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蠟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800px-Bronzi_dorati_da_Cartoceto_di_Pergola_-_10Bronze_jin_from_Henan2022-03-31_2035302022-03-31_203501

脫蠟鑄造,又稱脫蠟法(英語:Lost-wax casting),是鑄造的一種方法,一般用於鑄造立體結構相當複雜和常見的模具(模具組合法)所不能勝任的製品。古代已使用這種方法鑄造青銅器,現代的精密鑄造中稱為熔模精密鑄造。
失蠟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vhsVE
製造方法
脫蠟鑄造首先用蜂蠟、松香和牛油混合的蠟料雕出要鑄造的產品(蠟型),然後往蠟型上澆粘土澄洗出的泥漿,撒石英砂、碎植物纖維、鋸末(木屑渣子)等。待乾燥後再澆粘土和黃泥混和澄洗出的泥漿,再撒砂子。反覆多次在蠟型外製好型殼後,將型殼拿到火上加熱。蠟遇熱融化成液態,從型殼中流失。此後將型殼燒結(不能陶化,故而燒結溫度一般不超過800℃),再向型殼內倒入融化的金屬液體進行鑄造。冷卻後敲掉型殼,就得到了和蠟型形狀一模一樣的鑄造產品。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脫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複雜有關,或許也是因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繫。
一般翻砂是用木模或原型,得將砂型做成兩半,再合在一起,模具必須可以從半個砂型中取出。而脫蠟法不必取出模具,因此可以鑄造形狀複雜的產品。現代精密鑄造使用非常細的鑄造砂,也是先做蠟模,然後將砂噴到模具上,高溫燒制砂模,可以做出非常精細,形狀非常複雜的模具。直接鑄造出非常精密的零件,不必再進行機械加工。
製作歷史
失蠟法在古埃及、兩河流域、希臘出現的時間比中國早三千年[1][2],北歐的失蠟法比中國早幾百年[3],中國的失蠟法最多只能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
但是,用失蠟法製造的中國古代青銅器數量很少
。淅川下寺透空雲紋銅禁(春秋晚期)、曾侯乙尊盤(戰國早期)和雲南晉寧石寨山祭祀貯貝器(西漢)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實例。失蠟法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DvhsVE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NQ6ZDq2xZvUdkdy7YaUSAmNKVU17g86/view?usp=sharing

2022-03-31_202920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NQ6ZDq2xZvUdkdy7YaUSAmNKVU17g86/view?usp=sharing


「大觀通寶」是宋徽宗御書的瘦金體-徽宗皇帝於1107年將崇寧改元為大觀,1110年錢幣鑄造就是大觀通寶/「大」字第三筆一筆長捺拉下,直至「通」字上方接近錢幣外廓處。書法超常誇張,但是在方寸之地卻顯得揮灑自如-北宋錢幣是中國貨幣史上鑄造量最大、版式最繁為雜,鑄造工藝和錢文書法藝術最為輝煌的時期。尤其以徽宗朝鑄錢為北宋錢幣的巔峰/瘦金體「大觀通寶」作為宋徽宗錢幣的代表,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種版別。其中以折十大錢最為精美/崇寧元寶” 宋徽宗趙佶公元1102至1106年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鎮庫錢,為了鎮災驅邪,祈求吉祥富貴、永鎮財富,朝廷在鑄幣時,多在庫房中設神堂,以供奉財神、倉主、土地、火神等神位。神堂香案上方,大都懸掛一枚特製大型錢幣,其上披紅綢,下掛流蘇,即謂之鎮庫錢。鎮庫錢,是指鑄錢局在正式開爐澆鑄某一制式的錢幣前,為進貢、紀念、避邪而先行特製的大錢。鎮庫錢一般製作精美,存世絕少,流入民間更是鳳毛麟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貝寧王國-1451-1600年-貝寧文化的青銅雕刻在古代奈及利亞,也是古代非洲高度發達的文明。 貝南雕塑是古代貝南人包括銅雕、牙雕、木雕等,是世界藝術中的典範之一,也是非洲的雕塑藝術中最具有震撼力的雕塑藝術,可與古希臘、古羅馬等高度發達的歐洲文明的雕刻媲美/在繁榮了500年後,1897年,英國與貝寧發生貿易紛爭,同時,英國為了打破國王對貿易話語權的壟斷,攻佔了貝南,放火燒毀了首都貝寧城,掠走了王室宮殿中至少三分之一的財富,並通過拍賣將這些文物賣到了歐美各國,博物館或個人收藏家爭相購買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