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_1039550 - 2022-02-23T104135.7580 - 2022-02-23T104105.2070 - 2022-02-23T104049.8690 - 2022-02-23T104051.8920 - 2022-02-23T104055.934

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漢字中有「佛」這字嗎?
圖丨佛頂摩崖
「佛」字的來源
有什麼含義?
在中國的演變
《說文解字》中就有「佛」字
不過意思是:
「見不審也。從人弗聲。」
「佛」字的來源
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的,由於是兩個不同的國家,當時傳過來的時候,是巴利語或者別的語種,「佛」這個字是不存在的。
圖丨佛頂寺大雄寶殿
「佛」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印度梵文稱為佛陀耶。當時中國沒有這「佛」字,只有古字「弗」,因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耶是人,所以在「弗」字加個人字邊。
「佛」字是當時新造的一個字,是佛陀耶的專用字,中國人喜歡簡單,佛陀耶只翻佛,後面的尾音就省略掉,我們只翻個佛字。這是「佛」字的來源。
「佛」字的特殊含義
佛陀耶在梵文里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采「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里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批註。
圖丨禪境大觀臥佛
「佛」字的創造者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創造了這麼一個字?一用幾千年不變?
這個中國第一位創造「佛」字的人,叫牟子。
牟子是嶺南蒼梧人,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梧州。
牟子原是儒生,博覽經傳,也讀神仙家之書。他的學識辯才,深為社會所讚許。對待外來文化,牟子不是簡單的「拿來」、「照抄」,而是在哲學思想上選取共同點進行融合。
把「佛」同「道」聯起來,佛之言覺猶道之導致無為,說:「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他引儒家道家的論點,都是為了弘揚佛法。據史籍記載,牟子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居士。他寫的《理惑論》(也稱《牟子》)也被稱為我國第一部有關佛教的居士著作。
簡單的一個「佛」字,從其起源到演變,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與佛法智慧的完美融合。歡迎大家來牛首山,深度體驗佛教文化
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漢字中有「佛」這字嗎?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JRp9HD


15635366619228

別看求神拜佛的人這麼多,真正信佛的只有這四類
2017-11-21 由 依他起 發表于佛教
去過寺廟的人都會發現,今天去寺廟求神拜佛的人,非常非常多,大家都在求這求那,升官發財什麼的不在話下。如果應驗了,就送一面錦旗或是牌匾,「有求必應」,這樣,「香火」就更旺了。
不過,有漏君想說的,是正信的佛教,真正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是這些燒香拜佛、求財求官的,分起來,只有下面這四類。
所求皆遂-有求必應
1.比丘
比丘,是梵文Bhikkhu的音譯,也有譯作「苾芻」的。比丘俗稱「和尚」,其實在古代,和尚是指得法得道的高僧、大比丘,一般的出家人就是比丘,而不是「和尚」。「比丘」的意思,是「乞士」,一般就是指出家的男性僧人,在佛陀所處的時代,出家僧人因為沒有固定的場所、產業,所以需要到處托缽乞食,故此,男性出家人稱為「比丘」(乞士)。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特別是在禪宗興起之後,佛教向深山發展,並且提倡自耕自食,這樣一來,「比丘」的原意就改變了,而男性出家人的俗名,也順理成章地變成了「和尚」。
比丘(和尚)
2.比丘尼
比丘尼,是梵文Bhikkhunī的音譯,也有譯作「苾芻尼」的。比丘尼俗稱「尼姑」,據大乘佛教經典的記載,第一位比丘尼是佛陀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佛陀母親在佛陀誕生數日後去世,之後佛陀一直由姨母波闍波提夫人撫養長大,所以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很高。不過,南傳經典沒有這位波闍波提夫人的記載,這也為比丘尼的誕生蒙上了一層陰影。相對而言,比丘尼的人數要少於比丘,影響也要稍弱一些。
比丘尼(尼姑)
3.優婆塞
優婆塞,是梵文Upāsaka的音譯,也有譯作「鄔波索迦」的。優婆塞意為「清信士」,是在家修行的男性,故此,習慣上常以漢語詞彙「居士」來表示優婆塞。譬如,當代中國佛學界最負盛名的居士,便是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星雲大師曾說,趙朴初居士,「比我們出家人更有修行」。在佛經中,最著名的居士是維摩詰居士,他過著世俗的生活,修行卻一點不比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差,是真正開悟、得道之人。
優婆塞-維摩詰居士
4.優婆夷
優婆夷,是梵文Upāsikā的音譯,也有譯作「優婆私柯」的。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是在家修行的女性,故此,也有稱她們為「女居士」的。今天我們俗稱的「燒香老太婆」里,有一部分是持戒(五戒)的,她們才是真正的優婆夷,那些只是到處燒燒香,卻不持戒的「燒香老太婆」,就不能算是優婆夷了。
所謂「四眾弟子」,最重要的是要持戒,如果信佛卻什麼戒律都不守,那一般只能稱為「信士」,而算不上是真正的佛門弟子,就不在「四眾弟子」之列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2e9grpg.html


佛字的書法字體
  佛的詳細解釋
1.佛, 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 Buddha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譬如還有阿彌陀佛、藥師佛等。
由於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有時也用帶佛字的詞語表示對人的尊敬,尤其是對方與信佛或與佛教有關時,如:~爺。借花獻~。
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法華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覺者、知者,對迷名知,對愚名覺。」大乘義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覺知,就斯立稱。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
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經。~龕。~事(佛教徒誦經、祈禱及供奉佛像等活動)。
佛的定義
這裡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因此,這裡試將"佛"的定義如下: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裡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譯成漢語應為"布達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只稱一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者,覺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ypzkgkn.html


0 - 2022-02-23T104739.6280 - 2022-02-23T104737.6440 - 2022-02-23T104736.5710 - 2022-02-23T104135.7580 - 2022-02-23T104105.2070 - 2022-02-23T104049.8690 - 2022-02-23T104051.892

佛是古印度的梵語,它的意思是智、是覺;智是體,覺是用。在中國文字裡面找不到這樣的字彙來翻,所以用音譯。這個智有三種,覺也有三種。智,第一個是一切智,第二個是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這個是「佛」這個字的體。一切智是知道宇宙之間一切法的總相,總相是空相。所以一切智是知空,道種智是知有,一切種智是知道空有是一、空有不二、空有無礙。佛門裡面常講「萬法皆空」,這個是一切智;萬法皆有是道種智;《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一切種智。所以佛是智的意思。
智起作用就是覺悟,覺也有三種:一個是自覺,自己覺悟。第二個是覺他,自己覺悟之後一定要幫助別人覺悟。主動幫助別人覺悟,這是大乘;別人來請教你,你教導他,幫他覺悟,這是小乘。大小乘差別就在此地。小乘是你來找我,我才教你;你不找我,我不教你。大乘菩薩,你們在《無量壽經》讀到了,做眾生不請之友,眾生不找你,主動去找別人,這是大乘,是覺他。第三種叫覺行圓滿,這個很難。自覺,阿羅漢、小乘人自覺,覺他是菩薩。當然你自覺之後,你才能覺他,自己不覺而能覺他,沒這個道理。所以覺他是菩薩,覺行圓滿是佛。
我們看「佛」字左邊的人字旁,這個「人」是一個覺悟的人,它意味著,當一個人能夠跳出來,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人生的這三條路時,他就到達了佛的境界。「佛」表達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的精神,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平心靜氣的解決,以一顆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活。彌勒佛的笑警示著我們在名利與金錢擾亂的社會,要寧靜致遠,淡薄名利。佛字書法是幅適合掛在客廳的書法作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8jy5p2.html


0 - 2022-02-23T104831.8270 - 2022-02-23T104843.060

學佛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知道嗎?
2017-03-27 由 人生的風景在路上 發表于文化
到底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什麼是教?你真的弄懂這些了嗎?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一提起佛教就想到了封建迷信,佛教到底是幹什麼的,學佛有什麼意義?你真的知道嗎?
佛教文化
首先佛不是神仙。「佛」這個字是從古梵文音譯的,在梵文裡面念「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潔,把尾音去掉了,只取讀音中的一個重音。這個詞意思很多,所以用音譯,因為在文字中找不到一個字與它意思一致,通常解釋「佛」字,它的體是「智慧」,它的作用是「覺悟」。而智慧又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我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究竟的,廣大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它的作用「覺悟」,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理事因果透徹通達明了。這樣的人,我們就稱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用我們最簡單的話來說,佛是一個具足究竟圓滿智慧的人。
洛陽洪福寺
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學佛的目的就是求真實智慧。「佛學」,學是學問,是教學。由此可見,佛學是智慧的學問,是智慧的教學。「佛法」,法是宇宙一切事一切理的代名詞,佛是「能覺」,而法是「所覺」。佛對於世間萬事萬物的事實真相都通達明了。佛的所覺就稱為佛法。
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現覺悟之後,從三十歲開始教學,到七十歲圓寂,共講經三百餘會。就是辦班三百多次,說法四十九年,教了一輩子。每次教學規模大小、時間長短不一樣,有時一次好幾年,有時一次只有幾個小時。
師父誦經念佛
世尊當年在世,無論大眾教學,或是個人向他請教,他的解答全都是在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中世尊講經確實沒有中斷,而且每天大量的時間都在教學,跟孔子沒有兩樣。在東西方古聖賢中,孔子教學五年,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耶穌教學三年,佛陀教學四十九年。時間最長,經驗最豐富,智慧也最圓滿,我們要學釋迦牟尼佛。
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學佛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學習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把這個孝心,從孝敬父母,擴大到孝敬一切眾生。佛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要把這個孝心擴大到孝順一切眾生。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能用孝敬的心對一切眾生,這叫學佛。
學佛的真正含義,你真的知道嗎?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LRdCK1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65j2ne.html


你知道「佛」這個字的來歷嗎?
2017-10-29 由 百家名寺路 發表于佛教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印度梵文稱為佛陀耶。當時,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是在東漢,也就是後漢,公元67 年正式傳到中國。當時中國沒有這「佛」字,只有古字「弗」,因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耶是人,所以在「弗」字加個人字邊,「佛」字是當時新造的一個字,是佛陀耶的專用字,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佛陀耶只翻佛,後面的尾音就省略掉,我們只翻個佛字。這是「佛」字的來源。佛陀耶在梵文里是「智慧、覺悟」的意思,當年為什麼不用「智、覺」這兩個字來翻譯,而采「佛陀」這個音譯呢?因為佛陀的含意,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中國字彙里的智、覺二字不能夠全部包括,因此,就採用音譯,然後再加以批註。
我們平時把釋迦牟尼佛的創造的宗教稱為「佛教」,稱釋迦牟尼為「佛陀」、「佛祖」。
但我們知道,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的,由於是兩個不同的個國家,當時傳過來的時候,是巴利語或者別的語種,「佛」這個字是不會存在的。
那麼,問題來了:是誰創造了這麼一個字?一用幾千年不變?
這個中國第一位創造「佛」字的人,叫牟子。
牟子是嶺南蒼梧人,也就是現在的廣西梧州。
牟子原是儒生,博覽經傳,也讀神仙家之書,但認為虛誕不可信,常以五經難之。東漢中平6年(189)靈帝死後,天下混亂,他與母避難交趾,26歲回故鄉蒼梧(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娶妻。因感「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執意不仕,而致志於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乃作《理惑論》答辯,針對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引起種種議論和疑難,分別給以辯解。
那時候的廣西屬於文化荒漠,歷代名士名作,能流傳下來的極少。唯獨牟子的佛學論著《牟子理惑》,一直流傳至今。不少名家教授據此寫出了一批佛學、史學、哲學中很有價值的論文,其影響及於日、法等國。
談古人,我們總愛比較,說詩人,就讓李白和杜甫PK,說佛教,就讓玄奘和鑒真比較。牟子幾乎沒人可類比:由儒學五經到諸子百家,甚至兵書方術,廣讀博覽,最後銳志佛道,兼研老子。但他絕不死讀,而是「博取眾善以輔其身」。讀道書卻不信方術,常與之論辯並戰勝之,銳志佛道後世俗之徒罵他異道,他還以筆墨維護其矢志的事業。
牟子的學識辯才,深為社會所讚許,也為太守刺史所賞識,雖然牟子不問達於權貴,但權貴卻屢謁請他出仕,他全都婉辭。終其一生,一個文武兼備的奇才,沒當過一天官。沒領過一文錢俸祿,真正淡泊名利,修身保真,為道獻身,堪稱後世師表。
對待外來文化牟子不是簡單的「拿來」「照抄」,而是在哲學思想上選取共同點進行融合。他把「佛」同「道」聯起來,佛之言覺猶道之導致無為,說:「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他引儒家道家的論點,都是為了弘揚佛法。
就像他常說的一句話: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牟子生活的時代,正是道教剛創立的時代。可想而知,拿外來的佛教PK本土的道教,不僅有勇氣還要有智慧。
所以,在辯論中,牟子大量引用儒家、道家經典,尤其老子、孔子的經典,廣取譬喻,反而極少引用佛經,因為當時佛教剛開始流行,對於這個外來的宗教,人們對它還很生疏,很不了解,只能用中國固有的觀念來看待它、理解它。
據史籍記載,牟子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居士。他寫的《理惑論》(也稱《牟子》)也被稱為我國第一部有關佛教的居士著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l2obpzg.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