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禮牧師與信徒合影之極珍貴玻璃版
大清光緒年間,基督教長老會宣教士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在台南神學院前與本地信徒合影。這張照片是目前巴克禮在台灣宣教的照片中年紀最輕的一張,質量也是最好的,原作是玻璃版,為無價之寶的文化財。
巴克禮牧師,1849年出生於英國蘇格蘭,16歲時獻身於教會。1869年,巴克禮和 進蘇格蘭自由教會神學院,1872年,在神學院即將畢業之際,校長邀集一群學生聽當時在中國廈門擔任宣教師杜嘉德演說,對到中國傳教的工作產生興趣。1860年,中國開放沿海口岸後,西方天主教和基督教宣教士到中國工作。1873年,教會招募人員到中國汕頭和福建台灣府(福爾摩沙)工作,巴克禮決定到了台灣。1874年,他搭船先抵達福建廈門,學習閩南語。1875年,巴克禮抵達台灣打狗,爲繼: 馬雅各、李庥、甘為霖、德馬太之後,來到台灣的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從此在台南和廈門兩地展開一甲子的宣教和教育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
作者評注:
這張優美的照片顯示巴克禮牧師和台南信徒的合影,流露著和諧和悅,也透露過去比較被忽略的訊息,也就是教會和地方士紳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於在彰顯傳教士辛苦的付出時,比較強調他們走入底層的勞苦大眾,不畏遭到排斥,不擔心衛生條件太差,而是像耶穌基督一樣,走入最艱困的環境,對底層百姓拖予食物和醫療的救助,並傳達神的福音。
然而在19世紀末,西方基督教到亞洲傳教的實際情況,並不必然如此。天主教在中國大陸的歷史已經很悠久了。大明嘉靖年間,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宣教,帶來了西方的宗教信仰和科學知識,創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大清盛世,耶穌會教士郎士寧更示範西方美術的透視原理,引進了西方的銅版畫,以及協助設計的圓明園,成就了中華美和文化史重要的一頁。儘管如此,基督信仰並沒有在中國的土地上扎根普及,主要是與中國宗教信仰的核心存在差距,甚至衝突,導致中國本地民眾的反彈和排斥。
基督教會較具規模的進入台灣是在1860年之後,中國沿海港口該開埠,西方基督教會紛紛派遣宣教士前來重傳教。然而,他們碰到的問題跟早期天主教仍然是一樣的,尤其對於具有清教徒色彩的新教而言。他們抱著改變和教化異教徒的高度熱情,準備奉獻一生把遠方的異教徒帶進「神的國度」,他們看待異教徒所祭拜的各種神像,無論是泥像、木雕像,以及各種偶像人物等等,就像先知摩西從西奈山上帶回「十誡」後,看見以色列人沉溺於金牛崇拜時的憤怒和不滿。他們告訴中國百姓,在廟裡祭拜各種神像,包括祭拜祖先等,都是在拜「魔鬼撒旦」,必須丟棄和遠離。然而,宮廟祭拜正是中國底層百姓信仰的生活的核心,而且有上千年的歷史,否定宮廟的信仰價值等於否定他們存在的根源,他們對於西方傳教士的說法感到非常憤怒,這是中國百姓反教的根源。天主教後來做出妥協,接受在地化,承認中國信徒祭拜祖先有正當和積極的意義。但新教的立場沒有這種彈性,不少新教傳教士和信徒甚至連寺廟都拒絕踏入。因此很難說,西洋宣教士遭到本地百姓的迫害,事出有因,應該考量到唯一真神的信仰不容納其他信仰,這才是反教的根源。
基督教到台灣的情況也類似,即使他們也做了大量的布施和免費醫療善行,但始終沒有進入基層百姓的生活。反而是在開放的港口地區,比較富裕和接觸西方知識的仕紳階級,最快接納了基督教。就如這張照片顯示,巴克禮最早的信徒是安平的仕紳人士,並非貧苦的下層百姓。因此,1895年乙未戰爭,台南的仕紳人士請巴克禮跟日軍協調,進入台南城維持秩序。仕紳人士和巴克禮已經熟識多年,甚至本身都是基督徒,這種情況毋寧是自然的。在日軍經過的嘉南鄉間,基層百姓求助於西方傳教士的情況則沒有。
其實到了今天,在台灣的基督教最大比例的信眾仍然集中在城市地區的知識階層,影響力遠遜於傳統宮廟信仰。過去一百多年來,西方傳教士在台灣貢獻一身的其實不少,但並沒有出現像聖嚴法師、証嚴法師、星雲法師等龐大信眾群並且深入基層百姓信仰生活的人物和影響力,主要要是基督信仰和中國人宗教信仰本身的相應性問題。中間有兩項根本的差異:一,中國人有輪迴轉世的觀念,基督教沒有。中國人有成佛的概念,基督教則強調人神的絕對區別。兩者差異會延伸到生存哲學和生活態度。簡單舉例,正統基督教會把同性戀視為罪惡行爲,佛教則認為多種性別是宇宙存在的一部分,事實上,佛教神祇經常是多性別轉換的
(1) 中華之窗 | 巴克禮牧師與信徒合影之極珍貴玻璃版 | Facebook https://bit.ly/3AMntxd

301074827_1682708325439715_686845418578833232_n


台灣第一部羅馬字印刷機+1875年巴克禮牧師將一生奉獻給臺灣,他相信這是上帝給他的使命+1875當時台灣社會遍佈文盲,能懂漢文的實在太少。巴克禮期待全台灣的人都能夠信仰上帝,為了能使福音生根於台灣,他積極推動白話字運動(亦即羅馬字拼音)。為配合白話字運動的推行,巴克禮特別構思籌劃設立專門印製白話字的出版部門,以方便印行白話字的教學教材。1919年6月,巴克禮因翻譯白話字新約聖經,而榮獲母校格拉斯哥大學頒發榮譽神學博士學位+巴克禮在台灣傳教一甲子,除了積極推動白話字教育外,最大的成就是建立台南神院。他擔任台南神院第一任校長(1876-1925)+巴克禮策劃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機關刊物《台灣府城教會報》,於1885年7月12日創刊,印出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也就是今日《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這是台灣民間最早的報紙+廿六歲到台灣後,把一甲子歲 月奉獻於此,創設神學院、推行白話字、創辦府城教會報、重譯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湯瑪斯·巴克禮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