,其中武夷山五夫龍魚戲的展演片段驚艷眾人。
龍魚戲深藏於五夫這座閩北小鎮,作為一項傳統而獨特的燈舞民俗表演,史料記載其原為鄉民祈福所用,後因朱熹中進士,又添入「鯉魚跳龍門」的寓意,以示對學子的鼓勵。它的舞蹈簡潔靈動,「水波起伏」「魚龍打鬥」「龍鯉嬉戲」等眾多招式沿傳千年至今,依舊栩栩如生。
帶著好奇與景仰,記者近日敲開了武夷山五夫龍魚戲省級非遺傳承人彭子逑的家門。
五夫龍魚戲表演 陳美中 攝
竹篾龍魚,傳承不息
已逾古稀之年的彭子逑,是為數不多堅持用傳統方式製作龍魚的手藝人。一雙乾枯發皺的手,依然能輕鬆熟練地劈開竹篾。在他手中,堅硬的竹篾柔軟得像絲線,三兩下,一隻飽滿靈動的魚兒雛形便由指尖生出。
「骨架做好後,蒙上布,噴漆、晾乾、彩繪,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看似簡單的龍魚工序講究,彭子逑嚴格遵循著他在書上學到的方法,「你看,龍嘴裡要有噴火的機關,龍口下顎也要有能夠活動的裝置,做這些都不簡單。」說著,老人臉上掠過一絲驕傲的神色。
「一隻龍魚作頭,一隻黑魚作尾,中間九隻龍鯉,再加上兩個高照燈和一個龍門,這才是一套完整的龍魚。」對於龍魚,彭子逑如數家珍。他與龍魚的淵源,更像是一段傳奇。
上世紀50年代,彭子逑的堂哥是當時五夫鎮上數一數二的龍魚製作好手。每到年關,龍魚的需求量大增,身為篾匠的彭子逑就常去給堂哥搭把手。
不幸的是,龍魚因被認為是「四舊」的產物,一度面臨被革除的厄運。堂哥交給彭子逑一本關於龍魚製作和表演的書籍讓他保管,他既害怕書籍被查抄,又不忍龍魚戲就此失傳。思考再三,他將書中內容全數背下。書最終銷毀了,但龍魚戲卻留在他的腦中。
鋁絲龍魚,創新不息
70歲的姜生明是五夫龍魚戲的另一位傳承人,他守著鎮上的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館,館內滿是他輾轉半生收集的老物件,其中不乏色彩鮮明的龍魚。這份對龍魚的喜愛,源於少時外公的教導。
說起與龍魚戲的再度結緣,他說,還要特別感謝另一個人。2004年,著名導演路學長為拍攝電影《租妻》來到五夫鎮取景,為拍出山鄉風貌,路學長設計在電影中插入一段龍魚戲的表演場景。導演輾轉找到姜生明,出資請他製作一套龍魚以便拍攝。這拉開了姜生明此後十多年致力傳承龍魚文化的帷幕。
「太多年沒有做龍魚,一開始遇到很多困難。」為了喚醒記憶中的龍魚,姜生明買來活魚日日觀察,模仿魚的動態製作造型。經過刻苦的練習,一次次推翻架構,他終於做出一套形態逼真的龍魚,為電影劇情錦上添花。
「那時我才意識到,原來習以為常的龍魚戲,在別人眼中很獨特。它是五夫鎮的文化瑰寶,應當珍視。」這段經歷,讓姜生明對於龍魚戲的傳承有了更早、更多的思考。
首先,他立志創新載體材質,製作更容易保存的龍魚。「傳統方法製作龍魚的竹篾容易變質、腐爛,再好的顏料和布料也跟著浪費。」試了多種材料後,他選定了鋁絲。在他看來,鋁絲容易塑型,不易腐爛且輕便。
其次,姜生明嘗試拓展龍魚戲的傳播形式。比如,為了便於售賣和收藏,他之前試著把龍魚做成小的擺件,九個一排,精緻好看。只是,由於手工製作工序複雜,工藝擺件的產量不高,這也限制了龍魚的文創。
在2020年中國武夷山·五夫「荷花節」上,少年龍魚隊首次亮相。陳增 攝
少年龍魚,堅守不息
隨著時間的流逝,彭子逑和姜生明不約而同地發現,最緊迫的傳承問題不在於龍魚的形式還是工藝,而在於尋覓傳承人。
姜生明說,龍魚的製作門檻高,要手指靈活,並且有大量的學習時間,「但現在市場需求量不大,利潤不高,所以更難找到學藝人」。講到這裡,他不由嘆了一口氣。好在,姜生明的兒子現在對龍魚製作頗有興趣,正在勉力學藝。
另一個好消息是,受五夫鎮少年宮與學賢書院的邀請,姜生明作為指導老師,協同組建了少年龍魚隊。「『魚躍龍門』的寓意很吉祥,在我們的引導下,孩子們對龍魚戲興趣大漲,舞得很起勁!據我所知,少年龍魚隊經常受邀演出,還拿了一些獎。」提到這些,老人臉上神采奕奕。
在五夫鎮文體服務中心,主任李直玲是對龍魚戲最上心的人。她不僅與兩位傳承人常來常往,關心他們的生活,更是抓緊一切機會宣傳、推介龍魚戲。只要對方感興趣,她幾秒鐘就能從手機里找到少年龍魚隊的表演視頻展示播放。
興奮之餘,李直玲也不掩飾自己的憂慮。「少年龍魚隊的孩子們面臨著課業、升學等現實問題,長遠看,隊伍要發展,就要首先解決人員流失、替補跟不上的難題。」
未來五年,我國將深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李直玲說,她一直在探索如何將非遺文化打造成文創產業。「如果把龍魚戲做成一個產品,既能拉動村民創收,又能傳播文化,就能吸引更多人來五夫鎮,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上龍魚戲。」目前,五夫鎮與武夷學院合作,將龍魚戲作為學生的設計課題,藉由青年人的奇思妙想製作形色各異的伴手禮和產品包裝方案。
「初步嘗試,效果不錯,我想我們會堅持這個思路,繼續探索龍魚戲的傳承、創新。」經過這次合作,李直玲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她前方,是彭子逑、姜生明兩位傳承人的堅守。她相信,將來會有一批因喜愛龍魚戲而為之努力的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GODj3d.html


日本鰲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落水口」是閩南建築屋簷邊的一道風景。傳統建築多木造結構,木怕火,而水克火,因此,以水族做造型還蘊含著五行中的相生相剋概念,算是一種寄託希望吧。 而水族之中最常見的就是鯉魚,另外還包含著年年有餘、鯉躍龍門的吉祥意涵。龍頭魚身的造型,位於山后海珠堂,呼應海珠堂曾是學堂的功能,這種造型稱之為「鰲魚」,象徵「獨佔鰲頭」之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八卦窗/鰲魚雀替/螭虎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新竹城隍廟的龍鯉/新加坡的魚尾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鳌鱼舞,百年传承_腾讯视频

2022-09-05_171545640 (10).jfif2022-09-05_1712432022-09-05_171128

鳌鱼舞,百年传承_腾讯视频


2022-09-05_171052wZwpmLzEzMycTN1YTM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E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2022-09-05_1711212022-09-05_171116


鰲魚舞是廣州番禺沙涌村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舞蹈,它起源於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解放前,每逢舞鰲魚出會,在外打工的都回鄉參加活動。出會巡遊在晚上,由大文鑼、羅傘、頭牌、大丹旗開路,跟著就是鰲魚了。還有各式魚燈,豐富多彩的“色隊”,如“擔頭色”包括賣魚、賣豬肉、賣雞肉欖、賣雲吞等等。解放前,引鰲的魁星扮相很醜,之後引鰲用靚仔狀元。以前鰲魚只有一雌一雄兩條對舞,之後可以十條共舞。既可作有故事內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廣場及遊行式表演。鰲魚舞即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鰲魚舞:鰲魚舞是廣州番禺沙涌村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舞蹈,它起源於一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QwqZRf
1954年,沙涌鰲魚舞經由當時縣文化館收集、整理、加工,把鰲魚表演中的出洞、吸茜、跳龍門等一系列動作提煉美化,推薦上舞台。1985年,鰲魚舞再經文化館整理,將塗黑臉的魁星改為英俊小生,紅袍烏紗,狀元裝扮。舞蹈開頭增加了書生遇難,落海獲救的情節,終場前加上狀元酬恩,為鰲魚簪花披彩,齊躍龍門,獨占鰲頭的情節;伴隨音樂從單純的鑼鼓表演改為以鑼鼓襯以音樂,用粵曲排子《雁兒落》襯托書生跳海,並揉入風雨雷電的聲音效果,用廣東音樂《得勝令》襯托書生高中、獨占鰲魚的表演,使鰲魚舞的整個故事完整、感人,成為適合舞台表演3人舞蹈。
“鰲魚舞”的流傳與當地勞動人民崇拜鰲魚有關。傳說古時,金色鯉魚吞下海中龍珠,變成鰲魚。一日,有一個書生上京赴考,途經“女兒國”,遭到一群妖女戲弄。書生逃至海邊,見波浪中有雌雄兩尾鰲魚正在嬉遊,便向它們疾聲呼救。鰲魚見狀,將書生背負渡海而去。後來書生考中狀元,在謁見皇帝時正好站在金鑾殿階前雕刻的鰲魚頭上,於是“獨占鰲頭”從此傳為佳話。後來書生羽化成仙,成為魁星(文曲星),重臨大海,為雌雄鰲魚簪花掛紅,點化成仙。江炳賢說,沙涌鰲魚舞反映的正是上述這段傳說的內容。
沙涌村
鰲魚舞
沙涌村屬廣東省番禺區石基鎮下轄的一個村,該村住民耕沙。總面積3800畝,共有人口2800人,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沙涌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既引進外資企業,又有自辦企業,2002年沙涌村純收入570多萬元,人均分配7859元。
這張圖片是汕頭市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的鰲魚舞-------------------->
其他
從沙涌村大祠堂大門上的對聯“金鰲派遠,彩筆花濃”可以看出沙涌鰲魚的傳統和該村的文化歷史。沙涌村江氏始祖祖籍在浙江省奉化縣丹桂鄉金鰲村,明朝洪武八年沙涌村開村,當時屬南下圍墾的軍籍九屯沙灣司,由此可知,沙涌舞鰲魚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沙涌鰲魚舞是沙涌村特有的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每逢盛大節日,喜慶日子,鰲魚盛裝出遊,場面熱鬧非凡。
沙涌村的鰲魚歷來都是村民自己扎作,一雌一雄,雄鰲魚是葵扇尾,魚身紅色為主,帶金鱗呈熱色調;雌?魚是芙蓉尾,魚身藍綠為主,帶銀鱗呈冷色調;再加上絨球閃片等裝飾,更添民族色彩,頗有民間聖物的神態,被沙涌村民認為是鎮村之寶。
表演時間列表
沙涌村的鰲魚以前只有一雌一雄兩條,時間一長殘舊了,又重新再扎兩條更換。直到1980年,番禺文化館野風等同志對沙涌魚遊行舞進行加工,加入?魚神話傳說故事的內容,成為一個完整的舞台表演舞蹈。1986年,番禺文化館野風、李河江又將沙涌鰲魚舞加工整理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比賽榮獲豐收獎。同時又多扎作了四條?魚編排了廣場表演舞。到後來?魚不再是兩條,而發展到十多條了。後來?魚可以在舞台表演,也可應付較大場面的廣場表演。
沙涌村以前的鰲魚出會是九年一次,引鰲的魁星是黑臉赤腳的醜生扮相;改革開放以後,村子裡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會舞鰲魚的次數也頻繁起來,1985年開始嘗試三年一會,分別在1985年、1988年、1991年春節期間出會。之後又改為不定期出會,引鰲的魁星也演變成靚仔狀元扮相了。
沙涌村的鰲魚舞經常參加省市區的大型活動,1988年代表廣州市參加省的首屆民間藝術節;1990年在番禺市橋影劇院與澳洲悉尼市民間民族舞蹈團聯歡;1993年,被邀請到廣州參加巨龍千佛萬家燈展演;1996年參加廣州“迎國慶賀中秋大型文化夜”活動;1997年為中國戲劇節暨百花獎頒獎典禮助慶;1998年參加廣州交易會房地產博覽會開幕式;1999年參加全國第七屆中學生運動會開幕式等等。
榮譽
沙涌村是廣東省首批進入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村,並且名列榜首。1994年,沙涌《鰲魚舞》已編入了《全國舞蹈集成》廣東版。1997年被廣東省評為“民間民族藝術之鄉”,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更使該村聞名遐邇的民間藝術《鰲魚舞》在全國民間藝術的大舞台上奠定了地位。
後來,沙涌村的鰲魚舞獲得多項殊榮,並越來越得到沙涌村政府的重視,在各級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無論在舞蹈的編排,動作的改進,鰲魚的製作,著色加工等都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前提下去改革創新並作出極大的努力。沙涌鰲魚舞繼續與時俱進,使這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再創輝煌。鰲魚舞:鰲魚舞是廣州番禺沙涌村一帶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舞蹈,它起源於一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QwqZRf


0 - 2022-09-05T171905.5580 - 2022-09-05T171922.1770 - 2022-09-05T171917.0060 - 2022-09-05T171910.453

鰲魚舞:獨占鰲頭寓意深
鰲魚舞:獨占鰲頭寓意深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Qii71t
鰲魚舞
激越鏗鏘的潮州大鑼鼓聲中,龍頭魚身造型奇特色彩艷麗的巨鰲在表演者的操縱舞動下,隨著引珠人翩翩起舞,踏著方陣翻躍游弋飛騰,場面十分壯觀。澄海區蓮上鎮永新村獨創的鰲魚舞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經過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沿襲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民間表演藝術,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鰲魚舞源自神話傳說
應邀到澳門演出
鰲魚舞始創於1943年,由澄海蓮上鎮永新村人、省農業廳原副廳長余錫渠倡導設計。余錫渠從事革命活動時,為配合革命宣傳和鬥爭需要,以鄉村閒間樂館為活動陣地,利用潮樂、歌謠、舞蹈、武術等藝術形式,排練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民間節日或其它喜慶活動上演出。當年,余錫渠經常借鰲魚出遊機會,讓魚背上的「龍女」吟唱地下黨創作的革命歌謠進行宣傳,鼓舞革命鬥志,並藉此作聯絡手段為地下黨籌措活動經費。因而,鰲魚舞還附有革命色彩。
據了解,鰲魚舞的道具造型取自宗祠建築中的鰲魚圖案,頭似龍,身似鯉,取「鯉魚化龍」的寓意。相傳遠古時代,金色、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因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鰲魚。
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二樓展廳,一條總長10米的鰲魚道具尤為引人注目。軀殼分為首、身、尾三部分,首部骨架用藤、竹和絲紙等材料扎制,外觀加上彩繪,成為變形誇張的雙角龍頭。身軀則用竹紮成兩節骨架,外面罩一幅繪製魚鱗的大布套,魚身可容三個舞鰲演員鑽進去操作,接近首部地方的骨架還要作特殊設計,讓魚身上面可坐「龍女」。而尾部用藤紮成骨架,外裹綢料結成魚尾形狀,在演員的舞動下能左右活動,搖擺自如。首、身、尾連成一個整體,由5名演員同時舞動。
鰲魚舞出新時代精神
鰲魚舞分為「鰲魚出海」、「穿梭波濤」、「龍女登鰲」、「鰲躍龍門」四個部分,加上由24名少女表演的扇舞和12名男青年表演的魚燈舞,形成了大海波濤滾滾的優美意境。鰲魚登場獻舞時,要由一擎珠人引帶,翻滾晃動魚珠轉球引領,鰲魚作「圓場步」動作左右擺動出海,依次為「四門陣」、「連環8」、「出水陣」「梅花陣」等隊形套路作水中暢遊狀。再以「前弓步」、「穿梭陣」舞段引動漁女歡歌伴舞龍女登鰲吹簫嬉戲,最後由珠球領引鰲魚快速圓步形成「龍門陣」,飛騰旋舞躍登龍門,同時噴射七彩焰火,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全舞。
漁女吹簫奏樂,歡唱《鰲頭獨占》歌曲,與魚燈舞相呼應,更在剛毅中增添了抒情意味和情趣。而到高潮處,焰火沖霄,鰲魚翻滾奔騰,躍臻龍門,吐珠獻寶,更是令人心花怒放。其表演程式1994年被收錄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據永新村老年人協會負責人介紹,原來鰲魚舞演出時間約2小時,這種冗長的表演已越來越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導演組根據當代人的時尚心裡和欣賞習慣,把演出時間壓縮成20分鐘,使整場表演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高潮迭起、熱烈緊湊,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記者採訪時,近160名小學生正在中國青年揚琴演奏家王人鳳等藝術家的指導下,在永新小學學習鰲魚曲等傳統潮曲演奏。王人鳳介紹,鰲魚舞表演時,其伴奏有成套的潮州大鑼鼓班,由打擊樂隊和管弦樂隊組成。打擊樂配斗鑼至少4對以上,還有大鈸、小鈸、深波、蘇鑼等。管弦樂以大、小嗩吶和笛子為主,配備其它樂器,統一由司鼓指揮演奏,其曲牌有《一江風》、《水底魚》、《採花》、《螃蟹歌》等。
學習鰲魚曲
傳承發展從青少年開始
「鰲魚舞整個舞蹈突出高昂激烈的舞步、表達躍鯉化龍的美好願望,寄託了人民大眾的革命鬥爭精神,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娛樂性,受城鄉民眾所歡迎。」澄海知名藝人張哲源在談到鰲魚舞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時指出,鰲魚舞從中國神話傳說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鑑古典舞蹈的表演形態,注重其審美觀念和結構動作的提煉,在增加地方文化色彩的同時,完成藝術總體的組合,通過民間藝人的創作和深加工,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
永新村黨委書記余清坤表示,鰲魚舞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曾多次參加香港、澳門等海內外節日的演出活動,2013年11月8日應邀參加在市區華僑公園舉行的「潮湧東方」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赴汕頭慰問演出活動。
近年來,當地老藝人積極開展師帶徒的培養工作,加強骨幹隊伍培訓。每逢暑假,他們還面向當地青少年開展鰲魚舞的傳承培訓工作,讓更多青少年在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下,充分感受鰲魚舞帶給他們的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明年元旦,永新村還將舉辦「紀念余錫渠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進一步傳承發揚「鰲魚精神」,使鰲魚舞這門民間藝術煥發新的活力。
本報記者 李德鵬 攝影報導
鑼鼓演奏訓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2nzpa3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