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扛屋」移屋工程/1931年客家庄扛屋搬家/民國20年代,先民們為遷離被徵收地,以「扛屋」方式搬家,還好當時的房子結構單純,質料較輕,扛屋時人力負載少,人力也多來自左鄰右舍相互支援,人情味濃厚。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建竹籠茨必須知道主人的生辰八字,配合五行相生相剋的命理原則,決定三合的尺寸後還需祭天祭地,才能擇良日動工興建

百人扛竹籠茨 今年首度扛回曾文溪畔先民居住地 可以扛著走的房子!老藝師李養手作重現「竹籠茨」,睽違半世紀精湛工藝發光 | 上下游News&Market
百人扛竹籠茨 今年首度扛回曾文溪畔先民居住地 https://bit.ly/3qbCbY1
台南市長黃偉哲(右三)與立委陳亭妃(右二)、議長郭信良(右四)一起體驗扛茨活動。(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台南市長黃偉哲(右三)與立委陳亭妃(右二)、議長郭信良(右四)一起體驗扛茨活動。(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安南區的「扛茨走溪流」活動,今年首次扛回曾文溪畔的先民居住地。(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由 中時新聞網 提供 安南區的「扛茨走溪流」活動,今年首次扛回曾文溪畔的先民居住地。(溪南寮興安宮提供/程炳璋台南傳真)
安南區溪南寮舉辦第3屆的「扛茨走溪流」文化活動,今年刻意打造小型竹籠茨,19日在台南市長黃偉哲見證下,100位民眾協力扛進田野小徑,首次回到先民居住的曾文溪畔,連外籍人士也來體驗,直呼「好重,但值得」。
 安南區早年低勢低窪,每逢雨季與颱風天,河道氾濫成災,早期居民為了走避水災,用竹子打造竹籠茨,可在雨季來臨時「扛著房子走」,便有了「扛茨走溪流」的地方習俗
 這項地方文化,隨著建築工程進步,漸漸消失,竹籠茨的建造方式也漸失傳,台南市文化局請地方匠師李養重傳技藝,實體打造竹籠茨,舉辦過兩次「扛茨走溪流」活動,卻因實體竹籠茨太大,村民無法將其扛進田野小徑,調整扛茨路線。
 溪南寮居民在今年8月至10月間,透過文化部補助經費,號召共約500名志願者,打造9坪大的竹籠茨,志願者來自花東、台北,甚至有美國、法國人士一起來參與竹籠茨的建造過程。有建築師估計,1棟竹籠茨以現在的造價,需耗費百萬元。
 竹籠茨完工後,19日在溪南寮興安宮前舉辦第3屆「扛茨走溪流」活動,共有包括外地人、外籍人士等共百人志願前來,黃偉哲與台南市議長郭信良、立委陳亭妃都到場體驗扛屋,不少人直呼好重,但感覺好玩值得。
 「一二、一二」扛茨的民眾喊聲著,上午從興安宮扛到扛到曾文溪畔堤防,首次回到先民居住的地方,單程1.5公里,同時有66人扛屋前進,平均每50公尺休息1次,下午再扛回興安宮,已經是黃昏。
百人扛竹籠茨 今年首度扛回曾文溪畔先民居住地 https://bit.ly/3qbCbY1


可以扛著走的房子!老藝師李養手作重現「竹籠茨」,睽違半世紀精湛工藝發光
上下游記者 楊語芸·人物·2020 年 10 月 26 日
可以扛著走的房子!老藝師李養手作重現「竹籠茨」,睽違半世紀精湛工藝發光 | 上下游News&Market https://bit.ly/3yJT4Np
那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生活,溪水泛濫,舉家搬遷,收拾了家當細軟後,還得扛著房子一起走。「扛著房子走」聽來多麼不可思議,即便有力拔山河的氣力,房子一旦移位,還能居住嗎?
青暝蛇做大水  溪南寮先民扛茨走溪流
「避水(患)而居」、「順水(域)而生」一向是常民生活的樣貌。曾文溪南岸,也就是今日的台南市安南區,曾有許多屯墾聚落,居民將荒蕪的沙洲整建成農田,以小河道為灌溉溝渠,移墾的歷史可以遠溯至清光緒。
在曾文溪於1938年興築堤防前,附近的居民皆戲稱它為「青暝蛇」,因為它河道不定、洪泛不斷,就像瞎眼的巨蛇到處衝撞,所到之處無不是水患漫延。居住於此,需要一種合適的住屋。先民選用竹子搭起一間間沒有地基的傳統民居,竹籠茨(音ㄘˊ)就這樣此起彼落在曾文溪南岸冒出頭,像是竹林一欉欉地形成了沿岸的村莊
1928年秋天的連日豪雨讓曾文溪暴漲,青暝蛇開始翻身四竄,毀家滅村的紀錄再添一椿。
「大水來了!大水來了!」溪南寮舊庄的先民們奔相走告,「走溪流喔!走溪流喔!大家快跑!」
眼見溪南寮就要被大水吞沒,先民們趕緊戳破竹籠茨牆壁上用來防風的乾泥巴,再用粗壯的竹子穿過空隙,大家協力把整間竹屋扛起來,往南扛遷至現在的溪南寮,其中18戶居民再另遷至新吉庄,重新落地生根。至於扛來的竹籠茨,只要把戳破的牆壁補起來,就可以繼續居住。
這就是「扛茨走溪流」的歷史典故,一段充滿民間智慧的「避水」往事,其中的順應自然、鄉里互助、民俗信仰都讓現代人嘖嘖稱奇。
「扛茨走溪流」帶領民眾重返歷史現場,135人扛起數公噸的竹籠茨,體驗先民生活之不易。(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家族工班的末代傳人  李養一生以建築為業
可不要以為竹籠茨是指像「竹籠」一樣的房子,「籠」是閩南語「穿過」的意思,是指竹管鑿孔互穿、搭出架構再拼裝而成的房子,「茨」不是閩南語的「厝」,而是茅草蓋頂。這種竹管立為樑柱、茅草覆為屋頂的竹籠茨興建時完全不靠釘子和鐵絲,其間細膩的建築工法、嚴謹的尺寸要求、充滿智慧的在地素材利用,連現代建築師都深感敬佩。
只是時至今日,還保有興建竹籠茨工藝的匠師已寥無幾人。其中,新吉庄有一戶自日本時代就專蓋竹籠茨的家族工班,靠著父子兄弟合力,曾經只花三天就蓋起一間竹籠茨,也曾一晚有三處建地依吉時同時豎樑開工,他們走過竹籠茨輝煌的年代,也目送它步入黃昏,消逝在地平線。
如今,末代傳人只剩李養一人,他是台南市文資局登錄的草茨工藝匠師,也是台灣最後一間竹籠茨的興建者(配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邀展,建於 2017 年),這樣的紀錄恐怕再無來者了。
工藝師李養興建竹籠茨,還原「扛茨走溪流」的歷史現場。(攝影/楊語芸)
老派工匠的經營哲學
今年七十八高齡的李養從小就跟著父兄學習竹籠茨工法,國小畢業後正式加入家族工班,以興建竹籠茨營生。一開始手藝不如其他學徒,李養覺得彆氣,他說自己是個認真、有決心的人,只要是他想完成的事,一定會全力以赴。他給自己半年的時間,「鑿攏仔、綁楹仔、編篾仔攏袂當輸乎別人(所有工序都不能輸給別人),」小小年紀很快就成為父兄得力的助手,工班中不可或缺的能人。
這樣一邊興建竹籠茨,一邊也跟著時代演進,學習水泥磚屋建築,李養退伍後先是回自家工班工作,後來自立門戶,在高雄路竹的營造場當包工,第一件差事就是隆昌飼料場的廠房興建。因為工作認真又有品質,李養的工班慢慢闖出名聲。
「乎我貿工的人攏有福氣,」李養驕傲地說。他回憶當年自己報價每坪硬是比別人多 800 元,做生意有種「願者上鉤、不願者還是朋友」的豪氣。價格高是因為他用料實在、工法準確,而且只會承攬自己做得來的工作,絕不會把案件轉包給其他人。
「阮老爸教我作生理要憑天良,」李養說如果完工案主認為多花那 800 元不值得,他絕對願意「照價奉還」。當然,他一生經手的建案中,還沒有掏錢賠償的先例,他說得神情自若,其實骨子裡滿是得意,驕傲和自信全寫在臉上的皺紋和樹皮般粗糙的雙掌間,那是老派工匠的人生積蓄。
談起自己的手藝,李養自信滿滿。(攝影/楊語芸)
工夫在身  終生莫忘
從一九六○年代以後,冬暖夏涼、輕便防震的竹籠茨變得落伍,人們以興建磚造屋為進步的指標。被市場淘汰的竹籠茨,已經半世紀不見新成屋,連舊有的幾棟老宅,像是李養自家的兩間竹籠茨也在十幾年前損毀崩圯,成為塵埃。
2016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了舉辦「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邀請李養以古法興建26坪大的竹籠茨,供展出活動使用。已經放下半世紀的工藝,老匠師還記得嗎?博物館的承辦人員不免有這樣的焦慮。「我佮講,免煩惱,出師了後,工夫一世人攏會記得。」李養神氣地說。
雖未能親見那古老的工法如何從無到有蓋出竹屋,但從置放在新吉庄的竹籠茨實體屋和溪南寮文物館中的模型,細聽老藝匠話說從頭,仍可深刻體會古老工藝的智慧。
李養興築的竹籠茨,目前放置在新吉庄李家的空地上(攝影/楊語芸)
李養拿了一本據稱已有百年歷史的《廿四山頭配尺寸之圖要》,小心翻閱斑駁碎裂的紙張,筆記裡記載著有如天書般隱晦難明的文字與數字,皆與山頭、字向、尺寸有關。李養說,要興建竹籠茨必須知道主人的生辰八字,配合五行相生相剋的命理原則,決定三合的尺寸後還需祭天祭地,才能擇良日動工興建。
興建竹籠茨工序頗為固定,最重要的是依照「天父地母卦」決定屋高與縱深的尺寸,再以符合天父卦的中脊柱尺寸依序丈量、裁切各個竹管後,分別尬攏仔(畫定鑽孔位置)、鑿孔仔(鑿出孔榫)、組裝整面,先完成四面牆後再依竹管的孔榫彼此相嵌,成為一個四方體。
接下來是屋頂的工序,楹仔(樑)用黃藤綁定在柱仔上,接著上角木,然後舖上福竹編成的竹篾席,再以茅草覆蓋、裝上簷板。李養強調,茅草最好是連根拔起,不要用割的,因為根系交纏能產生止滑的效果,屋項上的茅草能夠比較持久。
李養小心翻閱有如天書的《廿四山頭配尺寸之圖要》,說明竹屋尺寸如何與主人的生辰八字呼應(攝影/楊語芸)
至此,屋子的主結構已經完成,門與窗當然也是計算過尺寸才能安裝。最費工的步驟是牆面,先安裝堵仔梗(牆面橫條),再編入竹篾片,最後塗上防風的濕泥或石灰(古早塗的是牛糞),便大致完工。
李養說,由於竹子有彈性,地震時會吸收拉扯的扭力,所以看似簡單卻比磚造屋更為耐震。只是若鑿出的孔榫與竹管不夠密合,房子就不穩固,而且風大時會產生噪音。另外,因為竹子不是筆直的植物,柱子與柱子間自然不會呈現方整的矩形。在編入竹篾片時如何因應上寬下窄的牆面,也十足考驗經驗與功力。總之,李養心心念念傳遞的是竹籠茨中的常民智慧與實用美學,以及他半世紀都無法忘情的精湛工藝。
竹籠茨構造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詳細的工序及術語請參見以下影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重返歷史活動  百人扛茨體驗先民艱辛
2018年 6月24日一早,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規劃一年多的「扛茨走溪流」活動正式上場。參與活動的民眾共 135 人,以9人為一伍,一人平均負重22.5公斤,共同扛著竹籠茨從新吉庄走到約一公里外的溪南寮舊址,下午再由另一批135位民眾扛回來。
李養是當天的明星,他說他笑到雙頰發酸,好多人跟他握手、詢問他工法、採訪他的心得,幾個孩子原本不相信房子能夠扛著走,事後都來找他合照。原本以為就要絕跡的手藝,居然受到這麼多認同,一大把年紀了居然上了報紙、又上了電視,「阮阿爸佮阮兄哥若是閣在世,一定會真歡喜。」他惋惜地說。
扛茨活動外,博物館也安排了「外國實習生」,美國的、日本的觀光客在翻譯人員陪同下,學習竹籠茨的工法,體會台灣常民文化的美麗。有趣的是,有回不知道打哪闖來兩位沒有翻譯陪同的美國大男生,要李養教他們怎麼劈竹片、怎麼塗抹灰牆。李養說比手畫腳居然也能溝通,頗有種「國際化」的得意。
「扛茨走溪流」有135人扛起數公噸的竹籠茨,重返歷史現場。(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育有二子三女的李養,內、外孫合計十五人,當阿祖是指日可期。他和老伴涂淑宏身體健康,衣食無缺,唯一的遺憾,是竹籠茨的手藝勢必會在他這一代劃下句點,這是時代的必然。還好時間巨流渀渀蕩蕩前行時,我們幸運地跟著李養回頭望了一眼,還來得及記下這撫古思今的感懷。
(附記:李養興建的竹籠茨目前安置於台南新吉庄十二佃路,另有模型一座放在溪南寮文物館內。溪南寮文物館是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地方居民共同經營的在地館舍,館內放置多項地方文物,亦定期播放當地文化、人物、歷史的紀實影片。)可以扛著走的房子!老藝師李養手作重現「竹籠茨」,睽違半世紀精湛工藝發光 | 上下游News&Market https://bit.ly/3yJT4Np


2021-12-19_2021132021-12-19_2057552021-12-19_2029202021-12-19_2028222021-12-19_2020512021-12-19_2034052021-12-19_2029302021-12-19_2029132021-12-19_2029302021-12-19_2036142021-12-19_2036082021-12-19_2036032021-12-19_203405


扛茨走溪流! 百人扛起4噸重竹籠茨
華視
2018年06月24日
扛茨走溪流! 百人扛起4噸重竹籠茨 - Yahoo奇摩遊戲電競 https://bit.ly/3GZrG0H
台北市 / 王美雅 張國聖 報導
90年前在台南市安南區的''扛茨(ㄘˊ)走溪流''再度重現,這是在1928年,因曾文溪氾濫沖毀家園,當時村民合力扛起竹籠茨躲水患,為了感受先人的辛勞,史博館跟居民合作,號召了上百人,一起扛起重4公噸的竹籠茨,盛大的場面,吸引了許多民眾到場拍照紀錄。
上百人扛起4噸重的竹籠茨,現場響起歡呼聲,一群人浩浩蕩蕩移動,吸引好多民眾拍照攝影,扛竹籠走在大馬路,現場不時傳來加油聲,壯漢們扛得滿身汗,很努力往前走,走了一小時,成功抵達目的地。
這是重現在90年前,台南市安南區的''扛茨走溪流''景象,當年因曾文溪氾濫沖毀家園,居民合力扛竹籠茨躲避水患,分別遷往現在的溪南寮和新吉庄,為了感受先人的辛勞,史博館首次號召地方來完成這項挑戰,製作竹籠茨的這位76歲老匠師,從去年11月開始就依古法打造,如今親眼看見,大家賣力扛茨團結合作的精神也格外感動。扛茨走溪流! 百人扛起4噸重竹籠茨 - Yahoo奇摩遊戲電競 https://bit.ly/3GZrG0H
-----------------------------------
李養重建百年竹籠茨 民眾扛茨2公里體驗水患歷史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溪南寮、新吉庄、南興國小,24日共同舉辦「重返歷史:百人扛茨 (厝)走溪流」歷史體驗活動。(圖/台史博提供)
李養重建百年竹籠茨 民眾扛茨2公里體驗水患歷史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GVHZM5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溪南寮、新吉庄、南興國小,24日共同舉辦「重返歷史:百人扛茨 (厝)走溪流」歷史體驗活動,讓民眾重新了解90年前村莊因水患遷村的歷史事件,超過數百位庄民與地方耆老,合力扛起李養匠師重建的竹籠茨重回原庄頭,藉以呈現日本時期曾文溪水患不斷,村人相互幫伴扶持共度水患難關的生活場景,場面盛大。
24日溪南寮與新吉庄民齊聚庄頭迎接村庄百年盛事,上午兩庄百位庄民將位於新吉庄由李養搭蓋的竹籠茨合力扛回溪南寮,同日下午,再由來自曾文溪畔的庄頭,包括公親里、溪埔寮、公塭仔、中洲寮、土城仔等庄民以及百位社會大眾把茨扛回李養家,全程來回兩公里,重現當年台江一帶先民躲避水患發展出來的生活智慧,包括2位自日本來的學者也在扛茨隊伍中。
▲超過數百位庄民與地方耆老,合力扛起李養匠師重建的竹籠茨重回原庄頭,藉以呈現日本時期曾文溪水患不斷,村人相互幫伴扶持共度水患難關的生活場景。(圖/台史博提供)
▲超過數百位庄民與地方耆老,合力扛起李養匠師重建的竹籠茨重回原庄頭,藉以呈現日本時期曾文溪水患不斷,村人相互幫伴扶持共度水患難關的生活場景。(圖/台史博提供)
除了扛茨活動,現場並安排參觀扛茨特展,以及至曾文溪堤頂現地導覽追尋聚落舊址。民眾黃柏傑表示:「很驚訝發現,原來我們的祖先以前住在堤防外!」。台史博策展人陳怡菁表示:「1928年在曾文溪未築堤之前,那年8-9月間幾日連續豪雨,臨近曾文溪畔的溪南寮舊厝地的土堤被溪水沖毀約1公里,大水來襲迫使村人合力扛茨逃至溪南寮聚落現地。其中18位村人為躲避不斷的水患,選擇扛茨遷到2公里外的地方重新生活,就是今日的新吉庄」。值得一提的是,李養匠師家族,便是當時在台江打造竹籠茨的家族工班。
▲李養匠師家族,便是當時在台江打造竹籠茨的家族工班,他重建百年竹籠茨。(圖/台史博提供)
李養匠師經過台史博10年的陪伴,一路走來從自我否定到肯定自我價值,李養說:「我知道房子蓋起來,可以給社會做地方鄉土教育。」。2017年11月開始,李養自力搭建竹籠茨,此舉行動受到全家福建設公司及台江建設公司關注與經費支持。台史博王長華館長表示:「歷史是一種由過去到當代的常民生活連結,而非只是傳達過去,這次的竹籠茨重建與扛茨活動,也非僅僅是“再現”或“重建”,更是常民歷史與文化的具體實際呈現,過去歷史連結當下生活與記憶,是正在發生中的你我的常民故事」。
台史博執行文化部地方學推動計畫,運用博物館專業系統,希望與台灣各地歷史文化以協作方式進行在地知識網絡的整合與建置。歷經2年,2018年將「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特展送回庄頭展出,歷經8個月的田野踏查與研究,帶領地方民眾一同探索歷史,所秉持的理念是「走出博物館、走入地方」,並且「尊重每個地方的歷史獨特性」的實踐行動,落實歷史普及,讓歷史貼近生活場域,使人民對歷史有感。
集結眾人之力在台江土地上重新搭建起的竹籠茨,是為了再造歷史現場、凝聚歷史記憶,並提醒著人們如何順應環境而生。台史博期待百人扛茨的活動,可以成為人們與土地聯繫、歷史溝通的新途徑。現正於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展出的「扛茨走溪流:台江風土與自然」巡迴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3日為止,歡迎各界前往參觀。詳情請上博物館網站:https://bit.ly/2xTfhNw
李養重建百年竹籠茨 民眾扛茨2公里體驗水患歷史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3GVHZM5
------------------------
幫老匠師蓋竹籠茨 36大小朋友一起來
36位大小民眾協力為竹籠茨剖竹篾、編竹牆。(記者劉婉君攝)
36位大小民眾協力為竹籠茨剖竹篾、編竹牆。(記者劉婉君攝)
2019/01/27 13:08
〔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幫老匠師蓋竹籠茨,36名大小民眾今天在台南市安南區,協力為傳統匠師李養搭建的竹籠茨剖竹篾、編竹牆,還有人遠從台北專程南下參與。
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與透南風工作室號召下,36名學員昨天開始取草、剖竹篾,今天上下則進行編竹牆工作,下午將體驗塗牆,看到辛苦成果,學員們直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70歲的張麗雲從台北來參加,她說,2年前第1次聽到「扛茨走溪流」,覺得相當驚訝,所以這次特地來參加協力造茨活動,親自體驗老祖先們的智慧。
在北部博物館工作的王生輝本身即對竹很有興趣,也來向李養學習,他認識竹籠茨也是是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方法。
南興國小學生吳建昇、黃泓銘等人也跟著老師一起來體驗。
90年前,曾文溪泛濫時,沿岸居民會以「扛茨走溪流」方式,走避水患,李養為了讓年輕一輩也知道這一段歷史,從前年即開始不用釘子及鐵絲,搭建一棟26坪的竹籠茨。幫老匠師蓋竹籠茨 36大小朋友一起來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yEn8tK
--------------------------------
『藝術生活』「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宣傳記者會
「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宣傳記者會
徵勇士!百人一起來扛竹籠厝
竹籠茨匠師李養展現臺南台江地區的傳統民居「竹籠茨」工藝,正於臺南市安南區新吉庄十二佃路自宅興建一座26坪的竹籠茨,整座房子不靠釘子、鐵絲,以竹柱鑿孔互穿,組立拼裝成屋,如今竹屋架已大致完成,地方庄廟溪南寮興安宮、新吉庄龍安宮與南興國小正號召百人於6/24(日)一起扛茨(厝),重現安南區聚落居民早期遷徙時,合力扛著竹籠茨名符其實「搬家」的歷史場景,活動現正熱烈報名中,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體驗這項富有文化資產意義的活動。
今日(12日)包括李養匠師、溪南寮興安宮榮譽主委黃有志、主委黃登圍、新吉庄龍安宮副主委黃濚謨、南興國小校長潘秀妲與等人共同宣傳「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由於百人扛茨平均每人需負擔22.5公斤,將竹籠茨搬移九百公尺,因此主辦單位限制需十八歲以上才能參加扛茨,但也準備了精彩的竹籠茨工藝介紹與扛茨體驗大會師、導覽活動,是一項富有建築特色、文化資產、教育傳承深意的盛事。
76歲的老匠師李養出身於台江地區專門搭建竹籠茨的家族,十歲時開始學習竹籠茨工藝,其父李布(人稱老布師)帶領兒姪組成8人工班,台江地區許多竹籠茨皆出自其家族之手。李養於去年(2017)年底開始在自宅搭建竹籠茨,預計今年底竣工,在這座現代極為難得的竹籠茨興建之際,地方庄廟共襄盛舉,像在地庄民與各界號召百人要一起扛起李養這座新建的竹籠茨,重現1928年地方上發生的大事件-1928年溪南寮聚落遭逢曾文溪水患,村民合力扛著竹籠茨遷徙搬家的歷史場景。
35226277_1581572451971193_5530379596056231936_o
在地人請依照文宣海報填寫完畢 繳回至溪南寮興安宮服務台
外地人詳細介紹及報名連結:https://goo.gl/PBwSh9
6/24(日)【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流程
上午場 |08:30-12:00 (限臺南市安南區溪南寮、新吉庄庄民參加,限額100人,免費)
下午場 |13:30-17:00 (開放各界報名,限額100人,費用100元/人)
流程:
【上午場】
08:30-09:00 報到-溪南寮興安宮
09:00-09:20 開場介紹、集體接駁至李養宅
09:20-09:50 介紹竹籠茨工藝、扛茨走溪流
09:50-10:20 扛茨演練(限十八歲以上)
10:20-10:30 扛茨誓師大合影
(邀請耆老、小孩等在場人士一同)
10:30-11:40 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
11:40-12:30 村莊導覽(遠眺曾文溪及舊部落、走踏溪南寮、庄廟興安宮金獅陣、扛茨走溪流特展導覽)
12:30-13:00 休息用餐、原地解散
*上午場限臺南市安南區溪南寮、新吉庄庄民參加,溪南寮庄民請洽興安宮報名,新吉庄民請洽龍安宮報名
【下午場】
13:30-14:00 報到-溪南寮興安宮
14:00-14:10 開場介紹
14:10-15:00 村莊導覽(庄廟興安宮金獅陣、扛茨走溪流特展導覽、走踏溪南寮、遠眺曾文溪及舊部落)
15:00-15:30 介紹扛茨走溪流、竹籠茨工藝
15:30-16:00 扛茨演練(限十八歲以上)
16:00-16:10 扛茨誓師大合影
(邀請耆老、小孩等在場人士一同)
16:10-17:20 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
17:20-17:30 分發點心、集體接駁回興安宮
17:30 興安宮就地解散
*下午場請於網頁報名https://goo.gl/PBwSh9
報到地點:臺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臺南市安南區安興街435巷12號 06-2870380)
報名費用:100元/人(含保險、茶水、點心),溪南寮&新吉庄庄民報名扛茨亦同等提供
詳細介紹及報名連結:https://goo.gl/PBwSh9
洽詢電話:0988-975262
底下留言附活動海報
35190928_1581582501970188_4795603480184094720_n
主辦單位:臺南市安南區溪南寮興安宮、新吉庄龍安宮、南興國小、李養匠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透南風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藝術生活』「重返歷史:百人扛茨走溪流」活動宣傳記者會 - 溪南寮興安宮 https://bit.ly/3q433cy

35190928_1581582501970188_4795603480184094720_n2021-12-19_2037342021-12-19_2039122021-12-19_2039072021-12-19_2039022021-12-19_20383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