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姓/風后-伏羲之裔(八卦乃伏羲所創,風後又為伏羲之後,傳八陣圖為風后所創亦屬正常),發明指南車和八陣圖-風后八陣圖-最早的《風后八陣兵法圖》 它由黃帝的大將-炎帝的後裔風后研創/《八陣兵法圖》圖共分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握奇經,中國古代關於八陣布列的兵書。又名《握機經》、《幄機經》。1卷,380餘字(一本360餘字)。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後撰,姜尚(姜太公)加以引申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2022-05-09_2215132022-05-09_2219210 - 2022-05-09T221552.3502022-05-09_221547

陣圖·風后握奇壘篇
經曰:自風后至於太公,俱用此法。古之握奇,文不滿尺,理隱難明。其范蠡、樂毅、張良、項籍、韓信、黥布,皆用此法,得其糟粕。而霍光、公孫宏、崔浩,采其華,未盡其實。今以八陣握奇,人數為壘,班布守地,闊狹頃畝,列之如後。
----------------------------
風后握奇經
2018-08-10 由 牛背村童 發表于歷史
風后是傳說中軒轅黃帝的大臣。有人考證系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偽托。晉史記載馬隆曾與西羌作戰,製作用於防禦的編箱車,在廣闊地帶依八陣圖聯車為營並用磁石放路旁,使穿鐵甲的敵人行走不便,在軍事上是頗有創造性的。
此書內容混雜,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人的作品混合而成,主要論述商周時代車兵和徒兵方陣的隊形變換,對後代講陣法的兵書影響很大。它用正兵和奇兵來說明八陣,指出:「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徒兵在車的四周組成方陣,自身隊伍可以進行變換,「或合而為一」,將兵車首尾連接;變為圓陣;「或離而為八」,將兵車、徒兵分別配置變為八陣。它還提出要有「余奇」之兵,即游軍,執行「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的機動任務,認為無論八陣或游軍都應根據「天文、氣候、山川、向背、利害,隨時而行」。布陣時,一般先由游軍於陣前兩端警戒;布陣畢,游軍即撤至陣後待命。作戰時,一般用四正四奇之兵與敵交鋒,游軍視情況由陣後出擊,配合八陣作戰。這種靈活多變的布陣方法,突出了軍隊的機動性,體現了一定的辯證思想。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游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云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后;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斗。 金音五:一緩斗,二止斗,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后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云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翱翔。勢凌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衝。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志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kbb955p.html
-----------------------------------------
風后之《握奇經》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幄機經》。
中國古代軍事著作,是關於八陣布列的兵書。相傳其經文為黃帝大臣風后所撰,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有明顯的道家色彩。以天地風雲四陣為正,龍虎鳥蛇四陣為奇,四正四奇總為八陣。大將居陣中掌握機動兵力(即所謂「余奇」之兵),稱為「握奇」。握奇經字字不離奇正。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游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云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后;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4mgqvyq.html
------------------
握奇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Ftb55X
握奇經
作者:風后 傳說時期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舊本題風後撰,漢丞相公孫宏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后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託也。並無《握奇經》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託。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託更不待辨矣。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宏解也。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風後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遊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後。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雲《幄機》。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似孫又雲: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其一行間有公孫宏等語。今本衍四字。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維基百科條目︰握奇經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洮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握奇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bit.ly/3Ftb55X
-------------------------
《風后握奇經》是先秦時期舊題·風后編著的一部子部著作。
又稱《握奇經》、《握機經》、《幄機經》。所謂“幄機”,就是“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機。”意即這是一本供大將運籌帷幄,出謀劃策的著作。此書經文舊題黃帝的大風后撰,姜太公加以引申,漢公孫宏解。另附《握奇經續圖》未署作者名,《八陣圖總述》題西晉西平太守封奉高侯加授東羌校尉馬隆述。關於此書的作者及作年,目前各家説法不一。稱黃帝臣風后所撰,顯然是偽託。但到底成於何人之手,尚難安論,但最遲應不晚於唐。 《握奇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專論陣法的兵書。經文一卷,三百八十餘字,闡述八陣的佈列方法、各部分的名稱、功用,以及取名的用意等。《握奇經續圖》一卷,僅存其目,圖已失傳。《八陣總述》一卷,是對八陣的具體闡述。 《握奇經》雖是偽託之書,其經文也很簡略,但是所記八陣佈列比較符合古代陣法的實際,用“奇正”之説闡述八陣中的戰術變化也較深刻,繼承了《孫子兵法》中“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不可勝窮”的思想。宋代高似孫評論道:“《風后握奇經》三百八十四字,其妙本乎奇正相生,變化不測。”《八陣總述》對古代的一些軍事思想進行了闡述,也是有價值的。
-----------------------------------
握奇經
△《握奇經》•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舊本題風後撰,漢丞相公孫弘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後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託也。並無《握奇經》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託。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託更不待辨矣。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弘解也。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風後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遊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後。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雲《幄機》。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似孫又雲: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其一行間有公孫弘等語。今本衍四字。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
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
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
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
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握奇經_舊本題風後撰_大家藝文天地 https://bit.ly/3kRBaSG
-------------------------
握奇文
據《李衛公問對》記載,方陣為黃帝創造。“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考其辭云:四為奇,四為正,余為握奇。奇,餘零也。”這種“握奇陣”,實際上是將一支軍隊分為八個小方陣,四正四奇總為八陣,按井字形、環形配置,大將居中掌握,稱為“握奇”。部隊環衛前後左右,形成八個活動區。做到一處受敵,多方可救。“其形井字,開為九焉,五為陣法,四方閒地”。李靖(李衛公)認為,黃帝創立的這種方陣是陣的最初形式,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這種八行方陣演變的。“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的“八陣”,實際是一陣。“天地風雲”原本是旗幡之名:“龍虎鳥蛇”,原本是隊伍之別。要不然打一次仗旗號幟別那么多,為何只有八種呢?
但是,有人認為上述這種方陣,來自黃帝最早所立的“丘井之法”(八家為井,十六井為丘),並沒有用於戰爭實踐。傳說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懷來縣境)發生的戰爭,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文中所指的猛獸,實際上是以動物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並非真正的獸類。從記載實戰情況看,並未列成方陣。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歷代軍事史分冊)載,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戰爭,蚩尤率領所屬72族,利用濃霧天氣圍困黃帝族。黃帝族率領以熊、羆、狼、豹、雕、鶻等為圖騰的氏族,九戰九不勝。後得到玄女族幫助,吹號角,擊夔鼓,乘蚩尤迷惑、震懾之際,衝破迷霧重圍,擊敗蚩尤。這一仗是否按黃帝創造的方陣列陣,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相關詞條
握奇經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幄機經》,中國古代軍事著作,是關於八陣布列的兵書。1卷,380餘字(一本360餘字)。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后撰,姜尚(姜太公)加以引申,漢...
摘要   握奇經簡介   握奇經續圖   八陣總述   四庫提要記載
握奇文:據《李衛公問對》記載,方陣為黃帝創造。“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s://bit.ly/3916Mmm
--------------------------
《握奇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專講陣法的軍事著作。
題解
《握奇經》又稱《風后握奇經》、《握機經》、《幄機經》。舊題經文為黃帝的大臣風后所寫,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漢朝的公孫弘註解。一般書後還附有佚名的《握奇經續圖》和題為晉朝的馬隆所述的《八陣圖總述》。此書的真實作者和成書年代,難以詳考,歷來眾說紛紜。書中開篇說:「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此為該書名稱的由來。
影響
清代學者、政治人物張琦曾為該書做註解,在擔任山東定陶縣知縣期間以此影響當地民風,後使該地成為義和團的發源地。[1]
評價
《握奇經》主要論述古代八陣的組合與運用,用五行和八卦的思想來理解和闡釋八陣,並以奇正之說來討論八陣的戰術變化。
版本
《說郛》叢本
《續百川學海》叢本
《小十三經》叢本
《津逮秘書》叢本
《唐宋叢書》本
《四庫全書》本
----------------------------------------
《握奇經》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握奇經》是一部關於論述古代八陣佈列之法的兵書。舊題黃帝時大臣風后撰,故又名《風后握奇經》。又稱 《握機經》、《幄機經》,“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機。則因 ‘握’、 ‘’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 ‘握奇’,則又因經中有 ‘四為正、四為奇、餘為握奇’ 語,改易其名也。” (高似孫《子略》)古代也稱作《握奇文》,相傳西周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經續圖》,晉武帝時平虜護軍、西平太守馬隆 《八陣圖總述》,後人與之合刊,通稱之 《握奇經》。成書時間較難確證。《漢書 ·藝文志》兵陰陽有《風后》十三篇,班固自注:“圖二卷,黃帝臣,依託也。”未有 《握奇經》之名。馬隆述贊,《隋書 ·經籍志》也不著錄。唐 《李衞公問對》中有“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南宋人認為此書 “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類》)《宋史 ·藝文志》始著錄。“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託之風后。其後又因及此。”( 《四要》)作者已無法確考。
該書版本較多,有 《津逮祕書》(汲古閣、景汲古閣) 本、《續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説郛》(宛委山堂)本、《四庫全書》本及清刊、清抄本等。各種版本、文字互有異同。
《握奇經》經文1卷,384字 (一本少4字,一本作360字)間有小字夾“舊注”及“公孫弘曰”的解語。《握奇經續圖》1卷,313字,《八陣總述》1卷1千餘字。根據經文,“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奇為握奇。”四正四奇總為八陣、“餘奇”為機動兵力,由將軍居陣中掌握。佈陣時,先以遊兵於陣前兩端警戒,作戰時,四正(即方陣的四個正面)、四奇 (即方陣的四個側翼)之兵與敵交戰,遊軍從陣後出擊、配合八陣作戰,大將居中指揮,並以 “餘奇”之兵策應重要作戰方向。是為古代中國最典型的方陣隊形。由於《握奇經》經文簡略、關於四正四奇的方位、佈陣和交戰時的作用及隊形變換關係。後人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其中含有八個不同的陣形,即所謂經文中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分別為8個陣的陣名;有的認為是1個陣中8個不同方位的代號。《李衞公問對》對《握奇經》奇、正解釋頗為詳盡而深刻,認為八陣源於五軍陣,即方陣分前、後、左、右、中5個部分,中央是將領的指揮位置及其所控制的機動部隊(餘奇之兵)。在其正前方、正後方、正左邊、正右邊為“陣地”(或稱“實地”),所列部隊即為正兵,在中央的左前方、右前方、左後方、右後方的正兵間隙地帶為“閒地”(或稱“虛地”),利用虛地實施機動的部隊稱為奇兵,正兵亦可利用虛地實施機動,即由正兵變為奇兵。因此,八陣的奇正不僅指方陣本身隊形的變換,也包括戰術和兵力使用的含義。《握奇經續圖》主要記載八陣結隊、進止、變換的指揮信號,包括角、革、金、麾、旗等,還記載了隊形變的標識和名稱。《八陣總述》則用讚語對八陣各方位和奇兵、遊軍、信號等輔以解釋、評論。如“風陣贊”雲: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讚語中有不少附會、難解之辭。
《握奇經》所論陣法,對今天研究古代戰爭和作戰形式有重要參考價值。其中反映的某些軍事指揮、戰略戰術思想,在中國軍事學術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清代李光地撰有 《握奇經注》,張惠言撰有《握奇經正義》,可供研究參考。《將苑》是一部論述為將之道的古代兵書。舊題諸葛亮撰,又名《心書》或《新書》。考此書名最早見於宋尤袤《遂初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兵家類存目》分別將其著錄為二種書,並稱《新書》於“明宏治間關西劉讓鋟之木,始改名《心書》,”“蓋妄人所偽作,又出於《將苑》之後也。”又稱《將苑》“蓋偽書之晚出者,又明焦竑《經籍志》更有亮 《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諸書,益為偽託。”今傳世的 《將苑》與《心書》為同書而異名。明王士騏集《諸葛忠武侯全書》作《心書》,清張澍 《諸葛忠武侯文集》作《將苑》,陶宗儀《説郛》宛委山堂本作《武侯新書》,商務印書館本則作《心書》,文字或有出入。其他叢書,如《廣漢魏叢書》、《增訂漢魏叢書》、《子書百家》、《百子全書》、《唐宋叢書》、《學海類編》、《叢書集成初編》等,都收有該書,書名或為《心書》或為《新書》,另尚有明清刻本存世。中華書局已將張澍編《武侯文集》點校出版,易名為《諸葛亮集》,其中收錄的《將苑》為今研讀的較佳版本之一。
《握奇經》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是三國時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得到劉備的信任。劉備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劉備死,他又長期主持蜀漢的軍政大權,對外結好孫權,對內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撫少數民族,積極準備北伐,對西南地區政治、經濟的發展,起了有益的作用。諸葛亮善於用兵,重視軍隊建設。據史載,他還留有《兵法》、《便宜十六策》等兵書,現收錄《諸葛亮集》中的《將苑》等兵書,是否原書或為後人偽託,已難考定。
本書共50篇,分別為兵權、逐惡、知人性、將材、將器、將弊、將志、將善、將剛、將驕恡、將強、出師、擇材、智用、不陳、將誡、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刑、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哀死、三賓、後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厲士、自勉、戰道、和人、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本書採取一題一議的形式,縱論將略、方略、兵略、武略諸多為將之道。書中博採古代兵家名言,專論統帥之術,計約5.000字。
《握奇經》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2張
《將苑》開篇即強調兵權的重要性。這種兵權是要樹立將領對軍隊統治的權威。“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羣下,”才能指揮自若。否則,就不能令行禁止,難於為將。《兵權》篇點明瞭將領在軍隊中的核心領導作用,是全書的總綱。其次,在將領的品德、才能、作風、修養,以及帶兵、用兵和治軍等方面,《將苑》 有不少精闢的論述。如《五彊》篇(又作《五德》篇)認為將領應該高節厲俗、孝弟揚名、信義交友、沈慮容眾、力行建功,即以封建道德作為衡量將領品德的標準。同時,又要能“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即要具備基本的軍事素質與技能。《將苑》特別強調: “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即兼顧戰爭客觀規律、戰爭時機,發揮指戰員的主觀能動性,來取得戰爭勝利。在治軍方面,《整師》篇認為:“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才是能聽命於將令,進退有節,用而不疲的訓練有素的戰鬥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治軍還必須愛兵。在《哀死》篇中,用古代善將愛兵的做法來勸勉軍將,認為“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這裏不乏有用小恩小惠來換取士卒對將領感恩效命的因素,但也可以看出,將領的兵權應該建立在重視士卒的基礎之上。當然,出於統治者的需要,《將苑》又認為治軍 “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利用他們監視、控制士卒的一舉一動,維護將領的威權。由此可見《將苑》治軍思想鮮明的階級性。另外,本書在戰略戰術方面,對於審時度勢、把握戰機,也總結了一些富有哲理的規律,可供借鑑。
自古以來,對於《將苑》的評價,因出發點不同而褒貶不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系偽書,“委巷之談均無足與深辨者耳。”但就其內容來看,該書卻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重要典籍。然而,專事於 《將苑》的研究論著很少,古人多在版本校勘上下功夫。民國時,有官道遵 《諸葛心書集註》一卷,1926年成都排印本,杜緘三《諸葛武侯心書新解》,1948年7月國防部政工局編印。1987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張天夫《諸葛亮將苑註釋》一書,為近年研究該書的新進展
《握奇經》的作者是誰?主要內容是什麼? - 古文名著 - 歷史百科網 https://bit.ly/3KXGrmn
-----------------------------------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幄機經》,中國古代軍事著作,是關於八陣布列的兵書。1卷,380餘字(一本360餘字)。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后撰,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經續圖》 1卷,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八陣圖總述》 1卷。
作者:舊題·風后其成書時間,《李衛公問對》中有“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一說;南宋朱熹認為乃“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錄》)。《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其版本現存有汲古閣本、紅杏山房本等。
握奇經簡介
《握奇經》有明顯的道家色彩。以天地風雲四陣為正,龍虎鳥蛇四陣為奇,四正四奇總為八陣。大將居陣中掌握機動兵力(即所謂“余奇”之兵),稱為“握奇”。布陣時,先由游軍於陣前兩端警戒;布陣畢,游軍撤至陣後待命。作戰時,四正與四奇之兵與敵交鋒,游軍從陣後出擊配合八陣作戰,大將居中指揮,並以“余奇”之兵策應重要作戰方向。由於經文簡略,關於四正四奇的方位,在布陣和作戰時的作用,兩者變換演化關係,後人解釋不盡一致。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雲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游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云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后;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握奇經續圖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斗。
金音五:一緩斗,二止斗,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后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后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云為翔鳥。
八陣總述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
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天陣贊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
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陣贊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
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陣贊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
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陣贊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
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飛龍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翔鳥
鷙鳥擊搏,必先翱翔。勢凌霄漢,飛禽伏藏。
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蛇蟠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虎翼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
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奇兵贊
古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
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離而為八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衝。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游軍
游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
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革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
鞀鼓
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
麾角
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
兵體
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志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四庫提要記載
《握奇經》·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舊本題風后撰,漢丞相公孫弘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后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託也。並無《握奇經》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託。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託更不待辨矣。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弘解也。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風后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游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后。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幄機》。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似孫又云: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其一行間有公孫弘等語。今本衍四字。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握奇經:摘要,握奇經簡介,握奇經續圖,八陣總述,天陣贊,地陣贊,風陣贊,雲陣贊,飛_中文百科全書 https://bit.ly/3KVaX0f
-------------------------
《握奇經》是中國古代一部專講陣法的軍事著作。
  《握奇經》又稱《風后握奇經》、《握機經》、《幄機經》。舊題經文為黃帝的大臣風后所寫,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漢朝的公孫弘註解。一般書後還附有佚名的《握奇經續圖》和題為晉朝的馬隆所述的《八陣圖總述》。此書的真實作者和成書年代,難以詳考,歷來眾說紛紜。書中開篇說:「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此為該書名稱的由來。
  《握奇經》主要論述古代八陣的組合與運用,用五行和八卦的思想來理解和闡釋八陣,並以奇正之說來討論八陣的戰術變化。
中國古代論述八陣的兵書。又名《握機經》、《幄機經》。1卷,380余字(一本360余字)。有多種叢書本傳世。相傳其經文為黃帝臣風後撰,西周初姜尚為之引申,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握奇經續圖》1卷,舊題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撰《八陣總述》1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有"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語。實際上,《握奇經》成書較晚,《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南宋朱熹認為該書是"唐李筌為之"(《朱子語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認為是唐代以來好事者據唐獨孤及《八陣圖記》推衍而成。
  該書指出:"八陣,四為正, 四為奇, 余奇為握奇。"布陣用兵,要根據" 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和兵力多寡等情況,靈活運用。由於該書文字簡略,後人對經文解釋不盡一致。一說釋為: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天又分為天衡、天前沖、天後沖;地分為地軸 、地前沖、地後沖。以天衡、地軸、天地前後沖、風、雲布為八陣。其中地軸、地前後沖居內層,天衡、天前後沖居外層,四隅皆為風陣、雲陣。臨戰時四正之八陣轉變為龍、虎、鳥、蛇四奇之八陣以應敵。故"奇即正之變,非在正之外"。八陣為一整體,而每陣又有其獨立性。故合而為一,離而為八。每陣八隊,八陣共為六十四隊。八陣之外,另有少部分兵力為遊軍,稱為"余奇"或稱"握機",即機動兵力,由主將直接調遣。遊軍在布陣時分踞兩端(包括前後左右)護陣;臨戰時則策應本陣相機應敵。另一說釋為:八陣為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八個以不同旗幡服飾作標志的小方陣組合而成的一個大方陣。四方為四正,四隅為四奇。即部署在前、後、左、右四方之各小方陣為正兵,而當四方正兵向四隅隙地機動時便是奇兵。所以四正為體,四奇為用。"余奇"為主將居中控制的機動兵力,掌握此奇零之兵又稱"握奇"。八陣的布陣原則"薄中厚方",主將"居中御外",起著"居重御輕"的作用。八陣成一整體時,則"合而為一,平川如城";分開時,則"散而為八,逐地之形"(《八陣總述》)。
  《握奇經》的陣法理論多為後世論陣法者所重。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舊本題風後撰,漢丞相公孫弘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後十三篇。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託也。並無《握奇經》之名。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託。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託更不待辨矣。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弘解也。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風後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衡抗於外,軸布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遊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後。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雲《幄機》。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似孫又雲: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其一行間有公孫弘等語。今本衍四字。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衡圓,地有軸,前後有沖,風附於天,雲附於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虎居於中,張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後沖為飛龍,雲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後,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後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雲,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雲各在前後沖之前,天在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比是也。縱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於天後;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後沖居其左,雲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角音二初警眾末收眾。
  革音五:一持兵,二結陣,三行,四趨走,五急鬥。
  金音五:一緩鬥,二止鬥,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黃,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黃,三風赤,四雲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後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後上黃下赤。
  陣勢八: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為天,三革三金為地,二革三金為風,三革二金為雲,四革三金為龍,三革四金為虎,四革五金為鳥,五革四金為蛇。其金革之間加一角音者,在天為兼風,在地為兼雲,在龍為兼鳥,在虎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師進東。加三角音者,全師進南。加四角音者,全師進西。加五角音者,全師進北。_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師並旋。
  三十二隊天沖,十六隊風,八隊天前沖,十二隊地前沖,十二隊地軸,八隊天後沖,十二軸地後沖,十六隊雲。以天地前沖為虎翼,天地後沖為飛龍,風為蛇蟠,雲為翔鳥。
  治兵以信,求聖以奇。信不可易,戰無常規。可握則握,可施則施。千變萬化,敵莫能知。
  動則為奇,靜則為陳。陳者陣列,戰則不盡。分苦均勞,佚輪輒定。有兵前守,後隊勿進。
  地陳十二,其形正方。雲生四角,沖軸相當。其體莫測,動用無疆。獨立不可,配之於陽。
  風無正形,附之於天。變而為蛇,其意漸玄。風能鼓動,萬物驚焉;蛇能圍繞,三軍懼焉。
  雲附於地,則知無形。變為翔鳥,其狀乃成。鳥能突擊,雲能晦冥。千變萬化,金革之聲。
  天地後沖,龍變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潛則不測,動則無窮。陳形亦然,象名其龍。
  鷙鳥擊搏,必先翺翔。勢淩霄漢,飛禽伏藏。審而下之,下必有傷。一夫突擊,三軍莫當。
  風為蛇蟠,蛇吞天真。勢欲圍繞,性能屈伸。四季之中,與虎為鄰。後變常山,首尾相因。
  天地前沖,變為虎翼。伏虎將搏,盛其威力。淮陰用之,變化無極,垓下之會,魯公莫測。
  之奇兵,兵在陳內。今人奇兵,兵在陳外。兵體無形,形露必潰。審而為之,百戰不昧。
  合而為一,平川如城。散而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環無窮。紛紛紜紜,莫知所終。
  合則天居兩端,地居其中。散則一陰一陽,兩兩相沖。勿為事先,動而輒從。
  遊軍之形,乍動乍靜。避實擊虛,視贏撓盛。結陳趨地,斷繞四徑。後賢審之,勢無常定。
  金有五,革有五。退則聽金,進則聽鼓。
  鼓以增氣,金以抑怒。握其機關,戰不失度。紅塵戰深,白刃相臨。勝負未決,人懷懼心。
  乍奔乍背,或縱或擒。行伍交錯,整在鞀音。麾法有五,光目條流。角音有五,初警末收。
  麾者指揮,角者警覺。臨機變化,慎勿交錯。上兵伐謀,有下用師。棄本逐末,聖人不為。
  利物禁暴,隨時禁衰,蓋不得已。聖人用之,英雄為將,夕惕乾乾,其形不偏,樂與身後,
  勞與身先。小人偏勝,君子兩全。爭者逆德,不有破軍,必有亡國。握機為陳,動則為賊。
  後賢審之,勿以為惑。「夫樂殺人者,不得誌於天下。」聖人之言,以戒來者。


台灣客家人敬奉「爐公先師」最為虔誠-爐公掌管與爐火製煉相關的神明(胡靖+太上老君+李鐵拐)(太上老君、尉遲恭、胡靖)(鐵拐仙師、白鶴仙師、風氏尊王)祖師爺。打鐵業會在家中供奉爐公先師,常放在爐火上方,以保工作順利。每年農曆四月十三日為爐公先師的誕辰日/李鐵拐得到太上老君的真傳,將風箱和火爐做結合,發明了打鐵不能缺少的「風爐」,因此也被稱為「爐神」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信仰者都要食素,平時不准殺生。至今,一些老匠人和其家庭仍然保留著正月初一素的風俗/忌諱吹哨子,認為吹哨子是犯祖師名諱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